㈠ 霓虹燈下的哨兵影片評價
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是根據沈西蒙同名話劇改編的,以其對敵特斗爭的線索為背景,鏡頭對准部隊內部的思想斗爭,展現了建國初特定歷史轉折時期復雜的城市生活狀況。影片中陳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趙大大事件等多組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題。
在保持話劇原作風格的前提下,影片很好地處理了人物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描繪了解放軍某連指戰員及形形色色的各階層人物,成功塑造了魯大成、陳喜等有情趣、有特色的形象。春妮這個角色,用畫外音讀出的寫給丈夫陳喜的信催人淚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對話劇中的兩條情節線進行了調整,將對敵特斗爭的線索作為背景,主要對准部隊內部的思想斗爭。陳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趙大大事件等多組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題。盡管影片在表演、布景、機位及其運動等方面,留有明顯的舞台痕跡,但《霓虹燈下的哨兵》仍然是這類由現代話劇改編成的影片中比較成功的一部。
影片的成功得益於劇中多層面的矛盾設置和幾個有情趣、有特色的人物,如連長魯大成、三排長陳喜、班長趙大大、新戰士童阿男,尤其是春妮,純朴真摯。她用畫外音讀出的寫給丈夫陳喜的信更是催人淚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霓虹燈下的哨兵》從報紙傳媒鋪天蓋地的宣傳,到話劇演出的長盛不衰,再到電影上映後的好評如潮,成功並非偶然。作為一部嚴格遵守十七年主流電影現實主義美學法則的作品,它的經典化過程不僅有賴於革命領袖意志與政治威望的「借力」,更重要的是,它編織出的符碼結構幾乎完整地對應了特定時代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乃至經濟生活的多重意識形態欲求,也因此成為承載彼時政治工具論的典型美學容器。
霓虹燈下的哨兵,由沈西蒙、漠雁、呂興臣集體創作,沈西蒙執筆,發表於《劇本》1963年第二期。分為話劇版,電影版,電視劇版,和越劇版,並有同名圖書,下面分別詳細介紹。
㈡ 郭力赫主要作品、參與創作作品
郭力赫在音樂和影視創作領域有著豐富的經歷。2007年,他參與了數字電影《牛嶺輕歌》的音樂創作,隨後在2008年為電視劇《網球王子》和兩首奧運公益歌曲《星火相傳》和《樂光中國》提供了編曲服務。他還為北京市古北口創作了《攜手共建文明村》,並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繼續他的音樂貢獻。2009年,他為著名歌唱家武俠的音樂會作品《魅力大慶》、《採油女》、《薩爾圖,有月亮的地方》等進行了編曲、錄音及混音,這些作品收錄在她的同名專輯中。
在電視劇方面,郭力赫參與了《敵營十八年II》、《太陽的顏色》和《勇士的最後秘密》的音樂創作,同時為北京市順義區石家營村改編了村歌。2010年,他的音樂觸角延伸到了《黎明之前》和電影《邱少雲》。在電子音樂領域,他的作品獨樹一幟,如《絲綢之路---敦煌》(創作於2006年),通過絲綢之路的宏大背景,講述生命的重生與希望;以及《阮》(創作於2010年),這是一首以阮為主奏的電子音樂,體現了其對柔和、詩意音色的獨特追求。在《阮》中,旋律如小溪和瀑泉,觸動聽者內心深處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