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幾年的電影發展形式
第一,中國電影的票房和影片質量。大家都知道,無論從影片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非常大的提高,這不僅是國內,我們的電影在國際市場的票房也在逐年增加。周處長介紹了國內市場情況,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國際發行方面的一些情況。我們的電影在改革開放以前在國外基本上沒有票房,因為我們的電影不能進入商業院線,我們的電影主要是作為文化交流用的,我們稱它為「鐵盒子大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產大片也陸續進入國際市場,也有較好的市場收益,其中,影片《英雄》在北美有7億人民幣的票房。所以說,我們的國產影片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認可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上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國際電影節上如今也備受歡迎,中影集團進出口分公司對此深有感觸,我們所擺的展台,中國電影的代表,都感受到了這一點,國際買家都在關注著中國電影。當然跟美國相比,我們的數量和質量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對中國自身來說,中國電影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很多的榮譽及國際電影行業對我們的青睞,這是數量和質量。
第二,電影市場的發育。剛才周處長在講話中已經提到我們的市場發育得很快,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也說明了我們電影產業的發展基礎很低。我們前不久跟房地產業協會聯合舉辦了《中國電影業和房地產業跨界高峰論壇》,按說,從經濟的盤子上這兩個行業不能坐在一起,房地產特別是商業地產他們每年給國家交的稅都是數以千億計的,我們電影業的產值才60億人民幣。但是我們這兩個行業都是民生關注的,一個是物質關注,一個是精神關注。大家都關注房地產是房子是普通百姓必須的,必然關心房價、租價漲不漲之類的問題。大家也關注電影,包括農民,休閑之餘需要放鬆,必然會關心近期有沒有新電影上映,好看不好看,哪個導演導的,哪個明星演的等等之類的問題。所以,從經濟盤子來說兩行業雖不匹配,但從社會文明、社會影響來看,兩行業當屬門當戶對。現在,電影院的租金越來越高,歸結為房地產行業的原因的話,那就是說房地產的價格升高提升了電影院的租金價格,歸結為電影行業的原因的話,那就是是電影投資人、影院的經營者相互競爭出現的一個局面。為了維護市場健康發展,適時地就市場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這個班為什麼叫「研討班」呢?除了老師講以外,我們也安排了互動,明年我們也有計劃,召集有關專家就市場出現的問題舉辦各類研討會,力爭提出解決市場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前瞻性的建議。這是從市場的發育看。
第三,電影市場的投資熱情。中國電影迅猛發展,使得業內外資金的投資熱情高漲,過去國有投資數額是非常小的,所以電影業發展了50年也沒有太大的發展。如今,電影業已走向市場經濟,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但電影的改革實際上是從93年開始的,比如說實行院線制,比如說允許民營投資、允許外商投資、放開出品人等等,這些大的變動是原來所沒有的。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沒有把它作為商品來經營,一直把它作為宣傳工具來使用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機構的改革,我們人的意識、觀念也要革新,我們要讓電影為國家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們的電影能不能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這都是擺在我們電影人面前的大事,所以我們要研討。這是從市場的投資看。
第四,產業新技術發展。以前的電影採用的是模擬技術,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膠片技術、膠片電影已經開始制約中國電影的發展了。電影是一個喜新厭舊的領域,得先睹為快,一般說來,一部新影片上映一個月後基本就下線了。所以,經常有專家建議搞一個藝術院線,把那些有價值影片的在藝術院線里的影院持續放映,理論上是對的,但是要作為商業運行效率是極低的,這在國外也少有成功的案例。據我了解,目前最成功的有兩部電影,一個是中國影片《廬山戀》,它的場次已經進入了世界吉尼斯記錄;另外一部是英國電影《飄》,已連著放了好幾年了。這種作為藝術片能不能拿出來做,可行不可行,這些都是我們不斷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兒童電影院,我們提了50年了,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研究出兒童電影院到底怎麼樣解決。還有大學生院線,大學都有電影廳,包括北大那樣的名牌大學,誰去給它裝修,誰去給它管理,北京是全國大學最多的城市,這些年一直在做,如何利用好大學電影廳這些陣地,這都是我們要關注、要研究的問題。
數字技術為這些領域帶來了發展機遇,可以說,中國電影產業新的動力就是數字技術。為什麼採用數字技術?我個人認為膠片比數字好看,層次豐富,色彩比較適中,看起來比較舒服,那麼為什麼還要採用數字技術呢?首先,數字技術是趨勢,其次是數字電影給電影的經營管理提供了太多的方便,比如從製作上看,過去做一個特技是很難的,一旦做不好就出現穿幫、不真實,但數字技術可以做得天衣無縫。
此外,數字技術具有四大功能,一個是特技與合成,把小場面做成大場面。過去像千軍萬馬這種場面必須有千軍萬馬的實物在,現在用不著了,幾百人甚至幾十個人中景、遠景拍完合成,就能產生千軍萬馬的效果。還有一個就是切換的功能,不同的場景給它換了,不同的服裝給它換了,或者人頭什麼的都可以調換,清晰度不夠可以修正,這樣就可以節省許多製作和拍攝成本;而膠片很難做到這些,拍完了馬上就得看,不行就得重拍,膠片是很昂貴的,用數字技術拍的話,如果這一條不過就再來一條,其成本是比較低的。最後一個就是它的修復功能,就是我們中國電影資料館現在進行的國家級工程,所有過去的膠片電影通過數字技術修復,數字技術可以把新片做舊,舊片做新。除了資料片以外,另外在電影拍攝當中,如果你要拍一個很古老的場景,如果是膠片技術,那得需要很好的場面調度,包括燈光、道具等等,現在不用了,數字技術提供了很多的製作上的便利。簡單地說,藝術家想到的場面,數字技術都能夠幫他實現。再有一個功能就是體現在放映上,原來都是跑片放電影,而數字拷貝,如果不考慮時差的話,全世界的觀眾可以同時觀看同一部電影。現在有一種新的說法,就是「影視的河流在技術上,電影越來越像電視了」。我們通過衛星傳輸接收影片,直接儲存到伺服器裡面進行播放。特別在農村,現在農村建了近百個節目接收站,農村電影院線公司通過衛星接收影片。
因此,之所以說中國電影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從國產影片的數量、質量;二是市場的發育;第三個是新技術的採用。如果沒有數字技術做支撐,影片的質量再提高、數量再增加、投資熱情再高,我們的發展也不會有後勁。因為50年的發展經驗證明了,中國電影沒有獲得快速的發展,除了社會等因素外,技術落後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
據《人民日報》說法,中國電影進入了「黃金發展機遇期」,我們說是「快速發展機遇期」,我也同意周處長講的,中國電影的社會輿論很好,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比如說電影院發展速度很快,這種速度能保持多久?像北京、上海、深圳等這些大城市新建的大電影院硬體環境設施跟世界相比已沒有什麼距離,但如何提高影院的服務水平和放映質量,如何能夠讓消費者感覺到這里的視聽感覺是別的地方所享受不到的,與此同時,中小城市影院投資建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研究和探討。
前不久,趙部長召集了一個研討會,討論我們應該怎樣評估並發展我們的市場?會上我們提出,建設電影院必須有政府支持,有政策導向,不能單純的只靠市場競爭來建電影院,因為它跟其他的商品比,跟超市比,電影院是不合算的。之所以一些商業房地產商在購物中心建設電影院,是看到了電影院所帶來的附加效益,它能夠帶來人氣,增加人流量,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慾望。
所以,我們在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各種問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組織各種各樣培訓班、研討班的主要原因。我們目前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階段,還不是太成熟,電影制、發、放的方式怎麼樣,利益分配結構合理不合理,過去5%是用在製片,因為沒有人想拍電影,我們就拿這個鼓勵、支持他。後來改革開放製片放開了,寬鬆了,影片數量也隨之就多起來了。今年預計會超450部,再加上電視電影500多部,再加短片影片產量在700部左右。我們的影片產量僅次於印度、美國。但是,每年進影院的也就在百部左右,就目前銀幕規模來說,也只能容納120部—150部之間,所以,我們下一步調整追求的不是影片的數量,而是影片的質量。
為什麼要建立市場?顯而易見,沒有市場再多的片子都沒有用。我記得幾年前的一個研討會上,一位美國專家和我講過這樣的話:嚴格的說中國沒有電影市場。他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你們農村不收錢,就幾個大城市收錢。我們今年票房有望超過60億,幾千塊銀幕的放映規模,這告訴我們中國市場潛力很大,但逆向思維又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中國的市場潛力挖掘不出來?現在我們規定了製片方分配不能少於43%,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參考值,實際上還得以發行和院線影院方協商結果為准。為什麼要制定利潤分配比例?就是要保證國產片製片方再生產的資金,否則的話國產影片沒人拍了。不論是從國產電影工業的發展還是社會進步來說,絕不能這樣!我們要做大電影產業,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必須要面對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數字電影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發行模式跟過去膠片影片發行是不一樣的。膠片時代,我們需要很多的人發片子、監片子,現在不用了,我們網上都可以監控,那麼這些人何去何從,這都需要研究。
二、電影後產品的營銷是電影產業的重要的一部分。同美國大電影產業相比,我們電影後產品的營銷是很差的,美國的後產品營銷佔了很大的比例,電影產業總值中的70%是開發影片後產品所得,票房只佔到30%左右,而我們的票房佔到一半以上,電影後產品市場拓展是急需研究的。
三、電影版權保護。影片盜版現象非常普遍,網上侵權現象尤為嚴重。12月11日上映的《三槍拍案驚奇》,網上已經有了,據說第一天上映,第二天就已經在網上有了,這就直接侵犯了我們電影的製作權,直接影響了我們票房的總效益。
四、電影市場監督。前一段時間因影片《阿童木》媒體爆出票房「注水」現象,這說明電影市場管理還不夠嚴格,我們怎麼樣監管?目前我們採用的是聘用一大批市場監票人員,這其實是最原始的做法,不能老讓人下去盯著,盯也盯不住。近期,協會將出台《電影發行放映行業規范准則和自律公約》,協會要大力倡導誠信經營、科學管理,倡導電影企業經營者顧全大局,要有責任意識,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的觀念,共同維護我們來之不易的電影的繁榮發展的態勢。
五、行業自律管理體系。發達國家是靠行業管理的,不是靠政府,政府是出規則、出規矩;管理靠行業,那麼行業管什麼?跟政府怎麼樣銜接?政府管哪些?行業管哪些?當然我們中國電影還不可能一下子過渡到行業管理,這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
六、影院放映質量的監督。就此問題我利用各種場合強調放映質量,一部影片經過編劇、導演、攝影、演員、技術及製片等人員的辛勤勞動製作出來的,如果影院放映質量不好,座位不舒服、音響不好,這就相當於向消費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我們通常會認為,五星級影院代表五星級的服務,放映質量一流,但是我在這兒講一下,現在有些五星級電影院也靠不住,為什麼呢?像換燈泡這樣最簡單的問題,我們規定燈泡一個月換一次,但有的影院半年都不換,你以為是家裡的燈泡嗎?暗了細節就看不見了。這樣的問題誰管?我們協會現在也沒有這樣的人力、財力去查、去監督。但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呼籲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要對消費者負責,保證影片的放映質量。
最後,我想和大家在這里再探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電影發展的科學研究。我們希望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也包括我們的發行放映部門要關注電影行業發展趨勢和動向,加強並提高科學研究能力。近期,電影局要出台一個關於電影院方面的國家指導辦法,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就是怎麼樣能夠保證大城市的社區百姓看電影更方便,此外,還有中小城市怎麼辦?校園影院怎麼辦?農村怎麼辦?總不能老讓農民觀眾看0.8K的,它還能不能進步,還能不能到1.3 K,到2K,甚至 4K。按照國際標准2K,就是你能看出2千條線,你要分不出線那是一片了,就是清晰度太差了。現在中國大城市用這個標准,在社區和中小城市是1.3 K,但我個人認為,1.3 K是過渡產品,因為美國不供1.3 K的節目,僅靠供國產片可能回收資金會有困難,就逼著你做2 K的,這是中國特殊的情況,美國都是2K。我個人認為目前中國數字電影放映格局是很科學的,條件好的就看2K的,條件稍差一點的就看1.3K的。現在又推出了4K, 「我是4K的啦」,這是商業炒作,本質上不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拍攝上是用2K的。如果是4K的,必須從開始拍攝就用4K的攝影機,中間製作到最後都是4K的設備,這一天最終會到來的。前天,我從哈爾濱回來,哈爾濱今年的機械放映減少了60%,我估計明年就要完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中國在力推數字影院的建設,國家又出台鼓勵政策,所以必然會激勵電影投資人投資數字電影院,這又必然會加快數字電影的發展速度。
總之,我的意思想跟大家說一下,我們為什麼先後組織這么多的學習班,有技術的,有管理的,有研討會性質的。下一步要和外經貿大學辦一個EMBA班,專門為影視行業培養高級管理人士班,除了講通用管理理論外,還要請行業的專家講課,為什麼這么做?我覺得提高人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質制約著行業的發展。另外,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也很多,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培訓班、研討會來研究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政府做決策,幫助專家研究我們給他們提供素材,這樣以保證我們中國電影健康、快速的發展。
B. 求一部電影
〖影視片名〗 : 《搭車人/魔鬼搭車人/不要與陌生人同行/幽靈終結者2007/奪命公路—客似死神來 》
〖領銜主演〗 : 肖恩·賓、索菲亞·布希、扎迦利·奈頓、尼爾·麥克唐納
〖導 演〗 : 戴夫·邁爾斯
首映:2007-01-19
〖出品公司〗 : Intrepid Pictures、Platinum Dunes
〖出產地區〗 : 歐美 地區
〖影片大綱〗 :
肖恩·賓--飾John Ryder
索菲亞·布希--飾Grace Andrews
扎迦利·奈頓--飾Jim Halsey
尼爾·麥克唐納--飾Lieutenant Esteridge
【內容】
是一個發生在高速公路上的恐怖經歷,相信看過這個故事之後,你可能永遠都不會讓想搭你順風車的人上車……格蕾絲·安德魯斯和吉姆·哈爾西是一對年輕的情侶,在學校放假的這段時間里,他們決定結伴自駕游,開車橫穿整個美國。他們駕駛著1970年產的奧斯莫比442上了路,可是旅途並不若他們預計的那般愉快,沒走出多遠,兩人就開始有了這樣或那樣的小摩擦。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只是以後地獄般的噩夢的一個序曲而已。開車旅行的過程是漫長而無聊的,所以當格蕾絲和吉姆發現路邊有人伸手想搭順風車時,就載上了他,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兩人爭吵的空間。搭車的人自我介紹叫約翰·懷德,喜歡自顧自地喋喋不休,但是約翰透露出的信息越多,格蕾絲和吉姆就越覺得心驚膽戰,直到約翰說到自己剛剛殺掉上一個被搭車的司機時,吉姆終於忍受不了了,將約翰趕下了車。
然而,不詳的陰影並沒有隨著約翰下車而消失,反而加速了事態的發展,約翰如影隨行地跟在他們身後,而新墨西哥州的警官不但不能幫助他們擺脫麻煩,反而將他們當成了通緝的要犯,格蕾絲和吉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戰勝讓人窒息的恐懼感,這樣才可以有機會活命,從殺人犯手中逃脫。
【看點】:驚悚動作公路驚魂
在廣袤炙熱、空曠無人的新墨西哥沙漠里(沒錯,也是《隔山有眼》的「慘案」發生地),1986年曾發生過的「搭錯人事件」又一次掀開了帷幕。公路旅行,雨夜狂魔,自願上鉤,而後為了逃命嚇得半死,看起來似乎沒什麼新意的劇情,因為其1/3恐怖驚悚、1/3飆車追逐,再加上1/3結果讓人大吃一驚的心理折磨,成為了80年代的美國恐怖經典之作。
雖然也不乏頂禮膜拜的死忠影迷,但原版影片至今為止還從來沒有出過質量上乘的影碟,加上「動作+飆車+驚悚」的組合,邁克爾·貝旗下公司插手自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而拍慣廣告和錄影帶,以其視覺和風格化特點聞名的新新導演戴夫·邁爾斯,則被選中負責掌控這次洗牌工作。
除去題材就投邁克爾·貝所好,《德州鏈鋸殺人狂》、《鬼哭狼嚎》接連兩部恐怖經典大翻新作品的驕人票房也無疑為本片產出打了強心針。就算評論界對這股翻拍風直吐唾沫星子,可絕不缺乏娛樂性的它們顯然對了需求爆米花電影的觀眾的胃口,而每一個要素都在尖叫著「娛樂」「過癮」的《魔鬼搭車人》,在青黃不接的春季票房榜上殺出一片血腥基本沒有懸念。
【點評】:
這年頭,連傻子都知道,讓一個陌生人在雷鳴閃電的雨夜隨便搭車,絕對有自找死路的嫌疑。雖然咱們都明白,恐怖片之所以成為恐怖片,總有些改不過來換不過去的定律,比如:主角總愛往陰暗的地方瞎跑,看見面具殺手還光顧尖叫...,但那部80年代經典原作的搭車前提,換到如今,似乎還是有點說不過去。好在新版導演年紀輕輕,比誰都清楚影片雖然翻拍卻不可以瞎話連篇,於是電影劇本反而添加了不少現實的成分。孤獨逃亡的一個主角變成了邦尼與克萊德式的情侶,恐怖陌生人也經過鋪墊才敢公開攔車,原作的開頭和結尾都一一被置換,而《指環王》里那個被魔戒引誘卻最終力戰而死的西恩·賓則成了沉默的殺人魔頭。有了不少新意,並不算坐享經典翻拍潮流餘威的本片,大概還是恐怖電影中最需要體能的一部--四處奔跑逃亡不提,飆車、拔槍、肉搏,甚至連直升機都出來湊熱鬧。影片最後差點NC-17的評級和導演在開拍第一天都差點碰開花的腦袋則至少向你保證:血漿會毫無顧忌地四濺,暴力和屍體免不了堆積。
【關於製作】
影片重拍自1986年的同名經典驚悚電影,是大導演邁克爾·貝旗下的「白金沙丘」製作公司出品的第四部作品,同時也是導演戴夫·邁爾斯(Dave Meyers)進軍大銀幕的第一部作品。那個讓人心生恐懼的搭車人約翰·懷德由肖恩·賓(Sean Bean)飾演,據他的說法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從未載過陌生人、也未搭過陌生人的車,同時,他還承諾,演過這樣一部影片之後,這輩子都不會再有類似的想法了。至於那對受到無限驚嚇的年輕情侶,則分別由扎迦利·奈頓(Zachary Knighton)和索菲婭·布希(Sophia Bush)詮釋。
在這部影片之前,「白金沙丘」製作的三部影片都是恐怖電影,但都為公司贏得了不少利潤,《德州電鋸殺人狂》、《鬼哭神嚎》(The Amityville Horror)以及《德州電鋸殺人狂前傳》,都是小投入、大回收。就像邁克爾·貝形容的那樣:「恐怖類型的電影對於初來乍到的導演來說是一條成功的『捷徑 』,而我們成立『白金沙丘』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讓那些才華橫溢卻苦於沒有門路的電影人有機會一展所長。」而戴夫·邁爾斯雖然是邁克爾·貝在劇本完成後接觸的第一個導演人選,卻最終留了下來。兩人促膝長談了多次之後,邁克爾·貝看了一些邁爾斯拍攝的膠片,然後將劇本交給了他。
邁克爾·貝能夠感覺到這部影片對於邁爾斯的重要性:「我們共同討論了影片會以何種形式呈現:要將整個故事放在盡量真實的環境里,不能過於浮誇,更不能因為某些奇怪的鏡頭效果與電腦數碼而使得影片看起來太過虛幻。」對此,戴夫·邁爾斯表示同意:「這里有恐怖的東西,有汽車,有鮮血,有公路上的追逐場景,當然,還有愛情。這么說吧,《搭車人》是一部非常有現代氣息的驚悚影片,這在重拍片中是不多見的。」
雖然在電影工業中名不見經傳,戴夫·邁爾斯卻是MV和商業廣告領域中的王牌導演,能夠執導電影,也一直是他的追求:「我是以一個觀眾的角度出發的,好電影中必須得有有戲劇張力的角色……這個劇本吸引我的地方就在這里,不僅僅因為它改編自上世紀80年代最值得紀念的恐怖片,而是因為故事中那兩個陷入困境的年輕人……在大多數電影中,像格蕾絲和吉姆這樣的角色大多在半路上就被殺死了,而到了這里,他們要團結,要共同面對困境。對於年輕演員來說,在一部恐怖電影中能夠活到最後,應該也是一種幸運。」
確實,這個故事挺簡單的,一對小情侶,開著車……既真實,又有濃厚的象徵意義,也代表著一種轉變,就像邁克爾·貝描述的那樣:「公司製作的前三部影片,大多以女性為主角,但是,讓一個年輕的女人自己駕車橫穿美國?還敢在路上讓陌生男人搭車?說出去誰也不會相信,不過如果駕車的是一對情侶……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關於重拍】
對於戴夫·邁爾斯來說,影片真正困難的地方就是如何讓影片盡可能地真實,如何讓約翰·懷德成功搭車,卻又不會顯得突兀、做作。這一部分是相對於原著改動最大的地方,因為20年後,人們不再隨便讓陌生人搭車了,所以,約翰必須得有充足的理由……
確實,重拍片最難的不是「還原」,而是在經過了這么多年後,如何讓它具有時代感。這意味著必須為原版影片注入一些新鮮元素,而不只只是「復制」而已。就像導演戴夫·邁爾斯說的那樣:「當然,對於幾組非常關鍵的場景,我們原封不動地將其搬上了大銀幕,但你會從中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如果兩個版本進行比較,你會發現,原著會更加夢幻一些,而新版影片則要現實一些。」這里最令人興奮的改變,無疑是主角從一人變成兩人,角色之間有了情感方面的互動和交流,這場旅行也因愛情而變得更加美好:「由於角色的變更,就意味著要給重拍版的影片加進更多的對話,因為這對男女朋友從上路開始,就不停地拌嘴,吵得都是些情侶間的瑣事,觀眾甚至能感覺得到他們之間濃濃的情懷。」
當導演和劇本各就各位,選角工作也就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影片在角色上的要求比較另類,試鏡的過程也與其他影片不太一樣,邁克爾·貝說:「我們創辦這家電影製作公司的宗旨就是,多給新人機會。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坐下來和試鏡的演員交談,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我們會錄下這些談話的內容,然後進行篩選。女主角索菲亞·布希是第一個進入劇組的演員,我曾看過她的另一部影片,布希在裡面看起來精力充沛--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因為她在這部影片中的角色,是被追捕的,所以肯定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而布希讓我看到的,就是她身體里蘊含的無限能量,並用人格魅力征服了我。」索菲亞·布希本人也非常喜歡格蕾絲這個角色:「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像極了,喜歡旅遊,有點頑皮,敢作敢當--我一直希望能演一些和自己性格反差大的角色,但我現在發現,其實演繹一個相似之處如此多的角色,也是一種挑戰。」
相對女主角,男主角就完全是靠實力奪得的了。扎迦利·奈頓曾經參加過《德州電鋸殺人狂前傳》的試鏡,邁克爾·貝也認為這個小夥子很突出,可是經過斟酌之後,還是選擇了其他人。這一次,他又回來了,為了與影片中的角色更加接近,他在短短兩個星期里減掉了整整15磅的肥肉。還沒有得到角色之前就肯下這么大的功夫,奈頓是第一人,所以他的入選,既讓人意外,又如此理所當然,而奈頓本人也確實像那種會和自己心愛的女人駕車橫穿整個美國的人。為了最快速度地了解彼此,在鏡頭前有情侶的親密感,拍攝前期,扎迦利·奈頓和索菲亞·布希幾乎天天粘在一起,甚至連購物也要結伴而行……這么做的效果怎麼樣?相信你看過影片後就知道了。
C. 為什麼《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膠片即將淘汰這種說法純粹是胡扯,不要說電影,攝影領域膠片也是屬於發燒級高端的,就像機械鍵盤占據高端鍵盤市場一個道理。你去隨便問個影視導演,如果他們能用膠片拍電影,那他們絕對打死也不用數字電影攝影機。柯達傳言破產只是一方面,電影拍攝上,膠片機的效果仍舊是數字電影攝影機沒法比的,不過膠片機的確成本高,拍一分鍾視頻的膠片價格是3000元左右,一部片子90分鍾,加上剪掉的廢片,成本多少想想看就知道了。現在數字電影攝影機可以實現膠片機的效果,但數碼機畢竟是數碼成像,通過感光元件電子投射成像,有著永遠都無法逾越的硬傷,而膠片機是化學成像,根據膠片感光的化學反應把畫面呈現在膠片上,跟數碼機完全是兩碼事,膠片機對於鏡頭的還原,是數字電影攝影機再發展幾百年也無法比擬的,所以真正的大製作仍舊使用膠片拍攝,最主要的是,對於導演和攝像師們來說,膠片拍攝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電影,就像喝純咖啡而不加糖和牛奶一樣,而且數字攝像機是電子成像,只要基本參數差不多,用什麼機器都是一樣的,需要選擇的只是鏡頭。但膠片攝像機就不一樣了,70mm、35mm、16mm、超8mm,尺寸不同特點不同用途不同,膠片自身也有N多種,根據表面工藝、材料感光分子密度各方面不一樣,膠片種類也不一樣,每一種種類的膠片對於景物的呈現有著不同的類型,有的色調表現偏冷,有的對比度偏高,導演和攝影師要根據影片的內容、風格和藝術特徵去謹慎選擇膠片,你說哪一種更好玩?導演們肯定傾向於膠片機,質量絕對比數字攝像機強。只不過現在數字電影攝影機的發展很快,畫質呈現上已經無限接近膠片機了,而且更方便,不需要承擔著拍廢膠片的壓力,想拍幾條拍幾條,成本還非常低,所以馮小剛也決定打算轉而使用數字電影機了,其實在好萊塢,中大製作還是用膠片機,用數字攝影機拍的大片很少,這幾年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這一點恐怕很難改變。
D. 現在還有誰什麼電影是用膠片拍的都是數字的了么
2012年是數字電影和膠片電影的分水嶺,2011年10月9日馮小剛微博宣布《一九四二》是其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膠片電影。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停止發行膠片拷貝,宣告了膠片電影的結束。從2012年起,數字電影拍攝逐漸佔主流。各大影院更是幾乎數字放映。現在的電影幾乎都是用數字電影攝影機拍攝的,很少用膠片拍攝,因為現在國內膠片洗印廠全都關停,國內最後一條膠片洗印生產線——上海電影技術廠於2016年10月關停了膠片洗印生產線。全球可以膠片洗印的地方也寥寥無幾。只有美國諾蘭等極少數導演,才堅持用膠片拍攝,不知以後他會否放棄膠片拍攝。國內影院中放映更全是數字放映。即使原來是用膠片拍的電影,現在也是轉成數字版,用數字放映機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