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有廢物指導京劇名家誰主演
梅蘭芳主演,飾演韓玉娘。
1947年冬天,著名電影導演費穆以華藝影片公司的名義,邀請梅蘭芳拍一部京戲影片,經商議確定拍《生死恨》,並且大膽啟用顏鶴鳴,用這部影片試驗沖洗彩色膠片技術,攝制中國電影有史以來第一部彩色影片。
順利完成剪接後,於1949年3月在上海首場公映。這部戲曲影片在劇本改編和電影與舞台藝術相結合等方面,為後來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賞析:
《生死恨》較梅蘭芳過去所拍的影片,各方面均有進步。他的圓潤唱腔,優美身段,富有內心感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在銀幕上別具魅力。特別是洞房、尼庵、夜訴、夢幻等場,表演深刻,傳達了人物心理和性格。
⑵ 九十年代德國有個反應家暴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1.《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導演: 千丙哲
主演: 徐英姬 / 池成媛 / 朴政學 / 白秀蓮
豆瓣評分:8.3
這是一部看完之後讓人靈魂戰栗的電影,太給力。
影sir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詞是:男人是廢物,女人是怪物,世界最終由怪物幹掉廢物。
金福南是一個熱情、憨厚的鄉下女人。
她被丈夫和家人視為豬狗,任意欺負和凌辱,尊嚴肆意踐踏。
除此之外,她還要一女侍二夫,備受丈夫和小叔子的蹂躪。
但最可怕的是,她的女兒也被丈夫染指了。
一開始,金福南想要逃離,但是自己的發小,雖然從大城市首爾回來,卻十分冷血,不願意幫助福南。
後來福南求助妓女美蘭,但是沒想到沒能逃跑反而遭到了丈夫的毒打,女兒也不幸喪命。
金福南崩潰了,她不再繼續逆來順受下去,而是拿起鐮刀奮起殺人。
婆婆、小姑子、丈夫....所有那些凌辱過她的人都成了女兒的祭品。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太壓抑的電影,壓的人透不過來氣。
120分鍾以濃縮的形式展示了一個女人悲劇的一生,最後自己也以死解脫,
最後福南殺人的時候讓觀眾也有一種強烈的快感,太震撼人心。
這片應該能給所有家暴的男人一個警示吧。
2.《天水圍的夜與霧》
導演:許鞍華
主演: 任達華 / 張靜初 / 羅慧娟 / 覃恩美
豆瓣評分:7.5
各位寶寶們可不要把這部電影和《天水圍的日與夜》弄混了。
雖然只差了兩個字,但劇情簡直十萬八千里,不過導演都是許鞍華。
本片改編自轟動香港的一件滅門慘案,丈夫殘忍地殺害了妻子和雙胞胎女兒後自殺。
中年離異的香港男人李森娶了大陸來的曉玲,一家人都在天水圍生活。
整日在家帶孩子的李森總是擔心妻子紅杏出牆,不僅每天監視妻子,更是在晚上對妻子實施性虐。
曉玲被折磨的遍體鱗傷,離家出走卻又走投無路。
最終在家裡被喪心病狂的丈夫刀斬,兩個女兒也未能倖免,最後丈夫也自殺。
3.《空房間》
導演:金基德
主演: 在熙/ 李成延 / 李忠秀
豆瓣評分:8.0
這是一個被家暴的少婦和男孩之間的奇特愛情故事。
當然最奇特的是全片只有一句台詞。不過放心,一點也不影響觀看。
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泰石有個怪癖,就是喜歡潛入沒有人的房間中小住,洗澡做飯拍照,也會幫主人做一些家務,打理房間。
一天,他在一所空房子里遇見一個被丈夫狂虐的女人善華。
滿身傷痕的女人,眼神里透露出的悲傷讓泰石難忘。
於是,他又一次潛入了善華的家中,恰好碰見善華的丈夫虐待她,泰石出手教訓了善華的丈夫,並帶走了善華。
從此倆人過上了一起探索空房間的日子。雖然不說話,但卻非常溫情。
當然沒有台詞,也是本片導演金基德的一貫做法。
金基德通過圖像傳達感情的技巧,已經爐火純青,加上感染力十足的配樂,讓整部電影十分出彩。
最終善華說出了對泰石說過的唯一一句話:我愛你。
後來泰石被善華的丈夫報復,卻練就隱身技能,來到善華家中開始了三個人的生活。
4.《庸才》
導演:園子溫
主演: 染谷將太 / 二階堂富美 / 渡邊哲 / 吹越滿
豆瓣評分:7.6
這是一部殘酷的青春故事。
15歲的中學生住田, 母親與人私奔,長期忍受爛賭父親的家暴。
這樣狀態下多的住田,由孤獨引發絕望,總是用暴力來發泄心中的焦慮。
忍耐和猶豫過後,他走上了殺父的道路。
殺死父親以後,住田的信心全線崩潰,走上了自毀的道路。
一個心智健全的男孩從正常走向黑暗最終滅亡。
可想而知,一個家暴成性的父親對孩子有多麼大的影響,足夠毀了孩子一生。
5.《忍無可忍》
導演:邁克爾·艾普特
主演: 詹妮弗·洛佩茲 / 比利·坎貝爾
豆瓣評分:6.9
故事開始於英雄救美。
在餐館打工的絲麗姆被花心男人糾纏,旁邊的客人米奇挺身而出,為絲麗姆解圍後倆人陷入愛河。
後來倆人買房結婚,還生了個可愛的女兒格蕾絲,按理說應該開始了幸福的一加三口生活。
但是米奇卻屢次出軌並家暴絲麗姆,還義正言辭的說:我是男人,你打不過我。而且我賺錢,你就該聽我的。
真·不要臉。
忍無可忍的絲麗姆帶著孩子離家出走,卻遭到米奇古人的追殺,最終忍無可忍,她決定反抗。
絲麗姆進行了艱苦的封閉訓練,最後和丈夫來了場生死決戰,把這個無賴送進了地獄,並且最終被判為正當防衛。
6.《回歸》
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
主演: 佩內洛普·克魯茲 / 卡門·毛拉 / 勞拉·杜納絲
豆瓣評分:8.1
這是今年戛納電影節主席阿莫多瓦的作品,獲得當年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劇中母親瑞蒙達和女兒寶拉都飽受男性的折磨,瑞蒙達的父親小時候性侵她,生下了寶拉,結果後來自己的丈夫又性侵寶拉。
於是瑞蒙達和寶拉聯手殺死了自己的丈夫。
除此之外,劇中還有其他的女人也備受男人的侵害最後痛下殺心,比如瑞蒙達的母親就親手燒死了自己的丈夫。
但這倆死去的男人,絲毫不讓人同情,相反那些作為兇手的女性卻是真實的受害者。
最終一群女人在沒有男人的世界裡,平靜的生活。
所以家暴的男人小心了,一旦女人絕望了這世界就沒有你的位置了。
7.《所有人都離開》
導演: 塞爾吉奧·卡布雷拉
主演: Tahimi Alvari?o / Félix Antequera / María Teresa Campos
豆瓣評分:8.2
本片的視角頗為獨特,從孩子出發。
8歲的古板女孩小雪,捲入了父母離婚時爭奪撫養權的激烈爭斗中。
父親將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這場沖突最大的犧牲品。
無辜被家暴的小女孩,正如片名那樣希望所有人都離開,漂泊如萍。
最終是母親以犧牲自由為代價努力讓小雪回到正軌。
能拯救家暴陰影的,也就只有母愛了吧。
劇中小女孩的一句話非常打動人:不快樂地笑,會痛!
8.《你是好孩子 》
導演:吳美保
主演: 高良健吾 / 尾野真千子 / 池脅千鶴
豆瓣評分:7.3
2015年的日本旬報十佳電影。
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一回家就會對妻子施暴。不僅如此,妻子小時候也經常遭受父親施加的暴力。
無助又痛苦,妻子只好把一切都發泄在孩子身上。
一旦女兒惹她生氣,她便拳腳相加。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長期遭受暴力的孩子,暴力在他們身上最大的表現就是自卑。
然而這些孩子們在被別人問道「你要不要來當我家的小孩」,也還是一臉堅決地說不要,然後投到媽媽懷里。
最終孩子們教會了施暴的大人如何善待小孩子,孩子果然是上天派來治癒成人的天使啊。
家暴的大人們,不配為人父母。
9.《與敵共眠 》
導演: 約瑟夫·魯本
主演:朱莉婭·羅伯茨 / 帕特里克·博金
豆瓣評分:7.0
大嘴美女朱莉婭·羅伯茨早期的作品,那時候她還十分青澀,但氣質和電影十分相符。
她飾演的年輕貌美的勞拉。丈夫是個不折不扣的虐待狂。
為了逃離暴力和控制欲極強的丈夫,勞拉在一次出海時假裝溺水逃到了一個小鎮,開始了平靜的生活。
但是她卻經常在現在的生活中發現丈夫的痕跡,沒錯,丈夫找來了!
緊要關頭她扣動了扳機,三顆子彈射進惡魔的身體,她的噩夢徹底結束了。
不得不說這種佔有式的愛情太可怕,珍愛生命,遠離家暴男。
看過這9部關於家暴的電影,影sir誠意提醒大家: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對家暴必須零容忍。
⑶ 姜文:給我他媽的翻譯一下他媽的到底什麼是他媽的驚喜
隨手摘來一些影評,看看其他大神們是怎麼回答的~1.來源:新浪微博跳舞小五零散著寫吧,事實上我還沒有整體消化掉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也偏於零散一些。首先,姜文還是這個姜文。他從來就不是馮小剛,所以如果你是抱著看一部年底的娛樂大片的心態去看《一步之遙》,那麼你註定會失望。四年前的讓子彈飛,反而才是一部非典型的姜文電影,一步之遙讓很多觀眾說看不懂,其實這反而才是姜文一貫的路數。看不懂?你去看看他的另外一部太陽照樣升起,就明白什麼叫做看不懂了。當然,我必須說,一步之遙,是一部好電影!所謂的好電影,不是由看不懂和看得懂,或者是好笑不好笑,來區分的。姜文一直都在很用力的表達,這種用力通常會讓人產生一種奇怪的錯覺,一方面是他本人的努力,另外一方面還得繞過審核那一關,所以這種用力的最終結果是,各種隱喻。開篇最大的亮點是文章,那幾分鍾的「把上海人的面子找回來「的獨白長台詞,非常見功力!我不得不說,盡管私生活讓人詬病,但是文章真的是他這個年齡段的中國最好的男演員之一!花域大總統的選舉,讓有些影評人評價說是吐槽選秀節目——我擦!這影評人該下崗了!這分明是赤裸裸的政治隱喻啊。完顏參加「總統」選舉,推手,作秀,號召,全部身價捐贈,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無私的聖人形象,萬眾歡呼,崇拜……然後呢?完顏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包裝形象之中。馬走日怎麼說的「她真把自個兒當成……「迷失了,然後完顏死了……明白了么?完顏怎麼死的,到最後都沒說……這就對了!沒法說,也說不清!一個偉大的無私的聖人一般的「元首」是怎麼死的?精神上,靈魂上,徹底的死了,消失了……怎麼死的?不知道!誰能說得清?這他媽還不是政治隱喻,那什麼是政治隱喻?愛情?狗屁愛情!這根本就不是在說愛情的事兒!馬走日和完顏其實是一體的,這兩個角色其實是一個符號!一個符號的正面和反面,就像硬幣。然後,反面殺死了正面。怎麼殺死的,怎麼死的?不用交代!項飛田是什麼?是一個?開始他是給這枚硬幣當捧哏的,然後他要徹底殺死這枚銀幣!正面死了不夠!還要把它的反面也殺死!為什麼殺?說的很清楚了——「為民心!」民心什麼,就是狗屁!無所謂正義,大家都吵吵著要這么干,就這么幹了!還記得馬走日引渡那一段嗎?我們創造了歷史,我們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哈哈哈哈哈哈!太棒了這段!面對洋人,群眾們舉著標語,中國人的事情中國人自己!貌似歡呼雀躍,鼓舞人心。是啊,以為自己當家作主了,以為自己戰勝了洋人……可實際呢?這所謂的民心,依然操控在少數人的手裡:象飛田,楚大帥,覃老師……群眾,群眾懂個屁!這就是姜文告訴我們的——舞女比賽時,大家都在笑,在鼓掌。馬走日被冤枉的時候,王志文的劇場里觀眾都在笑!馬走日躲刀砍王志文,觀眾在笑。沒心沒肺啊……哈哈哈哈哈!好,回過頭再想想開篇,馬走日說的那段老佛爺割辮子的段子。這個段子在結尾的時候又說了一遍!是馬走日死前精神錯亂了嗎?不,這是姜文在告訴我們!自己割的,和別人強迫割的,能一樣嗎?哈哈哈哈哈!能一樣嗎??姜文,中國只有姜文能拍出這么牛逼的電影!!這是喜劇嗎?當然是!偉大的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當王志文在劇場唱那段改編過的天涯歌女的時候,我坐在電影院的座位上,是毛骨悚然的!那對白怎麼說來著……好好演戲,好好做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太棒了!……不管這部電影有多少人看懂了,或者是沒看懂,或者是多少理解的方式。至少姜文在做。什麼叫爛片,不是你看懂或者沒看懂,不是好笑或者不好笑。剛看到夏正正說了一句話,如果大家都眾志成城把一步之遙這種電影乾死的,就別怨以後屏幕上滿是小時代這種爛片!這是一部好電影!最後,我唯一的怨念,姜文老師,這部電影為什麼要做IMAX3D,是為了圈錢收回投資嗎?我很郁悶。2D足矣!2.看不懂《一步之遙》?往這看來源:騰訊娛樂專稿(文/擺渡策劃/三替)剛從《一步之遙》點映場出來,守株待兔的記者和攝像機就撲了上來:「您看懂了嗎?」「這有什麼看不懂的?很好看,我喜歡!」——記者先生的表情明顯有些失望,但迅速重振起精神又撲向別的兔子去了。我的回答也是多餘,因為人家好象沒問好看不好看。這樣法子的看電影,本身倒叫我有些搞不懂了。「你可以說你沒懂,但不能說你沒看見!」——早在《太陽照常升起》里邊,姜文就借周韻的台詞向觀眾喊話了:對於一部影片而言,看得懂看不懂,真的比好看不好看更重要嗎?姜文的電影為啥好看?姜文的影片,首先說,屬於那種好看的電影。說得「裝」一點兒,就是所謂的「吸引力電影」:相比於時空轉換如何順暢、連貫,敘事邏輯如何一致、貫通,每一場戲、每一個鏡頭、每一幅畫面的可看性,被擺在了更優先的位置。例如青盧和白狐的歌舞競技、爭相鬥艷,更不用說武大帥和武六父女兩人合唱起《茶花女》「祝酒歌」,從篇幅上講都相對地脫離了故事進行本身,而被放大成了一段炫技性的獨立表演——這就是吸引力所在,何況《一步之遙》有意識借重的歌舞片形式元素,本來就內在地要求著對劇情自身的超越和提升。其次,姜文的電影,說到底,它還是故事片,而不是新聞紀錄片,不是非得就一個事件必須把它的來龍去脈一一坐實不可。是故事片,它就允許有虛構,就允許有對於真實和虛構的各種穿越、轉還,各種分配、調遣。姜文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在於,他拍出來給觀眾看的,就是真實與虛構可以相互亂入這件事本身,其實姜文用他的電影說得很直白也很簡單。無論莎士比亞的「Tobeornottobe」,還是曹雪芹的「假做真時真亦假」,說的都是這個意思,而這個意思姜文翻譯得也很准確:「是這么著還是那麼著」——一個電影它是這么拍還是那麼拍,甚至於,電影這玩意兒是這么玩兒還是那麼玩兒——這是電影賦予我們想像力的自由,一部好的電影是攜帶著這份禮物而來,它就是這禮物本身,不過它並不負責你怎麼接過這份禮物的感想和姿態。最後,姜文從《太陽照常升起》以後的電影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比較接近傳說中的那種「謎題電影」。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成名作《記憶碎片》就是典型的「謎題電影」,《盜夢空間》也還有這類電影的遺跡。所謂謎題並不在於影片設置了一個怎樣復雜難解的謎面然後在結尾的一刻讓真相大白、揭示出它作為唯一答案的謎底——當然這是謎題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或根本。謎題電影本不需要有一個切實的、固定的答案,把這個猜謎的過程和樂趣留給觀眾自己才是關鍵的關鍵。《盜夢空間》最後留下的懸念就是這樣:迪卡普里奧究竟是回到了現實中、回到了孩子身邊,還是永久地留在了靈薄獄一樣的夢境之中呢?這其實並沒有一個定於一準的答案,因為陀螺終歸是在觀眾手中,無論它怎麼旋轉都無所謂對錯。姜文的電影是張邀請函,邀請觀眾加入電影的游戲謎題電影不是一張試卷(考考觀眾智商如何,哪個情節點看懂沒看懂,等等,那樣的話就真的是太無聊了),而是一封邀請函,邀請觀眾加入到電影的游戲本身,加入到想像力的自由本身。《太陽照常升起》映後的某次記者會上,一位媒體朋友向姜文求證:「故事裡你開槍打死的房祖名,其實就是你自己的兒子!是不是這樣?」姜文當然是很會也很樂得討好觀眾的:「沒錯,就是你說的那樣!」——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一理解就是標准答案,更不要說唯一答案,因為姜文扣動扳機後,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只是槍彈出膛的動畫效果,而根本就沒有看見房祖名或任何人中彈倒地(這就跟《盜夢空間》的陀螺最終也還是將倒未倒的情形一樣),影片就進入到最後一個段落的故事中去了。姜文電影有趣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在影片當中故意留下很多的缺口和裂隙,劇情、影像、聲音和畫面的配合等等,相互纏繞、彼此矛盾、前後不一的情節點無處不在,有太多沒有法抹平的褶皺,把整個故事變成一座「小徑交叉的花園」,的確會使人感到錯綜迷離,但也會因此而流連忘返。重要的是,他通過這些缺口和裂隙,留給觀眾一個充分開放的空間,提供各種不同的接受路徑和入口,不管怎樣的解讀(哪怕「過度闡釋」也好)都但憑觀眾的願意。導演只是這座花園、這座鏡像迷宮的建造師,至於游覽者能走出什麼樣的花式路線圖來,那是建造師既不能負責也無權強求的。舉幾個例子。洪晃和周韻那場對手戲,母女之間就可以讀出兩種關系來:一是覃老師和武大帥生的武六,這沒什麼特別可講;一是覃老師和前三個男人(或前三十九個男人)生的武六,然後帶著她嫁給了武大帥。這後一種理解同樣可以在洪晃的台詞中找到線索:為了給周韻找一個好爹,她只能選擇放棄讓她死去活來的、而去就那靠得住的男人。——這兩種理解自然是都成立的,而且我們從覃老師和武六的對話中並沒有聽出什麼情不通理不順的地方,這里並沒有因為存在哪種硬傷而產生曲解、誤解,相反,在這場戲母女兩人對話的上下文里,所有的正解也都是誤解,反之亦然。還有,項飛田和武七最後怎麼結婚了?葛優和文章扮演的這兩個角色是因基情殺人、而非要致馬走日於死地嗎?在《讓子彈飛》里,姜文就已經這么玩兒過一回了,他安排葛優扮演的師爺對張牧之說:「你是想殺我呀,還是想睡我?」這一次他的玩興更高,武七打電話給項飛田時在手淫(審查部門是沒看出來,還是就默許認同了呢?),而特寫鏡頭里葛優撫摸著電話線的動作也是一樣的意思。至於兩人最後的婚紗紅毯,那完全是一個幻想的場景。在紅色的磨坊、金色的陽光襯映下,馬走日的囚服有如變成了病號服,彷彿精神病院里的男男女女都在參加一場盛大的集體婚禮。在那個男主人公瀕死而整部影片將要結束的幻覺性的時刻,一切皆有可能。再比如,馬走日在前清的宮里當的什麼差?他該不會是個太監呢?的確,他三番五次地拒絕完顏英,不也正和《劍雨》里頭王學圻拒絕大S一樣的嗎?反正這兩年中國電影特別是古裝片、時代劇里正鬧太監,姜文同志趕別人一回潮流也是有的。而且象王志文在那段戲中戲里,也用上海話說姜文是一個「阿無卵」(在上海、蘇州、無錫那一帶方言里指男人沒種、廢物、不給力),這樣的暗示還有幾處。不過,換一個角度,馬走日怎麼就不能是太後老佛爺的面首呢?他不是被慈禧她老人家一把就按在炕頭上了嗎?除了鉸不鉸辮子的事兒以外,誰能保證說他們就沒干點兒別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王天王」王志文嘲諷馬走日是個「阿無卵」,是在演文明戲的時候說的;而馬走日第一次說起他的「北京往事」,也是在影片開場致敬或者說戲仿《教父》的時候說的。也就是說,馬走日究竟是太監還是面首這件事本身,始終是在表演性的場景里呈現給觀眾,它有多少真實的成分,虛構又幾何,這些都是見仁見智、未定一準的。《一步之遙》的核心,是「真實」和「虛構」的那條界線不只這些情節點是這樣,其實這部影片帶給觀眾的整個故事都是如此,你沒有法真正區分開哪裡是作為故事藍本的真實事件結束的地方,哪裡又是導演發揮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開始。在各種後現代式的拼貼、戲仿,和向前輩大師與影史經典的致敬當中,《一步之遙》有一個基本的依託,這就是在1920年轟動了整個上海灘的閻瑞生案,以及在1921年問世的電影《閻瑞生》。然而閻瑞生案為姜文提供的,不僅是一個故事原型而已,他非常敏銳地抓住了當年電影《閻瑞生》的最大賣點,就是它所宣稱的真人演真事、一切皆真實。當年,是閻瑞生的朋友兼同事陳壽芝組織了中國影戲研究社,攢了一撥人馬專門拍攝此片,不僅身量、體態與閻瑞生相仿的陳壽芝本人出演男主角,而且請來了一位從前的妓女來演出被殺害的王蓮英,甚至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以及在隨後的首映禮上,閻瑞生作案用的汽車都被調派來「現身說法」——所有這些鋪排,所為就只是一個「真實」。《一步之遙》里的那段戲中戲,稱霸文明戲舞台的「王天王」和一心想成為「中國盧米埃爾」(但可能更接近萊妮·里芬斯塔爾)的武六都在拿「真實」說事兒:「他要真殺了人,就得真槍斃。」可惜這兩件事兒最終也沒有誰能給個准譜兒、一錘定音。不僅舒淇扮演的完顏英死得不明不白(經過馬走日的失憶和文明戲的渲染,她究竟是「象睡著了一樣」還是「混身傷痕累累」,都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就是馬走日本人最後到底死沒死,還是跟子彈一起飛走了(我們只從聲軌聽到了槍聲,而沒有在他身上看到中彈後的血污),都成了很大的疑問。如果說,在戲前半部分的舒淇那裡,是鴉片大麻導致了死亡,那麼最後,在姜文那裡,則是死亡本身成為了影片終結性的致幻劑。一部電影是不是好看、好玩兒,就在於它有沒有能力把現實的元素帶入想像。對於姜文來說,電影的確是一場夢,其中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是混淆不清的,而他的全部用心就在那條界線本身。在這個意義上,《一步之遙》也是一次「Inception」,一個各種夢幻連環纏繞的套層結構,一出戲中戲中戲中……戲。尤其是以火車開始和結束的部分,完成了關於馬走日對武六的一場大夢,就好象他從致使完顏英死亡的那場事故、那個意念脫身而出,直接墜入了對他真愛的女人的無盡思念。畢竟,姜文也有一顆泄密的心,影片貫穿始終、唯一不變的,就是那首「索爾維格之歌」,它唱出的是一個初衷不改的女人的等待。只不過馬走日也還是不願坐實這份情感,他寧可讓自己在離那觸手可及、僅一步之遙的地方墜落或飛升,而那也就是現實與想像、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距離。3.剝離姜文的天生驕傲,還原真實《一步之遙》:馬走日,武六現在我們不敢說她不好。來源:豆瓣:焦梓銘《一步之遙》我們先來聊為什麼片名起這個?三種可能,男一男二分別叫馬走日,項飛田,懂點象棋的都知道,同樣一次行棋,馬比相少走一步,類比劇種兩人同樣操一件事,最後兩人下場確實天壤之別,一步卻也是之遙。象棋中的相,項飛田也只能在法租界為虎作倀,出不了「漢界」的漢奸。第二武六與馬走日,馬曾回憶當初武六要是沒有踢段兩條腿,哪怕留下一條,也就能跟她去拍電影而不是中途下了車,走上了這條路。第三片名第三種解讀,馬走日曾獻策給老佛爺:拯救我大清只需一步把腦袋後的辮子給剪了,然後馬走日一路小跑冷於是喝酒醉後醒來:民國了。區別在哪,就是被剪了辮子是清朝,自己剪了辮子是民國,一樣的人心,只是這一步差距大了。姜文送「完顏」到買「出嫁」的鍾三兒(中山請自帶口音)家裡,還是別人買了送鍾三兒(民國不是他中山兒打的?別人送的?恰巧?政治遺產?)然後馬走日把類比與「總統」的完顏(政治資產)給「斷送」了,然後大家要「北伐」!請注意最後為什麼馬走日開車逃跑到的地方一看就是福建土樓的傳統建築,這是從上海來的啊,選這么個地方是有地標性吧。馬走日覺是「袁世凱」,然後各大軍閥就是這電影中大帥的代表,又是娶白俄聯盟(不就是軍閥後期各大國際勢力在華利益代表的支持么,還記得飯桌的說日語,德語,拉丁語嗎?),唯一不懂且覺得牽強的是,武六是代表我黨嗎?馬走日最後跳下來說的:不知道武六以後過的好嗎?我想告訴馬走日:武六,挺好的。。。武六(5+6=11國慶)武七(5+7=12)1912民國元年。其次來「劇透」,這基本上用象棋的簡單術語就可以概括:當頭炮(選頭「泡」美女),馬來跳(馬走日操持選美)立馬車(馬走日與完顏兩人出「車禍」)相飛天(馬走日要救自己求救大帥,反而先救了項飛田),將出列(武六武七都求大帥父親致死或相救馬走日)士走斜(知己的「士」幫馬走日脫困)終!我們來聊電影本體,借用台詞:電影是看的懂的藝術。那麼對於首映後很多人口碑總結最多的是:看不懂。好,如果一個電影大家看完後都在聊其他,劇透也沒事,那說明大家都沒「看懂」,看懂不就是比如講了個什麼事,兇手是誰,最後愛了誰等等,聽懂了看過人講的故事那還有意思?正如開篇TOBEORNOTTOBE莎翁經典開場,就像解讀作品一樣,每個人的哈姆雷特每個人的一步之遙,我倒是覺得看懂看不懂沒必要爭議。還有懂分為不懂到底自己是不是懂了,覺得自己懂了但又覺得自己這樣懂是不懂。好吧,再說我也不懂了。正如姜文那句:電影是看得懂的藝術,首先《一步之遙》就不是個「電影」,是以借電影包裝的「陰謀。那我「看懂」了什麼:主要在項飛田(法,代表政府顏面)王天王(導演,代表如何導向意識形態和口碑)武七(政府後面的財閥,要洗錢的那種)武六(改革派道德高點「政協」),當這幾個團體的人湊在一塊也就抉擇了任何人的生死,是劇中的「兩條腿才能改寫歷史」。正像他們想讓馬走日故意演一次「重返現場」相當於是承認自己是兇手,然後才能放了他,最後聊到電影上說以後不叫選花魁叫選影帝影後,叫金蔥金雞獎,啊哈哈,那我們來聊一下1964年放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後來還的了後來金雞獎的某項吧。電影故事是這樣的:三年自然災害後,龍梅和玉榮姐妹為生產隊放羊時遭暴風雪,為了挽救集體財產最後被窩凍傷截肢。那現實的故事是:兩小姐妹放羊遇暴風雪,最後被在當地被打成「右派」的人所救,應政治需求被改成了獲獎那種。這是我所理解的一步之遙,人永遠與真相有一步之遙。給上面的大神跪了~~~\(≧▽≦)/~啦啦啦轉自知乎蘇念
⑷ 電影 鐵門 3d
首先影片開頭,他給了一個伏筆:不要溫和走進那個良夜,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這段來自英國詩人 狄倫 托馬斯的詩句,給了我們一個雲里霧里的暗示,但是隨著影片的進行我相信,大部分人會忽視掉這個暗示,轉而關注到影片的進行和當中的小細節,但是他們卻是獨立存在的,你無法將他們聯繫到一起,所以會產生困惑,不知道導演到底是要表達什麼,進而結局的特別則顯得那麼的突然,
其實給我的感覺,影片一直都是圍繞開頭的這句話來進行的,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句話出現的詩:
Dylan Thomas 狄倫·托馬斯(1914—1953),英國著名詩人、作家。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死於飲酒過量,去世時年僅39歲。他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其故鄉南威爾士美輪美奐的風景,而其詩作大體屬於超現實主義流派,圍繞生、欲和死這三大主題,詩風粗獷而熱烈。另外,托馬斯很注重詩句的押韻,其詩以善於朗誦而聞名。本期收錄的該詩的音頻就由其本人朗誦。Dylan Thomas著有18 Poems(《詩十八首》)、The Map of Love(《愛情的地圖》)和Deaths and Entrances(《死亡與出路》)等詩集。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是Dylan Thomas的代表作之一。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1)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白晝將盡,暮年仍應燃燒咆哮;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2)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雖然在白晝盡頭,智者自知該踏上夜途,
因為言語未曾迸發出電光,他們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好人,當最後一浪過去,高呼著他們脆弱的善行
本來也許可以在綠灣上快意地舞蹈,
所以,他們怒斥,怒斥光的消逝。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狂人抓住稍縱即逝的陽光,為之歌唱,
並意識到,太遲了,他們過去總為時光傷逝,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3)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4)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嚴肅的人,在生命盡頭,用模糊的雙眼看到
失明的眼可以像流星般閃耀,歡欣雀躍,
所以,他們怒斥,怒斥光的消逝。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而您,我的父親,在生命那悲哀之極,
我求您現在用您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吧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大家應該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這首詩的內涵與所要表達的精神層次,盡管這位詩人不長命,英年早逝,但我們仍可以從此詩中感受到詩人面對「暮年」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其實,誰不怕老去,誰不畏懼生命的終止?然而誰又能阻止歲月匆匆的腳步?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其「長度」,而在於其「寬度」,當詩人用激昂的言語勉勵他那無助而「溫順」的父親,勉勵每一位老去的人以及每一位終將老去的年輕人「暮年仍應燃燒咆哮」,「失明的眼可以像流星般閃耀,歡欣雀躍」時,你是否也對「流年」多了一分領悟?
影片導演正是藉助了電影的手法來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
影片剛開始的時候男主人公,從吊兒郎當,完全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處境,到憤怒進而亂發脾氣,最後到醒悟開始實施自救,是一個過程,一個成長的過程,更是一個升華,人性的升華,從側面反應了一個真理:上帝是不會救助不自救的人的。但是同樣相對也是一個真理:並不是所有付出都會得到回報!
主人公鑿穿了牆,到達的卻是另一個牢籠,一樣的被困,精疲力盡幾乎完全處於絕望了,但是這個時候女主角出現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他給了一個男主人公繼續逃生的理由:「還有一個人,我不是一個人!」有的時候堅持一件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一個理由,不管這個理由看似多麼的簡單,簡單到無法理解,但它是支撐信念的重要因素。
這個時候劇情其實已經開始轉變了,因為這個時候逃生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雖然倆人開始時由於語言不通,而互相猜忌,不信任,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信任,為了對方考慮,最後到相愛,等等美好的人類感情都在倆人之間產生,也許有人會質疑他們相愛了嗎?但是如果到了類似的情境,很現實的講誰都可以成為誰的食物,他們不是沒有條件,而他們沒有這么做,包括最後關頭男主人公幾乎到了彌留之際也沒有這么做,而是在自己已經極度虛弱時,還為女主人公去找尋禦寒的物品,已經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而女主人公則亦然將自己交給了男主人公,浪費寶貴的體力,只是為了讓他保持清醒 亢奮,不至於睡過去後醒不來,如此珍視對方,我們又如何反駁?
在第二個房間中精疲力盡的男女正當失去信心時,有一下沒一下的鑿著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門隨著鑿擊聲漸漸的打開,其實我們不必深究其中細節,雖然是那麼的不可思議,但是導演正是利用這樣的手法向觀眾傳達了另一個真理:「當上帝關上你的一扇門的時候,他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
這樣從頭到尾看下來,到最後出現的類似外星的風景則會變得委婉了許多,有的人說是他們死了後來到了天堂,有的人說這是出來後他們產生了幻想,覺得眼前熟悉的久違的風景是多麼的美麗,而特意進行了視覺處理,不過不管到底是什麼,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出來了」,男主人公一句「我等了太久了」讓我們體會到了重獲新生的喜悅,和恍如隔世的滄桑。
回到了影片的主題「不要溫和走進那個良夜,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影片不就是闡述了這么一個精神嗎?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不要絕望的安靜的去步入那黑暗,哪怕是必然的結果,也要去抗爭,去爭取,去「怒斥光的消逝!!」
對於這部影片的分類有人說是科幻,有人說是恐怖,而我更傾向於後者,死亡是可怕的,特別是對於這樣的毫無希望的等死,它要比好萊塢大片里的怪獸,和日本驚悚片里的鬼影來的更真實,設身處地的試想一下,你會不寒而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