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電影來自哪裡的

電影來自哪裡的

發布時間:2022-05-18 18:31:04

㈠ 來自哪裡電影

《一個頭兩個大》是由鮑比·法拉利、彼得·法拉利執導,金·凱瑞、蕾妮·澤爾維格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片。
影片講述了是一個美國最小的州的公路巡警查理在押送一個女子艾琳的途中所發生的故事。

㈡ 國內各大論壇和資源站的外語電影的片源來自哪裡大神們幫幫忙

一、音像製品的衍生物。
發行的正式音像製品,比如藍光一類的碟源,叫人用軟體扒出來,往網路上送。
那種玩意兒,其實殺傷力小,因為到發行藍光時,早過了戲院的上映檔期。

二、奧斯卡評委的敗德行為。
在美國,參加奧斯卡,得把片子往評委家寄。寄了,好叫人投你一票。
(一般的影展都是評審集中看片,可那奧斯卡偏偏跟人不同,成了大漏洞。)
有些評委,很不要臉地,就把片子流出來了。

三、片商的敗德行為。

四、後制公司的敗德行為。

五、盜拍(翻拍)。

六、付費網站流出。

㈢ 電影來源

電影來源解釋: CAM CAM是指在電影院偷錄的版本。一般採用數碼攝像機拍攝,有時使用小型的三角架,但是絕大部分時候這是不可能的做到的。因此攝像機常常抖動。而且因為中間的位置不會總是空著,所以有時只能從某個角度進行拍攝。如果處理得當的話,一般察覺不到拍攝角度的存在,除非銀幕上有字母出現,不過很多時候在銀幕頂部和底部留有三角形的邊界。CAM版的聲音是由攝像機自帶的話筒錄制,因此常常會聽到觀眾的發出的聲音,特別是喜劇片的時候,笑聲會很明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CAM版的圖像和聲音質量都非常差,不過也有一些幸運的時候,比如整個影院非常空,那樣信號就會很清晰一些。 TELESYNC(TS) TS版和CAM版差不多,區別是TS版採用了外部的聲源(一般是座椅上為聽力不好的觀眾准備的耳機插座)。直接的聲源不能保證聲音的質量,因為中間夾雜了很多的背景雜音。大部分時候,TS版是在很空的影院或者在放映間內使用專業攝像機拍攝的,這使得圖像質量更好。TS版的總體品質范圍很大,參差不齊,在下載前最好查看一下Sample。很大一部分的TS版其實是CAM版,只是發布人貼錯了標簽。 TELECINE(TC) TC版是從膠片直接進行數字拷貝。聲音和圖像質量應該是很不錯的,但是由於所用設備和費用問題,TC版很少見。TC版的熒幕縱橫比通常是正確的,有時4:3的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當年的侏羅紀公園3。不要把TC和TimeCode(時間碼)相混淆,後者是整個電影放映中一個可見的計數器。 SCREENER(SCR) SCR是在正式發布VHS(家庭影音系統)卡帶之前送到租賃店等地用作促銷目的的。screener是通過VHS卡帶提供的,通常是4:3的全屏縱橫比,有的時候也有letterbox(16:9 的影像顯示在 4:3 的屏幕,或 4:3 的影像顯示在寬屏幕上)的。SCR主要的缺點是ticker(在銀幕下方滾動出現的含有版權信息和反盜版的電話號碼的字幕)。而且,如果帶子里含有序列號,或者其他能追蹤到卡帶來源的記號的話,這些信息必須被屏蔽掉,一般是在上邊打個黑斑。這些信息一般只出現很短的時間,但是不幸的是有的拷貝上會持續整部電影那麼久,而且有的字還特別大。SCR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如果從原版拷貝製作,SCR的影音質量會非常優秀;但如果是從翻錄拷貝,使用老式的VHS錄像機通過質量糟糕的錄制設備製作的話,效果也會非常差,使用的設備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的SCR轉成VCD格式;有時也有轉成SVCD的,看起來效果好一點。 DVD-SCREENER(DVDscr) 和前面提到的SCR類似,但是是從DVD轉制的。通常是letterbox的,但部包含零售版DVD里有的花絮。ticker有時不在黑色邊界里,所以可能會影響觀看。如果轉錄人員技術好的話,DVDscr質量應該是不錯的。通常專成SVCD或DivX/XviD格式。 DVDRip DVDRip是從最終的發行版DVD拷貝的。如果可能的話也有從預售版拷貝的(比如星戰前傳2)。DVDRip的質量是很相當高的,通常發布為SVCD或DivX/XviD格式。 VHSRip 從零售VHS轉制的,錄制並編碼成數字格式。由於一些電影尚未發布DVD,很多組織專門從事發布這樣的VCD電影拷貝。內容以滑冰/體育和XXX為主。 TVRip 電視節目片斷,可來自網路(最好是捕捉自數字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或者是接受自衛星在幾天前向電視網路預先發送的電視節目信號(沒有頻道圖標但有時有雪花等錯誤信號)。PDTV是通過數字TV PCI卡錄制的,通常效果最好,各發布組織一般採用SVCD發布。VCD/SVCD/DivX/XviD rips都可能用來發布電視節目。 WORKPRINT (WP) WP是未完成電影的拷貝。可能有場景和音樂缺失,影音質量從極好到很爛都有。有的WP與最終的發布版有非常大的區別(比如黑衣人,當中所有的外星人都沒有製作上去,只看到演員),而有的則可能有最終版沒有的場景(比如Jay and Silent Bob)。WP可以作為擁有高質量的最終版電影後的附加收藏。 DivX Re-Enc DivX Re-Enc的來源是VCD原盤,然後重新編碼成小的DivX格式的文件。大部分是在文件共享者之間傳遞,通常被標以類似「Film.Name.Group(1of2)」的標簽。發布的組織通常是SMR和TND。DivX Re-Enc不值得下載,除非你只是想對某部電影大概了解一下,想要一份大概200MB的拷貝。通常不要理會DivX Re-Enc。 Watermarks 很多影片來自Asian Silvers/PDVD(見下一條),而這些電影帶有負責人的標簽。通常在銀幕一角里標有字母/縮寫或一個小的logo。最為著名的Watermark是「Z」,「A」和「Globe」 。 Asian Silver 亞洲盜版商發布的影片,經常被很多組織購買去作為自己的東西發布。Asian Silver非常便宜,在很多國家都很容易得到,發布也很簡單,所以現在很多見,主要都是來自一些小一點的組織,這些組織發布了一些片子就解散了。Asian Silver 通常是以VCD格式拷貝的預發布的或者從未發布過的電影。 PDVD PDVD通常是由電影盜版商售賣的,一般是Asian Silver或TS版拷貝的電影,編碼成DVD格式,質量有起伏。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價格非常低廉。

㈣ 為什麼很多所謂的大片都是來自好萊塢或者國外的是因為都看特效效果嗎我覺得其實有時候我們中國電影的

你真正的看過外國大片,如果你真正的看過經典電影,你就知道中國與國外的差距。如果你覺得有趣是因為你處於中國這個氛圍內,很熟悉,所以覺得有趣。
國外電影注重全球視角,不僅故事精彩,有想像力,創新,而且技術水平高,畫質特效好。
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其實了解很少,而且中國電影電視缺乏想像力,創新力,一味的吃老本,不能和國際接軌。到了國外別人接受不了。外國人基本也不認識中國明星,覺得中國是很神秘的國度。

㈤ 電影《古墓麗影源起之戰》背景來自哪裡

電影《古墓麗影:源起之戰》背景來自真實的歷史,古國遺跡孤懸東方海域,如亞特蘭蒂斯大陸一樣神秘,科學探險與超自然元素交織。

《古墓麗影:源起之戰》改編自《古墓麗影》游戲第9部,講述了年輕果敢的勞拉·克勞馥如何成長為女英雄的故事。飾演勞拉的坎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小時候玩過《古墓麗影》游戲,也在影院看過安吉麗娜·朱莉版電影。她希望能結合自己的經歷,給觀眾展現一個更酷更有血有肉的勞拉。

拓展資料

《古墓麗影:源起之戰》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聯合出品的動作冒險片,由羅阿爾·烏索格執導,艾麗西亞·維坎德、多米尼克·威斯特、沃爾頓·戈金斯、吳彥祖領銜主演。該片於2018年3月16日在美國、中國同步上映。

影片根據2013年《古墓麗影9》游戲版本改編,講述了年輕的勞拉·克勞馥發現失蹤父親遺留的訊息,得知在異域遺跡的古墓中隱藏著危及世界的力量,因此她踏上了冒險之旅拯救世界的故事。

㈥ 電影起源於哪個國家

法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 (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㈦ 電影流派的起源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為《歷代的巫術》的影片。當時的電影剛剛誕生不久,還處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節的影片還是鳳毛麟角,電影特技也是簡單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為我們在銀幕上復現了一些有關「巫術」的影像資料。說是紀錄片,但其中的鏡頭基本上是擺拍的,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倒更像是一部專題片。但不管怎麼說,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電影藝術的表達領域里,異教、死亡、巫術等陰暗面元素第一次成為了電影的表現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電影。由於影片的主題過於超前,《歷代的巫術》遭禁映達數十年之久,到二戰以後才被解禁。 值得玩味的是,歷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來自於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相隔千年之後,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人類第一部哥特電影。
不過第一部有影響的哥特電影卻是來自德國,在《歷代的巫術》誕生一年之後,德國導演茂瑙拍攝了電影《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現在了大銀幕上。事實上,影片中的主人公正是那位愛爾蘭作家斯托克筆下的臭名昭著的德古拉伯爵,只是為了避免版權糾紛,茂瑙才給它改了個名字,不過此舉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影片上映後,版權方面就一直麻煩不斷,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塵埃落定的說法。不過,影片本身確實是非常成功,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轟動,茂瑙也憑藉此片奠定了自己大師級導演的地位。《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也成為了人類電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德國影壇,正是表現主義電影處於統治地位的階段,而除了《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以外,另一部表現主義電影《泥人哥連》,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哥特電影。只不過由於《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致《泥人哥連》幾乎都被人遺忘了。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巨大影響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此時正處於上升時期的好萊塢對有票房號召力的題材自然是來者不拒,1931年,美國導演勃朗寧便依照斯托克的原著小說原原本本的將吸血鬼德庫拉伯爵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這便是影片《吸血狂魔》。該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哥特電影,上映後同樣是好評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本片的主演貝拉·盧戈西,他所刻畫的吸血鬼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於在他死後多年,還有人堅信他本人就是一個真正的吸血鬼。
方興未艾的哥特電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所打破,現實世界中的恐怖顯然比銀幕上的恐怖來得要可怕得多,在戰爭年代,人們在電影里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靈魂的撫慰,而不再是宣揚死亡、痛苦的哥特電影。
二戰以後,隨著經濟、社會的復甦,電影產業也逐漸回暖,而哥特電影也再一次被納入到了電影創作的軌道上。1958年,在德庫拉小說誕生的地方——英國,這位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伯爵又一次出現在了大銀幕上,這便是特雷西·菲舍爾所拍攝的影片《德古拉的噩夢》。該片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吸血鬼形象,從這部影片開始,吸血鬼開始擁有又長又尖的獠牙,只要一張開嘴就會露出來。而主演克里斯托弗·李出色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他五十來歲、高大英俊、兩鬢花白、舉止威嚴,神情兼具貴族的優雅和獸性,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樣板。可以說,《德庫拉的噩夢》奠定了至今為止哥特電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標准模式。
1959年,法國導演喬治斯·弗郎吉所拍攝的《無顏之眼》成為第一部沒有吸血鬼形象的經典哥特電影。這部採用了黑白影像的電影,攝影術運用精湛、畫面效果精緻、情節離奇恐怖,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影片的詩意氛圍,賦予了哥特電影另一種全新的氣質,極大的豐富了哥特電影的表現手法。不過總的來說,從戰後一直到80年代,哥特電影還處於發展期,勢頭較弱,數量也不多,有影響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那幾部以外,就得算1979年赫爾佐格所翻拍的他的前輩茂瑙的那部成名作了。赫爾佐格號稱「德國四大導演」之一,輔之以克勞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繹,赫爾佐格版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杜》在50年後取得了不亞於茂瑙版的成功。
在整個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電影得算1983年好萊塢出品的《慾望》。這部由托尼·斯科特導演、凱瑟琳·德納芙和蘇珊·薩蘭登主演的影片同樣以吸血鬼為題材,但在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為了主角。當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現過女性吸血鬼,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部影片則徹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優雅、迷人而又危險的女性吸血鬼的標准形象,也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標版,在此後的影片中所出現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離不開《慾望》中所塑造的那個模式。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才真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 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約翰尼·德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天才的蒂姆·波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范圍。蒂姆·波頓也藉此逐漸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哥特電影大師,他和約翰尼·德普這一對黃金搭檔也配合得天衣無縫。1999年的《斷頭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結晶,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愛德華》的成功堅定了好萊塢製片人們投資哥特電影的決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庫拉伯爵終於再一次粉墨登場了。這一回,掌鏡的是好萊塢「教父」級導演科波拉。科波拉網羅了一大批好萊塢明星,大手筆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橫亘數世紀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電影《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以好萊塢的方法徹底重構了德庫拉伯爵的故事,從而給流傳了幾百年的德庫拉傳說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影片大氣恢弘,特技眼花繚亂,加上好萊塢的宣傳攻勢,很快席捲了全球的電影市場。
90年代初的哥特電影浪潮並不僅止於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都開始對哥特題材感興趣。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對一般影迷來說,《夜訪吸血鬼》最大的看點恐怕在於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聯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並不遜色,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吸血鬼題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夜訪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在此後20、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也不會有超過他們的同類型電影了。
在吸血鬼電影大獲成功的同時,另一部名為《烏鴉》的電影闖入了哥特影迷們的視野。相對於好萊塢主流大製作而言,《烏鴉》顯得更獨立、更另類、也更cult一些。這是一個有關靈魂轉世和復仇的愛倫·坡式的哥特故事,詭異的巫術氣質貫穿全片,影片的攝影、化妝等等細節也無一不滲透出哥特的氛圍,例如自始至終的陰暗場景,例如演員臉上塗抹的白色油彩……《烏鴉》對哥特文化淋漓盡致的詮釋甚至為它贏得了「哥特教科書」的美譽,對一個死忠的哥特影迷來說,只有《烏鴉》是最哥特的,也只有《烏鴉》足夠哥特。當然,《烏鴉》的成功也使其續集的拍攝很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它的三部續集只有1996年的《烏鴉2:天使之城》算得上是成功的,後面兩部《烏鴉3: 鴉魔戰士》和《烏鴉4: 邪惡祈禱》就能說是差強人意,一部不如一部了。
對哥特電影來說,1994年確實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除了《夜訪吸血鬼》和《烏鴉》以外,另一部哥特電影《人狼生死戀》也是在這一年首登大銀幕。本片是關於哥特題材中另一個經典形象——「人狼」的抗鼎之作。在影響力和藝術成就兩方面,《人狼生死戀》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人狼生死戀》的成功使人狼的形象真正成為人類電影藝術長廊中的一個典型形象——不過很顯然,相較於它的另一位「哥特兄弟」吸血鬼來說,人狼在電影世界里的成功的確是有些姍姍來遲了。
除了好萊塢,1994年的義大利電影《魔誡墳場》同樣是哥特電影的傑出代表。這部影片在哥特文化中融入了義大利人所特有的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
隨著世紀末的到來,哥特電影的來勢依舊兇猛。在1999年,除了《斷頭谷》以外。另一部古裝哥特片《十三勇士》同樣值得稱道,這部影片以古代斯堪地納維亞文化為背景,洋溢著濃郁的異教色彩,加之改編於當地關於食人部族傳說的故事,從頭到尾都散發出一股濃郁的哥特風味。緊接著,2000年,著名的哥特影星約翰尼·德普與老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合作,打造出了影片《第九道門》。該片以宗教內容為背景,直接講述了一個與上帝、撒旦有關的哥特故事,加之懸疑、驚悚的氣氛,倒是頗得昔日表現主義電影的精髓,與《泥人哥連》可謂是一脈相承。
時光進入21世紀,哥特電影已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一向以藝術氣息濃厚著稱的法國人也沒有放過哥特電影的創作。2001年,一部名為《狼族盟約》的法國電影讓全世界的哥特影迷都驚喜不已。該片以法國鄉間關於吃人巨獸的真實傳說為藍本,糅合了懸疑、巫術、驚悚、異域等多重色彩,精緻而又細膩的在銀幕上為我們還原了一個以哥特文化為背景的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兩年之後的2003年,法國人則給哥特影迷們帶來了更大的驚喜。這一年,法國人製作出了一部出色的3D動畫片《蓋娜》。《蓋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哥特動畫長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萊塢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國人對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影片中邪惡外星生命體的形象,妖魅、高貴、危險、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貫的典型形象的特徵。在該片中,邪惡的外星生命以植物汁液為食,強迫人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其採集,實際上這里的植物汁液正應對著傳統哥特文化中的人類鮮血。此外,外星人的統治是通過巫師、祭祀對人們的精神控制來實現的,可以理解為是該片的創作者依託科幻背景對宗教內容的一次全新演繹,反映了創作者們對宗教傳統的獨特反思,而這種反思,正是承襲了哥特文化中的異教傳統。
時至今日,史詩性的哥特電影浪潮已經過去,但哥特電影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同時,哥特電影也開始向傳統的類型片靠攏,逐漸融合了其它傳統類型片的特點,使得觀眾們接受起來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國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個中代表。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傳說》和2004年的《范·海辛》則反映了哥特電影的最新發展趨勢。這兩部影片都結合了好萊塢慣用的動作片特點,極盡動作、打鬥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則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而且,兩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經典的兩大傳統形象——吸血鬼和人狼為主角,在銀幕上讓二者大打出手。《黑夜傳說》講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愛的哥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范·海辛》則以傳統的德庫拉故事為母題,把其中的吸血鬼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變成了人狼,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2007年聖誕節夢工廠和華納兄弟公司出品了由鬼才導演蒂姆·波頓、好萊塢巨星約翰尼·德普和波頓的妻子海倫娜·伯翰·卡特合作的《理發師陶德》(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這部影片可謂是哥特中的哥特之作。蒼白的面孔、永不 忘記,永不原諒的仇恨、欺騙都在優雅的舞蹈和甜美的歌聲中醞釀,噴濺的鮮血和矢志不渝的愛情共舞。當仇恨熄滅的一刻,斯維尼·陶德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切,甘心地被復仇的孩子殺死,而他的仇恨也繼承到了這個孩子的身上。影片融合了大量哥特元素,痛苦、仇恨、血腥、優雅,頗耐人尋味。
蒂姆·波頓和約翰尼·德普的組合成為哥特電影的代表 ,蒂姆·波頓指導的兩部動畫片《聖誕夜驚魂》和《僵屍新娘》也頗具哥特風格。

㈧ 電影的由來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8)電影來自哪裡的擴展閱讀

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㈨ 電影《吉祥如意》上映,故事框架來源於哪裡

電影來自大鵬的突發奇想。在東北農村老家,希望將一家人如何過年拍成一部文藝電影,結果遭遇一系列意外。因拍電影而聚齊的家庭成員們,完成了最後的聚會。全片只有一位專業演員劉陸,劉陸搭配素人在沒有劇情設計和導演干預的情況下出演了該電影。它像是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片,又像是設計好的紀錄片。視聽風格是紀錄片式的,但同時又擁有演員。大鵬試圖還原或呈現一個中國式家庭,每一幕都潛藏著他對親情的理解。無論你跟他們之間發生了多劇烈的沖突,很快你們又會融合在一起,面對外來的壓力,這就是家人。而親情,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事件以及漫長的時間中,互相編織的柔韌的關系。

㈩ 各大電影院的影片源來自哪裡要合法的

電影製片方啊 很多電影院都是製片方投資的啊

閱讀全文

與電影來自哪裡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唐手完整電影 瀏覽:92
鍋蓋頭1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31
龍虎豹電影大全全集 瀏覽:764
職場銷售客戶溝通電視劇電影片段 瀏覽:48
電影vr軟體下載 瀏覽:169
哪些蘋果4s看電影能旋轉屏幕 瀏覽:371
彌留之國的電影天堂 瀏覽:328
簡直是浪費子彈是哪個電影 瀏覽:794
愛的代價最新版電影 瀏覽:299
好看的戀愛類電影或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243
有哪些好看又有點黃的電影 瀏覽:111
北碚ume今日有哪些電影 瀏覽:36
有哪些電影是在澳門拍的 瀏覽:219
女朋友聯想出一部電影 瀏覽:20
電影天堂卧虎藏龍迅雷 瀏覽:872
電影我的世界圖片 瀏覽:634
中國電影票房競爭 瀏覽:992
功夫熊貓怎麼是美國的電影 瀏覽:338
霜花店韓國電影完整 瀏覽:59
免費人成網站視頻電影 瀏覽: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