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小日本歷史罪行!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
盧溝橋橫跨永定何,屬河北省宛平縣管轄,距北平僅30里,為捍衛北平的屏障。駐守在平津一帶的中國軍隊是第二十九軍,總兵力約有10萬人。
7月7日夜10時,駐豐台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在盧溝橋以北地區舉行以攻取盧溝橋為假想目標的軍事演習,11時許,日軍詭稱演習時一士兵離隊失蹤,要求進城搜查。在遭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的嚴詞拒絕後,日軍迅即包圍宛平縣城。翌晨2時,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為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定,雙方派員前往調查。但日軍趁交涉之際,於8日晨4時50分,向宛平縣城猛烈攻擊。並強占宛平東北沙崗,打響了攻城第一槍,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還擊,日軍在同一天內,連續進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國守軍的英勇抵抗。
7.7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起點。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經過八年抗戰,中華民族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幫助下,戰勝了日本,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整個抗戰包括二十二次大會戰,重要戰斗一千一百一十七次,小戰斗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我方(國共加在一起)傷亡官兵五百二十二萬五千六百餘人,陣亡二百一十二萬四千三百餘人,失蹤二十三萬零一百二十六人,非戰斗人員傷亡三千萬人以上,流離失所者為一億人以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期間(1937-1945年,還不包括1931年9.18事變後到1937年7月7日之間長達6年的侵華戰爭)中國有近1000多座城市被佔領,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總共達6000億美元……社會財富遭洗劫,使中國人民失去了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暴行,在地域分布上極為廣泛,幾乎佔中國2/3的國土;在時間上持續極其長久,涵蓋了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至其敗亡的14年。在對中國人民實施的殘殺暴行中,日軍用盡了其能夠想像出來的所有手段,多達25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為人類理性所無法想像。更令人發指的是,這些殘殺手段,大多數也用在中國婦女和兒童身上。
『貳』 重溫電影《大決戰》,劇情唯遼沈,場面看淮海,文戲選平津,還有什麼
在劇中從幾個維度展現戰場上大決戰背後的多方面聯動,從遼沈到淮海到平津全面會戰,前線戰場離不開後援部隊的支援,離不開輿論的引導。
『叄』 誰有2017年中國上映的電影《北平以北》免費觀看資源,求分享,謝謝!
《北平以北》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DqMT818te2P2Q30IbbiWQg
『肆』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4)北平以北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
『伍』 姜文的新片《邪不壓正》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姜文導演4年磨一劍,「民國三部曲」最後一部《邪不壓正》如期上映,但觀眾口碑卻出現兩極化,在豆瓣上,它的評分高達7.2分,對於別的導演來說,這已經算是很高的分數了,但對於姜文來說,這個分數足以讓很多觀眾和影評人內心糾葛,因為它是姜文拍的,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讓子彈飛》的分數是8.8和8.7分。
我本人贊同周黎明導演的評價:「《邪不壓正》是一部飛著的影片。喜歡和不喜歡該片,主要都是這原因。喜歡者看到了飛揚,不喜歡者看到了不著地。」因為對於《邪不壓正》這部電影,從畫面、攝影、美術設計、布景、人物表演、音樂、劇情等元素來看,唯一能夠讓觀眾挑刺的就只有劇情了,《邪不壓正》的故事並不復雜,但這么簡單的劇情姜文導演並沒有按照類型片的方式來講述,而是在其中揉進了很多他個人對於歷史和人性的思考,這些暗藏在情節中的點對於專業的影評人來說,是加分的,但對於普通觀眾,有些看起來就顯得有點「故弄玄虛」。
我覺得,從藝術的角度來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這部電影有沒有打上導演個人的烙印,這部電影有沒有提供以前此類電影沒有出現過的審美類型和藝術形式。比如,以前觀眾心目中的武打片類型都是徐克、袁和平、成龍等香港電影人拍攝的類型,但侯孝賢導演拍了一部《聶隱娘》,武打的方式和故事的講述上完全顛覆了觀眾對武打片類型的認知,這在藝術上就是一種創新。侯孝賢導演憑借《聶隱娘》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邪不壓正》在劇情的講述上,也沒有按照嚴格的復仇片的路數來,這打破了普通觀眾的心理預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觀影障礙,但在藝術上,卻是加分的。
按照常見的類型片講述方式,《邪不壓正》應該緊緊扣住彭於晏飾演的李天然復仇這條主線來展開,這位能夠躲避眼前射過來子彈的年輕人,在片中最大的障礙是心中恐懼,但影片在前半部分幾乎沒有表現李天然內心的恐懼部分,更多時候,他是帶著笑容在屋頂上飛奔,就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這是姜文導演在挑戰觀眾的心理期待,他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自己飾演的藍青峰和廖凡飾演的仇家朱潛龍之間的心理暗鬥。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劇情的主線不突出,觀眾的類型片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但這些內容,恰恰是姜文導演最想表達的觀點,影片前半部分的主題是「尋父」,後半部分的主題是「復仇」和「愛情」,前者是他作為一個導演對於歷史和家國關系的思考所在,讓他割捨掉這些,我想也就讓它失去了拍攝這部電影的動力。
姜文眼中的北平,有一種風情萬種的銷魂勁兒,對於《邪不壓正》的布景,除了贊美,幾乎聽不到任何異議的聲音。就沖著在銀幕上復原的這座千年古城,觀眾走進電影院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觀眾對於《邪不壓正》的兩極化的評價,其實反映了現在中國電影面臨的兩難境地,作為藝術的電影,它需要打破觀眾的心理預期,在藝術形式和電影的講述方式上做出探索,這勢必引起觀眾觀影時的障礙。而電影的商業屬性,又需要導演順應觀眾的心理預期,完全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像姜文這樣的導演,要讓他完全向商業電影妥協,幾乎就是要了他的命。我覺得,客觀公正地看待《邪不壓正》這樣兼顧電影商業性和藝術性的電影,是對電影人辛苦付出的尊重,也是中國電影之福。
《邪不壓正》跟《陽光燦爛的日子》比起來,一定要遜色,一個導演也不可能永遠都保持在巔峰狀態,但這部影片的閃光點依然不少,就像張藝謀導演曾經說過的,一部電影看完後,觀眾留下的可能只是其中的幾個畫面,相信很多看過《邪不壓正》的觀眾,多年以後依然會記得,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一個身懷絕技的年輕人,披著披風,在綿延的北平四合院的屋頂上跳躍翻騰,一股「快意恩仇」的復仇慾望在他心中燃燒,最終,他用自己的勇氣詮釋了「邪不壓正」這句天道之語。
『陸』 北電和北影不一樣嗎
北電和北影不一樣,主要在其單位性質、內容等方面不同,具體為:
1、性質不同。北電指的是北京電影學院,是一所學校;而北影指的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是一家電影製作單位。
2、地址不同。北京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北三環中路77號;而北京電影學院在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4號。
3、歷史不同。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該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而北京電影製片廠前身是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電影製片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電影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電影製片廠
『柒』 電影《北平以北》中有哪些重要史實
《北平以北》是艾辛執導的紀錄電影。講述了1938年至1945年間,以主人公白乙化為代表的一二九學運骨乾和以段蘇權為代表工農紅軍,3次挺進平北,以極大的犧牲與艱苦抗爭開辟平北抗日根據地的故事。
1.1938年5月開始,為貫徹黨中央部署支援冀東暴動,宋時輪、鄧華支隊途徑平北並撒下革命火種,至1940年1月在延慶霹破石成立昌延聯合縣政府,八路軍先後共3次挺進、開辟平北。平北紅色政權建立後,在共產黨獨立領導下,平北地區軍民堅忍不拔地同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植的偽滿洲、偽蒙疆、偽華北三個敵偽政權進行頑強的斗爭,直至1945年平北軍民解放張家口,取得平北抗戰最終勝利。
總結: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而並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戰爭,都有不計其數的人因為戰爭而挨餓、而死去。願《北平以北》喚醒每一個人,我們要為和平而奮斗!我們要為民族強盛而奮斗!
『捌』 電影《邪不壓正》是姜文導演的電影,其中有哪些隱藏的梗
我覺得《邪不壓正》是個好故事,導演也很有才氣。接頭暗號 A:「您還等什麼呢?」;B:「c'est la vie」這里的「c'est la vie」是法國諺語,中文譯為「這就是生活」。這句話通常是用在較為消極的事情發生時,用於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鼓勵自己或他人即使遇到了再大的難處,也要坦然笑對生活。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元朝的首都也就是大都在北京,後來朱元璋一路北上攻滅元朝,把北京改名為北平。並留下兒子朱棣鎮守北平。後來因為朱棣與南京即位的建文帝之間的矛盾反叛並攻滅了南京的政權後,定都北平並改名北京。而後明滅清隨,北京一直都是那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