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音樂家電影讀後感

音樂家電影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4-04-08 22:22:36

Ⅰ 《星海》觀後感

《星海》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星海》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星海》觀後感1

星期四下午,我們看了《星海》這部電影,看完後很感動。

冼星海小時候就沒有了爸爸,他和爺爺、媽媽生活在一起。他們以捕魚為生,家裡非常的窮。星海上學後,同學們都看不起他,經常欺負他。但是冼星海沒有放棄。他既要努力的學習,下課後還幫媽媽幹活。他從小就喜歡音樂,他用海螺、貝殼,竹管自己製作樂器,後來他上了音樂學校,在肖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音樂。冼星海的媽媽很偉大,她為了冼星海做了很多事情,星海要上學的時候,因為家裡很窮,她只好把自己心愛的手鐲賣了,讓自己的兒子上學。

看完電影,我想到我平時經常碰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以前我學游泳的時候,一開始覺得很難,就不想繼續學了。後來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經過艱難的訓練和不斷的努力,最後我終於學會了游泳。以後我再碰到困難,我不會退縮,要努力地克服它!

冼星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刻苦的學習,我們現在的條件那麼好,更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爭取以後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星海》觀後感2

上周三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四年級的全體學生去會議中心觀看《星海》這部電影。看完後,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

影片中的星海就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他譜寫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他小時候的成長故事。

星海六歲時家裡十分貧窮,媽媽為了讓兒子上學,到街上去賣魚、賣花,甚至把自己的傳家之寶也賣了。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最後因他是疍民,就被不講理的校長開除了。為了貼補家用,星海去送外賣,客人安東尼先生發現了星海有音樂天分,願意教星海拉小提琴。等星海長大了,因生活所迫,他和媽媽來到了新加坡。在那裡,他刻苦學習,白天上音樂課,晚上還讀英語,真是廢寢忘食!經過三年的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獲得了成功,學有所成。這為今後的人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我真為他感到高興,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學習生涯。當我碰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氣餒,甚至會掉眼淚。就說說這次做語文周末卷吧!當我做到照樣子寫詞語這一題時,我就怎麼也想不出來了。

它就像一隻「攔路虎」擋住了我前進的道路。我苦思冥想,只做出了一個「生機勃勃」。我想;這道題太難了,我可做不出來!我生氣地把卷子扔在了沙發上。這時,我的眼前浮現了星海的身影:當他的媽媽為了不耽誤他的學習,不讓他學音樂時,他沒有放棄,繼續努力,並且更加發奮圖,做到了學英語和音樂兩不誤。他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學習。想到這兒,我又充滿自信,把卷子從沙發上拿過來,同時翻開了語文書查找。突然,我發現了有沉魚落雁,指鹿為馬的筆記,心想哈哈!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迅速地把它們抄了下來。我繼續翻著語文書,一直翻到了詞語表。「找到了」!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詞語表裡正好有我需要的詞語。我一口氣把這張試卷做完了,心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我真喜歡這部電影。它指引著我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克服困難,奮發圖強。

《星海》觀後感3

《星海》,電影屏幕上放著大大的標題。看到這個片名彷彿並沒有什麼印象,可是慢慢看到後來就會發現主人公星海,就是日後我們所知的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直到看完了電影我才第一次了解冼星海負有盛名背後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清末明初的年代,由於前朝皇帝遷怒於疍家人,星海一家也因此受了牽連,冼家作為疍家人一員,不可以在市場上買自己出海打的魚,不可以讀書,可想而知疍家人在那時生活何等艱苦,又是怎樣飽受人民歧視。

星海的母親求著私塾的先生收了星海,可班裡的同學一起欺負他,害他被退了學,還遭到了母親的打。可是星海並沒有放棄,他結識了上洋學堂的蒂娜,他躲在洋學堂門口聽他們歌唱,而且幾次就能完全背熟旋律。星海並不富裕,所以他的專屬樂器,阿公做的竹管就陪他度過了許多的日夜。

一次偶然巧合,星海幫餐廳送外賣時遇到了音樂家安東尼,安東尼擅長小提琴,星海一下子就看呆了,甚至將手中的咖啡和餐點灑了一地,可安東尼並不怎麼瞧得起他,只把外賣的錢扔到了地上,星海喜歡音樂,他時常在送外賣時聽安東尼演奏小提琴,並因此更加熱愛音樂。一次送外賣時,星海看安東尼不在,用手指輕撥了幾下小提琴,不想安東尼竟罵了他,星海也有骨氣,用阿公做的竹管吹了一段曲子,安東尼從沒見過竹管,和星海交換小提琴來觀察。也因此,星海對西洋樂器有了基礎的認識。

武昌起義成功之後,男子紛紛剪去了辮子,星海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母親武昌起義成功,疍家人也可以上課讀書,疍家人恢復了應有的權利,母親可要高興壞了,還把阿公的辮子也剪掉了。

可是星海並沒能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星海的阿公出海打漁,不幸離世,連同這船上的貨物。星海的母親帶著星海和目擊的人們去找蒂娜的父親討個說法,可蒂娜的父親卻死不承認。無奈,在遭受失去親人的痛苦之後,星海的母親帶著他去往了新加坡,星海想上洋學堂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他在學校里見到了當日說疍家人也可以讀書的大哥哥,他是這所學校的音樂老師。而在此後的幾年時光里,老師更是教會了星海鋼琴,使得星海又在音樂路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星海熱愛音樂,可母親並不支持,星海重孝道,忍痛割愛,再不去練鋼琴。韓老師知道後去拜訪了星海的母親。原來星海的母親認為只有好好讀書才能被人尊重,而彈鋼琴只會耽誤時間。韓老師跟星海的母親談了很久,可母親還是沒有改變心意,韓老師只得離開。

可是事情並沒有結束,韓老師知道星海有音樂天賦,更知道星海會在音樂上有一番大作為,他不忍將一粒珍珠埋進黃沙,所以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將星海的母親帶去了現場。

星海坐在鋼琴旁單手彈奏,幾個簡單的音符連成一首曲子,母親有些驚住了,那是母親在星海小時教他的歌,疍家人的漁歌。台下的觀眾有些不耐煩,就在此時星海突然彈起來一段優美的旋律,可母親聽得出來,那就是他們的漁歌,那華麗的旋律,美好的音符讓台下觀眾紛紛鼓掌,星海的母親流下了淚。

故事就到這里,不論之後發生了什麼,我想星海的母親都不會再反對他學音樂,音樂本來就是受人尊敬的,是音樂釋放出生命的色彩,擁有著感動人心,激勵人心的力量。冼星海,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的音樂如同一片浩瀚的海,和滿天的星光,那是疍家人的天與地,他就像是為音樂而生的人,幾經坎坷,無論如何也不會與音樂分開的人。

我們心目中的冼星海,從來就只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從不會有人說他是卑賤的疍家人,也不會有人因此歧視他的音樂,我相信,這就是音樂的本質,從不因身份而有所限制,就像冼星海,在我們心目中,他就是只是冼星海。

《星海》觀後感4

周五,我們觀看了影片《星海》,這讓我心裡心裡想了許許多多。

影片《星海》的主人公是我國現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他從小出生在一個窮苦人家。他年幼喪父,靠母親和爺爺撫養長大。從小冼星海就愛上了音樂,因為沒錢上學,所以整天下午去校門外聽別人唱歌。後因一次送外賣結識了安東尼先生,從此踏上了音樂生涯……

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人必須要堅強。我想:在一個窮苦人家的人孩子都能成為這么了不起的人,我們生活在繁華大都市裡,為何大多成不了才呢?我想,是因為窮人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得很艱苦,想出人頭地而拚命努力的吧!我們這些在城市裡的小孩,從小在蜜罐子里泡大的,怎麼能感受到窮人的苦呢?所以,自小都以為不努力學習就能住別墅,就能有很多的錢吧!

從中,我還學到了對命運不屈服的精神。我們在城市裡的孩子生活條件多麼好,可在農村的孩子們才沒有這么好的生活呢!可看冼星海又因此放棄學習嗎?沒有!所以我們更應愛努力了。

《星海》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許許多多,學到了許許多多。

《星海》觀後感5

從會議中心走出來時,我的眼睛還是濕潤的,風一吹,有絲絲涼意。

周五的下午,我們觀看了電影《星海》。

剛開演就為冼星海兒時的艱苦環境而感到心酸——住在海邊的,住在漁船上,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和母親去集市上賣魚,還經常被人欺負。在集市上無意間聽到的歌謠讓他認識了一個小女孩——蒂娜,這無意間建立下的友誼讓他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可後來阿公的死卻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之後,他和母親到了新加坡去找姨媽。

在新加坡,他終於如願以償地上了學。一節偶然的音樂課讓他再次愛上音樂,也是這次偶然的音樂課,讓他認識了肖老師,也讓他開始學習正式的鋼琴。歲月蹉跎,不知不覺冼星海就已經長大了,可是他對於音樂的追求卻還是沒有放棄。當他坐在桌前,讀著英文,母親幫他剪指甲,他抬頭看見母親,邊順口說了一句:「媽,你有一根白頭發。」我鼻尖一酸,再想起他的母親為他所付出的一切,淚水慢慢涌了出來,堆積在眼眶裡。當他告訴他的母親他是去看演奏會而雙上了後,他的母親卻認為學習音樂是在浪費時間,他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因此,他聽從母親的話放棄了鋼琴。為此,肖老師找到了冼星海的母親,讓冼星海重新回到了鋼琴的面前。

然而在打掃肖家大少爺的房間時,他看見了少爺房內的鋼琴。看著他邊擦櫃子,邊看著鋼琴,我笑了,我心想:想彈就彈啊,別磨蹭了。也許就是這樣,他被肖家的大少爺責罰了,他的母親為了他差點向著大少爺跪下,那時我看到了他眼中的自責和倔強。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睛有些酸澀,待我反應過來時,淚水在就已經積滿了眼眶,不久,淚水就沖破了眼眶的束縛,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我回頭看看同學,發現許多人的眼睛裡都閃著光芒,不時地眨著眼睛,不讓淚水流下來。

終於,他和他的母親坐上了回到澳門的船。在船上,他和母親站在甲板上看著大海,他開口問母親:「媽媽,海的對面是什麼?」母親回答:「是我們的家。」聽到這句話,我的淚水再次奪眶而出,是啊,是他們的家,他們背井離鄉這么多年,終於能夠回到家的懷抱了。冼星海拉下自己的圍巾,我看著這個舉動,心裡不禁疑惑:他要幹嘛?當他聽到鋼琴聲走到餐廳時,我看著他手裡的圍巾,腦海里閃過了一個詞語:琴譜。事實告訴我,我猜對了。

當他把手放在鋼琴上,開始彈奏時,單個的音符令人覺得幼稚,不時地有人起身離開餐廳,可他卻全然不在意,因為他說過,這首曲子是獻給他的母親的。屏幕上的時光倒流,回到了他的兒時,伴隨著鋼琴聲,我才發覺他生活的困苦,他學習的不易,可是淚水早就不受控制地流過臉頰,止也止不住,當餐廳中的人們站起來為他鼓掌的時候,我的淚水洶涌而出,瘋狂地湧出眼眶,我不停地用袖子擦著眼睛,可還是止不住······他的母親也忍不住回頭拭淚,終於忍不住跑出餐廳,跑到甲板上不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淚水。

當他們站在甲板上再次眺望遠方時,電影也戛然而止,我依舊呆愣在座椅上,任淚水霸佔自己的臉龐,走出會議室時,強烈的陽光刺進我的瞳孔,令我有一瞬的茫然,走在回到教室的路上,我回憶著電影中的情節,猛的想起一句話:「你連搏都沒有搏過,怎麼知道結果。」也許著就是星海成功的原因——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奮斗過,所以他,不後悔!也如他的名字一般,以星為天,以海為地。

《星海》觀後感6

這次返校,學校組織我們去觀看電影《星海》。電影講述的是音樂家冼星海的故事,星海誕生在澳門疍家小漁船,地位低下、生活艱辛,還沒出生父親就被海水吞噬。從小沒有爸爸的冼星海和媽媽、爺爺一起靠打魚生活,他們住在漁船上,家裡很貧困。星海自小就非常喜歡音樂,他用海螺、貝殼,破罐、瓷片自製的樂器,很陶醉的用筷子敲打著發出很美妙的聲音,連我都聽得入了迷。

他很想上學,可是家裡沒有錢,媽媽沒辦法只好拿出最心愛的鐲子換了錢讓他上學,他終於走進了夢想的學堂。上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欺侮他,把他的鞋踢來踢去,結果踢到了教書先生的頭上,先生很生氣問是誰乾的,同學們全都指著星海,就這樣星海被先生開除了,後來星海的爺爺在一次出海打魚的時候不幸去世了,他和媽媽只好去新加坡找姨媽,他和媽媽在一個有錢人家幹活掙錢,他也上了一個洋學堂。在那裡他遇到了教音樂的肖老師,從此就開始勤學苦練他喜歡的音樂了。

生活的貧寒沒有阻擋他才華的展示,小星海為生存去為葡國音樂家送外賣,使他接觸到西方音樂和小提琴,從外公學吹竹笛中感悟到音樂的情趣,從媽媽身上他感受到人生要學本事的重要,家境的困難更激發星海對毅志的磨練。外公慘死在大海里母親又被漁霸欺負,生活逼迫母子二人投奔新加坡謀生,星海巧遇恩師肖友梅,使他在學習音樂方面得到了很大啟迪和幫助,星海的音樂才能得了張楊,生活的艱難讓他們再度啟程。當母子踏上回國的船上,星海為母親送上一份「愛的獻禮」,那激昂的樂曲震撼了在座的所有人,星海的媽媽流下了再也控制不住的熱淚

電影的最後冼星海在輪船上自己作曲為媽媽彈奏了一首曲子,在場的人都被他的琴聲感動了,大家都站起來為他鼓掌,冼星海成功了!電影其中有一段台詞讓我記憶深刻,星海問肖老師:「音樂那麼偉大,音樂家為什麼貧窮呢?」老師回答他說:「人的貧窮和富裕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精神也是財富。」我們想想,當你彌留之際的時候,你留在世上的金錢、權利、地位沒有一樣是可以帶走的,唯有你在這世界上創造出有價值的事物,才會永遠留在世上,永垂不朽。

看完這部影片,我陷入了沉思。星海生活的環境是那樣的惡劣,而他卻堅強不息,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仔細想想,今天的我們是何等的幸福,坐在明朗的教室,加上爸爸媽媽精心的呵護。捫心自問,今天的我們有誰能和星海比命運,因此,現在的我們就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價值的人。冼星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他憑著自己的刻苦學習,取得了成功,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這么好,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

Ⅱ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放牛的春天》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1

在外國的一個郊區里,矗立著一所輔育院。那裡有著60個調皮的男孩子。輔育院,是一個充滿了冷酷無情的學校。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馬修的代課老師來到了那裡。

馬修是一個擁有獨特教學方式的代課老師。

有一次,馬修老師給同學們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分出了高音,中音和低音。並讓一個唱歌走掉的男孩子充當「樂譜架」,讓不會唱歌的小貝比諾當他的助理。我覺得,這樣一來,就讓大家都有了事做,不會讓大家覺得,因為自己唱的不好,所以感到很自卑。當時,一個叫莫翰奇的男孩子,因做錯了事,收了處罰,所以沒有參加合唱團。然而,他卻有著天籟般的歌喉,擁有著唱歌的天賦。可是,當他處罰結束,馬修老師讓他唱歌時,他卻違背了自己的本性,跑走了。直到有一天,莫翰奇悄悄地溜進教室練歌時,被馬修老師聽到了。馬修老師很吃驚。於是,他鼓勵了莫翰奇,讓他成為了獨唱。就這樣,一個音樂神童誕生了。

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了每一個學生。讓曾經像猴子般調皮的學生,都變成了溫順的小綿羊。後來,因為馬修老師私自帶學生出去玩耍,被院長發現了,所以被趕出了輔育院。冷酷的院長還規定在馬修走之前,不許見任何一個學生。但聰明的學生們把自己都反鎖在了教室,讓院長進不去。還寫了一張張字條,做成紙飛機,扔給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臨走前,看到了同學們揮手道別,非常感動,含著淚走了。

也許,音樂會感化每一個人;也許,馬修老師會感化每一個人。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2

今日,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經過特殊的日記形式,向我們展示了1949年俄國發生的事情。這部影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家鄉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教師克萊門特留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回味著教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我的記憶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可是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我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教師,那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那後,克萊門特發現校長以殘暴的手段管治這般問題少年,體罰在那裡司空見慣,克萊門特嘗試用自我的方法改變這種狀況,他明白學校沒有音樂課,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他利用晚上睡覺的時間創作一些合唱曲,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組織合唱團,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最大的麻煩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動聽歌喉,卻有令人頭疼的調皮性格,在克萊門特慢慢教導下,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合唱團越辦越好。而他卻被校長踢出了學校。不讓與孩子們再見。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

它不僅僅告訴我們不管是犯過罪的還是問題少年,只要打開他們封閉的心靈,他們也必須能改好。作為我更要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3

今天下午的二、三節課,老師決定讓我們看一部電影子——《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池塘底教養院的學生和代理老師馬修之間發生的事,這個教養院里的學生個個都十分不聽話,而院長則是一個老古板,一犯錯誤就處罰關禁閉,這使馬修十分反感。為了讓這樣一個班級的學生聽話,馬修成立了合唱團,其中一個叫皮埃爾的學生進了里昂音樂學院,長大後成了世界著名的音樂家。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由得感慨,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啊!用自己全身心的愛來關心自己的學生,要做到這一點,難道不值得眾人所佩服嗎?這時,一個問題竄入我的腦海——老師是什麼?放學路上我思索著,台燈下我皺著眉頭沉思著。

啊!我懂了,老師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中給學生帶來快樂的馬修,他便是春天,這個放牛班的春天;老師就是黑暗中的蠟燭,在我們茫然無措時,燃燒自己,為我們指明方向;老師就是人生路上的導航標,一生默默無聞的站在路邊,指引了多少人不再誤入歧途;老師是茫茫人海中的指路人;老師是永遠亮在每一個學生心中的一盞明燈!

台燈下,我刷刷地寫著,在這一刻我懂了許多,老師就是如此偉大、無私,奉獻了自己,成就了他人,這一刻,老師這個詞猛地變得生動鮮活,啊!是就是老師!無法用語言說得清,道得明。此刻,我的心變得澄澈,老師,這盞明燈,在我心中照亮,讓我去分分辨世間的善惡美醜,大愛真情。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4

星期五,我們在學校音樂廳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電影講述了天才音樂家馬修最終成為一所男子寄宿學校助理教師的故事。這所學校有一個昵稱,叫做「池底」,因為這里的大多數學生都是有困難的問題兒童。就職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校長用殘酷高壓的手段統治了這一類少年問題,並對這里的學生進行了體罰。克萊門特試圖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情況。在業余時間,他會創作一些合唱。這所寄宿學校沒有音樂課,所以他決定用音樂來教他們。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如何唱歌,但事情並不順利。最大的麻煩製造者之一是皮埃爾莫安齊。皮埃爾有一張天使般的臉和聲音,但他的個性很麻煩。認真的克萊門特發現了皮埃爾的音樂天賦。

這部電影給了我溫暖的感覺,發生在春天溫暖季節的故事自然會讓人感到溫暖。但是電影開始播放的時候,我發現電影的感覺並不是我想像的那樣,背景音樂總是略帶傷感,讓整部電影多少有些傷感。

然而,隨著我繼續閱讀,我有了不同的感覺。淘氣的孩子和馬修總是會發生什麼,但這些事情看起來是那麼自然,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音樂愛好。在馬修的訓練下,他們的歌聲是如此的優美美妙。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5

國慶假期里,我觀看了一部名叫《放牛班的春天》的電影。這部電影很教育意義,它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9年1月主人公克來蒙·馬修,來到一所學校當代課老師。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仁愛的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酷的「犯錯——懲罰」的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用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最後,他用音樂進化了孩子們的心靈。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在馬修老師離開的時候,禁閉室里的孩子伸出小手扔出寫滿祝福的紙飛機。這時,我感動了,雖然沒有流淚,但我卻記住了那一瞬間。在馬修老師上車的時候,貝皮諾問:「你可以帶我走嗎?」「不可以。快點回教室吧,要不然又要呆在禁閉室里了。」車開了一會兒,馬修又下來,把他抱上車。那天剛好是星期六……我很敬佩馬修這樣的老師,他能夠給予學生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鼓勵。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人人都有愛,人人都有一顆熾熱的心。馬修就是點燃那熾熱的心的人。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6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克萊門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處……

克萊門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里有一所學校是教養院,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是家常便飯,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但是院長不喜歡克萊門的性格把克萊門開除。但後來皮埃爾成為了音樂家。院長則被教育局開除,因為總是體罰學生讓學生受苦,一點知識都學不到。

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感受到體罰、罵同學、亂冤枉同學是不可以的。這不是問題的解決方法,要向克萊門老師學習;站在同學的方面的感受是:看上去有些老師壞有些老師好,但是大部分都是好的。我們要體諒老師。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7

一位才華橫溢但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池塘之底」做一名學監。一個由「問題少年」組成的放牛班,再加上一個推崇以暴制暴教育的校長。馬修老師像是一個闖入者,悄悄改變著這個學校的教育方式。

他開始教那群孩子唱歌,發掘著他們的潛力,美好的音樂打開著孩子們的心扉,組成一個合唱團,雖然有重重困難,但是馬修老師從未放棄,正是這份堅持,才會成就皮埃爾。馬修老師與校長的教育方式成了鮮明對比。

校長選擇的是完全放棄與學生交流,以暴力懲罰施壓。不分青紅皂白來制定學生的罪狀。而馬修老師樂於與孩子交流,理解孩子,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對於孩子們的錯誤之處,不是責罰而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所錯之處。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挖掘孩子們內在的潛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而不是以暴制暴。馬修老師也是如此做的,音樂成為了一把鑰匙,打開了放牛班孩子們的心門。

如果沒有馬修,佩皮諾只會是一個可憐的孤兒,不會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如果沒有馬修,皮埃爾依舊是一個問題少年,不會成為一個音樂家,如果沒有馬修,放牛班的孩子們也不會擁有春天。真正的教育,需要的帶著智慧的光芒和發自內心的關愛,去理解孩子,教會孩子對錯,發現自己的潛能。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8

老師運用了一次課的時間讓我蜜看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教育片,是講一位代課老師在一所特別的學校代課,這所學校如何特別呢?它是專收那些非常調皮搗蛋的孩子,可以說,進去那所學校的孩子,都是被社會放棄的。

代課老師的名字叫馬修,馬修老師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老師,雖然最後還是被學校解僱,但他的那種對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們在這黑暗的「監獄」中看見一絲光芒。他們看見,原來,他們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皮埃爾,是這所學校的其中一位學生,馬修老師發現,他有音樂的天賦,因為上帝賜給他天使般的嗓子,於是馬修老師告訴了皮埃爾的母親,之後皮埃爾的母親幫他找了一間音樂學院,五十年後的皮埃爾,成為了一名音樂的指揮家,要不是馬修老師的發掘,孩子們的將來,真是不可想像,我就想起這一句話:埋沒人才,就像中國的一則故事,沒有伯樂,哪來的千里馬。

《放牛班的春天》這一部電影,讓我有許多感觸,我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希望,我們不應該放棄這些希望。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9

星期五下午,我們學校舉行了這學期的第二期電影課。我們所觀看的電影是《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述了法國一個代課老師克萊爾來到了一個「教養院」當一名老師。他是一位教音樂的代課老師。在這個教養院里的學生們,都是一些有怪異行動或十分調皮搗蛋孩子。他想在這個教養院里成立一個合唱團。但這個想法遭到了校長的極力反對。它成立合唱團的過程十分艱難,但他還是執著地建立起了一個屬於教養院的合唱團。一天,一位伯爵夫人和她的侍從來到了這個教養院。她聽了合唱團的歌唱後,她十分高興。她問:」合唱團是誰的主意?」可這時,當初極力反對合唱團組建的校長,榮譽撈到了自己身上。

最後,克萊爾被開除了,但一個沒有父母的學生卻跟他走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受是:只要有驚人的毅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部電影中,克萊爾就是堅持不懈地跟校長對話,和學生交談,才成功組建合唱團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克萊爾這樣的老師,比如我們敬愛的班主任陳老師。她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總是耐心地教我們。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10

去年美術課,教師分享了一部好電影給我們──《放牛班的春天》。它扣人心弦的畫面,至今依然烙印在我的腦海。一位代課教師──馬修,進了一家收養孤兒或不正常孩子的學院,全校僅有幾班,通通是難以管教的學生;縱使上課時間,打鬧、惡作劇、也都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一次,一群學生被馬修教師逮到改編歌詞,在宿舍里亂唱;從此,他發現他們願意唱,只是不會唱。於是,馬修教師訓練他們一陣子,組成的合唱團名號便打響全國!但馬修卻被任性的校長資遣,那一群原本只會闖禍的野孩子,居然從窗口偷偷丟出一架架紙飛機,滑過的弧線,宛如孩子們內心如刀割的傷痕,代表他們憂愁的哀傷。

多麼感人的一部片!一位平凡的代課教師,竟能把一群只會為非作歹的小孩,教化成懂得感恩報答的小孩。整部電影我都睜大了雙眼觀看,深怕遺漏了哪一小段。它說明了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凡事沒有不可能。教師的那一份細心、苦心,全在學生身上印證出來;每滴眼淚、每份心思、每次口舌,是那麼的真摯誠信。大家眼裡的小孩,只是尚未被愛的一面;在漫妙天籟的回聲中,才能體悟他們真心吐露出的美,以及童年應有的稚氣。唯有如此的感動,才能讓你我的心,多一個溫暖的慰藉。

一場電影,是屬於自我的冒險旅程,讓自我的心靈感動;一場電影,是回顧以往時光與滿足超現實幻想的方法;一場電影,將多為你我的人生,增添豐富的色彩!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11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之後,我的心情十分復雜,這其中經歷過憤怒,傷心,更有欣喜、感動。

我欣喜是因為,裡面有很多讓我噴笑不止的表現。比如那些小孩子各個都是惡作劇高手。有個人辛苦弄好的頭發,被另一隻手摸了一下,他的頭「噌」的一下全亂了。還有馬修老師,他也很可愛。有一次,他上完課急匆匆地跑到房間里隨便擦擦鞋子,穿上馬甲,拿一點日用品拍拍臉,那個樣子像《神偷奶爸》里的小女孩用手拍怕臉一模一樣,搞笑極了。本來笑點低的我現在已經笑得上氣不接下氣了。

讓我感動的是因為一個人——馬修老師。他不顧一切地違反校規,目的卻是為了那些曾經無「惡」不作的孩子。馬修老師並不懲罰那些犯了錯的學生,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原諒,用盡各種方法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我真的由衷的佩服馬修老師的耐心啊。還有一次馬修老師去睡覺,路上發現了那群學生用唱歌罵他。但是,他沒有生氣、沒有責備,笑著說「有幾個好嗓子說不定有希望」,這樣的肚量非一般人能比。想著這幾個片段,我的眼眶不禁紅了,他們看似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他們的心早已被這個善良的'老師一點一點地融化了。

這就是我喜歡的原因,因為這部電影可以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感受了老師與學生的美好關系。有時候,我們需要用心地做好自己,體諒老師。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12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影片,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別人推薦的,說是一部值得看的教育電影,於是在一個班級活動中放給全班同學看,還記得看它時心裡的忐忑不安,因為這部電影更加適合教師,而不是學生。今天帶著審視的眼光重新溫習了一遍,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值得那麼多獎!

非教育人士可能最認可的是馬修與校長行為的對抗,看到的是與《整蠱專家》相似的痛快,或者學生由「壞」變「好」的那種成就感,而作為一線教師,所看到的是裡面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

對於孤兒派皮諾,馬修給予的是父愛般的關愛,沒人教你唱歌,「我教你」,抱他上下講台,問他為什麼不睡覺;對於皮埃爾,看到他對母親的依戀,在面對他母親探視的時候,用謊言幫助皮埃爾得到母親的支持,但是在他潑墨犯錯誤時,不會因為他的音樂天賦而優待他,反而用合唱團公開表演的機會讓他懂得了懲罰、被寬恕、驕傲和感恩。

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和問題,就得有馬修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展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達到教書育人的目地。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13

新年聯歡會後,我們班集體觀看了法語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名字真奇怪?難道這個班的孩子都是放牛的嗎?想要知道答案,就接著聽我說吧!

這部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大雨天,貝比倫拜訪音樂代課老師馬修,他們一起回憶以前的美好時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馬修將要離開修道院,他一手創建的合唱團的學生們,從樓上飛下了很多紙飛機,飛機上寫滿了給馬修的留言,這個場景很美麗,很感人。合唱團裡面都是學習很差,或者缺乏管教的孩子,不過馬修沒有放棄,把他們培養得非常優秀,這不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愛嗎?這種愛是偉大的,真誠的,是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的。

說到這里,我們就能發現,放牛班指的是成績和品行最差的班。馬修因材施教,發揮他們的天賦,把他們培養成才,這就是老師偉大的愛。

我們的學校里也充滿了老師對學生的愛:在課堂上,老師們耐心地給學生批改作業,一遍一遍地講解錯題,督促大家背誦、默寫,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讓大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在以後的學習階段都會受益很多。新年來了,老師們和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喜氣洋洋的聯歡會,師生們一起在節日喜慶的背景板前拍照留念,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自信的笑容,這就是老師用愛呵護的感覺啊。

老師的愛,讓我們受益一生!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14

這部電影是講述一名代課老師教一群學生唱歌的故事,原來的老師喜歡只要學生一犯錯,就要體罰。而這名老師很有耐心,他會慢慢帶著學生們引入音樂的世界,這些學生中,有一位叫皮埃爾的小男孩,他是一個十分有音樂天賦的人,可因為他的性格有一些羞澀,所以沒有發揮出來。不過,在馬休老師的引導下,慢慢地發揮出了自己的音樂潛能,並成為了這個合唱團的領唱。

這部電影的結局很感人,一個小男孩的父母雙亡,可他還是堅信他們一定會來接的,於是他每個星期六都等著他父母來接。不過,最終馬體老師帶著他走了,那天也正好是星期六。這個結局讓我感覺到這名男孩很想得到父母的愛,馬體老師幫他完成了他的心願。

這部電影里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院長。他是一個很自私自利的人,一位女伯爵夫人來教養院參觀,院長讓音樂班的同學表演合唱,女伯爵夫人聽得很入迷也很深受感動,於是並問馬休老師是誰要組建這個合唱團的,結果院長搶答了馬體老師的話說是他自己組團的!院長雖然受到女爵士很高的贊賞得到了很大的榮譽,卻在學生們心中的位置一落千丈。所以,我們不能自私,如果得了榮譽應該和在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獨自享用。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給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多多欣賞這種電影。

《放牛的春天》觀後感15

《放牛班的春天》詳細記錄了孩子的學習、愛好和還沒有被挖掘的天賦。同時也記錄了學樣的校長和老師們的各種品德。由於馬修老師的到來,改變了孩子們的一切。片中的主要人物:愛好音樂的馬修老師和一班孩子們一同創造了他們共同的理想(音樂合唱團),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合唱團很成功,同時也因為馬修老師的付出讓學校的師生相處和睦,讓老師們的品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讓調皮搗蛋的孩子們改邪歸正。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出了貝爾諾孤兒的思想是怎樣在馬修老師的愛心驅使下改變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孤兒的心理承受。貝爾諾每個周六在苦苦等待父親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看到這里讓我流下了同情他的淚水。社會上也許還有很多像貝爾諾這樣的情況,在傷心的期待著親人的到來。而生活在幸福中的人難道就不能好好珍惜嗎!

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同時也學到了只要不怕堅難,從困苦中走出來,前面就是灑滿陽光的大地;做什麼事dou要有恆心,心中的理想一定能如願!願同學們看完這部電影後能得到啟發。

Ⅲ 誰給我篇電影貝多芬傳的觀後感啊

舉凡名人的傳記影片大多不脫事無巨細地羅列人生經歷的窠臼:單線程地描述諸如早聰早慧的成長煩惱,一波三折的事業成敗,花團錦簇的情感經歷以及命運多舛的個人傳奇.......凡次種種如同一份參加招聘的個人履歷,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誌銘,對於籍此緬懷膜拜抑或八卦獵奇的觀眾們來說,看多了未免起膩,嘴裡淡出鳥來。於是,根據"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當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被反復重復以至於觀眾大量流失票房業績慘淡之後,窮則思變的電影人學會了"歪解""曲解""反解"這些出奇制勝的法寶從而中咸魚翻身。近在內地,有諸如霸佔內地電視時段多年,流毒甚廣的"戲說某某"系列。遠到好萊塢,就有這一部對貝多芬的生平做大膽猜想,試圖解開貝多芬生平一大謎團的"永恆的愛人"。

說起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親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現在咱們的小學課本里。不過最突出表現其價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課"。每次學校發起活動,號召向張海迪學習的時候,貝多芬必定會被拿來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還有另一位大叔"奧斯特羅夫斯基"。這兩位"身殘志堅"派的左右護法,經過思想老師人肉大喇叭長期的宣傳教育,久而久之對我形成一種誤導,那就是他們身上摒棄了人性上一切缺點弱點,由特殊材料製成,生來是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活著。如同最高指示教導我們的,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連貝多芬終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識形態拔高到"為音樂保持了童貞"的地步。這不禁讓我這個每晚放學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麼好菜的追求"低級趣味的人",對貝多芬這尊不食人間煙火的樂聖敬而遠之。可是這一印象,很快在某個暑假被一本叫《讀者文摘》的雜志打破了。對這本雜志,相信當年的文學青年們都不陌生,這是一本銷量堪比《故事會》格調類似於今天的《萬象》的雜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討探討理想,搞搞小布爾喬亞小情小調為主,是當年小資文青預備役的閱讀寶典和時尚符號。頗像今天的張愛玲春上村樹或是一個禮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風就要跟的有格調,至少當時讀《讀者文摘》算是有格調的。於是放假也別閑著,要鞭策自己上進做個"脫離低級趣味的"合格的文學青年。終於在某一期的《讀者文摘》扉頁上,在這個通常掛滿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與貝多芬的三封情書《致永恆的愛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當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願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將設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當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種生活!!---我到處為人們的善意所追隨,自己覺得不配有此,也不願有此,而人對人的謙卑,使我心痛,當我在宇宙的總體中視察我自己是什麼,而世人所稱為最偉大的人物又是什麼,當我想起你也許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來了---你固然也有愛情,但我對你的愛情更加濃厚---在我的面前決不要把你自己隱藏起來---祝你夜安---我必須去睡。唉,上帝呀—我們相距這樣近!又這樣遠!我們的愛情豈不是一種真正的空中樓閣---可是他也和天一樣穩固的。"當這樣飽蓄激情,激揚愛意的文字大面積向我襲來時,我被震得瞠目結舌。這就是那個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貝多芬嗎,這就是"把童貞獻給音樂""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的貝多芬嗎?"當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時,我的思緒都奔向你,我永遠的愛人。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命運之神垂聽我們的話語再靜待結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則,寧可不要活。是的,我們非如此不可。""我們的愛情除掉經過犧牲與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實現,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變。---天呀,你試看一看美麗的自然;對於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寬心些---愛情要求一切的一切,這完全是對的,我對於你,和你對於我都是如此---我必須為我和你而生存......"這些靈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個以音樂為使命心無旁騖的貝多芬嗎?鑒於此前,我對情書的認識只限於徐志摩《愛眉小札》里"愛你的摩摩"以及瓊瑤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悵",陡然見識這樣大氣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書,頓時自慚形穢起來,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這讓我對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我開始慢慢接觸他的音樂作品和傳記,以及反應他生平的各種電影作品。而動力,就是他這三封《致永恆的愛人》的情書。

究竟誰是這位"永恆的愛人",誰曾經如此被貝多芬熱烈而崇高地愛過,時至今日還是個未解之謎。無數的學者對此發表過看法,意見都不能統一。就因為學術界對此眾說紛紜,所以影片《不朽的愛人》劍走偏鋒,以此為線索,還是比較冒險的。而精彩的看點,也就在本片如何尋找這位"不朽的愛人"又如何自圓其說上。

影片以貝多芬的葬禮開始,他的學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在整理他遺物的時候,申德勒發現了三封他寫給"不朽的愛人"的情書,根據貝多芬的遺囑,他的財產也遺贈給這位神秘的女士。為了執行先師的遺願,申德勒踏上了尋蹤之旅。


I."當我到達那寒冷和最危險的頂點時,我的心如同夜間的花朵把自己關上"---貝多芬與茱莉亞


影片:申德勒拜訪的第一站,是維也納的茱莉亞.琪夏爾蒂伯爵夫人。當年正值二八年華的茱莉亞,從義大利趕到維也納的表姐家,去聽仰慕已久的貝多芬的演奏會。大廳里有位年輕俊朗的男子正在彈奏《悲愴奏鳴曲》,茱莉亞因為遲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當她百無聊賴之際,一個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從沙發後面冒出來,對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這次邂逅促成了貝多芬當上茱莉亞的鋼琴老師,兩人由此迅速墮入愛河。正當兩情相悅的蜜運期還在膠著時,茱莉亞的父親收到了來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彈奏《悲愴奏鳴曲》是被貝多芬惡批的那位帥哥。茱莉亞向父親表示自己心有所屬,希望嫁給貝多芬。父親不得不向女兒坦言,社會上對貝多芬已經耳聾的言傳聲囂塵上,要繼續兩人的關系必須對貝多芬進行一下考驗。於是,以測試新鋼琴為名,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無一人的大廳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從指間流淌下來,他俯下身把耳朵貼在琴鍵上感受著音樂的流動。而在隔壁通過窺視孔觀察這一切的茱莉亞也被這一幕打動了,茱莉亞悄悄走到他身邊把手搭在他肩頭,說父親會答應他的求婚。剛剛還沉浸在音樂中的貝多芬,此刻暴怒了。對桀驁的貝多芬來說,這種試探是一種侮辱,是對他感情的一種掠奪。他憤然離去,而黯然神傷的茱莉亞最後還是嫁給了那個三流的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當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後,茱莉亞唏噓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

史實:貝多芬與茱莉亞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與郝思嘉式充滿戲劇性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歷史上茱莉亞對貝多芬的愛情,絕沒有影片中這樣羅曼蒂克。兩人相識於1800年,旋即墮入愛河。1801年,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說她是"一位可愛迷人的女郎,她愛我,我也愛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對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慮"不幸的是,她不屬於我這個階級。"果不其然,茱莉亞的感情迅速冷淡下來,把熱情轉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貴族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聰加失戀的雙重打擊,使貝多芬陷入絕境。在茱莉亞與伯爵熱戀的1802年,貝多芬試圖自殺,並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你們這般人,把我當作或讓人把我看做心懷怨恨的,瘋狂的,或憤世嫉俗的,他們真是侮蔑了我!你們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隱由!"。所幸的是,這種身心兩方面交織的絕望和痛苦並沒有把他擊垮,正如遺囑所說"是藝術!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至於茱莉亞是否看到過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憶起他"非常醜陋,但又十分高貴,擁有優雅的情感和修養。"至於這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確是貝多芬題獻給茱莉亞的。當時其實叫做"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後因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做瑞士盧塞恩湖上的夜色,於是聰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為這首曲子的標題流傳至今。這首作品以愛情安撫焦慮不安的靈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見當時的貝多芬是如此熱戀茱莉亞。但隨之而來的痛苦和絕望把貝多芬推向了與外界隔絕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靈關上,幽閉到自我的世界裡,只用音樂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聲音之間,某種東西在垂死掙扎"---貝多芬與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過茱莉亞的指點,來到了中歐。茱莉亞認為這位"不朽愛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們相識於一場糟糕的音樂會。當時貝多芬由於耳聾,把一場音樂會指揮得七零八落。在眾人的嘲笑譏諷聲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攙扶他走出大廳。在那一刻,兩個心靈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獨居的女伯爵帶著三個孩子居住在維也納,而拿破崙征服歐洲的鐵蹄踏碎了他們安寧的生活,戰爭又奪取了她小兒子的生命。對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樂,他說"讓我們以音樂來表達吧"。戰後貝多芬和安娜還有她的兩個女兒住在了一個庄園。安娜對申德勒表示,與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兩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因為他們相互依戀,如膠似漆。貝多芬稱女伯爵為"懺悔之神",對她無所不談。當申德勒慶幸自己找到了"不朽愛人",決定把三封信教給安娜時,安娜拒絕了他。安娜自認自己絕不是這位神秘的愛人,因為她知道在貝多芬內心一直有一個隱秘的愛人。於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實: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貴族約瑟芬.馮.布朗斯維克女伯爵,她與貝多芬的感情開始於1804年。當時她是位風姿卓越的少婦,曾經嫁給比自己大30歲的貴族,新近又成了寡婦,獨自帶著三個孩子住在維也納。貝多芬曾在1805年與她熱戀,並給她寫了不少情書。可她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準備好與貝多芬發展進一步的關系。她說"我對你的愛無法言喻,正如一個溫柔的靈魂對另一個的愛,"並且強調"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約定嗎?"她與貝多芬的關系維持的時間並不久,並於1810年又嫁給了另一位貴族。看到這里,或許我們會明白為什麼在音樂上橫掃歐洲的貝多芬會在愛情上屢戰屢敗。在那個壁壘森嚴的等級社會,出身寒微的貝多芬縱使有著廣袤的心靈高貴的靈魂激昂的生命,卻失去了作為一個人而擁有愛的權利。本該是撫慰孤獨靈魂的愛情,卻成了一劑毒葯,感情激越如貝多芬,也許不得不飲鴆止渴吧。



III."我愛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愛"---貝多芬與喬安娜

影片:經由安娜的指點,申德勒回到德國,拜會了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因為女伯爵認為,喬安娜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喬安娜是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讓喬安娜確認時,喬安娜承認,自己就是信中所稱的"不朽愛人"。申德勒對此非常震驚,於是喬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對傢具商的女兒喬安娜一見傾心並展開追求。很快喬安娜懷上了貝多芬的孩子,兩人相約在酒店碰頭私奔。由於路遇大雨馬車陷入泥濘未能即使趕到,而在酒店等候的喬安娜以為貝多芬爽約便離開了。陰差陽錯之下,喬安娜嫁給了佳士帕,貝多芬由此認為喬安娜水性楊花,便處處對她刁難,並與兄弟佳士帕決裂。當佳士帕肺病去世後,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喬安娜的私生子卡爾接來扶養,培養他學音樂。卡爾是個既沒有天賦也沒有志氣的小夥子,在伯父的神童培養計劃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殺未成。貝多芬此時內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響曲》依然轟動全城。喬安娜在聽了他指揮的《歡樂頌》後,主動打破堅冰去看望病重的貝多芬,直至他安然辭世。影片結尾,在第五鋼琴奏鳴曲的映襯下,喬安娜在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結尾"我現在該就寢了,別急燥,愛人,今日,作日,我含著淚渴望你來,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麼再會了。別停止愛我,永遠是你的,永遠是我的,永遠是我們......"

史實:對於任何一個稍微知道貝多芬生平的觀眾來說,這個情節設計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只有好萊塢這樣出奇制勝的編劇,才敢做這樣大膽的猜想。至今沒有任何資料能支持這一猜想,也沒有任何評論家出來贊同這個設計。因為歷史上貝多芬與弟媳水火不容,把他們扯到一起,簡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個非常不檢點,在婚前名聲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後,貝多芬與她為了侄子撫養權的問題,打了四年官司。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擾。他對侄子卡爾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養他成為音樂家,可以不爭氣的卡爾為了反抗伯父的高壓政策,居然用火槍自殺,結果沒殺死自己,只是弄了個重傷。這件事差點要了貝多芬的命,他的身體在晚年每況愈下,更有一次在尋找卡爾的途中淋了雨,並發了肺炎,最後導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萊塢編織的這個幽暗的愛情故事,也許更適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我只能說,這樣的改編,太好萊塢了,太不德國了。


IV."歡樂,好象太陽運行在那壯麗的天空"---貝多芬的大空之愛

其實,在本片涉及的幾位女子之外,史學家們對"不朽的愛人"還有其他的猜測。比如著名"愛麗思"---特麗莎.馬爾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時還保存著貝多芬那首著名的鋼琴小曲手稿,上面寫著"致愛麗思",而愛麗思是貝多芬對特麗莎的昵稱。還有曾經獲贈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的安東妮.布蘭塔諾。以及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過的愛米莉.賽伯德。其實,貝多芬一生愛過的女人不勝枚舉。正因為他有著詩人一般的細膩和音樂家一般的激情,他對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別旺盛。正如趙鑫珊所言,貝多芬是一個"力比多"特別充沛的人。更有學者認為,這個"不朽的愛人",不是某位具體的女性,而是貝多芬內心理想女性的一個綜合體,是超脫紅塵俗世肉體吸引的精神上與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侶。貝多芬的情感變遷,就如同他在音樂創作上的變遷一樣,從早期的音樂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到中期的個人獨創與古典主義並舉,轉向浪漫主義風格,直至晚期的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完全進入浪漫主義風格。


當然,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不止是貝多芬,還有也許要多年以後驀然回首才能見到的他——加里·奧德曼。他看著這個嘈雜的世界,一如他作為演員本身冷漠地看著好萊塢。所謂熙熙攘攘,所謂起伏跌宕,何嘗不是被排演的,何嘗不是被規定的。他一眼看穿了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終於記起了他。奧德曼是那種撕碎劇本的演員。他安靜地坐在一邊,電影屬於他的部分緩緩流過;他猛地站起來,電影的架構馬上就顛簸起來:鏡頭,音樂,還有對白。這一切只剩下殘骸,我們也許會意識到曲終人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這個瘋子總算給擺脫了。這個象雄獅一樣的貝多芬,這個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鬥了一生的男子,為了上蒼賦予他的才華,為了上蒼又不捨得讓他泄漏所有機密的吝嗇,為了他清晰地了解這一切。貝多芬是如此的灼熱,奧德曼沒有濫用這種灼熱,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來,縱然鮮血淋漓,縱然呼風喚雨,他淡淡看著這個世界,一如看著自己早已枯乾的殘骸。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談藝哲學》都比不上他這么個活例子能證明人的命運首先決定於他的性格,而其次服從於由於性格而派生出來的選擇。就像勞遜在他的《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里說得那樣:戲劇處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徵。這部電影猶如一副油畫,緩緩打開,奧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個充滿張力的貝多芬,一筆一筆,又是一筆。當影片接近尾聲,耳聾的貝多芬(奧德曼)緩緩轉向掌聲雷動的觀眾,他驚呆了,隨即輕輕一笑:總算上蒼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將結束,編導也著意突出貝多芬在創作上的革新和個人情感上的升華。當垂暮的貝多芬指揮《第九交響曲》時,他彷彿回到了傷痕累累的童年:鰥居且不得志的父親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對貝多芬就是一頓毒打。父親要他練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樣做一個光耀門楣的音樂神童。被暴打之後,貝多芬悄悄爬上閣樓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個倒映著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鏡頭不斷上拉,水面和星空融為一體,在《歡樂頌》的映襯下,小貝多芬融化進整個星空里。這段是整個影片的神來之筆,將《歡樂頌》那種無與倫比,超出銀河,超出宇宙,駕凌於一切物質與精神至上的大徹大悟的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此時的貝多芬,已經沒有了"扼住命運咽喉"的劍拔弩張,也沒有了悲愴哀慟的桀驁不羈。他在生命接近終結的時候,傳達了對整個人類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達到精神上永恆寧靜的大空之愛。他的音樂為人類的終極命運指明了方向,就像《歡樂頌》里唱的那樣"啊,越過星空尋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虛構和真實,終於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圖上經緯而過。我們手執地圖,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我也是轉來的 有點長不過說的不錯

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上周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周了,心裡還是為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為什麼執著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么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麼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裡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麼,居然能讓這么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為什麼?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復雜的社會中浪盪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為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么,對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而整部影片對於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於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麼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台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並不想表達什麼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郁,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著只屬於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牆上的畫。有什麼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伴隨著低沉悠揚的音樂,影片拉開序幕,幽暗的樓梯綿延不絕的伸展開來。潮濕而又逼仄的水汽彌漫在空氣里,這多像一個悲涼而又巨大的隱喻。麥克斯好像預言家一樣的聲音振盪著呼嘯在你我的耳畔。

導演將麥克斯的回憶與一九零零真實的生活穿插交錯,得以重現天才傳奇的一生。

這個被遺棄在頭等艙鋼琴上的孩子,世上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正如麥克斯所說,沒有一個城市,一個教會,一個醫院,監獄或棒球隊知道他的名字,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沒有家人。他在一個像船一樣大的搖籃里成長,在歐洲和美國之間旅行。在舷窗里看到的一切,就是他童年的世界,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和洶涌的波濤。他的名字,丹尼勃曼TD雷蒙一九零零,是對整個世紀的眺望。

他推開那扇銹色的鐵門,剎那間,音樂的泉水汩汩而來,沁入他的心靈,他的目光在光影交錯的朦朧中游離,最終,停在那架鋼琴上……

這是電影中最有傳奇色彩的一筆,無師自通的一九零零彈奏著美妙的音樂,並這樣,與音樂一起成長。

暈船的麥克斯托尼在大廳遇見穿著燕尾服紳士一樣的一九零零,他神情自若,如履平地的穿行在搖晃的船上。作為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電影,在導演托納多雷的這部作品中,畫面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隨著船身搖晃而滑行的鋼琴以及流動的音樂,劃過天際的滾滾驚雷,怒吼的海洋,無不為這經典的橋段添上濃墨重彩浪漫的一筆。大海咆哮著為他伴奏,海浪與音符融合……

他是嚮往人間溫情的,他用船上的無線電與陸地上的人們交流,甚至可以想像出一個他從沒去過的城市的樣子:冬天的時候,漂亮極了,三月份你總能遇到那樣的午後,至少可以想像一下,濃霧滑入,就像白色的柵欄,漂浮在街燈下,淹沒了萬物,就像白色的刀,太神奇了,看不見房頂,看不見樹枝,看不見聖路易斯教堂的尖塔,人們擦肩而過卻互不相見……

他從不墨守成規,他的手指跟隨思維跳躍,他說:「去他的規則!」他伴奏的舞會總是歡快並奇異的。他可以用音樂描繪每一個人的思想。他在三等艙為窮人彈琴。螞蟻般的人群圍繞著他的琴音起舞。他的思維在不停游曳,在火山的邊緣,美麗的村莊,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他的手指簇擁著他的思想,一朵朵奇葩在黑白琴鍵上綻放。他的塔郎泰莎,人們從他身邊散開,去追尋各自的幸福。他的孤獨暈染開來,在冷寂的空氣里散發著清冽的香氣,是他靈魂的味道。

他說,我相信陸地上的人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為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又將至,這就是為什麼你不會厭倦永遠在追尋著,哪裡一直是夏天。我——並不羨慕。他一語成讖,更像是一位鋼琴詩人。

鏡頭交錯,在荒涼廢棄的弗吉尼亞號上,麥克斯在尋找著他最好的朋友。他深信一九零零不會離開這里。

生於斯止於斯。這是他的信仰。

與爵士樂鼻祖傑里羅的鋼琴對決是電影里最精彩的橋段之一。兩位鋼琴家都展示了他們高超的演奏技藝。與充滿挑釁的傑里相比,不卑不亢自信的一九零零顯然更甚一籌。他的名氣也達到了頂峰。這個時候,他與他的愛情不期而遇。然而,即使是愛情,也沒有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

他拒絕錄制唱片。

因為,我和我的音樂不容分割。

蒼老的弗吉尼亞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當麥克斯在腐朽的船艙里播放著一九零零曾經為自己的愛情彈奏的音樂時,他找到了他,這里誕生了哲理的一段對話,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所在。

在人類的城市裡,無窮無盡的是慾望。對於一九零零來說,城市是一架無邊無際的鋼琴,在這里,演奏不了他靈魂的音樂,他寧願,退出生命的舞台。

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用簡單的故事情節構建了他心中的藝術理念,他的人文追求。這在他的「時空三部曲」中的另兩部《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都有所體現。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更像是導演思想的凝結,一九零零,是真正藝術形象的化身。這是一部藝術悲劇,更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整部影片沉浸在悲愴唯美的背景音樂中。作為托納多雷的配樂老搭檔,埃里奧莫里克奈再一次征服了觀眾,並由此榮獲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弗吉尼亞號停泊的時候,巨大的陰影覆蓋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覆蓋了慾望,追求和一切。整部影片都在渲染,都在對比,導演不惜用大量全景鏡頭表現無邊無際的人群:晨曦,自由女神在濃霧中浮現,繁華的城市在人們的瞳孔里放大,所有人都高喊著America!這是一種象徵,與一九零零的信仰相悖。他的孤獨是因為與世人精神追求的距離,沒有人可以理解他,他的超然,成就了他的藝術,也是他的幸福所在。他不屬於這個物質的世界。

正如他所說,我是生在這艘船上的,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主角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黑人燒爐工老丹尼收養了。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當美國警察上船搜查欲將他帶往州立孤兒院時,他躲了起來。直到幾天後的深夜中,人們才發現,1900滿身煤灰地在鋼琴上彈奏著不知名的美妙音樂!原來,從小被鋼琴所吸引的1900憑借過人的天賦無師自通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他的天才琴技令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但由於對紅塵世俗的戒備和對陸地的恐懼,1900堅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見鍾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棄機會與猶豫導致他對陸地、對城市越發恐慌、畏懼,乃至終生沒下過船,直至船被炸毀的那一刻。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為害怕陸地與城市;不肯讓人刻碟發行世界,只因為不想讓自己的音樂離開自己。作為音樂天才的1900的種種舉動令我們十分不理解。

但這一切又是有跡可循的。1900從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壞人,因此,1900對陸地充滿好奇的同時又不得不對陸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審視船上的遊客;美國警察上船搜尋幼年的他時的跋扈,傑瑞鋼琴師的自傲粗魯及對他的不屑,三等艙美洲人偷人衣服、偽裝成一等艙歐洲移民尋求艷遇的行徑等,都令他對世俗越發恐懼。同時,1900想盡一切去了解陸地、世俗的本質意義。他對「未來」太過注重,想要因果,要盡頭的執著,使他想不開也放不開。其實死,對於1900來說,未必是件壞事,或許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吧。

感慨天才鋼琴師的選擇。不過,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氣去追求,也許,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們該做的,是珍惜當下,把握機遇,不懼未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海上鋼琴師》不像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寓言,無正式名姓、無任何身份記錄、父母不詳、一生不曾下船的音樂天才1900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虛構。

虛構這樣一個人物,並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為了揭示天才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別,也並非為了讓我們探討這種生活方式實現的可能,實際上是通過他來反觀現代文明(他所在的船連接歐洲和美國,實際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友人max作為常人存在既是情節合理展開的需要(否則他的故事怎麼被世人知曉),也便於同樣作為常人的我們代入、思考和追問。他為什麼不下船?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麼看待音樂上的決斗?他怎麼看待外面的世界?

這些問題,又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文明行進中,我們是否應該或有沒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國籍、姓名、父母這些信息記錄,我們應該通過什麼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職業、才華、興趣這些東西是可以作為一項技能比拼,還是應該像信仰般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當社會發展到看不到「盡頭」,自我對環境沒有掌控感的時候,人應該何去何從?

天才鋼琴師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沒有跳出88個黑白琴鍵,唯一可能讓他從自己的生命暫時出走的愛情,也沒能帶他離開,因為他看到沒有盡頭的城市時,慌了。我喜歡這個處理,有很多電影,都是用愛情來將人物打出常規,我承認愛情有讓人沖動的魔力,但它只會讓人暴露出新的側面,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

或許,海上鋼琴師的一生既是一個悲劇,又是另一種完美。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最近我看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

故事講的是一個叫1900的人,他出生在船上,不知怎的就被父母遺留在了船上,無意中被船上的挖煤工丹尼撿到了,並取名為1900。有一次在挖煤時,丹尼遭遇意外去世了。1900在丹尼的葬禮上聽到了樓上的鋼琴聲,從此愛上了彈鋼琴,他一直沒有下船,甚至有關部門准備炸掉船之前,他還是死活不肯下去,最後被活活炸死。我認為他是一個極度矛盾的人。

在他短暫的一生里,有一件事讓他變得非常出色,那就是彈鋼琴。1900在丹尼去世後開始迷戀鋼琴,他有著極好的天賦,一摸就通。音樂就是1900的世界,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裡,他感覺自由自在。他通過不停地觀察別人,挖掘他們身上的故事來了解人世間的感情,並體現到音樂當中。

我認為1900在彈鋼琴時非常自信和無所畏懼。由於1900鋼琴彈得太好了,人們很崇拜他,甚至爵士樂的創始人傑利都向他發起挑戰。在挑戰時傑利非常傲慢,但1900卻沉著應戰,在發揮自己最強實力之前,他甚至冒出了一句:這都是你自找的,混蛋。他最後出人意料的表現使大家都震驚了,包括傑利在內。

1900的無所畏懼還體現在他從容面對死亡。1900的好朋友麥克斯經常勸他下船去看看世界。1900每次都說我連個出生證明也沒有,哪個人會讓一個連名字也不確定的人上岸呢?炸船之前麥克斯勸1900下船,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船上,和船同歸於盡。

同時1900又是一個懦弱的人。炸船前他告訴了麥克斯他一直以來都不肯下船的根本原因:世界那麼大,有成千上萬種路可以走。我要是下去,就面臨著重要抉擇。一架鋼琴有八十八個琴鍵,數量是有限的。可用這八十八個琴鍵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卻是無限的,而我在船上就好比只有八十八個琴鍵,我可以在上面活出各種各樣的人生,甚至每天都不一樣。如果我真的下了船,琴鍵的數量是無限的,那麼音樂就更加無限,甚至每一秒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到底該怎麼選呢?面對下船之後的角色,他害怕了,退縮了,他感到有壓力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對陌生的世界,很難跨出自己熟悉的小空間。看到這一處的鏡頭,我難過地為他流下了眼淚。

1900在面對彈琴挑戰的時候非常勇敢。面對下船時,他又感到有些害怕。從這幾個事例就不難看出,1900是一個矛盾的人。當然,留在船上可以讓他心思更加單純,更好地發揮他的音樂才華,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今天下午,太陽正盛,疲倦地窩在家裡。躲在房間看完了《海上鋼琴師》,深深地被打動了。

1900這個人物身上有許多動人之處。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在一艘船上,躺在船上的一架鋼琴上面。他出生在二十世紀初,但是,無論生在哪一個時代在那個時刻他就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應該是被媽媽疼惜爸爸愛護的小寶貝。從那時起,他就註定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長大成人。

從某個壞的角度來說,1900是一個棄嬰,但從某個好的角度看,他雖被拋棄,至少沒有被扔在荒郊野嶺里等死,沒有被一個壞人抓去當一個小壞人,而是被善良的工人丹尼收養了,並取名為1900.但沒過多少年,丹尼就死於一場意外。

我不禁思索,1900從小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他從小就生活在陰暗潮濕的'船的最底層,身體方面會不會有什麼不適呢?他從小都沒有爸爸媽媽,都是跟著幹活的大叔們一起生活,會不會感到傷心難過呢?他從小就沒上過學,沒有踏進過學堂半步,沒有和同學一起玩耍的經歷,會不會感到不甘和寂寞呢?當他遇到問題煩惱的時候卻無人訴說,是否會感到深深地孤獨呢?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船半步,有沒有過想要去看看更遠方的世界呢?

每天早晨伴著第一縷從海平面升起的陽光睜開雙眼,夜晚隨著最亮的月光進入夢鄉。千千萬萬個日子就這樣反反復復,任誰都會受不了的吧。但是,1900有音樂作伴。他是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音樂家,是船上最優秀的鋼琴家。

從小便被視為音樂神童,長大後更是名聲大噪。無論是船上本身的人還是船上的遊客都願意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突然有一天,一名世界著名的鋼琴家親自來到這艘船,為的就是親自和1900較量一番。而此時的1900還一副狀況外的表情,彷彿在問:「音樂是用來比賽的嗎?」比賽一共三局,前兩局1900完全就是隨便應付,直到麥克斯(他的好朋友)十分氣憤地說全船的兄弟都把賭注壓在他身上啦,結果他卻不好好應戰,這才彷彿一下驚醒了1900:原來這場比賽不止關乎他一個人啊。隨即找麥克斯要了一支煙放在鋼琴上,雖然他不吸煙,然後又轉過頭對他的對手狠狠地說了一句:「這都是你逼我的。」(聽這語氣好像大Boss哦。)然後就開始了一場視覺與聽覺齊飛的盛宴。觀眾們都已目瞪口呆,那位大名鼎鼎的對手也露出慍色。瘋狂的音符在1900的手指間狂舞著,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打擾到他,細細密密的汗液從額頭流至下巴。終於,曲畢,可眾人仍處於某種呆滯狀態,久久不能回神。

1900此時露出了一抹微笑,拿起那隻放在鋼琴上的煙,翻起鋼琴的後蓋,將煙頭與琴弦接觸,然後,煙頭竟然燒著了。這也許就是他對於勝利的宣告,一種無聲的宣告。

再來說說1900和他的朋友麥克斯。麥克斯剛來到這艘船上當小號手時很不習慣,半夜裡暈船,一直吐。1900看見他後便開始彈鋼琴,讓麥克斯跟上他,慢慢的,麥克斯竟然好了(忒神奇)。

這兩人既是音樂上的夥伴,又是生活中的摯友。

我一直覺得1900骨子裡有一種灑脫,為人不拘。他敢在共同演奏時突然任性地改變曲目,讓指揮措手不及;他敢一邊彈鋼琴一邊橫沖直撞,撞碎了整面玻璃也毫不在乎,最後又撞開了船長的房門;他敢在受罰時大膽地將鐵鍬扔進熊熊燃燒的大火中,然後優哉游哉地躺下休息。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來,還是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從小沒有人親力親為地教導,犯了錯也不一定能及時改錯,因為也許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他。所以他對聽話沒什麼概念,最嚮往自由,音樂。

1900每一次演奏似乎都是即興創作。因為連續數次我都沒有在他的鋼琴架上看見任何譜子,這不禁讓我好奇,他每次演奏的時候都在想什麼呢?麥克斯替我問了這個問題,原來,每次彈奏時他都會觀察觀眾的神情。看到某一個觀眾沮喪,就彈奏憂傷的曲子;看到某一個觀眾高興,就彈奏歡快的曲子。曲風就在他的手中這樣變幻自如,讓我不得不嘆服的技巧和能力。

最令我可惜的是與1900擦肩而過的愛情。1900在船上錄制自己的第一張唱片時,突然在窗外看見了一位妙齡女郎,他的目光被吸引住了,手中的音符也有了細微的變化。也許,1900對這個姑娘一見鍾情了,他不斷找尋姑娘的蹤跡,甚至悄悄潛入女寢,他想把自己的第一張音樂唱片送給這位姑娘。但最後,1900還是錯過了這位有可能成為自己初戀的女孩,自己的唱片也還沒有送出去,他想踏入陸地的願望最終也未能實現。令人惋惜至極。

最後的最後。時間在推移,歷史在前進。這艘船免不了被炸毀的命運,可是1900寧死不下。船就是他的整個世界,而陸地,船除外的地方也許也是世界,但是於他,真是太過於龐大,他根本無法掌控,只有深深地恐懼,還不如去天堂繼續做一名快樂的鋼琴手。但是,1900是沒有身份的,在船上生,在船上死,人間沒有他存在的確切記錄,那天堂也不會有,他只能以一個無身份的人生活。不過,他已經無所謂了。

「砰!」船碎了,人死了,靈魂飄向天堂去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艷的鋼琴決斗,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後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為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並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於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為什麼不能試著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為什麼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為什麼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著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慾望、利益和關系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為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為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於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么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凈、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算是比較大的,在我的人生觀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寫下濃重的一筆。

當然,這里展現的是一種不尋常的極端人生模式,或者說向大家展示了一種觀念、一個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並不一定要去效仿。對每個人來說,人生就這么一次,無法假設、不能重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獨特的旅程,人生的選擇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也無須與其他人比較,重要的還是在於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我們,也在於它所展現的是一種好的事物、好的觀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們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樣生活,最後的結局對於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但是這個結局過於決然,我們作為旁觀者不免會覺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後的心性、觀念與品質,卻值得我們好好琢磨,進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視界再放寬些,好的藝術、哲學,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價值觀,都能滋潤人心,引人潛思,把人導向一種更平和的生活態度;接觸、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會在內心逐漸積淀下來,充盈內心,在心裡打造一份穩如磐石的錨,能幫助自己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這滾滾紅塵、滔滔濁世。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初一的時候,我問了問饒老師值得一看的電影,饒老師脫口而出:「海上鋼琴師。」,到了暑假,電影單中又一次出現了這個名字。「這一定是一部好電影。」於是,我帶著這樣的心情,細細地品味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片。故事是以兩個人的對話形式展開的,以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的轉換,介紹了一位鋼琴天才1900的鋼琴故事。

幼時的1900,是在襁褓中被人發現的,他的母親拋棄了他,因此他成了一名孤兒,生活在燒煤工人的船艙里,大家都照顧他,疼愛他,教他說話,寫字。直到有一天,他的現任父親因救人而死,他便非常地傷心。1900離開了父母,沒有出生證明,悄悄地來到這世界,有得悄悄離去。正好比一個人死了,你找不到任何他的相關信息,沒人相信他的存在,也沒有一座屬於他的墓碑,但他確實來到過這個世界,真真實實地活過。

1900對不好的事情十分厭惡,但不會用嘴說,會用音樂去表達。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著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著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徵。

有的人說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歡的音樂中,伴他左右的是對他沒有半點私心的朋友們,不用去擔心紛繁與擁擾。但是,只是這樣嗎?每次停船靠岸時他獨自向岸上遠處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還有他偷偷的撥通陌生人的電話時那緊張和期盼的語調:「你好,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我們能聊聊嗎?」尤其是當他聽那個飄過的流浪人告訴他自己的經歷,他愈發的想去體驗:站在岸上,聽海的聲音,到底是什麼樣奇妙的感覺呢?

影片結局,1900在一艘即將炸毀的船中被找到,但他仍不願下船,現實生活中,對於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無論是誰,作出怎樣的選擇,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不明智,多麼的讓人不解,這都是他的選擇。或許,到了天堂,他仍會彈鋼琴,就像原來在海上一樣。

Ⅳ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5篇觀後感

一部能讓你產生求知慾的作品,可想而知是好還是壞。我為大家帶來幾篇《海上鋼琴師》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5篇觀後感精選,歡迎閱讀分享。

更多「海上鋼琴師」的相關 文章 推薦【↓ ↓ ↓ 】

★有關海上鋼琴師感觸五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心得5篇★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作文7篇★

★《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5篇★

★《海上鋼琴師》電影影評及優秀觀後感★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1

又是一個唯美的 故事 :一個被遺棄的孤兒在一艘航船上,從喜歡上了音樂到以之為業,船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鋼琴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直到船被炸沉,他也沒有踏上岸一步,伴著他的家園和鋼琴一起沉浸於深海。

1900一個數字,一個年份,也是一個或許莫須有的人的名字。1900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那個一生都在船上,從來沒有觸碰到過陸地的天才鋼琴師。

我在想,如果我是1900,我會不會下船,會不會去找那個一見鍾情的姑娘。說真的,我並不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因為這真的是一件難以下決定的事情,如果真的在想了很多很多的未來以後。

如果下了船,未來是否真會像他們描述的那樣美好?名揚天下,然後呢?定期的在某些滿售眾的劇場表演?每隔一陣子的灌制一張錄音盤?然後呢?買一座房子,生活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裡?然後呢?找到那個自己愛上的姑娘,結婚,生個孩子?然後呢?慢慢的老去嗎?如果那樣,自己真的會開心嗎?

或者,下了船,會是更可怕的事情。名噪一時只是短暫的,音樂只是陸地上的人們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有太多的東西可以供他們去消遣。那麼,到了陸地上的我又算是什麼?一個鋼琴家?誰知道那陸地上有多少個鋼琴家,又會有多少個 其它 這樣那樣的家。

而船上不一樣。我出生在這里,熟悉這船,每個角落,每個起伏和動盪的節奏,都是我所熟悉的。還有那個大廳,那架鋼琴,它們是我所能夠主宰的,我在那裡,我就是它的靈魂。在船上,觀眾數客,我是這里的主人,他們一批一批的來了又走,而我總是在這里,而且已經熟悉了這里的一切,所有的習慣都依賴於這船。

下了船,會怎樣?一個自己無法掌握的夢,是一個別人吹起卻總覺得要破滅的泡沫。而留下來,我知道將會有什麼,那些都是我所熟悉的,那個住的小船艙,那個吃飯的餐廳,那個歡樂的大廳,還有那架鋼琴,那鋼琴上的88個按鍵,我都無比的熟悉。留下來挺好的,為何要下船呢?

如果那船永遠不會沉,我想,如果我是1900,我也是不會選擇下船的。至於那個姑娘,為何非得下船才行呢,如果真的屬於我,為何不能一起在這船上,如果不屬於我,那麼,我何不留在這船上等待,屬於我的那個她。

然而,有一天那船就要沉了,我還會繼續留在那裡嗎,如果我是1900?

事實是,我不是1900,但是我想我能夠理解他不下船。不只是那陸地上看上去沒有盡頭那麼簡單,而是陸地上的是他無法期待的東西。有多少人想過,1900在那艘船上演奏了多少年的鋼琴,有多少人聽到過,然而,在船將要炸毀的時候,卻只有Max想到了他。

那麼,那一日日在大廳里演奏的神乎其技,和那些被感染的人們都是假的嗎?為何他們在下船之後,卻再沒有人去提起了?真的是天才嗎?還是只是在那艘船上是,下了船就什麼都不是了?贏了那個人又怎麼樣?是那個人繼續在陸地上風生水起,而他依然在船上,當船將要被炸毀的時候卻只有一個Max想起他。如果陸地上的世界真的在乎他,在乎他的鋼琴曲,結局為何會是這樣?能夠去相信他們所描繪的下船之後的未來嗎?

如果我是1900,我也會對陸地上的人們沒有啥幻想,也不會有啥期待,那是一個無盡的地方,那也是一個沒人真心在乎你的地方,那害怕,何止是因為陌生呢?

然而,我卻是就快要下船了,走下我的船。

這船從出生開始我就在上面,我們叫它學校。從幾十年前開始,中國的每個孩子都會出生在那船上,在那船上生活,有的下船早些,有的下船晚些。這船上是一個世界,船下是另一個世界。在這船上一切很簡單,食堂,教室,圖書館,考試,有令人煩躁的東西,也有令人愉快的東西,卻都是我們所日復一日所經歷所熟悉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船,不一樣的只是,我們並不都是1900,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不是每個人都被陸地上的來客說如果下了船就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船上的我們更悲哀,這船不會沉,但是我們必須在某個時候下船,走上社會這塊陸地,說真的,雖然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個社會,然而,船下的,卻真的是我們所不了解的,很多也是我們所害怕的。

多在這船上待一會兒,還是早些到陸地上走走,去熟悉一下?這是一個問題。

鋼琴上有88個鍵,大廳是那個熟悉的大廳。考試科目就那麼幾個,內容也是我們熟悉的內容。陸地上的街道沒有盡頭,社會上的渾水沒有盡頭。陸地上的生活又究竟會是怎樣?誰能說,哪裡真的能夠接納我們?

在船上演奏了那麼多年之後,在慰藉了一個又一個船客之後,當船就要被炸毀了,卻只有Max在乎1900的生死,其他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也是在讀了這么多年書之後,考了一場場試之後,當要走向社會,也只有自己的家人在乎自己的未來,對於其他人,我們是不可見的,也像是不存在的。我們只是一些 報告 上的湊成某個數字的一個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這是多麼相似的場景,也是多麼讓人失落的場景。那麼多年,我們究竟都幹了什麼,在這條船上生活那麼久,意義何在?能想些什麼?是如果出生在另一艘船上又會是怎樣嗎?但是那有什麼意義呢?現實只有一個。

我不是1900,我只是一個出生於1990年的中國的人,甚至沒有啥天賦,或許我有我的一個小世界,但是陸地上的人完全不在乎。

而現在,我正准備著走下這條船,雖然不了解船下的世界,雖然看不清未來。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2

一個人,沒有父母,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後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多數人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知道琴聲的另一邊是誰。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跡。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詩平的,他拿走你些什麼,總會還給你些什麼,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至今為止,我們可以十分確定我們都還不是天才!我們沒有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賦,但很慶幸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他喜歡做他能輕松應對的事,他覺得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無法應對,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步伐,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時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人生因嘗試而更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有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能用自己的琴音點亮別人的世界。如果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也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世界。

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帶著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我們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於這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麼而活,我們怎麼活,又是什麼支撐著自己,我們是否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我們取捨有道,則常足!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3

今天下午,太陽正盛,疲倦地窩在家裡。躲在房間看完了《海上鋼琴師》,深深地被打動了。

1900這個人物身上有許多動人之處。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在一艘船上,躺在船上的一架鋼琴上面。他出生在二十世紀初,但是,無論生在哪一個時代在那個時刻他就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應該是被媽媽疼惜爸爸愛護的小寶貝。從那時起,他就註定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長大成人。

從某個壞的角度來說,1900是一個棄嬰,但從某個好的角度看,他雖被拋棄,至少沒有被扔在荒郊野嶺里等死,沒有被一個壞人抓去當一個小壞人,而是被善良的工人丹尼收養了,並取名為1900.但沒過多少年,丹尼就死於一場意外。

我不禁思索,1900從小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他從小就生活在陰暗潮濕的船的最底層,身體方面會不會有什麼不適呢?他從小都沒有爸爸媽媽,都是跟著幹活的大叔們一起生活 ,會不會感到傷心難過呢?他從小就沒上過學,沒有踏進過學堂半步,沒有和同學一起玩耍的經歷,會不會感到不甘和寂寞呢?當他遇到問題煩惱的時候卻無人訴說,是否會感到深深地孤獨呢?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船半步,有沒有過想要去看看更遠方的世界呢?

每天早晨伴著第一縷從海平面升起的陽光睜開雙眼,夜晚隨著最亮的月光進入夢鄉。千千萬萬個日子就這樣反反復復,任誰都會受不了的吧。但是,1900有音樂作伴。他是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音樂家,是船上最優秀的鋼琴家。

從小便被視為音樂神童,長大後更是名聲大噪。無論是船上本身的人還是船上的遊客都願意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突然有一天,一名世界著名的鋼琴家親自來到這艘船,為的就是親自和1900較量一番。而此時的1900還一副狀況外的表情,彷彿在問:「音樂是用來比賽的嗎?」比賽一共三局,前兩局1900完全就是隨便應付,直到麥克斯(他的好朋友)十分氣憤地說全船的兄弟都把賭注壓在他身上啦,結果他卻不好好應戰,這才彷彿一下驚醒了1900:原來這場比賽不止關乎他一個人啊。隨即找麥克斯要了一支煙放在鋼琴上,雖然他不吸煙,然後又轉過頭對他的對手狠狠地說了一句:「這都是你逼我的。」(聽這語氣好像大Boss哦。)然後就開始了一場視覺與聽覺齊飛的盛宴。觀眾們都已目瞪口呆,那位大名鼎鼎的對手也露出慍色。瘋狂的音符在1900的手指間狂舞著,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打擾到他,細細密密的汗液從額頭流至下巴。終於,曲畢,可眾人仍處於某種呆滯狀態,久久不能回神。

1900此時露出了一抹微笑,拿起那隻放在鋼琴上的煙,翻起鋼琴的後蓋,將煙頭與琴弦接觸,然後,,,煙頭竟然燒著了。這也許就是他對於勝利的宣告,一種無聲的宣告。

再來 說說 1900和他的朋友麥克斯。麥克斯剛來到這艘船上當小號手時很不習慣,半夜裡暈船,一直吐。1900看見他後便開始彈鋼琴,讓麥克斯跟上他,慢慢的,麥克斯竟然好了(忒神奇)。

這兩人既是音樂上的夥伴,又是生活中的摯友。

我一直覺得1900骨子裡有一種灑脫,為人不拘。他敢在共同演奏時突然任性地改變曲目,讓指揮措手不及;他敢一邊彈鋼琴一邊橫沖直撞,撞碎了整面玻璃也毫不在乎,最後又撞開了船長的房門;他敢在受罰時大膽地將鐵鍬扔進熊熊燃燒的大火中,然後優哉游哉地躺下休息。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來,還是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從小沒有人親力親為地教導,犯了錯也不一定能及時改錯,因為也許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他。所以他對聽話沒什麼概念,最嚮往自由,音樂。

1900每一次演奏似乎都是即興創作。因為連續數次我都沒有在他的鋼琴架上看見任何譜子,這不禁讓我好奇,他每次演奏的時候都在想什麼呢?麥克斯替我問了這個問題,原來,每次彈奏時他都會觀察觀眾的神情。看到某一個觀眾沮喪,就彈奏憂傷的曲子;看到某一個觀眾高興,就彈奏歡快的曲子。曲風就在他的手中這樣變幻自如,讓我不得不嘆服的技巧和能力。

最令我可惜的是與1900擦肩而過的愛情。1900在船上錄制自己的第一張唱片時,突然在窗外看見了一位妙齡女郎,他的目光被吸引住了,手中的音符也有了細微的變化。也許,1900對這個姑娘一見鍾情了,他不斷找尋姑娘的蹤跡,甚至悄悄潛入女寢,他想把自己的第一張音樂唱片送給這位姑娘。但最後,1900還是錯過了這位有可能成為自己初戀的女孩,自己的唱片也還沒有送出去,他想踏入陸地的願望最終也未能實現。令人惋惜至極。

最後的最後。時間在推移,歷史在前進。這艘船免不了被炸毀的命運,可是1900寧死不下。船就是他的整個世界,而陸地,船除外的地方也許也是世界,但是於他,真是太過於龐大,他根本無法掌控,只有深深地恐懼,還不如去天堂繼續做一名快樂的鋼琴手。但是,1900是沒有身份的,在船上生,在船上死,人間沒有他存在的確切記錄,那天堂也不會有,他只能以一個無身份的人生活。不過,他已經無所謂了。

「砰!」船碎了,人死了,靈魂飄向天堂去了。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4

關於鋼琴,關於盡頭,關於彼岸,這些我都不想說。我只想說說1900這個人。

眾人叫他天才,眾人為之瘋狂。1900,從擁有這個不平凡的名字起,就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人。目光、掌聲和榮耀,平凡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得不到的東西,對於天才的1900就像空氣一樣稀鬆平常。

但目光、掌聲和榮耀並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長久。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讓我特別難受:人們圍繞在1900身邊為音樂起舞的時候,有人看見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鳥獸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榮耀也挽救不了孤獨,此刻他非天才,是個可憐的被遺棄者。

天才其實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異類。而再體面的異類都不會被人真正地愛。那些為1900的琴聲瞠目結舌的人,在琴聲終結的時候,他們也就咂巴著嘴散去。1900這樣的天才更像是個寵物。人們會喜歡它、呵護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馬路中間迎面馳來飛車,誰也不會撲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擋住。

大概只有小號手是願意聆聽1900的內心而非琴聲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獨立。我看到有人說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會把1900敲昏然後拖下船。我想這樣的想法也就註定他成不了那個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海上鋼琴師》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金典片沒的說!

如果我們較真一點,假設小號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將怎樣延伸?我們都知道,落魄的小號手沒有能力去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個琴鍵和盡頭。1900將無可避免被磨去稜角和平庸,落入紅塵變成一個凡人。

活著,還是活得安心。這也是個問題。凡人的選擇是無論如何先活下去再說,"活著"這件事情本身比什麼都重要。而天才則把心靈的舒適看得更重,生死則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卻情願玉碎。每一種人都獲得了他最看重的東西,說起來誰也不比誰虧。

其實我不太樂意用天才這個詞兒來定義1900。天才已經被用濫了。我更願意說1900是個ET。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想表達就開口說話。這是人類的方式。但是1900不屬於人類范疇。他的手指是他的發聲器官,連著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體機能是人類的,他的感知和內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ET。

小時候看哲學入門讀物《蘇菲的世界》,哲學老師說,你是否想過自己或許是個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會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然後想:"我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存在。我是一個神秘的生物。"——我並不理解。我看著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眼睛一張嘴,我無法理解這一模一樣的人怎麼會是不同星球的物種。

直到後來我發現人的內心比海還深,發現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差異比天和地的相錯都大。我才漸漸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ET,至少都曾經是ET。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如此千差萬別,就像從宇宙的各個角落聚集到這個星球。我們透過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們吃奶頭的力度,我們尿褲子的姿勢,都如此獨立如此百花齊放。

我們曾經都很與眾不同,鮮活跳躍。但是後來,我們被 教育 ,被糾偏,被放入軌道。於是我們從一個個ET變成一群地球人。我們鮮活的面容淹沒在人群之中變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無分別。只有那些因緣巧合的,比如1900,僥幸(或者說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獨立和ET本色,成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異類。

差異導致孤獨。葆存了差異性的ET在承受異樣目光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孤獨,遠超出凡人的孤獨。凡人們如我們雖然也還都殘留一些差異,但大致面貌八,九不離十。我們失戀了後覺得痛苦比誰的都大,我們擁抱心愛的人自認比誰都幸福。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每個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沒什麼區別。我們在不斷重復,千篇一律。《海上鋼琴師》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金典片沒的說!

我們丟了個性卻換來了共鳴。我們藉助藝術尋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著眼淚互相慰藉,或者說,互相平衡(原來有人比我還慘啊,這下心裡舒坦多了)。而被稱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憂郁地注視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種。用他們ET的本能將那些交叉部分,提煉、放大、直抵內心。那些永遠無法交叉的部分,則作為孤獨的源頭,令他們永遠無法融入人群。他們只有躲在自己的輪船里,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孤獨地活著,然後死去。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5

兩個鍾頭陪主人公1900度過了一生,又是一部經典。

主人公1900從船上一出生便被拋棄成為孤兒,由好心的燒煤工丹尼收養。童年時一次意外丹尼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不經意的接觸鋼琴,讓人驚訝的發現原來他竟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此後他便開始了一生的鋼琴生涯。

美國電影海上鋼琴師中1900; 沒有出生證明因為他沒有在醫院出生,沒有國籍因為公海海洋不屬於任何國家1900 TD檸檬從一出生就和鋼琴結下了一生之緣;鋼琴上撿來的,曠世的鋼琴造詣、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一個生活在人類社會,卻又不去遵守人類通用的生存規律的人,少年時的td1900和其他小孩一樣擁有一顆叛逆的心他的叛逆是可愛的無害的。當他穿過禁止通行往高級區的門;第一次聽到鋼琴的聲音,就是那個夜晚他來到那台鋼琴前;隨心而動撥弄著鋼琴發出優美的旋律,驚東一船乘客、當船長告訴他私自來高級區並且彈琴是違規的,他的回答是fuck the regulation 法律法規是用來約束那些因為自私自利而違規的人的,對於一個純情的人來說他需要最大的自由, 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這樣一個偌大的世界很多人是生活在忙忙碌碌中、虛偽的表情下、可還是感到彷徨和不安;一個純情的人什麼能很好地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楊雨說;納蘭性德是一個純情的人他根本就不應該生活在這樣的人世間 多情的人純情的人在這個世間的存在,往往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用一般人的眼光來看他們是沒有好下場的, 納蘭性德是這樣的 南唐後主是這樣的 魏晉時期的嵇康是這樣的,1900也是這樣的。

他懂得如何用音樂去表達生活,見到過心動的女孩,他會用音樂抒發情感,他用最笨拙的方式表達愛意獲得女孩的芳心,他的出身事單的,他終究還事單的。

1900他用他一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其實人可以一生的單純可以一生的純潔,每個小孩子都是那樣的天真純潔,但不是每個成年人都是那樣,社會給予的東西太多我們都無法選擇,美好的音樂是自由的音樂、是自然的音樂、美好的音樂就像1990一生,順其自然 隨心而動。

當1900聽說大海的聲音;那是一種給人力量讓人震撼的音樂,他不懂,因為他就生活在沒有離開過海的船上,當他聽說要聽見大海的聲音需要離開大海來到陸地上生活幾年,他想聽,他想去聽大海呼呼的聲音,他收拾好行裝准備來到這個復雜的世界,剛剛走到船頭看見漫天的高樓他止住了腳步, 一個純情的人渴望生活到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但他無法控制漫無邊際的琴鍵,世界太大了就沒有自由,美好的音樂需要自由,需要自然,需要純情; 失去自由、自然、純情的音樂不是他想要到音樂。

1900想和人交流 他發現了一部可以撥通通向外面世界的電話,翻著號碼他的目的就是純粹地想跟人交流,可是人海中有多少人是閑著的,人們忙著生活、忙著工作、從一出生就註定一輩子跟別人比個高低,小的時候孩子們比聰明, 長大了比財富、比地位、比漂亮、比才華,一輩子生活在抱怨和不足之中、死亡也在之中,世界就變得安靜了;可之後又重復著一樣的命運,自然說不上兩句話, 就會收到比較難聽的拒絕…… 你白痴啊,你有神經病……

他根本就沒不懂什麼去跟人攀比,當爵士樂的創始人傑利聽說海上有那麼一艘船上有那麼一個人有很高的鋼琴造詣、鋼琴比自己彈得好,傑利為了比個高下搭上這艘船,在比賽的第一回1990彈了一首優美的聖誕曲;在現代社會中稱得上的鋼琴師是不會用那樣的曲子來比賽的,第二回中1990聽到傑利動人的爵士樂感動地流下了淚;忘了自己是在比賽 在第三輪中吉利說了一句帶有侮辱的語言;讓你屁滾尿流, 純情的人是有自尊的,就是那一段在1990亂舞的雙手下詮釋了,辱人者自取其辱。

可以這樣說1900是一個孤單但不孤獨,沒有愛但是有請的人.他的生活環境中、從一出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沒有七大姑沒有八大爺只有一個船上的添煤工是他的養父1900還是很小的時候添煤工死去,說他孤單但不孤獨是因為他生來就事單的無親無靠,但是音樂陪伴他的一生在音樂的世界他能找到自我意識,養父教會了1900認字,養父死去的時候他流了有情的淚,從哪個時候在他生活的環境中在也沒有至親的人。

1900就像是一個看破紅塵出家的道人、沒有名利他是平凡的沒有財富沒有家人;沒有還是沒有;他擁有的就音樂般情懷,《紅樓夢》里一首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名利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是忘不了、忘不掉的太多太多,1990他從沒有這些從來就沒有,所以他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生活在他的精神世界,

現代社會喜歡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不同於一般人的人,像1900那樣的人;人們無日無夜的追逐著榮華富貴,遇到困難了就用抱怨來發泄發泄,年輕時候抱怨社會的不公社會的腐敗,當權者的無能,然後一代一代的總是要過去的,當年輕的一代老了有了地位有了權力,他們卻忘了年少時候的理想,反而被殘酷現實的社會所改變 世界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反復循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可伶人性,做一個純情的人多好,可是純情的人在這樣一個誘惑的世界多苦

1900始終沒有離開過他的小世界,他的一生就像音樂一樣,能夠用音樂完完整整地表達出來,剛開始的時候音樂緩慢而優美 音樂的中間時時刻刻都出現了感人的音符 音樂的結尾平淡而凄慘,這種平淡的凄慘能夠讓人流淚,1900最終隨著船的炸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死亡的時候他一次抬起自己的雙手演奏那無聲的音樂 ,他能夠聽見。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5篇觀後感相關文章:

★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5篇觀後感

★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高中觀後感範文

★ 電影《海上鋼琴師》5篇觀後感

★ 電影《海上鋼琴師》5篇400觀後感

★ 電影《海上鋼琴師》1000字影評

★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00字感悟5篇

★ 《海上鋼琴師》加長版觀後感1000字(5篇)

★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00字作文

★ 《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及影評5篇

★ 《海上鋼琴師》800字觀後感精選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閱讀全文

與音樂家電影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怎麼緩存到sd卡上 瀏覽:408
把一首歌作為音樂的電影 瀏覽:294
法國電影愛戀手機在線 瀏覽:367
情迷六月花電影完整版 瀏覽:949
99熱神馬電影 瀏覽:796
心火電影根據什麼小說改編 瀏覽:248
奇異世界歷險記電影海報 瀏覽:686
西漢電影主題曲 瀏覽:272
蘋果打不開小電影網站 瀏覽:965
華為vr眼鏡手機投屏看電影 瀏覽:990
販賣電影網站什麼罪 瀏覽:65
海吉拉電影音樂 瀏覽:631
北京電影學院張子楓考試 瀏覽:771
電影喜寶是哪個導演的 瀏覽:795
手機上看電影如何調成橫著看 瀏覽:772
好看的國產小電影 瀏覽:618
航母驚魂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34
電影決戰天門高清免費 瀏覽:385
德國實戰二戰電影 瀏覽:945
時間轉場的電影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