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教:老電影<保密局的槍聲>中的爵士樂曲子叫什麼
叫三步歌
② 鐢靛獎灝戝勾宸存瘮浼︾粨灞鏄浠涔錛
銆婂皯騫村反姣斾雞銆嬬殑緇撳矓鏄錛濂充富鐧借摑鍘諱簡鑻卞浗娣遍狅紝涓や釜浜哄湪鏂頒笘綰鍏冨勾涓婃搗鐩擱亣錛屽彲鏄鐧借摑騫舵病鏈夋壙璁よ嚜宸憋紝鑰屾槸鍛婅瘔璺灝忚礬璁ら敊浜轟簡錛屽ス鍜屼竴涓澶栧浗浜虹粨濠氫簡錛屽悗鏉ヤ復璧頒箣鍓嶇粰璺灝忚礬鎵撲簡鐢佃瘽錛屼粠姝ゅ繕褰浜庢睙婀栥
鏁翠綋涓婏紝褰辯墖鏄鍨傜洿浜庣┖闂寸殑鈥滆挋澶濂団濄備互騫翠唬涓鴻儗鏅錛屽垎澶村彊璇達紝涓綰垮埌搴曢濇晠浜嬫帓閾恆傚皢褰辯墖涓鎸戞嫞鍑哄叿鏈変唬琛ㄨ掕壊鐨勯潚鏄ワ紝鏉ユ墦鍔ㄨ備紬銆傛暣閮ㄦ槸鐢辨梺鐧藉姞浠ユ帹鍔ㄥ獎鐗囷紝鍏鋒湁璇楁剰銆佹暎鏂囧寲鐨勬墜娉曟潵璁╄備紬閰g晠娣嬫紦錛岃繖涔熸槸璇ョ墖鎴愬姛涔嬪勭殑欖呭姏銆
③ 《戴手的旅客》電影簡介
影片講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單位突然發生一起兇殺案,保密室工作人員小黃被暗殺,發射導彈的A—1號燃料樣品也被盜竊……影片集中描寫了老公安偵察員劉傑在誣陷流亡的過程中與真正的兇手蘇哲鬥智斗勇的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影片插曲《駝鈴》因歌詞中表達的濃濃戰友情而成為部隊、公安、甚至同學畢業時首選,影響甚大,傳唱至今,仍舊不衰。
起因
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單位突然發生一起兇殺案,保密室工作人員小黃被暗殺,發射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導彈的A—1號燃料也被盜竊。案件發生後,保衛人員在現場發現了倒在地上的正受審查的老公安偵察員劉傑。當要提審他時,發現劉已逃跑。
追捕
為此,保衛部副部長葛世荃派小黃的丈夫蘇哲去追捕劉傑,隨後又派年輕的偵察員張強作他的助手。張強過去是劉傑的學生,對劉傑的為人和品行很了解,不相信劉傑會是罪犯。
蘇哲捉拿劉傑心切,沒想到劉傑同他在一列火車上。劉傑並未逃跑,相反在暗中注意蘇哲同一個"造反派"的女人王莉接上頭後離去,劉傑繼續跟蹤。蘇哲發現劉傑在跟蹤他,向劉傑開槍射擊,槍被劉傑打掉,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兩人展開肉搏。這時王莉帶人來支援蘇哲,劉傑被打昏,立刻被蘇哲送入火葬場。
在火葬場,劉傑突然醒來,焚屍老工人問明情況後深表同情,便掩護他逃走。劉傑找到洛西市被打倒的公安局長王豐年,跟他促膝談心,激起王豐年的革命鬥志。
增援
張強追上蘇哲,等待分配任務。劉傑用匿名電話通知張強;蘇哲和王莉在勾搭,讓他立刻去逮捕王莉。張強終於弄清殺死小黃、盜走A—1號燃料的是蘇哲。蘇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哲乘車南逃,劉傑暗中緊追不舍,被蘇哲發覺。蘇以公安人員身份要求乘務員搜捕劉傑。劉傑被迫躲進廁所天棚上,碰到女扮男裝的魏小明,小明很同情劉傑,決心幫助他。後劉傑遭蘇哲的暗算被推下飛馳著列車。這事被張強發現,立即鳴槍,列車被迫停在微山市車站。微山市公安局長魏子恆這時也接到通緝劉傑命令,立即趕到現場逮捕了他。
劉傑同魏子恆是老戰友,他向老魏講明情況,取得魏的幫助,獨自趕到邊境截住了蘇哲。兩人展開了殊死格鬥,由於劉傑長途跋涉屢次受傷,被蘇哲打倒在地。機智的劉傑將手銬戴到蘇哲手上,另一端戴在自己手上拖住了蘇哲。
結局
這時,魏子恆,張強等公安戰士聞場趕到到抓住了蘇哲,繳獲了敵人盜走了A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劇照
—1號燃料;但劉傑仍然被葛副部長下令逮捕,他戴著手銬被押上飛機。
拍電影《戴手銬的旅客》時,已經年過半百的著名演員於洋親自出演動作場面,正是影片中的這些驚險場景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影片評價
清明期間閑來無事,又重看了一遍拍攝於80年代初的一部老電影——《戴手銬的旅客》。說起這部電影,年輕人可能並不熟悉。不過,四五十歲的人應該有著很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連環畫封面
深刻的印象。但對於一首深情悠遠的歌曲《駝鈴》,年輕人可能並不會感到陌生吧。而這首《駝鈴》正是《戴手銬的旅客》的主題曲。歌曲緊扣劇情,以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詞,打動了無數的人,傳唱至今仍舊不衰。
《戴手銬的旅客》故事發生在文革初期,國家各職能部門的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被打到,老公安劉傑被打入牛棚後,又身陷國家機密燃料盜竊及殺人案中。在危難萬分的時刻,他依舊以保衛國家安全為至高責任,謹記被迫害致死的高部長的囑托——緊盯保衛部內部的特務嫌疑人蘇哲。他越獄成功後,跟蹤上派去抓拿自己的蘇哲,歷經了九死一生的狀況,最終在邊境與兇手、賣國賊蘇哲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並將其繩之以法,取回了機密燃料!
雖然這只是一部電影,但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這部電影里看到很多文革時期生活化的場景——混亂的小城裡標語遍地,造反派滿街亂飛;革命小將在路邊齊跳忠字舞;擁擠的火車上人滿為患,連行李架上也有人在悠閑的享受旅行。
當時全國都在「砸爛公、檢、法」,使全國各級公、檢、法機關無法正常運轉,陷於癱瘓。在劉傑到達洛西時,街道上一片混亂,四處都是唯恐天下不亂的「造反派」。「沒有規則」、「不事生產」的味道充斥在這個新生共和國的城市之上。糟爛的生活與劉傑在火車上夢到一家人泛舟湖上的幸福時光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這就是砸爛公、檢、法後欣欣向榮的景象吧?讓人感到徹骨的寒心!
在火葬場里,火葬場的老工人望著一具具的屍體說了這樣一句話:「說是要文斗不要武鬥,可每天還是打死那麼多人!」之後他對劉傑說的:「我早就想退休了,可一想也好,就讓我這個糟老頭子送送那些冤死的老同志吧!」
在列車上,乘務員給劉傑安排了座位後順嘴問了句:「你什麼成分?」劉傑機靈地回答是貧農。
在那個時代,大家總是容易說出這一句「某某,要與誰誰劃清界限!」在電影開始時劉傑的徒弟張強對師母說過,在後面,劉傑與魏子恆相遇時也出現了那樣的「隔膜」。但是,魏子恆嘴上說「你一來我就滿門抄斬啦!」做的卻是給戰友端吃倒喝,而當魏子恆聽劉傑說起他們的老上級高部長畏罪自殺之後,驚訝地說道:「不可能,高部長怎麼可能畏罪自殺啊!」但劉傑卻凄然的一笑道:「我要是不從牛棚逃出來恐怕也已經畏罪自殺了!」
第二天,魏子恆給戰友整理好行囊送他上路。當《駝鈴》深情地響起時,魏子恆默然不舍地目送林中小道里獨自遠去的戰友的情景。
然而結局更是將「傷感」推上整劇的最高點。抓住蘇哲,找回了燃料的劉傑並沒有得到「清白人」的待遇,而是戴著手銬離開的。當那位葛副部長讓張強給劉傑戴上手銬時,張強顯得非常的詫異。可劉傑對此卻是滿不在乎,連他自己都說:「戴吧,哪有全國通緝的走資派不戴手銬的?」
這部影片雖然極力用多角度對比的形式來反映出文革路線錯誤的歷史,當年曾經有很多這類反思文革的傷痕電影,獲得了許多觀眾的共鳴,如《苦惱人的笑》、《生活的顫音》、《小街》等。
④ 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經典影片都有哪些能喚起你的電影情結
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1952年建廠至今,已拍攝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餘部。
影片中各角色的演技自不必說,在中央和老同志親自關懷指導下的片子,選的演員都是有較強功底和經驗的,也沒有人敢糊弄,不像今天的一些劇。
裡面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可能就當屬林彪了,他的喜怒不形於色的風格被刻畫得淋漓盡致。由於他大部分時候都是這種狀態,所以偶爾的喜怒就頗值得玩味。而影片中對林彪「喜」的表情也刻畫得十分到位。誠然,南下攻打錦州確實對林彪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和賭博,他由於壓力大不怎麼笑也可以理解,但實際上東野在作戰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勝利為主,一點不「喜」也說不過去。
一路走來,從輝煌直到落幕,八一電影製片廠從未失彩!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⑤ 寰堜箙浠ュ墠鍒橀潚浜戞紨鐨勪竴閮ㄧ數褰 鏄涓鍚嶆灙鎵嬶紝鏈鍚庡湪灞嬮《鐬勫噯鐨勬椂鍊欐繪帀浜嗐
鐪熷績鑻遍泟 榛庢槑鍒橀潚浜
⑥ 如何評價八一電影《大決戰》三部曲《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大決戰》堪稱史詩級電影作品。因為這是一部能讓那些參加過戰爭、見慣了屍山血海的老兵們即便在自己的晚輩面前,也能一邊看一邊哭的像個孩子的電影。盡管戰爭早已遠去,但是《大決戰》這部電影往往只需要一個鏡頭,就能讓這些老軍人再次回到當年的戰場。
當天晚上回到家裡,我姥爺也是一言不發。後來姥爺告訴我,遼沈戰役攻打義縣的時候,他最敬重的老首長——東野炮縱司令員朱瑞將軍犧牲了,這是遼沈戰役期間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而在電影當中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⑦ 一部史詩大片,為何被封存山洞12年,原型多數壯烈犧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電影主要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有北影廠拍攝,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電影廠也陸續籌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
為了能在全國迅速打開局面,珠影廠和西影廠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攝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大片,其中西影廠在這段時間拍攝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廠的代表作則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廠拍攝《大浪淘沙》用時三年多,耗費人力和資源無數,但這部電影在1965年攝制完成後卻被封存在山洞裡12年無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後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顧達明、靳恭綬、余洪奎和楊如寬,他們背井離鄉走到一起,結拜為兄弟共同到濟南求學尋找真理。在濟南他們結識了進步女青年謝輝和劉芬,在老師趙錦章的教導下逐漸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謝輝劉芬一起趕赴武漢加入大革命浪潮,在這里他們出現了分化,楊如寬參軍,余洪奎投奔了在國民黨任高官的老師薛建白,靳恭綬四人考入軍校。
馬日事變中,余洪奎暗殺趙錦章,靳恭綬顧達明死裡逃生回到武漢,楊如寬對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謀生。在七一五事變中靳恭綬和顧達明殺死余洪奎為趙老師報仇,隨後革命青年和工農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兩位進步女青年和兩位老師,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編自革命幹部朱道南的自傳《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著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是來自山東棗庄的三兄弟,他們痛打惡霸學生被土匪威脅生命被迫背井離鄉到濟南上學,地主的兒子孫之斌由於全家被土匪仇殺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家鄉。在濟南上學時,他們結識了進步學生白慕翰和進步女青年劉輝,也開始參加運則革命活動。在一次革命聚會中他們遭遇軍警抓捕,緊急時刻一個來自山東曲阜的黑臉大漢公今壽救了他們,幾個人成為形影不離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劉輝一起被組織派往武漢考軍校,楊榮林由於第一次沒考上自尊心受損參加了北伐宣傳隊,孫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別同學們轉去經商。其餘四個人考上了軍校,朱道南、公今壽和謝拙民轉到長沙分校接受分校書記趙柔堅的領導。
在馬日事變中,趙柔堅被敵對分子餘五一殺害,朱道南三人殺死餘五一逃出學校回到武漢,繼而和劉輝一起被編入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該團在參加南昌起義的路上被繳械,隨後南下廣州,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電影《大浪淘沙》的故事只改編到南昌起義之前,並對原著里的人物進行了重組。
公今壽成了主角靳恭綬,朱道南和謝拙民合並成顧達明,楊榮林和一部分孫之斌結合組成了楊如寬,餘五一和另一部分孫之斌結合成了余洪奎,趙柔堅和白慕翰結合成了趙錦章。
16歲的劉輝則分成了兩個人物,年輕的劉芬和出碼悄尺身書香門第的謝輝。
至於薛建白,他大部分的戲份均為虛構,片中趙老師的夫人宋大姐則取材於趙柔堅的愛人胖大姐。
二、改名風波
電影拍攝計劃定下來了,但該片卻遭遇了兩起改名風波。
影片一開始由夏衍定名為「浪淘沙」,劇組在這個名字前面加了一個字成為《大浪淘沙》。
筆者認為,《大浪淘沙》這個名字言簡意賅直奔主題,是一個很難得的好名字。
主角靳恭綬名字改得更多,電影里最早就是採用的原名公今壽,但飾演者於洋覺得姓公叫起來「老公老公」的不好聽,所以他建議改成今公壽。但百家姓里沒有姓「今」的,於是直接改成了金公壽。
《大浪淘沙》的拍攝得到了時任中南局書記陶鑄的大力支持,因為陶鑄當年也參加了廣州起義,該片里幾位主角的原型都曾是廣州起義主力二方面軍教導團的戰士,該片的後半段實際寫的就是教導團當年的 歷史 ,因此陶鑄對該片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問題遲高是,陶鑄後來被打倒,有人借題發揮,說「金公壽」里的「金」和「壽」合起來就是「鑄」,這是為陶鑄喊冤。而該片在1977年上映時陶鑄還未平反,因此為了不影響原來的配音,劇組將「金公壽」改成了「靳恭綬」。
三、拍攝花絮
珠江電影製片廠為了這部影片可謂下了血本,他們除了在全廠進行招募和考試,找出了飾演顧達明、楊如寬、趙錦章和劉芬的演員,其他主演他們都是從其他兄弟影廠聘請的。
來自北影廠的於洋擔綱主演靳恭綬,劇組之所以將靳恭綬列為主角,應該是看中了他堅決的革命態度和直爽的性格,這樣比較容易出彩。
在原著中,靳恭綬是一個黑臉大漢形象,膀大腰圓的於洋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他在劇組里整整拍攝了三年,中間有一場戲是馬日事變中靳恭綬用手扳開鐵柵欄,拍攝這場戲時於洋用力過猛導致視網膜出現問題當場失明,他只能住院休養等身體好了再回來拍戲。再加上本身劇組也是拍拍停停,因此靳恭綬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會兒胖一會兒瘦。
飾演謝輝的是來自上影廠的王蓓,這也是她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
飾演反派余洪奎的是來自於湖南話劇團的劉冠雄,當時導演到話劇團找他時,劉冠雄的上級還進行了阻攔,理由是劉冠雄出身不好,不適合拍革命題材電影。導演告訴他,劉冠雄要飾演的角色在片中就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背叛了革命,是一個反派。劉冠雄的團領導一聽就高興了,當即表示:那他合適,他很合適。
劉冠雄在劇組中和於洋一開始形影不離關系很好,但影片拍到中段,四兄弟要分道揚鑣,於洋開始怎麼看劉冠雄怎麼不順眼,連他在宿舍看書都要批評幾句,兩人的狀態也帶到了戲里,也不知道是戲影響了生活還是生活進了戲。
四、封存十二年
由於很多老同志都經歷過那段 歷史 ,難免在觀看影片時會提到一些個人看法,有些看法值得肯定,比如片中有四兄弟歃血為盟的橋段就被刪掉了。有些無法當時決定的修改意見還要進行討論和審查,因此該片拍攝進度極慢,從1962年劇本完成到一直到1965年才整體拍攝完成。
但是,等到該片准備上映時形勢出現了變化,陶鑄指示,先別上映了,估計甭管拍得好不好都難逃毒草厄運,算了,還是封存起來再說吧。
於是,該片所有拷貝都被送到了位於陝西臨潼的三線倉庫封存,這一封存就是12年,直到1977年,《大浪淘沙》終於重見天日得到了上映的機會,而且觀者如潮。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部新影片,根本不知道其背後還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五、原型的結局
筆者一開始喜歡《大浪淘沙》是因為該片的故事性很強,個人的命運融入時代的洪流,這種題材永遠都不會過時。
而且,該片的一些細節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趙老師給懵懂的靳恭綬做思想工作時說的話「我母親病了,想找你借點錢抓葯,我妹妹失學了,交不起學費,想找你幫幫忙......」,
然後趙老師又帶著靳恭綬去看碼頭上工人們的悲慘命運,告訴他什麼是革命,為什麼要革命。
不得不說,在看到這個片段之前,筆者對於「革命」二字的理解也和靳恭綬一樣淺薄和懵懂,但聽了趙先生的話立刻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後來,筆者知道了該片的幾位原型居然全是老鄉,其中朱道南甚至在筆者所在的小學當過老師,於是筆者立刻對該片有了更大的興趣,也對片中人物的命運產生了好奇心。
影片中老四楊如寬心灰意冷回到了家鄉,實際上他的原型之一楊榮林並沒有走,而是參加了廣州起義,之後在海陸豐的戰斗中犧牲。
顧達明的原型之一謝拙民,靳恭綬的原型公今壽,他們的結局命運在公開資料上查不到,想必也在戰斗中獻出了生命。
劉芬和謝輝的原型劉輝,參加廣州起義時只有18歲,起義失敗前夕她和戰友們在街頭阻擊敵人進攻,五六個人包圍了她,劉輝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顧達明的另一個原型朱道南將劉輝寫給母親的最後一封家信帶回了山東。
一幫來自山東棗庄的青年,犧牲在遙遠的廣東,如果不是朱道南倖存下來,也許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名字都將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詩大片,也是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那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