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感受電影音樂的魅力
人們會把觀看好的電影當做視聽盛宴的一種享受,緊湊連貫的故事情節,令人難以忘卻的畫面布局,人物的表現力,再結合切合場景的音樂烘托,組成令人難以忘懷的優秀電影。音樂的魅力在於通過聽覺的感知,烘託故事的情緒,一方面深化了觀眾對故事的理解,另一方面渲染一種好的觀影氣氛。本文旨在論述音樂在電影中的各方面表現,探討音樂在電影中的獨到魅力。
導演就像把音樂融入了宗教的力量。如果說「池塘之底」象徵我們醜陋、陰郁、病態、悲涼、無望的社會,那麼這些撼人心魂的樂曲,就是拯救我們的美麗之源,快樂之本,希望之種。
❷ 關於電影心得體會
不是愛情童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很偶然地看了這部電影,朋友說好像不錯於是我們就進了電影院,出來的時候覺得胸中滿滿的。可以說,在我看過的所有影片里(我看過很多很多),除了《紅河谷》和《 V for Vendetta 》,鮮有能與之同日而語者。回家後發現網上竟然有很多人把它劃分為愛情片甚至童話,至於不明白它究竟好在哪裡的人,不提也罷。雖然沒有提前看過 trailer 也沒讀過故事大綱,但是自始至終,我看到的都只有社會現實主義。這是一部關於社會的電影,其他的一切都是表象,是手法,非常聰明的手法而已。 那些批評 Slumdog Millionaire 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毫無懸念的人,讓我想起《功夫熊貓》里的一句對話: ——「 I can』t understand a word!」 ——「That』s because you are not paying attention!」 Jamal 最終是否能答對問題得到 200 萬並不是重點, Jamal 與 Latika 最終在一起是必須的。如果你在這兩個問題上尋找懸念,那麼你看錯了方向。不是因為這只是另一個老套的好萊塢 / 寶萊塢 happy ending ,而是在這部影片里,過程真的重於結果。 上百萬的大獎豈是容易拿的?「教授、醫生、律師都很少能過 16000 大關」,但是 Jamal 接到的題難度都不大:印度最紅的演員、印度教的神、印度的 national motto (「 Truth Alone Triumphs」 ) , 印度流行民歌的「著名詩人」作者等等。看到這里就應該知道這個 show 只是個引子,作者 / 編劇真正想講的是問題背後的故事,是印度的貧富差距、階級矛盾、宗教沖突;是大垃圾堆里的貧民窟、骯臟的恆河、虐待兒童的乞討集團、暴力充斥的紅燈區、腐敗的警察,以及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孤兒。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視野,如果把它當成窮小子飛來橫財的故事或者窮小子的愛情故事看,無異於買櫝還珠。 尤其讓我感嘆的是編劇的巧思(或者是原書作者的功勞)。故事的確很有狄更斯的風格,孤兒、貧窮、犯罪,該有的元素都有了,從一個人身上能講出一個時代。尤其適合電影表達形式的是,故事用問答的形式截取主人公人生的片段,而不是連續性的敘述,使得主題更加突出。 十年後的《泰坦尼克號》,比起這艘傳奇的「不死之船」如何在處女航沉了,人們記住更多的是 Jack 和 Rose 驚天動地的愛情。而這部《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我相信記住貧民窟和垃圾堆的觀眾會更多。 每一個細節都能反映很多事情,正如社會本身。 Truth alone triumphs ,還是 money, fashion, 或是 lies ? Jamal 回答不了。他沒有受過教育,沒有被灌輸過所謂的 National motto 。如果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去理解,他真的不知道這些東西究竟那個是王道。有錢的黑社會老大、著名的男演員、裝成善人卻弄瞎小孩子的乞討集團首領都混得不錯, truth 在哪裡?當審問他的警官說「我五歲的女兒都會回答這道題」的時候, Jamal 問了他兩個問題,貧民窟 5 歲小孩都能回答的問題,警官卻答不出。這就是貧富階級的差別,受教育不同、吃的東西不同,去的地方也不同…… 開篇警官審問 Jamal 的鏡頭,讓我們想起與伊拉克有關的各種虐待和拷問。警官說「外面還有許多強盜、強奸犯、詐騙犯、勒索犯等我去抓,你快招了吧,省省咱倆的時間」,可是我們自始至終只看到警察追趕在私人土地上玩耍的窮孩子,毆打在泰姬陵攬客的孤兒,以及無視被縱火的穆斯林教徒、一心在車里打牌。我們還看到白色轎車穿梭在狹窄胡同的窮人堆里的,燒成廢墟的貧民窟和孟買城中拔地而起的高樓。只要用心,我們能看到的太多了。整個印度的社會風貌都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個 Latika 算什麼。只看到愛情故事的人,是選擇性失明而已。 有人說 Salim 太過狡猾,而 Jamal 太過天真。我覺得准確一點的形容是「機會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 Salim 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可以在生死關頭忠於自己的弟弟,也可以在別的時候公然背叛他。他可以為了錢和權勢為虎作倀,也可以突然大徹大悟與壞人在自己畢生追求的鈔票堆里同歸於盡。我不喜歡他,但是我不得不承認他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如果沒有他 Jamal 很可能活不到今天。在那種社會環境下, Salim 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優勝劣汰自然選擇出來的人大多都是他這樣的,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看到了我們所看到的社會,以及惡性循環的可能性。 而Jamal 是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他善良而執著,對 Latika 一直不肯放棄。 Salim 在火車上數錢的時候, Jamal 腦子里想的都是 Latika ,兄弟倆的人生觀一目瞭然。演員 Dev Patel 現實中也是只有 18 歲,有人說 Jamal 看起來太單薄,跳起舞來都是長手長腳的。但是這有什麼關系呢?外型雖然薄弱,意志卻無比堅強。 開頭被拷打時,胖警察報告審了他一夜,除了名字什麼都沒問出來——「 He』s a tough guy.」 他的長官說「 What the hell can a slumdog possibly know」 的時候,背後被電暈的 Jamal 吐了一口血:「 The answers.」 這個鏡頭,我印象非常深刻。 18 歲的 Jamal Malik 因為這種堅強而顯得格外性感。如果說這部電影是個童話,那也一定是因為 Jamal 這種近似不可能的執著和堅持,而不是男女主人公的離奇愛情故事。選不出「 Truth Alone Triumphs.」的 Jamal ,他的人生故事卻是這句話的完美詮釋。 如果 Salim 是那個社會的代表型人物, Jamal 就是印度人民的精神象徵,這就解釋了為什麼 Jamal 的天真善良和理想主義是理所當然的,也解釋了為什麼 Jamal 贏大獎後人們都為他興奮歡呼。 為什麼不是愛情童話?抱歉我要用很世俗的眼光來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但是我一貫不相信一個人一生非另一個人不可,除非那個人的意義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 Jamal 的理想主義在那種社會環境下意味著他始終需要一個精神寄託。小的時候是那個男明星, Jamal 為了他的簽名可以跳進糞坑。而母親死後, Jamal和哥哥一直在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兄弟感情又不是純友愛,只能說又愛又恨的。他唯一的朋友,他生命中唯一美好的事物就是 Latika 了。即使失散多年 Jamal 也忘不了 Latika ,因為尋找她是他生命的主要意義,是他活著的理由。因此,我認為這種近似強迫症的不現實的堅持其實是可能的,有著現實意義,不是童話。有人說 Freida Pinto 過於漂亮,我很同意。 Jamal 認為 Latika 是世上最美的女人,而 Pinto 也差不離了;如果 Latika 其實沒有那麼漂亮,就更能體現出她對於 Jamal 的精神意義。 我一點都不關心 Jamal 最後是不是贏得大獎(從電影名字看來我覺得他八成會贏 but who cares ),我也不擔心 Jamal 會找不到 Latika ,但是我的確擔心過一件事:最後 Latika 去找 Jamal 的時候會不會出事?也就是這個故事究竟會以喜劇還是悲劇結尾呢?但是我的擔心只持續了一秒鍾。 Jamal 和 Latika 的遭遇是一個國家的遭遇,他們的掙扎是一個社會的掙扎,他們的前景也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在記錄了印度的過去和現在之後,影片勢必要對將來報以希望。 P.S. 這部電影的音樂非常好!雖然我不把它當愛情童話看,但是當Jamal的吻輕輕落在Latika臉側的刀疤上時,我還是哭了。
❸ 急求關於上交響樂賞析選修課心得體會的論文
交響樂的一點心得...
建築是凝固的因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旋律是一切音樂的靈魂。欣賞一部交響樂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其主題,即主旋律,主旋律就如同一部電影里主人公,抓不住主旋律就談不上欣賞。
音節可以表現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欣賞音樂首先要學會欣賞生活。交響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通過音速 音高 音色這三大要素來表現作曲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因此,欣賞交響樂要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將抽象的音樂具體為現實生活,才能領悟作品的真諦。
歌舞劇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將抽象的音樂按照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具化為舞蹈,歌劇等藝術行式,有助於初學者對音樂的感悟,因此,歌舞劇對音樂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音樂是純潔、高尚的,需要全心聆聽、感受,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不會像球迷那樣用狂熱和躁動來詮釋自己的喜怒哀樂。對我來說,音樂永遠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藝術表現,從古典音樂中尋找精神寄託,比如肖邦的《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或是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頌》。交響樂氣勢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寬廣博大的胸懷,會讓我感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靈魂洗禮。
音樂是天使飛翔時扇動的清風,可以穿越種族、國界、宗教和時空的壁壘,進入每個人的心靈;它是造物主賜給人類的甘泉,從人的心上汨汨地流過,帶走污垢和塵埃。音樂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動你。
❹ 求一篇悲慘世界音樂劇鑒賞心得,2000-3000字
音樂劇《悲慘世界》賞析
法國人克勞德勛伯格根據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自從1985年上映之後就常演不衰,並且這部音樂劇與他自己的另一部音樂劇《西貢小姐》以及英國人安德魯韋伯的《貓》和《歌劇魅影》並稱為世界四大音樂劇。《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我並未找到碟片,所以不曾欣賞過,但從《悲慘世界》和《貓》來看,《貓》雜糅了多種音樂元素:爵士、布魯斯、金屬等等;而《悲慘世界》的多數配樂都是以古典音樂作為基礎的,而我自己是個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因此更喜歡《悲慘世界》。可惜的是,《悲慘世界》已經轉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匯上演了,無法現場親身體驗這部經典名劇實在是非常遺憾。除了在課堂上欣賞過該劇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課余時間又完整地看了兩遍,每一次欣賞這部音樂劇都會給我深深地震撼。雖然沒有看過雨果的原著,但這部音樂劇通過視覺和聽覺對我的沖擊,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東西。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幾個音樂片段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第一個觸動我的音樂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廠里有一個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麗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當她們看到芳汀因對老闆的輕薄不從,而且得知芳汀有一個寄人籬下的私生女時,便以此為借口慫恿廠主將其開除。這首曲子的節奏很快,演員們的詞也都很多,但同樣的曲調、同樣的節奏在兩類人的演繹下表現出了不同的感覺。一類人就是那幾個帶頭的女工,她們一人一句,歌詞就象連珠炮似的從她們嘴裡蹦出來,好象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語中透露出來的輕蔑、鄙夷,讓人不禁對她們產生厭惡之情。而她們幾個人與跟風起鬨的女工們的一唱一和——一句獨唱一句合唱相間的安排,則把女工們急於趕走芳汀之心暴露無遺。另一類人就是孤獨的芳汀。雖然還是一樣的曲調,一樣的節奏,但演員那略帶哭泣的唱腔、委屈無奈的表情則表現出了芳汀孤獨無依的窘境。芳汀一個人還辯駁不上幾句,就被女工們更多更大聲的無理指責給壓了下去。同樣的快節奏,放在芳汀身上,與其說是表現其有力地反駁,倒不如說是表現其在眾女工以多欺少的情況下艱難無奈地抓緊僅有的一點喘息之機進行反駁。隨著工廠主的一句「On your way!(馬上滾吧)」,芳汀無奈地被趕出了工廠,她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第二個打動我的音樂片段是《Castle on a Cloud》,描述的是被寄養在德納第夫婦家中已5年的珂賽特,終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這對黑心腸的夫婦卻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疼愛有佳。可憐的珂賽特幻想著自己能到雲端的城堡里,因為那裡沒有人大吼大叫,也沒有人再要她做苦工。這首空靈的曲子出現在一段「重」音樂之後,整個現場突然間安靜下來,只有交響樂團奏出微弱的前奏,接著穿著骯臟破爛的珂賽特唱起了這段空靈的歌曲。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賽特的神情:紅腫外凸的眼睛、沾滿塵灰的臉頰與鼻子,讓人頓生憐愛之情。她唱著「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著遠方,似乎看到了有這么一個雲端城堡能讓她擺脫現在無盡的苦工,她能在那裡愉快地生活。突然間,這優美的旋律被老闆娘霸道地唱腔打斷了,珂賽特又回到了悲慘的現實中,又有一大堆的苦工要做了。珂賽特剛有一句哀求,就又被粗魯地罵了回去,更顯出這段歌曲的悲涼的一面。
這部音樂劇中還有許多「亮點」片斷。比如描述流浪兒加夫洛許帶來了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後,眾人在恩佐拉的帶領下走上街頭爭取民眾的支持所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也是這部音樂劇中最振奮人心的音樂,在這里和最後尾聲17個國家讓阿冉同唱這首歌時將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比如酒館老闆的《Master of the House》,其頗有喜劇感的節奏不禁讓人隨著節奏搖擺起來;比如珂賽特、馬呂斯、愛波寧互訴衷腸的《In My Life》,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把我深深地打動;比如愛波寧獨訴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愛波寧為革命犧牲時在馬呂斯懷里與馬呂斯對唱的催人淚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這些歌麴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令人愛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這些構成了這部經典的音樂劇。
《悲慘世界》
改編自雨果同名文學巨著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勛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勛伯格在巴黎「奇跡般地」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場。哀嘆之餘,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台的英國著名演出製作人麥金托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勛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匯。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匯,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台。
作為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為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歷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台,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葯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眾如身歷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
❺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❻ 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想
音樂,是偉大的。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當高興時,悶苦時,熱鬧時,人深夜靜時,都可來欣賞一段音樂。放鬆自已的心情。無拘無束,摒棄一切,只為那優美的旋律。享受精神上的升華。人的樂感是無窮的,總是能創造出許多篇章。
不管它們是紅極一時,或者是永恆的里程碑,都會被喜歡它的人所熱愛。當我們隨著時代的潮流一直往前走的時候,時光是無法回到從前的,回到過去的只有我們的思想和我們曾經迷戀的音樂。我愛音樂,渴望音樂。
(6)電影音樂賞析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對音樂的賞析
音樂作為我們人類表達情感的渠道之一,比起其它渠道來,它更擅長於用自己的方式抒發創作者和演繹者的內心情感,用不同的旋律與節奏感染著每一個聆聽者。
每一個的人生總有這樣的歌曲可以聆聽和欣賞,也可以作為一個故事與別人分享,把自己的快樂與別人分享,而音樂更是會給我們留下各種讓你去欣賞它的機會,它絕不會拋棄你;
會在某一個你所熟悉的地方,期待著你默默的親近。在這虛無縹緲的現實生活中,只有音樂才會有這種包容和慰藉,她的這種魅力讓你不經意之間就會愛上她,願用這不知長短的人生來與她相伴,永遠不會離棄!
❼ 1.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配樂,談談個人感受 2.介紹一部中國作品和你對音樂的理解 (200字以上)速求
我最喜歡的是《恐怖分子》中的配樂,來自蔡琴的《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很多人剛剛還沉浸在李立中的瘋狂復仇中,突然的槍聲驚醒了殘酷的夢魘,粉碎了我們期盼或者想當然的電影結局。
悲哀的弱者最後還是一無所有,他只能以無奈的方式了卻自己,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而私下總覺得「明知道我的夢到了盡頭,你不再屬於我所有」,這般情意綿綿的歌聲不會出現在楊德昌電影中,況且還是在結尾壓場。
那一年,楊德昌和蔡琴剛走到一起不久,影片是楊德昌《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之後的第三部長片。又有誰能料想到十年後,楊蔡彼此已是行同陌路。一切恰似昨日種種,卻覆水難收。
蔡琴早年經歷
蔡琴三歲那年遷居至台北市內湖區,就讀基隆女中。高二休學,兩年後以同等學歷報考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美術科夜間部,在大學二年級時,為了獲得一把屬於自己的吉他,選擇參加歌唱比賽。1978年3月26日,蔡琴參加中視《六燈獎》的「民謠演唱大賽」,曾以兩次同燈與「三段優勝」歐相宙打成平手,但未獲得三段優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蔡琴
❽ 從西方電影音樂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造成中外音樂與電影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原因:中國的文化更悠久同時也更保守,相對缺乏活力與創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限制,多數有文化的人都去鑽研經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統治階級中西歐等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這些運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可以在電影和音樂中體現出來。經濟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後一直不斷地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後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扼殺在搖籃里。導致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異。地理原因: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文化原因: 1、神話體系。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以神仙、妖魔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靈、矮人、魔法師、騎士之類的。中國的許多藝術作品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傳說故事當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時間來計算,年齡越大,其能力也越強,這種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這樣子就讓中國人民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西方巫師的成長則是靠自己不斷的實踐學習,只與你的資質及勤奮程度有關。這就斷就了中國人與外國人觀念的不同。2、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題材內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動畫片,大都滿含著稱王稱霸的野心,適合兒童,或是男孩熱血的性格特徵。而中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都類似天真美好的童話故事,好人永遠會戰勝壞人,只能適當開發童智,永遠只適合和平國家的低幼齡兒童。更重要的是,離不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古代歷史,或是其他國與現實的東西。缺乏動畫片所需要的想像能力。很多東西會被認定為」反動」」黃色」」不健康」什麼的,當然更不可以有抨擊社會的內容,這樣就給動漫創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被說成主題灰暗而不準發表,中國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國的內容和主題都有著一定含義,中國的比較著名的都是以神話傳說為背景,但美國的大多把現代人的思想嚮往和夢想等做為背景,更加資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議通過多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一種獨特的大帝國風范,是比較溫潤的東方文化所欠缺的。還有的是它們敢於揭露社會積弊的精神,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其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涉獵比較不足,「金錢之上,追求享樂」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對倫理方面的忽視。對於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它的穩重、內斂、平和,其注重社會倫理的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具東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熱血」,時代的進步始終需要一種上進的、積極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思想,過於內斂就會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必過於根究各種文化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正道,「閉關守國」只能導致落後,固守一種文化而不知發展創新也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我們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了解自己的優缺,從而完善自己,在新時代中不斷前進!心得體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們組員感受很深。文化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語,它猶如一個深不可測的美麗湖泊,它不僅擁有瑰麗的外表,它還有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世界包羅萬象,從單種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來越復雜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們盡量從多方面來剖析,但仍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要全面了解它,還需要更多的學習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於調查手段的限制,我們不能做出更為詳細周密的調查,於是我們更多以自身的經歷結合調查結果來談談關於本次課題的一些主要問題,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沒的亮點和被隱瞞的失誤。但是由於資料、時間、精力的限制,我們的調查深度還是不夠。
❾ 請觀看美國影片《音樂之聲》,簡介影片中人物對音樂的追求,淺談自己的感受。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著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著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❿ 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的配樂,談談自己的感受 200字
我最喜歡的是《恐怖分子》中的配樂,來自蔡琴的《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迷戀蔡琴的應該知道,這是她早期專輯的一首歌。熟悉楊德昌電影的也會有清晰或模糊的記憶:1986年的《恐怖分子》片尾,砰然一聲槍響後,李立中頭倚澡池,鮮血流淌。此時,蔡琴那撫平心靈般的女中音由遠及近,慢慢襲來,無言以對。
很多人剛剛還沉浸在李立中的瘋狂復仇中,突然的槍聲驚醒了殘酷的夢魘,粉碎了我們期盼或者想當然的電影結局。
悲哀的弱者最後還是一無所有,他只能以無奈的方式了卻自己,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而私下總覺得「明知道我的夢到了盡頭 ,你不再屬於我所有」,這般情意綿綿的歌聲不會出現在楊德昌電影中,況且還是在結尾壓場。
那一年,楊德昌和蔡琴剛走到一起不久,影片是楊德昌《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之後的第三部長片。又有誰能料想到十年後,楊蔡彼此已是行同陌路。一切恰似昨日種種,卻覆水難收。
(10)電影音樂賞析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在一個清晨的圍捕行動中,警官老顧率領武裝警察突破一個賊窩,逮捕了槍擊要犯老歪和同夥的歹徒大順等人,唯一跳窗逃走的混血女孩淑安被路過的男孩小強送去醫院,腿骨折斷了。
淑安回家後被母親關在家中,她開始很無聊的打電話開玩笑,其中有一通打給了一個叫周郁芬的女人,她假冒是周郁芬丈夫在外的女友,懷了孕,要周郁芬出來談判這一件事,深深刺激了周郁芬。
周郁芬嫁給李立中已經七年了,在嫁給李立中以前,她是一個能乾的職業婦女,為了生孩子,把工作辭了。結果孩子沒生成,周郁芬日子變得無聊,開始寫作。寫作對周郁芬而言又是一項挑戰,而她就一直陷在寫作的困境中掙扎著。
李立中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在一家醫院的檢驗室工作,憑著他的努力,他非常滿足於現在的狀況,沒有太大野心。醫院發生了一點事,使得李立中有機會升上組長,他為此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