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瑞典音樂電影

瑞典音樂電影

發布時間:2023-10-07 09:36:31

1. 有哪些推薦的瑞典電影

談起瑞典電影,永遠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英格瑪·伯格曼,這位電影大師將瑞典電影帶入了全盛時期。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經典的瑞典電影,這些電影中有影史傑作,也有近年來非常受歡迎的類型片。

近年來被捧到極致的瑞典恐怖片,《林中小屋》黑了所有恐怖片,唯獨對《生人勿進》贊賞有加,值得一看。

經典瑞典電影還有很多,伯格曼的《假面薯碼》《羞恥》《處女泉》《猶在鏡中》《野草莓》《呼喊與細語》《秋日奏鳴曲》等等隨便拿出來一部都能在影史上排上名。

除此之外,《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犧牲》《烏鴉》《幽靈馬車》《猛獁象》《畢加索的奇異旅程》《方形》《龍紋身的女孩》《寒枝雀靜》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順便說一下《畢加索的奇異旅程》這部喜劇片,周星馳電影中的一些梗,比如《唐伯虎點秋香》中賣葯的那段,就是出自這部影片。

2. 放大的電影

基本信息
片名:放大
導演: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編劇: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 story
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and
Tonino Guerra
Julio Cortázar ..... short story Las babas del diablo and
Edward Bond ..... English dialogue
更多外文片名:Blowup
中文片名:春光乍泄
語言:英語
字幕:外掛 英/法/西 字幕
色彩:彩色
聲音:Mono
片長:111min
分級:美國:Unrated /瑞典:15 /英國:15 /葡萄牙:M/12 /澳大利亞:M /芬蘭:K-16 /加拿大:14A /英國:X /義大利:
國家/地區:義大利/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義大利語
發行公司: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上映日期:1966年12月18日 美國
幕後:本片獲得1967年第2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演員表
瓦內莎·立德格拉夫Vanessa Redgrave .... Jane
Jane Birkin .... The Blonde
Jeff Beck .... Himself with The Yardbirds (uncredited)
Peter Bowles .... Ron
Susan Broderick .... Antique Shop Owner (uncredited)
約翰·卡斯特爾 John Castle .... Bill
Claude Chagrin .... Mime
Julian Chagrin .... Mime
周采芹 Tsai Chin .... Thomas' Receptionist (uncredited)
Chris Dreja .... Himself in the Yardbirds (uncredited)
大衛·海明斯 David Hemmings .... Thomas
Gillian Hills .... The Brunette
Harry Hutchinson .... Shopkeeper (uncredited)
Mary Khal .... Fashion Editor (uncredited)
Chas Lawther .... Waiter (uncredited)
作品評論
《放大》其實是安東尼奧尼創作上面臨轉折的一部作品,同先前的《蝕》《奇遇》等相比,導演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對人與人間不可交流的疏離主題的一貫探索,以及對中產階級中不處在的孤獨狀態的描述,在影象和鏡頭運用上也不見了以往常見的空鏡頭及長鏡頭,代之以的是安氏對60年代整個人類的社會文化的關照,並以輕快的視覺推進去解讀現代生活。這部影片卻成為了安氏唯一的一部獲得商業成功的作品,如果撇去英語對白的因素,不難發現影片中對整個時代的真實刻畫。
寫實與荒誕
與任何一部安氏的現代電影作品一樣,觀看《放大》是一個令人迷惑的觀影經驗。在影片的前27分鍾內,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敘事主線,街道上,攝影棚里雜亂無章的瑣碎細節描寫代替了情節發展。然後突如其來的公園事件作為一個類似偵探片情節的開始,推動托馬斯去尋找事實的真相。安東尼奧尼用了15分鍾的時間去描寫托馬斯不斷地放大照片的細節,最後這個似乎是影片主線的情節又以屍體的不翼而飛而不了了之。由迷惑開始,又以另一個迷惑結束,安東尼奧尼以破碎的故事,細節的堆砌,輕易地顛覆了傳統的電影情節結構。在高度的細節寫實同時,安東尼奧尼在影片中又添加了以往十分少見的荒誕成分,托馬斯在古董店買下的螺旋漿,街角深處的搖滾樂演出,影片末尾無聲的網球比賽,使影片超越了生活的表象,以一種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現實。這種虛擬的真實迥異於費里尼的心理銀幕化,而更似於荒誕派戲劇的本質,用荒誕不經的形式去捕捉與呈示隱藏在現實中的荒謬。
關於主題
就影片闡述的主題而言,與其說是現實的不可知論的哲學命題的話,不如把它看作安氏繼三部曲和《紅色沙漠》後,對現代文明的又一次的悲觀質疑。影片的背景放在60年代的倫敦,托馬斯為了拿到一手的素材,不惜混進平民窟,而在自己的攝影棚中,儼然又是一個傲慢的指揮者,糾纏於眾多美女之中,不厭其煩卻又無力脫身,安東尼奧尼很有耐心地記錄了托馬斯的一言一行,也不露聲色地揭示了一個空虛的人物典型。作為一個攝影師,托馬斯試圖用現代的科技去征服一切,聲稱追求的東西是真實,的確他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在性和事業方面上的。然而在一次次地影像放大過程中,托馬斯逐漸地迷失在自己營造的虛幻世界中,當他認識到無力改變這個世界時,最終的結果是他拿起了那個莫須有的網球,接受了世界對他的改變。加之以影片中始終出現的到處游盪的學生,瘋狂激烈的搖滾樂,為了出名而不惜代價的模特兒,沉迷於毒品的出版商,安東尼奧尼抽取了60年代的許多側面,批判了當時社會種種表面的狂熱,信仰的淪喪,以及身處其中人的無力感。
物質環境
安東尼奧尼的影片在很多時候客觀的物質環境起著主宰作用。一開始在高聳的建築下穿梭游盪的嘻皮學生,典型的安氏鏡頭下的現代城市影象。封閉的攝影棚內,托馬斯是主宰一切的上帝,與模特之間只有命令沒有交流,被分隔成一塊塊的玻璃前模特兒成了托馬斯眼中的現代裝置品。留聲機中放出的輕松的爵士樂曲是一種時髦背後的虛空。昏暗的沖映室里是托馬斯營造的虛幻世界。空空盪盪的公園,給人一如既往的冰冷感覺,在這里表面的唧唧我我背後是不為人知的交易亦或更為可怕的謀殺。作為時代特徵的搖滾樂演出在安東尼奧尼的眼中成為了面無表情的觀眾和砸吉他的樂手,在演出現場被哄搶的破吉他在街角一轉眼卻成了無人理睬的垃圾,安東尼奧尼冷眼旁觀了被狂熱所蒙蔽的時尚游戲。
《放大》和《扎布里斯基角》是安東尼奧尼走出義大利後,分別在英國和美國土地上進行藝術風格上不斷求索的結果。在《蝕》中,他已把類似題材的作品推向了一個極至,無法超越自己的他,在《紅色沙漠》之後,試圖創造另一種途徑去解構現代生活雖然其影片一貫地保持了對西方世界物質文明的絕望,但兩部影片更大意義在於對現代主義電影的貢獻。
獲獎情況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1967
最佳導演 (提名)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Edward Bond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托尼·諾格拉
金球獎(Golden Globe) 1967
Best English-Language Foreign Film (提名)
戛納電影節 1967
金棕櫚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1968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 (提名) Assheton Gorton
最佳攝影(彩色片) (提名) Carlo Di Palma
最佳英國電影 (提名)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桂冠獎(Golden Laurel) 1967
Sleeper of the Year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 1968
Best Director - Foreign Film (Regista del Miglior Film Straniero)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NSFC Award) 1967
最佳影片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1967
最佳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1968
最佳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1968
Best Foreign Film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電影音樂
如果不談音樂,有點對不起《放大》,也對不起搖擺著的倫敦。
《放大》配樂署名為赫伯特·漢考克(Herbert Hancock),其實就是美國爵士音樂家赫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漢考克當時很年輕,只有26歲,還在前輩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的五重奏樂隊里彈鋼琴,《放大》是他第一次為電影作曲。
「安東尼奧尼很迷爵士樂,他最喜歡的音樂人是艾伯特·艾勒(Albert Ayler,薩克斯風演奏家),當時絕大多數人還沒聽說過這個名字。」漢考克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不過,跟很多電影公司類似,他們到最後一刻才意識到影片沒有音樂。說實話,我覺得安東尼奧尼其實掌控著一切,以他這種方法拍電影,根本用不著什麼音樂。」確實,《放大》里的音樂多是有源音樂,比如主人公打開收音機或者播放一張唱片。漢考克說:「我根本不知道怎麼給電影配樂,這樣倒給我省了不少麻煩。」
除了爵士樂,安東尼奧尼對搖滾樂也很感興趣,雖說拍《放大》那年他已經54歲。他的這個嗜好延續到下一部電影——《扎布里斯基角》,請了Pink Floyd樂隊跟「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的傑瑞·加西亞(Jerry Garcia)來做配樂。
《放大》臨近結尾,男主角在街上恍惚見到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 Redgrave)扮演的神秘女子,停車去追,結果盲打誤撞地進了一傢俱樂部,裡面正在舉行一場小型的搖滾演出。關於這支搖滾樂隊的人選頗費了一番周折。
當時,安東尼奧尼特別喜歡英國的The Who樂隊,他想請彼得·湯森德(Pete Townshend)來,在片場表演一下他的招牌動作——砸吉他,結果人家不來。這里有段插曲,《放大》原來定的男一號是特倫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臨開機還有兩周,安東尼奧尼決定換人,啟用了後來的大衛·海明斯(David Hemmings)。The Who樂隊當時的經紀人叫克里斯·斯坦普(Chris Stamp),是特倫斯·斯坦普的親弟弟,這事也就這么黃了。
安東尼奧尼心目中的第二人選是The Animals樂隊的埃里克·波登(Eric Burdon),也被拒絕了。他還考慮過美國的「地下絲絨」樂隊(The Velvet Underground),他們當時正好簽約在米高梅唱片公司旗下,最終也未能促成,有人說是因為他們的歌詞禁忌太多。不過,「地下絲絨」的吉他手斯特靈·莫里森(Sterling Morrison)講的卻是另一個版本,「把我們整個團隊請到英國,成本太高,導演就放棄了」。
臨近拍攝,劇組請來片場綵排的樂隊叫The In Crowd,沒什麼名氣。不到20歲的斯蒂夫·豪(Steve Howe)正准備如何在鏡頭前漂亮地砸掉吉他,結果臨時接到通知,拍攝換人,因為劇組找到了更有名的The Yardbirds樂隊。豪不光沒能出鏡,自己留在台上的Gibson ES-175吉他還被傑夫·貝克(Jeff Beck)給砸了。可以寬慰的是,豪後來加入了著名的Yes樂隊,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樂手。
The Yardbirds是英國史上最強的吉他樂隊,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吉米·佩吉(Jimmy Page)跟傑夫·貝克三位吉他英雄都曾是這支樂隊的成員。克萊普頓就不用介紹了,《Tears In Heaven》應該是很多人英文歌的啟蒙作品。吉米·佩吉後來組建了偉大的齊柏林飛船樂隊(Led Zeppelin),2008年他還在北京奧運會的閉幕式上來過一段solo。
拍《放大》那會兒,佩吉和貝克剛好都在隊中,構成雙吉他陣容,在現場中演繹了一首《Stroll on》。還沒等到影片上映,貝克就被開除了,《放大》也成了The Yardbirds鼎盛時期的一段珍貴紀錄。按照安東尼奧尼的設想,貝克因為音箱出了毛病,憤怒地砸爛了吉他。現實當中,貝克本人就總因為設備問題發脾氣,後來著名的假紀錄片《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里有個愛砸琴的吉他手,其實就是拿他開涮的。當然,電吉他也不是好惹的。十年之後,同樣出現在影片里的樂隊主唱凱斯·雷爾夫(Keith Relf)在自己家裡被一把接錯線的吉他電死,只有33歲。
俱樂部是在片場搭景建起來的,在門上貼著海報,畫了一座墓碑,墓誌銘寫的是「鮑勃·迪倫1966年5月27日死於艾伯特音樂廳」。正式那一天,迪倫首次在英國進行插電演出,這個向搖滾示好的行徑被人視為對民謠的背叛。台下觀看演出的人群,基本都是典型的倫敦搖擺青年,據說日後喜劇天團「巨蟒」(Monty Python)里的邁克爾·佩林(Michael Palin)也混在人群之中。
演出結束,貝克把砸爛的吉他扔下台去,瘋狂的歌迷一片混搶,男主角陰差陽錯地撿到了琴頭,周圍的人羨慕不已。主人公走出俱樂部,回到大街上,覺得手中拿的不過是塊毫無價值的垃圾,於是丟在地上。關於《放大》的故事,也許類似,可能是場被放大的演出,也可能是塊丟在街頭的垃圾。
相關語錄
安東尼奧尼談《放大》
《放大》里的攝影師不是個哲學家,他只是想貼近些看東西。果然放大得過分,物體就會自己分解而消失。因此,在某個時刻,我們掌握了真實,當真實稍縱即逝。這就是《放大》的部分含意。
這部根據短篇小說改編的影片主要情節像是一個簡單的偵探故事,攝影師托馬斯是個玩世不恭的年輕人,某一天他在一個公園里偷拍了一對似乎是熱戀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這個名叫簡的女人發現後近乎瘋狂,甚至不惜獻身地要得到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這些底片將泄漏什麼秘密。托馬斯懷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極其細微之處,他相信自己發現了一次謀殺,而簡即是這次神秘謀殺的關鍵人物。
影片的其餘部分都是托馬斯為了證實自己的設想而採取的種種行動。但他的調查取證是徒勞的,一切證據都不能明確證明什麼,彷彿這只是一場幻覺的挑釁。
影片在此似乎是在探討一系列的哲學和心理學問題,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的性質,社會現實和正在日漸發展的工藝技術水平的關系等等,這些題目在現代工業遭到懷疑的60年代正是最重要的社會和哲學論題。現代都市(倫敦)年輕人頹廢的生活為他的故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現實基礎和理想背景。
影片中的一個主要段落是簡第一次進入托馬斯的工作室,當時她為了得到那些底片而竭力勾引這名攝影師。這一段落展示了導演的一貫風格,戲劇情節在從容不迫地緩慢發展著,極簡的對白、長時間的靜默營造著令人窒息的氛圍。攝影工作室里鮮明而對比強烈的色彩似乎被神奇地變得柔和了,並受到出色的控制,從而賦予這個場面以一種近乎黑白兩色的現實主義色調。在通過構圖和視覺結構來揭示潛在的含義和大多數對白地弦外之音方面,只有少數導演能夠像安東尼奧尼那樣出色。正像他以前在《奇遇》、《夜》、《蝕》以及《紅色沙漠》中所呈現出來的一樣,《放大》以少量的對白成功的塑造了兩個主人公的性格,並暗示他們之間的性的沖突。
這部影片中,外部世界作為人物內心世界變化、自省和自我檢視的一個動因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影片中引發事件的照片就是這樣一種物質因素,在影片結尾處,一群嬉皮士在網球場上打著並不存在的網球,而畫外音卻傳來撞擊聲,托馬斯「撿起」這個「網球」「扔回去」的動作代表了一直以「物質眼睛」看世界的攝影師終於認同了「精神的目光」。強調人物所處的物質環境一直是安東尼奧尼作品的特色,精心設計的鏡頭構圖和用色對於影片的主題有很精到的揭示作用。影片中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個精心構造、含義無窮的句子。
《放大》的中心主題放在了創作自發性與藝術真實之間的問題和藝術家在技術大發展的社會中的作用問題,,這種對時代和社會的思考顯然並不屬於安東尼奧尼一貫的揭示現代社會個人精神世界的主題范圍之內,但影片在風格上仍然體現出他作品的很多特徵,成為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品。
精彩對白
托馬斯:有人被殺了,你…… 倫:好吧,好吧。
托馬斯:聽著,我在公園拍的那些照片……
一女子走進房間
托馬斯:我以為你在巴黎的。
女子:我是在巴黎。
倫:來,吸一口。
托馬斯:我要你看看屍體。我們必須去給它拍照。
倫:我不是攝影師。
托馬斯:我是。
倫:他怎麼了?你在公園看到了什麼?
托馬斯:什麼都沒有看到。 基本信息
片名Zoomerne
譯名放大
年代2009 年
國家丹麥
類別家庭
語言丹麥語
字幕丹麥文/英文
片長86 Mins
導演Christian E. Christiansen
主演
Frederik Ludvig Mansa ... Tim
Sophus Emil Løkkegaard ... Alexander
Emilie Løvenstein Vegeberg ... Thea
Teis Bayer ... Skoleinspektør
Simone Bendix ... Theas mor
Helle Dolleris ... Dorthe
Helene Egelund ... Pernille
Nadia Hartvig Ketner Fussing ... Sonja
Olivia Holden ... Alma
Simon Maagaard Holm ... Niels Degnsøe
Kristian Ibler ... Peter
Julie Kofoed ... Lise
Sara Langebæk Gaarmann ... Phie
Per Linderoth ... Jakob
Henrik Noél Olesen ... Spyman-chef
Henrik Prip ... Theas far
Ida Swinger ... Sekretær
Josefine Hage Thomsen ... Emilie
Signe Vaupel ... Ina
簡介
蒂姆和亞歷山大是最好的朋友。蒂姆非常希望有一個女朋友,亞歷山大希望學業更加進步。他們共同設計了完美的計劃,他們現在需要一個電熱水壺、一個小機器人,一張學校的藍圖、100個監視攝像機!「放大」是個關於友誼和間諜的故事,以及發現一些對你沒有意義的秘密。
Tim and Alexander are best friends. Tim would really like to have a girlfriend and Alexander would like to do better in school. Together they design the perfect plan, all they now need is a cordless kettle, a tiny robot, a blueprint of their school and 100 surveillance cameras! Zoomers is a story about friendship and espionage. And about discovering secrets that weren't meant for you.

3. 有哪些推薦的瑞典電影

歲月,幫我記取了你每一秒的容顏。這些年,就像一幕精緻的悲劇一般迷人,後來我才這樣意識到,但她已經不在了。其實我一直是倡導愛情無界限的,不論是性別還是什麼。有一部瑞典的愛情電影,雖然是女同電影,但是很唯美。看了之後並沒有任何不適感。

他的名字叫《吻我》,於2011年上映。

其實這雖然是一部女同性戀的電影,其實同性戀在外國已經是半合法的狀態了,因此我覺得這部電影在情節上處理的也是挺好的,劇情不拖沓,還十分唯美。

4. 這部電影讓人淚目,無數人循環聽電影音樂——《忠犬八公的故事》

摘要:《忠犬八公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1925年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出自瑞典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之手,評分高達9.2分。看過這部電影的受眾無不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在配樂與歌曲的伴隨下,主題表現、情感表達、人物塑造都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影視效果。本文接下來就依此來做具體分析。

關鍵詞:《忠犬八公的故事》、配樂、情感共鳴

  如今的電影時代,電影音樂與電影同生,電影內容賦予了電影音樂內涵,電影音樂襯託了電影內容。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演繹也不例外。

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主要演繹了一個美國大學教授與秋田犬八公之間的感人的生活畫卷,八公幾乎是每時每刻圍著帕克教授轉,早上准點送他上班,黃昏5點按時在站前等他。在影片後半場時,教授因病辭世。車站也再無教授的身影,然而八公依舊如故,每天傍晚5點准時守候在火車小站門前,等待了教授9年,直到生命的盡頭。所以整部影視的感情基調是悲傷、陰郁的。

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以簡·卡茲瑪瑞克創作的專輯《Hachiko: A Dog's Story》26首歌曲作為影視的音樂。鑒於影片所蘊含的人與狗之間猶如「家人式」的感情,導演採用了主題音樂貫穿式發展的手法外加場景音樂來街壘情感發展的線索。因此,導演以《Dance Rehersal》為主題音樂,貫穿整個劇情的發展。

這部影視音樂有畫內音樂和畫外音樂,音樂表現形式多樣。《忠犬八公的故事》開場部分是採用畫外音樂的表現形式,「未見其面先見其聲」,用場景音樂《Japan》作為此時的開場音樂。這是一首由鋼琴和弦樂作為主奏樂器演奏的配樂,其旋律給我們一種未知神秘的感覺,懸念重重,為下面八公的走散這個畫面作鋪墊,吸引受眾的眼球。緊接著畫面開場了,映入受眾眼簾的是男主角的孫子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英雄」——八公。導演採用倒敘的表現手法,引人入勝,引出了影片的開端。

導演在這部電影中採用的是與其他影視不一樣的音樂表現形式,用場景音樂作為全片的開場部分,緊接著主題音樂《Dance Rehersal》從畫外悠揚響起,主角八公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八公在被送到別的地方的整個路程伴隨著這首音樂,吸引著受眾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了興趣,好奇八公被帶到了哪個地方安家。在這個場景中,主題音樂烘託了離別憂愁的氣氛,表明了八公未來去向的未知。

八公與帕克教授在火車站內相識之後,教授由於找不到它的主人,便帶回了自己的家。由於帕克教授的妻子不喜歡養狗,最終八公只好去小隔間里睡一晚。在這個場景中,八公看著帕克教授走向家中,依依不捨的眼神,伴隨著低沉孤獨的音樂基調,讓受眾身臨其境,似乎自己就在八公旁邊,很想把八公抱在懷里,讓它在寒風瑟瑟的夜晚中身心兼具溫暖。

接著,影片第一個畫內音樂出現了,內容是帕克教授在家裡彈奏著音樂,然後他的妻子在幫女兒和八公拍照,場景其樂融融,猶如人間勝地。這部影片的特別之處在於,只要帕克教授與八公正在嬉戲的時刻,《The Second Dance》就會隨著畫面悠揚在耳旁。受眾通過視聽結合,找到了情感共鳴,不免總想起自己與自家的狗狗嬉戲玩樂的一幅幅幸福畫卷,並且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這美妙的旋律進入一種溫馨幸福、悠緩抒情的夢境之中。

生活總是酸甜苦辣的,影片中的生活畫卷中自然也如此。在影片中場的時候,帕克教授由於女兒懷孕了,把時間花在了家人身上,有點忽略了八公。這時,八公竟然咬起了自己從來不會碰的球,來吸引帕克的注意,呼應了前文帕克教授朋友所說的,「對於八公這種類型的犬來說,除非有什麼特殊意義,才會撿球」。此時主題音樂《Dance Rehersal》靜悄悄地回到我們的耳邊,這熟悉的旋律跟往常不同,它多了八公渴望被愛的情感。

整部影片讓人心悸,淚流滿面的情節在後半場徐徐展開,帕克教授的離世,八公放棄舒適的新家,堅持不懈地尋找帕克教授,堅持不懈下午五點整就在站前等待帕克教授。此時,導演採用的是蒙太奇手法來描繪它年復一年等待的情景,低沉、孤獨、無助、盼望的感情基調應運而生。此時的場景音樂是《Parker』Dance Played On Piano》,其旋律是一種急促和低沉的音樂基調,表達了此時八公內心的緊張、不安的情緒。受眾心中憐憫、同情的情緒也在瞬間爆發了,每個人都沉浸在傷感的氛圍中。

八公到生命最後時刻,已不似之前的矯健步姿了,身上也滿是灰塵與污垢。但是,它依舊在那裡等待著自己的主人,直至生命的盡頭。每個有生命力的生物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而八公的使命,似乎就是等待帕克教授回來。它花了9年的時光,四分之三的寶貴生命,都無悔地奉獻在了等待之中。也許,這就是八公活在這個世上的生命意義。

5. 跪求所有和瑞典有關的紀錄片或電影(最好能提供下載鏈接)懂的入..

鏈接:https://pan..com/s/1aLWml7wjeLbBZlUPXZcT7w

提取碼:xat4

《不義之財》是由TreVännerProktionAB和FilmiVäst製作的動作電影,由丹尼爾·伊斯皮諾薩執導,喬爾·金納曼、麗莎·亨尼和法瑞斯·法瑞斯等主演譽拿,於2010年1月15日在瑞典上映。電影改編自瑞典同名小說,講述三個生活在斯德哥爾摩的邊緣人物間的販毒故事。三個生活在斯德哥爾摩的邊緣人物:一個從小就從智利移民到瑞典,從事毒品買賣,在斯德哥爾摩市沒含段有人比他更有人脈;另一個人則過著雙重談虛譽的生活,一邊跟有錢有勢的朋友交往一邊販賣毒品;還有一個是南斯拉夫幫派下的得力助手,主要是幫幫派老大收取俱樂部跟酒吧的保護費。

6. 有聲電影簡介及詳細資料

簡介

有聲電影是指有聲音同步播映的電影,和無聲電影相對。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後可靠的同步聲音技術才逐漸成熟並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手發行,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1930年代早期,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在美國,有聲電影使好萊塢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歐洲很多電影製作人和批評家對新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過多的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電影通常是無聲電影加現場表演,因此有聲電影發展緩慢。在印度,聲音成為該國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製作方法

早期電影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拍攝和放映無聲影片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

拍攝時使用兩種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跡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使聲跡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製成影片拷貝放映時,放映機附有還音裝置,在映出畫面的同時,能使聲跡還原為聲音

隨著技術發展,有聲電影的製作漸漸形成可能,但初期有聲電影對大眾來說是個全新的玩意兒,許多大片廠並不看好這塊市場,深怕會流失已固定的觀眾群,此時華納兄弟的電影公司正面臨倒閉危機,因此他們將有聲電影當作賭注,拍攝爵士歌手,沒想到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因為廣受觀眾歡迎其他電影公司也群起效仿,自此有聲電影的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

電影攝制過程中大部分工序已以磁性錄音取代感光錄音。電影由無聲發展為有聲時,為了保證還音質量,拍攝和放映的運轉速率從原來每秒16格畫幅改進為每秒24格畫幅。由於有聲電影的產生,電影由無聲期的純視覺藝術發展為視聽結合的藝術。

發展歷史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8年7月6日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默片開始

所謂的默片在其鼎盛時代也常常有音樂或者聲效相伴,1926年8月,由約翰.巴利摩爾主演的《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這次首映採用了Vitaphone聲音系統,以每秒331/3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新的發明很快就跟來了,1927年10月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敲響了默片的喪鍾。 到1930年為止,只有5%的好萊塢的影片還是默片,華納兄弟採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採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採用的標准。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

35mm默片的滿畫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像電視畫面),1927年最早的聲音印在膠片上時是1.21:1 。

1932年,製片商和放映商聯合建立了膠片上聲音軌跡寬度的標准,從而創造了新的1.37:1比例。隨著這一整個業界技術方針的確立,電影中的對白、歌舞急劇增加。在30年代,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 電影工業繼續尋找新的發展,很快,就開始經歷彩 *** ,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發明過程

誕生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 ,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後來,有人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曾風行了將近三十年,直到有聲電影產 生才結束。畢竟這些辦法只是彌補了觀眾的聽覺缺憾,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觀眾對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問題。於是,有聲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的需要應時而生 了。

真正的有聲電影是 1928年7月6日好萊塢一家電影公司拍攝的《紐約之光》,同年有聲電影進入中國的高級影院。其實在真正的有聲電影誕生前,我國就進行過有聲電影的實驗放映,並對有聲電影的前景進行過討論和論辯。

1914年,上海維多利亞戲院放映了一次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因屬實驗性的,故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

錄音方式

當代電影的錄音方式包括同期錄音和後期錄音兩種方式。兩種錄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現在很多電影正是這么處理的。

創造聲音

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數字音樂的興起,音效師不但能夠讓觀眾傾聽日常生活里不可能親耳聽到的音響,甚至可以為影片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別是在科幻片、災難片等電影中,數位技術不僅僅用在畫面上,也用在了聲音上。

意義

1、對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影響。

2、即興表演幾乎完全消失。

3、戲劇電影牢固確立了發展優勢。

4、歌舞片的出現。

5、影響了好萊塢電影的擴張。

興起

有聲影片的發明歷程

有聲影片並不是一種新鮮的事物。遠在1899年,電影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已經能夠發出一些聲音。盧米埃爾、梅里愛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經天真地利用在銀幕後面說話的辦法,使得電影帶有聲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經舉行過幾次歌唱片的放映會,同時,巴隆和勞斯特則設計了一種巧妙的聲畫同步方法。

在20世紀開始的第10年代裡,法國亨利·約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經有了成就。同時愛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國,海普華斯、勞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國,麥格努森和保爾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也獲得同樣的成果。

但是,此時電影還始終停留在無聲藝術的階段。人們已知道如何將動作和台詞同步起來,利用壓縮空氣來擴大聲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劇院的6000觀眾都能夠聽見,可是,發出的聲音卻帶有濃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員必須將他們嘴唇的動作同留聲機唱片"重現"的聲音設法配合起來。到1914年,有聲電影幾乎已被放棄了。

留聲機是從電話機產生的,而電話機本身則又是從電報機發展出來的。無線電報--和電影幾乎同時發明--和以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使有聲電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能通過"擴音器"的電氣錄音和"三級真空管"(李·德·福爾斯特發明)的音響放大辦法而獲得解決。製造無線電器材的大電氣公司於是成了有聲電影機專利權的佔有者。

這些專利權當時被兩大集團,即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西方電氣公司"集團和德國的"A.E.G.--托比斯公司--克蘭影片公司"所壟斷。

"西方電氣公司"曾向一些同樣受摩根銀行控制的美國大電影公司提議用它的錄音方法。但這些公司對這種危及好萊塢霸權的有聲電影不願接受。

"西方電氣公司"在失望之下,轉而向華納兄弟接洽。後二人創立的小影片公司當時方收買了"維太格拉夫"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個由15家影院組成的小放映網。

這兩位製片人對於在電影院里用擴音器來代替管弦樂隊的方法很感興趣。在他們初期攝制的有聲片中,用"維他風"有聲電影機發出的音響還只限於一些音樂和一些喧鬧的聲音。

"華納公司"雖然和它的兩個明星--男演員約翰·巴里摩爾及狗明星林丁丁--訂了契約,當時仍處於將要破產的狀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家公司決定冒險攝制一部由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這部有聲片的成功,對繼續製作這類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華納兄弟當時用最後的資本來拍攝這部影片,它聘請了游藝場的著名歌手阿爾·喬生,由沒有什麼名望的阿蘭·克勞斯蘭德來指導他的演出。影片劇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魯希》有些類似,敘述一個貧窮的猶太歌手成名的經過,借這個主題,片中穿插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調。

這部影片獲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國的上映收入達350萬美元,幾乎接近於《賓虛》一片所創造的紀錄。但後一紀錄,不久就被華納公司另一部由阿爾·喬生主演的新片《歌痴》所打破,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達到了500萬美元之巨。好萊塢其他公司看到這種輝煌的成就,也開始尋求有聲電影的專利權。威廉·福斯已經有了一種根據德國的發明轉化出來的"摩維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電氣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條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無線電公司也研究出一種"福托風"有聲電影機,但受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財團為了利用這種有聲電影機,特地在好萊塢設立了一家新的電影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這是把"百代影片貿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這些舊公司和一個很大的過去經營游藝場的聯營公司--"凱斯-奧芬公司"合並在一起、並由各無線電公司(如"C.B.S."、"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早期電影

美國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1940)。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

第一部

1927年10月6日,阿爾·喬爾森在今天開始上演的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樂歌星》中擔任主角,聲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電話傳送的清晰。演員的動作與他們的語言脫節。聲音沒有像在廣播里那樣抑揚頓挫。但不管怎樣說,這是一次首創。

《爵士樂歌星》的情節部分地反映了喬爾森真實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樣,喬爾森出身一個猶太家庭,這個家對爵士歌手的職業是很不滿意的。喬爾森同父母的疏遠及隨後到來的飛黃騰達是這部影片的緊張和動人之處。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聖歌《柯爾·尼德里》和《媽媽》。沃納·厄蘭和龍金妮亞·貝瑟爾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

國產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套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 *** ,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晴》於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大觀樓

大觀樓影院始建於1905年,在這之前,它還有大亨茶園和馬思遠茶樓兩個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當時,它的第一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30年代,大觀樓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購買法國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機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 *** 《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寬銀幕電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體電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銀幕影院。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大觀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

電影節

都柏林國際電影節

每年3月在德國首都都柏林舉辦,為期10天

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

1974年創辦,每年1月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1961年創辦,每年5至6月間在波蘭歷史名城克拉科夫舉辦,為期8天

柏林電影節

1951年創辦,每年2至3月間在德國柏林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斯圖加特動畫電影節

1988年創辦,每年1至4月間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為期5天左右。

莫斯科電影節

1959年創辦,每兩年一次,7至8月間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嘎納電影節

1939年創辦,每年5月在法國嘎納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

1979年創辦,每年11至12月間在法國南特舉辦,為期6天左右。

蒙比利埃電影節

1978年創辦,重點放映中國電影,有"中國電影節"之稱。每年2至3月在法國蒙比利埃舉辦,為期6天左右。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1970年創辦,每年1至2月在荷蘭鹿特丹舉辦,為期10天左右。

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

1972年創辦,每兩年舉辦一次,5至6月間在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舉辦,為期5天左右。

蒙特卡洛國際電視節

1961年創辦,歐洲最重要的電視節之一,每年1至2月在摩納哥公國的的蒙特卡洛舉辦,為期10天左右。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1990年創辦,每年1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辦,為期9天左右。

威尼斯電影節

1932年創辦,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每年8至9月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辦,為期兩周左.

軟體簡介

有聲電影是一款非常酷的圖像/聲音錄制軟體,它充分利用windowsphone7.1 SDK套用中還可以編輯圖片時間間隔,以及插入新圖片等等特性介紹:同時記錄聲音和圖像,以及互相的時間關系(芒果SDK新功能)逼真回放重現記錄時的場景套用內直接取景拍照(芒果SDK新功能)合成/輸出微軟Powerpoint檔案自由編輯圖片聲音相對位置,增刪圖片多種錄製品質選項,以適應不同套用場景集成對簡繁中文和英文界面的自動適應。

要求

系統要求: wp7.0、wp7.8、wp8.0

7. 電影賭神高進出場時的音樂是什麼

電影賭神高進出場時的音樂是《thefinalcountdown(最後倒計時,最後倒數)》是1986年2月14日發行,Europe樂隊創作並演唱的一首瑞典歌曲。

歌詞

We'releavingtogether,Butstillit'sfarewell

Andmaybewe'llcomeback,Toearth,whocantell?

IguessthereisnoonetoblameWe'releavingground

'sthefinalcountdown...

We''veseenusandwelcomeusall

'msurethatwe'llallmissherso.

It'sthefinalcountdown...(solo)

ThefinalcountdownIt'sthefinalcountdown...

It'sthefinalcountdownWe'releavingtogether

ThefinalcountdownWe'llallmissherso

It'sthefinalcountdown...It'sthefinalcountdown

拓展資料

Europe樂隊1981年成立於瑞典.起初樂隊名字叫"Force"(力量).由核心成員JoeyTempest(主唱)、JohnNorum(吉他)和JohnLeven(貝斯)組成.在一次瑞典全國業余搖滾樂團大賽中獲得冠軍並得到一紙唱片合約.之後將樂隊名隱茄談更改為Europe並在瑞典發行了兩張專輯"Europe"和"WingsofTomorrow".

樂隊簽約著名唱片公司Epic.吉他手JohnNorum離隊,KeeMarcello接替了他的位置.鼓手IanHaughland與MichaelMichaeli加入.

樂隊簽約著名唱片公司Epic.吉他手JohnNorum離隊,KeeMarcello接替了他的位置.鼓手IanHaughland與MichaelMichaeli加入.

1986年,樂隊發行專輯"TheFinalCountdown".在專輯中,MichaelMichaeli的鍵盤成為樂隊一大亮點.其深受歐洲古典藝術氣息所影響而特有的優美旋律灶碰、融合重金屬的爆發力、主唱高亢細致的嗓音以及簡捷的曲式使他們大獲成功.專輯也登納兄上英國和美國排行榜前十名."TheFinalCountdown"、"Carrie"兩首歌曲也獲得最佳單曲.兩年之後,專輯"OutofThisWorldcontinued"再創佳績.

1991年,樂隊發行專輯"PrisonersofParadise"之後解散.

閱讀全文

與瑞典音樂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把電影導入nas 瀏覽:464
微電影東村 瀏覽:444
抽絲剝繭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175
一部世界末日電影 瀏覽:76
美國電影斯巴達300勇士票房 瀏覽:216
搶灘戰爭電影推薦 瀏覽:310
哪個銀行積分能換電影票 瀏覽:191
二度青春電影完整版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966
在哪裡能看到婚紗禮服電影 瀏覽:892
法國電影love在線播放 瀏覽:486
微電影二十四孝 瀏覽:740
臨沂萬象匯怎麼看電影 瀏覽:921
怎麼查視頻的電影 瀏覽:469
院線電影有沒有時間限制 瀏覽:6
無極電影的票房怎樣 瀏覽:225
世界大戰電影印度 瀏覽:1000
哪個播放器可以看電影 瀏覽:227
小米電視如何不要錢看電影 瀏覽:1000
哪裡找電影片段 瀏覽:527
美女釣到一個荒島是什麼電影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