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西姆的鋼琴曲《出埃及記》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鋼琴曲《出埃及記》是1960年影片《出埃及記》的主題曲。
故事講述的是:
敘述了以色列於年重新建立的經過以及隨之而來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群猶太人搭乘一艘船從塞普勒斯一港口出發去巴勒斯坦。但駐守這一港口的英軍拒絕放行,這艘船困在港口無法出港。經過全船人的絕食抗議與奮斗,終於成功離開,趕赴巴勒斯坦。
《出埃及記》鋼琴曲在中國人們聽到過的最多的版本是克羅埃西亞鋼琴家馬克西姆的鋼琴協奏曲版本 。事實上馬克西姆此作品的原創,其音樂都為克羅埃西亞作曲家Tonci Huljic所寫。
(1)以色列巴勒斯坦音樂電影擴展閱讀
「出埃及記」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曲子氣勢宏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在有關此鋼琴曲的最有名的就是馬克西姆版。
馬克西姆,英文名Maksim Mrvica,來自克羅埃西亞的歐洲新古典王子、鋼琴聖手。此曲中馬克西姆充分展現他神奇魔幻的詮演才華,讓音樂充滿的無限的驚喜。
原曲作家:
沃伊切赫·基拉爾是波蘭古典音樂和電影配樂作曲家。1932年7月17日,基拉爾出生於烏克蘭利沃夫,早年在波蘭卡托維茲省立音樂學院學習,1955年以最優成績畢業。基拉爾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電影音樂,但其作品也包括數量雖少卻源源不斷的音樂會作品。2003年後,他開始創作大量音樂會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出埃及記
2. 第57屆柏林電影節
57屆柏林電影節
時間:北京時間2月8日至2月18日 頒獎地:主會場 Berlinale Palast
評委陣容
第57屆柏林電影節日前公布了評委會陣容,今年將有七位國際影星和電影專家參與第57屆柏林電影節,一同決定金熊與各項銀熊獎的歸屬。《計程車司機》的編劇保羅·施拉德將出任評委會主席,中國香港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將同巴勒斯坦女演員希亞姆·阿巴斯、德國老牌演員馬里奧·阿多夫、墨西哥當紅小生蓋爾·加西亞·貝爾納、美國影星威廉·達福,以及丹麥電影剪輯師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出任評委。
評委會主席:保羅·施拉德
作為導演,《美國舞男》是保羅·施拉德最為著名的作品,當然,施拉德更為著名的身份是《計程車司機》(1976年)的編劇,該片的劇本幾乎改寫了美國電影發展史。他與馬丁·斯科塞斯之後還成功合作了《憤怒的公牛》(1980年)和《耶穌最後的誘惑》(1988年),延續了這對黃金搭檔的輝煌。1978年,施拉德首執導筒推出影片《藍領》,1985年又執導了《三島由紀夫傳》,1991年,他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小說的影片《迷情殺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992年,他執導的犯罪劇情片《迷幻人生》曾參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角逐。
評委
施南生
香港知名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曾被美國權威業內雜志《綜藝》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電影人之一。由她監制的影片包括曾創造香港電影神話的《無間道》以及徐克的《七劍》。
希亞姆·阿巴斯
這位巴勒斯坦女演員同時也為電影創作劇本並曾任導演。2004年的《生生舞不息》和2004年的《敘利亞新娘》中,她充分展現了自己超寬的戲路。去年,由她主演的《天堂此時》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她還曾出演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
馬里奧·阿多夫
德國演員馬里奧·阿多夫曾出演過超過120部電影和電視劇,在德國是家喻戶曉的知名演員。他曾出演過德國著名導演施隆多夫執導的《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和《鐵皮鼓》、法斯賓德的《羅拉》和迪特爾執導的《羅西尼酒店》。
蓋爾·加西亞·貝爾納
他的銀幕表演處女作就是阿萊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利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愛情是狗娘》,這位墨西哥男演員的魅力自此一直在國際影壇閃光。巴西導演沃爾特·薩勒斯之後選擇他在《摩托車日記》中出演青年時代的切·格瓦拉,還曾主演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他主演的《睡眠科學》去年曾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他與伊納利度二度合作的新片《通天塔》也是今年奧斯卡獎的有力爭獎影片。
威廉·達福
威廉·達福位列當今口碑最佳的幾位美國實力派演員之一。他塑造過無數復雜、陰暗、內心糾結的角色,1980年,他憑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國之門》一鳴驚人,1986年在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中的表現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近年來,他在商業和藝術電影兩方面平均用力,在《蜘蛛俠》大獲票房成功的同時,他還不斷與科南伯格、拉斯·馮·特里爾、斯科塞斯等導演合作。
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
她曾擔綱丹麥知名導演拉斯·馮·特里爾迄今為止幾乎每一部作品的剪輯師,其中包括《醫院風雲》、《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狗鎮》以及《曼德萊》。
開幕片《玫瑰人生》
另據電影節組委會本周三發布的消息,法國「小鳥歌後」埃迪思·皮亞芙的傳記片《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將開啟本年度的「金熊」之爭。
在埃迪思·皮亞芙逝世近40年後,由法國投拍的影片《玫瑰人生》從追思和揭秘這兩個角度出發,重現了這位法國傳奇香頌女伶充滿激情的生平故事。該片由音樂錄影帶導演奧立維埃·達昂執導,瑪麗昂·歌蒂亞主演,「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將飾演發掘皮亞芙的伯樂。
生前,皮亞芙與讓·谷克多、瑪琳·黛德麗、伊夫·蒙當是好友,而她天鵝絨般高亢婉轉的嗓音以及獨特的舞台風格永遠與《玫瑰人生》、《不,我沒有遺憾》、《愛之頌》等經典香頌名曲被歌迷永遠銘記。在輝煌的舞台燈光以外,皮亞芙在其喧囂的一生中曾被指控謀殺、經歷獨子夭折的悲痛,以及兩次失敗的婚姻,並捲入了法國保衛戰……現年30歲的女演員歌蒂亞表示,即便皮亞芙並不是一位如此著名的歌手,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絕對是電影的好素材,「不管你愛不愛皮亞芙,是不是了解她,你都會願意去看一看這位不凡女人的不凡故事。」
----------------------
柏林電影節的來歷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等
------------
又:
柏林國際電影節始於1951年,最先是出於美國文化政治的動機,讓西方世界的三條聯盟有更為廣泛的理念。在二戰結束後的第六年,柏林成為自由社會的樣板,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這一電影節就成為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英格瑪-伯格曼,薩提瓦伊提-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以及法國導演古塔德、特拉甫特和夏伯勒,都在柏林電影節中贏得了國際輝煌。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有一段很明顯的停滯期。1970年出現了公眾呼聲,但與越戰影片的出現並非巧合。1971年,除了傳統競爭以外,還開創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第一部蘇聯電影在該電影節參展,東德也參加了這一屆電影節。政治氣候發生了改變,兩德之間的各種協議紛紛簽署。從此,柏林電影節重新被定位,一方面它是國際電影製作的一面鏡子,另一方面它在東西方之間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一個橋梁作用。
有四位導演對柏林電影節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阿爾福雷德-鮑爾是奠基者;沃爾夫-唐納引入了改革,烏爾里奇-格雷格創立了論壇,莫里茲-德-哈德恩則是自1979年以來競爭機制、全景電影、電影回顧和兒童電影節和歐洲電影市場開創的功臣。
雷尼-辛特尼斯和柏林熊
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1988-1956)因為她的動物塑像而一舉成名。從柏林工藝學校畢業後,二十年代她的名氣急升,1931年她進入了普魯士藝術學院。由於國家社會主義的提升,1934年她被迫離開了學院,但二戰以後,她又重新得到了認可,有各種教學講座邀請她,獎項和榮譽紛紛踏至。而自1951年開始的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的。
電影節的金熊像雛形是雷尼-辛特尼斯在1932年設計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皮爾-雷本和柏林電影節主題樂
為紀念柏林電影節50周年,電影作曲家皮爾-雷本譜寫了新的電影節主題樂。新主題樂強調了電影節的片頭,每部電影在播放前都要播出這段片頭。
雷本與法斯賓德合作多年,還與70年代的其他著名德國導演有過合作。如今他被認為是享有國際名聲的最為著名的德國電影作曲家之一。
皮爾-雷本早在1982年就有了為柏林電影節創作主題樂的想法。那時法斯賓德因為影片Veronika Voss獲得了金熊獎,為此雷本覺得應該給電影節一個音樂禮物,一個特別的主題樂。作品在1990年第40屆電影節為官方電影節所認可,自此每部在電影節放映的影片的片頭都要播出這段主題樂。
--------------------
第57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中國,王全安導演)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其他》
最佳導演銀熊獎 約瑟夫-希達(《波弗特》)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胡里奧-查維茲 Julio Chávez (《其他》El otro)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尼娜-霍斯 Nina Hoss(《耶拉》 Yella)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哈勒姆》
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 《牧羊人》 The Good Shepherd
最佳電影處女作獎 《Vanaja》導演:Rajnesh Domalpalli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 《電子人也無所謂》 I'm a Cyborg,But That's OK
最佳影片金熊獎(短片) 《Raak》 導演:Hanro Smitsman 荷蘭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 《Decroche》 導演:Manuel Schapira 法國
《美》 導演:陳駿霖(Arvin Chen) 中國台灣/美國
終身成就獎 阿瑟·佩恩
3. 上海世博會簡介資料
一、上海世博會介紹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是第41屆世界博覽會。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在中國上海市舉行。本次世博會也是由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會場,位於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區域,並沿著上海城區黃浦江兩岸進行布局。世博園區規劃用地范圍為5.28平方公里,包括浦東部分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為1.35平方公里。圍欄區范圍約為3.22平方公里。
二、主題
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副主題:
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2、城市經濟的繁榮
3、城市科技的創新
4、城市社區的重塑
5、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三、吉祥物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吉祥物,於2007年12月18日20時揭曉。吉祥物由巫永堅設計,命名為「海寶(HAIBAO)」,即取「四海之寶」意,主體為藍色「人」字造型。
四、形象大使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有了三位新的形象大使,由他們聯袂演出的一首名為《城市》的歌曲音樂錄影帶在此間首發。
成龍參加了在此間為當年世博搬遷居民的文藝表世博、在全世界推廣世博,動員身邊的人參與世博,他和所有市民一樣期待著上海世博會的到來。姚明在片中向世界說出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和願望:「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讓上海更精彩;你我,讓世博更成功!」 在成龍、姚明、郎朗之前,張韶涵、BOBO組合、潘瑋柏、英國歌唱家莎拉·布萊曼、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以及谷村新司、小筱順子等一批海內外名人受聘擔任上海世博會海外推廣形象大使。
(3)以色列巴勒斯坦音樂電影擴展閱讀:
上海世博會熱門場館
中國館自然是最受歡迎的展館,世博開園第一天,共接待遊客3萬餘人。外國場館中的熱門館依次是瑞士、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義大利、沙烏地阿拉伯、英國、韓國、 美國。
一、中國館
展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二、瑞士館
展館由底層展廳營造的都市空間和館頂的自然空間組成。觀光纜車往返其間,給人以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悠遊的身臨其境的美好感受。整個建築充分體現了城市和鄉村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關系,強調人類、自然與科技的完美平衡。
三、法國館
展館被一種新型混凝土材料製成的線網「包裹」,彷彿「漂浮」於地面上的「白色宮殿」,盡顯未來色彩和水韻之美。館內,美食帶來的味覺、庭院帶來的視覺、清水帶來的觸覺、香水帶來的嗅覺以及老電影片段帶來的聽覺等感性元素,將帶領參觀者體驗法國的感性與魅力。
四、德國館
開放狀的建築外形輕盈而飄逸,似乎在向參觀者們發出真摯的邀請。「嚴思」、「燕燕」——兩位特殊的虛擬講解員,將陪伴每一位參觀者穿行於各個展館。穿越了一條充滿典型德國都市畫面的「動感隧道」後,參觀者們便會踏入「和諧都市」內設計布置奇妙的體驗空間。
五、西班牙館
展館是一座復古而創新的「藤條籃子」建築,外牆由藤條裝飾,通過鋼結構支架來支撐,呈現波浪起伏的流線型。陽光可透過藤條縫隙,灑落在展館內部。展館內設「起源」、 「城市」、「孩子」三大展示空間。
六、日本館
展館愛稱「紫蠶島」,館外覆蓋超輕的發電膜,採用特殊環境技術,是一幢「像生命體那樣會呼吸、對環境友好的建築」。館內通過實景再現和影像技術,展現2020年的未來城市生活,介紹日中兩國的文化淵源、與自然共生的日本人生活、充滿活力和時尚的日本當代城市、為解決水資源和地球環境問題而開發的先進技術。
七、義大利館
展館設計靈感來自上海的傳統游戲「游戲棒」,由20個不規則、可自由組裝的功能模塊組合而成,代表義大利20個大區。整座展館猶如一座微型義大利城市,充滿弄堂、庭院、小徑、廣場等義大利傳統城市元素。
八、沙特館
展館形似一艘高懸於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頂栽種棗椰樹,形成一個樹影婆娑、沙漠風情濃郁的空中花園。館內介紹沙烏地阿拉伯地理、人口、歷史、政治等內容,重點展示四種類型的城市:能源之城、綠之城、文化古城、新經濟之城,揭示水、石油和知識是沙烏地阿拉伯城市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九、英國館
英國館的設計是一個沒有屋頂的開放式公園,展區核心「種子聖殿」外部生長有六萬余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白天,觸須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現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間;夜間,觸須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築,使其光彩奪目。
十、韓國館
展館外立面以立體化的韓文和五彩像素畫裝飾,以「溝通與融合」為元素,展現韓國風情。一層是按比例縮小的韓國首爾,通過影像展現「我的城市」;二層展示「我的生活」,用高科技手段演繹文化、科技、人性和自然;「我的夢想」展區展示未來技術,並預展2012年麗水世博會的美妙畫卷。圖為上海世博會韓國國家館亮相世博園區。
十一、美國館
展館外觀宛如一隻展開雙翅的雄鷹, 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展館是未來美國城市的縮影,包括了清潔能源、綠色空間和屋頂花園等元素,通過多維模式和高科技手段,引領參觀者在四個獨特的展示空間踏上一段虛擬的美國之旅,講述堅持不懈地創新以及社區建設的故事。
4. 有一部美國電影講一個待業青年去學校幫朋友代音樂老師玩了教他們電音然後校長跟家長全部都去看演出後驚呆
搖滾校園 The School of Rock (2003)
導演: 理查德·林克萊特
編劇: 麥克·懷特
主演: 傑克·布萊克 / 亞當·帕斯考 / 盧卡斯·帕佩利亞斯 / 克里斯·斯塔克 / 薩拉·西爾弗曼 / 更多...
類型: 喜劇 / 音樂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3-09-09(多倫多電影節) / 2003-10-03(美國) /2004-02-05(德國)
片長: 108分鍾
搖滾校園的劇情簡介 · · · · · ·
杜威•費恩(Jack Black 傑克•布萊克 飾)是一名已過而立之年,卻仍在為理想打拚的搖滾音樂人。他不屑於那種粗製濫造、充滿向商業諂媚味道的虛偽樂曲,一心追逐真情實感的純粹搖滾樂。為此,他和無數支樂隊分道揚鑣,至今事業無成,還面臨被房東趕出去的窘境。
杜威的男房東兼老友內德•斯尼勃利(Mike White 麥克•懷特 飾)此前曾是狂熱躁動的死亡搖滾樂手,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居家好男人以及代課老師。杜威閑賦家中時,偶然接到一通來自某中學的招聘電話,對方邀請內德迅速來學校代課。窮極無聊兼為生計所迫的杜威偷梁換柱,以內德的身份進入這所校風極為嚴謹的名門中學教學。學生們的死氣沉沉一度讓他倍感無聊,某天,杜威無意中發現孩子們的音樂天賦。於是,他瞞天過海,帶領這群只知道讀書的孩子們進入一個全新且樂趣無窮的搖滾世界…
5. 電影《賓虛》的音樂分析
<賓虛>(好像也叫<十誡>)描述摩西與他的門徒猶太人逃出埃及法老王奴役的經歷;摩西沉著鎮定,憑著對主的信心拯救了以色列人。
主題曲是<出埃及記>吧.我聽過兩個版本的.其中一個是馬克西姆鋼琴般的,大氣磅礴,聽的時候不禁就聯想到摩西依靠神的力量大海辟出一條大道的場面.
另一個大概就是電影原聲了,很輕快,能夠聽得出人們對安靜生活的嚮往.千百年的顛沛流離,千百年的奮斗抗爭,千辛萬苦磨滅不掉他們自由的夢想,千難萬險阻擋不了他們的建國的腳步。沖出埃及,去理想的彼岸——巴勒斯坦,建設猶太民族美麗的家園。以色列人在神的帶領下,沖破艱難險阻,從法老手下離去,不是「逃走」而是幾百萬人浩浩盪盪,揚眉吐氣的出發!埃及人害怕以色列人,所以當以色列人離開的時候送他們金銀。
<出埃及記>是以色列民族史的一個更新,從此以後他們不再做奴隸了,而是成為神的王子。因為「以色列」的意思就是「神的王子」。如果你認真的讀過「聖經」,你就會真正體會出埃及記的那種驚心動魄的力量和脫離壓迫的釋放感。音樂中透射出悲壯、蒼涼、深邃,還有一股激勵人的鬥志!讓人感受著以色列民族千百年為自由斗爭的歷史滄桑!
音樂帶給我們的並不僅僅是聽覺上的享受,還有內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