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部二戰關於猶太人的電影
《黑皮書》Zwartboek (2006)
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期,在荷蘭戰場上倖存下來的德國猶太女孩蕾切爾·斯坦恩,加入了荷蘭地下抵抗組織想找出那個背叛的人,她所有家庭成員在解放南部的斗爭中由於此人的出賣而全部被害。剛剛從戰場中逃脫出來的她為了藏身,當了一名出色的歌手。但,當這位漂亮的猶太女歌手藏身的地方被炸後,她無路可走,便隨另一群猶太難民去逃亡。但是,他們的船在中途被德國的巡邏人員發現,難民們都被殺害了,只有蕾切爾活下來。她進入到德國隊伍當中,化名愛麗絲,以使和德國人相處。一位德國軍官對愛麗絲很好,還為她安排了個工作。荷蘭抵抗組織要營救自己被俘的人,讓愛麗絲幫助,但是,這個計劃被叛徒得知了。德軍方面與荷蘭抵抗組織都把她視為敵人,她又一次陷入絕境。一直愛護她的那位德國軍官與她一起逃離並躲了起來,等待著戰爭結束。而結束了戰爭,卻並沒有給愛麗絲帶來自由,因為每一個倖存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罪的,而她,而必須找出那個叛徒……
http://ke..com/view/531481.htm
❷ 高中時看到一個關於二戰的電影。男主角是個音樂家。由於德國人殺害猶太人,他一家為了活命充當勞工,在...
鋼琴家,2002的一部電影。本片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躲避那些野獸的搜捕,依然在波蘭的猶太人居住區住著。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終於等到黎明來到……
❸ 求一部猶太人 電影名字
片 名:鋼琴家
英文名稱:The Pianist
別 名:戰地琴人/鋼琴戰曲/鋼琴戀曲
外文別名: Pianist, Der(2002) (Germany)
Pianista(2002) (Poland)
Pianiste, Le(2002) (France)
資源類型:HDTVRip
發行時間:2002年05月24日
★《鋼琴家》的真實故事
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師,哥哥是喜歡文學的英語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他是波蘭國家電台音樂部首席鋼琴家,在戰前的華沙已相當有名氣。這是一個典型的猶太知識份子家庭。他們也像無數的波蘭人一樣,不相信德國人會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國人絕不相信有人會用民航飛機撞毀兩座世貿大廈一樣,人類的天真是永恆的。
在德國軍隊已攻佔了華沙之後,斯茲皮爾曼全家還在爭論,到底把家裡那點現金藏到哪裡,姐姐說應藏到花盆裡,父親要把錢塞進提琴盒,那位酷愛文學、喜歡幻想的哥哥則堅持放在大廳餐桌上,覆蓋一張報紙,理由是最顯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們絕沒有想到的是,納粹佔領波蘭後,迅速要求所有猶太人戴上標志,把50萬猶太人趕到只能住20萬人的隔離區(ghetto);不僅他們的一切財產都被沒收,而且一場種族滅絕的屠殺開始了。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的電影,真實地再現了斯茲皮爾曼書中記載的那些他親眼目睹的人間慘劇:在隔離區中,家家戶戶都提心吊膽,不知哪一刻會被槍殺。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飯,突然納粹的警車來了,手持沖鋒槍的蓋世太保沖上了隔街的樓房,他們全家擠在窗戶前,驚恐地看到,對面一家猶太人也在晚餐,納粹軍官喝令他們站起來,其中一位做輪椅的老人由於病體和驚恐,怎麼也站不起來,於是他被連人帶椅一起從窗戶扔了出去。老人和輪椅在半空中才分開,然後摔落在石頭街道上。被帶到樓外的十幾個猶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車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殺……
如此瘋狂的屠殺每天都在進行,據《鋼琴家》原書,一個瘦弱的猶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蓋世太保,他由於恐懼和緊張忘記了按規矩給這幾個德國兵脫帽致禮,立刻被一槍打死。不僅如此,人們還被飢餓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個冬天,在隔離區里僅是死於傷寒病者,每月就達5000人。
斯茲皮爾曼全家在隔離區近三年之後,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車站;沒有誰知道下一步的命運是什麼,雖然毒氣室的說法已有流傳,但人們仍不相信。鋼琴家的哥哥居然還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亞。在烈日暴曬和驚恐等待中,一個想乘機發財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湊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一塊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塊,這成了全家「最後的晚餐」。
鐵罐車終於來了,在納粹槍托的毆打下,擁擠的人群被塞進了運載牲畜的車箱。在上火車的一瞬間,一個被納粹僱用的猶太人警察突然把斯茲皮爾曼從人群拉出來。斯茲皮爾曼掙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邊,他高喊著:「爸爸……」但那個警察實在是憐惜這位全波蘭知名的藝術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點逃離,保住自己的命。斯茲皮爾曼在書中寫道:「父親向我走了幾步,猶豫一下,站住了。他臉色蒼白,嘴唇發抖。他試圖微笑一下,但是無奈地、痛苦地舉起了手,向我揮動著告別,猶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則在墳墓邊向我致意。」父親和全家就這樣永遠地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後,鋼琴家被強迫在隔離區做苦工,那雙彈鋼琴的纖細的手,要去挖土、砌牆,做雜役。有時在結束勞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們的納粹士兵隨意從隊伍里拉出幾個人,然後用手槍一個一個地把頭顱打開花。驚恐的猶太人還在大街上被強迫跳舞、唱歌,供納粹娛樂。他們讓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讓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對。他們在拚命地跳,因為只要倒下,就會被欣賞這種惡作劇的德國兵打死。
當50萬隔離區里的猶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奧斯維辛,最後只剩6萬人時,斯茲皮爾曼被波蘭地下音樂家反抗組織營救了出來,躲藏到一個公寓里。這個空盪的房間里竟有一架鋼琴,已在隔離區里渡過三年,第一次見到樂器的鋼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彈奏,怕有人發現他藏在這里。坐在鋼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慾望,只是默憶樂譜,做模擬演奏,讓起伏的雙手,在鍵盤上空揮出無聲的音符,飛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時刻,在廢墟搜尋食物的日子裡,鋼琴家從沒忘記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雙手。正是這種有一天還要彈琴、還要回到音樂世界的信念,使他堅強地活下去。在朋友無法送來食物的日子裡,他曾靠一條麵包,維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後來他躲到殘牆斷瓦、四處濃煙、幾近空城的一個樓區。從殘存的碗櫃中,他尋找任何可充飢的東西,曾靠用過的浴池水,維系生命。在那個被毀滅的樓區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樣存在的生命。
在經歷過無數次險情,全都奇跡般地躲過滅頂之災,終於熬到蘇聯紅軍進攻波蘭的1944年底時,有一天,鋼琴家正在全神貫注地試圖打開一個發現的罐頭,忽然聽到聲響,一轉身,一個德國軍官站在面前。他頓時覺得一切全完了。在追問下,他承認是猶太人,是個鋼琴家。這個德國軍官把他帶到一個有鋼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讓他彈一段。他用那雙被戰爭摧殘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暢地奏出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
令他驚訝的是,那個德國軍官既沒槍斃他,也沒有帶走他,反而幫他在廢墟般的一個閣樓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處,並幾次給他送來食物。當蘇聯紅軍逼近華沙,那位德國軍官最後一次來看他時,不僅給他帶來食物、報紙,還把自己的軍大衣留給他禦寒,因那時華沙已進入嚴寒。斯茲皮爾曼不知怎樣感激這位德國軍官,只有告訴了自己名字和在波蘭電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回報。
最初從電影中看到這個情節,以為是導演改編時增加了一個人性閃光的結尾,就像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虛構的那個警察最後人性復歸一樣;這是藝術家對人類的一種希冀和理想。但隨後讀了《鋼琴家》的原著才得知,這不僅完全不是藝術虛構,而且原書比電影描述的更加詳細、感人:當鋼琴家幾乎無法相信這個軍官的善意,問他是不是德國人時,他回答說,「是。我為發生的這一切感到恥辱。」然後他們握手告別。後來他每一次送食品來的時候都鼓勵鋼琴家「要堅持住」。在最後一次,鋼琴家問他:「我在這里能躲過(蘇聯紅軍來後)街上的戰火嗎?」德國軍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過了這地獄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願讓我們活下去。」他不僅帶來了很多食品,留下軍大衣,還帶來一條鴨絨被。
這位德國軍官不僅救過這位鋼琴家,還救過其他猶太人。他後來被蘇聯紅軍俘獲,關進蘇聯集中營。他在被關押時給妻子寫過信,提到幾位他救過的猶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茲皮爾曼。但由於德國軍官被關在蘇聯,雖然鋼琴家找到波蘭政府最高官員,懇求幫助尋找這位德國軍官,但波蘭當局說他們無法干預被關到蘇聯的德國人。
這真是一個荒誕的人間慘劇:在經歷了將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難之後,最後由於這位德國軍官的幫助,鋼琴家得到倖存。但這位德國軍官卻在被關進集中營六年多後,由於幫助了猶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為他說救過猶太人,激怒了蘇聯人,認為他撒彌天大謊,反而把他摧殘死了。
後來據考證,那位令人尊敬的德國軍官名叫:威廉·霍森菲爾德,1952年死於蘇聯設在西伯利亞的戰俘營。
❹ 一部二戰電影,有關一個鋼琴家
就是<<鋼琴家>>
片 名:鋼琴家 The Pianist
英文片名:The Pianist
IMDB:0253474
類 型:劇情 / 戰爭
導 演:羅曼·波蘭斯基 RomanPolanski
主 演:阿德里安·布羅迪 AdrienBrody, 托馬斯·克雷茨曼 ThomasKretschmann, 弗蘭克·芬利 rankFinlay
編 劇:Wladyslaw Szpilman
片 長:148 分鍾
上映日期:2004年2月 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躲避那些野獸的搜捕,依然在波蘭的猶太人居住區住著。在這里,即便所有... 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躲避那些野獸的搜捕,依然在波蘭的猶太人居住區住著。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終於等到黎明來到……
❺ 求一部電影名!講的是二戰時一位猶太人,他是一名音樂家,後來遭受了德國的侵略,他呆在一個廢墟里生活
就叫鋼琴師
http://movie.gougou.com/search?search=%E9%92%A2%E7%90%B4%E5%B8%88&id=1有下的
❻ 誰有一部電影《鋼琴家》的影評
這是羅曼·波蘭斯基的作品,關於二戰期間一個波蘭籍猶太鋼琴家如何逃過德國納粹迫害的故事。這樣的題材,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另一部電影:史蒂芬·斯皮爾博格的〈辛德勒的名單〉。在將〈鋼琴家〉作獨立分析之前,讓我們先將這兩部題材相似但切入點完全不同的電影做一次比較閱讀。一、〈鋼琴家〉與〈辛德勒的名單〉的比較閱讀 從故事來說,〈辛〉屬於全景描寫,在德國人和猶太人身上花的筆墨幾乎是平均的,既有以辛德勒和阿曼做代表的德國人(當然這兩者之間又是一組矛盾),又有以西斯科為代表的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這三種身份的人物隨著故事發展而產生的微妙關系變化,構成了故事網的巨大張力。〈鋼〉屬於局部描寫,以被迫害的猶太人做出發點,截取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即這個猶太鋼琴家來承擔這個偉大的主題。這就好似〈辛〉屬於大遠景,它描述了許多集中營的迫害,毒氣、種族屠殺,〈鋼〉屬於特寫,僅有的一次關於集中營還是通過一個人的口頭描述來側面反映,這還是因為跟主人公的家人命運攸息相關,後者敘事更集中。事實上,從鏡頭來說,〈辛〉也的確較多採用大遠景拍攝,〈鋼〉採用了較多中景和特寫。從題材處理上來看,〈辛〉有兩條線索:德國商人VS德國軍官,德國商人VS猶太人。〈鋼〉則是緊緊圍繞主人公猶太鋼琴家這條線,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從敘述人稱來看,〈辛〉的主人公為一個德國商人(辛德勒),〈鋼〉的主人公則是猶太鋼琴家(席皮爾曼)。截然相反的人物立場,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會發現〈辛〉補充了〈鋼〉裡面的政策背景,從〈鋼〉裡面我們看到的是猶太人被要求怎樣做(what),而〈辛〉裡面的德國軍官等角色則向我們交代了這種要求的政治目的是什麼(for what)。 相似的故事採用不同的講述方式,到了末尾如何給這個故事畫上句號也是很關鍵的一筆。相同點為,兩者都採用字幕形式交代了今天主人公的現狀。不同之處在於〈辛〉的處理採用了疊畫,全片的黑白鏡頭至此轉為彩色鏡頭,昔日的辛德勒猶太人也變成了今日真實存活著的這批辛德勒猶太人,突出了歷史感。〈鋼〉則用一雙在鋼琴上跳躍的手結束了全片。 在延續的音樂中我們解讀到的是一種詩意內省的表演方式,這就是我更喜歡〈鋼〉的原因,因為: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多。二、〈鋼琴家〉的解構閱讀通觀整體,影片色彩凝重,情感深沉。演員表演方面,主人公亞德里安·布洛迪清瘦白皙的臉孔,清澈堅定的眼神,優雅抿嘴的微笑都很符合一個pianist的氣質。從一開始坐在波蘭電台錄音室里鋼琴前俊逸的身姿,再到牆內勞動時一雙佝僂骯臟的手,到最後跛著一隻腳滿臉鬍渣的形象,一句:I』m Polish!是那麼渺小與悲愴。下面我們將影片分三大場景來做具體解讀。場景一:一家人在猶太人集中區影片前三分之一基本上是關於整個波蘭籍猶太人的敘述,因此是以席皮爾曼整個家庭作為敘事單位的。他們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以及各個家庭成員親身經歷的,都在具體而血肉清晰地指控著德國納粹的暴行。哥哥哈瑞那本小冊子上的四句詩隱喻了整部影片的思想: 情景 人物反應 經歷方式 1.馬路邊等待解禁過街時,警察逼迫猶太人跳舞:瘸腿的、衰老不支的、幼小的。 猶太同伴敢怒不敢言。 主人公和哥哥看到 2.宵禁時一個試圖從隔離牆破洞里鑽回,卻命喪的猶太小孩。 主人公伸手援助,卻挽救不了他。 主人公經歷 3.弟弟的冷笑話:關於一個德國醫生給猶太病人動手術的事。 被動手術的猶太人死時身體是處於麻醉狀態。 一家人聽到 4.對面樓一家人的遭遇:坐輪椅的老人從陽台上被扔下摔死,其他家人被擊斃。 震驚,目睹這一幕的主人公父母巨大的悲痛與黑暗中捂住嘴不敢發出聲音的淚如泉涌。 一家人看到 5.哥哥哈瑞被逮捕,主人公在等待他被放出時,看到一個猶太老人食物被搶的情景。 食物罐子最終在搶奪與保衛戰中摔在了地上。猶太老人踉蹌著垂打與哭泣,搶奪的猶太人不顧廉恥地趴在地上舔食粥狀物。壓迫中猶太人內部秩序已混亂,部分人精神與尊嚴逐步喪失。 主人公看到 6.反復出現了兩次的尋找丈夫的瘋女人。 主人公和哥哥經歷 7.廣場上不斷重復那句:Why did I do that?悶死嬰兒的猶太母親。 為了躲避搜尋,母親用手捂住了發出哭聲的嬰兒,孩子被悶死了。猶太人的人性至此已被摧殘到不僅要受外在的種種迫害,更要不斷受自我內心煎熬與譴責。 一家人聽到並看到 8.一塊價值20波幣被小心翼翼切割為六份的牛奶軋糖。 盡管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步步緊逼,但仍尚存著內在的凝聚力與溫暖的情感。牛奶糖的寓意是內斂的。 一家人經歷 場景二:在隔離牆邊勞動的日子這里的情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拆牆運磚塊;失神被鞭笞;看見熟人女歌手後准備逃離(知識分子要付諸行動的覺醒);買土豆過程中偷偷在袋中弄進武裝(為第三場景中的猶太人武裝反抗做好准備)。此處反復出現的場景:1、勞動過後德軍對這支二十來人猶太勞動力的行為:集合點數、選人擊斃、發酒瘋鞭子亂舞。2、緊接著上一情景的猶太男人們列隊夜晚街區里行進的步伐:無聲、交談、不動聲色的每次發一兩支武裝、唱激昂振奮的歌曲。這兩處場景前後銜接、一呼一應,張揚的欺迫與低調的醞釀反抗共同呼吸著。場景三:主人公逃亡的日子 從隔離牆勞動營逃離後,主人公的逃亡經歷了四個不同的場景:A、歌手與他丈夫幫他找到的公寓B、布洛塔與丈夫幫他在德國區找到的房子C、廢棄的醫院D、原猶太集中區廢墟里的閣樓。 A B C D 1、食物 有蔬菜湯和麵包↓ 並有人按時送食物 請求麵包 ↓ 有人按時送食物 ↓ 斷糧、斷水 喝臟水 ↓ 找到兩個大土豆與燕麥 ↓ 飢餓 找到一個罐頭(簡直奢侈到極點,卻在打開的過程中掉地並因此暴露了身影) ↓ 有人不定時送食物 2、身體狀況 洗個澡、刮個鬍子 生病、缺水 滿臉鬍渣、(黑色服裝此處特別突出) 拐了腳、走路搖晃 3、主人公視角(此處可見導演的敘事功底) 窗戶:看到猶太隔離牆內牆外的武裝反抗斗爭 窗戶:德國醫院與警察忙碌的身姿:側面描寫德俄戰爭 窗戶上稜角分明的破玻璃洞 閣樓:安全封閉沒有視角,只有最後一刻看到希望的曙光。(表格空間受限) 4、空間: A:門從裡面鎖上、白天得讓窗簾保持正常的敞開 B:門是從外面鎖上的(為了掩護所做的自由不在自己掌控中的犧牲) 房子在德國區(獅子的巢穴是最安全的地方) C:全開放式空間(醫院長長走廊中明亮的光線卻透著白色的恐慌與不安全感) 處在德軍的眼皮子底下(都在一樓、只隔了一條街) D:封閉式空間、自我蜷縮、藏起梯子斷後路(懸空的搖墜感) 其實是一不小心闖入了德國軍官的駐扎地。結論:矛盾的雙方看似躲避,卻是一步步地彼此靠近,並達到矛盾的高潮。 5、逃亡途徑: A:從門口逃離、掙脫德國女人的攔阻奔下樓 (逃亡方向縱嚮往下) B:門被從鎖上、大呼help,結果德軍的大炮無意中幫了他,穿過坍塌的牆壁從鄰居的門奔向天台逃離(逃亡方向縱嚮往上) C:破窗而出、後院翻牆、跌入猶太區的廢墟中 (逃亡方向橫嚮往右) D:奔下來、被誤開槍逃回、再舉起手以投降的方式走出大樓 (逃亡方向迂折)若干鏡頭的解讀場景D,發生在廢墟的閣樓里,在這里席皮爾曼遇見了那個救了他的德國軍官。這個場景中,很多鏡頭耐人尋味。對比一:整部影片最明顯的兩個仰拍鏡頭在這里,一是順著罐頭的滾動視線對軍官從下到上的特寫鏡頭仰拍,這里處於上方的大形象寓意權力,另一個是最後俄軍來了,對閣樓上的席皮爾曼遠景仰拍,曙光希望中他顯得那麼渺小。貌似對立的雙方卻在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鑄就了影片的高潮。他救了他,掩護他,給他送果醬與麵包。對比二:德國軍官把軍裝外套送給他禦寒,結果這件所謂的「鬼外套」差點讓俄軍誤斃了他。面對子彈他大呼:I』m Polish!面對鬼外套的質問,他說:I』m cold. 戰爭讓人身份不明,究竟何為敵何為友?內斂自省的語氣賦予了這兩句簡簡單單的話無限深的涵義。此外,影片還有兩組前後呼應的鏡頭:1、場景一快結束時被送去勞動營「徹底改造」前在廣場上聚合的猶太人→廣場上散落的箱子(無聲),相呼應的為末尾的兩個鏡頭:俄軍戰俘集中營內擠壓的德國士官→幾年後這里的青草茵茵(無影)。2、影片開頭波蘭電台內男主人公彈鋼琴:平靜陶醉,影片結尾波蘭電台內男主人公彈鋼琴:深沉內斂、泛著淚光,但兩個鏡頭中他都面帶著優雅的微笑。若從影片片名出發,我們仍可閱讀到以下兩點:1、幾處關於手的特寫2、音樂在這部影片中的作用。(前者時間關系下次再闡開論述,後者本人不懂肖邦各首樂曲的內涵,不枉加評論。)若你戳刺我們,我們不會流淚嗎?若你呵我們癢,我們不會發笑嗎?若你對我們下毒,我們不會死去嗎?若你加害於我們,我們不應該復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