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岡仁波齊》主要講了什麼
近日,一個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過的電影,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上映——電影《岡仁波齊》,一部關於「朝聖之路」的電影。
㈡ 誰看過《岡仁波齊》好看嗎
《岡仁波齊》很好看,在好萊塢席捲中國院線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導演長臉;在馮小剛說「垃圾電影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捧場」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觀眾長臉。
下面來說說這部片子好在哪裡。
——————————————
《岡仁波齊》好就好在:片子講的是一件很高級、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沒有絲毫的「自我感動」。
不自我感動成就了《岡仁波齊》。故事講的是:11個藏民組成了一支朝聖隊伍,從西藏芒康出發,磕長頭1200多公里到達拉薩,在拉薩打短工掙夠路費後,又磕長頭1200多公里到達神山岡仁波齊。
(磕長頭遇到繞不過的水窪,就從水窪中磕過來)
在這部片子里,戲劇沖突都被最大化地平實處理,很少出現近景和特寫,基本都是遠景和中景,就是保持最大的剋制和理性。這在充滿導演個人表達的藝術片門類里邊,已經難能可貴。
但是,平淡並不代表平庸,將生老病死、春去秋來自然地融入這段朝聖旅途中,使影片具有了深刻的宿命感。
㈢ 電影《岡仁波齊》里小女孩輟學磕大頭去朝聖這一場景,小女孩為什麼要這么做
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上映有段時間了,票房已經突破了9000萬。對於一部題材比較冷門的影片來說,這個成績有些意外。票房逆襲的同時,《岡仁波齊》產生的爭議也不小。看這部片子之前,大海和多數人的想法可能一樣,覺得朝聖是一種愚昧、落後的行為。預告片里,一位母親對小女孩說「磕頭好,磕頭長見識」,這句話尤其刺激了我的神經。
很多人說,宗教信仰是迷信,但是真的經歷親人離去的時候,誰不希望有一套方法體系讓自己減輕悲痛,也讓死者有個體面的葬禮。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或傳統習慣,這些傳統代代相傳,構成了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徵。
題中的小女孩其實很簡單,就單純的是信仰,一種對生活的渴望。
㈣ 為何電影《阿拉姜色》中女主身患絕症之後,選擇去拉薩朝聖而不是接受醫療救治
《阿拉姜色》是一首傳唱在康巴地區的藏語祝酒歌,也叫《阿拉嗆色》、《阿拉嗆色兒》、《阿拉羌色》等。
經過《岡仁波齊》的票房發酵,藏民轉山磕長頭被放在了一個崇高的位置上,經過提純想像,有如一幫鋼鐵意志、百折不饒的聖人。 而《阿拉姜色》所透露的是,那些完成朝聖的,並不是被幻想的完人,而是帶有一己心願、私情未了的平凡人。一段心靈的旅途,電影中的人已出發在路上,電影外的人不知何處是歸途
㈤ 如何評價《岡仁波齊》電影中一行人去朝聖的動機
用朴實無華詮釋的美
文/夢里詩書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單依靠西藏壯麗的景色,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所以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朴實,而劇情的植入,在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朴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