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剛看完了 電影《模仿游戲》 很震驚 是真實故事嗎 如果是真的 那麼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
是真實的,講的就是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事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召到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從事軍事工作,主要是破譯敵方密碼的工作。由於破譯工作的需要,他參與了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有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
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
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
創作背景:
影片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
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
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
『貳』 《模仿游戲》
電影《模仿游戲》分了三條主線來講述圖靈的故事。其一,是青年時代在學校讀書;其二,是二戰時期為英國政府破解德國納粹的「英格瑪」。其三,是圖靈生命最後的時光。
在第一條主線,電影所展現的圖靈是孤僻,被其他同學欺負的(為什麼總感覺天才總是自帶這些屬性...)。而這個時候唯一向圖靈伸出援手的是一位叫克里斯托弗的同學,也是圖靈青年時代的摯友(很有可能是基友,真正的基友...),為了紀念他,甚至把自己製作的破譯「英格瑪」的機器取名為克里斯托弗。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看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扮演圖靈的演員有點那啥...可是,當我在維基網路看到了圖靈青年時代的照片,我只能說導演這個角色選的很尊重史實...
第二條主線是影片重點講述的內容,以下是電影里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幾個情節。
首先是圖靈去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圖靈是否認為自己是天才。圖靈說不是,面試官問為什麼,圖靈舉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例子,說他們在自己這個年齡取得的成就是自己無法超越的。額(⊙o⊙)…原來在圖靈眼裡,天才的定義是這樣的。
然後是圖靈申請購買機器的資金被以服從上級的命令為由拒絕時,圖靈於是特意寫了一封信給丘吉爾投訴,找上級的上級的上級投訴...這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問題要找領導反映,不能解決的話就找領導的上級,然後直到問題解決。不過,要冒著得罪直接領導的風險,就像圖靈這樣,其結果是被直接領導記恨了,隨時准備抓住把柄然後炒你魷魚,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得罪領導啊(尤其是你的直屬領導)。。。
圖靈新招收的同事瓊,在得知圖靈與其他同事相處不愉快的時候(天才因為自以為比其他人都聰明,當然這也是事實,就容易目中無人,再加上天才的性格一般比較孤僻,自然也就難免和周圍的人相處不好,圖靈就是其中之一)。瓊便鼓勵圖靈去同事們搞好關系,勸說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你工作中難免不時的需要同事的幫助,如果關系不好,別人憑什麼幫你呢?
要知道,圖靈最開始的時候,同事邀請圖靈一起去吃午餐,說了三四次,圖靈一幅不懂人情世故的樣子(也是真的就不懂...),無動於衷。把同事的熱情一點點的消磨掉了。在被瓊開導之後,圖靈是這么和同事打破僵局的,給同事們一人發了一個蘋果,然後講了一個笑話。但是,居然傻乎乎的說這些,都是瓊教他的...當然,同事們都知道圖靈的性格,盡管圖靈展現的是笨拙的套路,也再次接受了這個原本他們眼中的異類。
事實也證明了瓊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在圖靈製作的解碼器長時間沒有起到效果的時候,懷恨在心的上級就迫不及待的要趕走圖靈了,這個時候,正是圖靈的同事們幫助圖靈,爭取到了一個月的時間,而這寶貴的時間也促成了最後的破譯成功。
電影里也有一段關於圖靈和瓊的愛情故事,對於這種美女主動愛上主角的橋段,我也是見怪不怪了,可是我實在是難以想像,現實會有這么美好的事情發生,孤僻的天才總是讓身邊的美女愛上他,這難道就是霍金所說的: 智慧才是性感的新潮流 。這相同的愛情故事,也發生在了著名數學家納什( 提出了博弈論里著名的「納什均衡」,獲得了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的身上( 參見電影《美麗心靈》 )。當然,這兩位身為天才的同時,也是帥哥。(這個萬惡的看臉的世界...)對於這樣的愛情故事,我開始都是抱有懷疑的態度的,因為我覺得這應該是導演為了使電影更有吸引力而虛構的故事。(因為,,,想想看嘛,憑什麼他們已經擁有了遠超常人的智慧,又還能有如此幸福的愛情呢!對,這一定是電影虛構的。為了使電影更吸引人而虛構的!)然而,當我在搜索引擎上,搜索這兩位天才的生平時,我明白了,這個世界果然是不公平的!!!盡管史實與電影有所出入,可是他們的確有著類似的經歷,有著那樣美好的愛情故事...(想想單身狗的自己,忽然就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詩歌: 念天地 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瓊的確是深愛著圖靈的,即使在得知圖靈是同性戀之後,依舊沒有動搖自己的愛;圖靈又何嘗不是呢,在為了讓瓊能遠離危險,不惜讓瓊怨恨自己,可惜圖靈那尷尬的身份,不能使有情人終成眷屬實在是叫人惋惜和遺憾。( 咦,這個世界,,,還是公平的。【純潔的微笑】 )
人們在沒有觸及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時候,對於舍棄小我,顧全大我,總能很高尚的表示支持。然而,當犧牲的這個小我,是你自己或是你身邊的親友的時候,你還能如此淡然的面對嗎?顯然,答案是不能。在圖靈等人機緣巧合之下,成功破譯「英格瑪」的時候,為了不向德國納粹暴露這一點,圖靈等人選擇犧牲當天原本可以拯救的盟軍士兵,可是,這其中就有同為破譯員的約翰的哥哥。盡管,約翰苦苦哀求圖靈等人,希望能救自己的哥哥,可是,眾人為了把暴露的風險降到最低,拒絕了約翰,而這也使得約翰把害死自己哥哥的責任歸咎於圖靈。
無論是站在圖靈等人,亦或是站在約翰的立場,誰又能說他們的選擇是錯的呢!
當然,這部電影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圖靈在二戰時期的偉大貢獻,也同時在說同性戀,這個問題。一位如此傑出的科學家,計算機之父,卻因為同性戀而被迫害致死。實在是人類歷史上的悲劇啊。幸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性戀不再被視為是一種罪惡,同性戀也逐漸的得到了平等的對待。希望,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悲劇能不再次重演啊!
PS:圖靈最後是吃了含有氰化物的蘋果自殺身亡的,於是就有了下面這種流傳甚廣的說法:
蘋果公司 的商標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源於圖靈自殺時咬下的半個蘋果 [16] ,但該圖案的設計師 [17] 和蘋果公司都否認了這一說法 [18] 。而公司創辦人 史蒂夫·喬布斯 在接受 史蒂芬·弗萊 問到此事時說:「上帝啊,我們希望它(LOGO向圖靈致敬)是真的。但它只是巧合。」("God we wish it were. It's just a coincidence.")——摘自維基網路
『叄』 如何評價電影《模仿游戲》
在電影院看過一次,然後在家裡又看了一次。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畫質特效啥的都製作很精良,情節,劇情也特別精彩。
『肆』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影片《模仿游戲》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不得不做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而片中Hugh Alexander的角色原型,一半是Hugh Alexander,一半是團隊里另一個數學家Gordon Welchman。電影中審問圖靈的警官Nock,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象徵那個時代被制度化的恐同心理,以表現逮捕與迫害圖靈的人不是殘忍的瘋子而是最普通的人。同時也為了保護現實中曾經審訊過圖靈的那位警官,摩爾因此給了角色一個假名。
『伍』 《模仿游戲》: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傳奇一生
《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騰·泰杜姆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破譯德國密碼系統Enigma,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艾倫·麥席森·圖靈(1912—1954)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圖靈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有諸多貢獻,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
圖靈的一生簡述如下: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1952年,英國政府對圖靈的同性戀取向定罪,隨後圖靈接受化學閹割(雌激素注射)。1954年6月7日,圖靈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蘋果中毒身亡,享年41歲。2013年12月2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向圖靈頒發了皇家赦免。《模仿游戲》於2014年上映。
《模仿游戲》作為傳記電影,和《美麗心靈》(2001)有許多類似的地方 ,可以說是英國版的《美麗心靈》。相同的地方有:男主都是數學天才,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男主都不善言辭和處理人際關系,被同學、同事嘲笑、抵制和欺負;男主都被認為有病,被強制葯物治療;男主時刻都在想著破解難題,靈感都來自於酒吧的閑聊,圖靈想到了破解英格瑪的關鍵,即利用重復出現的詞語來減少運算量,而納什(《美麗心靈》男主)想到了博弈論。
圖靈和納什都有一個漂亮的女主的陪伴,不同的是納什和女主結婚生子,一起度過了漫長的一生;而圖靈沒有和女主在一起,即便女主不介意圖靈是同性戀,她覺得他們的相互理解和精神交流,已經好過了大部分婚姻,可是圖靈還是選擇了放棄,為了讓女主可以擁有普通人的生活和愛情,這種放棄也是愛吧。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德國是輸給了一段同性愛情。圖靈命名自己創造的破解英格瑪的機器為克里斯托弗,正是這台傾注了愛的機器,成功破解了德國的密碼系統。愛情沒有性別的差異,同性之間也存在愛情,就如圖靈和克里斯托弗(圖靈的中學男同學)之間,可悲的是時代不允許,最終導致了圖靈英年早逝。由於研究結果在二戰後還保密了五十年,他的檔案是空的, 所以圖靈是在默默無聞中死去的,死的時候還背負著同性戀的污名,忍受著化學閹割的痛苦,實在太慘了 。
由於與眾不同,天才其實非常孤獨和痛苦,因此天才也需要鼓勵和支持。整部電影多次重現的名句是: 有時候,被世人遺棄的人,才能成就別人想像不到的大事(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
天才其實非常羨慕普通人的幸福。圖靈摸著女主手上的鑽石戒指,無限羨慕,這時女主已經結婚,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孤身一人的圖靈因為葯物治療,連筆都抓不穩。圖靈的成就歸全人類,他自己得到的並不多,付出的代價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天才偉大之處,圖靈值得我們永遠尊重和懷念。
正如周國平所說,我沒有尼採的天才,也沒有尼採的痛苦。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是天才還是平庸,但 上帝的分配很公平,天才有高貴的痛苦,凡人有平庸的幸福, 因此我們無需抱怨,珍惜現在的一切,盡力而為就行。
『陸』 模仿游戲觀後感
在一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里,透過圖靈的人生,電影傳達給我們太多沉重的話題,而與此同時也透給我們輕松和希望。猶太種族歧視,女性歧視,對理性主義自由與暴力的反思。
圖靈是計算機之父數學天才,破解了英軍的通信登陸密碼.他最後因為不被認可,最終吃毒蘋果自盡.聽說史蒂夫喬布斯的iPhone由來就是這個。
先不用說男主角表演就影片其實是二戰的情況下的可是現如今看過,也感覺非常棒.最終再加上卷福超棒的表演令人能從視覺效果是感受到大家想見到的內容。
摧殘一個傑出的生物學家確實是屈辱.連人選擇愛的隨意的權利也沒有,有哪些資質說隨意呢。圖靈的思想觀念和聰慧超過了人們想像。
最首要的是在他所屬的物種中他演變的太蠢了,以至於他無法與物種中別的的個人開展充分的溝通交流。
無法在人類遺傳病中獲取充足的生存環境。這也就是在人們行為中奇才和低能兒全是極少數的而平凡會居多的緣故.
『柒』 模仿游戲的影片評價
模仿游戲的影片評價是:《模仿游戲》有著厚重歷史背景的人物故事,破解英格瑪的傳奇被精彩呈現。節奏緊張,三條時間線反復穿插,沒有一個浪費的鏡頭。
《模仿游戲》真實地再現了艾倫·圖靈,表現了他對英國歷史的貢獻和短暫的一生。無論是圖靈的人物視角、心理活動及生活經歷,還是圖靈對英國歷史和當代社會的持久影響力,《模仿游戲》都正確地塑造出了這兩個方面的人物形象。
這是一部令人全神貫注的影片,細節豐富。強大,激動人心,既帶有勝利感又充滿悲劇性。《模仿游戲》中,一個人改變了世界,同時世界也毀掉了這個人。這是一部具有娛樂性,手法高超的電影,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電影能夠更加尖銳和勇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