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電影打擊侵略者在哪裡拍的

電影打擊侵略者在哪裡拍的

發布時間:2023-08-17 23:58:42

A. 有什麼電視劇或電影是講抗美援朝的

有很多啊
《抗美援朝》(電視劇)是一部由中國中央電視台投資拍攝描述朝鮮戰爭的電視劇,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夫婦,編劇張笑天。從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到1953年7月板門店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全劇時間總跨度為三年多。(未播出)
《英雄兒女》是1964年中國攝制的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與《上甘嶺》《奇襲白虎團》和《冰血長津湖》為同一類型電影。
《我的戰爭》是由彭順執導,劉恆編劇,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戰爭片。
《金剛川》是2020年中國大陸多段式戰爭劇情片,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管虎、郭帆和路陽共同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影片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獻禮片,通過三個角度講述抗美援朝戰場中的故事。
《上甘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制的戰爭電影(黑白),講述的是朝鮮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的事情。
《較量—抗美援朝戰爭實錄》 集體表演:巴音、董娉、契.那日圖、塗們、穀子、鄂爾登木圖、達烈力汗、巴特爾、沙傑。
《三八線》是夢繼執導的朝鮮戰爭題材電視劇,由張國強、王挺、曹曦文等領銜主演。2015年7月,在遼寧省撫順市完成拍攝。
《長空雄鷹》: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年拍攝。根據志願軍空軍英雄王海、張積慧的故事改編。
還有《奇襲》、《激戰無名川》、《打擊侵略者》、《三八線上》、《烽火列車》 、《碧海紅波》、《前方來信》、《慧眼丹心》、《斬斷魔爪》、《為了和平》、《心弦》、《北緯三八度線》、《毛澤東和他的兒子》、《鐵血大動脈》、《神龍車隊》、《三八線上的女兵》等等。
韓國的《太極旗飄揚》:由張東健、元斌、李恩宙主演。
朝鮮的《賣花姑娘》

B. 求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戰爭影片(年代越早越好)

半個多世紀以來,八一廠拍攝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餘部: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回民支隊》《戰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戰》《野火春風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閃閃的紅星》《歸心似箭》《晚鍾》《四渡赤水》《風雨下鍾山》《巍巍昆侖》,其中《晚鍾》對戰爭中的人性反思和人道主義光芒,使該片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革命歷史題材戰爭巨片《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的誕生——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異彩紛呈的電影畫面,熠熠生輝的銀幕形象,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畫廊增添了光輝一頁。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業發生重大變化,好萊塢大片入侵,國產影片加快市場化步伐,這一切都對體制內的八一廠提出了重大考驗。面對新的形勢,八一廠調整創作思路,確定了從以革命歷史題材為主向現實題材為主的轉換,同時借鑒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創作模式,探索中國軍事電影的新思路。八一廠又攝制完成了《沖出亞馬遜》《驚濤駭浪》《驚心動魄》《情暖萬家》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另外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軍》;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時,推出了《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時,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擊》、《殲十齣擊》等一系列屢獲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C. 國產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有幾部,叫什麼名字

比較經典的有《上甘嶺》(1956,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1964,長影),這些影片我主要是從電視上看到的,後來知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而《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原著的名字叫《團圓》,作者就是巴金。

還看過《奇襲》(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二次戰役時38軍偵察隊炸毀「武陵橋」(其實是在武陵里境內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橋)為藍本。八一廠1958年拍過一個軍教片《武陵橋》(又稱《奇襲武陵橋》),不過,真實中又是什麼情況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這次38軍的偵察隊,指揮員是38軍的偵察科長張魁印,隊伍共計323人,差不多是一個營了,不過,電影《奇襲》將當年這個營「縮編」為了一個排,橋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橋」。而部隊原本僅陣亡一人,在電影中則是倒下了好幾個。此後我們還看過一部關於炸橋的電影,名字就叫《橋》。而新中國第一部電影也叫《橋》,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個年代還有:

《斬斷魔爪》(1954,上海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的間諜戰)

《長空比翼》(1958,八一。講志願軍空軍)

《前方來信》(1958,天馬電影製片廠)

《三八線上》(1960,八一)

《烽火列車》(1960,長影。抗美援朝中軍事後勤題材的不少)

《鐵道衛士》(1960,長影。軍事後勤+間諜戰)

《慧眼丹心》(1960,珠江電影製片廠。後勤系統的題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甲兵剛剛組建,參戰不多)

《打擊侵略者》(1965,八一。電影中將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濃縮在了一起,有邱少雲的故事,有奇襲白虎團的故事)

《激戰無名川》(1974,八一。同樣也是軍事後勤題材,反「絞殺戰」內容)

《碧海紅波》(1975,西安電影製片廠。雷達兵+間諜戰+反「絞殺戰」)

《長空雄鷹》(1976,長影。反「絞殺戰」題材)

不過「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1972,長影)。白虎團的團旗我看過,在北京的軍博。不過這部樣板戲沒有看全過,看過幾次片段。楊育才在電影/京劇里改名叫嚴偉才。楊育才是十二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活著回到祖國的三位之一,還有兩位是彭德懷和胡修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電影繼續著,先後有《心弦》(1981,上影)、《心靈深處》(1982,長影)、《戰地之星》(1983,八一)、《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瀟湘)、《神龍車隊》(1993,八一)、《鐵血大動脈》(1998,八一)、《北緯三十八度線》(2000,八一)、《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CCTV電影頻道)等故事片上影。至於記錄片還有不少,我看過的有《共和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共和國之戰》有一個系列,記錄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記錄片(比如《狙擊英雄》等),這些主要是電視記錄片。記錄電影比較有名的是《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沒有看過。
此外還有一些電視劇,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後,畢竟中國的電視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煙散去》,記得那是講一位被魏巍「寫死」的志願軍戰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願軍38軍113師335團1營3連的士兵,魏巍「寫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來讀書時候學過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李玉安沒有死,回國之後長期隱姓埋名,後來為了幫他兒子參軍「走後門」,找到當地的徵兵部門說,自己就是那個魏巍筆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隊看在一個志願軍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個堅決要當兵的兒子。後來魏巍和他筆下「壯烈犧牲」的李玉安還見過面。還有一部我看過的叫《中國戰俘》,反映的是志願軍戰俘的故事。

D. 美國有沒有拍過朝韓戰爭時期的電影

有!

關於美國人拍的反映朝鮮戰爭的電影,見如下資料,網上搜到的:

觀美國人拍的朝鮮戰爭電影<<上甘嶺>>有感!
馬甲 發表於 2005-8-2 11:35:00

二年偶然得到了一部美國人拍的上甘嶺,拿回家一看,是黑白片,可能是五十年代拍的,不過非常的清晰。片子情節是這樣的。
情節是這樣的:
朝鮮戰爭末期,前線打打停停,板門店也是停了談,談了又停。正處在僵持狀的時候,紅軍(電影中對中國軍隊的稱謂)在一天夜晚突襲了上甘嶺及其附近的多處高地,並將駐守在那兒的一連美軍官兵全部消滅...
美軍統帥部里的軍官們認為丟失的陣地並不要緊,中國人要面子想多搶些無用之地罷了,但另一些軍官們認為雖然丟失的陣地無關緊要但是一定要和紅軍寸土必爭,以此達到讓紅軍不敢小看美軍並制止類似事件發生目的。於是一場美國人認為是不必要的戰役就開始了。
也是在一天夜裡,一個類似大型拖拉機頭的機車拖著四節無頂車廂在陡峭不平的彎曲山路上艱難的行駛著,每節車廂都滿載著緊張的士兵。在靠近山嶺的地方每節車廂都滿載著緊張的士兵。在靠近山嶺

當一切准備停當後美軍官兵們開始小心翼翼地向紅軍控制的山嶺攀爬,藉助夜幕的掩護,一切都很順利,一直爬到半山腰處紅軍陣地上還是一點反應也沒有,於是美軍指揮官命令部隊停下,因為他發現不遠處有一道鐵絲網,於是他開始琢磨著怎樣破壞鐵絲網又不被對方發現的辦法。正當他還在沉思的時候突然幾束強力的探照燈光將他們連隊所在區域照的亮如白晝。

「卧倒、快卧倒」,美軍軍官高喊著。話音剛落,幾發炮彈就在美軍陣中開花了,當場造成數名美軍士兵死傷,可是這還並不是讓美軍指揮官震驚的,真正讓他震驚的是按照燈光是從他們後方也就是美軍控制的山嶺上射來的,就在此時通訊兵和後方也取得的聯系,後方人員報告說是已方陣地上的觀察人員看到一批不明身份的人員向紅軍山嶺爬去,以為是紅軍士兵,所以通知了炮兵,現在已發現誤會,已命令炮兵停止射擊,並向他們道歉(諸位可以想像此時這位美軍軍官心中的憤怒吧)。

和後方談話剛一結束,前方的子彈也打了過來,紅軍官兵在美軍這次友好的「提醒」下及時做出了反應。在月亮微光的照射下紅軍官兵用蘇式重機槍猛烈掃射美軍官兵,並大量投擲手榴彈,在機槍聲和手榴彈的爆炸聲中美軍死傷慘重很多人痛苦的躺在地上哀嚎著。就在此時,幾名美軍士兵奮不顧身的撲在鐵絲網上讓其餘的人踩在他們身上爬過了鐵絲網,並找地方隱蔽好。這時從紅軍陣地上傳來了紅軍宣傳兵的聲音,他的聲音在黑夜裡既清晰又響亮。「美軍*連的官兵們,首先對你們的勇敢精神表示敬意,但是你們這樣做是徒勞的,上一次進攻我們陣地的連隊,死28人,被俘11人,受傷33人。你們想重蹈覆轍嗎?不要相信你們那些卑鄙的政治家的話,他們只是讓你們來送死,還是到我們這邊來吧..........」

宣傳攻勢進行了一晚上,但美軍官兵不為所動,天一亮立刻在炮兵的掩護下發起了攻勢,雙方打的非常激烈,可是因為美軍昨晚遭到了慘重傷亡,所以兵力顯得明顯不足,好在後方又讓拖拉機似的火車頭拉來了二個連,得到了增援後的美軍官兵鬥志昂仰,一度攻到了山嶺距紅軍只有幾十米遠的地方但依然被對方用手榴彈給砸了下來,一個美軍上尉在被擔架擔下去的時候對自己的長官說,「我穿了防彈衣,可他們卻炸斷了我的腿」,戰鬥打的越來越慘烈,很多美軍士兵不是頭部中彈就是被手榴彈炸死。
最要命的還並的是來自於紅軍的瘋狂阻擊,而在於地形,過了鐵絲網後山勢就異常陡峭,越靠近山頂越是這樣,很多地方都是近70度的徒坡,於是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種情形,一名美軍士兵千辛萬苦的爬上一處徒坡,然後再把他手中步槍的一端遞給身後的士兵,再花很大的力氣把他拉上來。戰斗的艱難可見一斑。

總算殺上山頂,又轉入了交通壕爭奪戰,這一次美軍官兵佔了上風,紅軍用的是三八大蓋,每打一發子彈要拉一下槍栓,而美軍用的是自動步槍(可能是M1),結果是就算紅軍士兵打中了一名美軍,緊隨其後的美軍戰友也可趁對方在拉槍栓時將其擊斃。美軍殺得很痛快,一路清剿,勢如破竹,最後在一個防炮洞口處遭到五名紅軍士兵的拚死抵抗,他們用手中的半自動步槍狠狠射擊,美軍一不做二不休幾名美軍士兵一起投雷將這五人統統炸死。

戰斗結束了,美軍除全殲了陣地上的敵人還俘虜了幾十人,但美方也損失慘重,晚上首次投入戰斗的那個美軍連只剩下25%的人員,協助進攻的二個連更慘,有一個只剩下5人。讓人奇怪的是紅軍在陣地上還養了許多活雞,戰斗結束時都逃了出來,跑的滿陣地都是,美軍士兵們高興的說這下可以吃上火雞了。

但是他們高興的太早了,紅軍宣傳員又通過廣播發動心理攻勢,首先對他們的英勇頑強表示敬意,但同時又警告他們說如果不在5分鍾內撤出陣地的話,就要用他們從未看到過的火力將他們消滅干凈。但是美軍士兵們不為所動,毫不膽怯的嘲笑這位宣傳員。然後在黃昏時紅軍全面反攻,吶喊聲震天動地,望著山下密密麻麻的紅軍將士美軍官兵這才慌了,「難道整個中國的人都來了嗎」一名士兵問他的長官,長官沒有回答他,而是拉著他操起一挺機關槍就打。

此時板門店也在為這場戰役談判,在談判過程中滿頭銀發的美軍談判代表苦口婆心的向一個他孫子輩的紅軍談判代表訴說著,美方不斷讓步,可是對方卻二眼朝天置若罔聞,當美方說道只要紅軍停止攻勢,美方甚至可以立即撤離,將上甘嶺設置成共管區時,對方在雙目朝天的同時摘下了耳中的翻譯器。結果美方代表忍無可忍,大罵一聲「FIK YOU」後離去。

此時這十幾名美軍官兵已苦戰了幾個小時(這個情節很不真實,天知道他們是怎樣擋住潮水般的紅軍士兵的,導演很「聰明」,省去了作戰過程),最後到了夜晚只剩下五名官兵了,他們退到一個防炮洞,紅軍將其包圍並用火焰噴射器朝裡面噴火,就在這千鈞一發之即,大批美軍援兵趕到打死了噴火手,並大敗紅軍。結束了整場戰役,美軍牢牢的控制了上甘嶺。最後,停戰令下達,美軍自動撤離,望著這些遍體鱗傷的倖存者,導演很動情的在結尾加了這么句旁白:今天之所以有幾百萬人生活在自由的陽光之下,就因為這些人。

---------------------------

看到最後一句,笑翻了

2005-08-10 17:52:32: vcbear@最近玩JAVA (深圳)
蟋蟀王

談到1950-1953年期間的朝鮮戰爭,國內不少人認為美國好萊塢沒有拍攝這個戰爭的影片,其原因是美國沒有打贏這場戰爭,所以不好意思宣揚。例如,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篇署名黎陽的題為「中國封鎖美國20年——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50周年」的文章(2000年10月21日)寫道:

「二十世紀以來美國在亞洲打過三仗:對日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對日戰爭中美國和中國是盟友,結果美國贏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和中國是對頭,結果美國表面上一平一輸,實際是都輸了,而且輸得一次比一次慘。好萊塢的電影對這三場戰爭的表現也很有意思:有關對日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片子綿綿不絕,有關朝鮮戰爭的則幾乎空白一片。[……]好萊塢的作品反映了一般美國人對這幾場戰爭的心理狀態:徹底贏了的自然要耀武揚威一番;徹底輸了的也得找個替罪羊出出鳥氣;但表面上不輸不贏而實際上輸了的就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按下不提。朝鮮戰爭被美國人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絕對不堪回首。沒有賣點的片子必賠本,好萊塢豈敢違背市場法則?」

又如,在天涯網站《關天茶舍》一篇署名為我是湖南人的題為「港人看朝鮮戰爭「真相」」的文章(2003-06-01)說,

「從戰後兩國的反映也能看出來,中國人很拿朝鮮戰爭的結果當回事,反映這場戰爭的電影,小說多了;反觀美國,沒見過好萊塢出了關於朝鮮戰爭的大片吧?可以說這也是雙方對這場戰爭如果的認可不反映。」

美國好萊塢「有關朝鮮戰爭的則幾乎空白一片」嗎?

本蟀同意,美國的確沒有打贏朝鮮戰爭,而且對於美國許多人來說,朝鮮戰爭的確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然而,美國好萊塢並沒有因此迴避或者而忘記朝鮮戰爭。事實上,美國好萊塢至少拍攝了十三部關於朝鮮戰爭的故事片。下面,根據本蟀的觀看和研究資料,將這十三部影片按發行年月順序介紹並評論如下(凡註明「本蟀譯名」的影片表示沒有正式中文譯名)。

一、《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台譯《南韓血戰記》)

【導演】塞繆爾·富勒(Samuel Fuller)。【主要演員】羅伯特·赫頓 (Robert Hutton)、斯蒂夫·布羅狄 (Steve Brodie)。【劇情簡介】扎克中士所在的美軍一個排都被朝鮮人民軍槍決了,唯有他一個人僥幸活了下來。他在逃出敵占區的途中,一個10歲的韓國男孩子救了他。在小男孩子的幫助下,扎克中士聯繫上了美軍一個被打散的步兵班。這個班裡還剩下一個黑人衛生兵、一個反戰者、一個參加了二戰的日裔美國老兵、一個啞巴、一個新兵。然而,他們在中士的指揮下,躲在一個破廟里,在炮兵的支援下,給予北朝鮮軍事據點以沉重打擊,最後勝利歸隊。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是公開發行的第一部有關朝鮮戰爭的好萊塢大片。雖然預算有限,但該影片真實再現了朝鮮戰場的殘酷顯示。與其說該片是表現朝鮮戰爭,倒不如說是表現了美軍內部的各種種族背景的人在戰爭中如何處理相互關系。因此,該片曾經被批評為「批判美軍」。

二、《決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本蟀譯名)

【導演】約瑟夫·劉易斯(Joseph *. Lewis)。【主要演員】弗蘭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理查德·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安妮塔·路易斯(Anita Louise)。 【劇情簡介】1950年11月,美軍沖過三八線追擊潰敗北朝鮮軍隊的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第七步兵師,在中朝邊境進攻長津水庫地區時,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優勢兵力的猛烈反擊,陷入中朝軍隊的重圍之中。美軍總部下令全面撤退。美軍海軍陸戰隊史密斯將軍卻公然違抗總部命令,下令部下反擊中朝部隊。海軍陸戰隊斯提夫上尉率領一個營擔任掩護任務,經過浴血激戰,終於和主力部隊一起沖出對方的包圍圈。

【本蟀評論】影評界認為這部影片是正面描寫朝鮮戰爭雙方的少有影片之一。它一方面以正面手法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初期排山倒海的反擊規模,同時也歌頌了美軍海軍陸戰隊頑強作戰的鬥志。影片中一個美軍下士,剛滿17歲,但是在一次夜戰中身負三處槍傷的情況下堅守陣地,保證了主峰的安全。該片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大量使用戰場實地拍攝的記錄片片段。當炮彈在鏡頭里爆炸時,攝影機劇烈抖動,使觀眾有如臨其境之感。

三、《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導演】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主要演員】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茱恩·艾利森(June Allyso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一家美軍陸軍醫院負責醫治盟軍受傷官兵。憤世嫉俗的軍醫威布少校是主治醫生,他與忠於職守的護士邁克卡拉中尉相愛,但是又相互討厭。他們在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中理解戰爭的意義,並增加相互的了解。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比後來更加有名的《陸軍醫院》早20年,但是批評家認為它過分渲染了愛情,使它與朝鮮戰場的殘酷背景格格不入。它對朝鮮平民表示了同情的關注,也揭示了北朝鮮士兵的悲壯命運。例如,影片中,一位北朝鮮傷兵被抬到醫院時,突然從懷中掏出一枚手榴彈,說寧願炸死也不要被美軍醫生治傷。

四、《戰艦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本蟀譯名)

【導演】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主要演員】范·約翰遜(Van Johnson)、弗蘭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 【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從停泊在日本海的一艘美國航空母艦上支援美軍地面戰場。海軍航空兵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到北朝鮮上空執行轟炸地面目標或者與蘇制米格飛機空戰。美軍飛行員都希望早些完成任務,早些吃上一頓熱飯、回到溫暖的被窩進入夢鄉。然而,戰爭是殘酷的。進攻地面目標時,要求飛機低飛,這樣就易受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

【本蟀評論】本片通過航空母艦的軍醫向朋友敘述戰事的方式,想給於觀眾一種客觀的角度。許多經歷了二戰的老飛行員總是在自問為什麼要來朝鮮打仗。影片詳細重現了航空母艦上飛機起飛降落的過程,以及戰斗機從空中攻擊地面目標的的情形。

五、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港譯《蜀孤里橋之役》)

【導演】馬克·羅布森(Mark Robson);編劇:瓦倫丁 ·戴維斯(Valentine Davies)。【主要演員】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格雷斯·凱利(Grace Kelly) 。【劇情簡介】1952年12月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77特戰隊飛行員布魯貝克中尉的飛行中隊受命執行炸毀獨孤里橋的艱巨任務。獨孤里橋位於北朝鮮,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勢險要,防守嚴密。布魯貝克中尉和戰友沖破滿山遍野高射炮陣地的火力網,炸毀了獨孤里橋,但是他的戰機受傷,被迫迫降。北朝鮮士兵蜂擁而來前來追捕。他和戰友拒絕投降,展開槍戰,最後戰死疆場。

【本蟀評論】本片1956年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效果獎。本片前半部分的故事大都發生在美軍在日本基地,節奏鬆散,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戰後日本對美軍的卑謙和依賴。後半部分戰斗場面精采,演員表演出色,尤其是戰斗機特技表演,12架戰斗機連續輪番俯沖轟炸地面目標,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應當指出的是,本片中再現了美軍對參加朝鮮戰爭的意義感到迷茫。影片人物兩次悲嘆他們的戰爭是「在錯誤的地方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第一次是航空母艦司令回憶他兩個兒子在二戰中對日作戰中犧牲,哀嘆朝鮮戰爭不值得犧牲這么多人命;第二次是主人公布魯貝克中尉在與北朝鮮士兵槍戰中,預感到自己必死無疑而發出的哀嘆。

六、《安娜波里斯傳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年。本蟀譯名)

【導演】唐·西格爾(Don Siegel)。【主要演員】約翰·戴瑞克(John Derek)、黛安娜·林(Diana Lynn )。【劇情簡介】美國海軍學院學員托尼和吉姆是弟兄倆。他們為一個共同愛慕的姑娘派吉而鬧翻了。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們兩人畢業,一起被分配到一個飛行中隊,在朝鮮戰場上並肩作戰。一次空戰中,當他們的戰機中彈著火時,弟兄兩人卻互相讓對方跳傘,讓對方享受生命和愛情。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不過是以朝鮮戰場為背景的普通三角戀愛故事,沒有什麼新意。

七、《沙場壯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譯《軍人本色》)

【導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主要演員】洛克·赫德遜(Rock Hudson)、安娜·卡士非(Anna Kashfi)。【劇情簡介】美國空軍赫斯上校原來是俄亥俄州的牧師。二戰中他參加美國空軍。在一次轟炸納粹德國的任務中,他不慎炸了一個孤兒院,37名德國孤兒喪生。戰後,他內心內疚,不能回去繼續傳教,於是就重新參加美國空軍,來到朝鮮戰場給韓國空軍訓練首批戰斗機駕駛員。在他的訓練下,韓國空軍順利完成了一系列戰斗任務。空軍基地附近有一個韓國婦女在照管十幾個朝鮮戰爭孤兒。在戰火中,赫斯上校盡量保護和照顧這些孤兒。後來,他在籌款建立了一個孤兒院,讓朝鮮戰爭孤兒有家可歸,這使得他的良心得到平靜。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雖然有評論認為它有宣傳美軍人道的政治目的,但是情節感人,反映了戰爭殘酷和軍人良心的沖突,以及對上帝的信仰。影片中主人公的這一段自白被認為是經典的反省:「也許,我通過戰爭的痛苦,最終作出了我以前一直未能作出的善行。我在超越自我中,找到了自我。」

八、《戰爭中的人們》(Men in War,1957年。本蟀譯名)

【導演】安東尼·曼(Anthony Mann)。【主要演員】羅波特·萊恩(Robert Ryan)、阿爾多·雷(Aldo Ray)。【劇情簡介】1950年9月6日。班森中尉率領的排在一次戰斗中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系。他們在撤出敵占區途中,遇到另外一個排的蒙塔拿上士。他們必須把倖存者轉移到師部所在地465高地。在轉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見不一致,經常爭斗。在經過多次驚心動魄的遭遇戰後,他們終於重出重圍,與主力部隊會合。

【本蟀評論】該片與《鋼盔》一起被譽為50年代裡描寫朝鮮戰爭的最為寫實的影片。它的獨特之處就是細致描寫了戰爭中軍人的心理活動。影片通過激烈的戰斗場面和人物沖突,描繪了絕望中軍人的各種心態:善良、勇敢、自私、絕望、希望、寬慰。

九、《戰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本蟀譯名)

【導演】·斯布林斯特恩(R.G.Springsteen)。【主要演員】羅伯特·布萊克(Robert Blake)、斯格特·布雷狄(Scott Brady)、伊萊恩·愛德華茲(Elaine Edwards)。【劇情簡介】朝鮮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戴維斯中尉在養傷期間受到護士瑪麗的精心照顧,他們相互產生了好感。後來瑪麗所在的醫院被北朝鮮軍隊佔領,瑪麗和戰友被捕,關押在清永戰俘營。戴維斯中尉率領一個排,經過激烈戰斗,救出了心愛的護士。

【本蟀評論】該片落入英雄救美女的俗套。劇情進展緩慢,對話冗長,沒有獨特之處。

十、《豬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導演】劉義斯·邁爾斯通(Lewis Milestone)。【主要演員】主要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里普·托恩(Rip Tor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後期的1953年7月,當戰爭各方在進行和平停戰談判時,美軍為了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命令克萊門斯中尉率領美軍一個連進攻沒有軍事價值的255高地。他們知道板門店停戰談判可能隨時會達成和平協議,所以一些士兵不太願意做無謂犧牲。然而,克萊門斯中尉認為這是他們的愛國職責,在他的指揮下,美軍在豬排山陣地上與中朝軍隊進行爭奪戰,甚至進行殘酷的肉搏戰。等到增援部隊到達時,135人的連隊打的就剩下25個人。

【本蟀評論】一般認為,本片描述的戰役就是中國影片《上甘嶺》所再現的上甘嶺戰役。影片真實撼人,紀實程度不啻於記錄片。據說擔任影片軍事顧問的就是當年率兵進攻的的美軍連長。影片還再現了中國軍隊通過陣地廣播的攻心戰。本片通過一個黑人士兵的口,再次對美國參加朝鮮戰爭「為自由而戰「提出了質疑。導演就是想通過影片中殘酷的戰斗場面,讓觀眾知道為政治權利斗爭而死去的生命是多麼地不值得。

十一、《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譯《恐怖分子》)

【導演】約翰·弗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主要演員】弗蘭克·西納特拉 (Frank Sinatra)、勞倫斯·哈維 (Laurence Harvey)、珍妮特·利 (Janet Leigh)。 【劇情簡介】美軍上尉馬科、肖上士和他的排在朝鮮戰爭期間一次巡邏中被俘虜,關押在滿州的戰俘營,受到蘇聯人和中國人的共產主義洗腦教育。戰爭結束之後馬科上尉回到美國,升任美軍情報部少校。他常常晚上做噩夢,擺脫不了戰爭的痛苦回憶。他的戰友肖上士回國時被當作戰斗英雄,榮獲國會勛章。馬科慢慢理解噩夢的含義,開始懷疑肖中士的背景。經過調查,原來肖中士相信了共產主義洗腦,已變成蘇聯派到美國進行政治暗殺的殺手。

【本蟀評論】這是一部經典政治驚險片。影片將麥卡錫式冷戰思維、政治諷刺、間諜懸疑與黑色電影手法結合在一起。影片用誇張的手法,回憶美軍戰俘在戰俘營受到的蘇聯巴甫洛夫式政治洗腦教育。影片拍完之際,剛好遇上肯尼迪總統被刺身亡。為了避免政治麻煩,這部影片推遲了20多年之後才公開發行。

十二、《陸軍醫院》(M*A*S**, 1970年,港譯《風流醫生俏護士》)

【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Robert Altman)。【主要演員】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薩莉·凱勒曼 (Sally Kellerma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軍醫皮艾斯上尉和麥肯泰爾上尉在前線的陸軍流動外科醫院忙於救死扶傷,成天和鮮血與死亡打交道。為了保持精神免於崩潰,他們工作之餘盡量過著與戰爭遙遠的荒謬無聊生活,不是和女護士打情罵俏,就是玩世不恭地惡作劇。他們為了打賭來看看女護士是不是天生的金發,居然在她洗澡時把帳篷拉倒。

【本蟀評論】本片1971年獲第43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 它只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借古諷今」,以50年代的朝鮮戰爭諷刺60年代的越南戰爭。所以,它本身沒有多少情節,關心朝鮮戰爭的影迷往往要失望。本片還對美國以前戰爭片中的愛國主義和宗教虔誠進行了諷刺。

十三、《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年)

【導演】約瑟夫·薩金特(Joseph Sargent)。【主要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劇情簡介】美國當代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傳奇將軍麥克阿瑟1942年至1951年的十年軍旅生涯。1942年,他從菲律賓撤退,不久就率兵從日本手中收復失地。受羅斯福總統任命,他擔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指揮美軍於1945年征服日本,後來負責日本戰後重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他作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前期戰役。9月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隨後越過三八線佔領平壤,並向鴨綠江推進。他不同意美國政府把朝鮮戰爭嚴格限制在朝鮮半島的政策,堅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本土,從而與美國政府發生嚴重沖突。1951年4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不服從命令的理由將麥克阿瑟將軍撤職。

【本蟀評論】麥克阿瑟將軍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佔領日本和指揮朝鮮戰爭前期戰役。所以,本片應當是半部關於朝鮮戰爭的影片。在上周剛剛逝世的格利高利·派克的精彩表演下,充分顯示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悲劇命運。他是個有才氣的軍人,但不是個有政治頭腦的軍人。影片里有這樣一個鏡頭:美國政府嚴禁他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境內目標,於是他下令炸毀鴨綠江大橋朝鮮境內那一部分。他不無譏諷地感嘆道:「在我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我第一次命令只能把一座大橋炸一半,而且是必須從大橋中間的分界線開始炸毀一半!」

結束語

第一,作為中國人,本蟀是很關心美國好萊塢朝鮮戰爭片中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如何描寫的。總的來說,這些影片從意識形態上說,基本上是中立的,沒有通過戰爭來攻擊共產主義。相反,許多影片因為描寫美軍的反戰厭戰情緒而遭到美國右派的反對。本蟀以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好萊塢是自由主義的大本營,雖然經過50年代初期麥卡錫主義的整肅,但是好萊塢的導演們基本上還是能夠按照其自由思想拍攝影片的。

第二,在對中朝軍隊戰士的描寫來說,基本是正面表現的中朝軍隊英勇頑強的作戰風格,沒有象中國影片(如《英雄兒女》)那樣把對方描寫的貪生怕死的膽小鬼。當然,從美國觀眾的角度,對中朝軍隊的正面描寫也反襯了美軍的更加頑強。涉及到具體戰斗人員來說,基本上是以中長鏡頭來拍攝,除了《豬排山》面對面的肉搏戰之外,很少有近鏡頭。但是,如果看過美國好萊塢有關二戰中美國太平洋戰爭中對日作戰的影片,可以看出當時美國的朝鮮戰場影片基本沒有跑出對日本描寫的套子:即亞洲人作戰英勇但是殘酷、士兵沒有個人能動性。

第三,為了一場持續三年多的戰爭,從1951年到1977年這不到26年的時間內,美國好萊塢出了十三部故事片。雖然這比不上上百部二戰戰爭片、50多部越戰戰爭片,但是可以說,恐怕都不算少吧。與中國比較,中國自認為是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在同一時期拍攝的有關影片也就是12部(《上甘嶺》(1956)、《長空比翼》(1958)、《烽火列車》(1960)、《三八線上》(1960)、《奇襲》(1962)、《英雄坦克手》(1962)、《英雄兒女》(1964)、《打擊侵略者》(1965)、《奇襲白虎團》(1972)、《激戰無名川》(1975)、《碧海紅波》(1975)、《長空雄鷹》(1976)(反間諜片《鐵道衛士》(1959)不算描寫朝鮮戰爭))。如果說中國當初拍電影少是因為與美國比較經濟和電影資源不足,但是別忘記中國拍攝電影是國家政治行為和經濟行為,而好萊塢拍片卻完全是私營經濟行為。

美國好萊塢「有關朝鮮戰爭的則幾乎空白一片」嗎?不是。希望本文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美國電影界對朝鮮戰爭的態度,不要再相信這樣的謊言了。

http://..com/question/5776470.html?fr=qrl3
參考資料: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230420

E. 一級紅色電影 紅色電影有哪些

有《林海雪原》、《烈火金鋼》、《南征北戰》、《紅色娘子軍》、《野火春風斗古城》等。

註:紅色電影是指紅色題材的電影。「紅色電影」中的「紅色」是指流貫在作品血脈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風貌。

1、《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劉沛然導演,王潤身、張勇手、張良主演,於1960年上映。

該片根據曲波同名小說中「智取威虎山」一節改編,講述了解放軍剿滅盤踞在東北的由國民黨殘部組成的土匪武裝的故事。

5、《野火春風斗古城》

《野火春風斗古城》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題材劇情片,由嚴寄洲執導,王曉棠、王心剛主演,於1963年11月上映。

該片改編自李英儒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楊曉冬、金環、銀環等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不畏艱險在敵人內部進行斗爭的故事。

F. 老電影奇襲中的敵人運輸隊隊長是誰扮演的他的生平簡介長

是八一電影廠的老演員謝萬和。他在《地道戰》里扮演著名的假武工隊隊長(孫進財)。他演的電影角色絕大部分是反派人物,但在50年代早期電影也演過正面人物解放軍連長(幾乎沒有印象)。

謝萬和演過的電影:

賀龍軍長 (1983)瀟湘電影製片廠 .... 汪精衛秘書
龍種(1982)八一電影製片廠 .... 孫大鈞局長
打擊侵略者(1965) 八一電影製片廠.... 李偽軍副官
地道戰 (1965) 八一電影製片廠.... 假武工隊長孫進財
苦菜花 (1965) 八一電影製片廠.... 特務王竹
奇襲 (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 .... 傀儡軍運輸連上尉
回民支隊 (1959)八一電影製片廠 .... 偽軍金副官
赤峰號 (1959) 八一電影製片廠.... 國民黨軍參謀長
海鷹 (1959八一電影製片廠 .... 海軍大尉
渡江探險(1958)八一電影製片廠 .... 連長陳文健
英雄虎膽 (1958)八一電影製片廠 .... 土匪假俘虜

G. 電影地雷戰

當我看完《地雷戰》後,我非常感動,也為我們國家感到驕傲!電影里,八路軍為了保護國家,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其他國家侵略我們國家!於是,我們用鐵雷來炸敵人!可鐵雷用得差不多了,八路軍便自己造石雷,有很多種類,有:天雷、水土雷、連雷、頭發絲雷、飛雷等!這些雷炸得敵人落花流水、落荒而逃。連日本鬼子龜田嚇得拔腿就跑,還是被我們炸死了!其他日本鬼子都被我們趕回小日本了!
2007年2月26日,日本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在一次演講中大放厥詞,說什麼「也許20年內,日本可能成為中國的第N個省。」此話一出,立刻引起輿論嘩然。一時間,中日關系再度成為一個媒體熱炒的話題。
這讓我想起一年前,曾接到一位紐西蘭華裔學者的邀請,讓我參加一個由多國學者參與的跨國研究課題:《中日韓民族意識中的他者表象》。通俗一點說,就是中國(日韓)文化如何想像對方?為何如此想像?以及他們各自的文化(包括電影、電視等通俗文化媒體)是如何賦予這一想像以特定感官形式的。當時,考慮到自己在這方面知識積累薄弱,恐有礙於研究的深入,遂謝絕了對方的邀請。今天想來,中日韓之間,彷彿確有展開此類合作研究的必要。
多年來,三國之間囿於「同宗同源」的傳統思維,在彼此的文化認識上產生了一個惰性十足而疏於明辯的錯誤理念,即用所謂「同文同種、同宗同源」忽略,乃至有意掩蓋存在於三種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說嚴重一點,這種忽略,正是我們彼此無知的開始。事實上,中日韓之間的諸多隔膜、誤解、猜忌、責難與政治、外交摩擦,無不與此相關。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力圖打破三國關系的僵局,勢必在文化上要加強對彼此的理解和溝通。而這一點,三國的文化學術界都還有大量未知疆域等待開墾。
其他方面情況我沒有發言權。但從影視文化上看,我認為三國各自影視文化想像對方的單一化、模式化,不但不能促進、加深彼此的相互認知與理解,相反,他們仍在因襲某種歷史思維的慣性,不斷地將對方的歷史和文化加以「妖魔化」。(中韓關系更為復雜微妙,此處存而不論,僅就中日關系而言)
僅就中國電影而論,一提起日本人,便立即使人聯想到「豬頭小隊長」、「松井」、「偷地雷的」等等一系列為國人熟知的銀幕形象。可以說,從中國銀幕最早出現日本人形象的三四十年代(如《狼山喋血記》、《松花江上》、《麗人行》、《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算起,經五六十年代(如《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等),到八九十年代甚至晚近(如香港電視劇《霍元甲》、《陳真》,電影《絕境逢生》、《烈火金剛》、《舉起手來》),中國銀幕上的日本人形象就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一言以蔽之,在半個世紀的中國電影中,中國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大抵已被十分頑強地固化為「鬼子」這一「非人」的醜八怪形象了。
導致這一文化表象被固化的原因很復雜,歸結起來無非三個方面:第一是歷史原因:也就是日本對中國長達數百年的入侵、掠奪與欺凌(從明朝東南沿海的倭患算起)給中華民族造成的無法癒合的歷史創痛;第二是現實原因:中國人鑒於自身的歷史創傷記憶而始終對當代日本的右翼政治及軍國主義化心存芥蒂;反過來日本也對所謂「中國威脅」感到寢室難安,暗藏對「中國崩潰」的陰暗期待;第三是心理原因,由於上述原因的綜合作用,造成中日之間彼此誤解、蔑視和對立,並將此種非理性心理與某種動聽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詞藻混淆起來,從而掩蓋了這種誤解和對立的現實危害性。
我認為,中國文化界、電影創作界對日本當代社會、文化總體認知的匱乏,以及歷史記憶的慣性作用,都應該引起人們的足夠警惕。我們沿著歷史的維度進行梳理,如果說三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國電影對「鬼子」形象的塑形及模式化,尚且與抗日戰爭的客觀歷史直接相關,那麼,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當中日雙方對話、交流渠道日益豐富之後,中國文化依舊保持著「日本想像」的單一化,則只能歸結於我們自身文化建設的某種不足。雖然,這中間也出現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清涼寺鍾聲》等一些從理性角度反思中日民族關系與民族情感的電影作品,但是很顯然,這種作品還無法構成此類作品的主流形態。
相反,中國人似乎更習慣於把日本人虛構成為「羅圈腿、蛤蟆嘴、仁丹鬍子、東洋鬼」的醜八怪形象。彷彿不如此就不足以分辨「鬼子」的「異質性」,而「異質性」的一個標志,就是把日本人由「人」虛構成一群沒有人性,沒有情感,沒有人的靈魂的「衣冠禽獸」。但是,作為一種話語,它究竟與日本,與日本文化有多少關系?它能否反映日本的民族性格、民族本質?這一問題卻從來沒有人提出來並給予嚴肅的思考。當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背負著沉重歷史創傷的民族,自然需要一種能夠達成心理宣洩和慰籍的特定方式,需要一種對異族的「妖魔化」想像來維系自身對於歷史的記憶。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文化因由,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假如這種「創傷記憶」演變成一種被固化了的,帶有某種先驗意味的文化咒語,以至於人們在它的面前甚至忘記了思辨和反思的時候,它就有可能墮落成為一種「記憶仇恨,撕裂族群」的扭曲心理。
有一種說法,主張中國對日本的侵華史採取一種「記史但不添恨」的態度,不管別人意下如何,我本人是舉雙手贊成。道理很簡單,我們記憶歷史的目的只能是以史為鑒,構築和諧。如果歷史記憶只是用來累積歷史的仇恨和宿怨,增加現實的誤解和對立,那麼這種歷史觀便與日本右翼所推行的歷史觀一樣,對中日關系的未來將十分危險。
實際上,歷史上的中日關系一衣帶水,唇齒相依,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兩者關系更是緊密到了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程度。就連不斷宣揚中國崩潰論的某些日本右翼分子也能看到,假如真如他們所說,中國經濟一旦陷於崩潰,那麼受到打擊首當其沖的恰恰是日本自己。既然和則兩利,爭則俱損,為什麼不選擇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呢?既然要相互了解,單單靠這些幾十年一貫制的「豬頭小隊長」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再說具體一些,中國電影界對日本電影的了解遠遠不能滿足雙方電影文化交流的需要。從80年代至今,中國電影界真正對日本電影有所認識的專家、學者屈指可數,老一代的有中國影協的陳篤忱、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俞虹;中年一代的有原北京電影學院的應雄、中國影協的晏妮;可惜,老一代學者已經退出一線,中年一代也大多移居他國;再年輕的一代,更是人才寥落,花果飄零。創作界的情況也大地如此。為什麼我們總是追問中國電影除了「鬼子」和「豬頭小隊長」再很難出現相對比較客觀、比較現實的日本人形象?其根本原因正在於我們自身對日本的無知。無知必然導致單一,必然導致「妖魔化」,而單一和妖魔化反過來又必然加深、延續我們自身的無知。
盡管由於自己的知識局限,我沒能參加那項跨國的合作研究,但我仍然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以一種理性的、建設性的態度介入中日文化的互動建構。畢竟,除了彼此仇恨和對峙之外,中日之間還可以有其他選擇。那麼就讓和解從「認識」開始。

H. 《打擊侵略者(1965)》百度雲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張勇手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stpDTiJi7E1Sch_wjJYNRA

提取碼: vg7a
導演: 華純
編劇: 曹欣 / 鄭洪
主演: 張勇手 / 張良 / 華文蓮 / 黃邦瑞 / 鬍子惠 / 李炎 / 胡曉光 / 於純綿 / 黃煥光 / 石存玉 / 李松竹 / 劉秉章 / 王孝忠 / 張維佳 / 謝萬和
類型: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 / 八一電影製片廠
語言: 漢語普通話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某部李軍長(李炎 飾)接上級指示,率部隊抵達敵前沿陣地,伺機和友鄰部隊向正面敵人進攻。到達指定位置後,經偵察發現,敵前沿三面雷區,只有正前方有片開闊地,李軍長命令副團長崔凱(於純綿 飾)帶一支部隊潛伏。出發前,祖國慰問團前來看望前線指戰員,李軍長意外發現慰問團梅團長(鬍子惠 飾)竟是老戰友的遺孀,她的兒子丁大勇(張良 飾)就在將要出發的潛伏隊伍里。李軍長要丁大勇留下來陪媽媽,但媽媽堅持要兒子去前線潛伏,並囑附兒子狠狠打擊敵人。潛伏中,敵人的燃燒彈打中了丁大勇身邊的荒草,他強忍燒傷巨痛,一直堅持到部隊發起總攻。


I. 抗美援朝的故事和影片有哪些

1、《上甘嶺》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2、《鐵道衛士》

《鐵道衛士》是由方熒執導的戰爭片,印質明、宋雪娟等參加演出。

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我公安科長高健為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冒充成敵人特務,打入敵人內部,最後將特務抓獲並排除了列車炸彈。

3、《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4、《三八線上》

《三八線上》是根據人民解放軍火線文工團集體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1960年。

5、《英雄坦克手》

《英雄坦克手》是一部劇情片,由李昴導演,王仁、高保成、趙汝平、里坡、張可方主演。主要講的是1952年,朝鮮戰場某次戰斗中,美帝國主義侵略軍在大批坦克的掩護下,向中國志願軍350高地猛攻。中國志願軍坦克部隊,在排長張勇率領下被派去350高地配合步兵作戰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電影打擊侵略者在哪裡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吳孟達與釋小龍的電影全集 瀏覽:743
綠巨人2電影完整版 瀏覽:498
歐美倫理電影完整版 瀏覽:352
西瓜表妹電影電視劇 瀏覽:563
有哪些好看的hd電影 瀏覽:81
色是空古代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79
我的電影在哪裡下 瀏覽:940
迷失同志微電影 瀏覽:383
最新電影在線觀看2019 瀏覽:81
在水一方免費電影 瀏覽:966
在線電影狂野 瀏覽:878
一秘密電影完整版 瀏覽:722
電影廣告監察怎麼做 瀏覽:257
捉迷藏新電影天堂 瀏覽:590
枕邊書電影在線 瀏覽:219
中國最好的賀歲電影有哪些 瀏覽:287
在線播放電影怎麼收費 瀏覽:327
電影演員李永田哪裡人 瀏覽:823
珠海哪個電影院比較大 瀏覽:19
女生日記電影里的學校在哪裡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