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樂影片的歷史
在1910年,亞歷山大·史克里亞賓為了歌劇和一種叫做「Light Organ」的音樂器材,寫了一首交響曲《普羅米修士-火焰之詩》。在1920年代,奧斯卡·費斯琴格(適當的定義了視覺音樂這個名詞)的動畫電影搭配了管弦樂團彈奏的配樂。費斯琴格也製作了短拼的動畫影片,為了宣傳Electrola唱片公司新發行的唱片,這些影片很有可能就是史上第一支音樂影片。
在1929年,俄羅斯電影的革命者狄齊卡·維托夫(Dziga Vertov)製作了一部片長40分鍾的影片,叫做《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這部電影實驗了拍攝真實事件的手法,有別於喬治·梅里斯(Georges Méliès)誇張的戲劇性表現方式。整部電影都使用了音樂作為背景(在放映的戲院由管弦樂團現場伴奏),而且完全沒有對白。這部電影特別之處在於,它利用了快速剪接和快速畫面的技巧,將整部電影的節奏和音樂結合,並讓觀眾產生情緒。這部電影被認為設定了紀錄片的拍攝原則,也對所有電影製作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貳』 影視音樂發展歷史
影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程
1
、
默片(無聲)時期
第一位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人是盧米埃兄弟。
1895
年
12
月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廳,盧米埃兄弟放映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商業片,
當時盧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時還邀請了鋼琴家做現場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樂,因此這代表了電影與音樂第一次的交會。
(觀看電影《雨中曲》中當時觀眾欣賞無聲電影時的場景,因為沒
有人物對白,劇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
喜劇大師卓別林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明星。
2
、
起飛時期
對於電影史來說,
1927
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影像與聲音結合
的技術終於成熟,使得有聲電影正式崛起,觀眾終於能在看電影時聽到
演員們的聲音了。
由於故事情節已經能由說話聲與對白交代清楚,喚神從今
而後它就是情緒系統的重要領導者。
從有聲電影問世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電影音樂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純音樂的形態來構思,因此,
電影音樂脫離不了古典音樂的氣息。
3
、
專業化時期
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後,隨著電影的發展以及一些音樂家對電影音樂
發生興趣之後,開始為電影寫作專門的樂曲,電影音樂才有了明顯的特
性與進步。
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家以史坦納為代表,史坦納可以說是電
影音樂家的鼻祖。
史坦納首創米老鼠式的編曲方式,為早期的電影譜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亂世佳人》、《北非諜影》等;此外,恐怖大師
希區柯克與柏納赫曼的《驚魂記》(
1960
年),全片以亮彎小提琴的弦樂音
響製造出凄栗驚駭的場面,也成為電影音樂的典範。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
1
、
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
但聽覺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
2
、
片斷與整體的矛盾統一性
——
電影音樂在影片中是分段陳述、
間
斷出現的(早期的電影音樂例外)。
3
、
音樂長度的制約性
——
電影音樂受電影蒙太奇的限制,
隨劇情發
展而變化,因而每個音樂片斷的時間長度,均受到嚴格限制(誤差通常
不能超過半秒鍾)。
4
、
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不可分離性
——
電影音樂要通過錄音和鍵虧
(包括混
合錄音、光學錄音)、洗印、放映等技術處理,因而深受科學技術的制
約。
電影音樂的主要功能
1
、
描繪作用
——
這是較為客觀性的處理,
主要用音樂來渲染烘托畫
面的情緒及氣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於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變化,體現內心潛台詞等。
3
、
劇作作用
——
音樂參與影片的情節發展,
成為影片結構不可缺少
的組成部分,
包括刻劃人物的復雜內心矛盾,
表現人物之間的外部沖突。
4
、背景氣氛作用
——
音樂以特定音調、樂器音色、風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體中,作為表現時代特徵、民族特點、地方色彩或強化特定的影
片基調與氣氛的手段。
5
、結構貫串作用
——
同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多次反復(或變化反復)
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既能使整部電影完整、統一,
又能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前後貫串的感受。
『叄』 哪個時期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歌舞片也稱「音樂劇電影」,movie musical,大多興盛於大亂之後的純真年代,所以歌舞片成為廳則主流主要出現在一戰和二戰之後。人們在戰後藉助歌舞慰藉受傷的心靈,也以歌舞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薯伏態嚮往和追求。
在70年代以前常常雄霸奧斯卡領獎台。若有機會看一下193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齊格飛》(The Great Ziegfeld),
30-40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那時在豪華布景及製作數源上已登峰造極;之後的歌舞片更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在藝術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詩氣派。70年代後,好萊塢歌舞片全面進入萎縮階段,傳統的表現手法不再受人歡迎,創新的路子偶爾有人嘗試,但並未掀起新的熱潮
『肆』 西方電影的發展史
一:電影的的發明
1895月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鋪辛路十四號的「大咖啡館」地下室中第一次公開售票播放電影,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此後,電影影響愈大,被成為「機械文藝女神」。
其誕生和成長的歷 史,也即是連續攝影的機器、堅韌敏感的膠片和連續放映的機器這三種技術手段改進的過程。
(一)視覺殘留原理(0.1s~~0.4s)
比利時:普拉托
(二)照相技術
1.1824年,法國: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張照片)
2.英國:穆布里奇——第一個將照相術用於活動攝影
3.法國:馬萊——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攝影機拍攝電影
——1888年,第一架電影攝影機誕生
(三)動畫
1888年,法國:雷諾——光學影戲機
(四)膠片
1889年,愛迪生vs伊斯曼工廠合作創制
(五)放映機
1.1894年,迪克遜vs愛迪生——電影視鏡
2.法國:奧古莫斯
3.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活動電影放映機
二:電影美學思潮與流派
(一)寫實主義
1.樸素寫實主義(電影是「重現生活的機器」)
盧米埃爾兄弟——《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
2.紀錄片派
(1)美國:弗拉哈迪(人類學紀錄流派)——《北方的納努克》
(2)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電影真理報》《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國:約翰*格里爾遜
《飄網漁船》《從鄉村來到城市》《夜郵》
(4)荷蘭:尤里斯*伊文思——《橋》《雨》《四萬萬人民》《風》
3.德國新客觀派(即「街道電影」)
卡爾*格呂納——《街道》
喬治*派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
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
4.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派
(1)先驅者
雷內*克萊爾 讓*維果
(2)代表人物
讓*雷諾阿——《母狗》《游戲規則》(最終確立世界電影寫實主義傳統並形成系統的寫實主義電影語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口號
「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
(2)誕生標志
1945年,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 維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艱辛的米》《溫別爾托*D》
6.心理式寫實主義
(二)現代主義
1.歐洲先鋒電影運動(以法國先鋒電影運動為主)
(1)創始人
法國:路易*德呂克
(2)代表作
《機械舞蹈》《幕間休息》《一條安達魯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贊(精神之父) 特呂弗 戈達爾 夏布羅爾 雅克*里維特
(2)代表作
《精疲力盡》《四百下》
(#)註:左岸派——《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3.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運動
(1)米*安東尼奧尼——《奇遇》《夜》《蝕》《紅色沙漠》《放大》
(2)費德里科*費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娛樂電影
1.重要人物
梅里愛 愛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
2.中心:好萊塢
(四)政治電影
1.法國
(1)代表人
雷內*阿利奧 卡蘭*卡爾茲 雷內*伏幾埃
(2)代表作
《 *** 中的鐵路員工》《這僅僅是開始》《溫德爾工廠的復工》
2.義大利
(1)代表人
塔維亞尼兄弟 弗朗西斯科*羅西
(2)代表作
《懷疑》《奎伊瑪達》《馬太伊事件》《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工人階級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後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後行動》《我們曾如此相愛》三:好萊塢電影
(一)好萊塢影都簡史
1.1909年11月,「好萊塢之父」格里菲斯率領劇組至此拍攝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華納兄弟 20世紀福克斯
雷電華(RKO) 環球 聯美 哥倫比亞
3.好萊塢製片業五大基本特徵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潤
(二)好萊塢電影發展史
1.默片時期(1896~~1923)
卓別林——《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
勃斯特*基頓(喜劇電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將軍號》
哈洛德*蘇埃德
哈萊*蘭登
2.有聲電影時期(1923~~1932)
(1)1926年,華納:《唐璜》
(2)1927年,華納:《爵士歌王》
(3)1927年,《紐約之光》(標志有聲電影正式誕生)
3.蓬勃發展時期(1932~~1941)
(1)演員
MGM:葛麗泰*嘉寶 克拉克*蓋博 瑙瑪*希拉 費雯*麗
華納:卑蒂*戴維斯 亨弗萊*鮑嘉
派拉蒙:瑪琳*黛德麗 克勞黛*考爾白 賈利*古柏(英雄明星)
電影神童:奧遜*威爾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亂世佳人》《一夜風流》
《告密者》《公民凱恩》《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
《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 《青山翠谷》
4.二戰時期(1939~~1945)
《血雨腥風》《大獨裁者》《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
《納粹黨徒》《卡薩布蘭卡》
5.二戰後時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黃金時代》
約翰*休斯敦——《寶石嶺》
金*維多——《太陽浴血記》
賈利*古柏——《弗吉尼亞人》《永別了,武器》《戰地鍾聲》《正午》
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號》《馬耳它之鷹》《黑道》《夜長夢多》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戰爭與和平》《窈窕淑女》
瑪麗蓮*夢露
伊麗莎白*泰勒
凱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
《金色池塘》《雨人》《為黛西小姐開車》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大白鯊》《奪寶奇兵》
《紫色》《太陽帝國》
7.20C90S~~
《木乃伊》《駭客帝國》《第六感》《女巫布萊爾》《諾丁山》《落跑新娘》《間諜奧斯汀》《老爸向前沖》《將軍的女兒》《美國派》《泰山》《花木蘭》《獅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肖恩克的救贖》《勇敢的心》《楚門的世界》《泰坦尼克號》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萊塢電影業的特色
1.製片廠制度
2.明星制
3.獨立製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倫《安女尼*霍爾》
斯派克*李
昆廷*塔倫蒂諾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羅
科恩兄弟
4.類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溫*鮑特《火車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點)
1939年,約翰*福特《關山飛渡》(西部片特點全面形成)
《大地驚雷》《約克軍曹》《正午》
《不可饒恕》(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與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愛《月球旅行記》
德國: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現代科幻片)
英國:《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漫遊太空》(美國第一科幻片)
《第三類接觸》《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駭客帝國》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匯旋律》
勃斯比*伯克萊《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爾——《高帽》《巡迴演出》
金*凱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會》
《疤面大盜》《教父》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懸念大師)《三十九級台階》《失蹤的女人》《蝴蝶夢》《愛德華夫人》《美人計》《後窗》《暈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鳥》
(一)法國電影簡史
1.盧米埃爾兄弟
《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出港的船》《水澆園丁》
2.梅里愛
《貴婦人的失蹤》《橡皮頭人》《管弦樂隊指揮》《月球旅行記》
《太空旅行記》《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呂克《狂熱》《沉默》《西班牙的節日》《流 *** 》
謝爾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兒·岡斯《車輪》《拿破崙傳》
讓·愛浦斯坦《紅色旅店》
萊皮埃《黃金國》
5.抽象主義(20C20S)
費爾南多·萊謝爾《機械舞蹈》
雷內·克萊爾《幕間節目》
6.超現實主義(20C20S)
謝爾曼·杜拉克《僧侶與貝殼》
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7.詩意現實主義(20C30S)
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
讓·維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駁船亞特蘭特號》
讓·雷諾阿《母狗》《幻滅》《游戲規則》《吾土吾民》
8.新浪潮運動(1958~~1962)
夏布羅爾《漂亮的塞爾其》
特呂弗《淘氣鬼》《四百下》
戈達爾《筋疲力盡》
9.左岸派
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亨利·科爾皮《長別離》
羅布·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快列車》
瑪格麗特·杜拉《印度之歌》
『伍』 電影音樂發展簡述 2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電視開始在美國家庭中普及,相當一部分觀眾被從影院中分流。與此同時,反托拉斯法導致影業院線被解散或出售,影業開始解散導演及演員,電影製作模式開始改變,獨立製片人出現。影業最終向電視業妥協,開始出售版權,並且參與製作電視電影、室內劇等。
1957年以後,六十年代早期,多軌錄音技術發明,音樂音響的創作性大大加強。現代派作曲技法、爵士樂、搖滾樂風格等不斷融合,形成了新的音響效果。與此同時觀眾對新音樂的需求增多,新的音樂形式更多地融入影視配樂中,他們對傳統的管弦樂作曲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John Williams1974年「大白鯊」的配樂標志著新浪漫主義風格重回好萊塢,1977年的「星球大戰」配樂更是塑造了歷史性輝煌。
然而交響樂的二次輝煌轉瞬即逝。隨著Arp 以及Moog 從巨型到家用的轉型,合成器開始變得流行。1983年MIDI協議制定。劃時代的合成器配樂作品,比如Vangelis的「烈火戰車」,「征服天堂」配樂。一段時間,電子聲音成了配樂中壓倒性的主流。
八十年代中期,新一代作曲家開始加入合成器陣營。還有一批新型的配樂作曲家誕生了,采樣、midi方面的專家,比如代表人物Hans Zimmer。
而後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純合成器聲音的冰冷與音色虛假,交響樂、交響樂音色開始再次被作曲家使用作為增補。並且直至今日,電子音色與交響樂音色持續融合使用。更多的風格和元素也開始融合、並存到了配樂中。
(以上是由筆記整理的電影音樂發展史極簡述。有機會再更詳細的分部分、章節整理。)
『陸』 哪個時期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30-40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那時在豪華布景及製作上已登峰造極;之後的歌舞片更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在藝術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詩氣派。70年代後,好萊塢歌舞片全面進入萎縮階段,傳統的表現手法不再受人歡迎,創新的路子偶爾有人嘗試,但並未掀起新的熱潮
[金粉世界]
麗塔·海華斯著名影片《吉爾達》
電影《歡樂滿人間》
這部真人與動畫結合的電影於1964年10月由博偉電影發行公司發行,首映禮於1964年8月24日在好萊塢的Grauman』s Chinese Theatre舉行。同年,電影榮獲了5項奧斯卡獎(其中包括朱麗·安德魯斯的最佳女主角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歌曲「Chim-Chim Cher-ee」《煙囪之歌》的最佳原創歌曲獎),和一個金球獎的最佳女演員獎項——獲獎者朱麗·安德魯斯。《歡樂滿人間》不僅在獎項上成就非凡,票房也成績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