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細菌可在太空環境存活八年,去往火星的飛船帶去了生命的種子
想像一下,諸如細菌之類的微觀生物,通過太空運輸降落在另一個星球上,然後適合生存條件的細菌可以大規模繁殖並發生變異,從而遍布在這個星球,就像2017上映的科幻電影《異星崛起》中那樣。
這個被稱為「泛精子症」的理論支持微生物在行星之間遷移以及宇宙中廣泛分布生命的可能性,該理論暗示細菌將在外層空間中長期生存,可以抵抗太空真空,溫度波動和空間輻射。
地球的生命起源是人類最大的謎團之一。
科學家對此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生命非常罕見,在宇宙中只發生過一次,僅出現在地球上;而另一些人認為生命可以遍布宇宙,地球不是唯一的生命搖籃。如果可能發生泛精子症,那麼生命的存在必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
在2018年,日本科學家檢測到大氣中存在微生物。研究人員使用飛機和科學氣球發現了漂浮在地球12公里以上的迪諾球菌。但是,盡管迪諾球菌會形成大的菌落(大於1毫米),並且能夠抵抗紫外線輻射,但它們能否在太空環境中能生存嗎?能生存多長的時間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日本科學家測試了耐輻射的迪諾球菌在太空中的存活率。這項發表在 《微生物學前沿 》上的研究表明,厚的細菌聚集體可以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為細菌的存活提供足夠的保護。
研究人員將不同厚度的迪諾球菌菌落放置在國際空間站外部的面板,分別在過一年,兩年或三年,測試其存活率。
三年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大於0.5毫米的聚集體在太空條件下都能部分存活。觀察結果表明,盡管聚集體表面的細菌死亡,但它為下方的細菌形成了一層保護層,從而確保了菌落的生存。利用這些生存數據,研究人員估計,厚度超過1毫米的細菌菌落在外太空條件下可以存活長達8年。
研究結果表明,耐輻射的迪諾球菌可以在從地球到火星的飛行過程中倖存下來,反之亦然,因為這趟旅行在需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完全足以讓細菌存活。
迄今為止,這項工作提供了太空細菌生存的證據。這是首次進行的長期太空研究,證明了「泛精子症」理論的可能性。然而,微生物的星際旅行還取決於其他過程,例如射出和著陸,在這些過程中仍需要評估細菌的存活率。
但是,附著於太空飛船內部或者宇航員體內的細菌會不會在人類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傳播,掀起一場蝴蝶效應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