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藏在哪裡可以看天葬
天葬
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喂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頌局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出殯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鷲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餵食,直到吞食凈盡
。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風俗習慣,也是大部分西藏人採用的喪葬方法。
藏族的喪葬形式是經歷了歷史變化的,據藏文史籍記載,在遠古的「七天墀」之時,諸王死時是「握天繩升天」,「如虹散失,無有屍骸」。這種情況同藏族當時的認識有關,當時藏族認為其祖先來自天上,死後歸天。
藏語稱天葬為「杜垂傑哇」意為「關(屍)到葬場」;又稱「恰多」意為「喂鷲鷹」。文中「恰」是一種專門食屍肉禿鷹,謂之「哈桂」。據此可知這種「天葬」亦可謂之「鳥葬」。
天葬習俗始於何時,未見具體而確切的記載,佛教傳入西藏後,對於西藏喪葬習俗的影響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眾奉行的准則,布施有多種,捨身也是一種布施,據敦野斗讓煌發現的《要行捨身經》中載,即勸人於死後分割血肉,布施屍陀林(葬屍場)中。在漢地隋以前已有此風俗。這種風俗對於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許是殊途同歸。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屍毗王以身施鴿」及「摩訶薩埵投身飼虎」的佛經故事,宣揚「菩薩布施,不惜生命」等。
藏族較為普遍的一種葬俗,亦稱「鳥葬」。用於一般的農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每一地區都有天葬場地,即天葬場,有專人(天葬師)從事此業。人死後把屍體捲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台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台,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由天葬師處理屍體。然後,群鷲應聲飛至,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說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凈,要將剩餘部分揀起焚化,同時念經超度。藏族人認為,天葬台周圍山上的禿鷲,除吃人屍體外,不傷害任何小動物,是「神鳥」。天葬儀式一般在清晨舉行。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未經允許,最好不要去觀看。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區最普遍的一種葬俗。依據西藏古墓遺址推斷,天葬可能起源於公元7世紀以後,有學者認為,這種喪葬形式是由直貢噶舉所創立的。公元1179年直貢巴仁欽貝在墨竹工卡縣直貢地方建造了直貢替寺,並在當時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關於天葬,藏傳佛教認為,點燃桑煙是鋪上五彩路,恭請空行母到天葬台,屍體作為供品,敬獻諸神,祈禱贖去逝者在世時的罪孽,請諸神把其靈魂帶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煙引來的鷹鷲,除吃人屍體外,不傷害任何動物,藏人稱之為「神鳥」。據說,如此葬法是效仿釋迦牟尼「捨身飼虎」的行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間,有一塊約4平方米大小、用鵝卵石鋪砌而成的葬屍池,池北邊有一塊60厘米高的長方形石塊,是天葬時停放屍體的。在天銷判葬院南門外,還豎立一根約10餘米高的經幡旗桿,上邊有骷髏骨雕塑,頂部懸掛著很多褪了色的經幡。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屍體捲曲起來,頭屈於膝部,使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台,點燃桑煙引來鷹鷲,再進行屍解。因為鷹鷲喜歡吃肉,不喜歡吃骨頭,所以天葬程序就採用倒敘法,先喂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