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適合抑鬱症看的電影
推薦一部日本電影《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津奈木抱住了寧子:其實,我真的很想,更加理解你。
寧子的OS:大概,我們真的相互理解,只有那麼一瞬間,但就是這一瞬間,讓我得以存活。
在夕陽般的霓虹燈影里,裸體的寧子,翩翩起舞,她臉上帶著笑。
《只有愛能讓我生存》是一部非常情緒化的電影,而情緒是很私人的體驗,這也決定著你是否喜歡這部電影。
我們都知道也都相信,愛在人生中的意義,但愛的重要性極致是什麼呢,不外乎就是片名說的,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一方面,這世上誰離了誰都能活,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沒了愛,活著也無異於死去。
你琢磨下,這兩者並不矛盾。
② 7.4分《只有愛能讓我生存》消除對躁鬱症的誤解 寬慰壓抑下的人們
躁鬱症 ,又名雙相障礙,屬於心境障礙的一種類型,英文名稱為Bipolar Disorder(BP),指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疾病。(網路)
如果把躁鬱症當作抑鬱症,那麼就是對兩者的誤解了。躁鬱症患者不僅有與抑鬱症患者相同的「抑鬱發作」的症狀,還有「躁狂發作」的症狀,患者會時不時地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症狀,甚至會混合發作。
抑鬱發作時,會出現同抑鬱者患者同樣的症狀,情緒低落、自我否定、有自殺傾向;思維遲緩、記憶力減退;難以與他人相處、喪失生活期望;嗜睡、食慾降低。
躁狂發作時,與抑鬱發作時判若兩人,情緒高漲、樂觀熱情、積極向上;思維敏捷、創造力十足,激發天賦;言語變多、喜好分享,對生活充滿希望;睡眠少但精力充沛,有時易怒。
而在兩種症狀的間歇期,患者恢復平靜穩定,成為一個正常人。
兩種極端的症狀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患者的情感就像「冰與火」的蹺蹺板,時而抑鬱,時而躁狂,少有平靜 。
《只有愛能讓我生存》於2018年11月9日在日本上映,關根光才導演,趣里、菅田將暉主演,豆瓣評分7.4。
電影 《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中的寧子就是躁鬱症患者,與男友同居三年的她被病症困擾,嗜睡使其難以邁出家門,只能依賴男友津奈木,但情緒不穩定的她,對男友充滿了抱怨和不滿。
寧子找到一份兼職工作,決定改變的她充滿了對生活的期望和對旁人的感激,但又突然陷入了痛苦與悲傷之中,哭泣著逃走。
男友追上了寧子,逐漸恢復平靜的兩人相擁而泣。
《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改編自榮獲希子獲芥川獎和三島由紀夫獎雙提擾悔名的同名戀愛小說,聚焦於躁鬱症患者寧子與男友的生活,但影片沒有過多強調「躁鬱症」,不期望觀眾把影片當作「病人」的生活紀實, 而是講述躁鬱的人的故事,講述在壓抑社會中掙扎的故事。
寧子躺在床上艱難的睜開眼,她和電話那頭的姐姐問早,盡管此時已是下午4點。房間裡衣服、食物等物品雜亂的擺放著,寧子的生活也雜亂無章、毫無目的,而睡覺占據了絕大部分時間。
「抑鬱」伴隨著寧子大多數時間,根本無法正常生活,嗜睡、不出門、不工作、挑剔簡隱男友、因跳閘暴躁、想給男友做飯的她備受打擊只能坐在地上哭泣、打工時甚至端不好盤子...
我們不能責備寧子不堅強,因為在疾病面前,誰都有可能被輕易擊敗。 光是活下去就已經耗費了絕大部分的精力,即使拼盡全力也難以過上正常的生活,在這樣的處境下,光靠堅強是遠遠不夠的。
按著小說原作者與影片導演的本意,我們可以將「抑鬱」時的寧子擴散到每個在社會中苦苦支撐的人。 寧子的男友津奈木原本想成為作家,卻意外在緩咐正報社報道「情色八卦新聞」,同事早些的報道還害女明星自殺,就連揭露奧運會腐敗真相的新聞也被上司壓下來,當現實與理想越來越遠,津奈木在每日加班的忙碌中,也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樂趣。
「我受不了了,我果然做不到啊,我真的好累啊,光是活著就心力交瘁了。」 津奈木吐露了自己在努力過後的無可奈何,也道出了生活重壓下人們的百般無奈。現在的人似乎變得越來越脆弱,未趕上的早班車、失手掉到地上的手機、領導否決掉的策劃案,都能夠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倒不是因為我們太脆弱,而是壓力太大。
津奈木喜歡上寧子的那天晚上,寧子的頭撞破了,鮮血直流的她卻選擇奔跑,在夜色的襯托下,隨風起伏翻動的藍色裙擺格外吸引人。
當「躁狂」占據寧子的生活時,生活中處處是樂趣,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津奈木的前女友百般刁難,為其強行找了個兼職時,寧子沒有惱怒,而是將其當作新生的機會;當老闆、老闆娘把寧子當成家人時,她的興奮與幸福溢於言表,喋喋不休地將自己的秘密抖出...
寧子充滿干勁與期望的樣子,像極了有時候的我們, 在淋浴噴頭下,接受最神聖的洗禮,想要一次性與過去渾渾噩噩的自己道別;為了明天的工作,定了幾個鬧鍾提醒自己早起;在得到同事一點點的鼓勵後,工作時也忘記了辛苦;老闆的一句「當作自己的親人」,已經足以將自己全盤托出...
「躁狂」寧子像是一面鏡子,清清楚楚的照亮每個初入社會的人,每個懷揣期望與夢想的人。 在報社報道「情色八卦新聞」的津奈木曾經想要成為作家,而漫畫家是同事最初的夢想,但不可否定的是,他們都曾做好了准備,也都為理想拼盡全力。
最終實現夢想的人好像都是「天才」,但他們也是「瘋子」。 梵高、貝多芬、舒曼尼采、歌德這些人,大概就是所謂的「左手瘋子,右手天才」。「躁狂」所帶來的靈感、動能、創造力足以支撐人們完成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但高亢興奮的狀態伴隨著迅速大量的消耗,大部分人都未曾達到夢想的彼岸。
影片最後,丟掉工作的津奈木與痛哭逃走的寧子在天台相遇,在兩人將自己最深處的秘密都吐露後,也都恢復了平靜,相互依偎著,也相互依靠著。
「你要是想離開我,就可以和我分開,可我一輩子都無法和自己分開。」 津奈木是個無趣的人,對於寧子更多的是「無趣」的應和和順從,不曾進一步的詢問寧子抑鬱或躁狂的理由。寧子迫切地想要津奈木了解自己,但也不想再拖累對方,但在津奈木說出,封閉的自己喜歡寧子的勇敢、向前奔跑時,兩人也逐漸歸於平靜,相互陪伴已經是兩人對彼此最好的愛。
我們這輩子都不可能離開一個人,那就是自己,與其說寧子想通過津奈木的了解而得到認可,倒不如說,寧子想要與並不那麼好的自己和解,與有些累贅的自己和解。
寧子沒有到醫院確診過病情,「抑鬱」也只是從她的口中說出,在周圍人眼中,她只是拖累男友的「廢物」,是在侮辱努力辛勤工作的人;「躁狂」在一些時候給了寧子生活的期望,她也興致勃勃地努力過,也感謝每一個幫助她的人。
她一次次在掙扎中醒來,在一次次懦弱中勇敢,在兩種極端情況反復的折磨下,寧子也終於探得了平靜的奧秘,也終於可以體會「正常」所帶來的安逸。
「抑鬱」和「躁狂」是一個人極端的兩面,但「平靜」下來才是最真實的自己,不會因為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而頭也不回地走向低迷,也不會因為對夢想盲目的追求而過度消耗自己,保持「冰與火」蹺蹺板的平衡,在生活的兩個極端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維度。
意氣風發的少年充滿理想、鬥志昂揚,但壓抑的現實,讓其逐漸冷靜,並不得不向生活低頭,向現有的生存法則順從,在背離理想與壓抑現實的雙重壓力下,深陷鬱郁寡歡。
正如本片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這是講述躁鬱的人的故事,是在壓抑社會中掙扎的故事。
他發現震後日本社會趨向「順從化」,大家相互依偎維持著一種」和諧「的秩序攜手共進,好像只有這么做才能活下去,而恰恰相反,導演意識到必須跳脫這種「常規」,去質疑,社會和人才能前進,而寧子就是這樣的人。
影視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里是@哇噻電影,在這里,看電影,品生活。
寫作不易,辛苦讀者朋友點個關注,點個贊!
③ 電影《一念無明》怎麼樣
怎麼說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一念無明》的文章,這里節選裡面的幾段吧:
《一念無明》這個片名是佛教典籍中的一個術語,「無明」是十二因緣法的第一環,指的是一種蒙昧愚痴、無法真正理解事物真相的狀態。佛教認為「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是因緣法的起端,而一念無明指的正是人們由「念」產生的無明狀態,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妄見生起,無明乃生。念念偏差,念念執著,念念相續,一念而萬念,錯誤的念頭最終也就遮蔽了內心的光明和本性。
影片的導演黃進在一次采訪中曾經提到,自己之所以選擇用「一念無明」作為片名,是希望以此呈現片中人物之間的狀態:「他們都是愛對方的,他們都不是外人,電影裡面我自己覺得沒有外人」,但正是這樣的一群人,因為無法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人生,最終卻在不停地互相傷害,「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就是『無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麼。」
很多人在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關注點都放在了躁鬱症,我看到有不少人指責導演對疾病的呈現很膚淺。這當然是一個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對於這部影片而言,心理疾病也許只是一個切入的契機,「一念無明」在這里是一個情感關系中的隱喻,導演真正想討論的,是人應該如何應對親密關系的問題。阿東的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未婚妻互相傷害……這些原本應當是最溫馨的關系,最後卻成了痛苦的源頭,以至於影片最大的溫暖,竟然是來自隔壁房間那個頭頂插著一根針的乖小孩。
另一種「一念無明」的隱喻是關於遠離阿東的人們,那些友人婚禮上竊竊私語的嘉賓、超市中忙著錄像的路人、互聯網上人肉搜索的看客、大樓里拉著孩子阻止他跟阿東聊天的鄰居……他們有著各自的妄見和成見,這些先入為主的念頭讓他們喪失了人對人的關懷,而只是站在遠處默默地看,而這種看註定又只是一種無明,一種彼此傷害的無明。
阿東的故事是極端和個別的,但阿東的處境卻是普遍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既不會處理與親人愛人的關系,也不會處理與陌生人的關系。他們對待他人彬彬有禮,有禮中卻帶著冷漠,他們愛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損傷。
我們是《一念無》中的每一個人,既是阿東,也是阿東的親人,更是那些不認識阿東的陌生人。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許只有用言語、用擁抱、用交流改變自己的一念萬念,撥開無明的遮蔽,真正認識我們自己和他人。這無疑很難,卻很必要。
④ 電影《一念無明》怎麼樣
勿因一念而無明
文/夢里詩書
沒有何般刻意的文藝腔調,也不曾有著過度的拔高,《一念無明》雖有著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弒母、離婚、父子親情等等,都是電影的張力所在,但黃進卻以一種看似平穩,實則波濤洶涌的敘事手法,巧妙的編制著電影的情感,而正是這些點滴的凝聚,令人所真切的感受到了電影對遊走於社會邊緣群體深切的人文關懷。
《一念無明》就觀感來說,自覺與《海邊的曼徹斯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背負著沉重的罪責,同樣是一場隸屬於心靈的救贖,但《一念無橡肢明》所不同的是電影中患有躁鬱症的阿東,所失手殺死的是自己的母親,這種背負在主人公身上的罪責,其實遠比前者單純的過失之痛來的更為深重,但好在電影同樣也為主人公安排了一位救贖者,阿東父親的不棄相伴,仍舊令電影有著一道照亮人心的曙光。
這部電影所攫取的其實還並非僅只是一對父子的羈絆上,面對從精神病院出來的阿東,他雖然沒有受到法律的處罰,但卻成為了這個社會最為邊緣化的人群,沒梁改世有一家公司願意去接納這樣的員工,所有人也都對之惟恐不及,甚至連原本即將結婚的前未婚妻也在他的傷口上灑下了一把鹽,特別是當阿東獨自一人蹲坐在超市吃朱古力的畫面,成為了最為讓我動容的所在,可以說如若沒有父親的相伴,本當回歸社會的男主儼然就是被這個社會所隔絕的。
電影由此為引的展開,為人所見的其實已然並非是阿東他個人的躁鬱症問題,而是在香港這個自詡文明的大都市中那越來越深的人與人間的隔閡與冷漠,透過個體對整個當下社會精神面貌的批判,儼然成為了《一念無明》暗藏於父子親情後最為有力的內在縱深,且不論是飾演父親的曾志偉,還是飾演阿東的余文樂,在這部掙扎於病痛苦難卻仍不乏希望的電影中亦呈現了尤為精湛的演技。
由點到面殲並的電影手法其實並不少見,但能在細碎化的生活中,在父子親情的描繪間,透過種種細節來達到對整個社會的人文思考,點出勿因一念而無明,生活永遠充滿溫暖的意蘊,不得不說是沁人心脾,回味悠長的。
⑤ 天堂地獄,一念無明,走進躁鬱症患者的絕望與希望
抑鬱的結束,是瘋狂的開始。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形容躁鬱症,以上這句絕對是最貼切的。
看過電影《一念無明》的人都明白抑鬱症和躁鬱症的區別。然而在生活中許多人對躁鬱症卻一無所知,只是簡單地把躁鬱症患者統稱作「瘋子「。
躁鬱症真的是「瘋了「嗎?發病原因是什麼?躁鬱患者的世界又是怎樣的?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躁鬱症的苗頭,及時就醫咨詢呢?常人又該如何對待躁鬱症患者呢?
這本《自由的囚徒:哈佛醫學天才的躁鬱世界》(以下簡稱《自由的囚徒》)可以給我們答案。
《自由的囚徒:哈佛醫學天才的躁鬱世界》
這是一本哈佛醫學天才佩里·貝爾德關於自己躁鬱症發病的記錄,經過其女兒咪咪·貝爾德和編輯伊芙·克拉克斯頓的整理和排版得以面世,為我們打開真實的躁鬱世界。
佩里·貝爾德在醫學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他大學三年內完成了四年的課程,並在大四的時候就開始教授大一新生生理學,然而就是這樣的天才卻得了躁鬱症,從天堂墮入地獄,在絕望中掙扎著前進。
即便是生病,他也沒有忘記自己是醫生,他忍著狂躁的性子,在略微平靜的時候記錄在生病期間的所作所為,以及精神病醫院的所作所為,並對躁鬱症進行研究,於是這本《自由的囚徒》逐漸成型。
在佩里的時代,人們對躁鬱症並不了解,當然即便是現如今也並沒有多少人了解躁鬱症。
躁鬱症又稱作是雙向情感障礙,是狂躁症與抑鬱症兩個極端情緒的結合。
對於躁鬱症患者的絕望和希望,我想再沒有比親身經歷者的記錄更容易讓人理解,讓我們一起走進佩里的記錄,走進他的狂躁世界。
躁鬱症患者在發病期間表現情感高漲時稱為躁狂,心境高漲,思維奔逸,並且急於表達自己,甚至莫名自信,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同時異常亢奮,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感興趣,卻都虎頭蛇尾,無法完成;
而表現為情感低落時稱為抑鬱,情緒極其低落,對之前興致勃勃的事物不再感興趣,並且生無可戀,有罪感和無力感增強,甚至想要或者實施自殺。
可以說在躁鬱症患者體內存在兩個極端的小人兒,他們爭吵著把控大腦的支配權,讓躁鬱症患者的情緒如同跳樓機一般,在極度興奮和極度低落中循環往復,沒有葯物的控制便無法停歇。
電影《一念無明》男主阿東身患躁鬱症
《自由的囚徒》還原了躁鬱症患者的痛苦,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卻對自己做過的事保持良好的判斷,在躁鬱症發作期間的一切記憶都不會隨著恢復健康而被遺忘。
這些記憶有時會成為再次發病的誘因, 正如佩里所言:
自我批評、羞愧感及尷尬都是真正的敵人,它們會變得極其猛烈,會對人們造成最嚴重的傷害、破壞人們的自信,使人們難以面對世界。
同時佩里還經歷了一系列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的躁鬱症療法:約束衣、手銬、腳鐐、注射副醛、熱敷與冰敷、長期浸泡在浴缸之中、囚禁在狹小的空間內,以及其他各種治療方式,甚至到後期還接受了腦葉白質切除術,致使他生活完全無法自理。
躁鬱症患者除了要面對病痛折磨和非人的治療方式外,還會面對親朋好友的疏離、拋棄,以及社會的歧視、厭棄。後者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患者如同過山車一般的情緒給患緩臘租者的家人和朋友帶來一定的困擾,他們發病時的可怕破壞力也讓許多人避而遠之。
送進精神病院治療幾乎是許多重症患者家屬的必然選擇。遠離家庭,缺少親友的陪伴,躁鬱症患者便缺失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患者們努力地尋求幫助,給親友們打電話,寫信甚至像佩里一樣選擇逃跑。然而許多正常人卻不能理解,他們拒絕提供幫助,甚至切斷與患者的聯系,把他從自己的世界裡抹開,遠遠地逃離。
《自由的囚徒》 中佩里對此深有體會:
一旦越過正常生活的界限,踏入精神病醫院之後,一道比磚石更厚重的牆壁——一道由偏見迷信築成的牆壁便已將親朋好友們隔絕在外。
除此之外,社會對於躁鬱症患者的歧視,讓他們即便痊癒了也沒有辦法像患病前一樣正常生活。佩里在生病期間失去行醫執照,並在社區中聲名盡毀,他的診所也因此無法繼續運轉,讓他徹底失去經濟來源。
因為躁鬱症,佩里失去了家庭和工作,毀掉了局嘩整個人生。
這似乎是躁鬱症患者必然要面對的結果,在電影《一念無明》中男主阿東痊癒後去求職,當HR 問道間隔的一年去做了什麼時,阿東如實回答自己患病去了醫院,便因此遭到歧視,未被錄取。
而梵高生前的遭遇更勿需多提,因為躁鬱症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於是擾兆留下了那幅全世界著名的《自畫像》,他的孤獨和無奈在這幅畫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梵高《自畫像》
躁鬱症患者的絕望往往來源於整個社會的歧視,而他們的希望也來自於周邊的關愛。
《一念無明》的男主發病期間其父親的不離不棄,和鄰家小孩的陪伴讓他的狀態日益好轉。
而佩里在《自由的囚徒》中也記錄著自己出逃後接受到的陌生人的幫助,和朋友以及父親的關愛。這些善意讓他獲得生存下去的勇氣。
「一陣強大的力量,一種能夠從更樂觀的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一種超越恥辱,艱辛與所有失敗並帶著真正勇氣、耐力與堅韌堅持數月的能力。」
佩里醫生知道自己的病可能復發,卻依然對生活有著憧憬。如果每個人能夠對躁鬱症患者多一點關愛,多一點理解,那麼一定能在那個絕望的黑暗地獄里撕出一道來自天堂的光,給予他們活下去的力量。
最後,以《自由的囚徒》的結尾作結,想告訴每一個焦慮的,狂躁的,抑鬱的,或是躁鬱的人,請好好活著:
生活沿著奇怪的道路前進。只有在極為有限的程度上,我們才是自己靈魂的飛行員,是主宰自己生活的船長。
⑥ 《我的丈夫得了躁鬱症》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我的丈夫得了躁鬱症》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5sHbekt8hXRlci2rd2pIzA
導演: 約西姆·拉弗塞
編劇: 約西姆·拉弗塞 / 弗朗索瓦·皮羅 / Lou Du Pontavice / Juliette Goudot / Chloé Leonil / Anne-Lise Morin
主演: 萊拉·貝蒂 / 達米安·勃納爾 / 呂克·席爾茨 / Larisa Faber / Elsa Rauchs / 更多...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比利時 / 法國 / 盧森堡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2021-07-16(戛納電影節) / 2021-10-20(法國)
片長: 117分鍾
又名: 不可調和 / The Restless
我的丈夫得了躁鬱症的劇情簡介· · · · · ·
影片講述了一個家庭共同面對雙相情感障礙症的故事。
達米安是一個畫家,他作為一個雙相患者,時而對生活和藝術充滿激情——不眠不休地創作,近乎偏執地操持家務,精力無限地折騰全家人出去遊玩,激碼拍表演欲爆棚;時而陷入抑鬱的低谷,陰沉絕望,一事無成。面對達米安的又一次發病,妻子萊拉的痛苦和壓力累積到了頂峰。她不得不聯合達米安的父親一起,忍痛把達米安送進醫院進行強制治療。
旁觀這一切的兒子,既無法理解爸爸的的病,也無法理解父母逐漸走向破裂的感情。爸爸終於從醫院回來,兒子模並充滿喜悅。殊不知,這明羨是身心俱疲的媽媽走向崩潰的開始……
⑦ 求分享電影《有毒蜂蜜》
電影《有臘李毒輪慎遲蜂蜜》內孝咐容是:
⑧ 卡爾和小美躁鬱症電影叫什麼名字
叫做《一念無明》。
主人公就是卡爾和小美這兩名,電影講述了心理學、躁鬱症、人生方面的相關問題這是值得觀看的。
躁鬱症電影還有《無恥之徒》。
⑨ 如何評價中島哲也的最新電影《渴望》
這是一部cult片,是一部完全不讓人產生任何愉悅快感的片子。
先理清一下故事。從混雜在父親、母親、朋友、同學、醫生回憶中的加奈子的故事。(全部基於我的理解)
事情的開頭是美少年緒方跳樓自殺。
父親躁鬱症,母親出軌,被忽視的加奈子和有點陰暗的緒方相識,並喜歡上他。
然而緒方被松永設計,加入了嗑葯派對,被賣給色老頭爆菊且不止一次,最終受不了跳樓自殺。
葬禮上,加奈子吻了緒方的遺體,並決定為他復仇。她明目張膽的進入松永的派對勾引松永,松永一夥知道她是來報復的,但最後還是心甘情願淪陷。
加奈子把自己當做獵物勾引那些猥瑣的高官,並開始物色更多的獵物棋子。他們幾乎都是被人家人忽視,與周圍同學格格不入,長得可愛畢毀慶的人。她將他們引入松永的派對,讓他們染上毒癮,引誘甚至強迫他們賣身,並拍下照片(緒方的是松永拍的)。
這些照片成了加奈子最重要的籌碼,她的目的也成了催命符,黑道要追殺她,但最後她死在她的棋子的母親手裡。
加奈子為了復仇自己跳入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兔子洞,成為另外一個人,變成一個女魔頭,毀滅了自我,毀滅著其他所有人,並享受這個過程。
後面便是父親藤島昭和接到桐子電話說女兒失蹤,開始尋找女兒的故事。
藤島是個躁鬱症患者,有著嚴重暴力傾向以及很深的葯癮。他對和加奈子失蹤先關人員都採取暴力手段。隨著女兒真是面目一步步揭露,他的暴力指數也開始升級。
他其實一直清楚加奈子很扭曲,加奈子在復仇過程中迷失,面對暴躁的父親,她作出勾引他的行為。然而作為父親的余茄解決辦法直接暴力毆打,甚至下了殺手。
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加奈子比他了解的還要扭曲。一方面心痛,加奈子曾經是個乖乖女,桐子曾經很溫柔,美好的家庭分崩離析,是他一手作的。一方面暗自興奮,加奈子嗑葯濫交犯罪,玩弄人心,她比自己更加禽獸。
女兒是個垃圾,因為他自己就是個垃圾禽獸。他自己也是個三觀不正,沒有心沒有靈魂的空殼,唯一的執念把那個流淌著自己血脈的禽獸挖出來在殺死在埋掉掉。在他女兒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最醜陋的一面,他想殺掉的估計是他自己。
藤島最後威脅女老師,說綁了她女兒要她找加奈子屍體,其實並沒有的。晶子小妹妹在女老師和藤島對峙的時候快快樂樂回家去了。只要女老師跑掉回家,就會發現藤島在虛張聲勢而已。
片子分兩條線,拍攝剪輯手法都不一樣。父親線,從藤島這手握個精神病的視覺來看,時不時發生令人眩暈的閃回,真的如同嗑葯一般。女兒線從炮灰的視覺,從開始唯美小清新到迷亂到黑暗。非常有特色。個人覺得挺好的,我能接受這樣的手法,並不覺得亂,也沒覺得對理解造成影響。
片子里那些撒血漿的地方其實挺小兒科,並不惡心。讓我覺得惡心的,是男主談話時無差別暴力對待所有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黑社會、普通人、老婆、女兒對他來說都是沒差別的,可以隨意動手,可以任意欺凌。他毆打松永的母親,毆打加奈子同學,強奸自己前妻,幾乎殺死前妻的外遇對象,幾乎殺死女兒,後面又強奸別人的老婆,綁架他人。他似乎很厲害,但是他自己在真的暴力黑社會面前卻是懦弱不堪而可笑的。為了自保說出加奈子和他無關的話,為了自保破壞去殺人。在警察後輩面前完全是一個被擺弄的棋子,雖然屢次逃跑,但始終被人戲弄。
這樣一個人居然怎麼也打不死,實在堵得慌。受了再重的傷也能原地復活,太不公平了!!最後女老師刺中他的時候,我就差叫好,可他不死,女老師用鐵鍬敲他的頭,最後還是不死。到結局,對男主的厭惡都無法宣洩,全片看完累積了太多負能量,對這片子完全喜歡不起來。
⑩ 《觸火之戀》我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1. 愛情是千百年來人類經久不息的話題,愛情是人生中一首永遠也唱不完的歌謠。我與你的相識,關於你愛情的故事,你那堅持卻又不能到彼岸的愛情,遭遇不幸,給你心靈的愛情帶來了陰霾,萬幸的是你沒有自暴自棄,在這場被傷害的愛情里你在生活里學會了忘記。
2. 你在工作時認識了穩重的新上司,這正是你所喜歡的類型。領導平時話很少,每次都是你有事沒事去找他說話,時間久了你們自然拋開身份成了朋友。你見不到他會感覺心裡空空的,見到他就會特別的高興,所以每天都盼著上班,工作自然有勁。
可好景不長,他因投資失敗萬念俱灰和家裡瑣事不斷,之後你們的聊天漸漸的變少了。他覺得人生走到這一步對他來說就是煎熬,沒有親人能懂的內心,他甚至覺得連活著都沒有意義……我從你對他的關心裡意識到你真的愛上了他,但是,我不允許你用自己幸福的代價向他表白伸出援助之手,因為我害怕你說出來後會犧牲自己完整的家庭。
3.最終,我扼殺了你鼓起勇氣的心,每次看到你對他是否幫助那種考慮考慮的眼神,我就難以放下那顆非要阻攔你的心。誰知你傾向放下後的心,我們卻有了決裂的局面。但是,我卻心願未了的無法在這樣的局面里死心,日復一日的去找你溝通,希望我們關系能有奇跡出現,可是整個月你的態度依然那麼堅決。
4.那個月即將結束後,我給你的郵箱里發了一篇,從在乎到放棄的信,我忽然感覺輕鬆了許多,本以為我會發泄一通,卻發泄不出來……帶著病痛的身體,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反而會那麼平靜。難道真的沒有在乎過你嗎?不是,當初你說被車撞也願意的時候我甚至可以拋棄生命陪你共赴黃泉,可在被你拒絕後的一個月,我已經沒有最初時的那麼難過了……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聚散隨緣吧。
5.新的一個月帶著解脫、舍棄的心,我准備走向人生的下一站。不帶希望的告訴了你一些我們目前的個人磁場事宜。就是這樣的開始,我好像深陷了我都不自知的泥潭不能自拔:越是有傷疤的東西,越並判悄是想再次撕開傷口,越是你不想被說教的感情,結果把我們彼此弄的疲憊不堪。所以我沒有在剛剛回轉的關系裡,去放棄阻攔你隨時會受傷的感情。因為,我覺得若我不能喚醒你就失去了與你做朋友的意義:他是黑的,心是灰的,感情是冷的,你靠近會失去快樂,失去了自信,甚至終有一日會失去生活的激情。
6.看著這樣的你我狠狠的在你的心裡打了一拳又一拳,利弊權衡之下你不得不鬆手,看著重心回到生活的你,我是欣慰高興的,因為沒有出現教訓的慘痛,不知為何我對你說了很多太傷人的話,你都沒有與我再反目,而且總在短暫爭吵之後與我和好如初。
7.你的對過往和上司痴心感動了我,我很同情你的過去,並希望能夠為你做點什麼。於是我接近你並開導你,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自己不可救葯的愛上了你,愛上了至真至誠的你。
為了喚醒你的痴情,更為了表白自己的真情,在你對我的衡量下,我開始給你講我的故事,用我最不善八卦的口才來換和你真心相對。
8.「我怎忍心讓你從放棄里,又開始一場錯誤」,每次堅定看著你好久好久,我都想抱著你哭一場,然後,松開我那顆沒有握住的「心」,慢慢地打開轉身的腳步,對你說:「我會忘記你的,你永遠也不要再想起我。」說完後,我會用力抬起邁開的腳步。
9.可是我沒有那麼瀟灑,剋制想與你緊緊擁抱下的慾望,我忘不掉住進我心裡的你,我也收獲不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因為,你總是讓我失去一些之後收沖友獲更多。對我而言的愛註定會悲歡離合,雖不會與你發生愛恨糾纏的情網,卻會 讓感情的路越走越窄。
第二部分
別樣的感覺
在讀《原絕渣則》這本書的時候,有一段作者講述了他的兒子保羅得了躁鬱症,從腦科學解釋了躁鬱症的病因。還詳細的講述了保羅怎麼從糟糕的一個人,到達一個健康的天才……
躁鬱症也叫做(雙向障礙),既充滿創造率又缺乏自律。保羅最嚴重的時候,走到酒店前台,把人家計算機給砸了,被鋪入獄。在獄中被打的病情更嚴重。出獄後作者夫婦用心治療和3年的陪伴,讓一個曾一度深更半夜,做事一團糟、喝酒吸毒的一個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天老老實實的吃葯、冥想、早早上床睡覺,拒絕毒品和酒精,充滿了創造率還能很好的做到自律。
作者介紹保羅拍的一部電影《觸火之戀》,讓許多生活可能被雙向障礙的人既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他們未來前行的道路。
我就是看了作者的推薦,產生了病態的共鳴,因此看了這部《觸火之戀》的電影。電影講述著兩個關於患有躁鬱症病人相愛的故事。女主卡拉.露西亞熱愛詩文,對一切實物都保持自己獨特的理解,她出了一本叫《褪色》的書,裡面表達了她對世界獨特的看法與感受。然而,她的觀點卻不被人理解,甚至別人把她當作了精神病人,在一次和母親的爭吵後,她被送到了精神病醫院。
男主馬科爾.盧納也對世界有著獨特的看法,他甚至有些偏激,幻想自己是來自外星的。也是在一次晚上和父親發生爭吵後,跑到樓頂,幻想著讓月亮帶走他,結果等來的是警察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醫院。
就這樣兩個人同在一個醫院相遇了,在醫院里兩個人從躁鬱症聊到藝術家,從柴可夫斯基聊到梵高,從月亮聊到星星,從宇宙聊到人生。他們成了彼此的知己,對方好像就是那個唯一能懂自己的人。但是,他們這種行為在醫生看來是不正常的,醫生明確告誡他們不能來往,並且設法隔開分離著他們。
隨著他們病情的好轉,各自回家去了。回到家後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對方,甚至同時出現了自殺,試圖通過這個方式找到彼此。幸虧,被家人及時發現,搶救了過來。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找到對方,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相見。他們開始了熱戀,但是,幸福很短暫,雙方父母激勵反對,越是不被認可他們的感情就更執著。他們遠離了父母,生活在了一起,不久露西亞懷孕有了他們愛情的結晶。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妥協了,只是要求他們要有自己的工作,兩個人要按時吃葯。
馬科爾卻未遵守父母和醫生的囑咐,沒有按時吃葯和由於壓力太大,他變得瘋癲起來,和露西亞時常發生爭吵,最嚴重的一次出手推倒了懷有身孕的露西亞……最終失去孩子的露西亞離開了他……和最後兩個人的見面,彼此相視一笑。
電影的結束,也是寓意著兩個躁鬱症的人,最終恢復了康復。我之所以引用這部電影,揭露自己的病史,是想面對別樣的感覺,始終是種病態,我既做不到華麗轉身,就加快腳步在下一個路口等你,期待看到,人生職場大贏家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