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中搖的老式的電話機是什麼工作原理
老式電話機的線路本身沒有電,所以要手搖發電——電話機內置了發電機和蓄電池,每次電話之前都要發電才能使用,所以要「搖一搖」,也就是給蓄電池充電。
當揚聲器拿起電話和送話器通話時,聲帶的振動會激發空氣振動並形成聲波。聲波作用在送話器上產生電流,稱為語音電流。話音電流沿線路傳輸到對方電話的接收器。另一方面,接收器的工作原理與送話器正好相反——將電轉換成聲波,聲波通過空氣傳到人耳。
這樣,就完成了最簡單的通話過程。
(1)露天電影發電機老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上對電話機的改進和發明包括:碳粉話筒,電話人工交換板,撥號盤,自動電話交換機,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雙音多頻撥號,語音數字采樣等。新技術包括,ISDN,DSL,模擬行動電話和數字行動電話機等。
最初的電話機(終端)是由微型發電機和電池構成的磁石式電話機,打電話時,使用者用手搖微型發電機發出電信號呼叫對方,對方啟機後構成通話迴路。後來,1877年愛迪生(T.E.Edison)發明了碳素送話器和誘導線路後通話距離延長了。同一年又發明了共電式電話機。1891年終於發展到A.B.Strowger發明了自動式電話機。
電話機基本功能:
1、聲電互換
因為要進行快速的、遠距離的通信,不能直接傳送聲音,而必須先把聲音變成電信號(即以電作為載體),
到對方後再把電信號還原成為聲音。
2、摘機識別
當主叫方拿起電話機時,交換機應有能知道「有人要打電話」的功能,以便交換機做好接續准備。
3、發送信號
自動電話機正是通過發送撥號信號來指揮電話交換機的工作,並進而建立兩個電話機之間的連接的。
4、響鈴
即在對方來電話時,電話機能以鈴聲告訴主人:「有人來電話了。」
5、電接續
電話機中,實現這五大功能的部件依次是:送受話器、叉簧、撥號盤(或按鍵盤)、電話鈴和電話迴路。
㈡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七十年代的農村露天電影,如果那村晚上有電影,會傳的很快,而且會興奮很長時間,那怕是看過幾遍的「三戰」也是提前吃飯,老早的去佔地方的。
七十年代農村的露天電影,最明顯的是一部放映機,中間要換四回膠片。看到正過癮的時候換膠卷,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電影看過幾遍了還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子們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著了,大人們都散場了,才有醒來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邊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邊的女孩身上了。
陸續的有了電視 ,電影在農村就失去了市場。
時間的推移,讓該出現的事物必然出現。該消失的也必然消失。
就怕電影機和發電機出故障!還怕天氣不好!夏天怕下雨!冬天怕下雪!一年四季怕刮風!那時候農村沒有 娛樂 活動!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的電影隊進村給放場電影!那時候看場電影就象過年似的盼啊盼啊!啊總算是把你們給盼來了!一聽說今天晚上咱們村放電影!那個高興勁呵!真是要多高興有多高興!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年歲大一點的人們都會有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現在回憶起來快樂無比、幸福滿滿。
那個年代人們主要的業余文化生活,就是聽廣播、讀報紙、看雜志、讀小說、偶爾看看露天電影,雖然單調了一點,但都很快樂,也很享受,更是滿足。那時候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多是你幫我、我幫你、互幫互助、家常理短,有時間會談論電影里人物場景、孩子成長、集體福利、生產隊建設、公社大幹快上的發展情況、國家新聞與新政策等,每個人都用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昂的革命鬥志,投入到家鄉的生產和建設之中。那時候的人們不物質、講奉獻, 社會 公平和諧,不講房子、車子、票子,沒有黃賭毒,有的只是:合作醫療到農村去,農民享受到免費的醫療待遇;開展青年學生上山下鄉運動,接受農村教育;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利益,建水庫、修橋梁、開荒山、修梯田,加快三線建設,實現農業機械化;在學校里,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訓練、打球的喝彩聲、音樂課甜美的歌聲,一幅最美麗、最動聽、最活潑、最充滿活力、最歡快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公平的集體經濟生活,人們活得輕松、活得純真、活得 健康 、活得幸福感爆棚;那時候的 社會 風尚良好,電影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整個 社會 崇尚敬老愛幼、團結互幫、積極向上、大公無私,沒有爾虞我詐、坑綳拐騙。
那時候的農村天空是藍藍的,田地向圖畫一樣整潔有序,開工的鍾聲、有線廣播的喇叭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號子聲,涓涓小河的流水聲,真是美妙至極,特別是晚上看上一場露天電影,真如同過節和參加盛會一樣,讓人彷彿置身於仙境。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當時的電影只有七部樣板戲,每部都看多遍,其中故事情節耳熟能詳,因當時沒有別的 娛樂 項目,還是得知大隊要放電影還很興奮。
當時看電影最怕的是下雨刮風,當時的孩童,一聽說大隊要放電影,打聽放什麼故事片,即使看過多遍也很興奮,不午上課都聽不進去老師所講,放學後早早搬上橙子,去操場站地方,並在地上挖個小坑,尿尿用,早早盼天黑,最擔心的是後邊一打架,總怕是自己哥參與打架,當時青年總愛打架。
總之當時看電影,風里來雨里去,可少年的我是快樂的。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人民公社有一個小放映隊,晚上掄流到各村放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那幾部老片子,一個影片重復放半個月,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到各村亂竄場場不耽誤。電影都是在農村的麥場或戲台前放映,小孩子在天還沒有黑下來,就把小橙子,馬扎子,長板凳擺在了電影場上,叫"佔地方"。在室外看電影,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飛,咬的人們滿臉起泡;冬天看電影,則凍的腳丫子疼,凍的小耳朵直發癢,冬天在室外看電影太冷了!
太好、太熱鬧、太開心了!
遺憾的是,那場面回不去了。 可以說,那是我們童年時最快樂的事情。每年夏天,只要村裡來了放電影的,那村裡的娃些不知要多高興呢!村子裡一下就沸騰了。到處都聽見娃些大呼小叫地喊:「演電影啦、演電影啦!」一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們那些小夥伴們心裡就樂開了花,大們也著急地早早地做好晚飯,准備著吃過飯,搬上凳子去我們的學校院里看電影。男女老少都要去的。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也要去,下至吃奶的孩子,年輕的媳婦們抱著孩子,一邊餵奶一邊看電影,什麼都不誤。院子里擠得滿滿當當。為了讓電影早點開演,你看吧!有的幫忙拉屏幕,有的幫忙擺放機子,有的幫忙搭檯子,反正是忙得不亦樂乎!聚集在一起的孩子們,你看那耍鬧、玩吧、就別提有多高興了。滿場地跑嗎、鬧呀!大人們坐在一起,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雖然是晚上了,但那時候,那個學校卻是我們歡樂的海洋。
多年以後,我們長大了, 社會 發展了,家裡都有了電視,人們漸漸地就不看電影了,也沒有有再來村裡放電影了。尤其現在人們有了手機,人們更是能隨時方便地想看什麼看什麼,誰還願意那樣半夜三更冷冷地守在露天院子里看電影呢?現在的孩子想想都不可能。但,我們小時候,那可是真實的,快樂的日子。多麼美妙的回憶啊!寫著、寫著,我都快樂著!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㈢ 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
說起電影,相信誰都不陌生。現代電影院漫天飛舞的海報,網路上營銷熱銷預訂。電影院裝修的富麗堂皇,猶如宮殿一般,空調吹著,沙發軟椅坐著,再來一杯苞米花,飲料喝著,那是一種花錢的高端享受。但現代人永遠體會不到我們那時年少時免費露天電影的感覺,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一直記憶心頭。
七八十年代,鄉下看一場露天電影可是熱鬧非凡的事件。一聽說電影船要來,莊上巷道里頓時就忙碌起來,你拿椅子他拿大凳,也有小凳子,小椅子放前排,一個個步子急促,生怕占不到好位置。偶爾也會為位子爭奪,爭的面紅耳赤,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後都不了了之,不就看場電影嘛,又沒什麼什麼深仇大恨,今天吵了,明天一樣遇到會說話。
最好笑的,有時候明明當時占的好地方,吃過晚飯來一看,大凳已經到了其它地方,心裡也苦笑,又不好說誰,誰知道你放哪裡的,有時候找凳子不叫你找半天算好了,有的甚至電影放好結束了,才找到自己的凳子。也有人稀里糊塗的拿錯把人家凳子拿回家,所以那時家家戶戶的大凳子背面都會寫上名字,或者寫在凳腿上,這也是當時的一種特色。
有時候也誤傳消息,說今晚有電影,結果搞得前廟廣場一片繁忙景象,大凳小凳排成行,熙熙攘攘都為電影。等天黑了也看不到電影船,才知道一切都是個假消息,不情願地拖著凳子,或夾著,或杠著,嘴裡詛咒著那個傳消息的人。知道是誰也沒什麼名堂三說出來,人家也是聽人說的。
有時候遠遠看電影船來了,一傳十 十傳百,前廟廣場霎時間凳子擺滿,速度是超快,有叫弟弟妹妹占著,自己回家拿凳子,有叫哥哥姐姐的,有叫爸爸媽媽的,有的還用磚頭瓦片劃個框,表明他的地盤,結果可想而知,你人一走,保准不是你的,風風火火的為電影。最後電影船沒有在碼頭停下,穿過夾溝橋,向北往隔壁村莊去了,氣的有人朝電影船扔泥塊,都像泄氣的皮球一樣,空歡喜一場。
有時候,電影船突然來了,來的比較晚。有人說有電影又沒人信,等電影船機器發動轟鳴聲響起真去一看,心裡又懊惱不已,好位置都被別人佔了。看電影位置就是風水輪流轉,誰也不敢說,下次還是好位置。看電影,真是讓人喜歡讓人憂。
我們里下河地區地處水鄉澤國,水路四通八達,沒有一個村莊不通水路,所以放電影都是公社和鄉文化站組織的電影船到村莊放電影。
老早的村莊都沒有電,電影船是掛漿機船,木製船蓬帶發電機,電纜線直接拉到放映場,放映員有時晚了就在電影船上休息,倒片,電影放好了都要倒回,下次再放,不要趕夜船。
那時候看放映員是最有本事的人,到哪塊都吃香,今天還沒看完,就有人圍著問明後天到哪莊上放。電影船一到了碼頭,兩根毛篙柱子一豎,電影幕往上一杈,喇叭一掛,電線懸空拉到廣場中央的四仙桌邊,四仙桌那時都是跟村民借,四仙桌腿上綁一根豎著的竹竿,廣播線就就綁在竹竿端上,准備工作就准備就緒了。
這時,家裡稍微有點富餘的人家家裡有餘糧的,就炒點蠶豆,豌豆,葵瓜子供孩子嘴裡剝剝,解解饞。誰家沒炒的,小夥伴也一樣跟著沾光,那時的大人孩子都淳樸,你幾個,他幾個,帶到電影場上吃得是津津有味,基本上一場電影下來,地上滿是殼兒,加上一些小糖擔,賣的糖塊的糖果紙,反正是一片狼藉。
放映員來的早,晚上大隊里還管夜飯吃呢!夜飯吃好了,放映員去船上拿上放映機,放映機是裝在一個精密的木質箱子里,帶上幾個鐵盒要放的影片,拉好電纜線,開動機器,接好電源,打開放映燈,場上頓時就亮了起來,人也慢慢地越來越多。
放映員那時會習慣的放一些演講片,宣傳片。場上人群漸漸多了起來,說話聲,喧嘩聲,吃瓜子,剝豆兒聲音,不絕於耳,你找兒子,他找丫頭,找位置的,有的還拿著手電筒晃來晃去的,也有拎著馬燈的找人的。有給孩子帶衣服的,遇上要下雨天,還有人帶傘,送雨衣的,也有鄰村一些小伙頭在周圍溜來溜去的。
放映員看場上人員來的差不多了,就話筒拿起,介紹一下今天放什麼影片,叫大家保持安靜,開始放映了。放映燈關閉,放映機一道光柱射向銀幕,放映機的兩個圓盤盤一高一地轉著,放映機有節奏地嘀嗒著。
場上安靜的只聽見喇叭里傳出的電影聲音,人們都在觀看著這難的露天電影,有時半個月,有時一個月,遇上天氣惡劣有時甚至兩個月才有一次電影,個個別提有多專注了。
電影偶爾有跳片,放映員就會用手壓著,有時不停地用小刷子在機上清潔著。有時電影也會經常燒片,只見放映員打開放映燈,熟練的拿下圓盤盤,剪去燒片那一段,再粘連好繼續放映。剪的那一段,有時會有好長,或者剪了幾段,孩子都搶著拿去看,對著燈光,你傳他,他傳你的看,放映燈光一滅,片子都不知道傳給誰了,只聽見不知道誰嘴裡的嘟嘟囔囔的聲音。
一般都是放兩個影片,好看的都在後面放。就那樣,我們的童年少年很多經典老電影片陪我度過,《閃閃的紅星》,《平原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戰上海》,《羊城暗哨》,《渡江偵察記》等。看得一顆紅心,熱血沸騰!有時農閑,寒暑假之間都會要求加影一個影片,放映員有時也只好答應,好吃好喝侍候著,那麼熟悉,不好拒絕。有時一些好看的剛出來的影片,放映員還組織村裡的年輕人去鄰村「跑片」,等人家那邊電影船放完拿回來再倒片再放,就叫「跑片」。電影拿回來那個歡呼雀躍的勁,甭提有多驚喜了。
說實話,那時鄉村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電燈電視那時都在幻想中,唯一能享受到的就是廣播和收音機。你說,來一場電影,都歡聲雷動的喜歡呀,提前做好學習作業。晚上可以瘋,可以游戲,可以玩了。大人也不會像往常一樣看著,不讓出去,全村人都在看電影,哪個不讓孩子出去看電影,鄰居都會說呢!別管那麼緊呀,給孩子看看電影,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該放手就得放手。那時,家長要是不讓孩子看電影,孩子就認為是家長不講理,家長以後說什麼,就沒那麼叫響,所以,一般家長都曉得這個道理。
後來農村有了電,電視也慢慢多了起來,可每天晚上都要到9:00-10點才能來點。只要電影船一來前廟廣場放電影,電影場上依然是人頭攢動,一如往昔盛況。記得那時看電影的熱情是空前的高漲,一點小雨,絕不收兵,撐傘穿雨衣繼續看,不是落得地上流水,電影機無法放映,都不會撤。有時,雨停了還跑到電影場上看看有沒有繼續放,不要錯過了。
那時,只要是鄰村放電影,都千方百計的打聽。平時上學不敢去,一放寒暑假就沒得我們的過時,老是打聽鄰村哪莊上有電影,一到天黑就集體行動。有一次暑假之間打聽到蚌蜒河北的鄰村晚上有電影,吃過夜飯就早早聚集一起,等候比我們年長一點的本家大哥哥一起去。因為蚌蜒河河面沒有橋,渡口渡船晚上是不會放人過河的,得撐船過去,大哥哥會撐船。
大哥哥吃擺夜飯,拿了一桿竹篙,我們一行有二三十個,浩浩盪盪地來到圩子口,上了一個停泊在圩邊上的一條六七噸的水泥船。大哥哥竹篙一深一淺,聲落水起,一摁一收,船駛向北岸,月色下水泥船一會功夫就漂過幾百米寬的河面。到達河北岸,大哥哥叫人清點好人數,然後帶好船前樁,並把船艄繩也帶好了,蚌蜒河大河裡經常有拖隊船,機動船走,怕浪頭把船樁晃動鬆了漂開去,就回不了家了。
眾夥伴猴子似的撒腿就往鄰村跑去了,也不等大哥哥了。大哥哥和我是本家,我們幾個就等大哥哥一起再往鄰村走去。大哥哥邊走邊說,三小,等電影要結束家來的時候,你們早點出來,結尾一點不要看,我讓他們知道不等我的厲害,戲弄他們一下,我們幾個答應了大哥哥。
那一次我們在鄰村看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眼看電影快結束了,大哥哥朝我使了一個眼色,做了一個動作,我拉了一下幾個要好的衣角,撒腿就跑。一溜煙來到蚌蜒河北岸帶船位置,幸好大哥哥有經驗,前樁被波浪起伏顛鬆了拔起掉水裡了,就剩下後面那深樁帶著,船沒漂開。
大哥哥也到了,拿起放在稻田裡的竹篙。三小,你們快上船,大哥哥招呼著。一些陸續來的都上船了,月色皎潔下,後面還有一撥黑黝黝的人影在奔跑,都知道,慢了可能要上不了船,那勁頭不亞於一場冠亞軍決賽。早到到了船上的個個基本都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大哥哥拔掉船艄的後樁,竹篙一使勁,船離岸而去,快的一個箭步蹦上船,再就要人拉住,一個腳踏船上,不至於掉河裡,再後面撲通撲通地跳河裡去啦.....船上不少小夥伴哈哈大笑起來。還有的在岸上呼天喊地,有的嘴裡帶著哨子,有的罵罵咧咧的,有的哭起來,看大哥哥不理,都直接下河游泳,踩水追來,一手舉著衣服,一手遊河,水鄉的孩子,個個都是浪里白條,滑溜的很。大哥哥看岸上沒人了,船身就慢下來,河裡遊河的都跟上來了,就吩咐船上的把河裡的一些夥伴拉上船,清點人數,畢竟一起出來看電影的,不能弄丟了。鄉村的孩子,有時就是那麼逗。
這事過去很多年了,我都一直記得為看一場電影的角逐奔波,苦樂年華的時光。
隨著農村供電日漸正常,生活條件的改善,家家戶戶有了電視,再後來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路普及。露天電影如江河日下,再也不能激起現代人的熱情。偶爾村裡有一場露天電影,也是人影稀少,形影孤單,沒幾個人看。有誰還能能懂過去的舊時光,唯有往事如風拂過心頭,歲月悠長。
露天電影曾經風靡紅極一時,一種遠去的舊時光,再也找不到那種氣息和味道。但這種時光記憶卻一直永遠縈繞在我們心中,百轉千回,回味一生。
㈣ 六七十年代的電影放映員是個「肥差」,你知道為什麼嗎
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電影放映員十分稀缺,而且想要成為電影放映員也沒有那麼容易。
㈤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㈥ 你看過鄉村放映的露天電影嗎其消失原因是什麼
小時候家裡在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看電影可以說是全村最盛大的文化娛樂活動。只是在田頭電線桿上的大音箱上接到“今晚女大台放了電影,請互相轉告”的通知後,這一天大家都很期待,孩子比春節更開心,等不及太陽落山了。傍晚,生產隊也提前解散,大家都拿著長凳,跑到放映點,孩子們急得脫下幾頓飯,等不及了,先來到放映機旁邊,抓住好位置,看得更清楚。放映隊帶來了放映機,還帶了發電機,下午,他們很早就提前到場,必須先把放映機安放好,先拉兩個長竹竿,拉好窗簾,然後再吃飯。每次調試,他們放一個大聲音、好像整個營每個場頭都能聽到。
“時隔40年回顧”,電影是無與倫比的。由於現在很普通的文化消費,電影的內容不太精彩。但是現在文化生活很豐富。可以選擇太多的文化娛樂節目,周圍的露天電影好像不太引人注目。
㈦ 手搖發電機原理
手搖發電機的原理其實就是電磁感應原理,既線圈在旋轉的磁場當中產生感應電動勢,平常的手搖發電機中的基本構造組件就是定子跟轉子,定子一般是永磁體,轉子是線圈。
在外力的帶動下線圈在磁場當中作切割磁感線運動產生感應電動勢,如果內部線圈通過電刷與外部電路構成一個閉合的迴路那在這個電路當中就形成電流!
(7)露天電影發電機老圖片擴展閱讀
攜帶型手搖操作發電並可充電的應急電源。在全球任何角落無市電和油料發電的情況下可以用人力手搖發電供給各類電子產品使用。可在野戰、野外作業、野外考察、拯救行動、自然災害、生存訓練、應急通訊、長期缺電、旅遊、應急用電等狀態下積極應用。
主要為小功率通信電台、對講機、筆記本電腦、PAD、手機、攝像機、數碼相機、音樂CD、MP4、MP3、便攜移動電視、DVD、收音機、手電筒照明、各類燈具、電動工具、汽車、各類測量儀器等攜帶型產品供電或充電。可直接向鋰電、鎳氫電池、鉛酸蓄電池等各類電池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