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反基督者的幕後花絮
影片原計劃在2005年上映,但是製片人皮特·阿爾貝克·詹森(Peter Aalb?k Jensen)卻不甚提前泄露了影片的結尾。盛怒的拉斯·馮·提爾一氣之下停止了影片的拍攝,騰出時間來重新編寫了劇本。
影片只有兩個演員:威廉·達福和夏洛特·甘斯布。而且他們在影片里名字只是「他」和「她」。
影片是2009年戛納電影節的參賽片。
影片在德國克隆邊上的一片小樹林理取景。
全片的投資只有1100萬美元。其中,丹麥電影學院投資了150萬。其他的資金幾乎來自全世界的各個獨立電影公司。這些公司遍及德國、立陶宛、巴西、俄羅斯、愛沙尼亞、波蘭、義大利、印度、伊朗、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希臘。拉斯·馮·提爾自己的電影公司也投資了一部分資金。
影片中使用的那些動物——鹿、狐狸和烏鴉,先前在捷克接受了訓練。
如果算上本片,那麼拉斯·馮·提爾已經有10部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並且有8部電影參加了主競賽單元。
因為厭惡飛行,拉斯·馮·提爾是乘坐汽車從丹麥來到戛納的。
本片是拉斯·馮·提爾患上抑鬱症以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影片在片尾打上的「向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致敬」。這一字幕在戛納招致了鬨笑和噓聲。
《反基督者》這個標題來自尼採的同名著作。
在《反基督者》里,拉斯·馮·提爾使用了蒙克的名畫《吶喊》和亨德爾的歌劇《里爾納多》的選段。
女演員夏洛特·甘斯布憑借著自己在電影里的出色發揮獲得了2009年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㈡ 尋找一部電影
是這個,撒旦的生日是6月6號
新天魔666
◆中文片名:新天魔666/凶兆
◆英文片名:The Omen
◆年 代:2006
◆首映日期:2006年6月6日
◆國 家:美國
◆類 型:恐怖/驚悚
◆導 演:約翰·摩爾 John Moore
◆編 劇:大衛·塞爾策 David Seltzer
◆主 演:朱莉婭·斯黛爾斯 Julia Stiles
里夫·施雷伯 Liev Schreiber
米婭·法羅 Mia Farrow
西繆斯·達維-費茲帕特里克 Seamus Davey-Fitzpatrick
◆級 別:R(暴力恐怖畫面)
◆片 長:105分鍾
◆發 行:20世紀福克斯 20th Century Fox
◆語 言:英語
◆IMDB評分 5.3/10 (9,256 votes)
◆影片簡介:敵基督降臨
"......他從永恆之海升起,在岸的一旁建立軍隊;他將人類變成弟兄,直至他們滅亡......"不少人相信《聖經》中的《啟示錄》是對未來或部分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出預言,那些隱藏的記號已發生在我們身邊:恐怖襲擊、反常氣候......災難層出不窮。《啟示錄》的其中一節指出 "敵基督"(Anti-Christ, 基督教名詞,指基督的大敵) 的來臨,並以數字"666"作為獸的記號。敵基督將直接從撒旦獲得力量,藉此在人間建立一個虛有其表的帝國,宣布世界末日正式來臨。
資深美國外交官羅伯特(里夫·施雷伯 飾)對《啟示錄》的黑暗預言沒有在意,因為他目前最擔心的是剛剛遭遇流產的妻子凱瑟琳(朱莉婭·斯黛爾斯
飾)。為了不想給第三度流產的妻子造成沉重打擊,羅伯特聽從醫院神職人員斯比利多神父的建議,當晚接收一位母親難產而死的孤兒當作妻子的初生兒子戴米安,更將夭折一事對她隱瞞。蒙在鼓裡的凱瑟琳悉心撫育著戴米安,羅伯特暗自慶幸當晚的果斷決定並無不妥。
羅伯特晉升為駐英大使,舉家遷移到倫敦郊區居住。連串令人不安的怪事在5歲的戴米安(西繆斯·達維-費茲帕特里克 飾)身邊不斷發生:保姆在他的生日 Party 上自縊身亡、到動物園參觀惹來大恐慌、在上教堂途中神經失常、多張朦朧相片竟預兆了被攝者的死亡......身份神秘的布瑞南神父 (皮特·波斯爾思韋特 飾)對羅伯特一家做出了警告,而職業攝影師凱斯(大衛·瑟利斯 飾) 因在生日Party上捕捉到奇怪圖像也捲入進來。
麻煩事愈來愈多,矛頭直指年幼的戴米安。新上任的保姆貝洛克太太(米婭·法羅 飾)像命中註定般守護著戴米安,更不幸的事情同時接踵而至......背後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羅伯特和凱瑟琳弄清兒子的真正身份居然是敵基督,夫婦二人誓要做出最大的犧牲以阻止兒子為禍人間。預言已明示,徵兆已千真萬確:世界末日即將降臨——2006年6月6日,凶兆現形,人類終極恐懼已無法避免......
㈢ 反基督者的幕後製作
「這是部浪漫的電影」
一如既往的黑暗、一如既往的絕望、一如既往的晦澀,在新作《反基督者》里,拉斯·馮·提爾吧自己所擅長的那些視覺和戲劇元素從頭到尾重新玩了個遍。這部被眾多媒體和影評人稱為「2009年戛納最黑暗、最恐怖和最血腥」的電影在拉斯·馮·提爾的嘴裡竟然變成了一部「浪漫愛情片」。這種巨大的反差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拉斯·馮·提爾說:「我沒有拍攝過那些好萊塢人熱衷的類型片,我也沒有力量操控劇組,我只能指揮劇組。因為我非常反對固守成規地拍攝電影,我喜歡在一些被大家認同的電影類型里加入我個人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是情節與故事,或者是舞蹈和音樂。就像我以前拍攝的《破浪而出》和《黑暗中的舞者》。我自己覺得《反基督者》是一部浪漫電影,它具有一切浪漫的愛情電影所需要的一切元素。我甚至覺得這部影片的風格和愛倫·坡的世界相似。」
除了認為自己的電影「浪漫」之外,拉斯·馮·提爾還覺得自己是按照直覺和本能的指引才拍攝了這部影片。他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非要拍這部電影,我只是想這么做。這是一種奇怪的直覺。我很享受拍片的過程。這部電影只是講述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關系,除此之外,我沒有想表達的東西了。我不過是在努力把這個主題表達得稍微嚴肅一點,再稍微有趣一點而已,也許我能拍攝出一部比這個更有趣、更有邏輯、更清晰明了的電影,但是我不想那麼做。在這個電影里,我放了一個自己的夢,或許這樣會脫離觀眾甚至是票房。但是在片場我無法停止下來。」影片里充斥著大量「限制級」的令觀眾尖叫的鏡頭,這種內容完全來自於拉斯·馮·提爾的抑鬱的情緒。他說:「我有整整兩年的時間都非常沮喪,整天不知道在想什麼,或者我什麼都不想。這部電影就是在那段時間里拍攝完成的,靈感來自於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恐懼。不過這不應該成為導演和觀眾之間的溝通的橋梁,我拍電影是想表達出一種接近真正黑暗的恐懼,而不是讓他們來體會我內心的想法。我的電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觀眾能不能理解它不是大問題。」
宗教和大師
影片的標題《反基督者》的含義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那種譴責上帝並憎惡這個世界的人,拉斯·馮·提爾的「反基督者」來自弗里德里希·尼採的一部譴責基督教的同名著作。但是對於上帝和宗教這種敏感話題,一如拉斯·馮·提爾這樣的「非正常人類」也還是小心翼翼。他說:「信不信上帝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我嘗試著相信他,但是從歷史上看,發明宗教的是人類自己,創造神跡的是人類自己,讓世界變成今天這個模樣的也是人類而不是上帝。尼採的那本《反基督者》我從12歲時就開始閱讀了,一直沒有讀完。不過我覺得我更像是喜劇大師斯德林堡。他患有嚴重的妄想症,他是一個希望自己能遇到上帝的傢伙,但是我的妄想還沒有他嚴重,我不過是把電影當成宗教來對待而已。」
在公開場合,拉斯·馮·提爾曾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最欽佩的電影大師是前蘇聯的著名導演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他甚至還在自己影片的結尾打上了「向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致敬」的字樣。他解釋說:「當我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影片《鏡子》之後,就非常喜歡他在電影里所表現出的人與人的關系,他的鏡頭語言、他對聲音的處理都非常讓我著迷。我會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他的電影。我想,塔可夫斯基就是上帝本人吧。」當被問及哪些大師對他有影響時,拉斯·馮·提爾表示在他的導演生涯里,塔可夫斯基和伯格曼對自己的影響最大。他說:「塔可夫斯基已經表達出了他所想表達的那些東西,寫出了他的所思和所想。在很多方面他是一點先行者,開創了很多電影的先河。」不過還是有人質疑他的這部電影是在顛覆塔可夫斯基開創的詩意電影的傳統,面對這種疑問,拉斯·馮·提爾說:「我覺得這部影片的某些片段、某些拍攝手法已經接近了塔可夫斯基,所以寫上致敬,就沒有人會說我在抄襲了。」
沒有劇本的拍攝
除了電影本身,影片的拍攝過程也引人矚目。此前影片有劇情提前泄露的事故發生,拉斯·馮·提爾一氣之下完全重新編寫了劇本,為了防止再次提前泄密,這次,拉斯·馮·提爾把整個劇本的長度控制在了60頁——而幾乎沒有對白。他說:「我不是一個暴君、也不是一個喜歡下命令的人,我在片場做的就是接近演員,和他們交流一下,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電影的拍攝」。
影片的女主角夏洛特·甘斯布說:「我對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毫無准備的,演起來也的確很有難度。她有裸露的鏡頭、有內心的掙扎、有肉體的痛苦還有復雜的情緒,這可能是我演過的最難以捉摸的角色了。我做的其實就是聽從導演的引導,他從來不要求我做什麼,自己去體會人物,然後表演出來。」
談到和導演的合作,美國演員威廉·達福深有感觸,他說:「他是一個偉大的導演,而他的拍攝方式也是我聞所未聞的。沒有一個完善的劇本,沒有指定的台詞。我一走進片場他就喊『開拍』,這聽起來是有點可笑,但是我們就是這樣做的。他不會給你什麼限制,他不會事先告訴你攝影機會怎麼走位,也不會限制你要怎麼做怎麼做的。一切都任由我自己發揮。我們按照這種獨特的方式去拍戲,時間一久,我們就能自然地把握住自己的角色,並且放開手去拍攝那些大尺度的鏡頭了。」
拉斯·馮·提爾向來不喜歡解釋自己的電影,他稱《反基督者》為「一場關於罪與性的黑暗夢境」,是他兩年前患抑鬱症時的心理體驗。馮·提爾承認:「看這部電影對很多人來說簡直就像一場災難,但這是我為自己拍的電影,引發一些討論很正常,我也喜歡有爭議。」
雖然在記者會上面對諸多的批評和指控,導演還是非常有自信:「我從來沒有決定去拍什麼電影,都是電影選擇了我,我想這是上帝的旨意。還有,我是世界上最好的電影導演。」
本屆戛納電影節迄今為止最驚魂的電影出現了,而且,基本可以預見的是,這將是本屆戛納最讓人不安,最讓人難以下咽,最讓人驚呼的電影。
《反基督者》這部電影,在視覺上和敘事的內容上都堪稱是碰觸在人類生理和心理接受層面的底線。威廉-達福和夏洛特-甘斯布飾演的兩夫妻經歷了由於自身的疏忽而帶來的喪子之痛。作為心理學家的丈夫為了治療妻子精神的崩潰,為了挖掘妻子內心恐懼的源泉,將其帶到了山中名為「伊甸園」的小木屋,試圖在這里得到心靈的平衡。森林中的一切儼然從美好的自然轉變成神秘難以操控的魔鬼的寓所,而兩人的關系也急轉直下,作為精神統領如同上帝般的丈夫,也演變成了被肉慾侵蝕的妻子的犧牲品。
㈣ 關於撒旦的一部電影 請看下面
中文名稱:新天魔666
英文名稱:The Omen
生於6月6日6時、有著撒旦般「666」標記的達米安,註定成為撒旦之子。正直的羅伯特完全不相信所謂的徵兆,但可怖的事實實在不容忽視,在凱茜不幸的凄慘身亡後,羅伯特終於明白自己的兒子將會具有毀滅世界的力量!在神父布瑞南和當地新聞記者基斯的幫助下,羅伯特開始了自己的宿命,盡管阻擋在前的是所有邪惡的力量......
㈤ 請評價一下《達–芬奇密碼》這部電影
三聯生活周刊:《達·芬奇密碼》之亂
瑪麗·邁克爾修女是抵制《達·芬奇密碼》力量中涌現出的代表人物。好長一段時間,她的行蹤盤踞報章:電影攝制組在紐西蘭取外景時,她在外景地苦修祈禱;湯姆·漢克斯一行到達英國林肯郡,她又帶了200人前去抗議;電影在戛納揭幕前,修女跪在紅地毯上一個木製十字架下,低頭默誦玫瑰經。修女的姿態反映了教會對《達·芬奇密碼》的緊張心情,但電影導演朗·霍華德認為抗議並非像想像中那樣激烈:「在林肯郡的確有一位穿修女服的女士和一個開車送她來的小夥子在抗議。後來又來了198人,他們是等著湯姆·漢克斯為他們簽
名。」
電影《達·芬奇密碼》並不是為了撫慰那些抗議者,而是為了取悅喜愛這本書的人。沒有一部小說像《達·芬奇密碼》那樣就是為了被拍成電影而寫,它密集曲折的探秘過程不是由語言推進,而是畫面:盧浮宮館長赤身裸體血泊中的維特魯威造型;巴黎街頭橫沖直撞的小SMART;神龕前鞭打自己的白化病苦行僧……小說人物雖然性格模糊,但丹·布朗寫他們的時候就想好了找誰來演:密碼學家羅伯特·蘭登是「穿著蘇格蘭裙子的哈里森·福特」,作家還明確說過,法國警探法西就是為讓·雷諾量身定做。湯姆·漢克斯取代哈里森·福特是好萊塢的選擇--他那麼聰明,演砸過什麼電影嗎?「漢克斯的智慧不能偽造,一位好的演員什麼都演好,除了那種即使並非正在深思但仍給人正在深思的感覺。」電影編劇高斯曼說。漢克斯的確適合演那種經常低頭不語的悶騷人物,關鍵他還是票房保證。女主角給了《天使愛美麗》的奧黛麗·塔圖,正宗法國人,避免了《藝伎回憶錄》式的女演員國籍之爭。讓·雷諾自然當仁不讓,《達·芬奇密碼》成了美國人與法國人自「9·11」關系緊張後的和好之作。
據說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經接待過導演一行,主動示意可以幫忙打開盧浮宮的大門,不過同時也暗示希望女主角由他女兒的密友擔綱,再給法國國寶讓·雷諾增加片酬。幸好朗·霍華德,這位兩獲奧斯卡的「主旋律」導演人脈廣闊,無需總統出馬就進駐了盧浮宮。他們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地板上不能有血,不能用燈光直射名畫,不能在《蒙娜麗莎》上直接書寫密碼等等。最終電影里的《蒙娜麗莎》是個復製品。這些困難比起在倫敦西敏寺教堂的遭遇都不算什麼,他們根本沒被允許進入教堂,只能在門外大街上拍了些外景,最終這些畫面被處理成大教堂前現代車流與中古朝拜的人群交疊浮現,頗具歷史感,但接下來的鏡頭都是在林肯教堂拍下的冒牌貨。雖然困難重重,但電影也擺出了無視抗議的不妥協姿態:「傻瓜才會一方面採用這個故事,一方面卻設法刪去其中精彩的部分。我們之所以拍這部影片,是因為我們喜歡這本小說。」(導演語)
電影公映前的抵制熱潮是對小說抵制的延續。丹·布朗講的故事是一個流傳很廣也很有煽動性的陰謀論:耶穌非神而是個普通人,他娶了瑪麗·抹大拉為妻,還生了個女兒,這個女兒的血統一直留存在當今的歐洲。這讓羅馬天主教徒大受刺激。電影公映前,梵蒂岡的二把手再次呼籲抵制《達·芬奇密碼》這本「錯誤、誹謗、侮辱,反基督的書籍」。被描繪成嗜血成性的天主事工會則聯合美國NBC電台放映一部紀錄片《解密耶穌》,該片自稱准確清晰地解釋了耶穌其人和他的門徒的真實經歷。丹麥、日本、印度、新加坡的基督教團體則用不同方式對電影發起抵制,抗議、絕食、講座不一而足。他們害怕顛覆基督的論調隨著電影被更世俗、廣泛地傳播。不過這些舉動除了強化了人們對電影的好奇外,只表明一件事:這部好萊塢大片又一次成功輸出。
電影公映後,一切卻變得杞人憂天。「羅馬天主教可以高枕無憂了。」《新聞周刊》的影評說:「這部冗長、平淡的電影根本沒有顛覆對基督教的傳統認識,它只會顛覆奧黛麗·塔圖進軍好萊塢的野心。」小說熱賣時,人們僅僅把丹·布朗的敘述技巧和平淡語言當成次要矛盾,電影一出,小說情節安排的小瑕疵連同電影的糟糕手法被放大。丹·布朗的機靈勁在於探秘過程的環環相扣,以及宗教、歷史、藝術、天文、地理揉巴在一起的順手拈來。讀書可以讓你知道格林尼治之前的地球子午線在哪兒,世界上任何一個蜂巢里雌蜂的數量除以雄蜂的數量都將等同於一個數,但電影把這些全部抹殺,留下的是「假」勞力士和教堂驚起的飛鳥可以救人一命,這些安排生硬又老套。電影還試圖把小說20小時的故事在2小時內說完,大量回閃鏡頭做著徒勞的宗教科普工作,讓電影擁擠、逼仄,好像一個塞得過滿的布口袋。按照《新聞周刊》的說法,最致命的是,這電影缺乏人性。聰明如湯姆·漢克斯,都沒能讓蘭登這個淵博的符號學家喘上一口氣,他除了經常陷入掉進井裡的童年記憶外,沒有其他性格特徵,唯一的功能就是個活資料庫。而且,他話太多了,解起密來又像超人一樣,以至於像個玩笑。手拿玫瑰密碼筒苦苦思索那場,這是多麼劃時代的一刻,2000年的秘密,無數殺戮冤魂,即將水落石出。可就見蘭登站在「岩間聖母」前,運用平生所學,小宇宙一爆發,密碼就想出來了:APPLE。這不是蘋果公司的廣告吧?奧黛麗·塔圖也全無《天使愛美麗》時的美麗靈動,作為耶穌的後裔,她面目平庸,心事重重,更遺憾的是,沒有與密碼學家發展出一段愛情。還有被壞人的圈套搞得團團轉的警探讓·雷諾,差點都把他忘了。電影唯一可愛的人物只剩下伊恩·麥凱倫扮演的宗教狂熱老頭雷·提賓。
說起「雷·提賓」這個人物,他的設定與《達·芬奇密碼》著作權官司還有些關系。小說借雷·提賓之口講述了「聖杯」的秘密,這正是被《聖血 聖杯》指控抄襲的內容。但後一個小說作者之一名叫理查德·雷,玩笑話說,丹·布朗設定了「雷」這么個人物,也算直接引語,不算抄襲了。兩部小說都由蘭登書屋出版,官司讓《聖血 聖杯》一星期賣出了7000本,《達·芬奇密碼》也重返排行榜,里外都不虧。官司又恰在電影上映前打響,這看上去倒像蘭登書屋與索尼影業的一場宣傳合謀。演「雷·提賓」的伊恩·麥凱倫說了:「如果你的電影能夠每天出現在晚21點的新聞里,那還有什麼理由去懷疑這部電影的票房呢?」
小說《達·芬奇密碼》還能讓宗教人士憂心忡忡,電影卻一下子把視線引開:掩藏的驚天秘密是什麼完全不重要,電影用故事梗概一說,就變成了美女加英雄的尋寶探險。它是宗教版的《國家寶藏》,低段數的《玫瑰之名》,歐洲版的《聖經密碼戰》……不過又一部好萊塢炮製的類型片。有少數富有國際感的人士認為,我們缺乏基督教傳統,跟著《達·芬奇密碼》是瞎起鬨,電影給出了名正言順的理由:我們不關心耶穌,也關心湯姆·漢克斯。好萊塢擅長製造這樣一個精於表現的空殼,往裡塞上什麼都能在全球熱賣。有朝一日,我們的舍利子、封神榜也可以塞進去,不用擔心褻瀆什麼,違反什麼,因為《達·芬奇密碼》已經證明,一放到這類電影的殼里,什麼都不必當真。於萍/文
㈥ 大家給介紹幾部【反基督】題材的電影。
魔鬼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