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經典好萊塢大片的電影配樂(純音樂的)
經典電影分類排行2007-11-23 11:26十佳劇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勵志影片。
2) 教父(1、2):經典黑幫片,有此作品,其他同類一概低頭。
3)美國往事:整個人生都在裡面。
4)天堂電影院:每個男人的童年回憶,太經典了。
5)無主之城:人家怎麼能拍出這么牛的電影!
6)活著:也許是中國目前最偉大的電影。
7) 阿甘正傳:教導所有的人要去寬容別人,傻就是福氣。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愛中國。
9) 楚門的世界:探討人的價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樂之聲:音樂的力量、音樂的快樂!
11)辛德勒的名單:震撼人心的歷史、充滿感染力的攝影和傑出的演員。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戰系列:開創了一個電影神話。
2) 異次元駭客(第十三層):應該說它比黑客帝國的構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畫類科幻電影的代表。
4) 終結者(1、2):科幻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電影真不多見。
6) 黑客帝國系列:引發了對現實和未來網路發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種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風格另類的科幻片,結尾出人意表。
超時空接觸:比較嚴肅地探討外星文明問題的力作。
9) 千鈞一發:描寫未來社會人的基因問題的驚險影片,內容和主題俱佳。
10) 2001漫遊太空:經典作品,以嚴肅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著稱。
十佳戰爭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2) 獵殺紅色十月:節奏和人物拿捏准確的潛艇影片代表作。
3) 兵臨城下:從獨特的視角描寫二戰的巨片,演員表演到位。
4) 大逃殺歸入戰爭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殘酷。
5) 巴頓將軍:全景式展示戰爭的代表作,演員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眾的新型海戰片,拍得很有特點。
7)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
8)星際艦隊:科幻性質的戰爭片,士兵的訓練和戰斗的描寫很有煽動性和爭議性。 9)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隨時看起來都心潮澎湃的好電影!
10) 野戰排:反思越戰的經典影片。
十佳動作片
1) 英雄本色(1):吳宇森代表作。
2) 真實的謊言:阿諾演的最溫情和幽默的電影。
3) 生死時速(1):充滿動感,耳目一新!
4) 虎膽龍威系列:呵呵他怎麼總是一身傷卻不死啊!!!
5) 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動作片顛峰作品!演員表演出色。
6) 刀鋒戰士(1、2):新式吸血鬼動作片,非常另類和華麗。
7) 神秘的黃玫瑰系列:呵呵因為看的時候年紀小,覺得比西部片還經典。
8)復仇:也是羅馬尼亞的老電影,這部影片的槍戰讓人百看不厭。
9) 三步殺人曲系列:干凈利落的墨西哥風格槍戰電影。
10) 第一滴血(1):有內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龍為數不多的好片。
十佳KB片
1) 奪命狂呼系列:校園KB片的代表作,對年輕人的胃口。
2) 殺出個黎明:另類誇張的KB片,不嚇人,反而很搞笑和另類。
3) 活死人的黎明:活死人系列代表作,以惡心的僵屍著稱。
4) 驅魔人:畫面陰郁,聲效凄厲,晚上看真的噤若寒蟬!
5) 見鬼:港式KB片代表,有KB,也有情感。
6) 解剖(1、2):歐洲KB片的代表,內容奇怪前衛。
7) 壞品味:指環王導演的早期作品,KB而搞笑。
異形系列:科幻類KB片經典,1、2、4都很精彩
9) 咒怨:日式KB的代表,極其邪惡!
10) 活跳屍:罕見的血腥的黑色幽默!
十佳喜劇片
1) 兩桿大煙槍:在英式幽默和一團亂麻中尋找答案的樂趣
2) 我為瑪麗狂:美國廁所文化的代表,低俗但好玩。
3) 反斗神鷹系列:美式無厘頭動作喜劇。
4) 大話西遊(1、2):經典!
5) 花田喜事:港式老喜劇片的代表,明星雲集。
6) 驚聲尖笑系列:以模仿糟改其他影片取樂的新型喜劇片。
7) 虎口脫險:歐式喜劇片經典作,百看不厭。
8)金雞:近年少見的優秀香港電影,有很深的內涵。
9) 面具:金凱瑞的成名作。
10) 喜劇之王:周星弛最有內涵的電影。
十佳武俠片
1) 卧虎藏龍:"美"式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2) 新龍門客棧:現在的武俠片製作模式都是照它來的。
3) 黃飛鴻系列:捧紅了李連傑啊!!!
4) 醉拳:成龍代表作,功夫片黃金時代的作品。
5) 少林寺三十六房:劉家輝的成名作,現在來看也趣味無窮。
6) 少林寺:不用說了,真功夫的代表。
7) 佐羅:法國劍俠片的代表,迷到很多mm。
8)笑傲江湖:對林青霞扮演的東方不敗印象最深。
9) 座頭市:創新的日本劍俠片,很有特點。
10) 殺死比爾:呵呵,新派東西方結合的功夫片來啦!!!!
十佳驚悚片
1) 死神來臨(1、2):構思巧妙,場景驚人。
2) 黑暗降臨:描寫鬼怪傳說的驚悚片,有些新意思。
3) 沉默的羔羊:獲得奧斯卡獎的驚悚片!
4) 7宗罪:風格陰暗,讓人時不時想逃!表演精緻!
5) 閃靈:可以盡情欣賞傑克尼科爾森的超凡演技。
6) 第六感:此類影片代表作!!結尾精彩之極!
7) 斷頭谷:蒂姆伯頓的驚悚KB大作,人頭亂滾!
8)心慌方(1、2):加拿大導演的匪夷所思之作!!!
9) 本能:不用說了,很色情!
10) 醫院風雲:拉斯馮提爾導演的丹麥影片,嚇的很多人不敢獨自回家。
十佳愛情片
1) 泰坦尼克:商業大作!
2) 漂亮女人:現代版麻雀變鳳凰!
3) 羅馬假日:奧黛麗赫本的經典。
4) 金玉盟:淡淡的幽怨、一生的承諾!
5) 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經典老片。
6) 畢業生:我們還能找到青春時代的純潔愛情嗎?
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時代為背景的愛情名片,節奏緩慢。
8)保鏢:輕松健康的愛情電影。
9) 克萊默夫婦:對婚姻、兒女進行深入思考的倫理片。
10) 陽光燦爛的日子:屬於我們這些人的青春!
十佳魔幻片
1) 狼族盟約:法式魔幻片,明星眾多的大製作。
2) 印第安納瓊斯(奪寶奇兵)三部曲:斯皮爾伯格和盧卡斯的強大組合!
3) 倩女幽魂:中國鬼電影的里程碑!決不輸於外國片!
4) 魔戒三部曲:偉大的經典的真正的電影!!!
5) 哈利波特系列:新魔幻電影的奇特分支。
6) 魔幻屠龍(龍的心):感情真摯。
7) 木乃伊:幽默和特技結合的娛樂片。
8)剪刀手愛德華:蒂姆伯頓最有想像力的作品。
9) 小飛俠:嶄新的適合兒童的幻想片。
10) 大魚:多看兩遍吧,活著要善待自己啊
十佳動畫片
1) 怪物公司:罕見的數碼特技!動人有趣的創意!
2) 冰凍星球:雖然賣座不是很好,但它的場景可是真的漂亮!
3) 辛巴達航海記:巧妙結合手繪和3d技術的優秀作品。
4) 怪物史萊克:健康的愛情觀和幽默的故事!
5) 尋找尼莫(海底總動員):融合溫馨情感和尖端技術的動畫經典。
6) 千與千尋:宮岐峻顛峰之作!
7) 最終幻想:3d人物數碼化的先驅,技術出眾。
8)吸血鬼獵人:日式風格的華麗吸血鬼大作。
9) 蓋娜:歐洲的動畫大作,風格很怪異!
10) 恐龍:不用說了,好看!
十大情色片
1) 艷舞女郎:少見的描寫夜總會無上裝演員的作品,場面很精緻!
2) 卡里古拉:有史以來最"嚴肅"和宏偉的情色巨片!
3) 羅曼史:探討愛情沖突和仇恨的情色名作。
4) 親密:獲得柏林金熊,在歐洲大型電影節獲獎影片中首次出現口交的場面!
5) 巴黎野玫瑰:描寫愛到極至的感情,可怕!
6) 深喉:現代色情片的鼻祖!
7) 悲情城市:法國色情片演員出演的反映丑惡社會的獨立電影。
8)感官世界:大島渚的驚世駭俗之作,以演員的真實做愛場面聞名!
9) 巴黎最後的探戈:懷念馬龍白蘭度,就看看這部片子吧!
10) 丑聞:最新的韓國情色作品。
『貳』 影視音樂賞析論文
影視音樂是音樂和影視的結合,當音樂一旦融入影視之後,就成為影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並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新的音樂體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影視音樂賞析論文,供大家參考。
影視畫面與影視音樂相結合,不僅可以使影視作品的畫面更加有活力,而且還能將視覺的東西聽覺化,讓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更為深刻。比如,我們會在燈光閃耀或者是星光燦爛的時候用鋼片琴表達,也可以用雙簧管或者是長笛來描述生機勃勃的清晨,還可以在微風吹拂的時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顫弓效果使這種感覺更形象化……這樣的情景交融可以讓觀眾在視覺享受的同時感受聽覺上的美,視覺和聽覺相結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實例來說,鋼琴所抒發的感情是非常優越的,因此,在紀錄片《冬獵》中,當冰雪覆蓋自然的景象出現時,就會響起一陣透徹且明亮的鋼琴聲,為了突出樹掛的特色,鋼琴快遞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將枝頭掛著冰凌的景象表現出來,通過音樂使整個畫面更有激情,刻畫的景象更深刻。音樂既能展現畫面真實的感覺,同時還能將所要展示給觀眾的意境傳達出來,在形似的同時做到了神似,使畫面極富感染力。
畫面往往只能表現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內心是無法形象地表現的,這時,影視音樂就能很恰當地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通過烘托背景氛圍來側面揭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1.烘托環境的氛圍。影視作品的環境氛圍是不能通過視覺觀察出來的,而影視音樂則可以通過旋律和樂器的變換來烘托背景氛圍。例如,電視劇《紅樓夢》,這部作品主要是通過展示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悲情愛情故事,來展現一個封建社會大家族的興盛和衰敗,以此來表達封建社會註定會終結的主題。根據這一作品,作曲家創作出了一系列以悲為美的音樂作品。使整個作品從頭至尾都貫穿著悲涼的氣氛,細膩地表現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些音樂作品不管是歌詞、旋律還是和音響,都將這種悲情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整個作品的背景都展現出一種悲傷的氛圍,讓劇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運都在悲傷的氛圍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時代的氛圍。影視作品還能通過影視音樂來烘托時代的氛圍。比如,電影《祖國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曾經紅遍大江南北,被許多的青少年所傳唱。因為這部電影是一部有關兒童的電影,所以,這首插曲就能讓人感受到濃厚的童真童趣。歌詞和旋律刻畫了一副孩子們在課余時間在美麗的北海公園劃船遊玩的景象。展現出孩子們在最純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將北海公園的美和孩子的歡樂描繪得出神入化,讓我們每當看到這部電影或者聽到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個美好的時代。這正是影視音樂對時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襯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僅從影視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視音樂也可以將其襯托得很完美。例如,電影《黑駿馬》,這部影片攬盡了草原遼闊坦盪的風光,同時捕捉到了草原上豁達強韌的生命力,向觀眾呈現出一種寬闊的胸襟,而由騰格爾作曲的主題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將草原的美通過音樂展現出來,每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就能讓人想到遼闊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點。音樂常常可以將一個民族的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張藝謀導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這部電影的插曲《十面埋伏》運用中國的傳統樂器琵琶,將十面埋伏的那種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深化了電影的主題,同時也將我們的民族特點得以突出。
音樂對觀眾的影響往往是經過潛移默化的,它會帶著觀眾走進影視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使觀眾可以在聽到影視音樂的時候自然而然聯繫到影視劇中的橋段,以此來將影視作品與影視音樂聯系起來。例如,曾經紅遍中國的香港電影《甜蜜蜜》,其中由鄧麗君演唱的主題曲《甜蜜蜜》堪稱經典。影片中的兩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時,既浪漫又心動,這首歌曲用甜美的聲音唱出了主人公內心的甜蜜和幸福。隨著故事的發展,由於現實的壓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終在異鄉無意間聽到《甜蜜蜜》時四目相對,好像經歷了好幾個世紀,讓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現,因此,這首歌曲貫穿整部作品,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描繪得生動、形象、具體。
自1893年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電影”就轟轟烈烈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的提高,電影製片商發現單純的影視作品再也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於是影視音樂登場,它在擴展電影內涵、豐富電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當時音樂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發展,結合影視劇情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電視”也應運而生,它使音樂和影視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音樂更加富有內涵,而影視也更加傳神。
(一)連接影視劇情
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太過繁復的劇情有時因為時間關系並不能細細講述;而多個主線同時發生的時間也不能同時描繪。所以經常會出現多個片段連續剪輯的鏡頭,這時,單純的畫面已不能圓滿地表達清楚細節,就需要利用音樂來銜接劇情,讓觀眾更深刻地領會電影內涵。比如在《無間道2》中,隨著劇情的發展,倪家為了鞏固自己黑幫的地位,而決定殺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於倪永孝心思縝密,計劃周全,鞍山行動幾乎在同時進行,所以導演用了大量剪切鏡頭分段描述刺殺四位頭目的過程,這時背景音樂開始演奏,從行動開始就彌漫著一曲凄涼的口琴演奏,舒緩、哀傷、壓抑。使觀眾沉浸其中,大量鏡頭的切換也顯得自然、流暢,更讓觀眾深刻地體會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領悟到黑社會的殘酷。設計非常巧妙,背景音樂在此時承擔了非常重要的銜接的作用。
(二)總結影視內容
在電影劇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各種因果塵埃落定之時,再多的鏡頭畫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達內涵的時候,音樂的另一個作用就體現了出來,那就是總結、評價電影,給觀眾靈魂上以更深刻的沖擊,而且如果使用得當既不會使音樂顯得突兀,也不會讓畫面太過尷尬。比如:在電影《花木蘭》中,戰爭開始,泥土血水漫天,戰馬旌旗飄揚的戰場上,披堅執銳策馬奔騰的花木蘭出現。此時《木蘭情》這首音樂開始演奏,詞曲融入大量中國風,能使人產生較強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遼闊而大氣,以馬頭琴為主、古箏為輔的演奏工具更鮮明地表現出戰爭場面的震撼,與影片整體以及場景非常符合,結合強勢的背景音樂讓觀眾看著在血流漂櫓的戰場上廝殺的花木蘭,都會不禁心生感慨,為花木蘭的命運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時也為花木蘭的堅強而自豪。這時的背景音樂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個點題的作用,無需再多的畫面描述,花木蘭那種在命運面前不輕易低頭、勇於直面困境的頑強心態得以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而且以音樂的形式烘托出來更讓觀眾有種只可意會的快感,更加強化了電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視主題
一般來說成功電影的內涵並不容易讓人輕易領會,但台詞和音樂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導演的真實想法,這就需要觀眾去結合音樂細細品味,比如:在《大話西遊》中,初次看這部電影,大多數人都會以為這只是單純的一部喜劇片,但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這么簡單,在影片最後,孫悟空踏著七彩祥雲出現,與紫霞仙子在空中糾纏時,背景音樂《天地孤影任我行》開始演奏,最後紫霞仙子為孫悟空擋住了牛魔王的一擊之後說“我猜中了前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音樂也達到了高潮,那種凄美的愛情結合蒼涼雄厚、豪氣悲壯的音樂頓時讓人淚流滿面,這時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觀眾才突然醒悟,這根本不是一部喜劇片,而是講述凄美愛情的黑色幽默劇,劇情的轉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嚴的音樂才讓觀眾有了醍醐灌頂的覺悟。不得不說影視作品中音樂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視的主題。
根據本文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背景音樂是影視藝術中一項重要的表現手法。音樂這種特定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種將人的情感超脫出畫面,外化成為一種動感意向的形式,以虛幻又充滿張力的聲音運動幫助觀眾進行審美思維的塑造,最終成就了影視音樂獨特的魅力。
一、影視音樂節奏與其他影視聲音形成的復合的聲聲節奏
影視音樂作為聲音要素在影視作品中與之伴隨的還有人聲和自然聲,由於同屬於聲音物質,影視音樂的節奏一定會受到這兩種聲音要素的直接影響。在某些學者的觀念里,整個影視聲音就像是具體音樂,也就是其他聲音就是音樂的組成部分,從而可以把整個影視聲音作為特殊的音樂來認識。這里我們雖然不能完全同意這樣的觀點,但音樂與其他聲1342013年第4期音之間的緊密關系我們不能忽略。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影視聲音設計中,由於其他聲音要素的客觀性和確定性較強,而影視音樂卻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機性。作為一個獨立的聲音要素,它在創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術性和主觀能動性,而其中重要的一個技術性原則就是節奏。下面,我們分別來分析音樂與人聲、自然聲形成的復合的聲聲節奏的形態特徵。
(一)音樂與人聲的復合節奏
在有對白的情節中,人聲與音樂的的結合主要是縱向結合,它們結合形成的節奏形態可以分成主要三個類型:對應、對比和互補。在這里,我們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像多聲部音樂一樣去量化分析兩個聲音層的節奏,但我們可以用它們表現出來的節奏特徵進行分析。在某些節奏點上,有時甚至可以用主觀與客觀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從多聲部音樂的節奏特徵來看,對應性節奏基本上不改變原來的節奏特徵,但可以起到豐富和加強的作用。這在影視音樂與人聲的結合中是一樣的,比如快速的人聲對白與快速節奏的音樂的結合。在影視作品中,音樂會加強對白的節奏,同時還會加強語言的情感性。節奏的對比就是一個節奏層為快速,另一個節奏層為慢速。從理論上來說,快慢速節奏的結合就是互相綜合。如慢速的人聲對白與快速的音樂結合時,人聲的速度感增強,同時情感性增強。而快速的人聲與慢速的音樂結合時,人聲的速度感減弱。這種節奏形態帶來的另一種情況就是節奏對比打破了視聽聯覺的習慣,音樂節奏成為前景,視聽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強。音樂與人聲的互補就是兩者的節奏在橫向上都是變化的,但在縱向上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復合的規律性節奏。在這里,由於音樂與人聲形成的音色節奏的加入使節奏的動力性更強,如人聲的節奏在橫向上是快慢快的進行,同時音樂的節奏在橫向上是慢快慢的節奏進行,那麼人聲與音樂就會在縱向上形成快慢結合,但在橫向上卻會保持相對穩定的聲音的復合節奏。音樂與人聲形成的復合節奏的節奏形態對於我們在給影片進行聲音設計時,特別是為一個有對白的情節配樂時,應該特別關注其他聲音在音樂節奏中的參與。比如有時為了聲音節奏的表現,我們會重新設計音樂的節奏。又如音樂可以參與復合節奏,但要考慮人聲的內容的表現。明顯的音樂節奏會影響語言內容的表達,所以特別在語言內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們的聲音設計應該是,要麼音樂在聲場中置於背景,而語言為前景;要麼把音樂的節奏動力弱化。
(二)音樂與自然聲的復合節奏
自然聲與人聲一樣,許多時候會受到情節內容與畫面的影響,所以它的節奏非常具有客觀性和確定性。由於規律性節奏對於非規律性節奏的控製作用,當它與音樂結合時,人們會不自覺的讓它參與到音樂的節奏中。我們拋開自然聲的寫實以及表情的功能,從節奏的角度來分析它與音樂結合的復合節奏的形態以及特徵。自然聲與音樂的復合節奏同樣存在對應、對比和互補三種形態。如快步的腳步聲與快速的節奏的音樂的結合就是節奏的對應;密集的槍聲的快節奏與長音旋律的慢節奏的結合就是對比;格鬥中偶爾一記重拳與緊跟的音樂重音形成的一個以自然音為重音開始的音響片段就是節奏的互相補充。這里有一點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人聲的表意性大於它的節奏性特徵,所以它參與音樂的節奏的傾向性較弱,而自然聲的節奏特徵卻比較明顯,所以在與音樂的結合時與人聲不一樣的是它參與音樂節奏的傾向性大大增強。此時如果自然聲與音樂在縱向復合節奏上不能體現節奏的一致性的話,就會形成不協和節奏,如果不協和節奏不是我們此時的表現需要的話,一般在聲場上採用音樂成為背景,而讓自然聲成為前景的聲音設計,或者讓音樂的節奏動力弱化,突出自然聲的節奏和自然聲的寫實和表情功能。
二、影視音樂節奏與畫面節奏形成的復合的聲畫節奏
(一)影視畫面節奏的理論
從文章前面的論述我們知道:在音樂的節奏理論中,發音點、時值與停頓是節奏構成的三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這可以認為是音符的一次運動或一個節奏點,而多次運動或多個節奏點就會產生節奏感。這種神經反射的時間間隔存在於聽覺神經系統對聲音的反應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覺系統中,如視覺對對象活動的反應所具有的時間間隔形成會構成視覺的節奏體驗。用音樂的節奏觀念,我們就可以來理解影視畫面要素中剪輯、鏡頭、畫內信息的節奏。在剪輯節奏的構成要素中,一個鏡頭的第一幀可以認為是發音點,持續時間可以認為是時值,最後一幀可以認為是停頓;鏡頭的節奏要素可以理解為鏡頭運動的開始,持續和結束,也就是從鏡頭的起幅到落幅的過程。而畫內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運動,節奏也就是人和物的運動的開始,持續和結束。
(二)聲畫節奏觀念
影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態,它不僅受其它聲音要素的影響,而且也會受到畫面節奏的影響。也就是說,影視音樂可以與畫面結合形成影視聲畫節奏。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被認為是電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娛樂性和滿足人們的視聽習慣。當然後來人們努力使音樂與電影協調一致,例如在情感和節奏上,但許多時候音樂與畫面在節奏上基本沒有什麼聯系。在有聲電影時期,音樂成為畫面的附屬,畫面的運動和節奏許多時候會配上相應節奏的音樂,這種方式被稱為按動作配樂,也叫米老鼠式編曲。當今時代,影視音樂成為影視藝術視聽要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不是單純的附屬要素,而是有機的成分,音樂積極的參與敘事,表情以及運動。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節奏成為重要的載體。電影中聲音與畫面結合所形成的聲畫節奏的形態特徵的發展變化是一個從單一要素結合到多種要素復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偶然、隨機到主觀、互動的的過程。影視作品中畫面的節奏主要由剪輯、鏡頭運動和畫內信息運動構成。在實際作品中,它們有時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畫面節奏主要是由剪輯節奏構成,而有的畫面節奏主要由鏡頭運動節奏構成。一般情況下誰的節奏速度快,誰就是主要節奏層次或者說是前景節奏。如剪輯節奏的速度超過鏡頭運動和畫內信息運動時,剪輯節奏就是主要節奏層次和前景節奏。
(三)影視音樂與畫面的聲畫復合節奏形態
與音樂、人聲和自然聲的節奏關系一樣,影視音樂與畫面的復合節奏主要有三種形態:對應、對比和互補。三種聲畫節奏形態體現不同的聲畫節奏表現特徵。聲畫節奏對應就是音樂與相同節奏速度的畫面剪輯、運動、信息節奏的結合而形成的聲畫復合節奏。當影視畫面的節奏較快而此時音樂的節奏也屬於快速的話,它們就屬於對應性節奏。節奏對應時,聲畫節奏又可能出現兩種狀態,如以畫面節奏為前景的聲畫節奏和以音樂節奏為前景的聲畫節奏。以畫面節奏為前景時,畫面內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內部節奏成為主要節奏層;音樂節奏為前景時,視聽感受被突出,外部節奏成為主要節奏層。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它們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關系而是音樂的節奏點與畫面的節奏點形成節奏重音。由於節奏要素的增加和節奏的一致性特點,節奏重音的動力性會大大增強。對比性節奏就是音樂的節奏速度與畫面節奏的速度形成對比,也就是一個節奏層次的速度快而另一個節奏層次的速度慢。它們之間會形成節奏動力互相影響的情況。如快節奏的畫面節奏與慢節奏的音樂節奏結合時,由於對比節奏的出現,外部畫面節奏減弱,內部心理情感節奏感增強。由於視聽節奏的不一致而使人們會去主動感受外部畫面節奏之外的內部情節節奏。而當畫面節奏為慢速節奏而音樂為快速節奏時,由於對比節奏的出現,外部視聽節奏感增強。互補性節奏實際上就是畫面節奏與音樂節奏兩者的節奏點互相補充。如剪輯節奏為慢速時縱向上音樂節奏為快速,橫向上當音樂節奏變為快速時此時縱向上剪輯節奏則變為慢速。互補節奏只是節奏的要素發生變化而節奏的特徵保持不變。互補節奏有兩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如由於要素的增加,它的聲畫節奏動力被加強;還有就是在情節中聲音和畫面互相加強而互不幹擾。如在音樂與人聲的互補節奏中,音樂與人聲的相繼出現可以使人聲表達的信息內容不受到其他聲音要素的干擾。
三、影視音樂與其他聲音和畫面形成的復合節奏
『叄』 漢斯 齊默爾是誰
漢斯·齊默爾Krystian Zimerman 藝術家
電影:《鯊魚黑幫》 曲:漢斯·齊默爾
我從導演停下來的地方接手工作,講述那些你不能用畫面或字詞表達的東西,而且還要作得優雅。———漢斯·齊默爾
「你看過沒有音樂的《火的戰車》(1981)嗎?」作曲家漢斯·齊默爾的微笑意味深長。這里是他的音樂工作室,環繞他的是窮盡你的詞彙也難以描述其形狀的古怪樂器,更不用說那一大溜能製作出任何音響的合成器和計算機了。齊默爾來自德國,雖然他的口音透露出他經過倫敦的歲月。
你是導演無法指揮並預料工作效果的第一人。他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他能談劇本,談表演,也能看看攝影機的取景器。但一說到音慎灶樂,他就癟了。
只要看一看齊默爾的工作,就很容易明白他的意思。要進入影片的世界,作曲家就要先進入一個技術的世界。它與其他合作者的世界完全不同。為緩解這一難題,齊默爾著手工作時總是盡可能多地了解他的導演。
我盡量和導演呆在一塊兒,弄明白他的工作方式。在製作《塞爾瑪與露易絲》(又譯《末路狂花》,1991)時,我經常和導演里德利·斯科特出去吃飯,談論朋友,談論其它一些我們讀過的書,而且總是不知不覺就談到影片的主題上了。
一般講,作為最後進入影片製作的藝術家,別人都完活兒了,作曲家才剛剛開始干。導演交給作曲家影片的「最後」版本。「最後」——當然沒包括音樂。走在最後自然有其風險。好萊塢大公司製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藝術與商業的碰撞隨著項目接近完成而愈加激烈。現在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關繫到成百上千萬美元能否收回,影片製作最後階段所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十有九次都是因為我們上任太遲,而不得不在三周內做八周的工作」,資深作曲家戴維·拉斯金微笑著說:「做一個電影作曲家,你必須多才多藝並且,具備白痴般的天真」。
音樂之聲
拉斯金,人們永遠會記住他為奧托·普萊明格經典的謀殺謎案影片《勞拉》(1944)創作的令人難忘的主題音樂。好萊塢很多優秀的導演都同他合作過。幾十年的職業生涯教給他一條關於電影作曲的基本真理:「我們是操作者。這種操作是在潛意識里影響:觀眾。音樂,作為操作的工具,還要有助於敘事。」
唐·雷用五個字概括他的工作——「為故事服務」。他解釋說:「我的音樂既服務於戲劇的用意,也有自身獨立的價值。」戴維·紐曼說:「你的工作永遠是了解導演想說什麼。你要尋找影片的內涵。」
比爾·孔蒂有一個得知「影片內涵」的訣竅。雖然他為許多影片作過曲,但使他躍至事業頂峰並且進入高收入階層的卻是影片《洛奇》(1976)。當這部影片獲得票房成功的時候,作曲——這項「低預算工作」就變成了電影作曲家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
其結果是一個凌亂不堪的家,屋裡掛著中世紀的繪畫和來自歐洲邊遠地區的掛毯。「這是洛奇建造的房子」,他大笑著說「雖然很難想像西爾維斯特·斯泰龍富了之後在這類華麗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兒」。當話題轉到音樂上時,孔蒂小心地選擇字眼兒來表明「帶著領地走路」這一悖論的本質。
它(指音樂)發自內心。它是獨一無二的、原創的和闡釋性的。總之,它是娛樂。我們就是想娛樂人。你不得不用藝術手段去做的確算不上藝術的事。當然,這里說的「藝術」是指古典意義上的藝術。莫扎特寫曲子並不是為了娛樂人。他為藝術而作曲,但這些曲子有娛樂性。我們對「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問題並不感到困惑———我們就是給人們帶來娛樂的人。
讀,還是不讀?
其他人都是從讀劇本開始著手自己的工作。作曲家則不盡然。有些作曲家事先讀劇本,以使自己熟悉故事。有些人則寧願先看一下影片,然後再與導演會面。巴迪·貝克的音樂曾賦予許多經典的沃爾特·迪斯尼影片以魔力。現在,他是南加州大學電影配樂系(film scoring department)的主任。
讀劇本花的時間要比看影片長,所以我更多地用讀劇本的方式了解故事,要寫音樂,你得先熟悉一下人物才行。
你還要拿到導演筆記——上面記著這個人的想法。什麼正在發生,什麼將要發生,以及應該怎樣拍攝。有些對白需要標出來。有些情境我自己也作一點筆記。
在戴維·拉斯金看來,關此漏鍵在於劇本內容與影片內容之間的對照。
劇本和影片之間有很大森孝爛差異。我通常也讀劇本,但不是每次都讀。導演們常常確信他們說過或做過某某事,但實際上影片里根本沒有那些事。
如果你著手工作時根本不理他那一套,反而對導演更有幫助。我想讓銀幕上的東西而不是他們以為銀幕上有的東西來激發我的靈感。
有時候導演願意在影片拍攝前就寫出一部分音樂。導演巴里·萊文森講述了他在拍攝抱負不凡的《玩具》(1992)時這種方法所起的作用。
我們需要為聖誕節的盛大場面配一段音樂,大約需要四五首歌,還要提前寫出來,以便我們能在拍攝時使用。從配樂角度講,這些歌變成了貫穿這個音樂段落的主題。
亨利·曼奇尼在為系列影片《粉紅豹》(1963,1964,1974,1976,1978)作曲之後,他的名字就成為令人難忘的電影配樂的同義詞。「讀劇本的主要原因是要找到那些必須在拍攝前就寫出來的原始資料」,他解釋說「但只要是提前讀的劇本,我會把它忘掉,因為,在劇本與銀幕之間會有很多差異」。
南加州大學的唐·雷則勸告他的學生在著手工作前不要讀劇本。
出於好心,製片辦公室會給你提供一個劇本。你要感激地接受但不要去讀。如果你讀了劇本,你就會有先入之見。你需要看的是拍出來的影片,而不是想要拍的影片。
比爾·孔蒂說,當影片還在拍攝時,就可以著手工作了。「有時導演會把工作樣片的錄像帶叫人帶給我,以便讓我熟悉一下影片的進展情況。編劇是影片創作過程的開端,而我卻是同導演的創作打交道。」
巴迪·貝克也意識到了編劇與作曲——電影創作中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合作者——之間的聯系。「我們全都是以某種可笑的方式取悅編劇。是編劇開的頭,沒有劇本便沒有一切。」
漢斯·齊默爾則說,「你要對影片負責,它是導演的影片,不是編劇的」。但他也慨嘆,「電影製作中的一樁不幸之事就是:人們對文字的精妙並不看重。一部影片應該做的只是給你講一個故事,音樂的確有助於此,但你仍要小心謹慎,因為音樂也能毀掉一部影片」。
素材小樣
在作曲家開始工作之前,導演或音樂編輯會做一個素材小樣。其中的音樂聽上去要適合影片,並且會就完成片配樂的大致定位提供一些暗示。對巴里·萊文森來說,素材小樣變成了拍攝《雨人》時各部門合作的重要環節。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孤獨症患者(達斯廷·霍夫曼飾)和他的能說善騙的兄弟(湯姆·克魯斯飾)一路游盪的故事。
當我做素材小樣的時候,總是分別與不同的音樂編輯一起工作。我會表明我的想法。然後音樂編輯會給我許多建議。我可能會調集600首歌,而只尋找兩首。聽的東西多可以啟發創意。
拍《雨人》時,我就琢磨怎樣在配樂中避免用弦樂,因為我覺得弦樂太傷感了。而且我想取消吉他,因為吉他總是同公路電影聯系在一起。
有人給我送來幾支約翰尼·克萊格的曲子,叫「非洲散曲」。我很喜歡它們,並對人說,影片中汽車正駛向棕櫚泉、路邊是一片風車那個場景,用這幾支曲子一定很棒。我告訴漢斯·齊默爾,「這就是這部影片的聲音。這音樂很有節奏」。它很合適是因為,我有一次同研究孤獨症的人討論時,他們談到孤獨症患者對節奏的反映。
這樣,在我拍這部影片之前,我就知道我會使用「散曲」和「瘦小枯乾的人」。我把配上素材小樣的影片放給漢斯看。他也帶來了一些東西,我們聽了聽,然後再去看影片,並且不斷對音樂進行調整、修改,直到它變成一部和諧的作品。
如果素材小樣中的音樂顯得很對路,導演就會保留它。拍《野戰排》(1986)時,奧利弗·斯通選了塞繆爾·巴伯的「弦樂慢板」作為素材小樣。當這段音樂與燃燒的村莊的畫面結合時,產生了極強的沖擊力。「有人建議我用這段慢板,盡管喬治·德萊呂是這部影片的作曲,但我們還是用了素材小樣中的不少音樂,而且把它們同德萊呂的音樂結合起來。」
彼德·威爾在《綠卡》(1990)中對莫扎特音樂的使用很典型地說明了當一個導演愛上素材小樣時所發生的情況。很多作曲家一致認為,如果他們已被僱傭(並且足夠聰明)的話,會盡量不用有90人的交響樂隊演奏的莫扎特的素材小樣。巴迪·貝克的忠告很有道理,「我請音樂編輯盡量輯入我的音樂,即選取我為其它影片作的音樂。別給他費城交響樂團演奏的莫扎特,因為他一準會愛上那音樂」。
阿萊克斯·諾思為《2001:太空漫遊》(1968)配樂的經歷提供了另一個例子。諾思為影片寫了原始音樂,但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把它拋在一邊,並保留了如今非常著名的素材小樣,其中包括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詩。
但也有很多次素材小樣的音樂選得很不恰當。作曲家戴維·紐曼聽了為《霍法》(又譯《人間好漢》,1992)選輯的素材小樣後,覺得它根本不靈,因為它「不是太匪氣,就是不夠豐富」。
有些作曲家則寧願根本沒有素材小樣,因為所用的任何音樂都會產生太多的聯想。當戴維·拉斯金應邀為《勞拉》作曲時,他們竟想把「矯揉造作的小姐」放進素材小樣。「我看得出來,他們使用『矯揉造作的小姐』,只是為了很老套地用一下薩克管或加了弱音器的小號。依我看,主旋律用不著太復雜。」結果,拉斯金只是利用周末時間作了一首主題歌算是完成任務,影片因而避免了「配錯了音樂」的場景。
定位會
至少從理論上講,作曲家的實際工作開始於「定位會」,會上她(他)要同導演(有時是製片人)坐在一起觀看影片並且決定音樂的定位。像大多數作曲家一樣,比爾·孔蒂寧願先看影片。「我會在定位會前看影片。當你反復觀看影片時,你的創作想法才會逐漸定型。」
巴迪·貝克解釋說,當定位會開始時,音樂指導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音樂編輯是作曲家的左右手。在定位會上,導演闡述他對某個情境的想法,應該配什麼樣的音樂等等。他甚至會問「你覺得這些想法怎麼樣?」
我雖是個作曲家,可並沒帶著五線譜紙來開會,我只能坐在那兒記筆記。但我的音樂編輯並不是只帶著耳朵來聽我們說什麼的,他正盯著英尺數計數器並作著始點標記位置的記錄。他還要作一張將在影片中出現的所有音樂的簡圖。在我們明了所有這些筆記之後,他甚至還要記錄一點製片人或導演的看法。
作曲家雪莉·沃克《一個隱形人的回憶錄》[1992])(透露,一旦以後對曾經一致同意的事情發生爭論,這些筆記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些筆記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種保護,所以要把它們送交導演和製片人。以後當我們討論這些事情時,如果有人說,「我覺得那會兒真是劍拔弩張」,我們就可以查查定位會的筆記,沒准兒上面記著那會兒大家意見一致,關系融洽。當然,我們可能會協商一下,重新思考一下所提出的問題。
巴迪·貝克描述了當工作接近實錄階段時大家所採取的互諒互讓的態度。
我們把全片配樂確定之後,還要作些微調,這就要回過頭來靠筆記來查找。也許始點標記並不在音樂編輯的筆記所記的地方,也許它稍稍靠前了一點。
這時我就得當機立斷,並向音樂編輯補充提供所有有關資料,以使他對影片胸有成竹。隨後我們便可以錄音了。
橋梁和房屋
定位會一結束,作曲家就開始搜尋並選出可用於影片的音樂。唐·雷總在探索各種可行性。
你也許只尋找能用於連接上下場景的很短的樂橋就行了,較大型的配樂不過是一個偶發的愛情場景或追擊場景。你也許使某些場景充滿音樂以增強戲劇張力而讓另一些場景一點音樂都沒有。
你也許決定很有節制地使用音樂,這種方法在話多的影片里特別有效果,比如在法庭劇或自然主義風格的影片中,沉默往往有很深的含義。
由於影片各不相同,作曲家必須能識別故事的精髓並將其貫穿於音樂之中,這是電影配樂工作的關鍵所在。雪莉·沃克就是從確認她所說的「核心概念」入手開始她的工作。
如果我沒掌握故事和人物的核心概念,我製作的就是一大堆音符垃圾。核心概念總是相關於故事和故事的講述。
一旦我准確領悟了核心概念,我就開始讓它變成音樂。這就像先有骨架後有血肉。我會坐在那兒創作出好多不同的、抒情性的背景音樂。我喜歡把這些東西錄下來並在之後的幾天中再聽一遍,讓這些素材周而復始地轉一圈。然後我把它交給導演,告訴他,「這就是我以後配樂的基礎」。
巴迪·貝克則寧願先找到速度(tempo),然後再往上搭東西。
你先看影片,看到一個場景後就開始琢磨「啦,嘀噠……這速度感覺挺好」。這是一種直覺。然後你告訴音樂編輯,你想從這種速度著手。隨後他計算出為一段兩分鍾的場景你需要照這種速度寫多少小節音樂。
一旦你完成了技術部分,音符自然會奔涌而來,因為全都設計好了。你會營造你的主題或者說你的表現方式。這就像一張藍圖。你在藍圖上設計每段音樂並使音樂(成品)與藍圖相吻合,就像蓋房。
「我可能要花幾天時間搞出我認為對路的素材」,亨利·曼奇尼說「一旦有了這套素材,其餘的就好辦,了,就像你要蓋一所房子,要有風格,有樣兒,還要有節奏」。
拉斯金對於電影作曲之內在結構的描述再次印證了蓋房的類比。
建築無處不在。什麼東西都有特定的結構。你要探知這個場景講述了什麼,它在整部影片中占據什麼位置。當我對這個場景作完分析時,我會把真正重要的、我不能忽視的東西畫上紅圈。
像編劇、導演以及其他電影合作者一樣,拉斯金會找出故事中富於情感的段落,並且琢磨出把它們忠實描繪出來的辦法。不經過創作時的內心斗爭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你必須闡發出場景中的情感,並設定情感的流動方向。你希望能隨著故事的前後順序作曲,以使音樂有一種發展的感覺。當我為一個較長的場景作曲時,我會對自己說「這聽上去好象不大靈啊」,但我還是堅持寫下去。
在為《勞拉》作曲的那個周末,我想必寫了四五十個主題,還不算我已經想到但因不夠好而沒寫下來的。最後弄到星期天晚上,我終於有了靈感。當我把曲子彈給奧托·普萊明格聽時,他覺得這玩意兒的確別出心裁。
主題音樂的功能
許多作曲家都認為,為主要人物所作的主題音樂可以用許多不同的風格來演奏。有時它用大管演奏,令人害怕,有時則用小提琴演奏,洋溢著浪漫。隨著影片故事的進展,主題音樂可以轉成小調或配以不同的和聲。
談到《霍法》,戴維·紐曼回憶道:「我為霍法這個人物使用了三個主題:一個用低音——強勁但仍然是抒情的;然後是他開車行進的主題和他的激情主題。我選擇某個主題,重復地使用,以不同的方式配器,將其展開,在主題中加進一些音符,把它擴展開來,讓它在新的高音上重復出現,其它音樂成分均圍繞它行進。」
漢斯·齊默爾則盡量使這一過程富於靈活性。我常常把主題音樂同人物當時的經歷結合起來,但我從不死盯著一些主題沒完沒了地用。我的主題總在不斷地變化。
《雨人》的主題在我創作的所有電影主題音樂中可以說是最邪門兒的。因為你壓根兒聽不出來有什麼主題。你只有把影片中的每段音樂都串在一起,才會對整個曲調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音樂的作用遠遠不止於為影作情感的詮釋。它實際上是用來說明並強調故事的,或者說,音樂是為敘事編配的。
其總的創意在於,雷蒙(患狐獨症的哥哥)身上總有人們預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你根本得不到一個總的概念。因此,從第一本的第一個音符開始到片尾字幕的最後一個音符結束,就沒有過一段完整的曲調,就像一條長長的弧線總是被故意打斷。
一些最令人難忘的電影主題音樂往往出自其他人物甚至其它設想。事實上,亨利·曼奇尼在寫《粉紅豹》主題音樂時,那隻「豹子」(實際上是一顆粉紅色的鑽石)還沒構想出來呢。
「粉紅豹」實際上是為大衛·尼文(飾珠寶竊賊)寫的一段主題音樂。他是個流氓型的人物,腳步很輕,而我恰好採用「噠當,噠嗒」開頭,然後薩克管進入。後來導演布萊克·愛德華茲想要一個很活潑的片頭字幕,而這首由薩克管和長笛演奏的主題曲非常合適。此後,它婉轉多變地貫穿於整部影片之中。
在最好的情況下,主題音樂的變化會連同主要情節一起幫助觀眾把故事聯綴起來。戴維·拉斯金在為《勞拉》作曲時,曾努力想達到這一點。
《勞拉》的配樂實際上只有一個主題。其它的主題都是一些我沒有將其展開的片斷。《勞拉》中大概有五六個這樣的片斷。你還記得么,勞拉這個人物直到第六本才出現。影片基本上都是閃回。
因此,你努力想做到的是,用特定的音樂使你感覺到她的魂靈的存在,並且在其他人身上也喚起這種感覺。我覺得這應該是一種很精緻的音樂,能使人想到一位美妙絕倫的姑娘。由於這位姑娘已經去世,因而音樂中這種眷戀的感覺有著很獨特的浪漫氣質。我還要點出,那位偵探竟愛上了她。雖然影片講的是偵探故事,但在音樂上,我是把它當作愛情故事來處理的。
漢斯·齊默爾解釋說,同其他搞創作的人一樣,作曲家也是自萌發意念開始便與其朝夕相伴。在難以想像的時間壓力下,他們傾盡全力投入創作。在創作過程中,也是多憑感覺而不是思考。每次投入都是全心全意,夜以繼日。
『肆』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的音樂分析 !
《肖申克的救贖》,音樂中帶來的希望和信仰
曾幾何時,美劇《越獄》在中國紅極一時,當時在網上也聽說過《肖申克的救贖》是電影版的《越獄》,或許當時是《越獄》太火,又或者因為我當時還沒看過該片,但現在想想,覺得只怕說《越獄》是電視劇版的《肖申克的救贖》更合適。
在1994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雖然《肖申克的救贖》最終敗給了《阿甘正傳》,但《肖申克的救贖》卻已在很多人心中成為了經典,影片的故事結構已不必再多說,演員精湛的表演也已經被許多人所稱贊,影片主題更是被無數影評人和觀眾講的爛熟,但是這里,必須要提到的是影片的音樂。
雖然我喜歡音樂,但是我對音樂並不精通,我聽不出一首曲子是用什麼樂器所彈奏,更不用說一首歌曲跨了幾個音階什麼的,但是音樂一旦放到了電影中,它就已經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很多時候電影音樂的好壞會影響到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否,因為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陪襯,很多時候演員演出來的故事未必好,甚至鏡頭的表述的劇情未必精彩,而用音樂來說出下面的故事卻往往能達到一個好的效果,我們可以把之稱之為「音樂敘事」。
在電影中用音樂敘事已經是再常見不過的了,一些學者也已經看出了音樂和電影中的必然聯系,如今,隨著電影業的發展,影視原聲也越來越讓影迷們喜愛,我們發現,一部好的影片中,必然會有好的音樂。
所以,從第三屆奧斯卡開始,設置了最佳音響效果的獎項,而到了第七屆奧斯卡開始,最佳音樂的獎項也被獨立了出來,由此可見,音樂已經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面說了那麼多,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雖然在第六十七屆奧斯卡上沒有獲得任何榮譽,但想想,《阿甘正傳》、《埃德伍德》、《獅子王》、《通俗小說》那麼多優秀作品與之爭鋒,但最終依然能成為經典,除了影片主題、演員的表演,還要歸功於音樂的功勞,影片中聲樂與鏡頭的完美結合,早就了影片不朽的傳奇。
影片從最一開始,就利用音樂和蒙太奇的效果來營造緊張的氣氛,那首看似輕松歡快的音樂,卻反襯出人物緊張的心理狀態,隨後而起的音樂則進一步起到了渲染氛圍的作用。當然,這是音樂敘事中極為常見的用法,而當Andy入獄時那首聽似悲壯的音樂,配合著監獄的鏡頭,顯得那麼沉重。在影片後面我們可以發現,監獄中的許多人已經被體制化,除了監獄他們不知道能做些什麼,他們已經不再適應外面的生活,在監獄中,他們是快樂的,那是他們的家園,導演正是用這樣的音樂來為之嘆息,為之哀嘆。
當然,這也算不上影片最為精彩的地方,盡管到Brooks出獄後的那段音樂煽情了一把,讓人為老Brooks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嘆息,但是依然比不上影片第六十七分左右開始的Andy在獄警辦公室播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那段出彩,監獄,一個禁閉的空間,哪怕是當你在中學上課時校廣播站播放這樣一首歡快而激情的歌劇音樂時是怎樣的心情?更何況是在監獄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有人說「這個片段看似平靜如水,但實則激情四射,殺傷力極強,最能使你兩眼發熱」,我絕對同意這樣一個說法,看看Andy在播放這出歌劇時囚徒的反應和表情你就該知道,這樣一首曲子對於生活在監獄中被許些體制化了的囚徒是怎樣一種激勵,而對於被基本體制化了的犯人來說又是怎樣一種打擊。這首《費加羅的婚禮》在這里不僅僅是一出歌劇,更是一種希望,當監獄長不斷敲門讓他關掉留聲機的時候,Andy反而將聲音開大,直到獄警破門而入,強行關閉了留聲機。縱觀整部影片,我們發現這就是Andy的性格,外面給的是壓力,壓力越大,Andy的希望就越大,而獄警強行關閉留聲機,則是從側面反映出獄警和監獄的作用就是斷絕你的希望,如果說老Brooks是囚犯體制化的代表,那監獄就是一座把人體制化的牢籠,我們可以把之誇大到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而其統治者就是要把他們統治下人民的希望給摧毀和斷絕,這樣人民才能當一個順民,他們的統治才更加長久。正如RED所說:「希望?我告訴你朋友,希望是很危險的東西,希望會讓人瘋狂,它在這沒用。」
其實我很想說一句,導演很壞。什麼意思?在影片第一百零九分鍾左右,監獄長吹著口哨離開辦公室,留下Andy一個人,接著Andy回到牢房,熄燈,在黑暗中摸出繩索以及RED凝重的表情,影片在這里使用了一段聽似悲壯的音樂,加上背景環境音的雷電聲,給人營造了一段Andy即將離去的感覺,這里說的離去並不是影片的結果,因為通過RED的旁白給人以Andy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的誤解。前面我說過,Andy的性格是壓力越大,希望越高,有希望的人,怎麼會自殺呢?答案很快就被揭曉了,就在次日造成獄警照例查詢人數的時候,發現Andy失蹤了,既然影片的類型決定了Andy不可能羽化登仙,只能說明他是越獄了。是的,導演正是使了這么一個小小的壞,用了一段聽似悲壯的音樂把影片過渡到了高潮的階段,也通過這樣一段音樂來表現了Andy逃走的決心。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多麼悲壯的詩句,卻體現出了壯士們的決心,Andy也一樣,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悲壯的氣氛中下定了決心。所以在後來Andy成功逃離出肖申克監獄的時候,那段激情令所有人感動,更讓人意識到了希望的重要性,也成就了Andy這一生的傳奇。
是的,有人說《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生活,雖然在奧斯卡角逐時輸給了講述夢的《阿甘正傳》,「生活比夢簡單,但是生活遠比夢殘酷」。《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傳奇,更是一部經典,不僅僅是因為「生活遠比夢殘酷」的主題,不僅僅是編劇巧妙的設計了故事,我想,音樂的運用也該是傳奇和經典的一個重要因素。
『伍』 《野戰排》的片頭音樂叫什麼
The Village
http://www.verycd.com/topics/142466/
原聲大碟磨州 -《余游模野戰排》豎緩(Platoon)[MP3!]
『陸』 電影音樂賞析那些經典電影中的音樂賞析
1、《beautyandthebeast》電影《美女與野獸》影視原聲
《美女與野獸》是一個創作於18世紀的古老法國童話,原作者是Gabrielle-SuzanneBarbotdeVilleneuve。故事講述了一個被施了咒語的王子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怕的野獸,後來有一個美麗的女孩愛上了野獸,從而解除了魔法。這個故事早在1946年就曾被法國導演拍成過電影,1991年的迪士尼動畫版本則更讓它更加家喻戶曉。
據悉,比爾·康頓(BillCondon)為迪士尼導演的這部《美女與野獸》還將從1994首演的迪士尼同名百老匯音樂劇中取材。後者根據動畫片改編,劇中由艾倫·曼肯(AlanMenken)和蒂姆·賴斯(TimRice)創作的多首歌曲,都是動畫片里所沒有的。
2、《TheTwoTowers》為電影《指環王》影視歌曲
霍華德肖《HowardShore》為托爾金的《指環傳奇》中獲得巨大成功的第一部電影章節所作的音樂為他贏得了奧斯卡(Oscar)最佳原創配樂獎,這給了他一個驚喜,因為這部音樂有著雄心勃勃的規模和堅定的黑暗意味,這些因素輕易地模糊了典型電影幻想音樂和完成的音樂會作品之間的界限。
它的續集採用了同樣的,通常是瓦格納式的戲劇手法,按照電影的故事情節,進入了更加陰郁和不祥的黑暗角落。前一部由霍比特人啟發而成的牧歌在這里被豐富的民族結構所取代,這些結構擴展了中土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音樂范圍;挪威小提琴哈丹格爾代表了羅漢和北非的瑞塔,為摩爾多主題增添了色彩;而圓木鼓、迪盧巴、木木琴和西姆巴隆則增添了迷人的紋理。在那裡。樂譜中隱約出現的管弦樂雲朵因肖爾出色的合唱作品而變得明亮起來,這部作品將古老的禮儀影響與伊莎貝爾·貝拉克達利安、獨立流行歌手希拉·錢德拉、本·德爾·馬斯特羅和伊麗莎白·弗雷澤的各種獨奏曲相融合。」戈倫的歌曲《作曲家與抒情詩人弗蘭沃爾什的最後合作》是埃米利亞娜·托里尼的後現代主義焦慮中的比約基,有助於突出故事的現代寓意。
3、《BreakingDawn》是《暮光之城:破曉》的影視原聲
加州樂團Castaneda主唱VegaSchenk最新企劃的普普風電氣雙人組TheBoomCircuits,其繁星閃爍般的電子樂音碎片,搭配有如DeathCabForCutie主唱BenGibbard的嗓音,給人驚喜的錯覺。好像從清澈的吉他picking漫舞漸入至層層堆砌出的合成器濃霧中,然後又在沉淪迷走之後步出薄暮、迎接外頭灑下的暖陽光束。
『柒』 美國電影《我們曾是戰士》的主題曲叫什麼名字
專輯名稱:我們曾是戰士 We Were Soldiers
音樂類型:影視原聲
唱片公司:Sony
發行日期:2002-02-25
資源品質:320k mp3
專輯介紹:
《我們曾是戰士》取材自退役美軍少將哈若德·摩爾(Harold G. Moore)和約瑟芬·蓋爾威(Joseph L. Galloway)所著的自傳體暢銷小說:《我們曾是年輕的戰士--Ia Drang河谷--一場改變越戰的戰役》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Ia Drang: The Battle That Changed the War in Vietnam)。片中講述的是1965年越戰初期,美軍入侵越南中部高地Ia Drang河谷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2
影片評論
蘭道爾·華萊士曾經成功營造過《珍珠港》氣勢恢宏的劇本。盡管影評人對《珍珠港》的評價好惡參半,華萊士還是決意繼續自己腦海中未完成的戰爭,與梅爾·吉布森聯手邁入曾是美國超級大傷疤的越戰戰場。
華萊士與吉普森的合作並不是第一次。1995年讓梅爾·吉布森紅得發紫的影片《勇敢的心》(Brave Heart)中,蘭道爾·華萊士就曾主持劇本工作,創造了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的堅毅果敢形象。
這兩人的組合,創造傑出作品的能力確實毋庸置疑。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的是,從《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戰爭英雄主義已經徹底取代70年代以來的反戰情緒,成為了好萊塢新的風向標。《野戰排》、《全金屬外殼》、《現代啟示錄》這類越戰影片中曾為人所熟悉並欣賞的,批判、詰問與諷刺的反戰藝術風格已經過時。眼看著《U-571》、《兵臨城下》、《珍珠港》翻起了一個又一個二戰高潮,《我們曾是戰士》也轉用近幾年流行的戰爭悲愴英雄主義色調來渲染本片。可是這樣的操作模式在商業成功的同時,是否還可以繼續藝術上的成功,是本片最令人擔心的問題。
專輯目錄:
01 For You
02 Some Mother's Son
03 Fall Out
04 Soldier
05 Good Man
06 The Beautiful
07 My Dear Old Friend
08 I Believe
09 The Widowing Field
10 Not So Distant Day
11 Didn't I
12 The Glory Of Life
13 Sgt. MacKenzie
14 The Mansions Of The Lord suit
『捌』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作為一部動作片,《殺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賈和吳京猛斗張晉,拳拳到肉的場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一部好電影,往往有優秀的背景音樂,《殺破狼》2也是如此。該片的音樂監制是香港音樂人陳光榮,曾經給《無間道》三部曲、《竊聽風雲》等電影做過背景音樂,其中很多曲目流傳甚廣,比如《再見,警察》無數次被各大電視台引用過。
對於古典音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感,感覺這種東西太陽春白雪,離大眾口味太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出現過作為背景樂的古典音樂,比如《殺破狼2》片尾,托尼賈、吳京與張晉打鬥時出現的那段情緒緊張昂揚的音樂,就是18世紀音樂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當中的「夏」(Summer)。這段音樂描繪的畫面,是悶熱的夏季大暴雨將至,以小提琴為主樂器,曲調高亢暴烈,好像一團積雨雲即將爆發出刺目的雷電,力量感十足,經過陳光榮的巧妙引用,在電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緊綳。
維瓦爾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孤獨的馬小軍行走在屋頂上……《憤怒的公牛》里,孤獨的羅伯特揚起倔強而痛苦的臉……《教父3》里,孤獨的邁克爾死在椅子里……這里用到的音樂都是20世紀音樂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個片段「Intermezzo」。馬斯卡尼的音樂特點,是詠嘆調風格濃烈,喜歡用動與靜、熱烈與抒情形成對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級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當中,導演庫布里克至少運用了兩個古典音樂。影片開頭,當猿人誤打誤撞地發現骨頭可以作為武器的時候(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象徵),背景音樂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蘭特斯特如是說》,開場是狂風暴雨般的管風琴,磅礴壯闊,充滿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隨後,骨頭被猿人高高拋起,鏡頭轉入人類的太空飛船在蒼茫的宇宙中飛行,背景音樂變為《藍色多瑙河》,優雅深邃。通過背景音樂的變幻,庫布里克展示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據說,庫布里克是在電影製作後期才決定拋棄原來的配樂,大膽地改用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給現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樂,是相當冒險的,很容易產生違和感,但是正是這個大膽的決定,《2001太空漫遊》居然大放異彩。
The blue Danube
《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壞蛋警察每次行兇前,總是幻想在聽貝多芬的《歡樂頌》……《發條橙》當中崇尚暴力的小壞蛋,最喜歡的就是《歡樂頌》……《全職殺手》當中的Tok當街大搖大擺地做掉黑社會頭目,背景音樂也是《歡樂頌》。嗯,如果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用,可能會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興。《七宗罪》當中,辦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大逃殺》當中,孩子們在曠野里互相殘殺的時候,背景音樂是《G弦上的詠嘆調》……巧合的是,《全職殺手》片尾,背景音樂也是《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A G String
或許,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較一下,還是巴赫躺槍的次數比較多。經典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漢尼拔》當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鍾愛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喜歡管風琴,宗教風格濃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嚴謹理性著稱,而《哥德堡變奏曲》則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弘、也最偉大的變奏曲,難怪它會成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愛。巴赫,安慰安慰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canoon》火了,很多愛情電影都喜歡用它當背景音樂。准確地說,「canoon」並不是曲名,而是一種音樂形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據說其中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Canoon
經典電影《征空先鋒》的背景音樂氣勢撼人,有力地表現了宇宙的浩瀚蒼茫,該片的音樂取自20世紀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傳最廣。這個樂章構思宏偉,第一部分磅礴遼遠,第二部分歡快雄壯,第三部分又回歸第一部分的基調,表現了宇宙的遼遠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繆爾·巴伯,20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風格以抒情浪漫見長,如果看過經典電影《野戰排》,怎麼能忘記催人淚下的背景樂《弦樂的柔版》,好電影和好音樂就是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電影《見龍卸甲》結尾,名將趙雲孤身策馬沖向呼嘯如潮的敵陣,背景音樂慷慨悲壯,該片的製作人是香港音樂人黎允文,這段音樂借鑒了義大利國寶級音樂大師莫里康內為《荒野大鏢客》作的主題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編過後的音樂更多的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涼,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快意。當輕快的口哨響起,馬鞭破風聲呼嘯,彷彿看到漫漫黃沙中,一個瀟灑的西部牛仔正策馬沖向夕陽,身影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內。嚴格地說,莫里康內的音樂已經夾雜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並不完全是古典風格,但是從總體風格而言,他還是偏向古典風格。他為許多電影做過音樂,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題曲,莫里康內音樂的特點是,善於通過音樂本身講故事,或者說催化、延伸劇情。關於這一點,他為西部片做的音樂表現得尤其明顯。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他的音樂元素比較多:口琴、短笛、口哨、馬鞭……所以,這一類音樂當中有濃烈的江湖氣息,蒼涼曠遠,盪氣回腸。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玖』 求歷屆奧斯卡金曲
2008年2月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最佳導演
(DIRECTING) 科恩兄弟 Joel Coen and Ethan Coen(《老無所依》)
最佳男主角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Lewis(《未血綢繆》)
最佳女主角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瑪麗昂·歌利亞 Marion Cotillard(《玫瑰人生》)
最佳男配角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賈維爾·巴爾頓 Javier Bardem(《老無所依》)
最佳女配角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蒂爾達·斯溫頓 Tilda Swinton(《邁克爾·克萊頓》)
最佳動畫長片
(ANIMATED FEATURE) 《料理鼠王》Ratatouille 迪斯尼
最佳外語片
(FOREIGN LANGUAGE FILM) 《偽鈔製造者》The Counterfeiters 奧地利
最佳化妝
(MAKEUP)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最佳配樂
(SCORE) 《贖罪》Atonement
最佳原創歌曲
(ORIGINAL SONG) 《Falling Slowly》出自《曾經》Once
最佳動畫短片
SHORT FILM(ANIMATED) 《彼得和狼》Peter & the Wolf
最佳真人短片
SHORT FILM(LIVE ACTION) 《扒手莫扎特》The Mozart of Pickpockets
最佳音效剪輯
(SOUND EDITING) 《諜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
最佳音響效果
(SOUND MIXING) 《諜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
最佳視覺效果
(VISUAL EFFECTS) 《黑暗物質: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
最佳改編劇本
WRITING(ADAPTED SCREENPLAY) 《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最佳原創劇本
WRITING(ORIGINAL SCREENPLAY) 《朱諾》Juno
最佳藝術指導
(ART DIRECTION) 《理發師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最佳攝影
(CINEMATOGRAPHY) 《未血綢繆》There Will Be Blood
最佳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最佳剪輯
(FILM EDITING) 《諜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t
最佳紀錄長片
(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駛向陰霾的出租》Taxi to the Dark Side,思想
最佳紀錄短片
(BEST DOCUMENTARY SHORT) 《自由空間》Freeheld
終身成就獎 羅伯特-泊伊爾
第79屆 2007年2月26日頒獎
最佳影片 《無間道風雲》
最佳導演 《無間道風雲》馬丁·斯科塞斯
最佳男主角 《末代獨裁》弗雷斯特·惠特克
最佳女主角 《女王》海倫·米倫
最佳男配角 《陽光小美女》阿蘭·阿爾金
最佳女配角 《夢幻女郎》珍妮佛·哈德森
最佳原創劇本 《陽光小美女》
最佳改編劇本 《無間道風雲》
最佳攝影 《潘神的迷宮》
最佳剪輯 《無間道風雲》
最佳音效剪輯 《硫磺島的來信》
最佳音效 《夢幻女郎》
最佳服裝設計 《絕代艷後》
最佳藝術指導 《潘神的迷宮》
最佳視覺效果 《加勒比海盜2》
最佳化妝 《潘神的迷宮》
最佳電影配樂 《巴別塔》
最佳電影歌曲 《難以忽視的真相》:I Need To Wake Up
最佳動畫長片 《歡樂大腳》(Happy Feet)
最佳外語片 《**風暴》
最佳紀錄片 《難以忽視的真相》
最佳紀錄短片 《潁州的孩子》
最佳真人短片 《西岸故事》
最佳動畫短片 《丹麥詩人》(The Danish Poet)
終身成就獎 埃尼奧·莫里康內
人道主義獎 謝里·蘭辛
2006 第78屆
獲獎
《沖撞》 Crash
提名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卡波特》 Capote
《晚安,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慕尼黑》Munich
2005 第77屆
獲獎
《百萬美元寶貝》(Milloin Dollar Baby)
提名
《飛行者》(The Aviator)
《杯酒人生》(Sideways)
《尋找夢幻島》(Finding Neverland)
《雷》(Ray)
2004 第76屆
獲獎
《指環王3:王者回歸》(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提名
《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怒海爭鋒》(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神秘河》(MYSTIC RIVER)
《奔騰年代》(SEABISCUIT)
2003
獲獎
Chicago (2002) 芝加哥
提名
Pianist, The (2002) 鋼琴師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The (2002)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
Hours, The (2002) 時時刻刻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紐約風雲
2002
獲獎
Beautiful Mind, A (2001) 美麗心靈
提名
Moulin Rouge! (2001) 紅磨坊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The (2001)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In the Bedroom (2001) 意外邊緣
Gosford Park (2001) 謎霧庄園
2001
獲獎
Gladiator (2000) 角鬥士
提名
Wo hu cang long (2000) 卧虎藏龍
Traffic (2000) 毒網
Erin Brockovich (2000) 永不妥協
Chocolat (2000) 濃情巧克力
2000
獲獎
American Beauty (1999) 美國麗人
提名
Sixth Sense, The (1999) 靈異第六感
Insider, The (1999) 局內人
Green Mile, The (1999) 綠色奇跡
Cider House Rules, The (1999) 總有驕陽
1999
獲獎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提名
Vita è bella, La (1997) 美麗人生
Thin Red Line, The (1998) 紅色警戒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拯救大兵瑞恩
Elizabeth (1998) 伊莉莎白
1998
獲獎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
提名
L.A. Confidential (1997) 幕後嫌疑犯
Good Will Hunting (1997) 驕陽似我
Full Monty, The (1997) 一脫到底
As Good As It Gets (1997) 貓屎先生
1997
獲獎
English Patient, The (1996) 英國病人
提名
Shine (1996) 閃亮的風采
Secrets & Lies (1996) 秘密與謊言
Jerry Maguire (1996) 甜心先生
Fargo (1996) 冰雪暴
1996
獲獎
Braveheart (1995) 勇敢的心
提名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理智與情感
Postino, Il (1994)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
Babe (1995) 小豬寶貝
Apollo 13 (1995) 阿波羅13號
1995
獲獎
Forrest Gump (1994) 阿甘正傳
提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贖
Quiz Show (1994) 機智問答
Pulp Fiction (1994) 低俗小說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四個婚禮一個葬禮
1994
獲獎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提名
Remains of the Day, The (1993) 告別有情天
Piano, The (1993) 鋼琴別戀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因父之名
Fugitive, The (1993) 亡命天涯
1993
獲獎
Unforgiven (1992) 不可饒恕
提名
Scent of a Woman (1992) 聞香識女人
Howards End (1992) 此情可問天
Few Good Men, A (1992) 義海雄風
Crying Game, The (1992) 哭泣游戲
1992
獲獎
Silence of the Lambs, The (1991) 沉默的羔羊
提名
Prince of Tides, The (1991) 潮浪王子
JFK (1991) 驚天大刺殺
Bugsy (1991) 一代情梟畢斯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美女與野獸
1991
獲獎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與狼共舞
提名
Goodfellas (1990) 好傢伙
Godfather: Part III, The (1990) 教父第三集
Ghost (1990) 人鬼情未了
Awakenings (1990) 無語問蒼天
1990
獲獎
Driving Miss Daisy (1989) 為戴茜小姐開車
提名
My Left Foot (1989) 我的左腳
Field of Dreams (1989) 夢幻之地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春風化雨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生於七月四日
1989
獲獎
Rain Man (1988) 雨人
提名
Working Girl (1988) 上班女郎
Mississippi Burning (1988) 烈血暴潮
Dangerous Liaisons (1988) 危險關系
Accidental Tourist, The (1988) 意外的旅客
1988
獲獎
Last Emperor, The (1987) 末代皇帝
提名
Moonstruck (1987) 月色撩人
Hope and Glory (1987) 希望與榮耀
Fatal Attraction (1987) 致命的吸引力
Broadcast News (1987) 收播新聞
1987
獲獎
Platoon (1986) 野戰排
提名
Room with a View, A (1986)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Mission, The (1986) 教會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漢娜姐妹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6) 悲憐上帝的女兒
1986
獲獎
Out of Africa (1985) 走出非洲
提名
Witness (1985) 證人
Prizzi's Honor (1985) 普里茲家族的榮譽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1985) 蜘蛛女之吻
Color Purple, The (1985) 紫色
1985
獲獎
Amadeus (1984) 莫扎特傳
提名
Soldier's Story, A (1984) 大兵
Places in the Heart (1984) 我心深處
Passage to India, A (1984) 印度之行
Killing Fields, The (1984) 戰火屠城
1984
獲獎
Terms of Endearment (1983) 母女情深
提名
Tender Mercies (1983) 溫柔的憐憫
Right Stuff, The (1983) 征空先鋒
Dresser, The (1983) 近身
Big Chill, The (1983) 山水又相逢
1983
獲獎
Gandhi (1982) 甘地傳
提名
Verdict, The (1982) 大審判
Tootsie (1982) 窈窕淑男
Missing (1982) 失蹤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外星人E.T.
1982
獲獎
Chariots of Fire (1981) 火的戰車
提名
Reds (1981) 烽火赤焰萬里情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奪寶奇兵
On Golden Pond (1981) 金色池塘
Atlantic City (1980) 大西洋城
1981
獲獎
Ordinary People (1980) 普通人
提名
Tess (1979) 苔絲
Raging Bull (1980) 憤怒的公牛
Elephant Man, The (1980) 象人
Coal Miner's Daughter (1980) 礦工的女兒
1980
獲獎
Kramer vs. Kramer (1979) 克萊墨夫婦
提名
Norma Rae (1979) 諾瑪蕊
Breaking Away (1979) 突破
Apocalypse Now (1979) 現代啟示錄
All That Jazz (1979) 浮生若夢
1979
獲獎
Deer Hunter, The (1978) 獵鹿人
提名
Unmarried Woman, An (1978) 不結婚的女人
Midnight Express (1978) 午夜快車
Heaven Can Wait (1978) 天堂可以等待
Coming Home (1978) 返鄉
1978
獲獎
Annie Hall (1977) 安妮·霍爾
提名
Turning Point, The (1977) 轉折點
Star Wars (1977) 星球大戰
Julia (1977) 茱莉亞
Goodbye Girl, The (1977) 再見女郎
1977
獲獎
Rocky (1976) 洛奇
提名
Taxi Driver (1976) 的士司機
Network (1976) 電視台風雲
Bound for Glory (1976) 奔向光榮
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驚天大陰謀
1976
獲獎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瘋人院
提名
Nashville (1975) 納斯維爾
Jaws (1975) 大白鯊
Dog Day Afternoon (1975) 炎熱的下午
Barry Lyndon (1975) 亂世兒女
1975
獲獎
Godfather: Part II, The (1974) 教父續集
提名
Towering Inferno, The (1974) 火燒摩天樓
Lenny (1974) 連尼傳
Conversation, The (1974) 對話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1974
獲獎
Sting, The (1973) 騙中騙
提名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哭泣與耳語
Touch of Class, A (1973) 金屋春宵
Exorcist, The (1973) 驅魔人
American Graffiti (1973) 美國風情畫
1973
獲獎
Godfather, The (1972) 教父
提名
Utvandrarna (1971) 大移民
Sounder (1972) 兒子離家時
Deliverance (1972) 激流四勇士
Cabaret (1972) 歌廳
1972
獲獎
French Connection, The (1971) 法國販毒網
提名
Nicholas and Alexandra (1971) 俄宮秘史
Last Picture Show, The (1971) 最後一場電影
Fiddler on the Roof (1971)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Clockwork Orange, A (1971) 發條橙
1971
獲獎
Patton (1970) 巴頓將軍
『拾』 那幾部外國的戰爭大片值得一看
好萊塢十大經典戰爭電影
一、《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該片表面上在講越戰,但在所有著名的戰爭片中,它可能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於任何戰爭,甚至廣而言之說它表現任何人生經歷都不為過。影片雖然不乏對戰爭的正面描寫,但它的精髓是刻畫人性中的黑暗,難怪它不是以越戰記錄為藍本,而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經典名著《黑暗之心》。
影片講述一個瘋狂的美國軍官在柬埔寨叢林中建築恐怖王國的故事,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這名軍官鏡頭不多,台詞和處理均很「虛幻」,彷彿是一種力量,而不是某個人;若再「虛幻」下去,那就要變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大家長了。
本片是電影大師科波拉的戰爭史詩片,是他對於戰爭暴力造成人性異化的一種反思。影片巧妙地將現實主義的題材和象徵意義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戰士沿河尋找白蘭度的旅程為線索,展開了一種近乎荒誕的「實況記錄」。影片具有一種「大歌劇」般的風格,誇張而華美,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在飛機上播放瓦格納《女武神》主題音樂的轟炸場面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本片的經典場景之一。
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該片的新版本,比原來的版本多了將近一個鍾頭。
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該片中有一個重復出現的細節頗耐人尋味:士兵們把犧牲了的戰友留下的家信重新抄寫一遍,而不讓他的家人看到血跡斑斑的原件。此舉的動機無可指責,但細細想一下,您不覺得原件更珍貴嗎?傳統的二戰片好比是這重新謄寫的家書,已經抹去了血跡和彈孔;而本片給我們看的是原件,因此我們震驚、顫抖,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通過濾鏡觀察戰爭。
當代頭號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在此不僅建立了又一座藝術豐碑,而且奇跡般地將一向無法協調的思想傾向和戲劇元素加以融合。他並沒有貶低二戰的正義性,但他提出了個人生命價值的命題,並在影片中直接討論;他打破常規在片頭大段描寫諾曼底登陸,但人物的塑造並沒有因此被削弱;他的戰爭戲跟非戰爭戲涇渭分明,但影片的整體感非常好。他那超凡的敘事能力為觀眾提供了見「樹」又見「林」的戰爭場面。
這是一部肯定二戰、又宣揚反戰的作品,是一部赤裸裸表現極端暴力、但從骨子裡贊美人性與和平的作品。
三、《野戰排》Platoon (1986)
大導演奧利弗·斯通越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獲四項奧斯卡大獎。
本片以導演的親身經歷為基礎,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越戰的主要一面,即美軍在前線的所作所為。影片的主要戲劇矛盾源於一名講人道的軍官和一名非理性的軍官的沖突,但沒有圖解反戰思想的痕跡。
在人物和事件、思想和藝術的綜合方面,本片沒有偏頗,是一部百分之百的優秀戰爭片。
四、《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的英國片有著英國式的嚴謹結構和紳士般的節奏。影片反映二戰期間一群英國士兵在日本戰俘營的故事,雖然沒有什麼正面的刀槍交鋒,但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頗獨具匠心。
影片前半部份:英軍戰俘不畏日本軍官的折磨,支持原則,維護尊嚴;但影片到後半部份,角色似乎發生了轉換:日本軍官從惡魔的外表展現人性的一面,而英國軍官在面對必須炸毀自己興建的橋梁時表現出來的僵硬思維,同樣令人驚訝。
本片可視為是三個軍人的故事,每個人身上既有著民族性,同時也有獨特的個性。日本軍官齊滕大佐外冷內熱,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滅他的人性;亞力克·金納斯扮演的英國軍官渾身上下都充滿尊嚴,但似乎有點走火入魔;威廉·霍爾登扮演的美國軍官有點流里流氣,但他應變能力強,關鍵時刻也能明辨是非。
大衛·里恩的作品都講究氣勢,以現代觀念看許多場景都偏拖遢,但跟整體的表現手法很一致。
五、《巴頓將軍》Patton (1970)
一部關於二戰將軍的史詩式傳記片。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
影片描寫戰爭史實,但鏡頭幾乎一直對准主角,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感受德軍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開場戲——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長達五分鍾的開場獨白。這是高難度的反傳統處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影片的戰爭場面宏偉壯觀: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礫,怪石嶙峋;銀裝素裹的草原,硝煙彌漫,大自然的優美景緻和戰爭的氛圍交織成一幅幅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畫面。
六、《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這部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濃厚反戰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戰期間參軍的一群德國少年兵的經歷。
導演手法細膩、流暢,開創了使用升降機拍攝大場面,把對白、音響和配樂混合錄制的手法。影片結尾處主角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七、《獵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從三名煉鋼工人加入越戰,反映出戰爭對人民生活的破壞。影片明顯地分為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後三個部份,每個部份互為補充,讓人們看到戰爭造成的肉體傷殘固然觸目慘痛,精神傷害卻更為驚心。
影片的主要細節是一個名為「俄國輪盤」的游戲:越南軍人在左輪手槍中只裝一顆子彈,然後要美軍戰俘往自己頭上射擊。但這種殘酷的游戲卻像毒品一樣,吸引了其中一名美軍,以至於他回到後方仍不願返回家鄉,卻自願留在越南從事這種生命賭博。
該片節奏緩慢,敘事鬆散且富有跳躍性,既顯得有大氣,又顯得導演缺乏基本功。本片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
八、《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人物塑造處於從屬地位。
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九、《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榮獲八項奧斯卡大獎,是20世紀拍攝的表現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
其實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寫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軍的生活,對軍界內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詳盡披露。
日軍飛機偷襲珍珠港乃本片的壓軸戲,同時也為人物矛盾提供了一個大框架與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場上吹號哀悼戰友的一場戲頗有點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過觀看戰爭片,了解某場戰爭的前因後果、戰略戰術,本片是最佳選擇。這部由美國和日本聯合製作的影片,細致地呈現了雙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軍事和情報的發展。影片在觀點上不偏不倚,極其客觀;在細節上不厭其煩,忠實史實。它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則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軍在轟炸珍珠港時喊出的口號。該片的轟炸場面很壯觀,當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滿電腦特技的45分鍾轟炸戲,畢竟現代科技在表現宏大及難以再現的場面時有著獨特的優勢。您若對《珍珠港》片尾美軍轟炸東京的史實感興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東京上空30秒》詳細敘述了這段故事。
特別推薦:《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該片不屬於筆者自己定義的狹義戰爭片,因為它描寫的是二戰剛結束後三名美軍士兵返回家鄉的故事。我們藉此機會推薦本片,一則因為它感人淚下,另外,這個題材不多見,要處理得當更是不容易。
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三名士兵從九死一生的戰場,懷著無比的興奮和憧憬,回到故土。但他們面臨的新挑戰,在心理上絕對不亞於戰火的洗禮。一般的公眾印象都停留在英雄凱旋而歸的階段,但他們回到家以後又必需怎樣適應平凡的家庭生活,他們在普通工作崗位上又會有什麼新的挫折?本片把觸角伸向大家視而不見的地方,從炮火散去後的平淡中挖掘出戰爭的創傷和永恆的親情。
本片在二戰結束的次年推出,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其中扮演斷臂軍人的演員是真的殘疾軍人,他除了獲得最佳男配角,還因「把希望和勇氣帶給退伍軍人」得到特別獎
一戰、二戰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29一戰
《西線平魔》1949
《戰場》 (Battleground)1949
《沙漠之狐》(Desert Fox)1951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
《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1965
《大布列顛之戰》 (Battle Of Britain)1969
《巴頓將軍》(Patton: Lust for Glory)1970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
《中途島戰役》(Batte Of Midway)1976
《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紅色警戒線》(Thin Red Line)1998
《兵臨城下》(Enemy.At.The.Gates)2001
《戰火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2001
《橋》南斯拉夫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
《逃離索比堡》(Escape from Sobibor )1987
《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2
《鋼琴家》(The Pianist)2002
《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1966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1943
《諾曼底登陸日》(D-Day 6.6.1944)
《風語者》(Windtalkers)
越戰
《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
《CS排》(Platoon)1987 《漢堡高地》(Hamburger Hill)1987
《現代啟示錄》重映版(Apocalypse Now Rex) 2001
《我們曾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2002
其他
《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
《物極必反》(Rogue Force)
《狙擊手》(Sniper)
《狙擊手II》(Sniper2)
《戰士》(Warri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