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音樂與電影論文

音樂與電影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26 18:29:31

㈠ 要寫個論文,談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誰能給我推薦幾部電影分析

上大學時選修外國音樂的論文,當時是93分。

優雅的舞者
——新世紀音樂大師喬治溫斯頓、神思者和他們的音樂小品

我第一次接觸新世紀音樂是在高一的寒假。考完試,去圖書大廈淘碟,無意之間看到了一張不很起眼的專輯。黑色封底,封面正中是一張淡藍色的風景:嚴冬,白雪皚皚,幾棵蕭索的樹徑直地站在白雪之中,背後是望不見邊緣的森林,靜謐而安詳。我不曾聽說過封面上寫到的「新世紀音樂」,更不曾聽說過「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這個名字。然而我看著封面,看著簡單的構圖中透出的幾分獨特的美,喜歡上了它。回到家,帶上耳機,按下播放鍵,清冽的鋼琴緩和而優雅地流入我的心頭,世界此刻也為之靜止。這張專輯出版於1982年,專輯的名字叫《十二月(December)》。
來浙大之前的暑假,收拾行李。我的指尖滑過一整架的CD,最終帶上了這張專輯,一張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讓我感到十二月中那種獨特的凜冽與澄澈的專輯,它可以輕撫躁動的內心,舒展緊張的身體,讓我完全沉浸在這個超然的世界中。甚至此時此刻,敲擊著鍵盤,我還在聽,聽這張喬治溫斯頓的傑作,《十二月》。
那個與《十二月》邂逅的寒假,我在網上搜索這位大師的生平。美國蒙大拿州的爵士鋼琴手,創作了十幾張新世紀音樂專輯,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鋼琴演奏之餘,他研習了經典的夏威夷散弦吉他(Hawaiian Slack Key Guitar),復興了這種幾乎被人們忘卻的傳統樂器。他還曾為4部兒童音樂劇配樂,包括著名的花生(Snoopy),一個有才華又不失童趣的藝術家。
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一有時間就跑到各個唱片行,想找到喬治溫斯頓的其它作品。情形往往是這樣:我興致沖沖地跑進唱片店,垂頭喪氣的出來。老闆們會搖搖頭,說道:「喬治溫斯頓?就是那個彈鋼琴的,很早以前有,現在很少有賣的了。」跑了不下十個唱片店,一個店員說:「我記得好像有一張,是那個彈鋼琴的嘛!」然後她進裡屋翻箱倒櫃了約莫幾十年,最後拿出了一張已經落了很多灰的專輯。我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塵,激動得眼眶近乎模糊:喬治溫斯頓精選集《四季(All the Seasons of George Winston)》。我估計我的確是飢不擇食了,因為我從不買精選集。縮略版的音樂在我看來是對藝術家和聽眾的欺瞞。我本能地抵制速食主義音樂,精選集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滿足普羅大眾的快餐食品。然而我還是滿心歡喜的將它帶回了家,聆聽,直到困得忘了關掉CD機。
買這張專輯後沒多久我遇到了神思者。那是一張封面紅得有些俗氣的專輯《故宮序曲(Palace Sketch)》。封面的噱頭很是嚇人,「繼喜多郎後唯一享譽全球的日本New Age團體」。出於當時對新世紀音樂瘋狂的喜愛,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將它買了下來。客觀地說,比起神思者的其它許多令人陶醉不已的電影電視配樂,這張專輯並不算較為出色。但是不久我又在同一家店中淘到了故宮系列的另外兩張專輯《故宮序曲(Paean to Palace Memories)》和《再見故宮(Palace Seeds)》,我這時才後悔當初對神思者先入為主的看法。神思者的音樂——或者更確切地說,為故宮紀錄片所做的音樂——體現了一個對中國文化崇拜者的自己用音樂所做的文化詮釋。在其中不僅有宏大的交響樂背景,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一些中國特色的樂器(如電子合成的編鍾,二胡)所演繹的主旋律,聽來源遠流長,回味無窮。
神思者是一個由兩個擅長電子音樂的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成立之初名叫Sensitivity Project(感性企劃室),86年為NHK電視台的紀錄片《海上絲路》配樂後改名為S.E.N.S.,取sense 和cense的諧音,四個字母分別代表sound nature earth spirit。神思者主要以電影和電視劇的配樂為主業,出版了很多精彩絕倫的原聲碟。我收藏了一張電影《悲情城市》的原聲碟。這部由侯孝賢導演的中國台灣電影,獲1989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由神思者所做的深沉而婉轉的配樂在其中功不可沒。
喬治溫斯頓和神思者彷彿在我心中開啟了一扇新的門,一扇通往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的門。我不再流連於唱片店排在最顯眼的位置上的流行音樂專輯,而是如飢似渴地尋找新世紀音樂專輯,因為比起新世紀音樂,流行在某種意義上顯得那麼膚淺。新世紀音樂——無論是從最早的曼陀凡尼(Mantovani Orchestra)改編古典大師如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輕音樂,還是喜多郎范吉利斯為電影和電視紀錄片的精妙絕倫的配樂——囊括了音樂的各個角落。這群對未來充滿希冀的藝術家們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展現出一種空前絕後的藝術流派。以前在看相關資料的時候找到了一位青島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對這類音樂所下的定義:「所謂新世紀音樂就是以現代化的音樂器材、音樂手段來演繹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 新世紀音樂」 作者: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 姜良君)雖然我遠不及這位教授的藝術造詣高,但我個人並不是很同意這種說法。誠然,諸如神秘園(Secret Garden),姬神(Himekami)等眾多音樂家在探索本國民族音樂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曼陀凡尼,馬友友(這兩者的新世紀音樂家地位還有所爭議)在發掘古典音樂方面獨樹一格,然而新世紀音樂絕對不盡僅是民族、地方和古典。在我看來,新世紀音樂的獨特魅力正在於它沒有確切的界限,各種想要表達內心深處冥想的旋律都可以算作是新世紀音樂。從德國電子曲風濃厚的橘園之夢(Tangerine Dream)到中國的充滿佛教內涵的鄧偉標,從西班牙熱情奔放的吉普賽國王(Gypsy King)到美國冷靜優柔的蘇珊西亞尼(Suzanne Ciani),還有久石讓那些日本民族風格的動漫配樂,旅韓華裔鋼琴家Daydream跨越國界略帶憂傷的鋼琴旋律,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種全新的音樂理念。這種理念或許用喜多郎自己形容自己的音樂時所用的詞非常恰當,那就是spiritual,靈魂的。美國女作家奧爾科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我想,新世紀音樂這種spiritual的特點或許同樣的會令聽者心中「清明而溫厚」,而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新世紀音樂會如此與眾不同吧!
喬治溫斯頓的十張鋼琴小品集都由廣州星外星公司在國內正版發行。我陸陸續續買齊了所有的專輯,每一張都仔細而認真地聽,聽到熟到每一個音符,修飾音都能背得出來。喬治溫斯頓不僅僅用他嫻熟的技巧打動了我,更多的是他在音樂中注入的真情實感,聽起來沒有一點造作的感覺,完全是發自內心對自己故鄉蒙大拿州的贊美。我也聽過幾乎所有的班德瑞的作品,然而不知是因為國內銷售商們不遺餘力地推廣使之最終俗到爛掉,還是這幫瑞士音樂家們本身就是將自己的音樂理想建立在虛幻的現實上,反正那些音樂都有類似什麼「微風山谷」「夢花園」之類虛無縹緲的名字,但是聽過以後絕對不會產生真實的意境,僅僅是虛幻的好聽的音符而絕非旋律。喬治溫斯頓有一張專輯《辭冬(Winter into Spring)》,當音符連續而密集地響起時,我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天的雨,以及春天萬物生機勃發的場景。翻開專輯插頁,驚訝地發現這首曲子就叫做《雨(Rain)》。而這種感覺,是聽班德瑞無病呻吟的曲子所絕對無法享受到的。
相比之下神思者的音樂在國內發行的較少,除去故宮三部曲之外,還有一張精選集《透明的音樂》和一張電視連續劇配樂《二千年之戀》,僅此而已。很不好意思地承認,我的《悲情城市》也是盜版的。我在網上下載了神思者的其它所有的專輯,一次又一次地被他們所震撼,所折服。有很多曲子,簡單到只有八個小節的主旋律,然而鋼琴與弦樂的交織融合卻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和諧與充盈。比如神思者2000年出版的音樂專輯《Asian Blue》中有一首曲子《Sican-Prayer》,鋼琴旋律重復兩遍,變調,接著同樣的旋律融入弦樂,重復,再變調。結構簡單得誇張,然而那種靜默的柔情卻令人回味無窮。
我有時候喜歡作這樣的比喻:喬治溫斯頓的作品好比輕快清新的現代詩,聽來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聽者與樂者既不遙遠,也不過分親近,樂者隔著這段既定的距離,讓聽者產生共鳴。而神思者的作品更像是雍容華貴的散文,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完全地包裹住聽者內心。這種溫情無微不至,讓聽者徹底沉醉於他們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敞開心扉,用熾熱的心直接去感受這種唯美的旋律。至於現代詩和散文孰優孰劣,我想並沒有定論。兩種文體各有千秋,同樣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使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令人難忘的回憶的片段。
如果你在網路中搜索喬治溫斯頓,最先出現的(同樣也是出現最多的)是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全智賢彈奏的縮略版的由喬治溫斯頓改編的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約翰帕赫貝爾(John Pachelbel)這位對巴赫影響巨大的巴羅克時期音樂家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這首卡農被改變了幾十個版本,被不斷演奏,經久不衰。不過另一方面,喬治溫斯頓恐怕也不會想到,自己創作的幾百首美妙絕倫的鋼琴小品竟比不上一首改編曲在電影的推廣下所產生的流行熱潮。在我看來,有時藝術是一種無奈尷尬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藝術家不斷創作更新更好作品,為的是讓更多藝術的受眾們享受更好的精神層面的食糧。另一方面,藝術又不可以完全屈尊下顧,完全拋棄高雅的「嫁妝」,讓所有的普羅大眾勉為其勞地為其推廣,以至最終失去藝術本應享有的感召力。我還是拿班德瑞的例子來說。這群與世無爭的瑞士音樂家們將自己封閉在瑞士的原始大森林中,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之中,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心中所嚮往的精神世界。我不清楚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情況如何,至少在中國,班德瑞的出版發行單位很是混亂,許多家出版社同時「正版發行」班德瑞的專輯,並且配上與專輯內容毫不相關的莫名其妙的插圖。唱片店,超市、購物中心的老闆們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以為不斷在自己店裡放這種「高雅音樂」就能招徠更多顧客 。於是乎,班德瑞迅速在大街小巷中走紅,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意無意的聽過許多班德瑞的作品。即使這種音樂再高雅,它最終也只能走向俗套的流行音樂的道路。同樣的問題似乎也在侵蝕著恩雅,莎拉布萊曼,肯尼基,甚至是亞尼,神秘園,英格瑪。我不知道多久以後路邊孩童會哼著《Shepherd』s Moon》上學,我對這位愛爾蘭唱詩班出身的女音樂家有著十二分的崇敬,但恩雅的天籟也正在大眾化,平民化,最終……但願「最終」不會發生,起碼能晚一些發生,好讓我們這群准「愛樂者」們能夠將享受她的音樂這一小小的「特權」延續的時間再長一些。
有一天傍晚,我在學校廣播台上聽到了熟悉的神思者的音樂,《海上絲路》中的「Aphrodite」和《疾走》中的「Rain」,一首是紀錄片的配樂,一首是電影配樂。唯美的旋律在校園廣播不甚協調的喇叭中播放,竟還保留著幾分原曲的優雅與溫存,令我激動不已。可是聽著音樂,心情又不覺地變得復雜。我曾向寢室的同學推薦過神思者的音樂,最終發掘神思者的號召力遠不及周傑倫,只好作罷。我當時很希望能找到可以分享聽神思者的音樂的樂趣的人,但倘若校園廣播也不遺餘力地推廣神思者,最後浙大學生都喜歡上了這個組合,神思者不斷被推廣,最後變得和周傑倫一樣。到那時我猜我絕不會缺少傾訴我自己音樂感悟的對象。但當所有人都在聽著同樣的音樂,都在自我感覺良好地發表或深刻或膚淺彷彿領悟又不甚了解的看法時,我估計……我肯定我會選擇沉默。但我現在還在向人推薦,還在用論文介紹喬治溫斯頓,介紹神思者,介紹新世紀音樂,介紹這群優雅的舞者,邁著輕快的舞步,在藝術的世界中翩翩起舞,留下一首首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的音樂。而我,只希望做一個觀眾,用我誠懇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師們的藝術世界同時,自己的心彷彿也跟著變得澄澈。心因聆聽音樂而愈益清澈,我相信,愛音樂的人可以做到。

希望能幫到你。

㈡ 論文 "電影音樂" 求助~~~~~~大家幫小弟一下~~~~

一部好的電影,電視,它成功的原因不僅僅是好的劇情,演技,最重要的還有感人的電影音樂和適時安配。許多電影發燒友,音樂愛好者都已收藏電影原聲帶為愛好。

自從第一架電影放映機開始轉動,歷代作曲家最流行的音樂就被電影挪用。在二十年代有聲電影出現之前,幾乎所有無聲電影都用現場演奏的音樂伴奏,或是一位鋼琴家,或是整團樂隊,以盡可能地配合畫面上的動作。

有些電影院還製作節目單,說明影片中使用的背景音樂的標題和順序,這些音樂包括貝多芬的作品(用來伴奏空中的狗打架);及通常用作「狩獵音樂」的羅西尼所作《威廉·泰爾》序曲(William Tell)還有表示「悲傷」的馬斯奈(Massenet)《泰綺斯》(Thais)中的《悲歌》(Elegie); 而聖桑《動物狂歡節>(The Carnival of Animals)里的《天鵝》則提供了很合適的浪漫情調,同時也給「標題音樂」一詞增加了新的內涵。特別為電影創作的音樂有些是圖解式片段,其題目諸如《救命!救命!》或《毀的》,但也有一些較為「嚴肅」的作曲家創作專門樂譜,如簫士塔高維契最早創作這種體裁是為無聲史詩影片《新巴比倫》所作的音樂。

有聲電影帶來新的挑戰。作曲家必須把音樂的表現手法絲毫不差地與影片結合在一起。為此發展出一套很復雜的系統,使作曲家能夠將音樂與精確的表演時間表聯結,亦即在音樂里加上節拍器標記(即每分鍾的拍數),再轉換成「滴答」聲或者電子脈沖,錄制在電影膠片上。然後,透過指揮者頭上的耳機播放這個「滴答信號」,據此來指揮樂團,並同時看著樂團後方的屏幕上放映的畫面。這種技術上的挑戰吸5〕,造就了愈來愈多熟練的電影音樂作曲家。例如為影片《飄》作曲的馬克斯·史坦納(Max Steiner)和迪米特里·蒂奧姆金(Dmitri Tiomkih),其(影片《正午> 音樂乃特意圍繞著歌曲《親愛的,不要拋棄我》開展》,後者創作的樂譜才華洋溢且華麗,堪與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媲美。不過,人們仍然常借用「古典」曲目,並且已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庫布里克(Kubrick)《2001 宇宙奧德賽》中配以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用得巧妙,趣味橫生;但是在迪斯尼的《幻想曲》,動畫片的鹿配以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其效果卻有待商榷。不過整體而言,不論是採用專門創作的音樂,或是古典曲目,動畫片若能恰如其分地配上適合音樂,大多能獲得令人贊賞的成績。如史考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v)為卡通片《湯姆和傑瑞》作的配樂則相當聰明,可稱為音樂雙關語。而即使是最狂熱的華格納迷,也會覺得由巴格斯·邦尼(Bugs Bunny)演奏的《指環》(The Rings)指華格納品歌劇《尼伯龍的指環》)無可挑剔。

20世紀的大作曲家,如浦羅科菲耶夫、沃爾頓(Walton)和庫普蘭(Copland),亦有傑出的貢獻;雖然與他們的主要作品相比較,電影音樂的地位並不重要,但他們為這個領域開創了新的視野。依照偉大的俄國電影導演愛森斯坦(Eisenstein)的看法,浦羅高菲夫為他指導的影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所作的配樂透過聽覺和視覺節奏的精確配合,達到了聲音和畫面的高度統—至於沃爾頓為《亨利五世》寫的音樂所獲得的成功,也應該歸功於作曲家和導演勞倫斯·奧利維爾之間的密切合作與相互尊重。這在講求高效率、追求商品利益的電影界,是一個少見的例子;而阿隆·庫普蘭以《女繼承人》的配樂獲得1949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奧利維亞·德·哈維蘭德(Olivia de Haviland)即因該片一炮而紅。

直到今天,許多大作曲家,如馬勒、阿比諾尼(Albinoni),甚至莫扎特的作品之所以家喻戶曉,也都要歸功於電影導演選擇它來為影片塑造合宜的情調。

中國電影雖然也有不短的歷史。但是在配樂方面還和西方國家有著不小的差距。我認為這個差距不久就會變成零。因為中國的作曲家,音樂家們也已將開始致力於電影音樂的發展,讓我們期待民族的好電影和好的民族音樂吧!

電影主題曲音樂論文

談《格薩爾》說唱音樂藝術
一、如何評價音樂在《格薩爾》說唱藝術中的作用
建國以來,由於國家的重視和眾多專家學者的長期努力,使舉世聞名的史詩《格薩爾》的搶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驚人成就。但對作為該史詩主要藝術形式的音樂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卻十分薄弱。
眾所周知,在任何藝術作品中內容要起到主導作用,但其形式絕非可有可無,恰當完美的藝術形式能夠把真、善、美的藝術內容廣泛傳播、深入人心,以致產生深刻而持久的社會作用。《格薩爾》音樂為傳播這部史詩的基本內容起到了這樣一種典型的巨大作用。
1、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果說《格薩爾》的基本內容是該藝術的靈魂,那麼音樂就是它的軀體或血肉,因此它們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根據《格薩爾》文學唱詞和音樂的語調風格、節奏規律和結構格式,不難看出它們都具有源於同一個地區文化藝術的明顯特徵,即都是由吸收和借鑒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西藏康區和牧區廣為流傳的山歌、牧歌和強盜歌的內容和形式而成。兩者不僅語調風格完全相同,而且每句唱詞的頭尾兩處各有一節拍的單詞和中間有三個每節拍雙字的節奏規律,同時它們又都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結構格式,說明音樂與史詩的淵源關系。在昌都山歌《林中的杜鵑》的一段藏語唱詞唱
附圖
門,第一門叫做宗教門,我強盜不入這一門,手中沒有供品不開門。」諸如此類的各種唱詞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很顯然,這與《格薩爾》中的任何一種唱詞完全相同。對《格薩爾》說唱音樂而言,由於說唱音樂與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它雖然沒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樂素材,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該地區的其他傳統民間音樂。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獻給好頭人》為例:
附圖
下面是一首《達嶺大戰》中一個名叫阿滾的牧養人所唱的人物專用唱腔——《牧養隨風悅耳曲》:
附圖
假如我們對以上兩首歌曲的基本藝術風格、音階旋法、調式調性和節奏形態等進行比較研究,從中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不僅是同一個地區的姐妹藝術,而且還可看出它們在藝術實踐中相互借鑒或吸收的淵源關系。這兩首歌曲雖然在結構形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美酒獻給好頭人》是八字一句,一句一首的較為原始的歌曲,而《牧養隨風悅耳曲》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結構趨於完整的唱腔。但是兩者間的這種差別正好說明了它們各自先後產生的歷史年代以及彼此吸收、借鑒的基本傳承情況;就音階旋法和節奏形態等方面實際存在的共同特徵的確清晰可見,一目瞭然,特別是調式、調性方面更是不謀而合地成為極其相同的歌曲。在《格薩爾》說唱音樂的旋律中,諸如此類的情形比比皆是。
2、豐富多彩的《格薩爾》音樂為傳播和發展史詩的內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人會問:「《格薩爾》音樂還有什麼豐富可言,無論何種人物,不分男女,也不分人畜,更不分環境和感情的變化不都是使用那幾首有限的唱腔曲調嗎?」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根據史詩中的明文記載,《格薩爾》唱腔音樂本來豐富多彩,但它由於完全依靠原始的口傳形式保存於民間,未能以文字形式一一記錄下來,使其失去了眾多的唱腔。而廣大的民間仍保存著許多類似唱腔。根據近代許多「仲堪」(《格薩爾》說唱藝人)的說唱表演,他們為了講述更多更長的史詩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內容方面,對於音樂唱腔的使用還遠遠沒有做到人物專曲專用的基本要求,因而發生各種人物共同使用幾首唱腔的情形,但這絕非是《格薩爾》音樂的真實情況。根據目前這部史詩的所有說唱記載,都是為了更好地塑造和表現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與思想感情,在每段重點唱段前不僅明確了唱腔的標題名稱,而且有的人物對自己所使用的唱腔作出了種種解釋或贊美。如在《霍爾嶺大戰》中,當格薩爾王從羌塘回到嶺國時,藍色的獵鷹在對國王的唱段中唱道:「我很想唱首《潔白的六聲曲》,但我嘴角堅硬不能唱,現用首《獵鷹六聲曲》唱出家中發生的諸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一現象。如《賽馬稱王》全書共由56個唱段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唱腔就達36首之多;《霍爾嶺大戰》全書共由233個唱段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唱腔就有46首,等等。如果按此方法對《格薩爾》中的所有音樂唱腔進行統計,那麼可以肯定《格薩爾》的音樂唱腔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數多量大,是一種十分龐大的曲調群體。關於不同人物所使用的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問題,在《格薩爾》中有了簡略的說明。如在《達嶺大戰》中,嶺國要人米瓊唱道:「深明行道是活佛曲,大@①九聲是咒師曲;母虎吼叫是官人曲,吉祥八寶是僧人曲;我唱喜鵲揚聲曲。」反映了不同人物使用標題性專曲專用的習慣。另外,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每個主要人物又有眾多特定標題性唱腔,而且為了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其成為不同的種類。在《賽馬稱王》和《霍爾嶺大戰》中格薩王使用幾十個不同種類的唱腔,如《大海盤繞古爾魯曲》、《金剛古爾魯曲》等是顯示人物特殊地位的唱腔;《宛轉的情曲》、《終生無變曲》、《吉祥八寶曲》是表現人物談情說愛的曲種;《呼天喚地曲》、《呼神箭歌曲》是祀祭用的曲種;表現人物在大庭廣眾敘述實例的專用曲種有《大河慢流曲》、《歡聚江河慢流曲》、《高亢宛轉曲》;表現人物戰斗激情的專用曲種有《攻無不克的金剛自聲曲》、《威鎮大地曲》,等等。類似情況在《格薩爾》說唱藝術中處處可見。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音樂以其獨有的藝術手段或功能塑造了眾多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為史詩的內容增添了無比輝煌的光彩,為《格薩爾》的傳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的比較研究
《格薩爾》說唱音樂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標題化」民族曲藝說唱音樂藝術作品,這是它的特點之一。為了便於論述,首先簡略地說明標題音樂的基本含義以及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的相互關系等問題。
縱觀國內外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標題音樂」這一專用名稱出現於19世紀西方音樂大師們的作品中,它是主要用來說明器樂作品內容的一種體裁名稱之一。每個樂章有一個小標題——這些標題就是為了提供或引導廣大聽眾探索它們的內在含義。如以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為例,《到達鄉間而引起的快感》為第一樂章、《溪邊景色》為第二樂章、《大雷雨》為第四樂章。
在藏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中,雖沒有見到標題音樂作品,但以種種專用標題作為歌曲特定名稱來說明歌曲旋律所包含內容的聲樂作品還是特別繁多,如《格薩爾》中所出現的音樂的標題名稱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關於民間音樂與民族音樂的關系問題,民間音樂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民族音樂是民間音樂的創新與發展,換句話說,民間音樂是民族音樂的根基,而民族音樂則源於民間音樂。《格薩爾》音樂是經過有人專門創作的民族說唱音樂。如果要問《格薩爾》音樂的這種特定標題名稱又源於何處呢?對此只要對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進行比較研究,就可以找到其答案。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730~797年)時期是藏族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據《西藏王統記》記載,787年建成桑耶寺時,從國王至臣民百姓每人都演唱一首歌曲,「國王赤松德贊唱《國王歡樂之歌曲》……王子牟尼贊普唱《人間明燈曲》,王子牟底贊普唱《雪獅傲相曲》,王後們唱《柔枝松石綠葉曲》……蓮花生大師唱《威鎮鬼神曲》……壯年的男子們唱《九座虎山重疊曲》,年輕的女子們唱《鮮艷的花環曲》……」《五部遺教》中還將當時所演唱的歌曲歸納分類成「4種咒師之曲、13種首領歡歌、9種天神之曲、5種人間之曲、13種龍神之曲,以及八瑞祥物婚禮曲」等共計45種民族古典音樂。因此藏族特定標題性聲樂曲的歷史特別悠久。眾所周知的「古爾魯」是吐蕃時期贊普們專用的一種詩歌藝術,據記載這種詩歌都配有音樂旋律,藏語中稱其為「古爾魯」,是藏族聲樂的古典歌曲之一。在《格薩爾》說唱音樂中將《大海盤繞古爾魯曲》和《金剛古爾魯曲》等唱腔都作為格薩爾王所特有的唱腔,說明了藏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的傳承關系。又比如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竣工大典上唱的《威鎮鬼神曲》和王後們唱的《柔枝松石綠葉曲》與格薩爾大王的專用唱腔之一《威鎮大眾曲》和珠姆王後的專用曲之一《杜鵑六聲曲》的基本形式、風格特色有著前後傳承的淵源關系。遺憾的是這些民族古典音樂旋律未能流傳後世,使今人無法聽到民族古老音樂的優美動聽的旋律。
三、《格薩爾》說唱音樂的藝術特色
《格薩爾》說唱音樂具有極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強有力的藝術表現能力,而且顯得特別概括與簡練。這說明它的曲作者賦有很深的觀察生活、表現生活以及以高度集中的藝術手法塑造人物藝術形象的本領。藝術要用形象來表現內容,這就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如果沒有反映內容的形象,藝術本身也就不能存在了。《格薩爾》說唱音樂在塑造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方面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色。格薩爾王是該史詩中的第一英雄人物,如何在一首高度概括與簡練的曲體中塑造這一英雄人物的基本形象呢?這對當時的曲作家們來說是一個難題。但是,那些無名的曲作家們早已以通觀全局、高度概括、有所側重的手法,即用最少的材料表現出最豐富的內容。如在格薩爾王的專用唱腔中,每當他與敵人面對面地進行生死搏鬥時有幾首唱腔,其中有一曲叫做《攻無不克的金剛自聲曲》,該曲的基本旋律為:
附圖
此曲的整個規模雖不大,但它簡練而准確地塑造了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英雄人物形象。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到它所包含的豐富內容。首先從基本節奏中清楚地看出曲作者為它精心設計了一種具有巨大推動力的節奏,這種節奏為這首唱腔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因為節奏就是音樂的靈魂。這四句一首的唱腔中,每句頭一拍的節奏極為突出地採用了一種既有強烈而獨特的彈性,又能夠暴發閃光的切分節奏,使它在全曲音樂旋律中彷彿起到勇往直前的推動作用。為了適應說唱音樂的特殊需要,音樂旋律特別流暢處 僅僅在十度音域之內(@②-@③)進行。當全曲使用特定的節拍,以進行曲的速度演唱的 時候,音樂像排山倒海、氣吞山河般的氣勢顯示出一幅幅氣勢磅礴的戰斗圖畫,藉助音 樂塑造出格薩爾王帶領他的將士勇往直前的高大藝術形象。這首著名的音樂唱腔至今仍 在流傳。
珠姆王後的專用唱腔中有一首充滿情意、優美動聽的唱腔,被稱為《杜鵑六聲曲》。此曲在《格薩爾》的眾多女性人物唱腔中屬於特別典型的唱腔之一,其基本旋律為:
附圖
藏族認為杜鵑是春天的使者,是大地復甦、萬物生長、春暖花開的季節,用表現春天的音樂旋律標題來描繪或塑造溫柔多情、如花似玉的珠姆王後是非常適合的。每當人們聽到這一水晶般透明閃光、充滿情意、優美高雅的音樂旋律時,情不自禁地帶到春光明媚的意境中,那動聽的音樂旋律深深地打動著人們的心靈。這是一首五聲音階羽調式的唱腔,全曲僅在十度音域之內進行,它那流暢上口、回環曲折、樂句巧妙呼應的旋律,以及對終止音的變化處理,令人感到起落有序,表現出珠姆這一人物光彩奪目、綽約多姿的美麗形象。
四、搶救、整理和研究《格薩爾》音樂迫在眉睫
《格薩爾》說唱音樂在藏民族眾多音樂種類中作為一個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龐大的曲調群體,在漫長歲月中由於種種原因使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漸漸地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歌善舞的古代藏民族,雖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但由於當時還沒有一種能夠適當記錄音樂旋律的譜號或文字形式,使許多珍貴的民族傳統音樂未能流傳下來,今天已失傳的吐蕃時期的眾多古典音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格薩爾》說唱音樂雖然在廣大民間以口傳形式流傳,唱腔的標題名稱也完整無缺地出現在史詩之中,而它的許多唱腔曲調已漸漸地失傳。
2、和平解放西藏以前,歷代統治階級對於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缺乏最起碼的保護意識,許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這也是《格薩爾》音樂厚古薄今的主要原因。
3、解放以後,國內外各種新的文化藝術不斷傳入我區,一方面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由於新文化藝術的傳入,使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受到了空前的撞擊,享受現代文化藝術生活的藏族新一代對古老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減退,於是傳統文化藝術「人死藝亡」的狀況更加嚴重。
根據以上情況,對音樂遺產的搶救工作迫在眉睫。要想搶救、整理和研究《格薩爾》音樂,首先必須抓緊抓好音樂唱腔的搶救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整理和研究工作,否則它在史詩研究領域中仍將處於一種特別薄弱的環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特別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曾採取各種重大措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使史詩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世人贊嘆的成果。但對這部史詩的整體藝術中具有重要價值的音樂的搶救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對它的搶救工作既缺乏領導的足夠重視,也缺乏應有的經費投入和專人負責管理等。如果這「三缺」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那麼《格薩爾》音樂的搶救工作無疑將是寸步難行,一事無成。
結語
根據本人長期搜集《格薩爾》說唱音樂的親身體會,結合對史詩中有關音樂的分析研究,《格薩爾》音樂絕非是由東拼西湊、寥寥無幾的少數曲調所組成的,它是一種屬於特定標題性民族傳統說唱音樂,即以獨特的藝術形式,以人定曲、專曲專用的龐大的唱腔群體。它曾吸收或借鑒了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體現了藏民族在音樂方面所賦有的特殊才能和智慧。分析《格薩爾》音樂,其始終運用音樂固有的特殊功能,塑造出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為史詩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使這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充分顯示出本民族藝術的特點,努力從事史詩《格薩爾》說唱音樂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㈣ 電影音樂賞析論文怎麼寫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音樂鑒賞論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事實上我從未離開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羈的日子裡,我也承諾不離開你……」 電影《貝隆夫人》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辛酸曲折、輝煌傳奇的一生。從窮裁縫的私生女到15歲的舞女,從高級交際花到總統夫人,艾薇塔33載的短暫一生記錄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紀念日,當麥當娜傾情演繹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緩緩響起時,「貝隆夫人」的傳奇一生如電影般展現面前,人們不禁流下了熱淚……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總統貝隆的夫人,她出生貧寒,做過舞女和影視演員,她靠姿色和手腕成為貝隆夫人後,為阿根廷的社會、勞工、醫療,婦女平等,單身母親權利等方面均作出過卓越的貢獻,逝世時年僅33歲。 貝隆夫人的傳奇經歷一向是劇作家非常感興趣的題材,1976年,韋伯首先推出了由朱麗葉·科文頓(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單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隨著這首歌的轟動,由寇姆韋爾金森加盟的唱片隨即發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廣受歡迎。1978年,在萬千音樂劇迷的企盼下,《貝隆夫人》在倫敦愛德華王子劇院正式上演,創下了連演八年的驚人紀錄。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拉開了英國音樂劇攻陷百老匯的序幕。 電影《貝隆夫人》(Evita)(電影英文譯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麥當娜、班德拉斯和普萊斯主演的電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劇的所有歌曲。這部由美國拍攝的電影由於描寫了貝隆夫人早年的風塵生涯,在開拍時就遭到了阿根廷群眾的強烈抗議和堅決抵制,再加上導演挑選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聞名的歌星麥當娜來出演阿根廷的國母,更是屢遭非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麥當娜的演出風格無損於她對角色的精當把握,也不會遏制她的藝術天分和敬業精神,盡管韋伯為適應麥當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降了幾度,但她的演繹自然貼切,歌聲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攝時感動了全體攝制組,還使了整個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麥當娜扮演的這個角色,為這種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麥當娜因此獲得當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實非僥幸。對於這樣一部帶有韋伯音樂劇色彩的電影來說,實在沒有不收藏的理由。 據說,當年麥當娜為能出演女主角,寫了四頁親筆信給導演,並專門學習聲樂三個月,光在錄音棚就錄了四個月,49音樂就錄了四百多個小時,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時,面對抗議浪潮,她付出幾倍於他人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甚至阿根廷總統也被她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借總統府陽台。拍攝當天,當她出現在陽台,演唱「別為我哭泣阿根廷」時,4000群眾演員和攝制人員都被深深的感動,以至人們都瘋狂了,在電影中可以見到這一真實感人的場面。(這不是群眾演員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這首歌曲我聽了多個版本,麥當娜,伊蓮佩姬,沙拉布萊蔓,還有超女張靚影演唱的(正是由於聽了她的這首歌曲的演繹,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為「涼粉」)。但是我感覺麥當娜把韋伯的這首歌曲演繹的最為到位,盡管其他兩位佩姬和布萊蔓都是韋伯歌劇《艾薇塔》不同時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僅欣賞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這部音樂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裡面的演唱都是他親身而為,影片而名聲大震的演唱才華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現

㈤ 論文題目是談音樂在影視劇中的作用怎麼寫啊

開篇首先寫一個電影在音樂的烘托下,怎樣怎樣的美好!!
之後你可以從無聲電影寫起,可以寫下無聲電影的效果,發展....
再而,寫下有聲電影的發展歷程,講下音樂的重要性。不同時期,不同基調的配樂要求不同,並著重講下影視劇如何配樂,舉幾個例子。
最後作總結,再次重新審視一下,呼應下標題!
OK,一篇論文就完了!
這只是一個提綱,具體靠你自己去填充和豐滿! 望採納!
回答者--文心雕龍

㈥ 求《淺談音樂與電影情節的關系》

音樂的抒情功能抒情是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外,還善於刻畫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與心境,這使得歌曲在電影藝術的情感刻畫與表達上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在電影中除為了直接加強氣氛 外,也可以起反諷的作用,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 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影片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好的電影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影片豐富的內涵。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高潮的設置、音樂和影片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電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電影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專業電影工作者最常用的辦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讓他為電影的不同場景作曲,但有時也啟用一些現成的音樂作品,可以是舊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獲得它的版權。電影音樂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畫面以後,所以有時間的緊迫性,作曲是後期製作的最後一個創作人員。通常電影音樂綜合了導演的作曲家的意見,一旦標定了音樂後便開始創作,作曲家還必須了解影片在音樂製作方面的預算,控制費用不超支。使用流行樂作為影片音樂需要辦理版權許可證,這是個花錢的過程。有雄厚資本的劇組才敢問津。
入行途徑:
先入音樂那行再入電影音樂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嚴肅音樂以外的一些地下音樂工作者也有可能為電影音樂作曲。

㈦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文化差異----寫論文用的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2]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4]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㈧ 音樂對電影的作用論文

字數是夠的,可能還超了一點吧。還不行就自己看著辦吧!

電影已有百年歷史,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音樂已成為這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的彩色化、寬銀幕化以及立體聲音響的出現,杜比錄音系統、數字多軌錄音技術的運用等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電影音樂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想。
《My Heart Will Go On》一曲回憶的、欲以掙脫某種糾纏,悲哀的、帶有哭泣的主題音調充滿深沉的情緒,立刻將我們帶入到了《泰坦尼克號》宏大的世界當中。
在影片的前部分,交響樂配合得天衣無縫。節奏緊湊,氣勢恢弘。在隆重的交響樂烘托下,鐵達尼堅固的形象深深樹立在每個人心目中。
影片中「Rose主題」總是伴隨著浪漫的情景出現,製造出一種夢幻的氛圍。在甲板上Rose欣賞Jack的素描作品時,Rose要求Jack給她畫只戴「海洋之心」的肖像時,鋼琴旋律隨之響起,渲染出曖昧,夢幻的氣氛,清脆,優美的鋼琴聲,跳躍的音符充斥著觀眾的聽覺。預言了一場愛情將要轟轟烈烈上演。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摻差著其他的音樂元素。Jack扮成紳士參加Rose未婚夫邀請的晚宴時,Jack帶著Rose參加「真正」的Part時。《藍色多瑙河》和蘇格蘭曲風的旋律分別成為了背景音樂。《藍色多瑙河》愉快,諷刺又滑稽的配合著這個場戲。顯示出Rose的不滿與嘲諷。而Jack拉著Rose的手奔跑到三等艙時,一切都被釋放,歡笑的人們,自由自在的舞蹈。蘇格蘭調愉快的融入在這氣氛里。Rose大杯大杯的喝酒,肆無忌憚的抽煙,跳舞,歡呼。她的靈魂在這刻是自由的。在影片中,Jack 和Rose愉快,輕松的場景,背景音樂總會合著輕快的蘇格蘭調的旋律。
但冰山的出現,一切美好,平靜都被打破。激烈的交響樂給影片帶來了另一個高潮。整個節奏迅速起來,急促的節奏伴隨著畫面里的人們逃竄,強烈悲劇色彩的音樂,音調低沉,激越悲壯,震撼人心。渾厚強大的音樂以及人們驚慌,呼喊,奔逃,形成一股洪流,一瀉而下。這里交響樂的完美配合,把這一情節推向高潮點,達到震撼人心的強烈藝術效果。這幕不僅畫外音樂很好的配合,畫內音樂也密切的配合著。甲板上勇敢的樂隊成員們,演奏著小提琴,大提琴,悲傷的旋律混雜在一起,縈繞每個人的聽覺細胞,淹沒了其他一切不相乾的聲響。 影片的最後,滿頭白發的Rose把「海洋之心」丟進了大海,讓它和鐵達尼永存海底。「Rose主題」最後一次響起,畫面進入在海底沉默的鐵達尼,一切突然還原,Jack站在樓梯上等待著她,所有的人都向他們投來祝福的微笑,他們再一次的擁吻在一起,完成這個永遠無法成真的遺憾。主題歌慢慢響起,一句句歌詞流淌出真摯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動人的披露著愛情,彷彿在彌補片中不圓滿的結局,讓他們的愛情永遠得到釋然,見證他們永恆愛情。

㈨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東西文化差異 一篇論文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
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 .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兩者分別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一個特點是中國文化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
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對於自然,由於「天道遠,人道邇」。
過於執迷於對虛幻天道的探求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只須向內心訴求,人心中就蘊涵著自然的普遍法則,盡心就能知性,知性則知天,「萬物皆備於我矣。」。
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在處理在人與人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造精神,漠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中國人普遍信守『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歷史觀念,從而使得歐洲人與美國人普遍認為:1990年的中國和孔子時代的中國別無二致。」「所有的舊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而所有的新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
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窺出「和諧來自斗爭」。
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盡管到蘇格拉底那裡,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但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探索與征服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西方商業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難以把握的自然規律使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人們正是在對詭異的自然現象的驚異和困惑中開始哲學探索的。古希臘的哲學從開始就主要是一種自然哲學,把自然作為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對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與人關繫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由於主張「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應天道,以天道設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和詩化想像, 重人事而輕天道、輕實證而重玄想,從而導致自然科學不甚發達人文科學異常繁榮。「如果按這種邏輯,認識論意識的發達是科學在歐洲出現的一部分原因,那麼這種意識的不發達也應該是科學在中國不出現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文化由於倡導天人相分,人定勝天,不僅認識自然解釋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識發達,抽象思維突出,注重邏輯推論和實證研究。故而中國有的是「小心求證」的陳景潤,而西方有的是「大膽假設」的歌德巴赫。
~~~~~~~~~~~~~~~~~~~~~~~~~~~~~~~~~~~~~~~~~~~~~~~~~~~~~~~~~~~~~~

從音樂中如何反映的出中西方文化差異
這個很簡單,其實說起中西音樂的差異。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在調式上的應用了吧。我們中國最早的調式為五聲調式也就是說只有1 2 3 5 6這五個音給成一個完整的音階。只要是這幾個音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國特色的民間音樂。而歐美等則不同,他們用的完整的七聲調式。而且歐美音樂最大的特點不是在於旋律,而是在於和聲方面。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上說過,也不知道准確不準確。中國是對世界上旋律貢獻最大的國家,而歐美則是對和聲方面的貢獻比較大。不知道這樣說,你能不能搞得懂。

簡單來說,一首歌里如果沒有4 7這兩個音存在。他必然是一首中國的民間歌曲。當然現在中國的流行樂除外。
歐美方面,你可以聽聽其中的和聲部份很是經典的。我的水平就么高,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

結束語:通過以上兩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另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層次探討的意義重大,它將解開諸如中西方科技發展差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謎團,從而產生深遠影響。
或http://wenwen.soso.com/z/q77467639.htm

㈩ 以一部電影為例子,介紹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評析《勇敢的心》電影音樂

澳大利亞著名影星兼導演和製片人梅爾•吉布森的影片《勇敢的心》描寫了蘇格蘭古代戰爭,是一部史詩巨片,長達三小時。該片最讓我動情的乃是影片中的音樂。
音樂中運用了蘇格蘭民族器樂,表現出音樂的質朴、純情動人。音樂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細微的感情變化,一段段優美的音樂更是催人心魄的讓人感動,使人的心神馳往那一片神秘的蘇格蘭土地。18首音樂作品緊扣電影劇情的變化,無論是如華萊士私定終身的溫馨場景,還是奮力搏殺的宏大戰場,都用溫情的蘇格蘭原駐音樂,或是回腸盪氣的弦樂表現的淋漓盡致。以下就是從電影音樂功能的幾個方面來分析《勇敢的心》的成功之處。
一、渲染氣氛
(一)渲染地方色彩
伴隨著深邃、寬曠、幽怨、盪氣回腸、悲壯的蘇格蘭風笛,攝影機引導我們的視線穿越於蘇格蘭高地的如史詩般的景色之中:深藍色的山脈覆蓋著一層紫色的天空,天空的邊緣點飾著粉紅色的雲彩;自遠處看去,大大的鵝卵石自山巔渲泄而下,然後沖流入一片深綠色的草原;還有那到處分布的蘇格蘭湖泊,時時映照著穹蒼的變幻。在一片寬廣、黑暗的天空里輕吟著淡藍色的光輝。音樂與畫面天衣無縫的相反相成、潤物無聲,不留痕跡地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空。一段旁白又向觀眾說明了故事的發生的歷史背景。短短的不到3分鍾時間里,導演將畫面、背景音樂、旁白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歷史沉重感的意境。
(二)渲染環境氣氛
威廉的父親馬爾康與哥哥走進谷倉,發現六十具屍體那一段。「麥克安德魯斯……麥克安德魯斯!」馬爾康喊著。他們下了馬。音樂漸起,約翰舉起了一把砍柴用的斧頭,然後走到谷倉的門口,把門推開。聽不到裡面有任何聲音。這時陣陣的鼓聲,伴隨心跳的節奏,不禁讓人屏住呼吸,一同感受他們那時的緊張。突然,一隻鳥飛出谷倉,打破這一緊張的氛圍。馬爾康窸窣的腳步聲,又一次緊張起來。原來是小兒子威廉就站在谷倉的門口,正往裡面的屍體瞧。
威廉假意向殺死美倫的貴族投降那一場景,通過音畫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情節的張力。幾個騎馬的士兵手持長矛在四周巡視。威廉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出現了。音樂起。(慢動作)威廉策馬緩緩向哨兵走來,馬蹄踩著地上的泥漿(特寫);躲在暗處的哨兵悄悄尾隨其後。音樂快,畫面慢,鏡頭快速在威廉、士兵、殺死美倫的貴族之間轉換。畫面與音樂的不對稱性,形成了強烈的藝術對比,從而營造了緊張、牽動人心的影響效果和畫面的沖擊力。(轉為正常動作)突然,威廉從背後抽出一柄三節鞭,打向軍官。還有一對比是環境聲響與背景音樂聲響對比,比如馬的叫聲,馬蹄落地濺起泥漿的聲音都被放大化,以動襯靜。表現了威廉過人的膽識和超人的機智。都在這3分多鍾場景中出色地表現出來。

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
音樂就其本質來說,是最不善於表現視覺上可以把握的現實世界中有形的客體的,它的最大長處在於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微秒豐富的感情狀態。用音樂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更是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①
威廉在參加父親葬禮結束後,遲遲不願離去,這時參加葬禮的一小女孩走到正在啜泣的小威廉面前,手裡握著紫色的薊花要送給威廉。威廉的眼睛望著小女孩的雙眼,淚水禁不住又一次流了下來,是因失去父親還是被小女孩感動而流,我想,這兩方面都有。這時候,背景音樂響起,深情而又富有浪漫、優美、哀怨的情調。從而表現出威廉失去父親後的憂傷和兩小無猜之間純真的相互關愛之友誼。無論環境怎樣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
三、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勇敢的心》的主題是「愛情」和「自由」。電影中的各種藝術元素,都是圍繞這突出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曲《Secret Wedding》,見證了威廉與美倫的秘密婚禮,沒有語言,只有緩緩流淌著溪溪泉水和連綿的山巒。在這里,只憑借音樂就達到了深化「愛情」這一主題的作用。讓我們在美輪美奐的美麗大自然風景之中體會他們纏綿、浪漫的愛情。
還有影片的結尾那一曲《Freedom》。當威廉使盡全身的力氣,張大了嘴,用最後的力氣高喊:「自——由!」的時候。鏡頭切換,史蒂芬痛苦地閉上眼睛……,伊莎貝爾也痛苦地閉上了眼……這是「愛情」和「自由」的主題都達到高潮。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威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見了他日夜思念的美倫。這時兩個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激情且激盪。
本片的背景音樂還有一大特點:音樂類型大部分為時空氛圍型。導演通過富有特定的民族地域特點或時代特徵的旋律,民族的、古代的或特殊的樂器音色,民族的、古樸的節奏,對影片整體時空氛圍產生認同感。從而達到正如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所說「它可以造就有利於從心理上接受一部影片的聽覺環境,使觀眾適應一個夢幻世界,它彷彿把作品嵌入音匣之中,使影片與現實世界隔絕,還有利於感覺的遷移,而這正是希望觀眾做到的。」

閱讀全文

與音樂與電影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那些女人哪裡拍 瀏覽:305
侏羅紀世界電影恐龍排名前十名 瀏覽:287
全球游戲電影下載 瀏覽:252
微電影政策 瀏覽:742
八月八日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 瀏覽:811
夢游電影大世界 瀏覽:352
哪個網可以看男同電影完整版 瀏覽:342
火烈鳥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196
電影演員陶金是哪個電影製片廠的 瀏覽:394
2020台灣地區電影票房排名 瀏覽:861
看電影微信分屏 瀏覽:488
詭替身電影免費 瀏覽:47
微電影求愛完整版 瀏覽:532
日本vr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26
飢餓站台電影西瓜 瀏覽:65
手機怎麼讓電影延遲字幕 瀏覽:138
播放戰爭老電影 瀏覽:633
如何將電影導入榮耀10手機 瀏覽:769
電影天堂迅雷電影 瀏覽:447
韓國微電影三十天的約定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