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音樂會的一個外國電影
片名就叫《音樂會》,他們音樂會的主題是柴可夫斯基
❷ 求一部七、八十年代的美國音樂電影。電影里有個黑人組合、最後有個紅衣女歌手開演唱會
《追夢女郎》
埃菲、蒂娜、勞萊爾這三個黑人女孩來自底特律的一支合唱組合--夢想。她們有著過人的演唱天賦和足夠感染觀眾的激情。然而在她們滿懷信心的參加了歌唱比賽之後,卻並沒有得到她們所期望的成績。或許在這條成名的道路的起點上,她們還需要其它的一些條件……
伯樂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候才會出現,女孩們出色的表現吸引了雄心勃勃的音樂經紀人柯蒂斯的注意。加盟了柯蒂斯的公司後,三個女孩開始是在巨星James的巡迴演唱會上的擔任伴唱,繼而柯蒂斯逐漸為三個女孩樹立自己的風格,將她們的曲風由最初的藍調改為更受人們歡迎的流行音樂。主唱也由唱功見長的埃菲換成了外型出眾的蒂娜。在一系列不懈的努力下,三個女孩終於從舞台的伴唱席走到了聚光燈的正中央。
然而,成功背後註定布滿辛酸,深愛著柯蒂斯的埃菲因失去領唱地位深受打擊,最終忍不住退出組合。而蒂娜則進入美國主流樂壇,成為一代偶像。背叛、欺騙、仇恨成為星路上的荊棘,成名的代價讓她們在心靈重負中起起伏伏。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❸ 一部勵志音樂片,笑中帶淚的法式狂想曲,《音樂會》好看嗎
是很好看的,看完之後是覺得很勵志的,而且劇情也是非常的精彩的
❹ 吳碧霞紅樓夢音樂會觀後感
2009年1月10日晚,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與《紅樓夢》音樂創作者王立平先生在蘭州金城大劇院上演了一場以《紅樓夢》音樂為主題的「安利慈善之夜」·20世紀華人沖租盯經典·王立平作品新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和甘肅省慈善總會主辦,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承辦。
音樂會上半場,吳碧霞和蘭州交響樂團、西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合唱團演唱了《牧羊曲》、《太陽島上》、《駝鈴》、《少林寺》、《江河萬古流》等王立平作曲的經典歌曲。下半場的演出以「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電視劇《紅樓夢》音樂歌曲作品為主。吳碧霞幾近完美的演唱把王立平《紅樓夢》音樂「滿懷愁悵、無限感慨」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演出中,王立平應主持人之邀走上前台向蘭州觀眾介紹了他的作品和過去的創作故事。王立平說《葬花吟》是他用音樂代替曹雪芹及林黛玉從心底發出的一聲「天問」。
這場音樂會由電視劇《紅樓夢》音樂的創作者王立平先生擔任藝術總監,張列擔任指揮,吳碧霞擔綱獨唱。3人組成的「鐵三角」,合作默契,把《紅樓夢》音樂「讓人滿懷惆悵,無限感慨」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次音樂會讓蘭州音樂好家重溫了美妙的《紅樓夢》旋律和唱詞。
吳碧霞是中國首位集民族和美聲唱法於一身的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被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吳碧霞跟王立平正式合作演唱《紅樓夢》歌曲是從2005年開始的,全國巡演20餘場,場場爆滿。
此次音樂會上唱響的主要是王立平的作品,除了電影《戴手銬的旅型雀客》主題歌《駝鈴》外,電視劇《紅樓夢》的諸多音樂曲目是音樂會的散和壓軸戲。
最後,吳碧霞和王立平合唱《大海啊故鄉》晚會達到高潮,宣告結束。
❺ 民族音樂會觀後感400字
在長安大戲院免費觀看了一場民族音樂會《歡樂的日子》,是北京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演出的《2017年民族藝術進校園民樂專場》,由劉福全老師指揮,分為民樂經典、異域風情、西樂中奏三個部分。是我們社區教唱歌的張義智老師給我們的票,感謝張老師給我們這次接觸、了解民族音樂的機會。
在《民樂經典》部分節目中,有合李肆奏《龍騰虎躍》、《歡樂的日子》、《金蛇狂舞》、《哪梁轎長城隨 想曲》和嗩吶獨奏《百鳥朝鳳》。
在《異域風情》部分節目中,有合奏《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瑤族舞曲》、《阿里山的姑娘》、《帕米爾的春天》和笛子獨奏《牧民新歌》。
在《西樂中奏》部分節目中,有合奏《小夥子比利》、《會津盤梯山》、《山楂樹》、《拉德斯基進行曲》和板胡獨奏《雲雀》。
演奏者有近30人,雖沒有西樂那樣陣容宏大,但中樂里的二胡、揚琴、木琴、琵琶、嗩吶、笛子、鑼、鼓、等樂器吹奏起來也是很有震撼力的,熱烈奔放、娓娓動聽。
(5)哥觀看音樂會這部電影得到的擴展閱讀
觀後感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
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渣芹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
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❻ 《健聽女孩》奪奧斯卡最佳影片,你對這部電影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女孩只要有獨立的苗頭媽媽就會提醒她:這個家需要她。
《健聽女孩》 這部電影是一部反映原生家庭的家庭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家裡唯一聽力正常的女孩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因為沒有人考慮她的感受。媽媽為了不讓她遠走高飛,以各種理由打壓她想實現自己夢想的想法。實屬無奈,女孩從小就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
電影《健聽女孩》 內容簡介。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女孩出生在一個聾啞的家庭,只有她的聽力是正常的。從此她成了家人和外界信息傳遞的橋梁,承擔起了照顧家庭成員的重擔。雖然有各種夢想,但是因為一家人對她的依賴卻無法成行。
母親更是不願意她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在母親看來,家裡的事才是最主要的。她的哥哥也因為自己凡事需要依賴妹妹倍感煩惱,甚至出言不遜,最終堅定了不拖累妹妹的決心。這部電影,其實是很多普通家庭的縮影。
❼ 關於一部外國電影,貌似是《音樂會》。
就是叫《音樂會》Le concert
影片2010年7月23日北美上映 (現在網上是沒有觀看的)
劇情】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蘇聯最著名的指揮家,是著名的莫斯科Bolchoï交響樂團的靈魂。但是因為他拒絕與幾位猶太音樂家——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Sacha——解除合作關系,他在事業的巔峰時被開除了。這一切全都是因為勃烈日涅夫訂下的法律!此後,安德烈仍無法忘情於Bolchoï,於是他仍在那裡任職,不過是作為一個……清潔工人。
某天晚上,正當他在整理經理的辦公室時,突然來了一封傳真:法國著名的夏特萊劇院邀請這支著名的交響樂團去巴黎演出。於是他計上心頭:不如召集昔日的夥伴,頂Bolchoï之名去巴黎演出如何?
❽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瑪麗亞·奧格斯特女士把自己的傳奇經歷寫成小說《瑪麗亞·奧格斯特自傳》,該書被百老匯改編成歌舞劇成功上演,引起轟動,瑪麗亞與馮特拉普上校一家的喜悅和哀傷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由著名音樂人奧斯卡·漢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為該劇編寫的《音樂之聲》《哆來咪》《晚安,再見!》等歌曲悠揚悅耳、膾炙人口。觸覺靈敏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搶先一步,買下小說與舞台劇的電影改編權,並聘請以音樂電影見長的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出任總導演,投資1000萬美元,決心打破時空局限,把這個樂韻悠揚帶來的真善美故事推上世界大舞台。
電影從開始已經顯示出舞台劇無可比擬的氣勢和魄力:鏡頭從高空俯拍的阿爾卑斯山麓大全景,逐步推向山頂上載歌載舞的瑪麗亞,並不斷地旋轉推近,煞費苦心、主次分明的鏡頭運動,帶來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奮,感覺大自然的宏偉壯麗與美妙的樂韻相互交融、合二為一。先聲奪人的開篇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為後面的成功演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影片中飾演瑪麗亞的是來自英國的姑娘朱麗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她出生在一個離異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接受過踢踏舞、芭蕾舞以及嚴格的聲樂訓練,具備扎實的音樂功底。在本片中,她把一個善良、美麗而活潑的家庭教師演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多場輕歌曼舞的重頭戲,她都能應付自如,發揮出色。「瑪麗亞」是她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留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但她至今仍活躍在台前幕後,繼續發揮自己天賦的演藝潛能。特拉普上校的扮演者是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夫·普魯默(Christopher Plummer),他是一個演技出眾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雖然之前只出演過一部電影,但他以自己優雅的風度和多才多藝,把這個表面倔強內心善良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過人的魅力並沒有被光彩奪目的安德魯絲所掩蓋。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導演羅伯特·懷斯可不是泛泛之輩,他曾經以一部歌舞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紅透好萊塢,而《音樂之聲》的成功,更為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贊譽,尤其在1966年度第38屆奧斯卡獎評選活動中,該片面對大衛·里恩(David Lean)的史詩巨片《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1965),竟然奪下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劇本以及最佳配樂獎,風頭可謂一時無兩、風光無限。
《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一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鏡。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