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電影《虎口脫險》里的指揮家演奏的曲子的曲名
《
拉科奇進行曲
》
《拉科奇進行曲》又名《
匈牙利進行曲
》。
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柏遼茲於1846年聽到了匈牙利民間樂曲《拉科奇之歌》後,
深受感動並由此而創作改編的管弦樂曲。
❷ 跪求《指揮家》2018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克里斯蒂亞娜 德布奧恩主演的
《指揮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JmseoMFUasRjOiUwexxDw
《指揮家 De dirigent》 導演: 瑪利亞·彼特斯 編劇: 瑪利亞·彼特斯 主演: 克里斯蒂亞娜 德 布奧恩、本傑明·溫賴特、斯科特·特納·菲爾德、塞馬斯·F·薩金特、安妮特·馬爾赫畢、雷蒙德·提哈瑞、吉斯·舒爾騰·范·艾查特、理查德·塞梅爾、西恩·托馬斯、蒂姆·埃亨、席琳·珀賽爾、奇普·佈雷、瑪麗-克萊爾·維特洛克斯、傑里邁亞·弗萊明、詹姆斯·卡羅爾·喬丹 類型: 劇情、愛情、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荷蘭、比利時 語言: 英語、荷蘭語、德語 上映日期: 2021-01-22(中國大陸)、2018-10-25(荷蘭) 片長: 137分鍾、140分鍾(中國大陸) 又名: 揮動傳奇(港)、首席指揮家(台)、The Conctor 影片是一部真實的女性職場奮斗史,看出身底層的女性如何突破職場「天花板」,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揮家!當愛情和夢想「狹路相逢」,看她如何「指揮」人生,成就自我!電影根據真人故事改編,講述「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安東尼婭 布 克勇敢追求音樂夢想,在女性社會地位極度受限的上世紀20年代,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她出身微寒,卻心懷音樂夢想。追夢途中,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音樂世界中歷盡荊棘和冷眼,卻永不言棄。當希望的曙光初露,她深愛的男人卻希望她為愛止步,最終她毅然選擇飛往追尋音樂夢想的歐洲,可他們的愛情又將何去何從......電影由荷蘭名導瑪利亞·彼得斯執導。
❸ 電影虎口脫險中指揮家在劇院里指揮的是什麼進行曲
不用說都知道這是《虎口脫險》的電影片段,這段電影里路易斯菲耐德扮演一位指揮家,正在指揮的這首曲子就是《拉克奇進行曲》,以前總是不知道斯坦尼斯拉斯說的那句「柏遼茲是個例外」究竟是什麼意思,直到現在才明白了。《虎口脫險》在此處引用這段音樂其實是有意的,因為這是首富有反抗精神的歌曲,用在這樣一部反映二戰反法西斯題材的影片中再好不過了.http://home.sogua.com/sunsy1985/diary/diary.aspx?id=464054
❹ 一部電影,電影講的是一個音樂指揮家在十幾年前的一次重要演奏中,指揮棒被人折斷了,從而演奏中斷,多年
音樂會 Le concert (2009)
又名: 非常愛樂樂團(港) / 交響人生(台)
❺ 為什麼每年維也納音樂會最後的結束曲都是拉德斯基進行曲
沒有特別的原因。該曲本身激昂高亢,非常適合掀起一個小高潮。有壓軸的效果。
拉德斯基進行曲,管弦樂曲仔蘆陸,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作於1848年。是老約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經常作念頃為通俗的管弦樂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總是以這首曲子作為結束曲,並已成為一種傳統。
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馮·拉德茨伯爵( 1766.11.02-1858.01.05)是波希米亞貴族和奧地利軍事將領,民族英雄。在1850年-1857年,他任倫巴地-威尼斯地區總督,全軍上下莫不愛戴,稱之為拉德茨基老爹。他以91歲高齡在米蘭辭世,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親自主持葬禮,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哀悼14日。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為他的勝利專門譜寫了《拉德斯基進行曲》進行頌揚,成為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也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次將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搬到中國來,向國人直播的那一年,當最後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嘩滑鼓掌。這時的年度指揮家赫爾伯特·馮·卡拉揚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其實,這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早已形成的慣例,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斯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是加演曲目中的保留場景。
❻ 電影"指揮家" 女子樂隊演奏的曲目是什麼
影片的編導根據情節的發展,配上了許多我們熟知的音樂片段。反映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古典音樂的發展趨勢。也體現了編導對於不同時代音樂的喜好。即;尊崇巴赫,喜愛德沃夏克,追隨馬勒、格什溫、斯特拉文斯基。
並且這些配樂和情節是那麼契合。舉例來說:
影片的第一場音樂會是馬勒的《G大調第四交響曲》;
安東尼婭全家在街頭上觀賞的音樂並使得她養母頭疼的是蘇薩的《自由鍾進行曲》;
安東尼婭在法蘭克和指揮家裡彈奏的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在富豪募捐會上,安東尼婭和羅賓等組成的樂隊演奏的是德彪西的《夢幻曲》;
當安東尼婭得知自己的身世時瘋狂的彈奏鋼琴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
安東尼婭在德國指揮的首場演出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和《美國組曲》;
在安東尼婭聖母去世的教堂里管風琴彈奏的是巴赫的《親愛的耶穌,我們在這里》;
在美國第一場演出是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
最後的結束曲是埃爾加的《愛的禮贊》。
❼ 《指揮家》中,有哪些精彩的鏡頭
引言: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電視劇和電影在大家的身邊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都影響著大家,給大家的生活來了不少的體驗。
《指揮家》這部電影探討男女平權性別歧視等社會主流議題,見證女性意識的覺醒。打破世俗偏見和突破性別限制的勇敢,讓世人領略到了女性獨具的堅強且獨立的溫柔力量。是一段令人敬佩與尊重的成長歷程。但是電影也有缺點電影不僅缺乏音樂指揮技術層面上的專業體現,也將女主的成長軌跡拍得過於粗糙。或許這才是音樂世界的真相,革命尚未成功,女性仍需努力。這是一部值得大家觀看的電影。
❽ 影片Amadeus中的音樂都叫什麼名字啊尤其是Mozart到一個人家裡彈琴旁邊有狗的那一首
1、《唐璜》(K .527)序曲 / 電影開場
2、G小調第25號交響曲(K.183) 第一樂章 / 薩利明余棗埃里自殺被發現,被送進瘋人院
3、G大調第13號弦樂小夜曲(K.525)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降B大調第10號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莫扎特離開康斯坦察跑向音樂會
6、降B大調第10號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七樂章(終樂章)/ 莫扎特結束指揮小夜曲
7、降B大調第10號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8、G大調鋼琴變奏曲(根據薩利埃里的作品——「我親愛的阿東尼」 改編)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9、《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詠嘆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時,改編薩利埃里的為約瑟夫二世所寫的小曲。
10、《後宮誘逃》(K.384)中的詠嘆調 「不論什麼樣的懲罰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後宮誘逃》演出中,女高音獨唱。
11、《後宮誘逃》(K.384)中的終曲「薩利姆萬歲」 / 《後宮誘逃》演出中,4人坐船離去
12、C小調第18號彌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3、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A大調第29號交響曲毀尺(K.201)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降E大調第10號鋼琴協奏曲(K.365)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6、降E大調小提琴中提琴交響協奏曲(K.364)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7、C小調第18號彌撒(K.427),Kyrie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8、降B大調第15號鋼琴協奏曲(K.450)第三樂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20、《後宮誘逃》(K.384)中的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21、德意志軍歌(K.539)/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22、《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會「受罰」彈琴
23、《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風格演奏
24、《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激拆「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轉過來演奏
25、《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薩利埃里」的風格演奏
26、《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7、第22鋼琴協奏曲(K.492)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8、《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9、《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30、《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芭蕾音樂"Ecco la Marcia" /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31、同上 / 莫扎特得到約瑟夫二世的許可後配以音樂再次演奏
32、《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33、《唐璜》(K.527)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34、同上 / 莫扎特指揮《唐璜》
35、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K.466)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帶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36、《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37、D小調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茲詢問莫扎特
38、同上 / 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39、《後宮誘逃》(K.384)、《費加羅婚禮》(K.492)和《唐璜》(K.527)中音樂改編的喜劇音樂 / 莫扎特全家觀看演出
40、D小調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41、《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42、《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43、D小調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間
44、《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彈琴
45、《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46、《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D小調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訓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Ein Madchen" /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Pa pa pa " / 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51、德國舞曲(K.509)/ 康斯坦茲在舞會上
52、D小調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53、D小調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離世、出殯
54、D小調第20號鋼琴協奏曲(K.466)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地笑聲,影片結束
❾ 指揮家劇情介紹指揮家講述了什麼故事
1、《指揮家》影片是一部真實的女性譽汪職場奮斗史,看出身底層的女性如何突破職場「天花板」,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揮家!當愛情和弊茄夢想租虛察「狹路相逢」,看她如何「指揮」人生,成就自我!
2、電影根據真人故事改編,講述「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克勇敢追求音樂夢想,在女性社會地位極度受限的上世紀20年代,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她出身微寒,卻心懷音樂夢想。
3、追夢途中,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音樂世界中歷盡荊棘和冷眼,卻永不言棄。當希望的曙光初露,她深愛的男人卻希望她為愛止步,最終她毅然選擇飛往追尋音樂夢想的歐洲,可他們的愛情又將何去何從......電影由荷蘭名導瑪利亞·彼得斯執導。
❿ 生命因你而動聽的影片評價
一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每個人都有親身體會。影片跨越30載,德萊弗斯以精湛演技及毫無破綻的化裝詮釋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師形象,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遭遇諸多不幸,如兒子失聰。但他仍忠於職守,將自己對音樂的熱愛透過教育傳達給學子,可以說是音樂版的《萬世師表》。全片故事雖無太多新意,但處理得當,非常內斂,因此感人而不煽情。
美國電影《生命因你而動聽》,講述音樂家荷蘭先生的真正志願是作首流芳百世的交響樂,卻為生活無可奈何當起高校的音樂老師來,其後更將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貢獻於培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後來也才驚覺自己成就原來是那麼大。他啟發並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荷蘭先生受到學生及家人的啟示,最終明白到人生並不會常常按照我們的計劃而行,而是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事情的故事。
一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每個人都有親身體會。影片跨30載,德萊弗斯以精湛演技毫無破綻的化裝詮釋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師形象,非常內斂,因此感人而煽情。
理查德·德瑞福斯的精彩表演是本片的亮點之一,他因此獲得了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音樂教師個人的家庭生活並非本片的重點,戲里的大量篇幅著眼於霍蘭如何對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方面。本片雖然稍顯冗長,但仍不失為一部感人肺腑、溫情脈脈的文藝佳作。影片在表現時間的流逝感上,加入了各個歷史時期珍貴的紀錄片鏡頭,流暢地完成了不同年代的交替過程。音樂愛好者對此片也一定會愛不釋手的——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片中融合了巴赫和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經典樂曲片段(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多部作品也不失時機地出現在劇中,悅耳動聽的旋律極好地烘託了影片的整體氣氛。
親情、愛情、家庭、學校、要怎樣權衡兩者,Mr.Holland讓你看到什麼是對家庭的責任,什麼是對教育的認真。Mr.Holland本是一名音樂人,後來在三十歲的時候轉為學校的老師。一開始的他很不情願做老師,可是他認知到、音樂、藝術對一個學生修身養性是多麼的重要。他教他們認識音樂,愛上音樂。他一直都想自己寫一首交響樂,可是因為學校、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好像命運一直對他開玩笑,他的兒子Cole是一個先天喪失90%聽力的孩子,他一直認為兒子不懂音樂、他放在學校孩子身上的時間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間多得多。可是就在約翰列儂去世的那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兒子懂音樂,懂自己對音樂的熱衷,所以他用手語為兒子唱了一首約翰列儂寫給自己小兒子的歌《Beautiful boy》。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十年過去了,Mr.Holland已經六十歲了,時代也在變化、開始流行起各種流行音樂。教育部為了削減教育經費而放棄了音樂課程,因此、Mr.Holland退休了。這時候的Mr.Holland已經愛上了這個教育事業,在他要走的那一天、他以前的學生全都來為他送行,並為他演奏了他自己寫的《美國交響曲》。
Mr.Holland影響了一個又一個孩子,他教一個吹不好黑管的女孩什麼叫堅持、那個女孩最後成為了州長。他教一個根本不懂音樂的卻在體育方面極有天賦的男孩打鼓,後來那男孩參軍後為國殉職。然而、最深刻的莫過於他與Miss.Morgan的那種微妙的情感,他排演一部音樂劇,女主角正是Miss.Morgan,他告訴女孩怎樣理解音樂,他教她去選著自己該走的路,女孩慢慢的愛上了這個老師,她決定去紐約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訴Mr.Holland,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去紐約,一起實現夢想。Mr.Holland一定矛盾了很久、他默默的看著妻子為自己拍的照片,他最終決定留在學校、留在妻子兒子身邊。在離開的那個晚上,他去送女孩,女孩在上車之前,想要親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臉頰上清硺了一下,他其實喜歡那女孩。可是,家庭的責任讓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後一場表演時,女孩獨唱,Mr.Holland指揮,女孩看著她輕輕的唱出歌,他也靜靜的看著她,那一刻覺得周圍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下他兩人在無盡的溫柔中對視。
這是繼Robin的《死亡詩社》又一部讓人哭泣的關於老師的電影,作為一個老師能夠如此的偉大,能夠舍棄自己的夢想,只為教育一代又一代學生。這種精神是如此偉大,在這篇文章里放的背景音樂不是大家熟悉的《昨日重現》,而是另外一首同樣感人的歌曲《落日之幻影》,教師真的很偉大。
雖然沒有華麗的技巧,沒有火爆的場景,沒有驚悚的情節,沒有盪氣的情愛,也鮮有充滿哲理的話語,只是波瀾不興、行雲流水般地講述著一個普通音樂教師三十幾年的教學歷程——一段融合了音樂的人生經歷,簡單,瑣碎。可就在這如水的敘述中,處處充溢著溫情,師生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猶如陽光下的海水,無需渲染,卻時時沖擊、震撼著我,讓我一次次地流淚,感動得一塌糊塗。說《生命因你而動聽》是一部幾近完美的電影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演繹了人生的平凡與偉大、刻畫了心靈的細膩和飽滿,還有那貫穿劇情不同主題的音樂,演員精彩富有張力的表演。整部電影,音樂、歷史、人生相互交織,自然流暢,幾乎每個細節、每段對話、每曲音樂,都讓人流連。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俄勒岡州的一個故事,主人公賀倫酷愛音樂,有自己的樂隊,他夢想創作一部能留芳百世的交響樂,但命運似乎在與他開著玩笑,讓他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暫時放下夢想,到肯尼迪中學謀到一份音樂教師的工作,打算幹上四年就辭職回家,專心從事音樂創作。上班第一天,他對校長說:「我取教育學位只為不時之需。」為此受到了校長的批評:「我不認為教學是末路工作。」那時,賀倫又怎能想到,這偶然的選擇竟是自己終身的事業。
賀倫走上了講台,執起了教鞭,可是事多不順。因為胸懷夢想,不甘心當一名音樂老師,自然也難以安心教學,工作總是敷衍了事。而學生素質也差,從教伊始,無心向學的孩子便給他來了個「下馬威」,說不出《C大調小步舞曲》,也不知道巴赫是誰,彈奏樂器走調,樂隊排練基本的協調都做不到,幾個月後的學科考試,班上學生的成績更是慘不忍睹。賀倫的自信心大受打擊,他的工作態度和業績也受到校長的質疑和否定。「數月來,我不斷觀察你,在放學鍾響後,從沒任何師生比你更熱衷和快捷到停車場的。」「作為老師有兩項工作:給青少年傳授知識,是的,但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方向,以免知識給浪費。我不知道你在傳授知識方面如何?但在指導方向方面,你很失敗。」校長的嚴肅批評,妻子的耐心寬慰,好友體育教師比爾的現身說法,使賀倫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無私的愛心和充分的時間,於是開始調整心態,重新審視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反思,改變,他將學生熟悉並喜歡的搖滾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們感受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聯系。賀倫無疑是一個善於引導的好老師。他告訴學生,音樂是生命流淌的感覺,傳遞著生命和希望的信息。他說:「音樂不只是樂譜上的音符,音樂在你的腦中,在你的指尖上,在你的心中。音樂關乎心靈和感覺,能夠用生命之美打動人。」他引導學生們了解音樂的奧秘,使他們明白音樂與心靈的關系。於是,教學上屢屢取得突破和成功,這讓他欣喜。從此,賀倫老師不再行色匆匆,刻板冷漠,而是面帶微笑,時常幽默,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逐漸活躍,他也開始被學生喜歡、敬佩。不知不覺中,賀倫老師已經愛上了教學工作,喜歡上了引領學生們熱愛上音樂的感覺。在那所學校里,他一教就是三十幾年,教了一茬又一茬的學生,用愛心、信任和理解,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由於工作上的忙碌,賀倫老師無暇於音樂創作,當然在這方面無所建樹,而歲月不饒人,他老了,白發、皺紋、灰胡須……滄桑老邁、步態蹣跚,當年的夢想早已破滅。到最後,為節省開支,學校的股東會決定裁員,賀倫老師名列其中,理由是音樂不是學習的必要部分,學生還是要以文化知識為主。賀倫老師百感交集,甚至懷疑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是否可有可無,懷疑三十多年的選擇和堅持是否正確。在妻兒陪同下,他懷著失落的心情收拾起行李准備離開。在經過那留下美好記憶的音樂廳時,他忍不住停下了腳步。大門無聲打開,他驚呆了,舞台正中,懸掛著巨大橫幅,上面赫然寫著——再見,賀倫先生。觀眾席上坐滿了人,大多是他教過的歷屆學生及社區里的名人。他剛在門口出現,全場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原來,這是學生們給他的送別禮物,特別為他准備的專場歡送音樂會。當年那個樂感極差的吹單簧管的小女孩葛楚.凌,已經成長為今天的州長。她深情地致辭:「賀倫老師對我的一生有深遠影響,對我們許多人的一生亦然。但我覺得,他或會認為……這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虛度。據說他經常在寫交響樂,那可令他名成利就的交響樂,但賀倫先生沒發達,也沒成名,除了在本區。所以他或會以為自己很失敗,但他錯了,因為我認為……他的成功比名成利就更甚。環顧你四周的人吧,這里沒一人不曾受你影響。全因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就是你的交響隊,我們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你生命的樂章。老師,我們送回你一樣東西,給你和一直支持你的師母,她等了三十年才聽到。若你願意,不知可否上來,執起這指揮棒,帶領我們作『美國交響樂』的首。」此時,整個會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賀倫這才恍然明白,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他的學生已經遍布四方。自己以音樂、誠摯,塑造出了一顆顆善良、堅韌的靈魂。這些靈魂,才是自己最富抒情的音符,才是自己用終生心血和精力譜就的輝煌樂章。此時此刻,全校師生雷鳴般的掌聲就是對他的最好的報還和獎賞。賀倫老師激動萬分,強忍住從心底湧出的熱淚,緩緩走向舞台,接過女州長遞過來的指揮棒,開始指揮起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美國交響樂》,給自己的執教生涯劃上了完美的句點。
伴隨那激昂雄壯的音樂,我深深地被震撼,心裡湧起一陣陣莫名的感動。影片中讓我感動令我難忘的感人場景一幕幕重現——
那個長著一頭晚霞一樣長發的小女孩葛楚.凌,每天在賀倫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單簧管,但她吹腫嘴唇也找不準管音,自信心降到了零點,最後決定放棄。但賀倫老師不言放棄,他想盡辦法鼓勵她。他拿走了樂譜,問女孩:「當你照鏡,你最愛的是甚麼?」女孩回答:「我的頭發。」「為甚麼?」「我父親常說令他想起晚霞。」賀倫便對著她低語:「那麼吹出夕陽吧!」然後讓女孩閉上眼睛,尋找心中的藍天夕陽,終於,美妙的樂音像晚霞一樣得到層層渲染。女孩做到了,終於做到了,她吹出了自己心中的音符。在柔美抒情的流暢旋律中,女孩滿眼漾著快樂,賀倫也一臉欣慰。
黑人男孩路易華斯是全校最棒的橄欖球中衛,並有三次打入州決賽,但他學習異常遲鈍。為了拿到學分順利畢業,對音樂毫無感覺的他,在賀倫老師的建議下只好選擇學習大鼓。誰知他不識樂譜,連基本的節拍都不懂,始終找不到樂點。賀倫老師耐心地指導華斯用腳踩打節拍,還別出心裁地讓男孩戴上橄欖球頭盔,自己在男孩頭上輕輕敲擊樂點,讓男孩跟著節拍練習打鼓。最後,在一次樂隊練習時,賀倫突然叫停,黑人男孩一臉錯愕,賀倫老師告訴他:恭喜你,你終於找到了節奏!
就這樣,在賀倫老師的引導和熏陶下,原本缺乏音樂天賦的兩個學生分別學會了單簧管和大鼓。
後來,黑人男孩路易華斯於中越戰中陣亡,在他的葬禮上,賀蘭又使另一個天才少年成熟起來。如此生生不息,綿綿不斷……
賀倫一直指望兒子承繼他的未竟之業,不幸的是兒子先天失聰,根本無法體會音樂的美妙。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父親,卻要面對先天聾啞的兒子,真是殘酷。賀倫拒絕學習手語,拒絕與兒子溝通,不讓兒子捧他的樂譜,將兒子送進聾啞學校,很少去關注,埋頭教學,把本該給兒子的父愛全給了自己的學生們。父子之間隔閡很深,關系一直很冷漠。父子的矛盾最終激化的時候,當他想要告訴兒子別碰自己的樂譜卻比出了「別坐」的手勢時,當兒子向他比了「混蛋」的手勢而他卻向妻子求證什麼意思的時候,他終於意識到這些年來自己這個父親是多麼不稱職。列儂被槍殺,一個音樂時代終結,賀倫非常難過。兒子告訴父親,他雖然聽不見,但知道列儂,知道音樂,對這場悲劇他也感到難過。心懷歉疚的賀倫為兒子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專門以彩燈信號和手語表達音樂,給聾啞學生獻上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最後特別為兒子用手語「演唱」了列儂的《漂亮男孩》。當他發現兒子竟然能用身體感受音樂的旋律,心中頓時湧起一股難以言狀的快樂……
沉浸在影片那些溫情的場景中,我一次次地感動著,一遍遍地思忖著。「人無論聰慧,無論笨拙,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生命理應獲得尊重。」這一點,賀倫老師直到退休的那一瞬,教過的學生集聚在一起為他送行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他的學生明白了,淚水滂沱的觀眾——我也明白了。是的,我的學生,無論聰明,還是笨拙,都有他自己的位置。只要當老師的我不言放棄,只要他們能感受到老師的愛,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他們就會有更進一步的信心和力量。
我猛然醒悟,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亘古的話題——生命的價值,教育的意義。這價值,這意義,如我一樣,賀倫老師開始並不知道,到最後,當他所教的學生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為他送行時,他明白了。人生的道路,並不會純然按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延伸,而常常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的命運。從事教學,賀倫老師最初並非願意,卻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在有意無意中,做了他們的領路人、指南針。他用音樂啟迪了他們心中最美好的部分,教會了他們什麼是音樂,使他們的生命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循環,而是閃爍著音樂的點點亮光。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很多時候,生活都是在我們不經意中完成的。那三十多年裡,賀倫老師真正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不是用樂器演奏的音樂,而是他所教過的那一批批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他作品中的一個音符,他們一起構成了「賀倫先生的樂章」。或許,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動的交響樂。
在那一刻,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生命,有多少感動都源於老師。在成長路上給我指引的是誰?那個說我寫字漂亮的人,那個說我畫畫好的人,那個給我的作文打上高分的人,那個鼓勵啟迪我的人,他(她)是我的老師。作為老師,我又該為我的學生留下什麼樣的影響和啟迪呢?如果用電影中的說法,學生的生命因老師而動聽,那麼,我有無讓學生的生命因為我的存在因為我的工作而更加動聽呢?片尾那《美國交響樂》激昂澎湃,會場掌聲熱烈,賀倫淚水盈滿眼眶……葛楚.凌的聲音再次在耳邊響起:「全因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就是你的交響隊,我們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你生命的樂章……」此時此刻,我回想自己近二十年來的教學生涯,彌散心中的,是欣慰、感動和幾許思忖。如果,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夠聽到 「我們的生命,因為你而變得動聽!」這樣的的聲音,那將多麼令人欣悅和自豪。
經典片段
最終校方因開支日益緊張,決定取消音樂、美術和戲劇課緩解經濟壓力。賀倫十分傷感,開始懷疑自己從事了多年的音樂教學,是否真的可有可無。妻子和兒子來學校接他回家,兒子已長成了小夥子,能夠和他像朋友一樣的交流。賀倫經過音樂廳,推門進去,他驚呆了——懸掛的橫幅上寫著他的名字,觀眾席坐著校長和他教過的很多學生,在大家的掌聲中,賀倫感到十分欣慰。
當年吹單簧管的小女孩已成為本州州長。演奏前她發表了深情的致辭:「賀倫老師對我的一生有深遠影響,對我們許多人的一生亦然。據說他經常在寫交響樂,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響樂,但他沒有發達,也沒成名,除了本區,所以他或會以為自己很失敗,但他錯了,因為我認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就更甚。環顧你四周的人吧,這里沒有一人不曾受你影響,全因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是你的交響樂,我們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你生命的樂章!」……熱淚從賀倫的心底湧出,他走向舞台,最後一次指揮他用生命譜就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