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片採用討巧的三線敘事,「卷福」從頭到尾演技爆表,這是哪部電影
這個時代難得的非常正的電影。我可以說廣電總局一刀沒剪真的是一種贊譽,這意味著沒有一分鍾被浪費在那些現代電影中無聊但是流行的打趣橋段,沒有一點點迎合大眾口味出現的低俗情節。整個電影正、干凈、緊湊,短短不到兩個小時,說清楚了一些事情,展現出了一些事情,足夠震撼了。
⑵ 電影《變形金剛》中都有那些機器人,名字都是什麼
1,擎天柱
擎天柱率領「汽車人」弟兄穿越茫茫太空,尋找火種源,行程歷經數千年。每時每刻,偉大的「汽車人」領袖心中堅持著不滅的信念對抗邪惡的威震天,保衛宇宙蒼生。這位身材魁梧的金屬戰士始終把生命的自由放在最高的位置上,為此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在歷經多個世紀的戰斗之後,擎天柱已經把自己改造為不可阻擋的戰爭機器。
2,大黃蜂
身為擎天柱大哥特派到地球的博派先遣隊員,吃苦耐勞的大黃蜂專心從事著自己最擅長的工作:搜集情報,隱蔽行蹤,找到火種源秘密的知情人。孤獨沉默之中,他暗暗守護著選定的目標。
3,救護車
對救護車來說,不愛打扮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過錯。他總是一門心思關注如何救護博派戰友的生命,並不關心別人怎麼看他。他也向來很少在車輛裝飾裝修方面下功夫。不過,當他了解到地球救援車輛通常的裝飾風格後,他也開始多多關注自己的外貌了。
4,鐵皮
「汽車人」武器專家鐵皮不僅是個守舊的老戰士還是位堅強的保鏢,他時刻護衛著擎天柱最薄弱的一面。他是年紀最大的「汽車人」戰士,身經百戰的軀體上遍布著傷痕和炸彈碎片。歲月的流逝,使他體內的線路混亂無章,動力核心和計時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那麼精確,系統運轉效率也大大降低。
5,爵士
既然要做,就做得漂亮,這是爵士的座右銘。無疑他是「汽車人」中最酷的一位,以其矯捷的身法和強力擴音設備聞名於戰場。爵士勇氣蓋世,為了保護地球和火種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他武藝高強,隨時准備手刃威震天及其手下的鋼鐵戰士。
⑶ 剛看完了 電影《模仿游戲》 很震驚 是真實故事嗎 如果是真的 那麼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
是真實的,講的就是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事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召到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從事軍事工作,主要是破譯敵方密碼的工作。由於破譯工作的需要,他參與了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有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
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
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
創作背景:
影片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
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
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
⑷ 《模仿游戲》,真實改編的科幻電影
學生時代,指的是圖靈造機器的初衷,或者說終極目的。他機器「模仿」的不只是人工運算,而是克里斯托弗整個人, 他要用機器模仿人類。
搞定完恩尼格瑪之後,他仍然在提升的「克里斯托弗」的性能, 只為「克里斯托弗」能真的變成克里斯托弗。
他希望克里斯托弗能夠回到自己身邊,但現實拒絕了他。他只好用自己的才智,發明人工智慧,用銅絲,電線,鋼鐵,把克里斯托弗帶回來。
回頭再看他和皮特的對話。
皮特說,「你並不是上帝,你無權決定誰死誰活。」
圖靈卻回答,「我們有這個權力。因為別人沒有這個能力。」
表面上這段對話是說要不要阻止德軍襲擊,深入一層理解,圖靈認為自己有 「上帝」 的權力,可以決定 「生死」 ,並不全是自傲的體現。
他內心確實是這么想的。
只有成為「上帝」,才能決定克里斯托弗的「生死」。
而人工智慧,給了人類充當上帝的機會。 圖靈有機會再造出一個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是他唯一的寄託,「克里斯托弗」也成了他唯一的寄託。
這么看來, 《模仿 游戲 》 隱藏的「終極目標」很有科幻的味道,不妨稱之為是一部 「真實改編的科幻電影」 。
只可惜,圖靈沒來得及把「克里斯托弗」變成一個「真人」。
當時的 社會 沒有給他一個機會,他只能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和克里斯托弗重聚。
⑸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影片《模仿游戲》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不得不做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而片中Hugh Alexander的角色原型,一半是Hugh Alexander,一半是團隊里另一個數學家Gordon Welchman。電影中審問圖靈的警官Nock,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象徵那個時代被制度化的恐同心理,以表現逮捕與迫害圖靈的人不是殘忍的瘋子而是最普通的人。同時也為了保護現實中曾經審訊過圖靈的那位警官,摩爾因此給了角色一個假名。
⑹ 《模仿游戲》|別再提圖靈了吧
我平時很少看紀錄片或者傳記類的影片,一次機緣巧合,看到一部叫《模仿游戲》的電影,主演是我很喜歡的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885-1967年間,英國法律判有約五萬人的同性戀者為嚴重猥褻罪。因為當時的法律,和人民對同性戀者的偏見,導致了一位偉大的天才,在1954年,接受了政府暴力的激素治療後,選擇了自殺,終年41歲,他就是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
2013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赦圖靈,以表彰他空前的成就。史學家估算,圖靈破解了「迷式密碼」,是戰爭至少縮短了兩年,拯救了超過千萬人的性命。
圖靈激發了此後幾代人研究「圖靈機」,今天,我們稱之為計算機。
圖靈機,最初的名字是,克里斯托弗,這也是圖靈逝去的戀人的名字。而圖靈之所以在兩年牢獄之刑和化學閹割之中,選擇了化學閹割,可能也是不想離開他的「克里斯托弗」。這大概是迄今為止,大銀幕上最含蓄的戀情。
有人說,人類社會進步的還是太慢了。或許吧,社會大約是進步了,可是人性呢?
全世界的恐同者,都應該知道,您們用來敲出侮辱字眼的機器,在多年前有個名字叫「克里斯托弗」,他就是圖靈的戀人。
影片中瓊的一句話,印象深刻,「有時候,正是那些無人看好之人,最終成就了無人能及之事。」
用一句有名的木心句式:「別再提圖靈了吧,他的死是我們感覺到,大家都是對不起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