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楊德昌的電影《一一》為什麼叫《一一》
我個人理解,一是簡單,一一是復雜,電影的名字隱約傳達出一種惹人深思的哲學意境,也正因為如此,這個電影名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讓觀眾在思考中獲得了共鳴,比如說,現在你不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嗎。
參考楊德昌導演曾經在訪談中的回答:
楊德昌:「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前,總會低聲數著『a
one and a two and a …… 』來定節奏,英文片名由此而來,表示片中內容並沒有緊張、沉重、或者壓迫感,生命的調子應該像一闋爵士樂曲。」
②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台灣電影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台灣電影:
1、一一(2000)
豆瓣評分:8.9
導演:楊德昌
主演:吳念真/李凱莉/金燕玲/張洋洋/蕭淑慎
類型:劇情/愛情/家庭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這部片子是關於島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灣的那段歷史也能從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悲涼,進而感慨的是人於時間長河中的悲涼。
③ 有誰知道電影《一一》的名字含義
《一一》這部電影入圍了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十佳影片。或許在部分觀眾眼中會覺得《一一》並不是一部多麼精彩紛呈的片子,所講述的內容也不過就是一家四代人不同的生活狀態和所經歷的事情。如果你也這么想的話,那麼伙哥只能說你並沒有看懂這部電影真正在講述的故事以及導演透過影片所想傳遞給觀眾的寓意。

《一一》一方面在講述著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但同時也是在帶我們了解另一個我們所看不到的世界。一部好電影會使人眼界開闊,用心思考。毋庸置疑《一一》就是這樣的一部好作品!
④ 香港的家庭片火了一部又一部,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家庭片是哪部
我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家庭片是《兩個爸爸》。講述的是兩位性格不同的單身爸爸撫養一個他們倆曾今愛過的同一個女人拋下的可愛的小女孩唐溫蒂過程中,發生的溫馨有趣的故事。

所以說,《兩個爸爸》是我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家庭片,它是值得不同年齡的人一遍遍去看的,每次都能從中爆笑和溫馨中發現和學到不同的事情。
⑤ 《一一》這部電影你覺得怎麼樣
對楊德昌久仰已久,卻從不曾專門去找他的片子來看,直到前不久偶爾看了他的《一一》,看完之後的第一感覺就好像活了一輩子那麼長,卻又只有三個小時那麼短。 放眼華語影壇,本人不才,能入我拙眼的,卻只有兩位導演,一位是大陸的賈樟柯,一位便是台灣的楊德昌,我覺得從他們的電影里,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人,真正的人生,真正的人間。 賈樟柯的片子我也只看過一部——《三峽好人》(也許正是因為本人也是三峽人,所以體味強烈。),對比之這部《一一》,我覺得他們的區別就在於《三峽好人》著眼於社會變遷中的人的無依性(三峽移民),透過這種個體的無依無著折射一個社會群體的茫然和迷失,所以片子的最終歸宿是在講人間。而《一一》則近乎完全磨滅了社會背景,鏡頭始終關注的是人:關於生活的瑣碎,關於愛情的困惑,關於幸福的追尋,關於道德的抉擇,它所講述的起於人,終於人生。 人到中年的簡南俊是影片的主人公,整個影片的敘事都是圍繞著他和他周圍的人展開,他的小舅子阿弟是我們第一眼見到的人物,影片正是從他的第二次婚禮拉開序幕,可惜,這場婚禮正如影片後來他為兒子滿月擺的宴席一樣,在一片混亂和吵鬧中勉強為繼,他的人生也像這兩場宴席一樣,混亂而難以掌控,他的財務狀況一塌糊塗,總是在賺錢的憧憬和憧憬落空的失落中奔忙;他的感情生活搖擺不定,他已經跟第二個妻子結婚,遇到問題卻還是習慣去前妻尋求解決,甚至在兩個妻子在兒子滿月宴上大打出手的時候,他卻只能無助的站在一邊,從這些事情來看,這是一個畏縮、怯懦的男人,這是一個失敗的隨波逐流的人生,所以,當阿弟從滿月宴上一個人回家後因為煤氣中毒倒在浴室里的時候,我想當然的以為他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
按慣常的邏輯推理,平庸的人生以庸常的方式結束乃是理所當然,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經過搶救,阿弟居然又活了過來,或許,楊導所要表達的是了無生趣的人生卻不得不繼續下去才是最大的無可奈何。但是,當阿弟看著自己剛出生的兒子犯困打呵欠的情景居然泣不成聲時,我想,正是這微茫的希望和牽掛支撐著他繼續生活下去吧。 在阿弟的婚禮之後,他的母親因為中風陷入昏迷,醫生讓親人們輪流跟她交談以盡力喚醒她的意識,南俊的妻子敏敏進入我的視線,最開始是讓南俊的兒子洋洋講,可他卻一句話不說,然後讓阿弟來講,用阿弟的話說,他很能講,但是當他真正開口的時候,翻來覆去卻只是那麼幾句話,無非是「媽,我現在很有錢,我的朋友也很有錢」之類,輪到敏敏時,她卻發現,她每天跟母親講的都一模一樣。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又做什麼,幾分鍾就講完了。「我怎麼只有這么少。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干什麼啊?」於是她選擇了入山修佛。可是除了被僧人們要走支票和每天聽同樣的說教,回到家之後的她發現,沒有什麼兩樣。不過她開始覺得,這一大堆,真的是沒有那麼復雜。生活的常態本來就是如此:平淡而庸碌,一句話就可以道盡一生。 再然後是簡南俊——影片的第一男主角,年近不惑,生意上卻遭遇瓶頸,傳統的他與急速膨脹的爾虞我詐的商業文化格格不入,每天疲於奔命卻看不到於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意義,更無法從中體會到快樂,所以他在跟無意識的母親談話中說:「有時候覺得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覺得一點把握也沒有。都會覺得說,好不容易睡著了,幹嘛又把我弄醒,然後又要去面對那些煩惱,一次又一次。如果你是我,你會希望再醒過來嗎? 」然而,生活依然還要繼續,只不過他選擇用淡漠來應對一切,當妻子在與母親交談之後感受到生活的無意義時,他沉默不語;當女兒的初戀受傷在屋裡哭泣的時候,他無動於衷;甚至當三十年之後再次偶遇初戀女友莉莉時,他也只是近乎木訥的寒暄;他就像影片的鏡頭一樣,看得見一切,卻不動聲色,只是冷眼旁觀、麻木接受。但是,透過冷漠的外殼,對於音樂的愛好卻顯現出讓他內斂溫情的一面。一方面,音樂之於他已經變成一種他試圖從自己越來越無所適從的工作中逃脫的方式,片中的他總是在聽音樂,CD機幾乎寸步不離身邊,一個人的時候幾乎都戴著耳機。另一方面,音樂也成為他繼續他這種疲於應對、難以為繼的生活的一種精神寄託。他這樣解釋他愛好音樂的緣起——「本來這些音樂我完全都聽不懂,但是當我愛上了她,突然我就都聽得懂了,後來她離開了,對音樂的熱愛卻保留了下來 」,也正是這靠音樂來維系的對愛情的追憶,讓他打破多年慣性的冷漠,在寂靜的深夜裡,打電話給身在異國的莉莉,對著答錄機百感交集卻只能淡淡的祝福她「幸福」。也是音樂,讓他與本來只是生意夥伴的日本人大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貫寡言的南俊對大田講述了成為他音樂啟蒙的初戀,而大田則巧妙的安排了南俊與莉莉在東京再次重逢,分別三十年的兩人再次走到了一起,南俊告訴莉莉自己當初與她分手的原因正是因為不滿於她對自己生活的強行干預,——「人是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去教他怎麼活下去,怎麼過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么?但是偏偏這個人,是我最愛最愛的人。」 然而,可笑且可悲的是,他如今所過的卻與當年女友為他安排的生活如出一轍。時隔這么多年,他終於還是對莉莉說出自己心裡的話「其實我再沒有愛過其他人」,對他而言「她就是他的MUSIC」,然而他依然選擇了離開。「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這句發自內心的自白解釋了他的選擇,或許是出於他在走過這么多年人生路之後的深刻體悟,但是透過片子那平平淡淡、不動聲色的敘事,他的淡漠與隱忍、無奈與疲憊、陰郁與溫情,卻讓我感同身受,我知道,這樣的他也一樣經歷過如我現在這般書生意氣、年少輕狂、心比天高的年紀,而我的將來也必將走到跟他類似甚至別無二致的不惑之年,縱然你能看透一切,但是卻無法改變分毫,那麼,再活一次又能怎樣?真的會有什麼不同嗎?你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你想過的生活又是怎樣的?你能真正把握住生活的航向嗎?冥冥之中,是不是真的已然註定,「再活一次的話,或許 ——真的沒那個必要。」一語成讖! 或許,正是因為還有洋洋,才讓我如溺水者抓住一根稻草,如於魯迅的「墳」上見一束淡淡的小花,他是簡南俊的兒子,不到十歲的年紀,如他父親般無話默默,但與他父親沉默隱忍中沉沉的暮氣不同的是,洋洋的沉默中卻透出一絲隱而不發的力量,他在學校被老師誤解,被同學取笑,卻從不在意,毫不動搖的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所在——用相機去拍攝那些別人注意不到也不從不曾注意的位置,比如大人的後腦勺,比如樓道里的角落,他要從他自己獨特的角度,試圖去解釋或者展示他的所見和所感。經過在衛生間水槽里的初步試煉,他就敢一個人勇敢的跳進游泳池,那一刻,他的勇氣另我震驚,料想中的結局卻讓我不忍怵看,唯有鏡頭依然冷冷漠視著發生的一切,置洋洋在水中的撲水聲、呼救聲於不顧。然而,出乎所有觀眾意料的是,在下一個鏡頭中,洋洋卻一身濕漉漉的回來了,甚至對大人的問話不著一言,自顧自的一個人進房間換衣服去了,看到這,相信每個人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為洋洋居然如此大而化之的處理一個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慘劇的態度,更為他身上展露的那種鮮活純真的希望,那種近乎莽撞的無懼。然而,在影片結尾處婆婆的葬禮上,一貫寡言少語從不跟婆婆說話的他卻對著婆婆的遺像拿著本子淡淡的念出:「我好想你。尤其是當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我只能這樣理解楊導的意圖,他也像我們一樣,太愛洋洋了,從某個角度,洋洋就是如南俊的我們雖然疲憊不堪卻依然苟活於世的唯一寄託與希望,我們驚喜於洋洋身上所嶄露的每一點螢火之光,但是我們也清楚的知道現實的殘酷與無奈,讓我們忐忑於洋洋的將來,對於這股新生的不息的力量,我們沒有資格去安排他的結局,洋洋的路,只能由他自己去走,我們所能做的——JUST BELIVE! 第一次認真的看這部片子會讓人感到痛苦,但當你真正看懂了這部片子,卻會有一種體悟,從中能將這種痛苦轉變成一種思辯的力量,有評論家說《一一》反應了一個人從純真,到懷疑再到睿智的過程。跟著電影走過了兒童的懵懂,青春期的疑惑,青年時期的茫然,中年的無奈,直至老年將死的安然。發現自己確實無論多麼強悍,都無法跳出這個輪回,迴避去遭遇一樣的命運。這種無力感讓人恐慌,惘然,發現確實,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許只能看過,然後再去經過,承認某種東西的強大,人的局限,記得自己的初衷,對事物保持寬容心態。不可狂喜和怨恨,謙卑地認識到,永遠有另一面是自己看不到的。 確實。「無論怎樣,都是一樣。」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國,一剎那中即見永劫!
⑥ 《一一》豆瓣評分9.0:用三個小時看完一生
電影的開始是一場婚禮,電影的結尾是一場葬禮,從喜悅到悲傷,這一生經歷過各種情緒。 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內心才真正趨於平靜。
豆瓣的評論區有這樣一段話: 如同一些心碎的傍晚,一些希望依稀的清晨,哭著睡了,還是會在下一個天亮醒來。如同在某個黃昏的街巷轉角,你突然懂得了人間所有哀愁和所有溫柔。這樣一部近三個小時的電影,你覺得可以反復地放很多遍。待到片尾矮小的洋洋說「我也老了", 你依舊會掉下淚來,彷彿自己過了許多世。
這部電影真的很普通,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故事,也沒有什麼博人眼球的噱頭,但 正因為它普通,才更像是你我的人生 。
很多人想成為「人中龍鳳」,可你我都清楚,既稱為「人中龍鳳」,自然是少數。那些閃閃發光的人生,若每個人都擁有,也就不值一提了。
所以,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們會以普通人的方式度過一生。這其中有驚喜也有悲涼,有熱愛也有背叛,但只要你懷揣著希望,就不會過得太糟。
電影里婷婷曾經跟胖子討論過對於電影的看法,婷婷認為電影都是虛構的,是美好的,是為了讓生活中過得不痛快的人們在電影中尋求慰藉的。而胖子則認為電影都是基於現實的,是殘酷的,是為了讓人們從電影中獲取經驗過好餘生的。
在他們爭執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其實他們說的都對。但不管電影高於生活還是基於生活,目的都是為了豐盈我們的精神世界。看了能有所收獲有所感觸,就算不枉此行了。
《一一》中還有一個細節讓我感觸頗深,婷婷的父親年輕時喜歡過一個女孩,那個女孩是他的初戀,當初由於女孩和父母都逼迫他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他最終選擇了分手。
後來已經結婚並育有一兒一女的他又遇到那個姑娘,姑娘急著追問他,當年為什麼等不到他。他告訴這個已經不能再稱作小姑娘的女人,你不會明白被自己最愛的人逼迫的滋味,我不能忍受我愛著的人也堅持讓我去做我不喜歡的事情。
那個女人直到現在還愛著婷婷的父親,她想跟現任離婚跟婷婷的父親在一起,但被婷婷的父親拒絕了。
婷婷父親告訴哭得梨花帶雨的她, 其實這輩子除了你我沒有愛過別人。
那時候他們都在國外,另一半不在身邊,他們有機會犯錯誤,卻什麼都沒有發生。
回來以後他告訴自己的妻子:我這樣說好了,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間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我們總想重新活一次,想去做另外的選擇。如果在當年的分叉口選擇了另外一條路會不會過得比現在好;如果當初再堅決一點,不輕易放棄那個喜歡的人,如今會不會已經和他幸福美滿。可是做了另外的選擇就真的會比現在好嗎?你自己也不知道,沒有人會知道,歲月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所以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
電影的結尾,洋洋(婷婷的弟弟)想要去跟去世的外婆告別,他說了很長一段話,小小年紀的他怕記不清楚要跟外婆講的話,把它們全部都寫到本子上念給外婆聽:
婆婆,對不起,不是我不喜歡跟你講話。只是我覺得我能跟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就像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叫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當聽到洋洋說覺得自己老了的時候,瞬間淚目。
這就是我們簡短的一生。
每一件事情在選擇之前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後悔,等你察覺到後悔的時候已經沒機會回頭了。
可若再給你一次機會,你就一定活得比現在好嗎?
⑦ 觀影筆記:《一一》
說到以小孩視角看大人世界的電影,怎麼能跳過《一一》呢?
同樣是2000年的電影,而今看來,也一點都不覺過時。
電影以8歲男孩洋洋的視角,將整個家族中發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一一呈現。
在電影里洋洋總在拍照,可他拍的全都是人的背面。
從背面拍過去,可以認為是被拍的那個人的視角;
同時也隱喻著人的正反面——
每個人,都不會只有你所見到的那一面;換一面來看一個人,也許與你印象中的他截然不同。
電影的結尾,是婆婆的葬禮。
洋洋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老了的呢?
⑧ 為什麼電影《一一》能成為很多人心中的「華語最佳影片」
《一一》於2000年在法國首映,是由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部經典作品。雖然距現在已有十八年之久,但是在很多觀眾心中它依然是無法超越的絕佳之作。

所以伙哥覺得《一一》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被很多人看作為華語最佳影片,是因為他們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一如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後腦勺一樣,需要別人拍給我們看,我們才能真正去了解它到底是什麼模樣。
⑨ 以小男孩的視角解讀成人的世界的電影《一一》,為何能稱為許多人心中的最佳影片
我覺得一一這部電影可能說出了現在人們生活的縮影,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成為華語最佳影片的代表吧。一一這個故事的題材正是從生活中提取的,講得也是現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我們通過看這部電影得到的感悟,正式給了我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它激勵我們要勇敢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有時生活就是這樣,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從電影的一大家子中,我好像看到了我的家庭和我身邊的家庭,我們都發生過同樣的事情,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確不盡相同。這部作品的導演是楊德昌,我覺得楊德昌就像是吳念真一樣,對家庭的感悟很深,就好像是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自己對生命對人生的理解和包容。我們在平凡中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部電影拍攝的較早,到現在還能有人問津,真的是非常不錯了,這部電影的豆瓣影評有8.9分哦,看來通過影片得到感悟的人有很多,他們都從電影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用心去感悟,用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東西。
⑩ 如何評價《一一》這本電影
導演用三小時的電影時間,以簡潔的敘述風格。以一個家庭為主線,延伸出各種人物關系,
在傾注自己情感、用影片方式表達自己的同時又同時關注人在家庭、社會、情感之中的糾葛和選擇。
看似是很多人的生活,看似有很多不同。
通過導演的一一貫穿,其實也就是同一種人生,同一種生活。
生命就是這樣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
1、誕生
舒緩的鋼琴音樂,嬰兒的啼哭聲,新的生命降臨,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世界真美好。
白色的婚紗,黑色的禮服,其樂融融的大家庭,生活真美好。
影片以非常祥和喜慶的場面開場,以嬰兒的啼哭聲為背景,新娘新郎面對攝象機,想必是在舉行婚禮,這應該是一個神聖的場面,但仔細觀察又似乎隱藏著些什麼?新娘身體微微晃動,挺著已經微微隆起的肚子,有點心不在焉。新郎看看新娘,同樣有些散漫。
緊接著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向我們走來,陽光明媚,照全家福,還有一個可愛的小男孩,被小女生欺負著。
導演故意安排這看似美滿的開始,是否與後面的影片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以嬰兒啼哭聲為背景音樂作為影片的開始,除了影片中我們所看到的婚姻的開始,是否也暗指一個人新生命的降臨、誕生。我們暫且把這個新生命稱做「一一」。
2、童年
年幼的時候,我們對世界充滿著好奇,觀察著周邊的世界,這時的我們不懂表達。
洋洋是否代表著「一一」的童年。他容易被女生欺負,偶爾也會反抗。他的內心有太多的疑問。他渴望表達自己,但沒有人能完全回答他的問題。
他的世界大人不懂,大人的世界他也不懂。
洋洋藉助著相機,去記錄一些東西,希望的是告訴大人們他眼裡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他在電梯口拍蚊子,他撬課去拍各種照片,他拍大人的後腦勺,在他的眼裡世界都是看的到,都是實實在在的。
3、青春
我們漸漸長大,有一種東西,它來自於彼此的內心,有時讓人覺得非常美好,有時又讓人覺得非常糟糕,它並不容易駕馭,一不小心還非常傷人,有的時候它甚至超越了我們對父母的感情,人們稱它為愛情。我們相信地老天荒,海枯石爛,就如虔誠的教徒一般。
當我們再長大一些,因為各種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個深愛的人最終並不一定能走到一起。就如NJ和他的初戀情人一般,她是NJ最愛最愛的人,但她並不了解NJ,NJ倒底需要什麼?他不想考電機系,不想念博士。他做這些只是為了深愛的人。為了他的愛人,他的父母?他痛苦,他掙扎。
4、婚姻
當愛情慢慢老去,還好我們還有婚姻,它讓兩個人在一起,一起生活,彼此不會孤單,生活依舊向前。漸漸地,我們發現,我們需要彼此,離不開彼此,它比愛情更穩固更牢靠,人們稱它為親情。只是在這樣的親情里,生活更多的是平淡無味。
NJ在忙碌著自己的事業,她的妻子忙碌著自己的事業,NJ的小舅忙碌著賺錢,生活很充實嗎?我們不知道,直到在婆婆床前訴說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過得那樣的蒼白,每天都是一樣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
有時我們真的不知道去做些什麼?我們身在某處,卻忘了到底來干什麼,只好原路返回。
5、朋友和利益
我們需要真正的朋友,他能聆聽你的內心,你的精神。你能懂得他的語言,他的靈魂。
朋友也要吃飯,朋友也要工作,朋友也要生活。他的生活和你一樣,也有艱辛,也有坎坷。
在朋友和利益之間,我們該如何選擇?
NJ說,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可以裝,那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東西是真的?你們這樣做很傷,大田是個好人,我們怎麼做人?
NJ的同學說,好什麼人,你這樣我們怎麼做生意?
其實楊導大可告訴我們,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如果在朋友和利益之間做選擇,選擇利益是對自己有利的。但他沒有,他寄希望於NJ,並最終賦予他價值觀的勝利。
6、老去
我們每天在重復著相同的事情,面對著各種問題,有時我們想一睡便不要醒來,為何那麼殘忍,還要叫醒我們。
婆婆,在我的心裡,我不希望你再醒來,或許你這樣睡著比醒著更開心,婷婷每天在希望你能醒來,但這樣是不是太過自私了。
即使有機會重回青春年代的生活,面對自己深愛著的人,但還是不能走到一起,突然覺得,如果再讓我活一次,真的沒有必要。
我也不是不想和婆婆你說,只是我說的都是你知道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對你又有什麼幫助?我覺得,我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