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德國納粹電影 這幾部電影都有涉及到納粹
1、《霸王行動》,該片被很多影迷戲稱為「《使命召喚》的僵屍模式」,講述二戰時期諾曼底「霸王行動」登陸前夕,美國傘兵深入敵人後方,執行一項對入侵的成功至關重要的任務。但當接近目標時,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納粹佔領的村莊里發生的事情比簡單軍事行動要復雜許多,他們將與超自然力量斗爭,而這些是納粹實驗的一部分。 2、《死亡之雪2》噩夢一般的雪山之旅,馬丁(Vegar Hoel 飾)的女友和夥伴們全部被復活的納粹僵屍屠殺殆盡。他雖然身受重傷,但是僥幸逃脫,然而卻又因涉嫌殺害同伴被警方監控起來。更糟糕的是,自以為是的醫生將他被僵屍病毒感染的右臂縫了起來,無法控制的屠殺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復活的納粹海軍指揮官赫爾佐格(rjan Gamst 飾)帶領部下暗夜前行,正秘密進行他們生前未盡的計劃。馬丁連殺兩人,從醫院逃脫,他根據一個小孩的建議打電話從美國請來了三個死宅組成的僵屍小隊,試圖消滅納粹僵屍。逃亡途中,他也發現了赫爾佐格接下來的企圖。 3、《前哨2:黑太陽》1945年,二戰的最後階段,德國科學家Klausener發明了一個可怕的新技術,利用電磁技術,創造了一支不朽的納粹軍隊,這個秘密流傳至今。有跡象表明這個軍隊在東歐活動,為了查明真相,北約專案組匆匆部署到東歐,但所有的派遣隊員幾乎全被無情地殺死。這不是普通的敵人。只有勇敢的調查員,海倫娜,一名調查戰犯的女特工,為了查明線索而前往東歐。㈡ 二戰時期德國大規墁屠殺猶太人的電影
美麗人生,值得推薦的這部。安妮日記,大屠殺
㈢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高二優秀作文
《辛德勒的名單》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戰爭的恐怖。我為大家帶來幾篇《辛德勒的名單》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一
影片的背景取材於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對於佔領區內的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的政策。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德國企業家在戰爭期間救助一千二百多名猶太人使他們避免被納粹屠殺的 故事 。對於當今世界六十多億的地球人口相對於幾千年戰爭中死難的幾個億的人來說六百萬不是最巨大最令人震撼的。但是當這個數字發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當這種.種族滅絕政策發生在某一個特定民族的身上的時候這背後的歷史終究還是無法讓任何一個稍微有些人性的人忘懷掉。困難的雖然不是自己本民族的同胞但是身為同一生物種族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點都無法用木然與無視去對待當然這是不包括一些不敢正視歷史死不悔改的頑固種族與異類的。幾十年前這場在歐洲的慘劇至今依舊是我們心中無法釋懷的一種苦難一段無法允許誰去玷污的記憶......
辛德勒一開始並不見得是什麼英雄與好人。和許多人一樣他只是一個投機者罷了一個利用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政策投機發財的商人。酒色財氣他樣樣精通在德國社會中他憑借自己的強悍的交際能力與猶太人的死對頭納粹的劊子手稱兄道弟。甚至他自己一開始也是一個很堅定的納粹。起初對於猶太人他只是在利用他們而已。利用他們為自己工作為自己賺錢為自己獲得權利與好的生活享受。一開始在小小程度上對猶太人的庇護不過是在庇護自己的錢財而已。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人正是這個我們認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場由自己的民族發起的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中他散盡了家財也被自己的民族關起來過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逃難在自己的國家戰敗後。但是一千一百人啊一千一百個本來應該在大屠殺中死去的跟辛德勒並沒有什麼親屬關系的生命在這個不偉大的人的庇護下他們成為了戰後整個歐洲為數不多的猶太人。
電影簡介中說戰後由辛德勒救出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竟然超過了整個波蘭的猶太人。前後幾個數字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我們該承認一些東西承認這個好像不是好人的好人他的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如最後猶太人送他的戒指上刻著的那行字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難道不能說是猶太人的庇護神嗎看完三個多小時的影片對於很多的事情我還是有著自己的一些思考例如種族滅絕例如戰爭例如戰爭中的人與事......
二戰納粹法西斯這一系列的詞語戰爭結束了幾十年的歲月里依舊是很多人難以忘懷一些東西尤其是對於那些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倖存者。以影片為例德國法西斯僅僅是在二戰的幾年中對歐洲的猶太人就帶來了不止六百萬的死亡更別說這場有人以來規模最大損失最重的一次全球性戰爭。種族滅絕是很多的國家與民族的「傑作」。似乎每一個民族都能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哲學也似乎只有手中有的民族他們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上帝最傑出的作品。死亡是他們加之在他們認為不是跟他們同等地位的民族身上的。無法去理解這「用民族的劍為民族的犁爭奪空間」的邏輯。當我在電影中看到幾十個劊子手就能把成百上千個猶太活人當做豬狗一樣的屠宰的畫面時我無法去言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歷史書上提到僅僅幾千的日本鬼子就能佔領我們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樣。壓迫與被壓迫在我的心底實在無法找到一個很直白順暢的邏輯關系去理解。歷史的構成究竟是什麼我不明白......
同樣一份名單成為生或者死的界定線我也沒有弄明白。當辛德勒用錢財用關系在這個生與死的斗爭中換取到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的時候我不禁要問生命竟然可以用價錢來商量戰爭年代裡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到底是怎麼樣的內在邏輯戰爭這個一直給我們帶來悲哀的斗爭形式為何總是如此的受到各個民族各個年代各種信仰的人的喜愛人類的生存與動物界的弱肉強食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與聯系不懂的太多而懂得的太少。面對這樣一種局面除了悲哀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意義當年強勢的德國人對付的是弱勢的猶太人而如今強勢的猶太人又在對付著處於弱勢的巴勒斯坦人。幾十年僅僅幾十年不少的猶太人對當年德國的屠殺一直耿耿於懷而如今又有多少的猶太人看到了他們屠刀下處於悲慘境地的巴勒斯坦老百姓無論長幼無論男女也無論軍或者是民。一顆高科技的炸彈下去失去的是鮮活的生命留下的只不過是未來歷史書上的數據而已。
當然不可否認一個在那個時期處於優勢地位的德國商人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被自己的同胞視為不是人的猶太人辛德勒是偉大的。他救活的不僅僅是一千多條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種族屠殺屠刀下的一群猶太人最重要也是最為人們懷念的是他救活了正義救活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中人類獨有的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我與他生長的 文化 區域不同但我還是得向他獻上最崇高的敬意。辛德勒英雄影片結束了那場戰爭也結束。但是新的戰爭新的「名單」也正在醞釀與產生。或許結局的時候辛德勒的話是最有深意的他說不是他在戰爭中救了猶太人而是他們的自救而已。換做今日是不是可以說人類要發展只能靠自救呢?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寬恕與諒解的國家世界才會有她永恆的立足之地未來也才會有她光芒四射的英姿......
期待不再有《辛德勒的名單》期待和諧真正有一天成為世界上所有種族的最至高無上的真理.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二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聲不斷,每一聲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一個約為四分鍾的場景。大致內容是,辛德勒為了籌備軍工廠,千方百計地拉攏德納粹高級軍官。在官員雲集的夜總會里,他充分發揮交際才能,使自己很快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剛進門時,他尚是個不為人所知的陌生人,當晚宴結束之時,要是誰不知道此人就是奧斯卡.辛德勒,肯定會被當作無知。 電影的場景並非靜止的畫。場景,實際是一個外部動作或內心動作的載體。這個人物的動作,包含了一個最高目的。辛德勒拿了一大把鈔票去酒會,目的是盡快地在這個交際圈大獲成功。他成為這個場景的觀察者和實施者。所有的人們都沉浸在夜宴里,只有一雙辛德勒的眼睛在默默地打量和思量他們。我們擁有了他的視線,我們成了整個晚會的運籌者。 辛德勒的特寫是少不了的,一些鏡頭的前景或後景,也始終離不開辛德勒。跟隨他的目光,德國軍官的領章、已被高官預訂好的席位、拍照的女記者,紛紛納入我們的眼底。 鏡頭只強調了三個德軍人物。辛德勒送上一瓶葡萄酒,上前邀請軍官及情婦共進晚餐。這是筆墨較多的一次。第二個頗為好色的低級軍官,只用了幾個鏡頭。到最後,那個官階最高的人出場時,辛德勒已被眾星捧月一般圍了起來。此時此刻,已經發展成,軍官非常想主動結識辛德勒了。一個小插曲挺有意思,就是那個軍官對情婦的興趣逐漸從親昵到淡薄,他的精力都被辛德勒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合影的時候,還惟恐情婦搶了自己的鏡頭。 原本是私人的聚會,結果演變成了一場狂歡。空間上可以讀出這種變化,氣氛越來越活躍,人物越來越聚攏。辛德勒輿論上已佔先機。最後只用了幾個固定鏡頭,就完成了敘述。利用構圖和造型上的相似性,平行剪接,加快了節奏,一氣呵成。軍人、舞女、侍者、高官擺出各種姿勢,爭先恐後地與辛德勒照相。 只用四分鍾的時間,來表現一個晚上,甚或是一個通宵發生的事情,卻不讓我們覺得短暫,是有些難度的。我覺得一個道具起了推波助興的作用,這個道具就是女記者的閃光燈。空間和時間通過閃光燈在不停地轉場。照相機發出的閃光和「啪啪」聲,總讓氣氛變得濃烈。我們察覺到了時間的流逝。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三
對於國外的書和名著,說實話我是不大愛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吧,讀國外的書總感覺很難讀懂甚至還有點枯燥無趣。老師說讀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讀懂就要先讀懂國外的聖經,對此我只能投降。都說音樂是無國界的,我堅信好的書籍也是,國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
還記得一年前,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三個多小時的片子看完後,給了我深深的思考。此刻想起來都會覺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影片以一種記錄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戰那段真實的歷史。對於我這樣的學生,多了對這種戰爭年代的體會,那就是戰爭能把人類最醜陋的一面抖落出來,但也能見到人閃亮期望的一面,天夠黑的時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確是真理。法西斯的瘋狂殺戮和辛特勒這個追逐利益的商人揮盡財產救下被迫害的猶太人構成整片的比較線索。整個影片讓我有哭的沖動是最後辛特勒在逃亡時悲慟的說:"我還能夠救下更多的人…讓我很難明白的是,為何人類要分種族互相迫害,比殺動物還冷酷?
喜愛辛特勒對權力的定義:什麼是權力?權力不是能夠定人死罪,有潛質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權力!真的很感謝辛德勒,從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沖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於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而當小女孩再次出現時,她已經是運屍車上的一具屍體。辛德勒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我們同樣也是。不僅僅僅小女孩的穿著是本電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了有一種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燒,這也許是辛德勒為放下利益救迫害的猶太人轉折點。
辛德勒的名單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靈。就像影片中所說的那樣:"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單,這名單是生命。每一個名字都是用巨額的金錢換來的,辛德勒舍棄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東西,保護了一群生命,一個民族!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曾設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會那麼偉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會那樣殘暴,但由於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設想如果我是當時的一名猶太人我會怎樣,我會怎樣生存,怎樣死去。我寧願做任何人,而不願意是他們,正因他們的慘烈正因我的懦弱。因此我在當時很可能也只是一個茫然無知的旁觀者。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不是要 教育 我們什麼,而是有一種讓人警惕的東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習慣,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電影中某一個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來博得人們的感嘆,從而同意我的說法,正因就某一個猶太人來說,沒有另一個無辜的人更就應被虐殺。
當應對焚屍爐、毒氣室、與猶太人驚懼疑問的眼睛的時候,你永遠不能無動於衷。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四
這是發生在二戰的噩夢,沒人敢相信,在短短六年的時間,納粹黨員無辜殺害600多萬猶太人;沒有人敢相信,納粹黨員以射殺猶太人為晨練,鍛煉了體魄,扼殺了良知;沒有人敢相信在漫天的雪花中,高高的焚屍塔冒出的漫天屍體的灰燼,充滿著仇恨,眼淚幹了,心灰了,親人死了,靈魂也滅了;更沒有敢相信,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有一名納粹黨員,用他的金錢,不,是良知和感悟拯救了處於死亡邊緣的1100名猶太人,他就是辛德勒。
看《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心情是沉重的,壓抑的情緒,黑白灰的畫面,清幽的音樂,導演總是善於用長焦去勾勒每一個畫面,調和,厚重,並不在乎太多的細節。沒有血腥味,沒有眼淚,但整個畫面卻時時刻刻充滿著凝重,這種氛圍的火焰,燒得你心頭難受的緊。
辛德勒是一名有錢的商人,起初他只是看重猶太人的廉價勞動力,讓猶太人為他服務,可在相處中,他們學會了珍重,那是在辛特勒生日宴會上,猶太工人送給他一個並不精緻的 蛋糕 ,他忍不住親吻了送蛋糕的猶太小女孩,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納粹黨人是不準親吻猶太人的,這是違反「法律」的,可他不在乎。我想這是長久壓抑在他心中的情緒吧:這是打從心眼的對猶太人的敬愛,他們聰明,善良,漂亮。可另一名納粹黨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是一名軍官,可卻不自覺地愛著他的僕人——一名可憐的猶太婦女,當獨自面對她時,他不敢告白,壓抑自己的情緒,愁悶,痛苦著,可憐的他只能將愛情理解為一種罪惡,他用暴力解決問題,他騙自己說「猶太人是很會勾引人的」,可誰都知道,其實他是不敢面對愛情的可憐蟲。
喜歡導演用黑白的畫面去詮釋問題,影片唯一出現的光亮色彩是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女孩,穿梭在徒刑場間,她在尋找親人嗎?還是在躲避廝殺。然而再一次的相見,卻發現她靜靜地躺在海一般的屍體中,仍然是紅色的衣服,卻沒有了亮的感覺,是「灰色」的寂寞。
因為是辛德勒的工人,那1100名猶太人躲過了被屠殺的命運,最終熬到了二戰結束,德國宣布投降。其實那每一個生命都是辛德勒用超過十倍的金錢,最終傾家盪產換回來的。最後一晚,作為納粹黨員的辛德勒不得不離開他親愛的朋友們,當他接過猶太人送給他的刻著「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的戒指時,他哭了,多年辛苦的難熬的日子都沒有讓他流過眼淚,可今天,就在這個時刻,他忍不住哭了,他懺悔的告訴他們,其實他可以多救一些人,他可以的。
辛德勒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選擇別人不走,不敢走的路,他選擇「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在歷史的篇章中,他做了不屬於自己角色能夠做的事,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尊重,人們把他牢牢記住。他喚醒一代代人的良知,他被一代代人歌頌紀念。愛國的情懷固然值得尊重,民族的力量固然堅強,可良知和對生命的尊重,是更值得讓人學習的。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後者,這條路是艱辛,危險的。可他,走了下去……
二戰結束了,可我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在國家與良知之見,在民族與生命之間,在藐視與尊重之間,怎樣去做出正確的選擇?那些年的德國冬天很冷,可辛德勒用良知的火焰保護了1100名猶太人,就如同猶太人所言:拯救一個人等於拯救一個世界······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五
靜靜地,三個小時無聲無息、平靜地溜走了,我的內心卻始終無法平靜。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單》,不甚疑惑,93年拍的畫面怎麼是黑白的,不僅要忍受緩慢沉重的敘事,還要忍受單調無趣的黑白。後來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陽光;黑代表絕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惡,白代表善良。也或許只有這黑白才能象徵那個時代。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慘事件。辛德勒,一個奧地利商人,開始對他的印象並不好,貪財好色,利用德國戰爭時期,逼猶太商人投資,然後和猶太會計stern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搪瓷用具賣給,大賺了一筆錢。但後來當他目睹猶太人被集中慘殺,他開始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他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費佛堡、費雪……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多名猶太人。戰爭結束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則破產了,並因「戰犯」罪名必須逃亡。但是他不曾後悔,而是遺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這里,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慚愧。曾聽地理老師說過,猶太人聰明勤奮,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都十分美麗,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裡,總是閃爍著溫柔而智慧的光芒。猶太人在面對悲慘境遇里的所表現出的堅強與樂觀,和納粹軍官在殺戮中忘記自我的強烈對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麼,才能如此殘殺同類,而在處於軟弱處境的猶太人如何掙扎著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們的魔爪?死亡的恐懼漸漸被淡化,但被納粹軍官踐踏的人性和猶太人產生的絕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過這部電影,辛德勒無私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的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都歷歷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萬千觀眾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的感人,並不在於情節,而是在於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
相關 文章 :
1.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範文5篇
2. 《辛德勒名單》觀後感1500字範文5篇
3.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範文3篇
4.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5篇觀後感
5. 《辛德勒的名單》1000字5篇觀後感
㈣ 關於二戰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背景的電影
就是美麗人生哦,曾經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義大利的
㈤ 電影《辛特勒的名單》
《辛德勒名單》讓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國總統柯林頓看過此片後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辛德勒名單》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應該說,是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以及他源於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以及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
早在1982年,斯皮爾伯格收到他的製片人寄給他由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科內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單》,從不細讀小說的斯皮爾伯格一反常態,不僅仔細閱讀完這部小說,還當即拍板買下其改編、製片權。他意識到這是他渴望已久的題材,但他自知時機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後,即進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勸他放棄這部非商業性影片的拍攝計劃,他所在電影公司的一個頭面人物甚至提出:"與其拍此片,不如把錢捐給大屠殺博物館。"這句話激怒了斯皮爾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決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堅持拍成這部影片。電影公司最後作了讓步,不得不讓這位向來以游戲心態拍攝驚險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稱於世的"孩童"導演去實現他的夢想。為了這部影片,斯皮爾伯格首次放棄了慣用的電影特技,拒絕援請好萊塢影星主演,僅請一位奧斯威辛集中營 男掖嬲咦齦鋇佳鶯捅恍戀呂照�瘸齙撓燙�俗鯰捌�宋省>駝庀椋��齪淖?300萬美元就拍出了這部長達3小時15分鍾的影片。這部影片的拍攝對斯皮爾伯格來說是一次新的體驗,壓抑的情感閘門一下打開,他說:"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間,我一慣用來逃避現實的攝像機直面現實,在拍攝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熱淚。"
為了方便工作,斯皮爾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蘭,可每天14小時緊張的拍攝工作之後,親人也無法把他從白天的思緒中解脫出來。在影片拍攝過程中,斯皮爾伯格不止一次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攝中途停止。當他用手勢指揮群眾演員--健康的到右邊,有病的到左邊時,他感到自己就像納粹黨徒;當他指揮剃光婦女的頭發、剝光她們的衣褲,把她們像牲口一樣趕來趕去時,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經歷。"幾個星期里,他不和劇組里的德籍演員握手,不向那些身著納粹軍服的扮演演員打招呼,他以為自己就生活在當年的納粹集中營里,4個月後,影片在波蘭封鏡,身心疲憊的斯皮爾伯格臉上才終於露出一點笑容。……拍完此片,斯皮爾伯格謝絕了片酬並決定將個人贏利全部捐給美國大屠殺博物館。
《辛德勒名單》雖是以黑白攝影為主調,仍是彩色大製作的規模,全片有126個角色,動用3萬名臨時演員演出。在波蘭除有30個外景場地,還搭制了140個布景配合。前幕後動用了百餘名猶太人參加工作,讓他們重溫一次納粹恐怖血腥的惡夢。影片情節波濤洶涌,氣勢悲壯,一幅幅畫面--以黑白攝影為主調的紀錄片的結實性手法,表現德國納粹瘋狂滅絕猶太人的恐怖,其慘狀催人淚下。……
《辛德勒名單》成為全球最矚目的影片,其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描寫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讜饈薌�逋郎鋇撓捌��ヒ才墓�簧伲��且緣鹿�肆賈�跣巡⑶也幌�吧��O輾磁涯紗猓��扔燙�說惱媸倒適縷��飠故塹諞徊俊S捌�校�戀呂湛�際輩⒉皇俏揮⑿郟��裁醋詈笏�閃艘幻�⑿郟�捌�⑽醋鞽黿獯穡���硐值鬧皇撬�男形�K蠱ざ��穸�昧艘桓魴⌒〉木哂邢笳骱�宓男Ч�慍模?br>
在清洗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時,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沖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於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極大的震動。斯皮爾伯格將女孩處理成全片轉變的關鍵人物,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這小女孩用紅色。在辛德勒眼裡,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後來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
這一畫面成為經典之筆它的攝影的深層內涵和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電影作品。從影片開頭到納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攝影,目的在於加強真實感,也象徵了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後來納粹投降,當猶太人走出集中營時,銀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現燦爛的彩色,使觀眾有從黑暗中走到陽光下的感受,可以體驗到劇中人解除死亡威脅的開朗心情。
影片的攝影指導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攝影的畫面質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別是在拍攝波蘭的貧民區時,矮牆、磚塊、潮濕氣息,還原了時代的真實氛圍……。同時由愛爾蘭影星阿姆?內森飾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獲奧斯卡金獎的本?金斯利飾演猶太人斯特恩所組成的強大的演員陣容,也是使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電影,很難以達到像《辛德勒名單》這樣簡直令人無法挑剔的完美。應該這樣說,它的存在是電影的一種永恆。奧斯卡金像獎,只是作為它的一個褪色
㈥ 尋找德國二戰 大屠殺的電影
辛德勒名單,羅馬大屠殺,卡廷慘案(波蘭被俘士兵被屠殺),鋼琴師(講猶太人被屠殺的)。希望幫到樓主......
㈦ 求一部,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電影
德國拍過不少反映迫害猶太人的片子,如《猶太人區》、《仁慈之心》、以及與法國合拍的《鋼琴家》、《再見,孩子們》、《休戰的天空》、與匈牙利合拍《命運無常》、《布達佩斯之戀》等等
㈧ 歷史電影《辛德勒名單》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二戰期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希特勒的納粹政府不但對歐洲大陸實施了軍事擴張和佔領,而且對歐洲大陸的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辛德勒名單》的劇情內容:
一個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如何利用自己放縱隨意的表象,來掩蓋虔誠的使命,將1500名猶太人救出了法西斯集中營的故事。
(8)德國屠殺的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辛德勒名單》電影的創作背景:
為了報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在二戰中死裡逃生的波德克·菲佛伯格決定傾盡一生去講述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故事。1963年,菲佛伯格試圖與米高梅公司合作拍攝一部關於辛德勒的傳記片,但最終未能如願。1982年,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在遇見菲佛伯格之後,出版了小說《Schindler's Ark》。
美國音樂公司總裁西德·謝恩伯格交給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份《紐約時報》的書評,斯皮爾伯格被辛德勒的故事震驚了,甚至對小說內容的真實性提出置疑,他想知道是什麼驅使一個男人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無辜的生命,產生濃厚興趣的斯皮爾伯格希望環球影業能買下小說的改編拍攝權。
在聽說波斯尼亞種族清洗行徑和大屠殺否認者的無恥言論後,斯皮爾伯格終於決定親自執導《辛德勒的名單》,因為新納粹主義在柏林牆倒塌之後開始日漸抬頭,而且斯皮爾伯格是猶太人後裔。西德·謝恩伯格同意拍攝《辛德勒的名單》,但前提是斯皮爾伯格必須先執導《侏羅紀公園》。
㈨ 幾部關於德國納粹黨屠殺「猶太民族」的歷史電影
第一部
《美麗人生》
《 美麗人生》是一部由羅伯托·貝尼尼執導,羅伯托·貝尼尼、尼可萊塔·布拉斯基、喬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劇情片。1997年12月20日,該片在義大利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最後父親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而自己卻慘死的故事。1999年該片在第71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
第二部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名單》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科內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講述了奧地利人辛德勒是一個堅定的納粹黨人,也是一個投機商人,在波蘭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到他的搪瓷廠里工作從而保護了許多猶太人,辛德勒看到了納粹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受到了震動,引發了他的良知,為了保護猶太人,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須的工人的名單,賄賂納粹軍官,最後使一千多名猶太人倖存了下來。按猶太人的傳統,辛德勒死後被作為「36名正義者」 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第三部
《鋼琴師》
《鋼琴師》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米喬·贊布羅斯基和艾米麗雅·福克斯等主演的戰爭類、傳記類電影。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主要講述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最終迎來自由的故事。
第四部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由馬克·赫曼執導,阿沙·巴特菲爾德、維拉·法梅加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2008年11月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該片講述二戰期間,八歲的布魯諾是集中營德國司令官的兒子,他與集中營圍欄的另一邊的一個猶太男孩結下了友誼,從而發生了許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2009年,該片獲得第23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提名。
第五部
《安娜日記》
《安娜日記》這部電影是根據一個猶太人真實的兩年密室生活的日記而改編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主人公安妮一家和四名猶太人躲入她父親公司的閣樓,開始隱姓埋名的密室生活。在這段隱匿日子裡,安妮藉由日記抒發了成長的苦澀、少女的情懷,及對未來的憧憬。當密室遭到舉報,一群人的命運便成浮游,最終的結局也是令人唏噓。
第六部
《浩劫》
《浩劫》是由克勞德·朗茲曼執導,Simon Srebnik、Michael Podchlebnik等參演的紀錄片。該片於1985年4月在法國上映。講述了波蘭以北50英里、臨近納雷夫河的海烏姆諾地區過去曾集居著眾多猶太人,海烏姆諾是波蘭第一個使用毒氣滅絕猶太人的地方,在那裡有四千萬猶太人慘遭滅絕,僅有兩個人倖存下來,他們是普希萊布尼克和斯雷,西蒙更是最後階段的倖存者,當時的他只有13歲半。
第七部
《黑暗彌漫》
講述了二戰時,在德國佔領下的波蘭,管道工波德克(羅伯特·維凱威茲 Robert Wieckiewicz 飾)與搭檔扎佩克兼做著小偷的勾當,錯綜復雜的下水道成了他們最好的隱匿處和貯藏室。他和城市中被封鎖的猶太區做生意,跟德軍中的烏克蘭軍官是舊相識,亂世中享有一點生活的自在。不久德國人開始屠殺、搜捕猶太人,部分不想被押往集中營的猶太人和波德克達成交易,按人頭計價得到了藏身下水道的機會,黑暗又臭氣熏天的下水道成了波德克收留猶太人的避難所,地面上的猶太人很快被抓捕一空,在物價飛漲和德國人持續的高壓下,扎佩克離他而去,波德克只靠自己艱難維系著下水道中猶太人的安全……
作者:影視輿論
㈩ 反映二戰時間德國屠殺波蘭老百姓的真實而殘酷的電影是什麼
這個問題內容描述錯了,
2007年波蘭電影《卡廷慘案》
至於為什麼我說你內容錯了,因為二戰後這次慘案德國和蘇聯均相互指責對方實施的,但是後來蘇聯解體前解密了相關文件,是斯大林批准實施的,旨在完全摧毀波蘭社會中間層精英的方案。
電影根據這段史實進行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