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大佬有2016年上映的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國王的全息圖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國王的全息圖》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導演:湯姆·提克威
編劇:湯姆·提克威、戴夫·艾格斯
主演:湯姆·漢克斯、亞歷山大·布萊克、薩莉塔·喬德霍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本·衛肖、湯姆·斯凱里特、特蕾西·法爾維、大衛·曼金、羅爾夫·薩克森、傑·阿布多
類型:劇情、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法國、德國、墨西哥、美國
語言:英語、阿拉伯語
上映日期:2016-04-22(美國)、2016-05-20(英國)
片長:98分鍾
又名:沙地阿拉發(港)、梭哈人生(台)、EinHologrammfürdenKönig
電影《國王的全息圖》(英文名:AHologramfortheKing),由同名小說《國王的全息圖》改編而成,講述了一名失敗的美國商人艾倫·克萊來到沙烏地阿拉伯尋找最後一絲發財希望,這也是他拯救瀕臨解散的家庭的最後一次機會。
電影中的男主角艾倫(湯姆·漢克斯飾)陷入債務危機,而他的女兒還要支付大學學費,所以他不得不遠赴沙烏地阿拉伯去完成一樁電腦生意,但是他身在異國他鄉,卻只能日復一日地等待交易的結束,原著寓言式故事折射出美國的國際處境及其中產階級的衰退。
❷ 求 國王的全息圖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國王的全息圖》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4ZxXTLNRAb74y7TC8FUeg
電影講述了艾倫·克萊是一個歲數不小的銷售,每天飛來飛去就為簽單。這次,他的任務是去沙烏地阿拉伯與一家IT公司達成合作。還在調整時差的他一下飛機便與當地計程車司機優素夫成了朋友...
❸ 請問哪裡可以下載到中國科技館的那種立體電影
。。。
不是不怎麼樣,根本沒法看,看立體電影是要有專用設備的~
不過我還在幫你找到了,下面是地址和簡介:
中文名稱: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岩漿女孩
英文名稱:The Adventures of Shark Boy & Lava Girl in 3-D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5年06月10日
電影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 Robert Rodriguez
電影演員:大衛·艾奎特 David Arquette
Kristin Davis
Mackenzie Fitzgerald
George Lopez
Cayden Boyd
Tiger Darrow
Sasha Pieterse
Taylor Lautner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導 演: 羅伯特·羅德里格茲 Robert Rodriguez
主 演: 大衛·艾奎特 David Arquette Kristin Davis Mackenzie Fitzgerald George Lopez Cayden Boyd Tiger Darrow Sasha Pieterse Taylor Lautner
上 映: 2005年06月10日 ( 美國 )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下載地址一http://www.verycd.com/topics/56015/
下載地址二
http://58.251.57.206/down?cid=&t=4&fmt=flv
英文名稱:a stereoscopic film,stereoscopic motion picture
立體電影簡介
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3D與4D立體電影
3D立體影院——在普通投影數字電影基礎上,在片源製作時,片源畫面使用左右眼錯位2路顯示,每通道投影畫面使用2台投影機投射相關畫面,通過偏振鏡片與偏振眼鏡,片源左右眼畫面分別對映投射到觀眾左右眼球,從而產生立體臨場效果。
3D立體影院一般設計成弧幕形式,立體感更強。
3D立體影院的設備構成上主要由片源播放設備,多通道融合處理設備,投影機(左右通道數×2),投影弧幕,偏振鏡片,偏振影片,音響等其他設備。
4D影院——4D影院是相對3D立體影院而言的,就是在3D立體影院基礎上,加上觀眾周邊環境的各種特效,稱之為4D。環境特效一般是指 閃電模擬/下雨模擬/降雪模擬/煙霧模擬/泡泡模擬/降熱水滴/振動/噴霧模擬/噴氣/噴霧/掃腿/ 耳風/耳音/刮風等其中的多項。
4D影院的設備構成相對較為復雜,在3D立體設備基礎上,增加特效座椅以及其他特效輔助設備。
4D動感影院——與4D影院的概念比較接近,區別起來比較模糊。4D動感影院主要強調「動感」二字,體現在座椅更具多自由度,更強的動感效果,而不僅僅是4D影院的簡單顛簸震動效果。
4D動感影院需要專業動感座椅。
立體電影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投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特定的夾角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投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拍攝的放映時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普通的電影或照片都是一個鏡頭從單一視角拍攝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如近大遠小、光線明暗)產生空間感。而立體電影則是由從類似人兩眼的不同視角攝制的具有水平視角差的兩幅畫面組成的,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幕上呈雙影,通過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觀眾左眼看到的是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的是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於是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觀眾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後深處,有的脫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採用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的立體電影受觀眾廳座位區位置的嚴格限制,觀眾頭部不能隨便移動,否則立體效果消失,因此觀眾感到異常不便。在戴眼鏡觀看的立體電影中,廣泛採用著彩色眼鏡法和偏光眼鏡法。彩色眼鏡法是把左右兩個視角拍攝的兩個影像,分別以紅色和青(或綠)色重疊印到同一畫面上,製成一條電影膠片。放映時可用一般放映設備,但觀眾需戴一片為紅另一片為青(或綠)色的眼鏡。使通過紅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紅色影像,通過青色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點是觀眾兩眼色覺不平衡,容易疲勞;優點是不需要改變放映設備。初期的立體電影常用這種方法。1985年日本築波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採用這種方法的球幕黑白電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鏡法的立體電影,從1922年開始一直為各國所重視,有些國家已和大視野的電影相結合,拍成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體電影。這種電影在放映時,左右畫面以偏振軸互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會破壞偏振方向的金屬幕上,成為重疊的雙影,觀看時觀眾戴上偏振軸互為90°、並與放映畫面的偏振光相應的偏光眼鏡,即可把雙影分開獲得立體效果。由於製作和放映工藝的不同,偏光立體電影有雙機和單機之分。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上展出了70毫米大銀幕彩色立體電影。自60年代以來,中國拍攝的立體電影是偏光立體電影。
蘇聯在70年代研試了全息立體電影,觀看時不必戴眼鏡,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圍。由於觀眾眼睛的視覺調節和收斂是自然的,不會引起過分緊張和疲勞,觀眾只要轉動頭部,即可看到如同實物那樣的位置變化,比普通電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實物體那樣。這種電影仍在研究試驗階段。
立體電影和偏振
你看過立體電影嗎?你知道它的道理嗎?它就是應用光的偏振現象的一個例子。在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眼鏡,這副眼鏡就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這樣,從銀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體感.如果不戴這副眼鏡看,銀幕上的圖像就模糊不清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人眼看物體說起。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於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時,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當然,實際放映立體電影是用一個鏡頭,兩套圖象交替地印在同一電影膠片上,還需要一套復雜的裝置.這里就不涉及了。
立體電影照片
立體電影照片是經過360度自主研發的立體相機對人物、景物或產品等進行多鏡頭數碼記錄,然後經立體設備加工而成的照片即是立體電影照片,立體照片擁有立體電影般的立體真實效果,是當今歐美發達國家貴族領域最時尚的影像消費方式,照片圖像景物遠近不同、層次分明、人物呼之欲出逼真的三維空間感給人一種人在畫中游的全新視覺感受。從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畫面的精彩圖像,並可設計產生出動畫旋轉.縮放.變幻等視覺效果!
立體電影照片可應用到藝術人像寫真、個性婚紗攝影、時尚兒童攝影、寵物寶貝攝影、商業產品攝影、室內裝潢攝影、建築雕塑立體展示、旅遊風景攝影等等。
立體電影家庭影院
利用PC播放立體影片,再戴上特殊眼鏡,利用左右眼視差的特性,就可以看到立體的影像。用高級影音系統打立體電玩,的確是一種全新的享受。
相信您一定聽過「立體電影」這個名詞,我相信您也一定曾經有機會看過立體電影,甚至於也許您家中就有立體電影的相關產品。立體電影這個名詞說來有點狹隘,它僅限制於「具有立體效果的電影」,不妨我們這么說,將定義放大一點,把「立體電影」改成「立體影像」,這是不是廣義得多?
立體影像,顧名思義就是看影像有立體的感覺,這就不必我多說了,只要張開雙眼,眼睛所見都是立體的影像。只不過平時看東西都是雙眼看,對於立體的感覺早已經見怪不怪,沒有人會因為張開雙眼見到立體影像而興高采烈的。不過,如果我們在看東西的同時閉上一支眼睛,馬上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影像依舊,可是對於物體距離的判斷力就尚失了一半。嘗試將手伸出去拿東西,這個時候就不一定能夠精確定位了。
是的,正常而言,我們所見到的Video節目全部是平面的,它沒有真正的景深可言,用一支眼睛或一對眼睛觀看影像,對於遠近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如果今天有機會能夠藉由家庭劇院的屏幕,看到具有立體效果的影像,那不是很新奇嗎?這次采訪的用家,在家中就擁有這樣一套「製造」立體影像的設備,透過立體眼鏡與三槍投影機,坐在沙發上就可以輕易的感覺到立體的影像,影像中的人物與環境,會產生立體的互動,仿如置身於現場之中。
先把立體影像的話題擱置一邊,我們先來看看此視聽室精心規劃的環境設計,以及器材搭配情形。
使用器材:
屏幕:Draper
錄放影機:Sharp VC-H988
錄音卡座:Sherwood DS-7C
字幕機:Legitek DV-255
DVD光碟機:Kenwood DVF-9010
環繞前級:Sony TA-E9000ES
音響前級:ATC
效果器:STK VFX-256
VCD換片機:Pioneer PD-F1007
DVD換片機:Pioneer DV-F727
環繞喇叭:ATC 100Ax2、ATC 10x4
後級:Smart Audio SAD-10x2
投影機:Sony VPH-D50
其他:動態延展器x4、無線麥克風、Arcam電源開關器x2
立體電影播放器:專用PC一部
中央聲道由一對ATC SCM-10並排構成,ATC的聲音厚實,重現人聲對白格外適合。就是所謂的「聲音動態延展器」。
❹ 經常看到說什麼全息電影全息生物的,,,那什麼是全息啊
謂全息照相,就是將激光技術用於照相,在底片上記錄下物體的全部光信息,而不像普通照相僅僅是記錄物體的某一面投影。因此當底片上的物體重現時,在觀看者的眼裡顯得異常逼真,它產生的視覺效應,完全與觀看實物時一模一樣。
全息照相的原理,簡單地說,主要利用了激光顏色純這個特點。其實,關於全息照相的理論早在1947年就由英國科學家伽波提出來。但直到亮度高、顏色純、相乾性好的激光問世後,才真正拍攝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與立體照相是兩回事。盡管立體彩色照片看上去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但它總歸仍是單面圖像,再好的立體照也代替不了真實的實物。比如,一個正方形木塊的立體照,不論我們怎樣改變觀察角度,橫看豎看,看到的只能是照片上的那個畫面。但全息照就不同了,我們只要改變一下觀察角度,就可以看到這個正方塊的六個方面。因為全息技術能將物體的全部幾何特徵信息都記錄在底片上,這也是全息照相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全息照相的第二個特點是能以一斑而知全貌。當全息照片被損壞,即使是大半損壞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從剩下的那一小半上看到這張全息照片上原有物體的全貌。這對於普通照片來說就不行,即使是損失一隻角,那隻角上的畫面也就看不到了。
全息照的第三個特點是在一張全息底片上可以分層記錄多幅全息照,而且在它們顯示畫面時不會互相干擾。正是這種分層記錄,使得全息照片能夠存儲巨大的信息量。
全息照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特點?為什麼普通照片沒有這些特性呢?這要從拍攝的原理談起。
假如用一束激光照明一個微小顆粒。從小顆粒上反射出來的光波基本上是不斷向外擴大的球面波。我們向小顆粒看去,是明亮的一點。用照相機為這小顆粒照相時,光波通過鏡頭在底片上形成一個亮點,這一點的亮度與小顆粒反射出來的光強有關。照相底片可以記錄下這一點的亮點,但記不下小顆粒在三維空間的位置,印出來的照片上也只有一個亮點。看起來沒有一點立體感覺。拍攝全息照片時,不用照相鏡頭,而是把一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和小顆粒反射出的球面波一起照到照相底片上。整個底片都受到光照,它記錄下的不是個亮點,而是一組同心圓,當同心圓間隔很小時,看起來,就像是用刀把一個圓蘿卜切成一片片薄片,疊在一起,成為一組同心環那樣。底片經沖洗後,放到原來的位置,再用拍攝時那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以拍攝時的角度照到底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原來放置微小顆粒的位置上有一個亮點。注意!這個亮點在空間,而不是在底片上,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這個亮點發出來的。所以,全息照片記錄下來的不僅是一個亮點,還包含亮點的空間位置,或者說記下從亮點發出的整個光波。全部奧妙就在於這種新奇的拍攝方法,在於這一束平行(平面波)激光束。這一激光束,我們稱之為參考光束。
因此,任何物體實際上都可以看成是無數個明暗不同的亮點組成的立體圖像。用上面的拍攝方法拍成的全息照片就是無數個同心圓組成的復雜圖形,看起來也是灰暗的一片。同樣,這張全息照片不僅記錄了物體各點的明暗,還記下了各點的空間位置。當用參考光束照射沖洗後的底片時,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原物體上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說它記錄了有關物體發出的全部光信息,全息照片的名稱就是因此而得來的。不過激光全息照片只有在激光照射下,眼睛看上去才有立體的形象,而激光器是一種價格較貴的設備,一張照片要配備一架激光器,除了科研部門、專門的場所中有可能設置外,要普遍、廣泛地應用是不可能的。針對這個缺點。科學家不斷研究,終於發明了一種在白熾燈光下也能看到全息景象的全息照片。稱為白光全息或彩虹全息。
激光全息照的底片,可以是特種玻璃,也可以是乳膠、晶體或熱塑等。一塊小小的特種玻璃,可以把一個大型圖書館的上百萬冊藏書內容全部存儲進去。
如果留心一下報紙上的照片,就能發現它們是由一個個小點子組成的。每一個小點子叫做一個像素,它的密度大約是每平方毫米內有幾個點。而全息照相用的特種玻璃膜層厚約10微米,像點密度每平方毫米內在2000個點以上。在這種底片上,每平方毫米的地方內,可以裝下一張310平方厘米的大照片。在一小塊5毫米見方的薄膜上就能裝下一本200頁厚的圖書。
全息照相機的發明,主要意義不在於照相,它作為激光技術的一個方面,在工業、農業、科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從照相方面講,這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因為全息照片有逼真的立體感,用它來代替普通照片有獨特的效果。在國外,已有人用全息照片做成書的插頁,做成商標,做成立體廣告;博物館用它來代替珍貴文物展出。國外有一家機床製造公司,到另一個國家開商品介紹會,就用全息照片代替實物辦了一個機床展覽會。展覽廳里全部是各種機床的全息照片,這些全息照片看起來和真的機床並沒有什麼兩樣,反而更加引起參觀者的興趣。
構思精巧的全息照片也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美國和法國等國家都有全息照片博物館,集中了全世界最精美的作品。
全息照相還可以將珍貴的歷史文物記錄下來,萬一有文物古跡遭到嚴重破壞,即使盪然無存,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全息照相重建。比如像北京圓明園那樣的名勝,當年被八國聯軍焚毀,現在雖然打算重建,因為不知道整個面貌,就難以完全恢復。如果全息照相提早100年發明的話,事情就好辦了。
從立體景象的全息照片得到啟發,科學家想到了全息電影和全息電視。實驗性的全息立體電影已經在前蘇聯出現。放映這種電影時,觀眾看到的景象並不在銀幕上,而是在觀眾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至於全息電視,因為它涉及的技術問題比較復雜,目前還在研究。1982年,德國的電視台播送的立體電視,並不是激光全息電視,它的原理和普通立體電影一樣,觀看時要戴一副特殊的眼鏡。預計到本世紀末,電影和電視又要換代了;到那時,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可能會由於激光全景立體電影和激光立體電視的出現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全息照相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製作可以在一些特殊場合代替玻璃的全息光學元件。這種特殊的光學元件具有加工方便、小巧、輕、薄等優點。一個凹透鏡可以使光束發散,一束平行光波照上去變為球面波;我們前面談到的用小顆粒拍攝的全息照片也會把平行光參考光束變為球面波;這樣的全息照片也就是一個特殊的凹透鏡。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製作出凸透鏡、柱面透鏡等光學元件。這種元件和紙一樣薄,一樣輕,還不會碎。現在已經有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的望遠鏡,它的厚度和一般近視鏡片差不多。還有人報道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窗玻璃。這種奇異的窗玻璃不會影響人的視線,卻能反射大量的陽光,兼有窗簾的功能;更有趣的是,可以把它反射的陽光集中到裝在窗檐下的一排太陽能電池上,轉化為電能,供室內使用,真是一舉三得。
全息照相技術有明察秋毫的本領。因為全息照片能精確地再現原來被拍攝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它作標准檢查原物有沒有變化;事實上只要有1微米的變化,就可以用全息照相技術檢查出來。科研生產部門,還讓激光全息攝影來擔任成品內在質量的「檢驗員」。檢驗時,給被檢物加上一點壓力或加點熱;如果物體內部有裂痕、微孔,它的表面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的程度極為細微,肉眼根本無法覺察,但在全息攝影這對「火眼金睛」下面,所有這些瑕疵、隱患,統統暴露無遺。這種方法除了可以精密地檢查內在質量外,還有對被檢物絲毫無損的的優點,特別適用於貴重物品,例如珍貴文物、古代雕塑品的檢測。希臘科學家曾用這種方法查出古代塑像受風化的程度。生產上用這種方式檢查精密零件、飛機蒙皮、飛機輪胎的內在質量。在國外的飛機輪胎工廠里,已經起用了激光全息照相「檢驗員」。這種方法還被用來作生物學研究,比如研究腦殼受力時產生的形變,研究蘑菇的生長速度等等。
還在發展當中的是全息存貯技術。我們在談全息照相特點時提到過的存貯信息,也就是記錄信息的能力。從理論上計算,用光碟存貯信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貯的信息約為106位,而用全息存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108位,高100倍!而且讀出信息的時間只有百萬分之一秒!
現在,已經可以把信息存到材料裡面去,全息照相用的材料不是一薄層底片,而是整個一塊晶體可以存入10萬冊圖書,一個圖書館只要保存幾塊記錄晶體就可以。這看來帶有一點幻想色彩,然而是有希望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全息存貯的發展將會促進計算機的發展、換代。
一般的全息照片,只能一張一張製作,價格也很高;除了科研上的使用以外,只能當作高級藝術品。8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壓印全息技術。用這種方式製造全息照片,先要做成一塊金屬的微浮雕板;把它當作印板,在鍍有金屬膜的特殊紙張上壓出全息照片。這比印郵票還要方便,可以大批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應用面也越來越廣。
這種全息照相不僅有立體感;在陽光或燈光下呈現多種色彩,襯在銀白色的金屬背景上,顯得更為絢麗。人們用它來裝飾書刊、玩具、旅遊紀念品,很具魅力。
這種全息照相也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而且完全取決於製作時採用的景物和拍攝方式,就像加了密碼一樣。沒有原始印版,無法復制。因而,它成為防止偽造的有效手段。已經在紙幣、信用卡、磁卡及外交簽證等憑證上出現各種全息標識以防偽造。在我國,也已有不少廠商採用全息照相商標來防止有人偽造商標,欺騙顧客。
值得一提的是,全息照相這項重大技術成就,卻是在與普通攝影毫不相乾的科研領域內發明的。發明者加伯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是想要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他設計了這種新的成像方法,並於1948年公開發表在科學雜志上。但是,當時沒有激光這樣好的單色光,技術上也有一些困難,加伯並沒有取得成效,他的論文也沒有人重視。
直到十多年後的1964年,因為出現了激光器這種理想的光源,全息照相技術才開始發展起來。很快,全息照相術便成為一種用途十分廣泛,並且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新技術。加伯因為首創全息照相的理論,榮獲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本人由此而被世界公認為「全息照相之父」。
以上引自http://..com/question/6751241.html?fr=qrl3
編者意見:
我看過的全息圖像是許多截面圖片或者切片組成的立體影像,比如把人橫著切成許多薄片組成人體的全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