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碟中諜》主題曲是什麼
《碟中諜1》主題曲是一首純音樂,名叫《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
同名原曲由Lalo Schifrin在1967年創作出版,1996年U2成員鼓手Larry Mullen和貝斯手Adam Clayton加以改編,並用作電影《碟中諜》(Mission: Impossible)的主題音樂,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一首電子樂。
曲名: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作曲:Lalo Schifrin改編:Larry MullenJr./ Adam Clayton音樂時長:03:27所屬專輯:Mission: Impossible (Music From And Inspired By The Motion Picture)發行時間:1996-05-14發行公司:Island
(1)電影碟中諜音樂的作用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風靡全美的同名電視劇集播映30年後,美國知名導演、當代懸疑大師布萊恩·德·帕爾馬再度拾起該經典題材,將《碟中諜》搬上電影銀幕。故事延續了電視劇版的架構和脈絡,但卻將背景移到了現代網路時代。
2、主創團隊。
《碟中諜》製片方不僅請到了好萊塢知名男影星湯姆·克魯斯擔當男一號,該片也是克魯斯與前經紀人波拉·瓦格納成立的「克魯斯·瓦格納製片公司(C|W Proctions)」的處女作,湯姆·克魯斯與波拉·瓦格納親自擔任製片人一職
② 碟中諜為什麼用007的音樂
兩者都屬於特工系列電影,音樂風格很像,但是音樂的調子是完全不同的。
碟中諜(Mission: Impossible)中的經典主題旋律,也一直猶如小湯哥這張面孔一般,被所有影迷們都映刻在了腦中。每每這段經典的片段響起,就將所有人拉回到了那個劍拔弩張的間諜世界中。
電影配樂就像是另一種喚醒記憶的方法,同一段音樂再次響起時,我們也許不會想起電影中的某個片段是如何具體演繹的,但音樂卻讓我們記住了那時的情感波動,而這恰是電影配樂的意義所在。
碟中諜系列中這首經典的主旋律來自Lalo Schifrin,他是一名出生在阿根廷的美國鋼琴家,作曲家,編曲家和指揮家。 他獲得了 5 項格萊美獎和 6 項奧斯卡提名。
影片評價:
總的來說,《碟中諜》依然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諜戰題材系列電影,有人評價說它相當於是一個更容易被遺忘的《007》系列,這個評價很中肯。
該片的前三部讓人感覺這個系列有著自己的特色,但還沒有完全找准適合自己的定位,有優點同時也有著不少的瑕疵,如果主演不是湯姆-克魯斯或許這個系列在第二部就告終了。
③ 「遠」見——細探《碟中諜5》中的古典音樂元素(四)
遠爺樂道道,本期將聊到《碟中諜5》 以歌劇《圖蘭朵》為核心,通過精妙的視聽語言,打造的高潮大戲 。
不得不說,從以下這個橋段可以看出,導演麥考利是相當懂音樂,也相當會使用音樂的。
導演為了保證電影的節奏以及視聽語言的統一性,對真實發生在維也納歌劇院舞台上的歌劇《圖蘭朵》進行了非線性剪切。
影片第30分35秒,Ilsa進入Vienna Opera的畫面配上的音樂,用的音樂是展現「圖蘭朵反悔,向父皇請求不要履行諾言,把自己嫁給陌生人」的情節。但是這里請注意一點,為了突出Ilsa進場時人物形象的展現以及Ethan的同步進入劇院的蒙太奇切換,導演用了很巧妙的心思。
按照邏輯,這段音樂本應該是完完全全的畫內聲,即歌劇舞台上的聲音主導一切。此處唱段在原版歌劇中幾乎是從頭到尾都有以女高音圖蘭朵為主的人聲,伴以皇帝和眾人的勸說唱詞。但是,實際上導演從30分35秒開始就把人聲給去掉了,或者准確地說,導演是把女高音伴隨樂隊的第二樂句以純樂隊演奏的方式提前到30分35秒,作為畫外聲使用了。一直到31分07秒Ethan拉開包廂簾子,舞台上才真實演奏了剛剛這一唱段。也就是說,這半分鍾的音樂嫁接其實充當了電影配樂的功能,為歌劇外的劇情設置的,而不是畫面內的真實背景聲。這樣的技巧,觀眾如果不是邊看著歌劇總譜邊看電影,一般很難發現。
那麼如何分辨呢?導演其實也有提示。從聲場效果判斷。Ilsa出場的配樂聲場是完全錄音室感覺,與電影配樂是一致的,屬於畫外聲。而劇院中的音樂混響是真實在音樂廳場景中的,屬於畫內聲。
此外,類似的例子還有31分30秒Ilsa取槍時進行了舞台音樂的跳切剪接。舞台上的物理時間已經和幕後刺殺的時間矛盾,導演強行調快了歌劇進度。之後在打鬥場景中,導演又在第二幕結束後倒插了第一幕開場眾人的悲壯合唱。隨著場景的切換,音樂又回到了第二幕,彷彿一直在等待全劇的高潮——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對舞台劇情如此肢解式的剪輯,說明導演已經完全把舞台音樂當做電影背景音樂來用了。這一切完全是為了幕後阿湯哥和辛迪加間諜打鬥場面的順利進行,以及劇情情緒的逐層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中的好幾處片段,當Ethan和Ilsa同時在場時,背景音樂大都配上了《圖蘭朵》愛情主題。 尤其是當Ethan在維也納劇院發現Ilsa時,電影第32分42秒,舞台上歌劇在上演卡拉夫的表白愛情主題《請在黎明前說出我的名字》,同時也充當了劇中男女主人公情感羈絆的配樂。這是一出畫內聲在畫外使用的經典手法,即用舞台表現的東西來反映劇中人物內心。
點睛之筆:劇院打鬥場面的調度以及看總譜殺人的巧妙設計。 第38分19秒至38分50秒刺殺行為發生在在音樂的最高潮處,同時也是該橋段矛盾沖突的爆發點,劇情的最高潮處。兩個個殺手同時埋伏在不同狙擊角度,一邊看著總譜等待 《今夜無人入睡》 (點擊欣賞原曲)中「vin cero「這句的到來,一邊瞄準總統。見下圖譜例:
而此時的Ethan無法在毫秒之間同時擊殺三名殺手。這個設計在其他電影片段中屢試不爽,屢用屢新。但是每一次只要變換其中某些元素和場景,觀眾就會十分買賬。畢竟劇情由音樂決定,多了一個維度,顯得非常高級、智慧。
這里插句題外話,Lane安排這三名殺手狙擊總統,一定培訓過他們,或者知道他們的古典音樂素養很好,看得懂總譜,背熟《今夜無人入睡》的旋律,還不能背錯樂段(因為樂段的相似性)。也就是說特工必須樣樣精通,反派也得智慧超群。記得日本動畫電影《名偵探柯南之戰栗的樂譜》中也有類似的設計,是通過演奏家彈奏管風琴上不同鍵位音符,引起聲波振動,帶動同一頻率的感測器引爆炸彈。
下一期,遠爺將通過分析劇情後半段的古典音樂的使用,來進一步闡述,導演和配樂師是如何用音樂暗示劇情,配合台詞甚至講述台詞以外的故事的。
④ 電影、主題音樂與配樂的區別
主題音樂
是指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音樂,電影里經常用到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一般而言,一部電影只有一首主題音樂,該音樂可以在特定的畫面場景反復出現,特別容易出現在電影的結尾,以起到烘托主題的渲染效果,比較有代表性的:007,碟中諜,星球大戰,黃飛鴻
配樂一般是指在電影中,按照情節的需要配上的背景音樂或主題音樂,多是為了配合情節發展和場景的情緒,
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以增強藝術效果。
⑤ 碟中諜系列與007系列電影對比之「遠」見
遠爺剛剛在土澳看完《碟中諜6:全面瓦解》,這個阿湯哥的招牌電影系列已經走過了整整20個年頭。於是,遠爺想就碟中諜系列與另一個更加長壽的動作電影系列——007系列電影做一個小小的對比,表達一些小小「遠」見。
一、內容表達:碟中諜團隊合作 -- 007個人英雄主義
首先,007系列主打個人英雄主義,碟中諜更講究團隊合作。雖然007也有幫手,也有各種酷炫的裝置傍身,但往往都是臨時配置,隨意性很大,主要還是靠詹姆斯邦德自己的個人實力解決問題。而碟中諜則不同,即使阿湯哥是核心靈魂,最後一擊一錘定音往往交給他來完成,但是過程中要是沒有高能隊友的神助攻,任務是絕完不成的。每個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扶持,不讓人感覺多餘,也絕不會感覺空盪盪的,只有單打獨斗孤膽英雄。所以,碟中碟系列所傳達的精神,更契合當今這個互聯網社會,在講究契約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的時代,人們(觀眾)更希望看到一個有血有肉,雖然身手不凡意志堅定體魄強健,但也會犯錯失誤,會被局勢所迫而不分妥協,會失敗猶豫的英雄角色甚至是英雄團隊。007與碟中諜,就好比戰狼和紅海行動。
碟中諜有一個細節,就是六部以來,IMF的實際掌控者已經換了好幾波了,甚至IMF一會兒存在一會兒瀕臨除名,是一個執行各種秘密任務,不能暴露在陽光下的組織。你會發現,往往死於非命的IMF領導們,並非總是高掛免戰牌坐鎮指揮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們無論男女總是會親身赴險,出現在第一線參與調度,臨場下命令布局。而007直到天幕危機里,MI6總指揮May夫人才因為個人人身安全直接受到威脅才奔赴一線化解危機,同時也英勇獻身。可見大人物親民化,人物去臉譜化(無論是英雄還是反派)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動作電影的潮流和趨勢。英雄也有軟肋和弱點,反派也會閃耀人性的光輝,沒有絕對的正邪之分。代表正義的政府組織也會經常因為利益背棄忠誠的特工,將其生命視如草芥。而自始至終電影和主人公衡量事物的標准都是基於自然法,基於人類的基本道德。英雄的偉大之處在於,當個人信奉的道德標准和國家意志相違背時,他還是能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往無前,拿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捍衛人生信條,與反人類的行為對抗。
當然兩部系列電影的共同點都在於男主角都運氣爆棚,相當好命,抗虐能力爆表,主角光環傍身。這是IP動作大片的硬傷,也是持續吸引粉絲眼球的王牌。
二、情感表達:碟中碟點到為止 -- 007荷爾蒙四濺
再聊兩部系列電影中的情感表達方式。007系列中的美女總是以肉體炸彈的形象充斥著熒幕,邦女郎只是作為花瓶擺設一樣的存在,是硬塞進劇情的一條線,往往對推動劇情不起決定性作用,可能更大的意義在於在007成功完成任務之後與之雲雨一番,作為獎賞,讓觀眾飽眼福。
而碟中諜的情感線自始至終都要比007豐富一些。比如碟中諜里特工之間戰友情(也包括基情)、伊森夫婦之間近乎於親情的愛情。碟中諜描述感情,尤其是男女之情,不像007那樣直白露骨,荷爾蒙四濺。遠爺感受到的是一種發乎情止乎禮,符合現實邏輯的含蓄和惺惺相惜以及心有靈犀。碟中諜沒有什麼男歡女愛的甚至不可描述的場面,頂多是一些親吻、擁抱以及深情對視作為點綴。但是它的每一次對話、告白(有時還特別含蓄隱晦,只通過眼神交流的)都讓人印象深刻。碟中諜對女性的描寫相對克制,更著重於她們的性格刻畫,她們往往充滿智慧,知進退分輕重,不當白蓮花,不做聖母婊,很現實但很可愛。碟中諜中的女性角色從一開始就是不可缺少的劇情推手,不添亂也不為刻意賣弄,她們的出場總有十分合理符合邏輯的理由。她們總能給予主角和團隊十分有用的幫助,成為不可缺少的即戰力。在劇情推進中,不該她們出現的時候,一個鏡頭都不會給到她們,該她們出現的時候也會恰到好處地展現其作用。比如第五第六部的瑞典女特工Elsa,人物設置和演員演技都相當到位,使之不同於以往任何女特工,形象立體豐滿,不臉譜化,智慧性感——這種性感不是賣弄風騷,不是語帶挑逗,而是自律自愛以及自信,通過舉手投足,透過英姿颯爽的氣質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Ellsa果決冷靜,感性和理性並重,溫情與冷血共存,實在圈粉無數。
而且正因為碟中諜高級並點到為止的描寫情感的方式,才能讓觀眾感受到其比007更為熾熱深沉、朴實真摯的男女間的、隊友間的羈絆。比如第五部結尾時,這一階段任務已經完成,危機已經解決,若放在007里,邦德和邦女郎免不了放肆一番,發泄心中的壓力,起碼也得深度擁吻,或者明目張膽地調情。但是碟中諜沒有,Elsa和伊森只是簡單的幾句對白,惺惺相惜地擁抱了一下,然後互相用復雜的眼神望向對方,可以解讀為暗生情愫,心照不宣,也可以解讀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更可以解讀為對對方繼續活下去的期盼,希望來日方長,再次相逢。而到了第六部,二人之間的好感已經顯而易見了,導演卻沒有用濫情的手段結尾,而是讓躺在病床上的伊森用手指輕輕撫摸了一下Elsa的半個臉龐,對比伊森和前妻在幾分鍾前的相互告白以及前妻深吻其額頭的表現,這個舉動雖然克製得多,但是反而能感受到此時此刻elsa在伊森心中已經永遠留下了位置。如果說前妻代表著伊森的過去,那麼Elsa就代表了他的現在未來,如果說伊森對前妻除了愛意更多的是愧疚,那麼對Elsa則是欣賞、敬佩而後產生的惺惺相惜式的愛慕。說到這一點,遠爺認為碟中諜系列電影配樂比較好的是第四第五部,特別是第五部。
三、電影配樂:碟中諜巧思--007常規
說到電影的配樂,遠爺不得不佩服碟中諜導演在第五部在音樂設計運用方面的巧思,通過結尾圖蘭朵與碟中諜融合的音樂埋下暗線奏出弦外之音,預示兩人在下一部中會有交集。此外,影片班吉在上班時偷偷打3D游戲,戴著耳麥聽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序曲的片段也十分有趣,暗合人物機智調皮但正義的設定。在碟中諜第五部中,導演很執念於把古典音樂的梗用到極致來暗示劇情表達弦外之音。
由此,遠爺覺得交響樂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發展可能多少和戲劇有關,而電影又與二者有著割捨不開的關系。你想,戲劇中有起承轉合,埋下的伏筆和線索最後得都有交代。那麼交響樂中也是,你寫一個主題、動機必須要有發展和解決,調性的轉換來龍去脈也得明明白白。電影就更不用說了,好的電影,每一個鏡頭語言都是有設計深意的,很少單擺浮擱的,更別提人物劇情了。
以上便是遠爺有感而發,對《碟中諜》和007系列的簡單分析對比,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討論和指正。
⑥ 碟中碟系列電影的那個很經典的旋律是什麼音樂歌名是什麼
碟中碟系列電影中經典的旋律,名叫《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
同名原曲由Lalo Schifrin在1967年創作出版。
1996年U2成員鼓手Larry Mullen和貝斯手Adam Clayton加以改編,並用作電影《碟中諜》(Mission: Impossible)的主題音樂,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一首電子樂。
曲名: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
作曲:Lalo Schifrin
改編:Larry Mullen Jr. / Adam Clayton
音樂時長:03:27
所屬專輯:Mission: Impossible (Music From And Inspired By The Motion Picture)
發行時間:1996-05-14
發行公司:Island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6)電影碟中諜音樂的作用擴展閱讀:
影片改編自美國六七十年代極受歡迎的同名電視劇集,而由Lalo Schifrin創作的電視劇集主題曲早已深入人心,所以電影版沿用了這段主題,只是加以了改編。
負責改編的正是愛爾蘭超特樂團U2成員——鼓手Larry Mullen和貝斯手Adam Clayton。
這段主題音樂不但保持了原作的緊張意味,又混入新電子U2的音樂風格,和影片主題扣合得天衣無縫,絕對是U2的成功之作。
⑦ 《碟中諜5》這部電影中有哪些精彩部分
《碟中諜5》由克里斯托弗·邁考利指導,由湯姆·克魯斯、強·沃特、麗貝卡·弗格森等主演的一部美國動作間諜電影。在影片中震撼的動作特技和極其嚴密的邏輯設置讓整部影片充滿了刺激和懸念。我覺得在這部影片中開頭的劇情鋪墊出了整部電影劇情的發展,而且開頭與結尾也是相互呼應。在電影的最後,一個不經意的貨箱鎖沒上,為接下來碟中諜6留下了懸念。小編覺得《碟中諜5》這部電影中有以下精彩部分:
4、寶馬是給好人的,壞人開醬油車
通常,好人和壞人在電影中受到不同的對待,《碟中諜5》反映在他們的汽車上。在這部電影中,你會發現寶馬車型是由好人駕駛的,而壞人駕駛的是像奧迪-賓士和路虎這樣的醬油車。第一個寶馬7系出現了。第二個男人本吉開著寶馬7系去救伊桑,伊桑帶著一隻母豬腳跑掉了,開啟了寶馬兄弟激動人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