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分鍾看完一部電影」被影視行業抵制,被抵制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首先在明面上他被抵制的原因是因為侵犯了知識產權,因為這些電影是沒有授權給這些短視頻製作者去發布短視頻內容的,所以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是侵權的,因為他們並沒有獲得該影視資源的授權就私自剪輯發布,而影視公司這么做也是維護了自己知識產權,但是我認為實際上他們更多是利益的關系,首先一部電影大約都是在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左右,根據不同電影它的時長不一樣,普遍來說都是這個時間。
其實從法律上來說他們通過五分鍾視頻,還說玩一部電影,這種行為確實是對也是公司的侵權,但對於我們普通民眾來說這也是使用一個較短的時間去理解一部電影,其中也是帶來了便利,因為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電影好不好看,因為時間上的電影太多了,如果看到不好的電影的話,那麼也是浪費自己的時間成本,所以它就有存在的需求,畢竟時間是很寶貴的,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去看電影的,好電影還好,差的電影真的是浪費時間。
⑵ 短視頻幾分鍾就能看完一部電影,這樣的行為是否侵權
我認為構成了侵權行為。尤其是一些短視頻就是專門分享影視作品片段,從這些上面就能夠了解整部作品,對於影視作品來說發展困難。
⑶ 看電視劇你會用幾倍速,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是什麼
看電影我從不倍速觀看!電視劇起碼的1.5倍開始!
我們來說近年來我們國內電視劇的狀況是怎麼樣,倍速觀看對影視行業有沒有影響?
一,流量決定收益,花重資請流量明星,選個熱門IP,請個團隊,花少量的特效的錢,一部號稱上億的大作完成,靠的不是對演員的基本演技,而是靠熱門IP,小鮮肉。
二,VIP,一部好口碑的影視,上映前廣告鋪天蓋地,當你看了幾集後各種VIP出現了,後面的續集要充錢才能觀看,不然看不了,還有V中VIP的出現更是把這種風氣推到了極致!!
所以影響影視行業的不是我們幾倍速觀影,而是製作方沒有出來好的作品!
很高想能回答您的問題。
雖然我們主要做電影類,不過閑暇時也會追一兩部電視劇。我覺得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有話語權的,畢竟電影一般2個小時,對於動不動就40集的電視劇,我們可能更傾向於看主線,畢竟這個 社會 發展也越來越快。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我一般是2倍速+快進看電視劇
也不能完全是2倍速,有些冗長的地方我會選擇直接快進,當遇到關鍵情節,我會返回去多看幾遍。這可能跟我們的工作有些關系,我們基本上做一部電影,都要先看一遍,因為影視有很多手法,比如《無間道3》時間完全是穿插的,需要一點點的把主線提取出來。
第二個問題,倍速對影視行業的影響。
讓電視劇縮短集數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倍速設定。我個人認為是有兩個原因, 其一,製作方或者明星的要求。 誰都知道集數多拿到的片酬或版權費就高,這樣容易造成很多內容其實與主線並無關系。 其二,時代的發展讓人們更願意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 。現在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很難有大塊的時間去看電視劇,如果再加上等待更新,那真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再加上受國外一些電視劇的影響,比如美劇。你會發現美劇可能會有很多季,但每季基本也就10集,最多不超過20集。
說完原因在來講一下為什麼會降低電視劇的集數。
第一,倍速看電視劇體驗感很不好。 這就像你去吃一頓大餐,本應該是細細品味每一道菜的口感,變成了狼吞虎咽的解決一段大餐。對於自己容易消化不好,對於大餐就是一種褻瀆。體驗不好,那客戶還會來看下一次嗎?
第二,受外來電視劇的影響。 現在不管是美劇、韓劇還是日劇,集數都很短,情節都很緊湊,看習慣了就會覺得國產劇很多劇情發展太慢了。我身邊就有很多人直接轉韓劇了。對於國內的電視劇發展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為了發展,製片方肯定會有所改變。
以上就是我對您提出問題的個人見解,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現在有些國產劇為了拉長集數、湊劇情,往往用大量的記憶閃回和無用對話來填充。「回憶殺」原本是推動劇情進展的手段,但用一集中有半集都在回憶,再有耐心的觀眾都會選擇倍速播放。而在一些愛情偶像劇中,為了表現男女 情感 的發展,還會大量濫用慢動作,「動不動就開啟MV模式,開三倍速我都願意。」網友阿旭說,「這些慢動作劇情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只想讓我不停地快進。」
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我們現在身邊的「誘惑」太多了,電視劇已經不是我們唯一用來消磨時間的方式了。相較於拖拉的電視劇,類似於短視頻彷彿更適合如今的快餐時代。我們現在更願意花幾分鍾看完那些能給我們帶來短暫歡樂的短視頻,而不願意花太長的時間去看完一整部電視劇。
現在的我們好像比以前忙了好多,天天工作時間長,看孩子帶娃,有點時間就手機不離手,我們好像沒有一段完整的時間來看完一部電視劇了,我們彷彿都有的事情都在按快進,倍速。面對拖拉的電視劇,我覺得自己彷彿漸漸的失去耐心,過了三分鍾熱度,也不願意只看一半,也就那麼「倍速」著看過去了。
不知道何時,我們發現各大視頻網站提供的「倍速播放」的功能備受用戶青睞。我們可以任意選擇0.75、1.25、1.5乃至2倍的播放速度觀看影視作品,有的網站還在進度條上提示關鍵情節。
這種技術手段讓觀賞速度大幅提高,有的觀劇者甚至可以「一集十分鍾、一天一部劇」。「倍速播放」的興起,究竟是觀眾太著急還是影視作品節奏太慢?它對影視創作和行業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從三點為大家闡述。
我從網上找到了《2018年中國電視劇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的電視劇立項總量在465部以上,平均單部集數達到39.8集,而從2011年開始,每年都能播出三、四百部電視劇,在碎片化的時間里,要想看完這么多的劇集,都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總是希望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習慣於高強度、移動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具體到影視領域,隨著產業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電影、網路劇、網路大電影等藝術門類在內的海量影視作品在視頻網站上線。為了化解接收信息量與時間等的矛盾,越來越多人選擇倍速刷劇的捷徑。
影視作品的長度和質量也是人們打開倍速播放的重要因素。目前主流的視頻網站都是按照「單集價格×集數」的方式購買影視產品。製片方把影視作品的長度拉長,集數增多就能收回更多成本、獲得更大利潤。
於是,我們會發現某些影視劇的篇幅越拍越長,集數越來越多。我們小時候看的電視劇最多也就二三十集就大圓滿了,現在有的電視劇竟然達到了四五十集,但矛盾點是:長劇集不代表高質量,反而成為劇集「注水」的徵兆。
這就出現了有些影視劇篇幅冗長、情節拖沓的情況。「內容不夠、回憶來湊」成為行業的慣用手段。更有些製片方還採用拖慢對話節奏、重復台詞和無意義留白等方式湊劇情,觀眾也不傻,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觀眾的觀賞水平和審美品位也也提升了一個維次,對於一些缺乏創新精神、以套路糊弄過關的作品,觀眾們大都是看到開頭就猜出結局。所以,為了直奔主題,點擊倍速播放的選項,或直接拖動進度條。
市面上拖延、注水的電視劇畢竟還是少數,絕大部分影視劇都是集編劇、導演、演員等諸多工作人員的努力、心血和巧思於一身的誠意之作,劇中蘊藏著大量需要認真揣摩的懸念鋪墊和情節轉圜,諸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咂的生活細節、心理變化,及人性的幽微之處還是很多。如果觀眾總是匆忙地在網上「打卡」完一部劇集,就會辜負了創作者精心設計的良苦用心,破壞了觀劇過程必要的背景鋪墊和情緒積攢過程。
如果這種快進觀劇的行為,形成大眾主流,這就會迫使網站做出調整,迫使影視創作會出現了情節強、節奏快、思想淺的「爽劇」,這就大大降低了影視劇生活化的精髓,擠壓了影視劇的內涵,甚至有可能讓國產影視劇在國際上跌入深谷!
我平時不會提高倍速來看電視劇或者電影,我認為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將會是致命的,長此以往,看的不認真看,不好好消化,製作的為了加速創所,粗製濫造,漸漸的會變成一個死循環!
第一,我不否認當今的影視劇或者一些商業電影,存在著注水現象, 社會 發展到今天,90後,00後漸漸成為 社會 上的主力、生力軍,生活節奏一天比一天快,快餐式文化充斥到每個角落,碎片化的休閑時間,都會成為支持倍速播放的借口!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影視創作的初衷是為了通過影視反應真實的 社會 現象或者勵志,或者抒發感情,又或者天馬行空等等給人放鬆,回味,甚至思考和自省的時間!提高倍速播放首先不說是否能夠真正的理解影視劇中各種關系和內容,就連基本的思考時間可能都沒有!這樣我覺得不是在看影視劇作品,而是在幫助影視劇刷瀏覽量!
第二,再說製作方,影視作品的長度和質量也是人們打開倍速播放的重要因素。當下大多數播出平台按照「單集價格×集數」的方式購買影視產品。把篇幅拉長,多賣幾集,就能收回更多成本、獲得更大利潤。於是,國產影視劇的篇幅越拍越長,集數越來越多。
為了把有限素材轉化成更多成片,難免會出現篇幅冗長、情節拖沓的情況。「內容不夠、回憶來湊」成為行業的慣用手段。部分創作者還採用拖慢對話節奏、重復台詞和無意義留白等方式湊劇情,將一集五六十分鍾的電視劇稀釋地只剩下二三十分鍾的有效觀看時間。
此外,隨著閱片數量的增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觀眾的觀賞水平和審美品位也水漲船高,對於一些缺乏創新精神、試圖以套路糊弄過關的作品,往往看到開頭就猜出結局。為了直奔主題,盡快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只得自行擠干「水分」,點擊倍速播放的選項,或直接拖動進度條。
從某種意義上講,倍速播放承載著時下觀眾對影視劇注水問題的抵觸情緒。此時,觀眾手中掌握的不再僅是選擇劇集的「遙控器」,更是能夠決定劇作影響力的「傳聲筒」、檢驗劇作質量的「試金石」。
最後平復一下情緒仔細想想缺乏誠意的注水作品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影視劇都是集編劇、導演、演員等諸多工作人員的努力、心血和巧思於一身的誠意之作,其中蘊藏著大量需要認真揣摩的懸念鋪墊和情節轉圜,包含著諸多值得細細品咂的生活細節、心理變化,及人性的幽微之處。
如果觀眾總是匆忙地在網上「打卡」完一部劇集,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刷」下一部,缺少消化、吸收和思考的過程。那麼,長此以往,將很難再產生那種對某個情節絲絲心動、對某處藝術處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敏銳觀感,甚至使感知美的能力有所下降,只剩雜亂瑣碎的片段擠占腦海。
以「倍速播放」為主要特點的快速追劇,不僅辜負了創作者精心設計的良苦用心,破壞了觀劇過程必要的背景鋪墊和情緒積攢過程,更使影視作品原本讓人們「慢下來」、舒緩壓力、放鬆心情的文化功能逐漸消解,反而助長了大眾在快節奏生活中本就嚴重積壓的焦慮情緒。
而這種一味求快、一心求爽的觀劇需求又倒逼影視創作——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情節強、節奏快、思想淺的「爽劇」,一邊吸引觀眾的目光,一邊受到業界的批判,擠壓了內涵深刻但節奏相對較慢的精品劇作的生存空間。
所以,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乃至全 社會 必須對這一現象重視起來,趕快想辦法應對——探討改變播出平台以集數作為購買劇作量化指標的可能性,適當借鑒國外電視劇「邊拍邊播」「按季播出」的制播方式,讓觀眾口碑成為決定劇集長短的主要因素;
嚴把影視創作的質量關,規范劇集長度,抵制情節注水,為虛胖的影視創作抽出多餘的「脂肪」,補充藝術和思想之鈣,從而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
只有這樣,才能讓普通觀眾有機會歇一歇,喘口氣,尋回原速觀劇的樂趣,順便領會「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這要看劇情,如果是偶像、言情之類的二部速走起,如果是懸疑劇,可能就是正常。
至於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我覺得並不大。
1、為什麼出現?
要想知道有什麼影響,你必須先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功能!
坦白說,倍速的出現針對的正是電視劇拖沓、過長的現場。國產劇之所以劇情慢、拖沓啰嗦,更多是因為國產劇都是按集數賣錢,這就與電視劇質量存在一定的悖論(但不是絕對的)。
好的劇本加好導演,確實能讓一部長劇變得引人入勝。關鍵問題是好劇本少、好導演少。正因為如此,這些導演才會想盡辦法注水,盡量拉長電視長度,只要賣出去掙錢就行。至於口碑,不是有句話叫黑粉也是粉嗎?
這樣一來,很多劇情都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倍速可以幫觀眾規避這一問題,也就應孕而生了。
2、出現是必然,如今看怎樣?
網站上倍速這個功能已經出現很久了,但觀察現在的網路劇,會發現該灌水的地方還是灌水,該啰嗦的還是啰嗦,事實證明,完全沒有影響。
因為無論你怎麼倍速看,你是沒辦法減少視頻點擊量的,你更沒辦法跳過劇情和廣告,只是加快的看劇速度,甚至連廣告都沒辦法加速。
這樣一看,會員已經沖了,點擊已經有了,廣告正常播放, 無論對平台、對製作方,還是廣告方,都沒有任何損失!
3、至於很多人說這個功能讓劇變短,我認為跟這個沒關系
現在我們發現,像《我是余歡水》《龍嶺迷窟》《危險的她》等劇,劇集都很短,只有十幾集,節奏明快非常棒。但這些與倍速功能無關。
這些劇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它們走的是網路分賬。依據該電視劇在網路平台的點擊數量分賬,這對用戶的觀感和口碑要求很高,畢竟一旦口碑差沒人看就賠了。
所以這些劇去掉多餘的水分,讓劇集變短,讓劇情有趣,這也在情理之中。
綜上所述,倍速功能只是方便我們去看劇,其他沒有任何影響!
來一張我平時看劇倍速截圖,一般情況下是1.25倍速。
當然,碰到我不感興趣的內容時,就會調2倍速,甚至忍不住拉進度條。
現在很多視頻平台在播放影視作品都有「倍速」這一功能,觀眾可以開啟0.5X、0.75X、1X、1.25X、1.5X最高2X等倍速。毋庸置疑, 倍速追劇已經是時下觀眾的標配。
再來談談為什麼現在觀眾喜歡「倍速播放」這一功能?
一、國產電視劇注水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播放平台是按照劇集數購買影視劇,劇集數更高就能賣出更高的價格。所以人們看到的可以30集拍完的影視劇非要剪輯成50集、60集,更以超前點播這種方式刺激觀眾消費,播出平台才能收回更多成本、獲取更大利潤。
二、現代人時間碎片化
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休閑時間已經嚴重碎片化。這也正體現了當代年輕人的焦慮、急迫,有太多想干卻又干不完的事,看劇也相當沒有耐心尤其是肥皂劇,便選擇倍速播放。
三、國產劇產量高
自2017年國家四部門聯合發布「明星限薪令」後,電視劇產量已逐年減少,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暨全年全國《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頒發統計情況,2019年全年全國電視劇產量還是高達254部。時間太少,觀眾想看的又太多,所以只能按下「快進鍵」。
四、(部分)影視劇質量低
「倍速播放」雖然能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對劇情人物有所了解,但這種方式也辜負了影視製作團隊的良苦用心。這是對影視行業敲響的「警鍾」,只有把握好影視劇的質量,多拍精良的好劇,創作更多有思想的優質影視劇,才能讓每一幀畫面都能吸引觀眾,慢下來,用原倍速欣賞更多影視作品。
一般來說,電視劇的正常情節都是1倍速度播放,跳過片頭和片尾部分,播放器提供多倍速度功能無非是幫助人們快速過濾掉冗長的無聊情節,又不會跳播漏掉關鍵情節。對影視劇的影響有限,長久來說,或許會對編劇要求更高,劇情需要更緊湊,少尿點。
《如懿傳》海報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海報
現在不少視頻網站都配有倍速播放的功能,而二倍速追劇已是時下觀眾的標配。倍速播放是什麼意思?會帶來什麼結果?它越來越受歡迎的背後,到底是劇集普遍質量不高,還是觀眾過於著急?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一部戲恐怕只有足夠精良才能吸引和留住觀眾的注意力。
倍速看劇不等於倍速生活
劇情注水、觀眾時間碎片化、移動端技術便利化,只是倍速刷劇的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在於,倍速看劇是影視劇從供應方市場到需求方市場徹底轉變的結果,觀眾逐漸變成用戶,他們甚至紛紛參與內容生產,發彈幕、出cut(精彩集錦)、重剪……越來越豐富的用戶行為讓他們只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讓自己發出的內容得以及時呈現在屏幕上。可以說現在大多數劇集都是這種待遇,偶爾會有一兩部很有深度的劇集出現,此時觀眾才會用原速欣賞。
觀眾的倍速看劇還和時代變化有關,移動互聯網時代做什麼都要求快,我們願意為一件事情付出的時間越來越少。就像我們叫外賣要求30分鍾以內送達,充會員為了跳過片頭60秒的廣告,三分鍾就能遍覽天下大事,買東西要求一天之內送貨到家,發出一條微信希望對方能秒回,出一趟遠門希望有高鐵幾個小時就能到。我們受不了的是,打開一個網頁半天都在轉圈圈,點一下屏幕一秒鍾才有反應,播超清晰度視頻看到「緩沖」二字。生活似乎也倍速了,急匆匆的。
所以,二倍速追劇根本不算什麼,然而倍速生活的結果卻不是快速看劇那般簡單。我們以為那樣就很充實,有獲得感,其實長此以往,我們就慢不下來了,失去了對生活、人、事物的具體、細膩、深刻的感受,進而會麻木,忽略我們本不該忽略的東西。所以,對於生活我們何不慢下來,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多一點詩情畫意,去發現和感受身邊的美好,世界或許會在你面前現出另一番面貌。
今天你開倍速看劇了嗎?
在熱播劇《如懿傳》《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橙紅年代》的彈幕中,經常看到有人透露,自己正在用二倍速觀看,其他人隨後表示感同身受,積極響應。
實際上,打開現在的視頻軟體,播放電視劇時總能看到「倍速」的功能設置,從0.75倍速度起,最高可以達到2倍,受到用戶的普遍歡迎。而一些原來沒法倍速播放的軟體,也可以通過下載各類插件來實現此功能。進階版本則是,觀眾可以選擇只看男主角、女角以及男女主角對戲的戲份,這就更節省時間。
所謂「倍速」是指能改變播放的速率。通常一集劇40多分鍾,你如果用二倍速播放,只需20多分鍾看完,時長大大縮短。比起拖進度條跳著放,倍速播放並不會遺漏掉重要情節,所以它成為大家檢驗劇集好壞的重要手段,假如故事、人物、對白引不起興趣,觀眾快速瀏覽一集就可以果斷棄劇。
另外,許多人發現,改變倍速播放以後,畫面配合聲音還會產生 搞笑 效果,因此即使是對於本可以正常速度欣賞的劇集,有人也特意嘗試倍速播放,增加追劇的 娛樂 性。
倍速播放還能讓人迅速跟上潮流。在社交網路上,有一些「爆款」劇集在開播之初就能引起大家熱烈討論,你一不留神,就跟不上流行速度,失去了和周邊朋友、網友的共同話題。有不少人為了追上潮流,及時了解最新的「梗」,就會倍速刷劇。比如在二倍速時,一天半就能刷完70集的《涼生,我們可不可不憂傷》、63集的《香蜜沉沉燼如霜》、70集的《延禧攻略》……
原因:劇集注水的必然後果
觀眾時間碎片化,卻想看更多內容 倍速播放為什麼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標配?分析發現,這種模式在年輕觀眾中比較流行,中老年觀眾還用得不普遍,這是因為前者的時間已經嚴重碎片化。每年國產劇的產量在500部左右,各種視頻節目內容都呈現爆炸式增長,觀眾想看的內容太多,而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他們肯定會選擇倍速觀看。
技術革新,讓觀眾有了主動權
其次,這是技術革新的結果。在傳統電視時代,許多觀眾都一定有搬著小板凳坐在電視機前等待某個節目、某部戲的記憶,這意味著大家需要被動接受播出內容和播出時間安排。現在隨著智能電視、IPTV電視以及高清互動機頂盒的誕生,各種電視節目可以點播、回看了,受眾對內容觀看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在視頻網站時代,大量內容同時在線,年輕觀眾只要有一部手機在手,就可以隨時隨地看,搭地鐵、坐公交,甚至是等人約會時等各種場景都被充分利用到,而開啟倍速播放,只是觀眾主動控制內容播出的又一個明顯體現。
劇集拖沓
更重要的是,不少劇集質量不高、拖沓重復的敘事節奏促使大家倍速播放。很多網友反映,現在的劇動輒在70集以上,劇情越來越緩慢,其中很多內容用大量的慢鏡頭、回憶鏡頭、注水台詞來湊劇情、拉長集數,始終不能離開固定套路。尤其是現在的清宮題材,人物在後宮斗爭用的還是下葯等那些老橋段,反派人物的特點都寫在臉上,懸念頓失,這裡面許多無效信息迫使觀眾採取倍速播放。
對此,業內擔心自己花費心血的作品在倍速播放之下,價值減少,但倍速播放反而是提醒了行內人,影視行業製作要精耕細作,多拍好劇、短劇,讓每一幀畫面都能吸引觀眾,如此,倍速播放自然就派不上用場了。
我一般不會用倍速,除非某集劇情相當無聊的時候才會加快一點,而且我基本只看我喜歡的類型,既然要看自己喜歡的劇,就要慢慢的看,是享受愉快的過程,如果整體都要加快速度看完會覺得沒意思;
要說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我覺得是弊大於利,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對影視行業的影響,不是觀眾;
利是相對於觀眾的: 為了給觀眾更多的選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影習慣,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無聊的肥皂劇,用2倍速看也很輕松,不會漏下劇情;
弊是相對於行業的: 主要是對於電視劇作品,現在好多劇為了不同目的,本來20集就可以演完的劇情,硬生生的播了40集,而且內容做的不夠細膩豐富,即便是有興趣去看,也早就磨沒了,最終棄劇;如果說這種用倍速看的習慣一直流行或者更盛,大家都養成了習慣,觀看好的作品也是這樣,勢必會少了很多對作品的感受,作品也失去了公平的對待,那以後行業里誰還會去做出好作品;就像用兩倍速去看《紅海行動》一樣,觀影體驗天壤之別啊!
⑷ 短視頻幾分鍾就能看完一部電影,最終會帶來哪些影響
在不少短視頻播放平台中,有不少短視頻節選了影視作品中主要的劇情內容進行剪輯,打出幾分鍾看完一部電影或幾分鍾看完一集電視劇的噱頭吸引人們觀看。而且在這類短視頻中,有不少還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流量。在我看來,這類短視頻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它可能會降低觀眾對原影視作品的好奇心,使得觀眾不會再去看原影視作品,甚至還會讓觀眾對原影視作品產生誤解。
三、讓觀眾對原影視作品產生誤解
此外,由於短視頻在製作過程中是通過作者對原影視作品進行剪輯的,這也使得短視頻所呈現出來的劇情在某種程度上會帶有作者主觀的色彩,並不一定能代表原影視作品本來所想表達的意思。因此,這類短視頻很可能會讓觀眾對原影視作品產生誤解,特別是在觀眾沒有看過原影視作品的情況下,這種誤解可能會給他們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
綜上所述,幾分鍾看完一部電影的短視頻會帶來降低觀眾對原影視作品的好奇心,讓觀眾不會再去看原影視作品,甚至還會讓觀眾對原影視作品產生誤解等影響。
⑸ 五分鍾看完一部電影引熱議,幾分鍾看完一部電影是否侵權呢
我覺得不是,這只能讓我們大致的了解影片內容,真正的細節還得去看完整的電影才能體驗到。
⑹ 幾分鍾看完一部電影等創作遭抵制,這些創作是否侵權
幾分鍾看完一部電影等創作遭抵制,這些創作或許從創作初衷上(即主觀上)沒有構成侵權,但實際上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這些創作時構成侵權的,因為他們涉及的電影大多數都是一些院線電影甚至還有某些平台的獨播電影。這勢必會對這些電影公司和平台方造成侵權。
無論是電影版權方還是短視頻製作者都應該坐下好好談一下,電影版權方缺少的是電影的曝光度,而短視頻製作者缺少的是來自電影版權方的授權,如果電影版權方對短視頻的製作方進行有償授權,短視頻製作者刪減一些重要的片段,並留下懸念吸引觀眾去觀看電影,實現共贏。
⑺ 「五分鍾看完一部電影」被告侵權,你認為是否侵權呢
今年來各大短視頻平台颳起了一場搬運熱潮,在各大短視頻隨意搜索一部電影,你都可以看到許多重新剪輯過的視頻,有些博主為了吸引粉絲,直接在首頁打上了5分鍾帶你看完一部電影的字眼,這確實會引來很多感興趣的人,上班族,上班時間要上班,下班時間要帶娃,但還是按耐不住追劇的心。所以不少人就通過平台上這些縮了水的影片來快樂一番。
三,500餘名藝人再發倡議書,呼籲短視頻平台推進版權內容合規管理。
4月25日,話題500餘名藝人發聲反對短視頻侵權在微博平台廣泛傳播,看來國家將會加大力度保護版權,對於這種侵權問題,小編認為一定要加大打擊力度,不然對正版作者就不公平了。
⑻ 如果你只能花1小時了解一部2小時電影講了啥,你會去兩倍速看完還是看電影解說視頻為什麼
如果沒有時間 還是去看解說吧
畢竟你用兩倍速度去看 你會錯過很多細節 你可能一分鍾走神 後面劇情你就跟不上
所以與其馬馬虎虎去看 不如聽聽解說 待以後有時間了 你再去細品那部電影
看看解說角度與想法 與你自己親自去看有哪些相同點或者不同點
這樣 你會對這部電影感觸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