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佰》7億造景+10位影帝影後,網友:看到起雞皮疙瘩
任以芳/北京報導道
中國戰爭大片《八佰》上映不到一周,總票房突破12億人民幣大關,不少影迷對於布景感到十分驚艷。導演管虎注重細節,實體造景就花一年半時間,耗資7億人民幣。資深影評人麥若愚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八佰》就是商業 娛樂 性很高的片子,藝術成就來自華麗的大型場景。」
▲電影結束,部分觀影民眾沒有直接離開,消化情緒。(圖/記者任以芳攝)
電影《八佰》突破過去拍片禁忌,講述1937年中國軍隊第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在中日淞滬會戰故事。當時,軍隊只剩四百多人奉命死守「死行倉庫」,謝晉元將軍對外宣稱有800人抵抗日軍,壯大士氣,這就是八百壯士由來。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有許多爆破大場面, 《ETtoday新聞雲》記者訪問多位北京民眾觀影心得,「戰爭場景逼真寫實,大螢幕看很過癮,內心激動!」、「士兵一個個跳下去炸毀日軍那幕,每個人不斷報名字,大場面看得我起雞皮疙瘩。」電影結束後,記者觀察部分民眾沒有直接離開,消化觀影情緒。
▲電影《八佰》位於蘇州湖打造實景。(圖/翻攝 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供圖)
根據 歷史 記載的「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邊,不過,電影場景卻是在蘇州湖邊。2016年,管虎帶領1500人劇組,在蘇州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佔地200畝、68棟建築的實景,並且深挖200米長的蘇州河,前後耗費7億人民幣,歷經一年半時間,復制上海光復路的「四行倉庫」,造就《八佰》壯闊場景。
資深影評人麥若愚表示,「這部電影最棒的地方就是1:1大場景,直接在湖邊兩岸搭建雙邊場景,河的對岸歌舞昇平,倉庫這頭戰爭地獄,電影場面調度很華麗。」不過,出現白馬的場景不算是獨創,以前各國戰爭電影都用過類似手法比喻,覺得有點模仿,沒有太大新意
▼電影《八佰》塑造歌舞昇平和戰爭地獄的河岸場景。(圖/翻攝微博 口袋電影 )
《八佰》原先電影時間是165分鍾後來刪減為147分鍾,演員陣容也十分華麗,有七位影帝、三位影後參與演出。知名實力派演員姜武、王千源、侯勇、劉曉慶、姚晨,當紅明星有杜淳、李晨 、鄭愷、黃曉明等人。
麥若愚表示「可能是人物角色太多,影帝影後沒有發揮該演技深度。演員杜淳重現謝團長廣東口音,一開始讓人差點聽不懂。」整體來說,老戲骨王千源、姜武以及杜淳、李晨等人演技還是很不錯,可惜大多數演員都是一閃而過,像是劉曉慶的角色沒有延續性,難以呈現故事人物的個性面貌。
『貳』 《八佰》感動的不是電影而是原型故事本身,那麼《八佰》的取景地都有哪些
取景地四行倉庫
是一座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正門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它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這座倉庫創建於1931年,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即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但一般均統稱為「四行倉庫」。四行倉庫是一座混凝土建築有很大的厚度,是該地區最高的建築。日本坦克無法打穿其混凝土牆壁,由於先前被當作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葯。河對岸是英國租界,所以日本軍隊不敢用重炮,以及重磅炸彈轟炸四行倉庫。
取景地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
這里是電影《八佰》的拍攝取景基地,一片身處殘破戰損的場地,讓人感慨萬千。一條蘇州河相隔,兩個不同世界。一邊是天堂,一邊就是地獄。在我們現代,高樓繁華的大魔都中,依然挺立著那座布滿彈孔的舊址大樓,灰黑破舊的四行倉庫,現已改為「四行倉庫紀念館」,紀念已犧牲的抗戰英雄!作為中國人,我們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叄』 電影八佰拍攝場地是哪裡 八佰在哪裡取景
《八佰》拍攝地點在寧波和蘇州
《八佰》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0z2zJUynrdcMDo0UnJNR_w
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電影《八佰》由管虎導演,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將於2020年8月21日全國影院上映。
『肆』 八佰拍攝地點在哪 八佰的拍攝地是哪裡
『伍』 八佰拍攝地在哪裡
八佰拍攝地之一是蘇州,還有寧波江北和寧波奉化。
『陸』 八佰最後為什麼要沖橋八佰的拍攝地在哪裡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歷史事件,自上映以來就備受關注。《八佰》這部電影非常好看,相信喜歡歷史題材的朋友們都會喜歡
在電影《八佰》中,最後之所以沖橋,是為了存活下來。最後的沖橋是因為歷史上就是從橋、撤退的。而且因為靠著租界沒有受到日軍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時損失很小,電影刻意加強沖突的。電影中,團長不畏恐懼帶領壯士們過橋,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讓人淚流滿面,這部電影非常值得一看!
戰士們拚死拼活與敵人抗爭到底的時候,民眾如同一群看客,點起的煙花讓我心寒,彷彿眼前的「一場好戲」與他們毫無關聯。魯迅先生筆下所描繪的"麻木的中國人",大概便是這樣的一番神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