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樂之聲》中瑪麗亞扮演者的生平
朱麗·安德魯斯,美國電影女演員,生於英國的薩里。原名朱莉婭·伊麗莎白·韋爾斯。父母都是藝人,她從小就開始演戲,十二歲在倫敦初次登台。1954年在紐約演出《男朋友》,兩年後擔任百老匯賣座劇《窈窕淑女》的女主角伊萊莎,連演三年,1960年又主演了另一部舞台劇《英雄肝膽美人心》。1964年,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把《窈窕淑女》搬上銀幕,但公司老闆傑克·華納擔心她演出失敗並未聘她擔任影片主角,而選中了奧德里·赫伯恩。同年,沃爾特·迪斯尼影片公司請她拍攝《瑪麗·波平斯》(即《歡樂人間》),這部影片使安德魯斯一躍齋成為大明星,她獲得這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授予的最佳音樂喜劇片女主角金球獎,同時影片亦十分賣座。
1965年,她主演的《音樂之聲》獲得最佳影片等六項奧斯卡大獎,她再次獲得最佳音樂喜劇片女演員金球獎。這部影片也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之一。
1982年,安德魯斯又以《雌雄莫辨》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從1965年到1968年,她連續四屆名列最賣座的十大明星之一,1966年和1967年兩屆都是冠軍。七十年代她主演的大部分影片,如《親愛的莉莉》等,都由她丈夫布萊克·愛德華茲導演,也讓很多人羨慕。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她的喉嚨便出現異樣,直到1997年開刀割除腫瘤後,朱麗·安德魯斯暫時告別了演唱事業。然而,由此而引發的醫療官司以及從此無法歌唱的噩耗都沒能真正影響安德魯斯繼續她的演藝生涯。事實上,這位多部暢銷兒童讀物的作者,聯合國婦女開發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從來都不曾離開她熱愛的事業和熱愛她的觀眾們。
2001年,安德魯斯在影片《公主日記》中再次出現,並在其後的《公主日記2:皇室婚約》中再展歌喉,為影片完整演唱了片中插曲「Your Crowning Glory」。之後她又成了《怪物史萊克》中菲歐娜公主的母親。
2. 催人淚下的《音樂之聲》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它的成功之處在哪裡
《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其中有很多感動人心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
《音樂之聲》令人感動的不光是情節,更是這部電影的內涵。做自己,樂觀積極地面對自己。
3. 電影《音樂之聲》中瑪利亞的原型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音樂之聲的故事》的作者阿加莎,是《音樂之聲》中大女兒的原型。寫這本書時,阿加莎已經87歲。她以一種平和的心情,回憶了馮·特拉普一家將近一百年的歷史,書的風格平實樸素,娓娓道來,有點絮叨,有點瑣碎,但都是實在的敘述,沒有誇張的描繪。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生活經歷,和電影《音樂之聲》並不完全相同。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阿加莎的父親特拉普上校。這是一個有傳奇色彩的軍人,曾指揮奧地利潛艇擊沉一艘法國潛艇,成為海軍英雄。他很早就退役,所以有很多時間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主角。他正直堅毅,熱愛生活,富有情趣,處世低調。孩子們對生活對音樂的愛,是受了他的影響。和電影中的上校不一樣,孩子們自有記憶以來,他就是一個慈愛和善的父親,並沒有電影中那種戲劇性的性格轉變。阿加莎和她的弟妹們曾經對電影《音樂之聲》頗有微詞,認為電影中的情境和他們的生活有距離,不真實,尤其是電影前半部分對父親的描寫;生活中的繼母也沒有電影中的瑪利亞那麼完美。但是隨著《音樂之聲》的深入人心,隨著全世界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認同和熱愛,他們終於逐漸改變了看法。
影片女主人公的原型瑪利亞就是薩爾茨堡諾恩貝格修道院的一名見習修女
4. 談談電影中的那些女子:《音樂之聲》瑪利亞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Ray, a drop of golden sun.Me, a name I call myself.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La, a note to follow Sew.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oh-oh-oh)……」當這首熟悉的旋律響起,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瑪利亞那張生機勃勃的臉龐,嘴角亦會不自覺地上揚。
電影《音樂之聲》里,我們認識了修道院里叛逆的瑪利亞。她愛唱歌、愛奔跑,對生命充滿了熱情,她身上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院長也看出了瑪利亞的生命力不該禁錮在修道院里,所以她推薦瑪利亞去了海軍上校馮.特里普家充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離開修道院去上校家的路上,她不時唱歌給自己打氣,那段音樂加上瑪利亞的表情肢體語言,讓人也跟著信心滿滿。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充滿信心,要有自我鼓勵的能力。瑪利亞給我們很高地做了一個示範。
到了上校的家裡,上校用口哨聲代替對孩子名字的呼喚聲。一切都是約束,孩子們沒有歌聲,沒有笑聲,家庭氛圍很不好。瑪利亞初來乍到,就對上校的口哨提出抗議,認為這個是來呼喊小貓小狗的。可上校置若罔聞。
長期被忽視,孩子們都很叛逆。他們用青蛙來惡作劇,嚇唬瑪利亞。可是瑪利亞雲淡風輕,她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表示感謝。她說,「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裡。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麼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麼溫暖、幸福和快樂。」孩子們原本以為她會生氣、會憤怒、會告狀。這樣爸爸就可以關注他們,哪怕是被指責。可是,她沒有。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哭了。我猜,這哭聲里的情感很復雜。有對自己做法過分的羞愧;有得到尊重的感激。
真正讓他們彼此打開心結的,是音樂。晚上,暴雨來臨,電閃雷鳴。孩子們都很害怕,最小的女孩格麗塔先來到了瑪利亞的房間,接著孩子們一個個都跑進來了。雷聲很大,瑪利亞就唱歌給他們聽,讓他們想想自己心愛的事物,就不害怕了。她唱著唱著,孩子們就跟著一起唱,雷聲也淹沒在悅耳的歌聲中。
上校離開家,去維也納接男爵夫人。瑪利亞和孩子們自由、快樂的生活正式開啟。他們一起去阿爾比斯山上玩耍、唱歌,去爬樹,去逛街。影片里彌漫著悅耳的音樂聲、笑聲、嬉戲聲。
男爵夫人的到來,打破了融洽的氛圍。孩子們又被要求穿回制服,軍事化管理。可是這一次,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上校。
在歡迎男爵夫人的小合唱中,男爵第一次欣賞這些孩子們。木偶劇的表演,讓男爵也跟著開懷大笑。上校夫人去世後,家裡已經很久沒有音樂,沒有笑聲。
舞會上,上校意外與瑪利亞共舞。兩人產生了莫名的情愫。瑪利亞在男爵夫人的提醒下,落荒而逃。
院長發現了瑪利亞的秘密,鼓勵她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瑪利亞又回到了上校家裡。這一次,他們坦誠相待,接納了彼此。
影片最後,上校與瑪利亞結婚,在奧地利被法西斯佔領時,離開了奧地利,逃脫了納粹的統治。
瑪利亞最讓我喜歡的,是她的悅己能力。人們總講情緒管理,她的情緒管理能力,簡直超出了滿分。她總是很開心,感染者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又是堅毅的,在遇到大是大非問題時,堅定地支持著上校的決定。
瑪利亞是令人欣喜的電影女主角之一。誰不希望像她那樣快樂而美好呢?是吧!(^O^)y
5. 《音樂之聲》瑪麗亞人物詳細賞析 300.400字
1.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著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著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後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最後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優美的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劇的靈魂,在音樂劇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有: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2. 感動心靈的是最美的
平素就非常喜歡看歐美影片,倒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因為這些影片大多情節生動曲折,故事性強,更重要的是人物對話有時極其坦率直白,有時卻委婉含蓄,但都異常風趣而充滿智慧,值得回味。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首先打動我的是它的名字。我想導演之所以用《音樂之聲》來命名,肯定是因為故事發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節奏,或吟詠、或敘述的歌聲,還有那幽默風趣的表演,無不令我迷戀、神往。即使是戰爭年代,奧地利人依然是那麼樂觀、堅強,戰爭的間隙還忘不了舞會、音樂會,因為音樂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戰勝敵人、戰勝困難力量的源泉。他們用音樂向人們傳遞著這樣幾種信息:人類永遠需要善良、愛心、智慧、熱情、尊嚴、尊重、愛國和坦誠相見等等,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的。
影片最打動我、最讓我不能忘懷的還是女主人公瑪利亞。我不知道導演為什麼給女主人公取名叫瑪利亞,但我知道,在西方有個叫瑪利亞的聖母,她是耶穌的生母,人們一直把瑪利亞視為善良、正義、仁慈、愛心等美好品質的化身。另外,影片中瑪利亞身份很特別,她作為一個見習修女來到上校家,修女是愛的使者。導演之所以如此安排,一定是在告訴我們:對於上校和他的孩子們來說,瑪利亞就是他們的聖母,瑪利亞到他家是來拯救他們的。
事實的確如此,瑪利亞充滿愛心、快樂、活潑,勇於接受挑戰,同時聰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藝。她讓一個本來了無生機的家庭逐漸散發出生氣和活力,她讓孩子們打開心扉回歸天性,逐漸喜歡她、依賴她、不能離開她;她還將一個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點燃,最終放棄富有的男爵遺孀而選擇她作為孩子們的母親。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瑪利亞憑借她對孩子們的愛,對孩子們的理解,贏得了孩子們和上校的心。有人說一個好女人是一粒火種,是一本好書,是一首溫馨的音樂,是耐人尋味、引人追隨的一股力量。而瑪利亞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敬佩、欣賞!
大家都看得出,上校的7個孩子調皮異常,短時間內就氣走了十幾位家庭教師,瑪利亞剛進門時,孩子們就製造青蛙、松球惡作劇,讓瑪利亞出醜,試圖把瑪利亞也趕走。凡此種種,讓上校更加嚴厲地對孩子進行操練,紀律和操練根本無濟於事。面對這種情況,瑪利亞沒有被嚇跑氣跑,也沒有追隨上校的紀律和操練,而是首先找到孩子們淘氣的症結。一次外出活動時瑪利亞問孩子們:「我真不明白,為什麼這么可愛的孩子這么愛捉弄人呢?」想不到上校的一個女兒說:「我們想引起爸爸的注意!」看到這里,我想到了我們眼裡的一些調皮鬼,他們與上校的孩子是何其相似!他們的內心一定是相近的!。可是面對那些小調皮,我們深思過他們調皮的原因嗎?即使找到原因我們又對孩子做了呢?且看瑪利亞,她不僅給與孩子熱情、愛心,讓孩子們接納她,更重要的是她勇敢地與上校抗爭,讓上校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其實,上校對孩子嚴格要求,也是對孩子的愛,但是上校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他們還是孩子,不是士兵!上校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他不懂如何愛孩子!所以當上校看到瑪利亞帶孩子們穿著窗簾布做成的運動衣四處瘋跑、爬樹時,就嚴厲指責瑪利亞,並趕她離開。瑪利亞此時不卑不亢地說:「上校,衣服是緊箍咒!你不理解孩子,你愛愛孩子!」這話讓上校生氣,讓他震驚,但也讓他覺醒,尤其是他看了孩子們給男爵夫人表演的合唱以後,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向瑪利亞道歉,至此上校也完全接納了瑪利亞。
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理解、寬容表現在很多細節當中,如她剛進上校家時,上校向孩子們引見她時點名那個情節。因為上校對孩子們實行軍事化管理,孩子被父親像機器一樣呼來喚去,更可悲的是孩子的名字也被刺耳的哨聲所替代。當瑪利亞問及孩子的名字時,上校竟然說不用叫名字,用代號就可以。直率的瑪利亞當即就反駁說:「孩子怎麼可以用代號?那些代號是用來喚狗喚貓的,對孩子我們得用感情呼喚名字!」影片很長,這個情節不足幾分鍾,但就是這個細節卻留給我很多思考,用感情呼喚名字!這是怎樣的情懷?這是對人最應有的尊重!雖然他們只是孩子!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我們每個老師深思,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接受新班級、新挑戰的老師學習。瑪利亞剛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們就在她的口袋裡塞青蛙,晚飯時在她的座椅上放鬆球。如果我們面對這7個小調皮,我們會怎麼做?如果我們面對這樣的學生,又該如何?瑪利亞怎樣藝術地處理這些惡作劇,不失尊嚴地繼續跟他們相處呢?瑪利亞的做法實在令我學習,她的睿智、寬容、大度實在令我欽佩!其實她的睿智、寬容皆源於她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有關愛孩子的情。她把孩子當孩子看,不僅能容忍他們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導他們該怎麼做,這不是為人師這應具有的品質嗎?在這里我想把瑪利亞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說的那段話拿來與大家共享:「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裡。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麼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麼溫暖、幸福和快樂。」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為什麼呢?大概是他們感到太慚愧了。因為他們做得很過分,而瑪利亞卻在上校面前替他們保密,說了那麼一段充滿希望的話,這怎能不令孩子們羞愧萬分呢?孩子們以後還會再有這種惡作劇嗎?不會的,因為人的內心都是向善的。
諸如此類的情節太多太多,但每一處都是瑪利亞美好品質的再現和升華。看這部片子的當天,恰好各大報紙都刊登了教育部一篇題為《班主任就該管學生》的文章,恰好我又看了鄭淵潔就此文標題發表的看法,並把標題改為《班主任就該愛學生》,另外他的博文中的幾句話也給我啟迪:看一個國家是不是有前途,就看這個國家的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歡上學。老師愛學生能把一個民族愛發達了。看來,愛的確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愛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就讓我們都像瑪利亞一樣理解我們的學生,愛我們的學生,把孩子當孩子看,做他們的聖母吧!
6. 《音樂之聲》昂揚著輕快的音樂見證美好感情,瑪利亞與上校在一起了嗎
這部電影聚焦於一個名叫瑪麗亞·特蕾莎修道院的修道院,瑪麗亞年幼就成為孤兒,但從小受到了嚴格和完備的教育,特別是藝術方面功底扎實。她雖是一位見習修女,卻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敢於追求理想,立場堅定不隨波逐流,多才多藝,又熱愛生活,有一顆寬容善良的心。她在一個家庭的當老師,在這她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瑪利亞與上校還在度蜜月的期間,德國就發動戰爭侵略了奧地利,上校趕回家後對德國的安排不滿意就帶著一家老小出逃,可是在途中被密探發現 差點被抓,上校在麥斯和修女的幫助下帶著孩子參加音樂節借機逃跑,最後得償所願。瑪利亞與上校過上了甜美幸福的生活,有著歡快地音樂,有著可愛的孩子。
7. 急求電影《音樂之聲》人物分析
一、瑪利亞
瑪利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二、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三、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四、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她決定讓瑪麗亞去馮・特拉普上校家做看護,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後來幫助瑪麗亞一家逃離生天。
(7)音樂之聲電影物瑪利亞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8. 《音樂之聲》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問我最愛看的電影是哪部?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非《音樂之聲》莫屬。
它講述了一個叫瑪利亞的修女去給一個母親去世多年的家庭當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見到這個家庭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個家的七個孩子都中規中矩,父親是那麼嚴肅和刻板。
她趁父親去維也納接他的未婚妻男爵夫人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並帶他們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們唱歌,在草地上野餐,甚至爬樹、劃船,孩子開心極了。她把音樂帶回了這個家,打破了這個家的沉寂,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誼。
這部電影帶給我太多的快樂,影片中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等都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歡的歌曲。
我喜歡瑪利亞,她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身上帶著孩子的童真、純朴和快樂。她是孩子們的玩伴,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她愛音樂、愛生活的品質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今天晚自習,我們帶領十一十二班的學生觀看了《音樂之聲》。看完後我的感觸很大。《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茖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侑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茖充滿茖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侑當面指責,也沒侑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茖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茖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茖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音樂之聲》講述了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音樂和歌唱是情感的宣洩。人們高興時和痛苦時都會唱歌。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瑪麗亞不停地唱歌。這是她對自由的渴望。是的,這是自由,盡管她起初沒有意識到。我認為自由是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寺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與中國的道觀有些相似,但它實際上是對人性的約束,有許多規則。瑪麗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她喜歡在遼闊的草地上奔跑,像鳥兒一樣歌唱。修道院里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為,所以她感到困惑,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應該向上帝懺悔。幸運的是,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也是個有價值的人。我們也看到她在唱歌,非常漂亮。沒有這位開明的修道院院長,瑪麗亞可能會像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忘記唱歌。院長可能在瑪麗亞身上看到了他年輕時的影子,所以他希望她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在傳統意義上,一個快樂的人必須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特別是對女人來說,所以純潔、熱情和美麗的瑪麗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
為了表達瑪麗亞和船長之間的愛,電影安排了女伯爵的角色。當然,伯爵夫人也是美麗、體貼和富有的。她似乎是船長妻子的最佳選擇,但船長最終選擇了瑪麗亞。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深受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部電影時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為納粹辦事,於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嚮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其實,第一次接觸《音樂之聲》是在初中的時候,音樂老師播放給我們看的,那時候就深深地喜歡了這部作品,特別是裡面的瑪麗亞在教孩子們唱《哆來咪》的時候,第一次發現,音樂原來是可以這么有魅力的。
而在這學期的最後一節課上,重新看到老師播放的一些《音樂之聲》中的經典片段時,我還是很受感動。這部作品被認為是經典中的經典,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我覺得它的成功在於它的內容與音樂。內容涉及的范圍有孩子們的輕松學習,浪漫的愛情和崇高的愛國主義。這三個主題使得這部影片從小孩到老年人都很喜歡它,它所面對的群眾范圍很廣。小孩子喜歡看裡面瑪麗亞帶著孩子們一起玩耍的快樂時光和學簡單有趣又好聽的歌曲,年輕人喜歡看裡面瑪麗亞和馮特拉普的浪漫愛情,喜歡他們不顧一切勇敢追求愛情的勇氣。當然,裡面還有一些灰姑娘的色彩。而影片的最後,還將這部作品升華到愛國主義的高度,就使得它更具有欣賞的價值。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今天我看了部音樂電影《音樂之聲》。
電影講述了一個修女瑪利亞去給一位上校家當教師的故事。當她剛進入這個家庭時,看到孩子們很淘氣,孩子們的父親非常嚴肅,用軍隊的方法管理孩子。孩子們用惡作劇作弄老師,瑪利亞也未能倖免,但是她沒告訴上校。
這位瑪利亞趁上校到其它地方的時候,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並帶他們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們唱歌,在草地上吃飯、跳舞,在河裡劃船,孩子非常開心。她很快和孩子們成為了好朋友。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影響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婚後回到了家裡。這時納粹這些壞蛋佔領了他們住的地方,還想讓上校為納粹辦事。上校不想為壞蛋服務,利用參加音樂會的機會帶著家人在朋友幫助下逃了出來。
瑪利亞善良、樂觀的精神和勇敢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我,這部電影中有很多優美的歌曲是我喜歡的,優美音樂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昨天,媽媽為了讓我看上《音樂之聲》,幾乎忙了一中午,內容簡介很長。主人公瑪麗亞是一個在修道院里的修女。由於她活潑好動的性格使院長決定把她安排到馮。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做家庭教師。因為亡妻的悲傷,使特拉普上校對孩子們實施軍事化管理。
但是,瑪麗亞的到來,改變了七個孩子的命運。在上校的家時,她用窗簾布為孩子們縫制了游戲服,帶著他們出來玩。當上校帶著女朋友男爵夫人回來時,她正帶著他們爬樹,劃船,當他們劃船時男爵夫人已經在等候多時了,可是當船快劃到岸邊時瑪麗亞摔了一個跟頭,所以船翻了,七個孩子一個接一個掉下了水。
他們拚命遊了上來。後來上校和男爵夫人訂了婚,由於夫人對瑪麗亞說了一些話,讓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院長讓他去尋找自己的美夢。瑪麗亞又回到了上校的家裡。男爵夫人覺得已無法挽回上校對瑪麗亞的愛意,便自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訂了婚,不久他們便結了婚。幸福美滿便是結局!
這個故事既幽默又風趣。瑪麗亞用善良誠實樂觀的精神和行動贏得了孩子們和上校的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音樂之聲》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瑪麗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她喜歡在大自然中大聲歌唱,所以她經常忘記修道院的規則。修道院院長認為瑪麗亞不屬於一個嚴格的修道院。在與所有人討論後,院長決定安排瑪麗亞為一名上校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多年前去世,留下七個孩子。他要求嚴格管教孩子們。他告訴瑪麗亞,因為孩子們的惡作劇,他家裡所有的導師都堅持不了多久。瑪麗亞的確很淘氣,但善良的老師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就和孩子融為一體。在瑪麗亞的指導下,上校逐漸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和瑪麗亞有關系。他們結婚後,回到了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不想為納粹工作,所以他和家人逃離了奧地利。
唱歌是情感的表達。人們高興時和痛苦時都會唱歌。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瑪麗亞不停地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渴望。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本,叫做《真、善、美》。音樂是「真、善、美」的同義詞。我們必須多看這部電影,把真理、善良和美麗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講:修女瑪利亞受修道院委派,當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師。上校把他的七個孩子像士兵一樣訓練,家中沒有一絲生活氣息,瑪利亞帶著孩子們唱歌,用音樂感動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這本書時,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了忍不住會發笑,卻在笑的同時悟出很多道理。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這種狀況,不禁感嘆道:「多麼可怕的家庭!」我覺得這家庭已經無可救葯了。我看著這些孩子一次次搞惡作劇捉弄瑪利亞,卻想不到瑪利亞竟會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們與她融洽相處!正是這么一個可怕的家庭,被瑪利亞徹底改變了,這是什麼力量?是愛!瑪利亞的愛感化了他們全家,使人的心靈得到>溫暖與快樂,並使人主動地渴望這種快樂!
每當優美的歌聲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瑪利亞的歌聲,如甘泉滋潤心田,如清風拂過心扉,如溫暖的陽光融化冰雪,如閃亮的燈燭帶來光明。美妙的歌聲,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使人沉浸其中。
瑪利亞用最動聽的聲音,消除了一切距離,音樂之聲使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代溝。
前不久,老師在音樂課上為我們播放了音樂之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正是因為這一曲曲藝術佳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能一直保持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沒有對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永遠只是那輕松愉快的節奏!
9. 電影《音樂之聲》 中,瑪利亞和崔普的教育方式 有何區別影片帶給你哪些教育啟
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是:她以音樂帶動學生學習的樂趣。教育啟發: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
一、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區別
1、崔普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到達崔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亡妻的悲傷使崔普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
2、瑪利亞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
二、教育啟示
如何增強自信,當過老師的人都還記得第一次登上講台的情形吧!害怕、緊張、手足無措。瑪利亞在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的途中,也流露出了對未來的忐忑:能被上校和七個孩子接受嗎?她唱到:「我的未來會怎樣?我為什麼會如此膽怯?」
為了鼓舞自己,瑪麗亞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如果你是一名新教師,在上講台前缺乏自信,那麼學習一下瑪麗亞吧!這些積極話語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當你對自己不斷肯定時,你會發現你對生活的態度積極了,也更加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