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音樂治療的電影

音樂治療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3-01-02 06:37:26

Ⅰ 一部關於閹憐男高音的電影是什麼

這部電影有好幾種譯名——《絕代妖姬》、《絕代艷姬》、《歌聲魅影》、《魔聲魅影》,《法拉內利》

電影《法里內利》在國內被翻譯成「絕代妖姬」,描寫的是18世紀義大利著名閹人歌手法里內利的故事,這個電影扯出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

在17和18世紀,義大利歌劇中盛行使用閹人歌手,他們嗓音的音質柔韌而有光彩,保有童高音的音色。從蒙特威爾第到格魯克的歌劇中,都有閹人男高音的角色。除法里內利,歷史上著名的閹人歌手還有塞內西諾、卡法雷利、瓜達尼等,最後一位閹人歌手A.摩雷斯基活到1922年,並有唱片流傳後世。

在當年,法里內利曾是亨德爾的勁敵波爾波拉的弟子,並參加過波爾波拉的歌劇團。影片主要情節集中在法里內利與亨德爾之間的恩怨,並貫穿著他與同胞哥哥之間愛恨交織的情感歷程。

在20世紀後半葉,隨著古樂的復興,假聲男高音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在歌劇中,這種歌手經過特殊的訓練,在音色上能夠基本達到閹人歌手的效果。著名的假聲男高音有舒爾、拉金、鮑曼等。

不過《法里內利》中的閹人男高音唱段並沒有單純使用假聲男高音,而是先將假聲男高音拉金和女高音瑪拉絲-古德列夫斯卡的演唱錄制下來,再將其聲音進行銜接和混合,便製作成了法里內利的歌聲。這歌聲既有女高音的華麗,又有男高音的力量,比單純的假聲男高音更接近閹人歌手的音色。

閹人歌手雖然早已成為歷史,但不可忘記他們對歌劇發展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Ⅱ 心靈療愈---《觀影療心》

    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電影?

    知乎上,最多的話題就是電影話題,而隨隨便便一個話題都能有高達2135萬的關注者。或許,在電影愛好者眼中,電影是人與人之間最默契的思想溝通方式。的確,沒有什麼是看一部電影不能解決的。

失戀了,閨蜜陪著看電影去;

戀愛了,看部電影作為儀式感;

壓力大了,看點驚悚片解個壓;

節日到了,請對方看部電影浪漫下;

求婚了,包個場讓對方痛哭流涕……

甚至於,很多人在相親時會以「對不起,你愛看恐怖片,我愛看愛情片」作為不合適的理由。

我想,電影之所以成為很多人娛樂生活的首選,關鍵在於它能夠用故事情節拽出你身體里裹藏掩飾的情緒,讓你或感動或憤怒或難過或笑尿。在烏黑的屏幕前,我們都可以卸下偽裝,完成一次靈與肉的意淫。

能夠滿足大眾這一情緒痛點的,絕對是好片;而有些片子,導演夠拚命、劇情夠誇張、情節夠跌宕、人設夠飽滿,卻被評為爛片,主要是爛在跟觀眾的情緒沒有連接。

在對觀眾情緒需要的滿足上,心理學電影從沒有讓大眾失望過。

心理學電影,往往能夠抓住個人成長的痛點,借故事中人物的轉變來探尋人性的幽微。也正因此,多數的心理學電影都可以成為經典,永不過時。因為每個時代的人,都可以從中捕捉到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觀影療心》是張海音、施琪嘉、王浩威、岳曉東、李孟潮等10位心理學家聯袂出版的新作。他們深度解讀了對自己具有特殊意義的電影。如果把這本書簡單理解為10部影評,那就太膚淺了。看似毫不相關的10部電影,在張海音等人的解讀下,竟然呈現出一個人從缺愛、創傷、面對、處理、放下、升華的整個自我救贖的完整過程。

讀完這本書,我想到了聖嚴法師留下的四它真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外在的傷、內在的痛,只有去面對、接納,它才真的會成為過去,不再占據你的心。

1:缺愛:母愛缺失的人,一生都在找尋歸屬與依戀

嬰兒都有嬰兒香,這是生物學特徵,有進化心理學的意義。嬰兒要散發出體味,便於母親確認自己。而母愛的缺失,會導致嬰兒的體味無法散發出來。在心理學上,一個人有沒有體味,象徵著他是否存在。

根據德國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中,主人公格雷諾耶是母愛缺失的典範,他的母親是魚販子,之前殺死了自己的四個剛出生的孩子,而本以為也會死的格雷諾耶卻出乎意外地活了下來。他母親因謀殺親子被判死刑。

格雷諾耶在失去親生母親後,又被奶媽拋棄,在孤兒院長大的他受盡霸凌。這樣長大的格雷諾耶是缺失母愛的。

李孟潮在《觀影療心》中提到,嬰兒期的個體如果沒能獲得安全依戀,他的死本能會被激活,嚴重者會發展為「死亡母親綜合征」。很顯然,格雷諾耶就屬於此種情況。缺愛、飢渴的本能使他形成了這樣的主客體信念:所有人對我都不具有意義。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真實情感。

這種情感的隔離和激活的死本能會促使個體產生毀滅性佔有欲。在電影中,體現為格雷諾耶對少女體味的慾望。他把誇大字體與理想型父母統統投射到少女體味上。

他的一生很短,因為對歸屬與依戀的找尋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

《阿飛正傳》中張國榮扮演的旭仔也是因母愛缺失而一生為了歸屬與安全依戀忙碌的典型。旭仔被生母遺棄,沒有見過生母,而養母跟自己的關系又屬於利益捆綁,這導致旭仔從沒有享受過母愛。薛偉在書中說:一個沒有真正獲得過照顧的小孩,總要想辦法與生育者建立關系,所以旭仔一直想辦法與生母建立聯結。在影片中,這表現為旭仔為之奮斗的一生——找到生母,被她看到。

旭仔的一生,一直在不斷找尋歸屬和安全感,最終絕望至死。

2:創傷:遭遇過童年創傷的人,成年後註定愛無能

母愛的缺失是個體最常遭遇的童年創傷。但如果個體在其他替代客體上找到了親生母親無法給予的母愛和安全感,也不會給個體造成創傷。

可是,生命就是如此殘忍。很多人不僅僅遭受到生母生父帶給自己的拋棄和恐懼,還要在童年承受雪上加霜般的流離和孤苦。

格雷諾耶如是,阿飛如是。

心理學家張海音說:早年的心理矛盾,要麼化解,有所成長;要麼毀滅,導致心理固著。遭受童年創傷的個體,在成年後多年成為愛無能者。

《香水》中的格雷諾耶,因愛生恨,成為沒有情感的絕對無能者:誰都不愛,包括自己。

《阿飛正傳》中的旭仔,因歸屬感忙碌一生,成為情感無能者:跟任何女性的相處都建立不起信任感。

《心靈捕手》中的威爾被父母遺棄,並在多個寄養家庭間被扔來扔去,這種被遺棄的痛苦導致他產生嚴重的心理創傷,成為反社會人格:性格叛逆、惹是生非、情感隔離。

《洛麗塔》中的亨伯特,因童年沖突,產生心理固著,導致性心理障礙:即便成為大叔,依舊只愛少女和蘿莉。

很多看過《洛麗塔》的人,都認為亨伯特是戀童癖。張海音的分析指出,亨伯特心理會嚴重固著,必然有其早年經歷作為基礎,可能是早年和父母的關系中某些經歷遺留下了心理沖突,成年以後的親密關系再現這個沖突,才引發了性心理障礙。

張海音說: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愛其實是一個成年人外表下隱藏的少男對少女的愛。

亨伯特的這種愛戀,正常嗎?絕對的佔有欲是很可怕的。與其說是正常,不如說是創傷。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亨伯特存在強烈的俄狄浦斯沖突,他在成長中並沒有練就分享情感的能力、妥協的能力和化解沖突的能力。當然,這種絕對的佔有欲會反噬個體,像亨伯特,在毀滅自己的基礎上達到愛的極致。

因沖突未得到解決,還會導致另一種愛無能的表現——功能性障礙,如《危險方法》里的薩賓娜。薩賓娜因4歲時父親脫光自己衣服打自己屁股,而產生了尿失禁。這種快感泛化為被虐時的興奮和刺激體驗。岳曉東說:這種沖擊性體驗在本我和超我之間拉扯,最終導致其情緒崩潰,發展為歇斯底里症。

3:面對:與情緒和解,消除對情緒的恐懼 

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潛意識需求。如若時光辜負了你的潛意識需求,你必會耗費餘生百般補償。不幸者,如格雷諾耶,如亨伯特,如阿飛,支離破碎,成為空洞的皮囊;幸運者,覺察到能量固著點,與創傷和解,遲些遇見真實的自己。

薩賓娜在榮格的幫助下,覺察到了自己對情緒的恐懼,並實現了認知調整,最後成為精神分析師。她是幸運的,圓滿地解決了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結」。

電影《殺死比爾》也是關於女主「俄狄浦斯情結」的故事。女主臣服於黑社會老大比爾,並懷上他的孩子。當隨著女主的成熟和覺醒,她渴望於離開這種不健康的關系,尋求正常的生活。這是女主的覺醒和自覺成長,她覺察到了自己的內心沖突,並渴望解決。

沖突的解決,意味著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施琪嘉在《觀影療心》中提到:在中國的俄狄浦斯式敘事里,父母是不能死的,而孩子要死掉一次。這是中國式俄狄浦斯情結的解決方式。

女主選擇了自己生、比爾亡——為了找回自己,她殺死了比爾。這意味著她告別了過去,有了新的身份:成人的身份和母親的身份。

情緒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這點在《盜夢空間》中體現尤為強烈。這部看了無數遍都看不懂的電影,讓張沛超2萬多字分析地相當透徹。《盜夢空間》其實講了兩個人的心理治療之路:以主角柯布從妻子自殺中恢復的心路歷程為主線,而小費舍先生克服對父親的矛盾態度為輔線。

張沛超在書中分析道:所有夢境中穿越且永恆不變的東西,是情緒。而讓自己解脫的關鍵是與情緒和解,消除對情緒的恐懼。

影片中,柯布所恐懼的情緒是內疚感。不管在哪一層夢中,他始終感受到內疚,導致他無處可躲、無法解脫;而小費舍先生所恐懼的情緒是恨,通過恨來保持自己與父親的聯結,通過恨來延續父親對自己的懲罰。

使柯布從內疚感中解脫、讓小費舍從恨中解脫的途徑是:與情緒和解,寬恕他人,寬恕自己,而只有這樣,才可以給自己留一條生路。

4:處理:用情緒體驗療愈自己

處理,即療愈。與情緒和解、不被情緒反噬的一種重要方式是用情緒體驗療愈自己、成就自己。在這部書中,從《放牛班的春天》和《弗里達》兩部電影中,可見一斑。

《放牛班的春天》借用音樂治療,治癒了孩子的靈魂。這部電影中,教養院的孩子被公認為一生註定毫無價值毫無前途,這其實是社會層面的精神虐待,勢必會給孩子造成創傷。

孩子對破壞性行為的熱衷,其實是反映了他們對社會的恨、對自己沒有歸屬感和自尊感的恨,這種恨如果滋長下去,會毀滅孩子的一生。

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通過對孩子情緒的覺察、共情,通過音樂與孩子建立深層聯結,改變了孩子對社會的認知,激發出孩子對美的追求。

國內音樂治療學家高天說:每個人都有兩面性,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至於你的天使一面還是惡魔一面被激活,成為天使還是惡魔,完全取決於你的生活、教育、環境。

馬修通過音樂治療的方式,潛移默化讓孩子建立起自我價值感和成就動機,並產生被主流社會認可的期待。這是對人心靈的改造。因此,音樂,挽救了這幫孩子。

弗里達則是用繪畫治療來治癒自己。弗里達一生坎坷:6歲患小兒麻痹症,18歲遭遇車禍導致盆骨斷裂,經歷了35次痛不欲生的手術,終生靠咖啡度日;丈夫迭戈整日尋歡作樂,還出軌自己的妹妹,甚至使自己流產。

種種疼痛,讓弗里達傾注在了自己的畫里,她將自己所有的痛苦用繪畫表達出來,升華了自己情和性的壓抑。

繪畫治療師孟沛欣解釋到:繪畫療愈是我們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時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尤其是孤獨、抑鬱時,繪畫可以成為孔的療愈夥伴。

弗里達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通過把自己的一寸寸疼痛和痛苦一筆筆呈現出來,化解了傷痛,療愈了自己。

5:放下:放「恨」一條生路,「愛」才有出路

佛說:只有放下,才是重生。要想放「愛」一條生路,就要放「恨」一條生路。

《盜夢空間》的導演安排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小費舍先生從父親的死亡中重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和耿耿於懷;柯布放下了對妻子死亡的執念,接納了妻子已死這個事實,如夢初醒,獲得了解脫,最終回歸家庭,不再內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們往往放不下的,是對事件和人的情緒。而我們無意識下,被情緒蒙蔽了理性,固執地待在自己建構的世界中。

張沛超說:要想放「愛」一條生路,就要放「恨」一條生路。放下對情緒的執著,實質上我們是在追求一個和解,借用和解所帶來的強大的寬恕力,使你放開所恨之人,所恨之人也放開你。當所恨之人真的可以離開你時,你才會做回自己。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這種愛,是對自己真正的愛。

6: 升華:人最難的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人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在不斷的覺知中實現的。著名心理學家王浩威在《觀影療心》中說: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常常不自覺給自己戴上「人格面具」,讓別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而把不好的一面隱藏起來。這就像《一 一》這部電影開頭所體現的一樣,喜慶的婚宴、相敬如賓的夫妻、平靜安然的家庭,這一切都是表演給外人看的。

當電影中的婆婆昏迷後,家中每個人需要跟婆婆講話時,每個人的內心沖突便體現了出來。與其說,每個人跟「植物人」婆婆對話,倒不如說是自己跟自己對話。當每個人真誠去面對自己時,一個個崩潰了。

榮格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我們要不斷正視自己的陰影,因為只有認識、了解和接受自己的陰影,才會找到新的力量,才能自在、真實地生活。很顯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像劇中人一樣,做不到真誠地直面自己。

直面自己,最大的障礙來自於自己的潛意識。

在《心靈捕手》中,心理學家肖恩對威爾的創傷治療遭受了威爾潛意識的強大阻礙,張天布將此總結為:情感隔離、對攻擊者認同、化被動為主動、投射性認同等。這些來在於潛意識的阻礙來屏蔽掉直面自己過程中出現的難以承受的痛苦情緒,使個體躲在自我厭惡的角落中。

一個人只有跟自己和解,才可以不受制於愛與恨的強大牽制,真實地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個人的情緒,無非是愛或恨,而誠如張沛超所言:愛與恨,同根人生。愛是對恨的防禦,而恨是對愛的防禦。

愛和恨把一個人鎖在自己的夢里,當一個人能夠真實的面對自己,跟情緒和解了,也就不需要用愛來防禦恨、用恨來防禦愛了,這樣,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Ⅲ 求一部以音樂治療失憶的外國電影。一對老夫婦的兒子因為和父親吵架離家出走,二十多年後兒子找回,然而卻

《音樂永不停歇》

Ⅳ 大樂師為愛配樂為什麼下架

沒有下架。《大樂師為愛配樂》是由馮志強執導,鄭中基、顏卓靈領銜主演的音樂愛情電影,於2018年3月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沒有下架,截止2022年9月20日還能在網上查詢到該電影。該片講述了熱愛作曲的追夢少女周子牧,有著過耳不忘的天賦。某天,她被小混混張存勇綁架,以勒索她的歌星男友。為了逃走,她以音樂治療法治癒了張存勇的失眠症狀,並以音樂導他向善,為他找到人生目標,將其改好的故事。

Ⅳ 音樂療法對人有哪些好處

音樂是使用音響,以旋律、節奏、和聲等表現手段表達人們對生活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感受、情感與心境的一種藝術。
音樂對一些採用葯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如糖尿病、支氣管炎、神經衰弱、腰背痛、失眠等有極好的治療效果。
音樂可分為器樂和聲樂。音樂療法以器樂為多。悠揚悅耳的樂曲通過聽覺進入人體,其節奏、和聲能刺激腦神經系統,促使體內分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生化物質,如激素、酶類、乙醯膽鹼等,具有愉悅身心、消除疲勞、減輕壓力、降低血壓、幫助消化、改善循環和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有助於提高人的免疫功能。
嬰幼兒常聽音樂可促進智力發展。孕婦聽音樂可以進行胎教,但一定要慎重選擇經專家和技術監督部門鑒定合格的音樂帶,以防胎兒的聽覺等受到損壞。
根據國內外醫學臨床實驗,一般認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胃腸功能紊亂、疼痛、神經衰弱、精神萎靡、失眠多夢、心理障礙等身心疾病以及不良情緒用音樂療法有效。
但是,並非所有的音樂對人的健康都是有益的。有心理學家做過調查分析,發現以演奏古典樂曲為主的樂隊成員,心情大都平靜愉快,演奏現代風格樂曲的或是以此為主的樂隊成員,一半以上的人脾氣急躁、患有神經過敏症,還有人經常受失眠、頭痛、耳痛和腹瀉的折磨。國際雜訊致聾標准為90分貝。據測定,搖滾樂的音量為90~110分貝,迪斯科樂為104~114分貝,交響樂一般在80分貝左右。耳科專家指出,整天播放強音響、快節奏、高刺激的音樂會造成感音性耳聾。
學者們還發現,尖聲刺耳的音樂會使神經系統受到強烈刺激,甚至破壞心臟和血管系統的正常功能,而經常欣賞浪漫派音樂的人性格開朗、思想活躍、反應敏銳、心理健康。所以,音樂療法運用的都是經臨床實驗證明有療效的音樂,一般以舞曲、協奏曲、交響曲等體裁的古典器樂曲為多,或某些經典電影音樂、古典音樂小品、民族的民間器樂曲等輕快、流利的輕音樂。

Ⅵ 一部韓國電視劇裡面有個黃頭發會指揮別人玩音樂有個胖子會說唱這部電影叫啥

《Monstar》,為韓國Mnet自2013年5月17日起每周五21:50播出的音樂電視劇,為Mnet自製的第一部電視劇,與tvN共同首播。[1] 《Monstar》是一部講述了曾經受過傷害的一些10代青少年通過音樂治療,慢慢回歸正軌並健康成長的12集音樂電視劇,劇中主角們從音樂出發,建立愛、友情與夢想,將演繹出一段充滿了溫暖的感覺盛宴。由龍俊亨、河妍秀、姜河那主演

Ⅶ 和音樂治療有關的電影求解

《音樂之聲》(經典之作,要看三遍以上)、《修女也瘋狂》(古典也流行)、《時光倒流70年》(多處用到肖邦的曲子)、《翠堤春曉》(施特勞斯的傳記片)

Ⅷ 電影《喜喪》: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終老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影片一開始85歲的老奶奶去大門外抱玉米桿,外面是鋪天蓋地的鞭炮聲。而他的孩子們正商量是要把她送去養老院。老人聽著孩子們的議論,手上忙活著在給重孫女做雞毛毽子,一會祖孫兩又唱起了歌謠。

養老院里大都是七老八十,無行動能力、孩子們又無力或者不想照管的老人,很多孩子把父母扔這,除了交錢,其他幾乎不管了,可笑的是養老院里放的歌曲竟然是「爹娘的恩情比天大……」,算是反諷吧。裡面的床位非常緊張,因此老奶奶住不進去,只能在各家輪流去住。

先是去了開著私家車、住著城裡房子的三兒子家。穿著青色的舊時圓領襖襟子,粗布褲子,滿頭白發的老奶奶自然遭到了三兒媳的嫌棄。她帶來的被褥兒媳直接讓丈夫放在了儲藏室,碗和筷子是和家裡人分開放的,皮質沙發上她坐的那塊專門鋪了白色的布子,甚至老人走過的地方,兒媳都會多拖幾遍。低眉順眼的老奶奶在餐桌上完全插不上話,吃完飯只能坐在卧室里求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孫女平平一聲不吭地去南方打工,憤怒的兒媳認為肯定是老奶奶和孫女說了什麼,命老奶奶跪在自己面前,並大聲質問。最終老人只能離開,去了二女兒家。臨走時兒媳婦沉默不語,並無半點挽留。直接把老人用過的所有東西一把扔在了樓道里。那種深深的嫌棄,大概是忍無可忍。

二女兒是賣煎餅的,女婿開著個小賣部。因為要照顧老人,二女兒每天得早收攤一會,一來二去一天就要少掙幾十塊錢,況且家裡還有個孫女和重孫女需要照顧,因此家境窘迫,女兒有天問:「娘,你想死嗎?」

「不想死都得死。」老人說

「娘,你說臨了臨了,你咋得這個病,真是活受罪。」

老人只有唉聲嘆氣,這是她最無奈的地方。

有次女婿被街邊小混混騙走幾千塊錢,全家都很拮據,只能將老太太送回在村子教書的二兒子家。二兒媳是個胡攪蠻纏的潑婦,她一口咬定:「在誰家有病,歸誰管。」三媳婦為了讓自己輕松,也跟著幫腔。

二女兒頓時來氣,大喊:「大哥大姐寄的錢呢?娘的錢、房子都給了你們,就得你們管。」

三兒媳也說:「對呀,錢呢?」

立馬引起了戰火,很快三家人打起來了。老奶奶只能又回到二女兒家。誰料,二女兒的女婿出了事故身亡,他們一家人更是落入了無邊際的黑暗裡。老人只能回到二兒子家,因為經常苦笑自己的命運,菩薩都被兒子摔了,更是經常要被兒媳責罵,最終被送到牛棚,可憐的老人第二天就服葯自殺了。

她死後,喪禮里請來的樂團一會說書,一會跳起艷俗的舞蹈,人人都很高興,尤其是她的兒女,都覺得如釋重負,老人的離世對他們來說,是種解脫。

我立馬想到了最近看的一檔綜藝節目《奇遇人生》,阿雅請來了毛不易來台灣做音樂治療。那些慢慢凋零的老人,那些重殘身障者,那些失智、患有唐氏綜合征、甚至是植物人的他們,如何終老。從事公益的年輕人用音樂去帶給老人歡樂,以音樂溫暖生命。

裡面有句旁白「讓我們一起聆聽,音樂如何安撫時間的洪水猛獸,看生命里老病的苦者如何在旋律中得到撫慰。」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有人願意將鏡頭對准那些凋零者,老人不是我們的過去,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們如何對待他們,本質上是我們如何對待自己。

中年人在育兒方面投入那麼大的人力財力物力,而在對待老人時,只希望他們不要給我們添麻煩。音樂療法是一種嘗試,我們應該在父母的養老方面有更多的探索,而不是順其自然,到時再說。因為父母不會一直在原地等你,最痛的痛是來不及。我們終其一生,最想得到的其實是父母的認可,而和父母建立更良好順暢的關系,會讓我們更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衰老,不懼怕。

Ⅸ 關於「美少女特工隊」這部電影到底在講神馬東西

《出其不意》的故事設定在上世紀50年代,主角是一個叫做「Babydoll」的女孩,她被惡毒的繼父送進了精神病院,還有5天就將做切除腦葉的手術。為了躲避現實中的痛苦,這個女孩為自己幻想了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她積極的和同伴計劃逃跑。她必須偷齊五樣物件才能順利逃出去,如果不抓緊的話,她很快會被一個卑鄙男子摧殘。
該片劇本由扎克·辛德和Steve Shibuya共同創作,被形容為「愛麗斯手握機關槍夢遊仙境」,其中摻雜了火龍、B-52轟炸機、妓院等很多看似毫不相乾的元素。
阿曼達·塞弗里德將扮演女主角,如果其他幾個女演員談判順利,那麼凡妮莎·哈金斯會扮演「金發女」(Blondie)、阿比·考尼什將扮演「甜豆」(Sweet Pea)、伊萬·雷切爾·伍德將扮演「火箭」(Rocket)、艾瑪·斯通將扮演「琥珀」(Amber)。
--------------------------------------------------------------------------------------------------------
故事開頭,講的是女主角的母親死亡,母親把遺產留給了2個女兒,卻一分都沒有留給他們的繼父,繼父因此仇恨2個孩子;女主角被繼父關在一個房間里,她爬了出去,打算會屋內救自己的妹妹,可是對於第一次拿槍的她原本打算開槍打死繼父的,她卻誤殺了自己的妹妹.
她的繼父因此得益,為了得到遺產,他把女主角送到精神病院,收買了精神病院的人讓他們給女主角進行大腦前葉的切除手術,目的是為了讓她忘記一切.可是會做這個手術的醫生要5日後才能到來,因此女主角在這5日里幻想出了一個重獲自由的故事!
她幻想著繼父把自己送進的是高級妓院,5天後她要迎來她人生的第一個客人,所以在這段時間里她要接受跳舞訓練;在這裡面她認識了其他4個女生,她想逃出去獲得自由,其他4個女生聽了她的計劃後也加入了;每當女主角跳舞時都會進入她幻想出的另一個時間,她們5個人就是個特工隊,和打游戲一樣,要奮勇殺敵,然後音樂結束,她們的戰爭也會隨之結束.
電影從頭到尾壓根就沒放過這個女主角跳舞,我嚴重懷疑這個女主角不會跳舞所以用精彩的槍戰場面代替.
她們要得到5樣東西才能順利逃出去,可是女主角只知道4樣,她們五人死了三人,最後只剩下她與甜豆豆,她知道最後一樣東西就是她自己,只有她引開其他保鏢的注意,甜豆豆才能順利逃出,獲得自由,回到父母的身邊,完成她們大家的心願.
隨著女主角的犧牲,故事回到精神病院,她已成功被切除了大腦前葉,醫生很驚訝的是女主角的眼神與別的病人不一樣,後來醫生通知了女院長,女院長這時才知道有人冒簽了自己名字讓女主角切除大腦前葉,而女主角在精神病院的5日來惹了不少事...故事到這里大家才明白原來後面的故事是她幻想出來的,一開始還以為精神病院只是偽裝的,實際是真的妓院呢!
故事的結尾,女主角被警察救了,可是她已經失去靈魂了,沒有任何的表情與眼神;其實她依然生活在幻想里,她看到了甜豆豆逃到了汽車站,順利的搭上了回家的汽車....這也許是女主角所渴望卻無法實現的...
總結:這個電影很無聊,未看前有人說這個是端了激光槍的愛麗斯夢遊仙鏡,也有人說這個是美少女版的盜夢空間;其實看完後才知道它什麼也不是,就連中文片名<美少女特工隊>都談不上,電影唯一出彩之處是整部電影製作的動畫特技效果,與玩網游一樣,畫面精彩,所以我評論的3顆星有一顆星是給後期製作的人群的!
-------------------------------------------------------------------------------------
一個母親過早離世,留下一雙年幼的女兒由繼父撫養。這個繼父貪婪成性,一心想要謀奪家產,無奈妻子遺囑寫明財產都由女兒繼承,於是繼父惡從膽邊生,意圖強暴大女兒發泄怨氣。大女兒為自保將繼父推出門外,卻不想繼父將門反鎖將魔爪伸向了更小的妹妹。情急之下,大女兒翻窗逃出趕去妹妹的房間援救,卻失手將妹妹打死,自己也承受不了多重打擊精神崩潰。繼父將計就計,將大女兒送進精神病院,並謊稱大女兒是精神病發作打死親妹妹,要求醫院以最高防備等級處理她——切除部分腦組織並加強監護。
大女兒在精神病院與其他同齡病友實現了精神溝通,尤其是在音樂療法的時候,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她們商討出一個逃離方案,並開始實施。因為她們是精神病人,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他們以為自己逃離的並不是一個精神病醫院,而是一個妓女集中營。因為她們奇特的心理活動和幻想能力,他們的整個行動也被自己想像成了利用舞蹈令人催眠進入各種奇幻戰斗場面,從而完成任務的過程。期間,他們分別從不同渠道偷得了地圖、打火機、刀和鑰匙,也經歷分裂和再團結,在刺傷了一名警衛(正好就是和她繼父勾結的那個) 後,終於有一名女病人成功逃脫。大女兒則被醫院工作人員發現帶回,接受治療,而另外幾名一同逃跑的病人在逃跑過程中誤傷致死。
被帶回的大女兒難逃厄運,在繼父和一名醫院警衛的運作下被切除部分腦組織。盡管兩名醫生最終發現了這場騙局,但為時已晚,手術已不可逆轉。所幸的是由於這場切除腦組織的騙局,繼父和警衛相互勾結的事也被暴光,繼父雖然當初沒有被大女兒的槍打死,卻也在最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影片弘揚的是主旋律: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噱頭的是美少女:凹凸身材,誘惑臉蛋,著裝清涼,品種齊全,款款有型,必有一款適合你。模仿的是盜夢空間:層層深入,夢境不斷。炒作的是特效:《木乃伊歸來3》的雪人爭斗,《龍珠》式的飛行器,還有各種動畫片里常見的噴火龍。最後還加了點調料:尋找自我和本我,以及友情與犧牲。
好吧,建議喜歡吃東北亂燉或是大雜燴的童鞋去看看。如果你迷的是江南小菜,那還是算了吧。

Ⅹ 誰知道enya

恩雅傳記

恩雅(Enya)原名Eithne Ni Bhraonain,生於1961年5月17日。童年在Gweedore 度過。Gweedore隸屬愛爾蘭西北部的Donegal郡,那片地區主要是愛爾蘭語區。家中共有9個兄弟姐妹。除了排行中間的恩雅外,家中還有4個女孩和4個男孩。一家人在音樂方面獲獎甚多,並聞名於愛爾蘭傳統音樂圈。

恩雅在學生時代學習鋼琴演奏和古典音樂。她的三個兄弟姐妹: Máire Ní Bhraonáin (Mary Brennan), Ciarán ó Braonáin (Kieran Brennan) 和Pól ó Braonáin (Paul Brennan) 以及他們的兩個舅舅: Pádraig ó Dugáin (Patrick Duggan) 和 Noel ó Dugáin (Noel Duggan)組成了一民謠樂隊(起初樂隊帶些美國式音樂的味道,接著趨向於純 正的愛爾蘭風格,盡管受到爵士樂和其它諸如Pentangle音樂的影響)。樂隊名稱叫 Clannad,這是愛爾蘭語「來自Gweedore的家庭(the family from Gweedore)」的縮寫。 1980年,在樂隊經紀人Fachtna O』Kelly建議下,恩雅成為樂隊的一員,參與了樂隊 的兩張專輯(CrannUll和Fuaim)的錄制。除了演唱之外,她還彈奏Wurlitzer電子鋼琴及後來彈奏Prophet 5合成器。恩雅隨Clannad在許多場合表演。直到1982年2月,在結束 了一次歐洲巡演之後,恩雅離開了樂隊,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或許她厭倦了始終僅僅被視作小妹妹。

從那時起,恩雅住在都柏林北部的Artane,同Nicky Ryan和他的妻子:來自貝 爾法斯特的Roma Ryan住在一起。他們均和Clannad在某段時期有關系。Nicky Ryan曾 是樂隊Planxty的音響工程師,後來,Clannad在成立時,他成了該樂隊的音響工程師。1980年,他們的經紀人Fachtna O』Kelly負責了新樂隊

恩雅在Clannad樂隊-Fuaim

The Boomtown Rats的事務,因為 這個原因,Nicky便負責了Clannad的工作。Nicky家裡建了個名為Aigle的錄音室。在這個錄音室中,Nicky製作了唱片,例如:Christy Moore的專輯Ordinary Man,恩雅參與 了這張專輯中3首歌曲的和聲錄制。

當然,也是Fachtna O』Kelly,在恩雅離開Clannad後,建議她投身於電影音 樂作曲。因此,1984年,恩雅開始了她首個重要任務。Roma Ryan把恩雅的一盒磁帶 寄給了電影製片人David Puttnam,他當時已經因電影 Midnight Express, Chariots Of Fire 和Los Gritos Del Silencio而贏得了聲譽。Puttnam要她為電影The Frog Prince製作帶有20 世紀60年代感覺的夢幻而又有浪漫情懷的音樂。由於已經可以隨意使用錄音室,恩雅幾乎在家裡工作,擺弄著Roland Juno 60 合成器或者Kurzweil取樣機,然後還加入鋼琴演奏與演唱。Nicky Ryan把所有的東西 都錄了下來,並幫她把音樂作品注入最終的形式。

下一個任務是為BBC工作。BBC當時打算為一部反映有著2700年歷史的凱爾特文明的電視紀錄片系列准備音樂。該電視系列片名為《凱爾特人》(The Celts)。音樂 作曲花了10個月。這部紀錄片的音樂深受喜愛,以至於BBC決定發行一張單獨錄制的精選集,這張專輯在該電視紀錄片放映之前發行,並簡潔地用Enya作標題,唱片封套上僅僅很簡單地提到這是電影原聲音樂。在這張專輯中,恩雅幾乎演奏了所有的樂器,有時候把多達80次嗓音疊加來製造出她的獨特聲音,密密麻麻地交織在一起;飄緲的嗓音,如夢幻一般而又迷人。在合成器的作用下,這張專輯描繪了一幅現代音樂風景,喚起了不同的音樂氣氛:從Deireadh An Tuath的哀傷到令人關注的Boadicea,伴 隨著令人目瞪口呆的原聲錄制嗓音。Nicky Ryan擔當專輯的製作人,並兼音樂編排。 他的妻子Roma幾乎包攬所有歌詞,在極大程度上,這些歌詞幾乎聽不見或無法理解,通過用拉丁語、威爾士或蘇格蘭的蓋爾語演唱,歌詞賦予了這些音樂轉瞬即逝的特質。

Clannad樂隊 -Banba

其他的音樂家只參與了其中三首歌曲的製作,每首一位音樂家。Patrick Halling是一位古典小提琴家,他常常在錄音棚中為搖滾音樂人(例如 Jethro Tull 和 Steve Howe )演奏,他為最後一首樂曲增加了細微的差別。優秀的笛子演奏家 Liam óg O'Floinn (或Liam O'Flynn,他是Planxty樂隊創始成員,並且是作曲家Shaun Davey的固 定合作者)吹奏了The Sun in the Stream的部分音樂。最後一位是吉它演奏家Arty McGlynn(他是Van Morrison樂隊和Planxty樂隊的前成員,目前是樂隊Patrick Street的 成員)也相應地用他高雅華麗的演奏完成了該專輯中唯一一首歌詞能聽懂的歌曲:I Want Tomorrow--歌詞是英語,而且唱得很清晰。而且,這首歌被選為單曲,並拍了音樂錄影帶(奇怪的提,錄影中沒聽到吉它聲)。

這張唱片隨後在愛爾蘭排行榜上上升到了第一位,這就成了恩雅在商業上起步的開始。她還與歌手 Sinéad O'Connor合作, 在Sinéad的專輯《獅子與眼鏡蛇》(The Lion and The Cobra)的歌曲Never Get Old中朗誦了一篇短文。

恩雅與知名的跨國唱片公司WEA簽約,她的第二張專輯《水印》(Watermark) 取得了徹底的成功。該專輯全球銷量超過一千萬張,在其中的單曲Orinoco Flow(英 國排行第一)的幫助下,《水印》在14個國家取得了白金銷量。接著她靠《牧羊人的月亮》 (Shepherd Moons)重現了在全球的成功,該專輯令人驚訝地在美國Billboard排行 榜上待了199周,而且銷量超過1千1百萬張。

Brennan 一家

專輯Enya的新版本重新發行,名稱改為《凱爾特人》(The Celts)。1995年,她 發行了另一張深受歡迎的專輯《樹的回憶》(The Memory of Trees)。恩雅曾4次被提名 格萊美獎(Grammy Awards)並兩次獲「最佳新世紀音樂專輯」獎:1992年《牧羊人的 月亮》、1997年《樹的回憶》。同時,在1997年,恩雅發行了一張合集《彩繪星空》 (Paint the Sky with Stars),其中包括了恩雅耳熟能詳的歌曲和新加兩首新歌:Paint the Sky with Stars 和Only If…。也在那一年,發行了A Box of Dreams,這一盒共有三張CD 和一本帶插圖小冊子。三張CD分別被冠名為「海洋(Ocean)」、「雲彩(Clouds)」、「繁星(Stars)」,它們包含了恩雅從1987年首張專輯起的音樂生涯中的歌曲。

這位音樂家的10年(1987~1997)間的其餘時間則為不同的電影貢獻原聲音樂--在她回到錄音室錄制她5年來的首張專輯《雨過天晴》(A Day Without Rain)之前。對於 這張專輯,她說道:「標題名稱指的是在某個特別寧靜一天的心情,那天沒有雨。愛爾蘭一年四季多雨。很多日子裡,除了下雨,還是下雨。然後有一天,太陽出來了。就在那時,我寫下了標題音樂,因此,我還能拿別的什麼來命名嗎?」

恩雅的音樂也出現在很多膾炙人口的電影中,包括L.A.Story、Green Card、 Toys,TomCruise和Nicole Kidman的Far and Away,以及 Martin Scorcese 的《純真年 代》(Age of Innocence)。新歌Only Time用在了由 Charlize Theron 和 Keanu Reeves 主演的Sweet November中。2001年,恩雅為《指環王 I 》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的原聲音樂錄制了兩首全新歌曲:Aniron (Aragorn和Arwen的主 題曲)和May It Be。

恩雅參加過商業演出,並且為教皇、瑞典國王和英國女王做過表演,不過這些演出是把她歌曲的錄音重放--當她本人在彈奏並且可能獨自一人演唱時,而不是真正的現場表演。「這真的是件大事」,恩雅在談到現場表演時說道。「一開始,我們談到會在明年,嘗試著至少做一個電視特輯演出,譬如,設在大教堂內或者某個容納較少人的地方--編管弦樂曲、有唱詩班。去那樣嘗試也許是異想天開。你無法仿效同樣的聲音,不過,確實可以翻版成現場演出。我們都對那樣做有信心。」

2002年,恩雅的「May It Be」獲得金球獎(Golden Globe) 和奧斯卡(Oscar) 的 「最佳原創歌曲」(Best Original Song)提名。同時A Day without Rain 贏得一座新的格 萊美「最佳新世紀 專輯」獎;三項世界音樂獎(World Music Awards): 「最暢銷女 藝人」 ( Best-selling Female Artist)、「最暢銷新世紀音樂藝人」(Best-selling New Age Artist) 以及 「最暢銷愛爾蘭藝人」(Best-selling Irish Artist),歌曲Only Time 在德國回 聲獎 (Echo Awards)上捧得「最佳流行 -搖滾單曲」…

2002年11月19日,為標志著恩雅最新成功音樂生涯,WEA發行了一套恩雅音 樂生涯的回顧合集,名位Only Time-The Collection。這套合集收錄了恩雅從1986年的 《凱爾特人》到奧斯卡提名的《指環王 I》插曲May It Be-這首歌是該片導演Peter Jackson個人邀請恩雅為此片演唱。合集中收入了恩雅最喜歡的歌曲,包括主打單曲: Orinoco Flow,Book of Days,Caribbean Blue,Anywhere Is和Only Time。 另外, 該 合集還收錄了一些恩雅以前從未放進她專輯中的歌曲。它們是Eclipse,Isobella,
Song of the Sandman (搖籃曲),Willows on the Water,May It Be 和Oiche Chiuin (平 安夜),這首歌第一次播放是在1996年的BBC 1的節目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盡管恩雅面對媒體與大眾,不過以她名字發行的音樂是三位成員共同協作的成果:恩雅包攬所有演唱、作曲和演奏;Nicky Ryan是恩雅的製作人、音響工程師兼 音樂編排;Nicky的妻子Roma負責歌曲填詞。恩雅以前表示過,失去三位中的任何一人,「恩雅」就不會存在。

閱讀全文

與音樂治療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秘世界歷險記大電影1 瀏覽:676
4k資源電影 瀏覽:132
二戰電影戰爭與回想 瀏覽:388
電影五鼠鬧東京在哪裡拍攝 瀏覽:964
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班真實經歷 瀏覽:686
免費看永無止境電影 瀏覽:462
兩把半圓刀是什麼電影 瀏覽:537
兩個哥斯拉的電影天堂 瀏覽:924
電影鬼胎手機免費看 瀏覽:744
愛情來的時候微電影 瀏覽:541
電影2020下架的在哪裡看 瀏覽:876
播放動作戰爭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47
記得我電影完整版觀看西瓜 瀏覽:676
做個電影網站APP 瀏覽:827
ck手機電影網倫理 瀏覽:292
功課沒做完不能去看電影改為反問句怎麼寫 瀏覽:405
世界公認十大感人勵志電影 瀏覽:534
關於怪獸的一系列恐怖電影 瀏覽:939
手機拍攝電影特效軟體 瀏覽:119
黑街主題歌的電影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