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樂之聲>中的上校扮演者現在怎樣了
樓上說得對,還在演戲
中文名: 克里斯托弗·普魯默
英文名: Christopher Plummer
性 別: 男
生 日: 1927-12-13
角 色:演員
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是位舞台出身的名演員。早年,他在加拿大的某一個業余劇團里,學習演技,而後才到百老匯謀求發展,不久因倫敦方面行情看漲,乃轉至英國舞台演莎士比亞名劇,如此輾轉多年,在匯集各地的名氣後,1968年,始發表《女伶心願》,踏入電影界。1964年,他與茱麗安德魯斯合演的《真善美》,使他一夜間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國際明星。1988年被紐約藝評人推舉為名人劇院永久名譽會員。
演員作品
Closing the Ring (2007)
《內部人士》Inside Man (2006)
The Lake House AS …… Louis Burnham (2006)
Man in the Chair AS …… Flash Madden (attached) (2006)
徵婚廣告 Must Love Dogs (2005)
黑暗 Darkness (2005)
國家寶藏 National Treasure (2004)
凜冽庄園 Cold Creek Manor (2003)
Gospel of John, The (2003)
記者的良心 Full Disclosure (2002)
阿拉若山 Ararat (2002)
美麗心靈 Beautiful Mind, A (2001)
On Golden Pond (2001)
神鬼大法師 Possessed (2000)
隱秘日程 Hidden Agenda (1999)
The Clown at Midnight (1999)
局內人 Insider, The (1999)
Winchell (1998)
Blackheart (1998)
小豬乖乖 Babe: Pig in the City (1998)
Skeletons (1997)
Harrison Bergeron (1995)
熱淚傷痕 Dolores Claiborne (1995)
狼人 Wolf (1994)
凱瑟琳女皇 Young Catherine (1991)
Where the Heart Is (1990)
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L' (1988)
法網 Dragnet (1987)
山莊奇緣 Hazard of Hearts, A (1987)
魔域煞星 Dreamscape (1984)
荊棘鳥 "The Thorn Birds" (1983)
超級特務 Eyewitness (1981)
暗殺指令 Amateur, The (1981)
時光倒流七十年 Somewhere in Time (1980)
午夜追殺 Murder by Decree (1979)
漢諾瓦街 Hanover Street (1979)
偽善者 Silent Partner (1978)
血染長天少壯魂 Aces High (1976)
軍法大審 Conct Unbecoming (1975)
粉紅豹系列:妙探長巧取粉紅豹 Return of the Pink Panther, The (1975)
霸王鐵金剛 Man Who Would Be King, The (1975)
滑鐵盧戰役 Waterloo (1970)
太陽之戰 Royal Hunt of the Sun, The (1969)
雙重特工 Triple Cross (1967)
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春花秋月奈何天 Inside Daisy Clover (1965)
羅馬帝國淪亡錄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964)
戰國春秋 Stage Struck (1958)
B. 我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電影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劇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 音樂之聲劇照
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女院長(Mother Abbess)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瑪麗亞)、Maria(修女們))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師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教師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本段插曲:I Have Confidence(瑪麗亞))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麗莎和羅夫)、My Favourite Things(瑪麗亞)、Do-Re-Mi(瑪麗亞和孩子們))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埃爾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妻子去世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 Reprise(孩子們、The Lonely Goatherd (瑪麗亞和孩子們)、Edelweiss(上校和麗莎))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又譯:蘭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陷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本段插曲:So Long, Farewell(孩子們))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要有鼓起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院長)、My Favourite Things Reprise(孩子們)、Something Good(瑪麗亞和上校)、Maria Reprise(修女們)) 音樂之聲電影劇照(20張)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連大女兒麗莎深愛的小夥子羅夫也成了納粹。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瑪麗亞和麗莎)、Do-Re-Mi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Edelweiss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So Long, Farewell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 Reprise(修女們))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C. 春節休息:練字、看電影——經典影片《音樂之聲》
七個熊孩子、七個金剛葫蘆娃,可憐他們沒了媽!
七個年齡跨度很大的孩子,他們的爸爸、這位海軍上校,用訓練士兵的方式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在家也要求家庭教師,搬用軍事管理的全套方法,為的是讓孩子們循規蹈矩!
七個孩子出身上流社會家庭,但孩子自有孩子的天性,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樂,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看他們怎樣惡作劇自己的家庭教師?
七個孩子齊上陣,看他們怎樣氣走即將成為自己後媽的男爵夫人!
七個孩子當紅娘,看他們怎樣把修女變成了自己的繼母!
看修女媽媽和艦長爸爸怎樣召喚七個金剛葫蘆娃?我真是醉了!也真是樂了!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麗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麗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音樂之聲》 又名《仙樂飄飄處處聞》,是一部人們喜聞樂見的美國優秀音樂片。它原是百老匯舞台上作為保留節目的音樂劇,後由羅伯特·懷斯改編成電影。
中文名: 音樂之聲
外文名: The Sound of Music
類型: 音樂片
出品公司: 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當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循規蹈矩時,愛與音樂的感染力,就是一劑靈丹妙葯。電影《音樂之聲》,就是這樣一個溫馨而美妙的故事。
在1938年奧地利薩爾茲薩的阿爾卑斯山下,經常能聽到一陣陣的天籟之音,美妙動聽宛若生命的贊歌。歌聲里,彷彿能聽到春天的顏色、流水的聲音、大自然的歡唱、祖國的溫暖、自由的美好。這是一部超治癒的電影,每首插曲都能喚醒你的耳朵、震撼你的靈魂、驚覺你的愛、讓心靈靠得更近……
音樂是這部影片的靈魂,它是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片子在音樂聲中拉開帷幕,又在音樂聲中收場,音樂的旋律始終伴隨著劇情的延伸,無論是瑪利亞的自然奔放、還是孩子們的活潑歡快、或是上校的深沉優雅、亦或熱愛音樂的奧地利人民,都是發自於一顆顆愛的心靈——音樂之聲,是真正的愛之聲。
《音樂之聲》上映之後,獲得了一致交口稱贊:影片集真善美於一身,是獻給人類靈魂的禮物,是永不褪色的溫暖與感動。
劇情簡介:
影片真實地反映了1938年納粹陰影統治下的奧地利的社會現實。劇情說的是一個退役的海軍上校,名叫馮·特拉普,妻子前幾年死了,膝下有七個子女,特拉普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但教育並不得法,弄得父子關系很不融洽。一天,修道院的院長派見習修女瑪麗亞去當馮·特拉普的家庭教師。瑪麗亞外表平凡,非常孱弱,但她的教育方法跟主人明顯不同。她同孩子們的關系猶如母女一般。
特拉普目睹這一切,很受感動,對瑪麗亞不僅信賴,而且產生了好感,最後決定娶她為妻。當時,奧地利正被並入德國的版圖,納粹軍部強迫特拉普去海軍服役,但他予以拒絕,眼看就要被捕,正在此刻,忽然當地要舉行一次民歌比賽,瑪麗亞把特拉普家組成一個合唱團去參加演出。演出結束後,瑪麗亞她們趁授獎的空隙,悄悄地溜出劇場,躲到修道院內。最後,特拉普一家翻越阿爾卑斯山脈,逃到了瑞士境內。
《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其中有很多感動人心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
從題材上看,這部電影的形式類似於音樂劇,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部描寫音樂的電影。電影中很少出現像這部電影這樣大量出現音樂的,更多的是體現人物的感情。更貼近生活的電影,更能流露出情感。
這部電影採用獨特的方式,使用音樂來表達情感,使用音樂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這部電影給人一種新鮮感,同時又能做到情感的充分流露,在獨特的社會背景下也具有一些諷刺意義。這也是這部電影感動人心的地方,勇敢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
從電影細節方面,也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地方。在瑪利亞與艦長孩子們的相處過程中,雖然開始被捉弄,但是她並不嫌棄這群孩子們。她教他們唱歌,用自己的真心感動他們。
這映射了社會中的一些叛逆現象,我們不要一味地處罰,更要擁有一顆包容的心。在影片的最後,艦長遭到納粹分子的追捕,勞夫並未開槍打死艦長,可見勞夫內心的善良。修女們為艦長一家提供汽車,在納粹追捕的車子上做手腳,這些都可以看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對於當時的影響很大,它描繪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感動的不光是這部電影的劇情,更多的是這是一部揭露現實的電影。揭露現實的電影一般都比較沉重,但是這部電影卻給我們比較美好的結局。
歡快的旋律比悲壯的音樂更能激起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更能指導人們向美好的未來邁進。《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演出了人們的心聲,只希望和平安寧的生活。男爵夫人的放手,不光是成全艦長與瑪利亞的愛情,更是對自己的放手。她渴望尋找自己,做自己內心真正樂意做的事情。這同樣是那個時代人們所希望的,能夠做回自己。
《音樂之聲》還有一個令人感動的地方在於它對後世的影響,歷久彌新。
《音樂之聲》中的「聲」不光是唱歌演奏發出的聲音,而是對自己的不幸遭遇發出聲明。電影中艦長一家最後參加音樂會,調動了與會現場的氣氛,更是讓觀眾唱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這告訴我們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要勇於為自己發聲。這種做法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至關重要的。電影最後的結局也暗示了在經歷困難和挫折之後,終將迎來美好的明天。
《音樂之聲》令人感動的不光是情節,更是這部電影的內涵。做自己,樂觀積極地面對自己。
最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音樂之聲》改編自同名音樂劇,所以,飾演男主角海軍上校的克里斯托弗·普盧默又能唱,又能跳,又能演。而且,他是一位極其優秀的人,擁有古典的舉止、自嘲的幽默和動人的語言,深愛並尊重著他的演員職業,且獲得過奧斯卡獎。他的演藝生涯長達75年,出演過100多部電影。
對現在年輕的觀眾來說,2019年的黑色幽默喜劇《利刃出鞘》可能是他們對老爺子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他在電影中飾演離奇自殺的富豪小說家哈蘭·斯隆比,雖然戲份不多,但以90歲高齡出演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他1929年出生於加拿大,熱愛表演的他早年在加拿大一個業余劇團學習演戲。1954年,他到百老匯表演舞台劇,後來又至英國出演莎士比亞名劇。1958年,29歲的克里斯托弗通過《戰國春秋》正式踏入電影界,打拚多年後,1965年他終於憑《音樂之聲》一夜成名,蜚聲國際。
他憑借扮演電影《最後一站》中的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形象叩響奧斯卡的門。2012年,克里斯托弗憑借《初學者》中的父親再次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並成功斬獲小金人。這年,82歲的他成為史上年齡最大的奧斯卡得主。
演了一輩子戲,老爺子的眼界和胸襟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達到的。
一生都奉獻給了演藝事業,老爺子的專業能力已經不需要執著於奧斯卡的證明。應該說,奧斯卡最後能趕得及將獎項授予老爺子,也是奧斯卡的榮幸。
2021年2月5日,91歲的老爺子克里斯托弗·普盧默走了,如今看來,他帶走的豈止是一個電影時代,全世界電影圈都在心裡留下了一聲嘆息。
D. 你怎麼看待《音樂之聲》中上校出逃的戲份
《音樂之聲》背景設定在1938年,描述阿爾卑斯山上修道院修女瑪麗亞違反院規,被派到單親的海軍上校崔普家裡,擔任7個小孩的家教,她和上校墜入愛河,一家九口歷經千驚萬險逃離納粹魔掌,1966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獎,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歌舞片之一。
據外媒報道,在這部經典影片中飾演二女兒的演員希瑟·孟席斯·烏爾里希(Heather Menzies)因腦癌在平安夜去世,享年68歲。希瑟的兒子確認了母親去世的消息:「她是一位演員、芭蕾舞者,也是一位極度熱愛生活的人。她四周前確診腦癌晚期,但她已經擁有了豐富的人生,最終沒有傷痛地在晚上7點22分離開了這個世界。」
E. 《音樂之聲》男主普盧默去世,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據報道,好萊塢傳奇男星、演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於當地時間2月5日在其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是一位非常傳奇的演員,他古典的舉止、自嘲的幽默感以及生動的音樂語言,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最經典的角色就是《音樂之聲》里的上校了,給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覺。後來他又出演了《美麗心靈》《飛屋環游記》《龍紋身的女孩》等等,最近的一部電影是《利刃出鞘》,在裡面的表演也讓人十分難忘。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老人的離世我們深感惋惜,但是他留給我們的作品卻會讓我們受益無窮。
F.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我最早看到《音樂之聲》尚在上小學沒多久的時候,學校統一為我們播放了這個電影,距今已有十多年。年幼的我們尚不知情愛,不知二戰的殘酷,也不知愛國者為正義的信念,可以說僅僅是看熱鬧。但是正是這一首《雪絨花》,盡管過去十多年,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可以說,這是音樂的力量,不枉」音樂之聲「之名。
雪絨花,雪絨花,小而白,純又美,伴隨著輕柔的曲調,淺聲吟唱,描繪出雪絨花聖潔美麗,能讓心靈重歸於平靜的形象。正是這么一首描繪雪絨花的民謠,依舊是用它那柔美的曲調,卻話鋒一轉,願你永遠守護我的家鄉,飽含了多少人深深的依戀與憂傷之情。
這部《音樂之聲》是一部在電影界中,算得上歷史非常悠久的一部電影,從1965年3月29日於英國上映以來,歷經近55年,從來都不曾失去它的魅力。以我個人來說,《音樂之聲》十多年前看過一遍,可現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賞,並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即使你並不曾看過這個電影,但是當你聽到電影中的歌曲時,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雪絨花》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分的音樂電影,由羅伯特·懷斯執導。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5項大獎,總共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獲得一致好評。我想,之所以《音樂之聲》能獲得如此高的榮譽的關鍵,就在於 影片所要表達出的感情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是共情的,特別是經歷了二戰的人民 ,對於這個電影更是感觸很深,每到情深處,更是抑制不住情緒,潸然而下。我們常說音樂無國界,音樂之聲運用了數目高達26首,總時長佔全片46%的樂曲,全面深刻的將深刻的愛藏於音樂之間。 父親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對祖國的無限留戀等等情感摻雜在一起,一定要到影片中去細細感悟。
我曾一度認為音樂之聲的核心人物是瑪麗亞,甚至知道你看到電影的三分之二也仍會這么覺得。但是,當你堅持看到最後就會發現,音樂之聲的核心人物不僅僅是瑪麗亞,上校也是整部劇的靈魂所在。誠然,瑪麗亞的積極,樂觀,開朗,熱愛音樂感染了上校先生一家人,讓從小缺乏愛且頑皮的孩子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可以說,瑪麗亞帶來了音樂之聲。 可是音樂之聲在上校的身上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他將音樂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是對亡妻的哀思,對命運的迷茫,對愛人的愧疚以及對祖國無限的愛。
作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它可以說的東西有太多,比如優秀的歌曲,動人的劇情,豐滿的人物塑造。今天,我想著重談談電影中對於兩位主人公瑪麗亞和上校的形象塑造,因為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活動與實際表現,決定了整個電影的思想內涵。
作為整個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瑪麗亞的活潑與不拘一格很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劇中,最先出現的場景就是崇山峻嶺,藍藍的天空,潔白的雲,高低起伏的山巒上鬱郁蔥蔥,伴隨著鏡頭由遠及近,導演通過景情相融的方式,使瑪麗亞的歌聲和身處的廣闊背景結合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的開端,也是音樂的開端,雖然沒有一句話去獨白,僅僅是以歌聲去傳遞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卻將瑪麗亞的性格一覽無余,一下子使觀眾感受到瑪麗亞人物形象所透露出的真實感。
正如片首瑪麗亞在群山之間放聲歌唱,卻苦了修道院中的一眾修女,經常找不到人。這天,一位修女怎麼也找不到瑪麗亞,於是報告給了院長,院長幾位德高望重的修女討論了瑪麗亞,給瑪麗亞的評價都是她可以給人們帶來歡笑,卻不適合做一名合格的修女。因為按照基督教義,信徒的一生應該侍奉上帝,作為一名修女,亦是如此。可是瑪麗亞作為一個見習修女,按規定不可以唱歌,而是應該留在院中禱告。按照幾個老資格修女看來,瑪麗亞的行為明顯是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為。
正當幾位修女們探討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瑪麗亞風風火火地從門外沖了進來,於是就有了院長和瑪麗亞談話的情節。瑪麗亞告訴院長,一方面,她抑制不住自己走到大自然中,感受那一草一木,山巒疊嶂,用歌聲去贊美大自然,甚至抑制不了自己說話的慾望;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所不應該做的。這個時候的瑪麗亞陷入了她的本心與她所理解的教義精神相矛盾的局面。此時,院長要求她去上校的家中去作為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在影片的最初部分的矛盾就是每個人心中對於基督精神的理解。眾修女認為基督精神就是要循規蹈矩,完成一個修女應該完成的功課,甚至主人公瑪麗亞也是這樣認為的,才會導致自己的內心受到對大自然的嚮往的本心備受規則的煎熬。盡管如此,瑪麗亞仍然遵循了內心,她發自內心對上帝虔誠,但也堅持要遵循自己心中所想。其實,我認為,不管是瑪麗亞表現出的保持初心,或是院長對瑪麗亞的寬容與引導,都是基督精神的最好體現,只不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個優秀的母親所需要的品質有很多,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做父母居然不用通過任何考試。從中,我們可見父母對於孩子有著多麼深刻的影響。優秀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往往會繼承其父母的意志,而上校家的孩子正是他們父親教育方式的最好寫照。在瑪麗亞第一面見到這些孩子們的時候就大吃一驚,孩子們居然被他們的父親訓練得像士兵一樣排著隊,踏著步。可以說上校將孩子們直接當成士兵要求的,每天的所有時間必須按照他所設計的那樣,井然有序。
看到這一幕,不禁讓人莞爾一笑,想起了電影《囧媽》中的經典台詞:
其實不僅是中國家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影片講述的奧地利上校家庭也是存在這個問題。母親早逝,只留下一群孩子和一個沉浸在悲傷中的父親。父親因母親之死封閉內心,他讓子女按照他的意思生活,不讓屋子裡有歡聲笑語,實際上是避免自己觸景生情,是一種逃避行為。
只是從孩子們到上校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瑪麗亞的到來這種情況才開始改善。 最能體現瑪麗亞不同於上校,尊重孩子的情節就在於瑪麗亞堅持不用口哨呼喚孩子們,因為在她看來,口哨是用來喚動物的,而不應該是孩子們。小小的細節體現出的是瑪麗亞對孩子們的態度是以一種平視的態度,將他們真正看成一群具有思想,活生生的人來看待的。
最能體現出瑪麗亞母性光輝的是對於孩子們報以寬容和關心,對於長期缺乏母愛的孩子們無異於長期乾枯的心靈迎來了一場甘霖。 大女兒麗莎已經是情竇初開的年紀,與送信員勞夫私下裡背著父親在談戀愛。她這天與勞夫幽會結束後從窗戶翻進來的時候,不巧被瑪麗亞撞見。瑪麗亞不同於上校,一眼就看出來麗莎的情況,她並沒有選擇去告密,而是叫她趕緊把衣服洗了以免被人發現。
雷雨夜幫了瑪麗亞大忙,也許是因為長期缺乏關心,孩子們特別懼怕雷聲,紛紛跑到瑪麗亞的房間。瑪麗亞和孩子們開著玩笑,一起唱著歌,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 瑪麗亞所展現出的母性的光輝,讓孩子們第一次感受到了母愛。這種愛,偉大而平凡,如潤物春雨,似拂面和風;有一份情,無私而博大,綿綿不斷,情誼深長,永遠都是不求回報,無私的付出。
正如李斯特所說的那樣,音樂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感受,身體里的空氣,血液,生來就有。不必多說,也不必做什麼,當音樂響起,一下子豁然開朗。趁著上校去維也納的時候,瑪麗亞帶著孩子們外出郊遊了,絲毫不在意上校的吩咐。她帶著孩子們穿過田野,走過麥田,趟過小溪,去感受大自然的風,大自然的雨,藍藍的天空上飄著的雲,遠處的群山若隱若現。他們來到瑪麗亞平日里來到的山坡,風輕輕地吹著,女孩子們在聊天,男孩子們在玩球玩得不亦樂乎。
瑪麗亞問孩子們,為什麼要惡作劇呢?孩子們告訴瑪麗亞,他們只是想引起父親的注意。瑪麗亞一下子就決定了要幫助這些孩子,去教他們音樂,從最簡單的「哆瑞咪發梭拉西」教起。為了方便孩子們記憶,她還編了一首曲子,正是影片中的這首曲子,成了如今膾炙人口的《哆來咪》。
音樂,多麼美妙的一個詞彙!不分語言,不分身份,不分性別,七個音符的組合就能匯集成一首美妙的曲子。孩子,是這世界上最純潔的代表。當音樂遇到了孩子們,那就是天籟!擁有音樂,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是寶貴的財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正如海倫所說的那樣:「通過音樂並在音樂中教育我們的孩子。」瑪麗亞,正是通過音樂的力量勾起了孩子們壓抑已久的,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與探索心,讓孩子們在享受音樂帶來的魅力當中找到自我價值。
在我看來,上校將音樂之聲詮釋得更為深刻,是他真正去賦予了音樂靈魂與力量。在前半影片中,上校一直是以一種生人勿近的態度待人的,對孩子們也是以軍事化管理的理念。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就是一個古板,嚴肅而又冷漠的海軍上校,可是當你細細去品味上校的一些細節,我們不難發現 上校在冷峻外表的背後,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深沉而又偉大的愛。
影片中所有的歌曲,《雪絨花》是其中最憂傷的歌曲。相比於其他歌曲大多數是由瑪麗亞教孩子們所唱的,往往以歡快積極的旋律為主基調,《雪絨花》是影片中由上校演繹的一首曲子,並且上校幾乎僅唱了這首曲子。 上校在全劇中一共唱過《雪絨花》兩次,可是這兩次相同的演唱,卻飽含了他完全不同的情感。前者迷茫而哀思,後者悲傷而堅定。兩次演唱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其實正是上校的成長。
我們不妨從上校兩次歌唱《雪絨花》的前因後果以及思想感情探索他的心路歷程。
瑪麗亞剛到上校家當家庭教師時,上校去維也納找男爵夫人,要求瑪麗亞看住孩子們。可是瑪麗亞在上校走了之後,帶孩子們出去郊遊並教會他們唱歌,希望孩子們可以在男爵夫人到來的時候表演歌劇歡迎男爵夫人。不巧的是上校提前回到了家,看著瑪麗亞和孩子們弄得一身臟,還掉到了水裡,一時間怒不可遏。瑪麗亞在關於孩子教育方面與上校激烈爭吵,他一氣之下讓瑪麗亞卷鋪蓋走人。可就在這時,屋子裡傳來了孩子們的聲音,這些孩子們正在用瑪麗亞教給他們的歌曲去歡迎男爵夫人。
這是影片中非常經典的一段,上校在聽到歌聲後,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和孩子們一起唱了起來。我們可以注意到,在上校和孩子們唱歌的時候, 他的眼中含著氤氳,這是在妻子去世之後再也不曾聽到的歌聲了!他的目光滿懷深情,卻又暗藏著哀思,彷彿在追憶著和妻子在一起的時光,讓觀者無不感受到他眼中所蘊涵著的巨大的痛苦。 這正是在這次機會,上校真正改變了對瑪麗亞的看法。
在當天晚上,上校在影片中第一次歌唱了《雪絨花》,孩子們和瑪麗亞一致請求他唱一首,他這才接過吉他。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永遠守護我的家鄉」的時候,他的眼神迷離了,望向遠方,他一定是回憶起了與妻子和孩子們曾經快樂的生活。
可是當我們細細品味上校的目光的時候,我們結合時代背景,就能發現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20世紀30年代,正處希特勒大舉入侵同化奧地利,整個國家處在將要淪落在德國納粹的黑暗統治前夕。在希特勒高壓政策的威脅下,奧地利同意了與德國合並。整個國家名存實亡,我想,此時的上校眼中,更多的還是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前途的迷茫。或許,這正是古人所說的那種亡國恨吧。
上校和瑪麗亞最終發現了彼此才是相愛的人,走到了一起。可就在他們度完蜜月歸來的時候,奧地利的局勢已經變得非常嚴峻,到處都是德國人的軍隊和納粹分子。表面上的和平合並其實暗流洶涌,只是掩飾納粹吞並奧地利的掩飾。為了加強統治,納粹要求權貴們的家中應掛上納粹黨旗。盡管大多數人不情願,但是迫於納粹的高壓政策,幾乎所有的人都屈服了這一辱國的要求。只有上校一家除外,上校不允許家中掛有納粹的黨旗, 在他回到家中的時候,看到朋友麥斯為了保護他掛上的納粹旗時,一把將其拽下並撕成兩半。 其實,上校對國家的愛遠不僅如此,而是從方方面面的細節都能體現出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他對於別人說德國非常敏感,在德奧合並的大背景下,人人自危而不敢以奧地利人自居,可上校敢。即使是朋友麥斯試圖說服他接受德奧合並的現實,上校也不顧情面,怒不可遏。
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才有了上校第二次歌唱《雪絨花》的契機。柏林給上校來電,要求他到德國的海軍基地任職,家人也要處於納粹的監督之下,這在一向愛國的上校看來是絕不可能會答應的事情。可是納粹勢大, 倘若不答應,妻子和孩子恐怕都不能保住性命,於是上校決定帶著一家人出逃。 就在上校一家人准備逃出祖國的晚上,當他們剛一出門,就發現已經被德軍包圍。情急之下,上校以音樂會為借口,帶孩子們去參加音樂會。納粹一直強調德奧和平合並,為了給別人營造奧地利一切都沒有改變的錯覺,一時間也不好拒絕,只能同意了這一要求。
第二次歌唱《雪絨花》是整個影片的高潮,愛國的情緒達到了頂峰,每當看到這段都不禁熱淚盈眶。正如他所說的:「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一半的時候,上校已經哽咽了,無法繼續下去,妻子瑪麗亞帶著孩子們接著唱了下去。現場的氣氛達到了頂峰,盡管場上的納粹虎視眈眈,所有的奧地利人都和上校一家高聲地歌唱了起來。
雪絨花,雪絨花,今晚我就要離去,願你永遠守護我的家鄉......
雪絨花其實寄託的正是戰爭年代,在德國納粹的黑暗陰影下,勇敢愛國者寧死不屈的決心。它飽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丈夫對妻子的思念,人民對國家的忠誠等各種復雜情緒。兩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決定了整個影片的感情基調,前半段輕快明亮,而後半段深沉憂傷。可以說瑪麗亞為這個家庭帶來了音樂之聲,而整個家庭給所有奧地利人詮釋了音樂之魂。
一部優秀的電影所包含的優秀特質是方方面面的,以上以根據兩位主人公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實際上,電影中對於人物的塑造有很多,比如說修道院修女的成長,男爵夫人與上校的交往,麥斯在整個大環境下,其實是大多數奧地利上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對納粹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卻又想保全自身的心理。還有處在社會中下層階級的勞夫,又代表了小人物在黑暗大勢來臨時的抉擇。因此,影片雖然說的是上校一家,可是實際上卻是20世紀30年代整個奧地利社會的縮影。
與戰爭片相比,這部電影是如此的溫婉明亮卻又直擊心靈深處,我強烈推薦《音樂之聲》!
G. 《音樂之聲》男主角馮·特拉普上校家中去世,你對此人了解多少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生平事跡
普盧默的一生,幾乎獲得過所有大家熟悉的電影界大獎
奧斯卡、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艾美獎、托尼獎等等。在2010年、2012年、2018年,普盧默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2012年,普盧默憑借《初學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當時82歲的克里斯托弗成為奧斯卡史上獲獎年齡最大的演員,因為奧斯卡也才舉辦了84屆。
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老人致敬吧。
H. 《音樂之聲》昂揚著輕快的音樂見證美好感情,瑪利亞與上校在一起了嗎
這部電影聚焦於一個名叫瑪麗亞·特蕾莎修道院的修道院,瑪麗亞年幼就成為孤兒,但從小受到了嚴格和完備的教育,特別是藝術方面功底扎實。她雖是一位見習修女,卻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敢於追求理想,立場堅定不隨波逐流,多才多藝,又熱愛生活,有一顆寬容善良的心。她在一個家庭的當老師,在這她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瑪利亞與上校還在度蜜月的期間,德國就發動戰爭侵略了奧地利,上校趕回家後對德國的安排不滿意就帶著一家老小出逃,可是在途中被密探發現 差點被抓,上校在麥斯和修女的幫助下帶著孩子參加音樂節借機逃跑,最後得償所願。瑪利亞與上校過上了甜美幸福的生活,有著歡快地音樂,有著可愛的孩子。
I. 音樂之聲是什麼劇
《音樂之聲》是一部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其主題曲與電影同名!
劇情: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女院長(Mother Abbess)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瑪麗亞)、Maria(修女們))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師離開的 音樂之聲電影劇照(20張)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教師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本段插曲:I Have Confidence(瑪麗亞))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休閑的服裝,帶領他們到花園水池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麗莎和羅夫)、My Favourite Things(瑪麗亞)、Do-Re-Mi(瑪麗亞和孩子們))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埃爾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妻子去世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即孤獨的牧羊人,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 Reprise(孩子們、The Lonely Goatherd (瑪麗亞和孩子們)、Edelweiss(上校和麗莎))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又譯:蘭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 音樂之聲宣傳海報(12張)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陷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本段插曲:So Long, Farewell(孩子們))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要鼓起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院長)、My Favourite Things Reprise(孩子們)、Something Good(瑪麗亞和上校)、Maria Reprise(修女們))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連大女兒麗莎深愛的小夥子羅夫也成了納粹下的一員。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而上校和瑪利亞不同意在自己家掛納粹國旗,但當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瑪麗亞和麗莎)、Do-Re-Mi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Edelweiss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So Long, Farewell Reprise(瑪麗亞、上校和孩子們))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借著音樂的掩護逃離演出現場,納粹尾隨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但被羅夫發現,並且漏了行蹤,之後開車躲過納粹的追蹤,而納粹的車卻被修女們拔掉了電動機,不能發動追趕,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 Reprise(修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