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1965年大眾電影第五期圖片

1965年大眾電影第五期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30 01:39:51

Ⅰ 《大眾電影》三次重要的第1期封面人物,你知道是誰嗎

《大眾電影》是中國電影史發展的見證,是幾代人的記憶!

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雜志之一,尤其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各個報刊書亭,都是把《大眾電影》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讓人一眼就發現。

《大眾電影》的封面人物,都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電影演員 ,不但影迷們喜歡收藏,普通人也喜歡看封面上的俊男靚女。

《大眾電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創刊,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當年出刊13期。1951年出刊17期,兩年連號共出30期。

1952年文藝整風運動中,《大眾電影》被迫停刊數月。 1952年5月,《大眾電影》和北京出版的《新電影》合刊,重新出版。當年出刊15期,其中1-2期是合訂本。

1966年第6期後停刊,至此累計出版306期。

1979年1月在北京復刊,直到現在。

2014年全新改版上市。

《大眾電影》如今走過了70多個年頭,創下中國文藝類雜志單期960萬發行量的最輝煌記錄,早期刊物在收藏市場最高單價甚至過千。

1950年第1期創刊號封面是蘇聯黑白電影《團的兒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亞 。小英雄凡尼亞純真的面孔,被當成愛的崇高表現。

《團的兒子》(外文名CblHonKa)由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1946年上映,導演傅·普羅妮娜,主演尤臘·楊金,阿·莫洛佐夫,片長75分鍾。

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譯制。

蘇聯紅軍某騎兵營在一個深夜邂逅四處流浪的孤兒伐尼雅,伐尼雅聰明倔強,深受騎兵戰士的喜愛。當時戰爭非常激烈,紅軍准備將伐尼雅送往後方。但是,伐尼雅想方設法逃回,幾經曲折加入紅軍,智殲德兵,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團的兒子」。

創刊號最大的一張16開明星插頁,是蘇聯進口片《詩人萊尼斯》的一個鏡頭,前蘇聯人民藝術家、斯大林獎金獲得者塔馬拉.馬卡洛娃的個人藝術照。

初期的《大眾電影》推薦外國電影時,以蘇聯電影最多。「文革」前中國引進外國影片的數量達857部,蘇聯電影就佔到了近一半。

1979年第1期(復刊號)封面是電影《大河奔流》劇照:梁晴(張金玲飾)、海天亮(劉衍利)。

《大河奔流》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劇情電影,由謝鐵驪、陳懷皚執導,張瑞芳主演,1978年上映。

張金玲,1951年2月25日出生於河北滄縣, 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 (另兩朵是劉曉慶和李秀明)。在拍攝《大河奔流》後,在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中飾演女主角,還參加電視連續劇《遠洋船長和他的妻子》等。

劉衍利,1954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1977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過《大河奔流》、《婚禮》、《知音》、《新兵馬強》、《金鹿兒》、《山叮咚》等影片,扮演的多是配角,卻個個鮮明生動,充滿青春氣息,八十年代中期淡出影壇。

《大眾電影》2014年第1期(試刊號)封面人物是葛優。

葛優,1957年4月19日出生於北京市,國家一級演員,當今中國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

葛優以戲劇出名,以正劇奠定他的影壇地位。

葛優在喜劇領域,特別是和馮小剛合作的賀歲電影里,獨特的幽默,讓觀眾印象深刻。非凡的表演能力,所依靠的不僅僅是嫻熟的台詞和豐富的表情,還有他獨有的牽動靈魂的演繹方法。

一生拍片無數 ,代表作品有《活著》、《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夜宴》、《非誠勿擾》、《讓子彈飛》、《天下無賊》、《甲方乙方》等,飾演的角色個個經典,是中國電影票房的保證。

葛優參演了《霸王別姬》,主演了《活著》,這兩部作品在華語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難以超越的佳作。

一生獲獎無數 ,獲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等。

Ⅱ 大眾電影雜志最有收藏價值的是

1952年第11期。
大眾電影雜志則是1950年6月在上海創刊,1952年4月,與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編輯的《新電影》合並,由上海遷至北京編輯出版,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遷回上海與《上海電影》合並,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

Ⅲ 大眾電影的出版情況

1950-1966年度
《大眾電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創刊,當年出刊6期。1951年出刊24期,兩年連號共出30期
5001《大眾電影》創刊號(1950年)—蘇聯電影《團的兒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亞。5001b封底也採用了進口片《詩人萊尼斯》的一個鏡頭。 曾再版四次。
5004《兩家春》
5107《大地重光》
5114《解放了的中國》
5114《武訓傳》主演趙丹
5116《鋼鐵戰士》
1952年文藝整風運動中,《大眾電影》被迫停刊數月。 1952年5月,《大眾電影》和北京出版的《新電影》合刊,重新出版。當年出刊15期,其中1-2是合訂。
5215《南征北戰》
1953年共出24期
5303《龍須溝》主演於是之
1954年共出24期
1955年共出24期
5511《南島風雲》
1956年共出24期
5601《夏天的故事》
5605《董存瑞》張良主演
1957年共出24期
5706《家》
5711《李時珍》主演:康泰和趙丹
5715《羅漢錢》
5719《寂靜的山林》主演:王心剛
5721《鳳凰之歌》
1958年共出24期
5802b《護士日記》電影《護士日記》中王丹鳳飾演的簡素華
5816《英雄虎膽》中曾泰,主演於洋
1959年共出24期
5905《紅色的種子》中華小鳳,主演秦怡
5910《千女鬧海》主演向梅
5917《青春之歌》 主演謝芳
5919《花逢春雨》主演張圓
1960共出24期,
6011《向海洋進軍》
1961年改為12期,但有05-06合期,也有分期,不明白,0102為合期。
1962年共出12期
6210《碧海丹心》中的金小妹
6210b《錦上添花》中的鐵英,李長樂扮演
6211《南海潮》主演吳文華
62116b《冰山上的來客》
6212《停戰以後》中張平飾演的顧青
1963年共出12期,0506為合期
6302《鄂爾多斯風暴》主演溫錫瑩
6305-06《李雙雙》主演張瑞芳
6305-06b《哥倆好》主演張良
6307《紅日》演員:高博和張伐
6307b《萬木春》主演梁音
6308《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亞林和金迪
6308b《金沙江畔》曹雷扮演的卓瑪
1964年共出12期,0203,0809均為合期
6401《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主演金迪
6402《奪印》主演李炎
6402b高寶成(左)
6403b趙丹
6405《農奴》主演旺堆(藏族)
6405b張伐(左)和張良
6407b中叔皇
6408-09《霓虹燈下的哨兵》
6408-09b《草原雄鷹》中的卡得爾(阿不都熱赫曼。阿瓦孜飾)
6410-11b《千萬不要忘記》
1965年共出12期,0809,1011均為合期
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停刊,本年共出6期,至此文革前累計共出版的306期
6601b電影《紅色背簍》主演史大千
6602《三進山城》主演梁音
6603b電影演員於洋
6605《草原英雄小姐妹》 1979年1月在北京復刊,
1979年度
1979年第一期(復刊號)封面是影片《大河奔流》的一張劇照,左為電影演員張金玲。張金玲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另二朵是劉曉慶和李秀明。1979年第2期《大眾電影》用《阿詩瑪》劇照作封面。
1979年第三期 張玉紅.
1979年第四期封面取自話劇《報童》一張劇照。
1979年第五期封面陳沖
1979年第5期封底英國電影《水晶鞋和玫瑰花》,起爭議。
1979年第6期《大眾電影》封面刊登了《婚禮》中盛敏(劉曉慶扮演)的劇照,
1979年第七期封面取自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一張劇照。左為楊在葆,右為張金玲。
1979年第8期《大眾電影》以孫道臨作為封面人物。
1979年《大眾電影》第九期封面為潘虹
1979年《大眾電影》第十期封面為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1915-1980)。
1979年《大眾電影》第十一期封面女郎冷眉。
1979年《大眾電影》第十二期封面女郎李元華。
1980年度
1980.01該期封面人物祝希娟在影片《啊!搖籃》中扮演李楠。
1980.02該項期封面李仁堂在影片《淚痕》中扮演朱克實。
1980.03該期封面取自影片《歸心似箭》劇照。上方是男主角趙爾康,下方是女主角斯琴高娃。
1980.04 該期封面女郎程曉英。
1980.05 該期封面女郎張瑜。
1980.06 該期封面女郎陳沖。
1980.07 該期封面女郎劉曉慶
1980年8月封面:影片《今夜星光燦爛》中的何戰雲(唐國強飾)和楊玉香(李秀明飾)
80年8月封底:影片《白蛇傳》中的白蛇(李炳淑飾)
80年9月封面:影片《紅牡丹》中的紅牡丹(姜黎黎飾)
80年9月封底:影片《好事多磨》的劇照
80年10月封面:影片《幽靈》中的夏征蘭(邵慧芳飾)
80年10月封底:日本影片《絕唱》的劇照
80年11月封面:影片《苦戀》中的凌晨光(劉文治飾)和綠娘(黃梅瑩飾)
80年11月封底:日本著名電影演員中野良子
80年12月封面為高英,在影片《燕歸來》中扮演女主角路燕。
本年度達到發行最高950萬冊。
1981年度
81年1月封面:上影演員張瑜
81年1月封底:峨影演員潘虹
81年2月封面:影片《孔雀公主》中的勐奧東板公主 ;穆魯娜(李秀明飾)
81年2月封底:《愛情啊,你姓什麼?》中的三個青年演員顏正安、洪學敏、陳鴻梅
81年3月封面:故事片《傷逝》劇照
81年3月封底:義大利籍女演員索菲亞·羅蘭
81年4月封面:故事片《山重水復》劇照
81年4月封底:香港電影演員陳思思
81年5月封面:故事片《南昌起義》劇照
81年5月封底:故事片《沙鷗》劇照
81年6月封面:第四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張瑜(《廬山戀》中周筠飾演者)
81年6月封底:第四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達式常(《燕歸來》中林漢華飾演者)
81年7月封面:故事片《七月流火》劇照
81年7月封底:美國影片《雨中曲》演員賽德·查理斯
81年8月封面:《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中的荒妹
81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王馥荔
81年9月封面:《知音》中的蔡鍔
81年9月封底:青年演員姜黎黎
81年10月封面:《海囚》中的唐金龍(達奇飾)和姚杏春(隋永清飾)
81年10月封底:日本著名電影演員山口百惠
81年11月封面:《祝福》中的祥林嫂(白楊飾)
81年11月封底:香港影星石慧
81年12月封面:《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金安哥飾)和楊虎城(辛靜飾)
81年12月封底:《潛網》中的羅弦(劉曉慶飾)
1982年度
82年1月封面:《駱駝祥子》中的祥子(張豐毅飾)和虎妞(斯琴高娃飾)
82年1月封底:《勿忘我》中的雯雯(方舒飾)
82年2月封面:影片《牧馬人》中的李秀芝(叢珊飾)
82年2月封底:《苔絲》中苔絲飾演者娜斯塔西婭·金斯基
82年3月封面:體育、電影明星聯歡特寫(周曉蘭和龔雪)
82年3月封底:《當代人》中的蔡明(張甲田飾)和王維丹(張曉磊飾)
82年4月封面:影片《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潘虹飾)
82年4月封底:北影廠青年演員楊海蓮
82年5月封面:「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張雁
82年5月封底:「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李秀明
82年6月封面:《喜盈門》中的水蓮(溫玉娟飾)
82年6月封底:《鄉情》中的翠翠(任冶湘飾)
82年7月封面:第五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王心剛
82年7月封底:《石榴花》中的石榴花(龔雪飾)
82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斯琴高娃
82年8月封底:《茶館》中的王利發(於是之飾)和小丁寶(尚麗娟飾)
82年9月封面:中日兩國青年電影演員在一起(左為沈冠初、右為紺野美沙子)
82年9月封底:《閃光的綵球》中的輔導員(趙靜飾)
82年10月封面:《心靈深處》中的女軍醫歐陽蘭(劉曉慶飾)
82年10月封底:《人到中年》中的陸文婷和傅家傑(潘虹、達式常飾)
82年11月封面:《陌生的朋友》中的女主角(李羚飾)
82年11月封底:《甜女》的甜女(洪學敏飾)
82年12月封面:《大地之子》中的海雲(娜仁花飾)
82年12月封底:《這不是誤會》中的李曉青(陳燁飾)
1983年度
83年1月封面:《秋瑾》中的秋瑾(李秀明飾)
83年1月封底:上影演員郭凱敏
83年2月封面:《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沈潔飾)和瘋女人(張閩飾)
83年2月封底:美國女演員德博拉·拉芬
83年3月封面:《青春萬歲》中的楊薔雲(任冶湘飾)
83年3月封底:峨影演員潘虹
83年4月封面:影片《都市裡的村莊》中的丁小亞(殷亭如飾)和杜海(韋國春飾)
83年4月封底:青年演員蕭雄
83年5月封面:《夕照街》中的石頭(遲志強飾)和小娜(黎蘋飾)
83年5月封底:世界著名演員英格麗·褒曼
83年6月封面:潘虹與斯琴高娃 第三屆金雞獎和第六屆百花獎
83年6月封底:小演員方超與王佳瑩
83年7月封面:影片《快樂的單身漢》中的丁玉潔(龔雪飾)
83年7月封底:第六屆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獲得者姜黎黎
83年8月封面:《血,總是熱的》男主角羅心剛(楊在葆飾)
83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趙娜
83年9月封面:《我們的田野》劇照
83年9月封底:電影演員宋春麗
83年10月封面:《雷雨》中的繁漪(顧永菲飾)
8 3年10月封底:日本電影演員松坂慶子
83年11月封面:《鍋碗瓢盆交響曲》女主角劉俊英(殷亭如飾)
83年11月封底:青年演員叢珊
83年12月封面:《大橋下面》中的女主角秦楠(龔雪飾)
83年12月封底:朝鮮女演員金貞花
1984年度
84年1月封面:影片《寒夜》中曾樹生(潘虹飾)
84年1月封底:女演員劉曉慶
84年2月封面:影片《十六號病房》中的常琳(李羚飾)
84年3月封面:影片《藍色的花》中的妞妞(沈丹萍飾)
84年3月封底:電影演員王馥荔
84年4月封面:《道是無情勝有情》中的袁瀚(朱時茂飾)和妻子(牛翠敏飾)
84年4月封底:電影演員倪萍
84年5月封面:《風吹嗩吶聲》中的德琪(金鑫飾)
84年5月封底:日本演員櫻田淳子
84年6月封面:第七屆百花獎、第四屆金雞獎最佳女演員龔雪
84年6月封底:第七屆百花獎、第四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楊在葆
84年7月封面:第四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宋曉英
84年7月封底:第七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劉信義
84年8月封面:故事片《邊城》劇照
84年8月封底:電影演員張偉欣
84年9月封面:影片《人生》中的巧珍(吳玉芳飾)
84年9月封底:香港電影演員鍾楚紅
84年10月封面封底:攀登(自左至右:趙越、錢勇夫、張曉敏、宋春麗、叢珊、沈丹萍、倪萍、林芳兵、沈冠初)84年11月封面:《高山下的花環》劇照(梁三喜和韓玉秀)
84年11月封底:電影演員陳燁
84年12月封面:影片《花園街五號》中的劉釗(龐學勤飾)和呂莎(方舒飾)
84年12月封底:美國青年電影演員戴安·蓮
1985年度
85年1月封面:青年電影演員朱琳
85年1月封底:日本電影演員吉永小百合
85年2月封面:影片《譚嗣同》中的譚嗣同(達式常飾)
85年2月封底:美國新星波姬·小絲
85年3月封面:電影演員劉曉慶、張瑜
85年3月封底:台灣電影演員林青霞
85年4月封面:第五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李羚
85年4月封底:法國影壇新秀瓦萊里·卡佩絲姬
85年5月封面:《紅衣少女》中飾安然的鄒倚天
85年5月封底:日本演員田中裕子
85年6月封面:《日出》中的陳白露(方舒飾)
85年6月封底:日本著名電影演員大竹忍
85年7月封面:本屆金雞獎、百花獎選出的最佳女主角李羚、吳玉芳
85年7月封底:被譽為影、視、歌三棲明星的香港演員陳美齡
85年8月封面:《代理市長》劇照
85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葉倩文
85年9月封面:《末代皇後和皇妃》中的婉容(潘虹飾)
85年9月封底:日本著名演員山口百惠
85年10月封面:《無情的情人》中的娜梅琴措(劉曉慶飾)
85年10月封底:美國影星娜塔西婭·金斯基
85年11月封面:法國影星伊莎貝爾·阿佳妮
85年11月封底:中國青年演員殷亭如
8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林芳兵
85年12月封底:美國影星泰坦·奧尼爾
1986年度
86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朱琳
86年1月封底:電視劇《紅樓夢》中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
86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叢珊
86年2月封底:蘇聯演員伊利娜·舍甫丘克
86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方舒
86年3月封底:日本演員朝比奈
86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白靈
86年4月封底:香港演員胡慧中
86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娜仁花
86年5月封底:美國影星戴安·蓮恩
86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許亞軍
86年6月封底:美國演員詹妮弗·康奈莉
86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傅藝偉
86年7月封底:日本演員田中裕子
86年8月封面:第九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方舒
86年8月封底:義大利演員奧爾內拉·穆蒂
86年9月封面:台灣影星林青霞
86年9月封底:美國影壇新秀塔妮·韋爾奇
8610封面:張小敏
8611封面:林芳兵
8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李小燕
86年12月封底:美國青年演員梅莉莎·吉爾伯特
1987年度
87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宋佳
87年1月封底:好萊塢華裔演員趙家玲
87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萬瓊
87年2月封底:美國演員戴安·蓮恩
87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王姬
87年3月封底:日本青年演員澤口靖子
87年4月封面:電影演員朱琳
87年4月封底:台灣演員呂秀菱
87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小敏
87年5月封底:美國演員戴安·蓮恩
87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麥文燕
87年6月封底:香港演員鍾楚紅
87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小磊
87年7月封底:香港演員王祖賢
87年8月封面:譚小燕
87年8月封底:布魯克·希爾茲
87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李小燕
87年9月封底:世界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
87年10月封面:劉曉慶
87年10月封底:美國演員伊麗莎白·泰勒
87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李芸
87年11月封底:香港演員汪明荃
87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劉冬
87年12月封底:阿蘭·德隆
1988年度
88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小敏
88年1月封底:美國著名影視明星謝麗·哈克(左)傑克琳·史密斯(中)雪莉·萊德
88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柳荻
88年2月封底:美國著名演員瑪麗蓮·夢露
88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陶慧敏
88年3月封底:法國影星蘇菲·瑪索
88年4月封面:《紅高粱》女主角扮演者鞏俐
88年4月封底:美國演員戴安·蓮恩
88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薩仁高娃
88年5月封底:香港影星周潤發
88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徐莉莉
88年6月封底:美國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88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李鳳緒
88年7月封底:美國影星菲比·凱絲
88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毛阿敏
88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利智
88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呂麗萍
88年9月封底:香港演員成龍
88年10月封面:台灣演員胡慧中
88年10月封底:著名演員潘虹
88年11月封面:電影演員宋春麗
88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辛西亞·吉布
88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馬羚
88年12月封底:台灣演員王祖賢
1989年度
89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譚小燕
89年1月封底:台灣演員劉瑞祺
89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趙越
89年2月封底:華裔美國影星尊龍
89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蓋麗麗
89年4月封底:美國演員亨弗萊·鮑嘉
89年5月封面:台灣演員林青霞
89年5月封底:青年演員張其
89年6月封面:著名演員費翔
89年6月封底:青年演員梁玉瑾89年7月封面:著名演員陳沖
89年7月封底:台灣演員齊秦
89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史可
89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申軍誼
89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鞏俐
89年10月封底:台灣演員秦漢
89年12月封面:台灣影星劉瑞琪
89年12月封底:青年演員東方聞櫻
1990年度
90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張曉敏
90年1月封底:美國演員艾莉莎·米蘭諾與香港演員葉蘊儀
90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傅藝偉
90年2月封底:美國演員布魯克·希爾茲
90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周潔
90年3月封底:香港影星鄭裕玲
90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苗苗
90年5月封底:蘇聯演員娜塔麗婭·涅果達
90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賈宏聲
90年7月封底:香港影星張曼玉
90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張艷麗
90年8月封底:美國演員詹妮弗·康納莉
90年9月封面:台灣影星林青霞
90年9月封底:美國影視明星傑克琳·史密斯
90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金夢
90年10月封底:美國影星艾麗莎·米拉諾
90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紅
90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莉·湯普森
90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夏菁
1991年度
91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張豐毅
91年1月封底:青年演員馬曉晴
91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史蘭芽
91年2月封底:香港影星鍾楚紅
91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岳紅
91年3月封底:台灣影星劉瑞琪
91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凱麗
91年4月封底:台灣演員齊秦
91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蓋麗麗
91年5月封底:日本演員松坂慶子
91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張曉敏
91年6月封底:台灣影視明星張佩華
91年7月封面:鄭爽
91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張晏
91年8月封底:美國青年影星薇諾娜·賴德
91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傅麗莉
91年9月封底:美國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91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賈妮
91年10月封底:青年演員瞿穎
91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劉爽
91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朱莉婭·羅伯茨
91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林芳兵著唐代服裝參加賑災義演劇照
91年12月封底:美國演員梅甘·福洛斯
1992年度
92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許晴
92年1月封底:台灣演員席曼寧
92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路遙
92年2月封底:青年演員閻青
92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茅海童
92年3月封底:美國演員德諾薇·賴德
92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周潔
92年4月封底:美國演員珍妮特·傑克遜
92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鞏俐
92年5月封底:美國演員詹妮弗·康奈莉
92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何晴
92年6月封底:美國演員克里斯蒂·斯旺森
92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辛穎
92年7月封底:法國演員瑪蒂爾達·梅
92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弘
92年8月封底:美國演員艾莉莎·米蘭諾
92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瞿穎
92年9月封底:美國明星麗塔·海沃絲
92年10月封面:著名演員劉曉慶
92年10月封底:法國演員安妮·帕里勞德
92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孔琳
92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米拉·喬娃薇琪
92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寧靜
92年12月封底:香港演員劉德華
1993年度
93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馬羚
93年1月封底:美國影星莎朗·斯通
93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石蘭
93年2月封底:香港歌、影紅星葉玉卿
93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鄭爽
93年3月封底:俄羅斯女演員伊琳娜·阿賈洛娃
93年4月封面:蓋克
93年4月封底:香港影星王祖賢
93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許晴
93年5月封底:美國影星薇諾娜·賴德
93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弘
93年6月封底:美國女星希瑟·洛克莉爾
93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閻青
93年7月封底:影壇新秀苗乙乙
93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蓋麗麗
93年8月封底:香港女星陳玉蓮
93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艾敬
93年9月封底:青年演員楊揚
93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紅
93年10月封底:香港歌星郭富城
93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傅麗莉
93年11月封底:美國女星朱莉婭·羅伯茨
93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茅海童
93年12月封底:香港影星楊紫瓊
1994年度
94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鞏俐
94年1月封底:香港演員關之琳
94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趙明明
94年2月封底:青年演員潘婕
94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林芳兵
94年3月封底:台灣演員王祖賢
94年4月封面:《鳳凰琴》女主角扮演者劇雪
94年4月封底:青年演員辛穎
94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於慧
94年5月封底:青年演員茹萍
94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江珊
94年6月封底:英國演員加布里埃勒·安瓦爾
94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王志文
94年7月封底:美國演員莎朗·斯通
94年8月封面:劉曉慶扮演的武則天
94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都嘟
94年9月封面:許晴
94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王姬
94年10月封底:青年演員閻青
94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左玲
94年11月封底:美國女演員莎朗·斯通
94年12月封面:著名演員葛優
94年12月封底:美國女演員布麗吉特·方達
1995年度
95年2月封面:著名演員鞏俐
95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煒
95年3月封底:美國女演員德魯·巴里摩爾
95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紅
95年4月封底:張瑜、尤勇在《天龍之生》
95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趙明明
95年5月封底:香港女星周慧敏
95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田岷
95年6月封底:香港女星陳松齡
95年7月封面:張曉敏
95年7月封底:成龍
95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陶紅
95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鄭爽
95年10月封底:美國影星艾麗西亞·希爾弗斯通
95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茹萍
95年11月封底:青年演員史蘭芽
9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陶慧敏
95年12月封底:青年演員張豐毅
1996年度
96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許晴
96年之後的《大眾電影》封底全部給了羽西化妝品做廣告
96年2月封面:陳紅的新角色
96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李穎
96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謝蘭
9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袁莉
1997年度
97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趙明明
97年4月封面:胡忻
97年5月封面:李琳
97年6月封面:孫淳
97年8月封面:蓋麗麗
97年9月封面:李勇勇
97年10月封面:蔣文麗(即蔣雯麗)
2014年改版後封面:
2014年《大眾電影》第一期葛優--《私人定製》
2014年《大眾電影》第二期倪妮--《等風來》2014年《大眾電影》第三期陳思誠--《北京愛情故事》2014年《大眾電影》第四期李奧納多迪卡普里奧2014年《大眾電影》第五期趙薇2014年《大眾電影》第六期廖凡 --《白日焰火》柏林電影節影帝2014年《大眾電影》第七期徐崢
2014年《大眾電影》第八期黃曉明2014年《大眾電影》第九期張藝謀
萬影網始建於2012年2月,專門為全網用戶提供在線電影觀看,萬影網免費為您提供最新免費電影,最新電影,在線電影,在線觀看免費電影最新電影,在線電影盡在萬影網。
萬影網(onemovie.com)是《大眾電影》旗下新媒體產品。是一個用戶可參與的電影行業資訊與觀點互動平台。

Ⅳ 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袁泉(電影《中國醫生》中飾文婷)。

這是袁泉獲得的第三座百花獎杯,首座百花影後獎杯,金雞百花均為三度獲獎。

2021年主演電影《中國醫生》,憑借該片獲得東京電影節金鶴獎最佳女主角和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2022年主演電視劇《相逢時節》。

演藝事業之外,袁泉熱衷於公益事業。2002年成為北京市朝陽區志願者協會注冊會員。2008年當選上海國際電影節十大環保明星。

演藝經歷

1999年,出演首部電影《春天的狂想》,憑借飾演的周小玫一角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同年,出演首部話劇《梁祝》。

2000年,和潘粵明領銜主演霍建起導演的愛情電影《藍色愛情》,憑借飾演的劉雲一角獲得第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以及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2年,和劉燁領銜主演古裝武俠電視劇《有情鴛鴦無情劍》,飾演元娟公主;同年,主演張番番導演的電視劇《旋渦》,飾演尚朵;10月22日 ,在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憑借電影《美麗的大腳》獲得最佳女配角獎。

Ⅳ 1980年《大眾電影》封面,經典的銀幕劇照,一代人的懷舊時光

1961年,祝希娟在電影《紅色娘子軍》獲得首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主演有《無影燈下頌銀針》 《啊!搖籃》《模範丈夫》 《法人代表》《寇老西兒》 《再婚家庭》等影視作品。1962年,祝希娟被中國文化部評為中國電影二十二大影星。《啊!搖蘭》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隊伍沖破艱險,撤出包圍圈的故事。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1980年《大眾電影》2月刊封面:《淚痕》中的朱克實(李仁堂飾)

1979年,電影《淚痕》榮獲第三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以及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兩項殊榮。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是由周恩來總理特地指明舉辦的電影大獎。這是一部反四人幫題材的電影,表現形式是政治破案片,內容充滿了中國人熟悉的陰謀、暗鬥。

影片中,李仁堂演得很不錯,得百花影帝也算實至名歸。


1980年《大眾電影》3月刊封面:《歸心似箭》中的魏德勝(趙爾康飾)和齊玉貞(斯琴高娃飾)

《歸心似箭》講述負重傷被俘的東北抗聯某部連長逃出敵人的關押後,與一名救他的農村婦女產生了感情,正確處理了革命和愛情的關系,沖破重重難關,勝利回到部隊,重上抗日前線。斯琴高娃飾齊大爺的女兒玉貞,丈夫去世後,帶著兒子在深山裡艱難度日。她美麗賢惠、通情達禮。《歸心似箭》1979年上映。


1980年《大眾電影》4月刊封面:《櫻》中的女主角森下光子(程曉英飾)

程曉英,少年時代是上海市少年宮紅領巾廣播台的廣播員。粉碎四人幫後,程曉英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程曉英第一部故事片《櫻》中扮演女主角森下光子,較為成功地表現了一個日本知識婦女形象。這部影片在日本放映時,得到日本廣大觀眾的好評。1979年《櫻》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0年《大眾電影》5月刊封面:《廬山戀》中的周筠(張瑜飾)

《廬山戀》這部電影,相信很多70後、80後十分熟悉。《廬山戀》由張瑜和郭凱敏主演的愛情故事片,該片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劇中的周筠自小生長在海外,是一位對祖國懷有赤子之心的美麗活潑的少女。回到祖國後,在廬山 旅遊 時與耿樺相遇,並彼此產生愛慕之情。但因老一輩家族曾經的怨恨,兩人戀情遭受雙方家長的反對,但經過一番波折,兩人最終終成眷屬。

因這部電影,在廬山建了個電影院,只放映《廬山戀》,截止到1999年,放映了6300多場,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980年《大眾電影》6月刊封面: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獲得者陳沖

陳沖,一位具有 探索 精神的著名演員、編劇、導演、奧斯卡金像獎評委,好萊塢編劇家協會會員。她參演和編劇、導演的影視作品獲得許多獎項,其中電影《天浴》獲得很多獎項。

封面為1980年,陳沖憑借電影《小花》獲得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1980年《大眾電影》7月刊封面:最佳配角獎獲得者劉曉慶

劉曉慶當年可以說是紅得發紫,在影視界成就很高,獲得各種獎項也很多,她從一名小演員到一位大牌明星的背後是付出的辛勤汗水。她的銀幕形象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憶。

1980年出演《瞧這一家子》獲得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配角獎。


1980年《大眾電影》8月刊封面:《今夜星光燦爛》中的何戰雲(唐國強飾)和楊玉香(李秀明飾)

該片講述淮海戰場上,李秀明飾一個受苦受難的農村姑娘,弟弟被地主打死,父親不幸死去,她走投無路只得尋死時被解放軍戰士救回,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唐國強飾解放軍某部連長,是一位經驗豐富、作戰英勇的解放軍青年指揮員,,待人真誠,愛護戰士。在最後的戰斗中光榮犧牲。


1980年《大眾電影》9月刊封面:《紅牡丹》中的紅牡丹(姜黎黎飾)

《紅牡丹》於1980年上映,講述了舊 社會 馬戲明星紅牡丹及其師妹的坎坷經歷和悲慘命運的故事。姜黎黎因為拍了《紅牡丹》後紅極一時,《紅牡丹》作為長春電影製片廠的一部有名的電影紅遍大江南北。

姜黎黎飾演王蓮,賣身到馬戲團,後出落成一位色藝雙全的馬戲紅角——紅牡丹。


1980年《大眾電影》10月刊封面:《幽靈》中的夏征蘭(邵彗芳飾)

1980年邵慧芳因在《幽靈》中扮演夏征蘭而轟動影壇。

邵慧芳在《幽靈》中飾演一個文革期間被迫害的芭蕾舞女演員,以她純熟的肢體語言和茫然哀怨的眼神,成功刻畫了人物角色,得到觀眾的認可。之後,邵慧芳參加了《街上流行紅裙子》《絞索下的交易》《R4之謎》的拍攝。


1980年《大眾電影》11月刊封面:《苦戀》中的凌晨光(劉文治飾)和綠娘(黃梅瑩飾)

黃梅瑩1977年出演首部電影《萬水千山》。參演影視作品有《瞬間》《風雨下鍾山》《一往情深》《巍巍昆侖》《渴望》《孔雀》《大瓷商》《山楂樹之戀》《玫瑰炒肉絲》《青年醫生》 《囧媽》等。

劉文治196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兵臨城下》 ,主要參演的影視作品有《芒果之歌》 《熊跡》《水晶心》《高山下的花環》《孫中山》《楊貴妃》《京都紀事》《蘇武牧羊》《漢劉邦》 《王中王》《雪狼》《闖關東中篇》《建黨偉業》等


1980年《大眾電影》12月刊封面:《燕歸來》中的路燕(高英飾)

《燕歸來》於1980年上映。講述了路燕被打成「右派」後,20年後,獲得平反的路燕拒絕調回大城市,而是決心回到草原去,回到牧民中去,把餘生獻給邊疆的醫療事業。

1979年起高英先後主演《她倆和他倆》《燕歸來》等電影,2016年參演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曾獲得1979年度文化部青年演員優秀創作獎等獎項。

Ⅵ 66年第七期《大眾電影》雜志到哪裡購買

書店或者官網。
1.《大眾電影》雜志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電影雜志,創辦於1950 年6 月,單期947 萬冊印量的世界紀錄保持至今。2014 年《大眾電影》雜志攜手萬達集團全新改版,坐擁萬達旗下129 家影院、78 家IMAX、46 家五星級酒店等獨特的高端渠道,發行伊始即成為全國印量最大的電影雜志。
2.秉承「電影點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編輯風格,《大眾電影》以普及電影文化、推動電影發展、引領電影生活為使命,建立起涵蓋平面媒體、網路媒體、市場調研、行業咨詢、電影推廣及會務在內的系列產品和服務,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傳媒品牌。

Ⅶ 大眾電影的封面

《大眾電影》1979年第一期(復刊號)是粉碎「四人幫」後《大眾電影》復刊的第一期,內有茅盾先生書寫的祝詞,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追悼會通知,電影《祥林嫂》、《蝶戀花》、《哪吒鬧海》的介紹,《紅河激浪》的平反紀實以及楊麗坤的公開信等等。所有的這些都從側面見證了那個年代中國電影不屈不撓的旺盛生命力,中國電影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那些歷久彌新的影像。
1980年《大眾電影》第二期
該項期封面李仁堂在影片《淚痕》中扮演朱克實,獲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和上海電影文匯獎最佳男主角獎。
《淚痕》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8年拍攝的彩色故事影片,於1979年春節公演。該片描寫了粉碎「四人幫」以後,新上任的縣委書記朱克實針對縣里存在的嚴峻現實和復雜的歷史問題,頂住「四人幫」余黨設置的重重阻力,大刀闊斧平反冤假錯案的艱難過程。影片以「瘋女人」孔妮娜為主線,圍繞著被迫害致死的前縣委書記的歷史疑案,以及現實中大幹快上、勞民傷財的「土石嶺工程」,把七十年代末期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工作濃縮到了一個基層縣,是當時撥亂反正題材影片的代表作品。
1980年《大眾電影》第三期
該期封面取自影片《歸心似箭》劇照。下方是斯琴高娃,扮演劇中山民玉貞。
《歸心似箭》由八一電影製片廠1979年攝制。1939冬,抗聯連長魏得勝在激戰中負傷與戰友失散,並被捕。他設法逃出,並到金礦幹活,伺機找部隊。後又被日寇抓獲到煤礦做苦工。魏再次逃出,被山民玉貞所救。兩人產生了感情,但為了抗日魏得勝毅然告別玉貞。踏上了歸隊的路。
1980年《大眾電影》第四期
該期封面女郎程曉英,在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櫻》中扮演女主角森下光子,較為成功地表現了一個含蓄多情,內心豐富的日本知識婦女形象。
1980年《大眾電影》第五期
該期封面女郎張瑜,在《廬山戀》中扮演女一號周筠。
1980年電影《廬山戀》,號稱是中國第一部吻戲,不僅完美地呈現出了廬山的景色,而且還創造了多個紀錄。比如《廬山戀》是「文革」後國內首部表現愛情主題的電影,並且出現了當時罕見的吻戲;女主角張瑜片中的服裝,換了43套,遠遠超過《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的23套旗袍;當年的新人張瑜也憑這部《廬山戀》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觀眾心中的「夢中情人」,並當選第一屆金雞獎和同年百花獎的「雙料影後」。
1980年《大眾電影》第十期
該項期封面女郎邵慧芳,在影片《幽靈》中扮演女主角夏征蘭。
1980年《幽靈》轟動了影壇,影片的女主角夏征蘭是由邵慧芳扮演的。邵慧芳身材高佻,緊身的喇叭褲穿在她身上,襯托出了她的「魔鬼身材」,不誇張地說,在沒有服裝模特的80年代初,邵慧芳首先讓人們知道了身材美的標准。《幽靈》中女主角是一個文革期間被迫害的芭蕾舞女演員,邵慧芳以她純熟的肢體語言和茫然哀怨的眼神,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個角色特有的外貌。這個角色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演員的氣質與外貌和角色的要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也可以說是非邵慧芳莫屬。
1980年《大眾電影》第十一期
該封面取自影片《苦戀》一張劇照。從這張劇照上我們看到了演員黃梅瑩年輕的面孔。
民眾誰也沒有看過《苦戀》。因為該片當時在中南海遭禁。
《苦戀》的劇本由白樺創作,劇本寫了歸僑畫家凌晨光的遭遇。在美洲的某個國家,凌晨光享受著有別墅、汽車、畫室的豪華生活。祖國解放後,凌晨光夫婦返回祖國。在輪船駛入祖國領海看到五星紅旗之時,他們的女兒降生了,並取名為「星星」。回到祖國享受了短暫的快樂時光後,「文革」開始,凌晨光一家被趕到沒有窗戶的昏暗鬥室。女兒星星覺得在這個國家已經不能容身了,決定到國外去。凌晨光表示反對,女兒反問父親:「您愛這個國家,苦苦地戀著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凌晨光無法回答。此後,凌晨光被迫逃亡,藏身蘆葦盪,成為一個靠吃生魚、老鼠生活的荒原野人。劇終時,雪停天晴,文革剛結束,凌晨光的生命之火已經燃盡,他用最後一點力量,在雪地里爬出「一個碩大無比的問號」,屍體就是那個問號的點。
電影基調沉鬱,畫面反復出現大雁在天空寫成人字,從開頭貫穿到晨光的死去,像「電影詩」一樣含蓄、雋永。電影圈內人士普遍看好,所以當時的《大眾電影》在封面重點推薦。
1980年《大眾電影》第十二期
該期封面女郎高英,在影片《燕歸來》中扮演女主角路燕。
1980年的影片《燕歸來》,是一部描寫右派的故事片,影片雖然是控訴「四人幫」迫害知識分子的有悲劇色彩的電影,但電影拍攝的很美,一經上映,立刻得到了觀眾的好評。作為影片的女主角,高英的表演自然、流暢、深沉、細膩,把一個深受迫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從而達到了高英表演生涯的新的高峰。男演員達式常,因成功出演主角林漢華這個角色,一舉獲得了1981年百花獎的最男演員獎。
1981年《大眾電影》第十一期封面人物——白楊(影片《祝福》劇照)
由著名表演藝術家白楊1956年主演的影片《祝福》,1957年獲第十 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1958年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84年《大眾電影》第一期封面人物——潘虹(影片《寒夜》劇照)
《寒夜》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1944年,在大學教書的汪文宣帶全家逃到陪都重慶,靠當小職員的微薄收入供養家庭。妻子曾樹生(潘虹飾)不甘於這樣的清貧生活,主動出去做「交際花」來貼補家用,但最終受不了汪母的冷嘲熱諷而離家出走。抗戰勝利後,曾樹生回到家中,丈夫卻已經不幸病故。
1984年《大眾電影》第十期封面——攀登
1984年10月是令人難忘的。國慶當天,北京舉行了隆重的35周年慶祝儀式,我和我的同學們訓練了半年時間,為的就是能在國慶之夜到廣場去表演集體舞。而這一期的《大眾電影》也破天荒地將封面與封底連在一起,刊登一批當時活躍在銀幕上的中青年演員照片。
1987年《大眾電影》第一期封面人物——宋佳
宋佳,1962年生於山東青島。 1981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榮獲第十三屆、十四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1993年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學習戲劇, 1998年正式回國重返演藝圈,成功塑造了電視劇《嫂娘》中張敏的角色。獲第二十屆「飛天獎」最佳女演員、「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神農獎」。
1987年《大眾電影》第五期封面人物——張曉敏
張曉敏,1963年9月13日生,北京人。1982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非常大總統》是張曉敏表演最為突出的一部影片,她在該片中飾演國母宋慶齡,她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從一個眼神,一個運作等細枝末節上與宋慶齡靠攏,影片上映後,觀眾居然認定了張曉敏就是宋慶齡,在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選中,四項表演獎有三項被影片《芙蓉鎮》奪去,唯獨最佳女配角獎落在了張曉敏的頭上,張曉敏憑實力擊敗了在《芙蓉鎮》中有上乘表演且奪魁呼聲很高的兩位女配角,這在當時一時傳為佳話。1998年張曉敏去了美國。
1989年《大眾電影》第三期封面人物——鍾楚紅
1986年—1989年鍾楚紅主演影片《秋天的童話》(1987)、《月亮·星星·太陽》(1988)、《流金歲月》(1989)、《伴我闖天涯》(1989)。
1989年《大眾電影》第四期封面人物——蓋麗麗
蓋麗麗,1967年10月4日出生,山東青島人。1986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深造,影片《瀚海潮》(1985)是蓋麗麗第一次走上銀幕的影片,隨後,她分別在《金鴛鴦》、《老少爺們》、《斷喉劍》、《滴血黃昏》、《天朝國庫之謎》、《天出血》、《山神》、《月落玉長河》等影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989年《大眾電影》第七期封面人物——陳沖
陳沖1981年赴美留學。隻身勇闖好萊塢,出演《大班》(Tai-Pan,1986)、《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
1989年《大眾電影》第十期封面人物——鞏俐
鞏俐1987年主演《紅高粱》,1988年主演《一代妖後》、《代號美洲豹》,1989年主演《古今大戰秦俑情》。
1990年《大眾電影》第三期封面人物——周潔
周潔主演的影片《楊貴妃》、《垂簾聽政》、《解放大西北》等使她獲得了電影「百花獎」和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學士獎」的殊榮。
1990年《大眾電影》第七期封面人物——賈宏聲
1990年主演電影《銀蛇謀殺案》、《北京你早》。
1990年《大眾電影》第八期封面人物——張艷麗
1990年在電影《龍年警官》中飾演女模特阿玲

Ⅷ 中國文化變遷的例子

第一個十年:電影和音樂顯露大眾文化潛質
40年前,中國人剛剛走出大一統樣板文化的陰影,尚不知大眾消費文化為何物。大眾文化消費是以精英文化為代償。這是因為,精英文化較為敏感,覺醒得更早,而此時的大眾文化消費還只是一種潛流,只能藉助精英文化來表達。比如在文學方面,反思文學(其代表作為1977年11月發表的劉心武的《班主任》)、傷痕文學(其代表作為1978年8月11日發表於《文匯報》的盧新華的《傷痕》)、改革文學(其代表作為1979年2月發表的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都曾在大眾中廣為流行。戲劇舞台在經歷了最初的復排熱潮之後,遂有了北京人藝的《丹心譜》(作者蘇叔陽,1978年3月25日首演)和上海的《於無聲處》(作者宗福先,1978年10月首演),也曾風靡大江南北。
電影已經顯露出大眾消費文化的潛質,《大眾電影》的發行量和「百花獎」的投票量都曾達到八九百萬;《大眾電影》1979年第五期封底刊登了外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男女主角接吻的劇照,盡管有人寫信指責為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並宣稱社會主義不需要擁抱和接吻,但天窗既已打開,風雨之後,總是要見彩虹的。只是電影的表達方式仍以精英為主導,第四代、第五代的許多影片至今仍令人懷念,但正是他們的創作,最終導致了票房危機的發生,迫使電影界去探討好萊塢商業電影模式。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大眾文化消費方式的電視,這時還處於初創階段,1978年5月1日,原北京電視台正式更名中央電視台,這一年播出的電視劇僅有微不足道的8部,每部最多不會超過3集。

《大眾電影》1979年第5期封底照片
流行音樂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大眾文化消費最活躍的因素。上個世紀70年代最初幾年,《外國民歌二百首》和部分港台通俗歌曲已在一些青年中流行。1978年以來,鄧麗君和台灣校園歌曲在東南暖濕氣流的裹挾下北上,《何日君再來》《路邊的野花不要采》開始被人們四處傳唱,《外婆的澎湖灣》《蝸牛與黃鸝鳥》等亦流行於大學校園。1980年的北京街頭,已能看到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提著錄音機,跳迪斯科的青年。這一年的2月,第一個流行歌曲排行榜誕生,以《太陽島上》《泉水叮咚響》為代表的15首流行歌曲榜上有名。而李谷一的一首《鄉戀》,更以驚世駭俗的「靡靡之音」和氣聲唱法,引發了長久的爭論,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電視劇和電影回歸大眾文化本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大眾文化消費的爆發期。電視劇影響力迅速上升,成為大眾文化餐桌上的一道主菜。最初是靠引進以彌補節目的不足,從日本的《血疑》《姿三四郎》,巴西的《女奴》,美國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到中國香港的《上海灘》《戲說乾隆》之類。盡管有過許多爭議和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觀眾排遣寂寞時光,休閑娛樂,不能沒有這樣的消費方式。國內電視劇生產者很早就為電視劇的通俗化做出過努力,雖然《敵營十八年》作為最初的嘗試曾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和質疑,但國產電視劇的通俗化進程並沒有因此而終止。《西遊記》《紅樓夢》《烏龍山剿匪記》《籬笆·女人和狗》《濟公》《末代皇帝》《便衣警察》《公關小姐》《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月朦朧,鳥朦朧》《庄妃軼事》《唐明皇》《秋海棠》等眾多作品,對長篇電視連續劇的講述方式及題材的多樣化做了有益的探索;而《渴望》《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京都紀事》《皇城根兒》等,則嘗試了室內劇的生產方式,這些都大大推進了電視劇消費市場的形成。

電影對商業模式的嘗試或探索,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晚期才有了較為自覺的意識。馮小剛的賀歲片與張藝謀《英雄》式「大片」從不同的方向開啟了電影商業化的進程,而市場機制的引進,加入WTO所帶來的開放電影市場的巨大壓力,以及傳統電影發行體制逐漸為院線制所取代,給電影的商業化創造了機遇,提供了條件,電影因此回歸大眾文化的本性,成為2000年以後大眾狂歡的濫觴。
1990年代通俗文學的初興
文學在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精英式寫作的狂歡後,進入90年代,無論實驗的、探索的還是觀念式的寫作,都受到讀者的冷落而日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則是通俗的大眾文學。這個過程其實在80年代就開始了。最初是從海外引進的金庸(包括梁羽生和古龍)的武俠小說、高陽的歷史小說以及瓊瑤的言情小說,並在讀者中造成了廣泛和持久的影響。接下來,民國通俗小說成了出版商的「搖錢樹」。自清末直至1949年前,凡具有一定可讀性、又允許重印的近現代通俗文學作品,幾乎都被反復重印了不止一遍,有的甚至再版了多種不同的版本。像張恨水,怕是印得最多的,至今還在印。除張恨水外,秦瘦鷗、周瘦鵑、劉雲若、還珠樓主,以及張愛玲的書,都印了不少,深為廣大讀者喜愛。這種「重印熱」至今未見冷卻,隨著一些作者的書成為公版書,甚至還有增溫的趨勢。

把張愛玲歸入通俗文學一脈,有人也許會不高興,不甘心讓她與張恨水之流為伍。但如果我們將20世紀通俗文學的歷史聯成一條線,就會發現,《海上花列傳》和張愛玲恰恰居於這條線的兩端。作家阿城有個觀點,他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面貌和傳統,本來就是通俗的,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乃至張恨水的流行,可以作證;而「五四」以後的精英寫作反而是個「另類」,直到張愛玲才撥亂反正,重振通俗文學的主流傳統。海外著名學者李歐梵也是認同這種觀點的。就像來自香港的李碧華,她的小說中有對現代性的反省,但說到底也還是通俗文學。
這真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是精英文學寫作的持續高燒和讀者數量的日益萎縮,另一方面,則是通俗文學單靠海外引進和翻箱底兒支持著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這幾乎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景觀。在最初的若干年,通俗文學寫作實在很有限。當年有一位作家叫苗培時的,為《北京晚報》創作過連載小說《慈禧外傳》,還有人寫過少林寺的海燈法師、故宮里的神秘傳說等,但都不成規模,不成氣候。作為補充,通俗雜志開始廣為流行。《故事會》的發行量曾達到八九百萬,《知音》《家庭》的發行量也相當可觀。據調查,《故事會》的讀者群,主要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對於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我們的文學家們做得怎麼樣呢?實事求是地說,我們一直不缺少寫作通俗文學的作家或嘗試通俗化寫作的作家,也產生過一些很有影響的作品。90年代初有過汪國真的詩,小說有過《北京人在紐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但都是曇花一現,如過眼雲煙一般,很快就消散了,看不到後續的成果。當年,有一個「香港女作家雪米莉」,這是四川作家田雁寧與幾個朋友共同創造的一個品牌,曾在圖書市場上馳騁過一段時間,但也是很快就無聲無息了。表面看似乎是經營過度,損害了這個品牌,其實還有更加內在的原因。從歷史上看,整個文學界對通俗文學一直持有根深蒂固的歧視,看不起通俗文學和通俗文學作家,有些作家偶然為之,也羞於提起,有些作家索性就轉行了。還有些作家為了彌合想像中的讀者與實際讀者之間的巨大裂縫,也曾做過通俗化的努力,但由於這種努力是從精英文學的標准出發,試圖提高(實則閹割、改造)通俗文學的品質,所以收效甚微。試問,40年來,我們有過能和張恨水、劉雲若、還珠樓主、張愛玲,乃至金庸、瓊瑤,或李碧華比肩的通俗文學作家嗎?我看是沒有。

不過,退一步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通俗文學也有過發展比較好的作家和文學類型,比如善於寫警匪加言情的海岩,就顯示出一定的持續創作的能力和潛力。還有所謂官場文學,盡管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打壓,卻也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繼張平、王躍文之後,我們還看到有寫作《駐京辦主任》的王曉方。這些都是傳統寫作中比較難得的通俗文學的成果。
2000年後網路寫作的興起
通俗文學的真正改觀,卻是2000年後網路寫作的興起。有消息說,網上發表的小說,一年已達百餘萬部,這在傳統的文學生產體制中完全是不可想像的。就類型而言,則有玄幻、懸疑、盜墓、穿越、武俠、言情、商戰、職場、官場、青春等等。其中一部分作為圖書出版之後,發行量動輒都在10萬冊以上,有些甚至達到數十萬、上百萬,這和我們一貫所推崇的精英文學或精英小說只銷幾千冊或萬把冊的情況,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更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即通俗寫史和通俗讀史的讀寫相長,水漲船高,知名寫家層出不窮。歷史固不同於文學,但興起於網路的通俗寫史,往往在寫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借鑒了唐宋以來變文和話本講史的傳統;而讀者的態度也並不以此為學究式的歷史專著,而以消閑、解頤,間或取得一些歷史知識為目的。

實際上,網路寫作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一種強勁的勢頭。既然不被主流文學界認可和接納,便以一種自我放逐、放任自流的方式生存和發展著。在資本和技術的支持下,全新的傳播手段以及閱讀方式,給網路寫作者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無論寫作者、作品,還是讀者的數量,都以幾何級數增長,其規模常常令人嘆為觀止而又憂心忡忡。近年來,從中國作協到各省地方作協,都在大力發展網路作家,將其組織化,並規范其寫作,引導他們向主流寫作靠攏。但以網路作家數量之龐大,以及作為作協會員的網路作家數量之微不足道,要改變網路寫作的狀況,在目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盡管作協試圖給予個別網路作家以世俗所看重的社會地位,但是,文學界對於網路寫作的態度和評價,整體上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看來,文學價值觀、趣味觀的轉變,要比在組織上接納網路作家難多了。
票房·抖音·郭德綱:
大眾對娛樂的無盡慾望
無疑,網路寫作的繁榮是大眾文化在2000年後進入狂歡期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電影票房的爆炸式增長,亦成為大眾文化消費在2000年後的標志性事件。資本的大規模介入、新的消費群體的形成,以及網路寫作所提供的內容支持,使得電影(包括電視劇和游戲)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事實上,網路寫作已成為最重要的影視、游戲各種IP的供應商,而影視、游戲作品亦反哺網路寫作者,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動態格局。同時,新興的網劇、微劇、視頻直播、短視頻、抖音等更因傳播、收視的便捷而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電視綜藝節目的泛濫亦是2000年後大眾文化野蠻生長結出的一枚碩果,在收視率的脅迫和誘導下,以迎合觀眾趣味為訴求的每一次節目創新或改進,都進一步刺激了大眾對於娛樂的無盡慾望。

至於戲劇和舞台演出,我們不能不提到趙本山和郭德綱,二者都是大眾文化消費的寵兒,沒有他們,這個世界定會顯得異常寂寞。當孟京輝帶著他的《戀愛的犀牛》重新回到戲劇舞台的時候,他已經褪去了「先鋒」的蟬衣,把戲劇變成了可以向青年兜售的時尚。與需要自我更新的孟京輝相比,開心麻花、戲逍堂等就顯得輕松得多,他們誕生於市場經濟浪潮中,沒有太多的負擔,可以直接面對觀眾娛樂身心的要求,放手搞笑搞怪,以無厘頭的表演,天馬行空的情節,賺取觀眾的笑聲。
對大眾文化應更加寬容和理解
改革開放40年給大眾文化帶來了繁榮和發展,固然有其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眾文化自身發展帶來的機遇。首先是政治上的思想解放,政策有了明顯的松動和放寬,這才有了外來文化如文學、歌曲、影視作品的引進及民國通俗小說的重印,從而改變了其過去受冷遇、沒地位的處境,重新獲得了合法性。這也是政治成熟的一種表現。
其次在經濟方面,改革開放引進市場經濟、商品交換原則,也影響到文化產品的生產,也要講求經濟效益、市場份額,作家和出版商要考慮讀者的口味,電影、戲劇要考慮票房,電視也要考慮收視率,大眾文化自然大行其道。特別自1990年代以來,精英文化失去了往日社會群體的呼應,創作本身也越來越專注於對自身的探索,這也為大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

最後是文化觀念的進化。多元共存幾乎成為一種共識,對大眾文化的態度也更加寬容和理解。
所謂大眾文化,應該是以城市平民或市民為一般訴求的文化形態。它在形式和內容兩個層次上都具有通俗化和流通性的特徵。就其功能而言,它強調娛樂和消遣的性質。它的傳播則遵循了市場經濟的邏輯、等價交換的原則,其運作方式與一般商品是同構同質的。既然如此,大眾文化的生產方式,就以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能否獲得快感和愉悅為追求。在現代社會,它又是一個由資本控制的,大規模生產、復制的過程。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大眾文化的本性,這也是大眾文化的未來最令人擔憂的。
不過,大眾文化的敘述模式往往是對平民的、日常生活的肯定,是對細節的推崇甚至張揚,是努力呈現一個屢經周折而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即所謂大團圓式的結局。而這正是大眾文化最不能見容於精英文化之處。我們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和戲劇,作為對大眾文化及其密切映照的中產階級自滿心態的反抗,正是要從個體的角度來揭示這種細膩的日常生活的平庸和脆弱。而精英文化的另一翼,現實主義文學(包括電影和戲劇)則從啟蒙與救亡的歷史使命出發,更看重文化對於現實的深刻干預和批判,並擔負起走在群眾前面,充當起時代號角的責任。因此,在他們看來,大眾文化更多地帶有「幫閑的、市儈主義的、色情的,和種種墮落的、黃色的傾向」,而「這種純粹以趣味為中心的作品,顯然是對小市民的趣味投降,而失去了以革命的精神去教育群眾的基本立場」。這樣一種對待大眾文化的態度,一直延續至今,並沒有根本的改變。這在文學界表現得最為突出。這種情形正是通俗文學的歷史地位以及相關評價所造成的,也是制約通俗文學發展和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僅通俗文學的價值應該得到承認,通俗文學對小說藝術的貢獻應該得到承認,以消遣、休閑為目的的閱讀趣味,以及老百姓一代代繼承下來的欣賞習慣,其正當性也應該得到承認,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華的作家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才能從整體上提升通俗文學寫作的水平,從而在今後的時間里,使通俗文學的面貌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

Ⅸ 大眾電影雜志還有嗎

截至2021年,大眾電影雜志還有

《大眾電影》是創辦於1950年6月的電影雜志,80年代單期947 萬冊印量保持了電影雜志一期銷售量最高的世界紀錄。

2014 年《大眾電影》雜志攜手萬達集團全新改版,秉承「電影點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編輯風格,《大眾電影》以普及電影文化、推動電影發展、引領電影生活為使命,將建立起涵蓋平面媒體、網路媒體、市場調研、行業咨詢、電影推廣及會務在內的系列產品和服務。

《大眾電影》特點

《大眾電影》以「新片評介」、「電影觀賞」、「問題討論」、「電影人物」、「國內外影訊」、「電影史話」等欄目最受讀者喜愛,對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了解電影的過去和現狀,新片拍攝動向等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銀幕上下」、「讀者論壇」、「影院人語」等欄目密切了讀者、觀眾與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從1962年起,每年舉辦電影百花獎,是群眾性最為廣泛的讀者評獎活動。

閱讀全文

與1965年大眾電影第五期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秘世界歷險記大電影1 瀏覽:676
4k資源電影 瀏覽:132
二戰電影戰爭與回想 瀏覽:388
電影五鼠鬧東京在哪裡拍攝 瀏覽:964
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班真實經歷 瀏覽:686
免費看永無止境電影 瀏覽:462
兩把半圓刀是什麼電影 瀏覽:537
兩個哥斯拉的電影天堂 瀏覽:924
電影鬼胎手機免費看 瀏覽:744
愛情來的時候微電影 瀏覽:541
電影2020下架的在哪裡看 瀏覽:876
播放動作戰爭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47
記得我電影完整版觀看西瓜 瀏覽:676
做個電影網站APP 瀏覽:827
ck手機電影網倫理 瀏覽:292
功課沒做完不能去看電影改為反問句怎麼寫 瀏覽:405
世界公認十大感人勵志電影 瀏覽:534
關於怪獸的一系列恐怖電影 瀏覽:939
手機拍攝電影特效軟體 瀏覽:119
黑街主題歌的電影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