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影視音樂不是純音樂,它是為影視作品而存在的音樂。影視音樂的構成主要包括:主題音樂,背景音樂,敘事性音樂,情緒音樂,節奏氣氛音樂以及時空過渡的連續音樂等等.影視音樂的片段性,不連續性和非獨立性特徵就成為它區別於其他音樂的重要標志。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一部分是參與故事情節的有聲源音樂,在畫面中可以找到發聲體,或與故事的敘述內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參與故事情節的無聲源音樂,主要起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刻畫人物的作用。
在影視作品中,影視音樂不是自成系統、獨立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組成元素,為影片主題、人物、情節的塑造和發展服務的。因此,影視音樂不能以自旁邏樣的完整演繹,復雜的配琴和強烈的音響去與畫面爭奪硯眾,而應不引人注目然而強有力的方式支持畫面,正如美國電影理論家林格倫所說「最好的電影音樂是聽不見的。」好的電影音樂能使原本平實的電影回味深長,熠熠生輝。好的電影音樂更要符合觀眾的心理,使他們產生共鳴,能夠完全融入電影情節中去。電影,有了音樂的進入才使其作為視聽藝術更加豐滿,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貳』 音樂與電影之間有什麼關系150字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種背景氛圍。 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於用得多,便往往處理得一般化,缺乏個性,不夠考究,也常常分量過重,因此遭到評論家的批評。如果能克服這些不足,提高背景氣氛音樂的品位,那麼,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這種音樂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1.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 例如上海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的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為此,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呂其明根據這個總的基調,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並採用非常規的配器,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這種情緒的音樂在片頭音樂中有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間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結尾則表現得更為強烈;英子的父親已去世,她和媽媽、弟弟去為父親掃墓,從小把她帶大的純朴的農村婦女宋媽也要離開她們回農村去了,英子和媽媽、弟弟在滿地黃樹葉的秋天坐著車子和宋媽告別……這段畫面的背景音樂就是在弦樂隊的輕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別》的曲凋,這平緩、疏淡的音樂,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於呂其明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影片的音樂,使他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製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有時影片的某個場面營造的是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庄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而此時往往很少對話或沒有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從聽覺這個角度介入,參與畫面視覺內容的表達,使畫面內人物的某種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調,環境氣氛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當然這種音樂要用得准確適度。 例如影片《紅高梁》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櫃、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後,九兒(鞏俐飾)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櫃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嗩吶曲,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再如影片《紅高粱》中抬花轎的隊伍經過青殺口這一段,氣氛是很恐怖的,剛才還瘋狂顛轎的轎夫們,此時偃旗息鼓,收斂了那股嬉鬧勁,個個低頭屏息、躡手躡腳地走在兩旁長滿野高粱的小路上。只聽畫外音說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過青殺口,這地方不知從哪年起,長出了百十畝高粱,沒人種也沒人收。老家的人都說這是野高粱,還說這兒常鬧鬼。」畫外音說完,音樂僅以小鑼、低音大鑼等打擊樂器的兩三下聲響,便十分形象、准確地製造了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作曲家趙季平寫的這段渲染環境氣氛的音樂真可謂惜墨如金,十分精練。它去除了有些影片這類音樂過於臃腫累贅的弊病。
『叄』 音樂和電影有什麼不同
音樂要用耳朵聽 電影要用眼睛去看 用的器官不一樣 感觀也就不一樣了唄
『肆』 音樂劇與音樂電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以音樂為線索和表達方式,用音樂來抒發情感和主題。
不同點:音樂劇就是舞台上的那種,大多場景較單一,唱歌部分挺多的,就像看京劇那樣。音樂電影則偏向於電影,不過音樂很多。像很好看的「八月迷情」、「黑暗中的舞者」類的。其實就是電影。
『伍』 電影音樂的不同點
電影音樂也是音樂啊,大方向當然是相同的,小小的不同我想應該是電影音樂要能夠特別突出所在那部電影的表層含義,要比較能襯托感情!
『陸』 電影音樂的概念
電影是音畫藝術,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是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的。人們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聽聲音刺激。電影能從無聲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攝影美術之外的表達形式。你看那些好萊塢大片,從開始到結束,大量的音樂充實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甚至於當電影出現某種色調時,音樂都能起到增強作用。」
其次,電影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對他的研究生們做過一個實驗,為他們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20分鍾,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過錄音技術與對白、音響效果合成一條聲帶,隨電影放映而被觀眾所感知。電影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音樂體裁,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但聽覺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因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電影音樂是在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氣氛方面起著特殊作用。電影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代音樂體裁。
『柒』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除去音樂這門藝術外,最能體現時間藝術的就是電影了。賈樟柯在《站台》一片中說,20年前一個女人拒絕了一個男人,到20年後這個男人接受了這個女人,我想用電影來記述時間對於人的改變。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塔可夫斯基說,電影是記錄時間流逝的藝術。所以在他的影片里經常出現流水緩緩,一隻船,或是一隻木塊橫移的場景。這些都說明了電影記錄時間的功能。除去時間不談,流暢也是電影大師追求的東西,長鏡頭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是真實的空間再現,還在於它使流暢的時間性。而流暢是音樂的特徵。這里包含一個節奏的東西,流暢本身也是一種節奏。音樂講究節奏,電影亦是。不同的是,電影對節奏的依賴相對來說沒有音樂對節奏的依賴來的明顯。音樂的本體應該是旋律和節奏。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太空飛行》,其對於音樂的運用令我誠服。開頭是巴赫的音樂(塔認為巴赫的音樂最諧和),以及中間的電子音樂(1972,蘇聯最早做電子音樂的人與塔合作),其運用讓人極其震撼。影片本身的哲學意義與對人世間情感的拷問足以讓人戰栗。尤其是影片到最後,主人公幻覺(姑且叫幻覺)中,出現的往事一幕,已經看到自己的母親的情景,和畫中出現的場景,與音響搭配得天衣無縫。我們可以看出,音樂在電影中具有神奇的功用。日本香港的恐怖片,一般都藉助音樂來達到營造氣氛的效果。如果沒有音響效果,再恐怖的片子都不會駭人,這同樣是因為時間與影片的畫面具有同步性的原因。 李安的《喜宴》中最後的一幕,除了父母彼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後那一舉之外,配上的民族+西洋音樂也起到了將影片推向及至的效果。北野武的《夏天,那片海》中,設計了兩個啞巴情侶,坐在海灘前,雖然沒有激烈的故事情境,但是我們看了依然覺得過癮。因為沉默的場景突出了鏡像的美感,讓觀眾感覺是在一個窗口前窺視一對情侶的內心世界,時間的流逝通過海的空間流動慢慢地展示給了人,取得了極其詩意的效果。我個人認為,在影片中最美的音樂不應該有人的歌聲,那樣起不到電影的效果,已經有MTV了,不需要再那樣了,更有人認為,不加任何人為的音樂,自然音響就是電影中最美的音樂。這點我也贊同。所謂的天籟之音,即是宇宙自然之音,方位和諧,布盧達爾也同樣這么認為。但是只要加了音樂,就應該是符合電影性的。好的電影音樂如安哲的《永恆於一日》,侯孝賢《悲情城市》,大島渚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等等。總之,好的音樂可能會增加電影的藝術性,前提二者縫合,二者主題切合。而不是為了音樂而音樂,那樣再好的電影也會被再好的音樂給毀掉。
『捌』 電影音樂和電影配樂有何分別
電影音樂包括電影配樂。
『玖』 論電影藝術與音樂藝術的根本區別,求解啊!
電影是所有藝術行業中最具象的,最直接的藝術表達方式。
嚴格意義上說,它是一門合作的藝術,非個人思想表達的藝術。
通過觀察你可以發現,電影與其他藝術門類如:雕塑、音樂、美術等等藝術門類有著非常明顯的千絲萬縷般的聯系!
首先,電影里包含著幾乎所有藝術類別,電影需要攝影師的構圖技巧、需要美術師的畫面布景、需要音樂家的節奏配合。
它可以將所有藝術形式進行包容、匯合、整紀最後為達到為故事服務、為導演思想服務的效果。
區別:1.其他七門藝術門類都是個人思想表達的藝術,簡單說,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自我的表達非常明顯。
而電影永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它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它的使命,因為如此,所以導演不可能完整的將自己的思想呈現出來。
2.它是具象藝術。其他藝術形式都沒有電影藝術來得具象,比如美術還算比較接近(限於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像雕塑、音樂,就抽象沒個邊了。簡單說:音樂是激發人想像的一門藝術,電影拍出來是椅子就是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