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紀60年代,伯格曼在哪些電影中借用了巴赫的音樂為什麼
20世紀60年代,伯格曼在電影創作和個人思想上都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危機,他從冥想玄思的天空疲憊不堪地退回親切現實的人間,超自然的主題黯然退場。巴赫簡潔而嚴謹的音樂正是在此時闖入了伯格曼的理性世界。伯格曼當時甚至動過放下手頭一切工作同瑞典音樂史家科比一起深入研究巴赫的念頭,雖然出於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踐,但巴赫宏大浩瀚的音樂,尤其是那些虔誠單純的慢板作品無疑給伯格曼中後期創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猶在鏡中》、《沉默》、《安娜的受難》、《假面》、《呼喊與耳語》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借用了巴赫的音樂。從豐實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到純凈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的音樂作為復調音樂的典範,有著近乎完美的內在均衡和音樂邏輯,讓人懷疑是周密計算的產物。
伯格曼「不相信語言」,他認為音樂更為「可靠」,它是「最完美的符號」。不像其他的導演將音樂看作是次要的形式,僅僅為了支撐和充實電影敘事,伯格曼的電影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敘事(雖然是無言的),在他其餘的作品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伯格曼總是確保我們能得到所有必需的信息,又能欣賞到他精湛的電影技巧。
⑵ 巴赫的音樂作品有哪些
《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
1、《勃蘭登堡協奏曲》
1721年巴赫收集了他的六首最好的協奏曲獻給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這就是著名的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又名伯蘭德伯格協奏曲,
展現了絢麗多彩而又富於獨創性的對比,華麗而高超的復調手法,活躍而宏偉的旋律,可以說,巴赫用這首作品把大協奏曲這種當時已經趨於過時的體裁推向了最後的高峰。
2、《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3、《b小調彌撒曲》
巴赫於1733年寫成了這部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Kyrie)和「榮耀頌」(Gloria)這兩段,是為了奉獻給薩克遜的選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當時這位選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長官,後來成為波蘭的國王,
巴赫將這兩段樂曲奉獻給他並附有一信,請求選侯指派他為選侯的宮廷作曲家,信中還說:「這兩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義的樂曲。」巴赫所說的完全是事實,這部作品確實是巴赫有非常意義的頂峰作品。
4、《平均律鋼琴曲集》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GuidoVon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5、《法國組曲》
法國組曲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
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
⑶ 塔可夫斯基《鄉愁》的電影配樂是哪位音樂家的作品,特別是電影中的中國民樂。請盡快回答。
巴赫 平均律第八首
⑷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影視音樂不是純音樂,它是為影視作品而存在的音樂。影視音樂的構成主要包括:主題音樂,背景音樂,敘事性音樂,情緒音樂,節奏氣氛音樂以及時空過渡的連續音樂等等.影視音樂的片段性,不連續性和非獨立性特徵就成為它區別於其他音樂的重要標志。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一部分是參與故事情節的有聲源音樂,在畫面中可以找到發聲體,或與故事的敘述內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參與故事情節的無聲源音樂,主要起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刻畫人物的作用。
在影視作品中,影視音樂不是自成系統、獨立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組成元素,為影片主題、人物、情節的塑造和發展服務的。因此,影視音樂不能以自旁邏樣的完整演繹,復雜的配琴和強烈的音響去與畫面爭奪硯眾,而應不引人注目然而強有力的方式支持畫面,正如美國電影理論家林格倫所說「最好的電影音樂是聽不見的。」好的電影音樂能使原本平實的電影回味深長,熠熠生輝。好的電影音樂更要符合觀眾的心理,使他們產生共鳴,能夠完全融入電影情節中去。電影,有了音樂的進入才使其作為視聽藝術更加豐滿,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https://pan..com/s/1M86eE6G18U2PbEkqQo8xHw?pwd=uxx5
本片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傳體電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隨著母親(瑪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飾)去親戚家借錢,他獨自在一個陌生的房間里發現了一面鏡子,並通過鏡子審視自己,在巴赫的音樂中,塔可夫斯基的回憶慢慢帶出了一系列的事件:電視上在播報一個口吃的年輕人通過催眠治痊了自己;一個被家庭忽視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鄉村醫生,兩人之間產生若即若離的關系;一個未曾露面的敘述者與前妻在爭吵;一個早熟的年輕人備受軍事指導員的呵責。這些毫無關聯的片段式回憶通過鏡子串聯起來,展現了導演對時間、歷史、生活、土地、夢境等意象的哲學思考。
⑹ 能推薦幾首巴赫的經典曲目
個人總結巴赫作品中好聽又經典:《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三號樂隊組曲》中的第三首《G弦上的詠嘆調》,《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雙提琴協奏曲》,《義大利協奏曲》,《2,3聲部創意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管風琴與樂隊版都好),《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第四號》第5樂章「恰空」
經典但不是很好聽:《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哥德堡變奏曲》,《平均律鋼琴曲集》,《賦格的藝術》,《音樂的奉獻》
⑺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除去音樂這門藝術外,最能體現時間藝術的就是電影了。賈樟柯在《站台》一片中說,20年前一個女人拒絕了一個男人,到20年後這個男人接受了這個女人,我想用電影來記述時間對於人的改變。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塔可夫斯基說,電影是記錄時間流逝的藝術。所以在他的影片里經常出現流水緩緩,一隻船,或是一隻木塊橫移的場景。這些都說明了電影記錄時間的功能。除去時間不談,流暢也是電影大師追求的東西,長鏡頭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是真實的空間再現,還在於它使流暢的時間性。而流暢是音樂的特徵。這里包含一個節奏的東西,流暢本身也是一種節奏。音樂講究節奏,電影亦是。不同的是,電影對節奏的依賴相對來說沒有音樂對節奏的依賴來的明顯。音樂的本體應該是旋律和節奏。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太空飛行》,其對於音樂的運用令我誠服。開頭是巴赫的音樂(塔認為巴赫的音樂最諧和),以及中間的電子音樂(1972,蘇聯最早做電子音樂的人與塔合作),其運用讓人極其震撼。影片本身的哲學意義與對人世間情感的拷問足以讓人戰栗。尤其是影片到最後,主人公幻覺(姑且叫幻覺)中,出現的往事一幕,已經看到自己的母親的情景,和畫中出現的場景,與音響搭配得天衣無縫。我們可以看出,音樂在電影中具有神奇的功用。日本香港的恐怖片,一般都藉助音樂來達到營造氣氛的效果。如果沒有音響效果,再恐怖的片子都不會駭人,這同樣是因為時間與影片的畫面具有同步性的原因。 李安的《喜宴》中最後的一幕,除了父母彼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後那一舉之外,配上的民族+西洋音樂也起到了將影片推向及至的效果。北野武的《夏天,那片海》中,設計了兩個啞巴情侶,坐在海灘前,雖然沒有激烈的故事情境,但是我們看了依然覺得過癮。因為沉默的場景突出了鏡像的美感,讓觀眾感覺是在一個窗口前窺視一對情侶的內心世界,時間的流逝通過海的空間流動慢慢地展示給了人,取得了極其詩意的效果。我個人認為,在影片中最美的音樂不應該有人的歌聲,那樣起不到電影的效果,已經有MTV了,不需要再那樣了,更有人認為,不加任何人為的音樂,自然音響就是電影中最美的音樂。這點我也贊同。所謂的天籟之音,即是宇宙自然之音,方位和諧,布盧達爾也同樣這么認為。但是只要加了音樂,就應該是符合電影性的。好的電影音樂如安哲的《永恆於一日》,侯孝賢《悲情城市》,大島渚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等等。總之,好的音樂可能會增加電影的藝術性,前提二者縫合,二者主題切合。而不是為了音樂而音樂,那樣再好的電影也會被再好的音樂給毀掉。
⑻ 《鏡子(1975)》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鏡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g1JvDDCzjbfAPygxVNwlVw
⑼ 巴赫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哪些
《平均律鋼琴曲集》、《勃蘭登堡協奏曲》、《歌德堡變奏曲》、《馬太受難曲》、《義大利協奏曲》等。
1、《平均律鋼琴曲集》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GuidoVon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
2、《勃蘭登堡協奏曲》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J.S.巴赫(1685-1750)以精湛的對位技巧賦予復調音樂無限的魅力。勃蘭登堡協奏曲,是他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組。全曲共6首,每首的樂器組合各不相同。
3、《歌德堡變奏曲》
《哥德堡變奏曲》(BWV988),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鍵盤作品,1741年出版。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鍾。這部作品長期不受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前半葉。女大鍵琴家蘭多夫斯卡(Landowska)的公開演奏及錄音。
4、《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被認為是古典音樂無可比擬的巔峰之作。《馬太受難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難曲創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
5、《義大利協奏曲》
《巴赫《義大利協奏曲》》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圖書作品《巴赫義大利協奏曲》作者維也納原始出版社向來以出版最具權威性的依據作曲家手稿及第一次出版(俗稱「原版」)的版本而著稱。
⑽ 巴赫有哪些好聽的樂曲
世俗康塔塔
巴赫的23首世俗康塔塔是為各種不同場合寫的,他稱其中的大部分為「音樂戲劇」,如為萊比錫音樂學會寫的《咖啡康塔塔》(BWV211),為薩克森宮廷侍從回到近萊比錫鄉下領地當領主而作的《農民康塔塔》(BWV212)。世俗康塔塔不用眾贊歌,由獨唱或重唱的宣敘調、詠嘆調以及合唱、管弦樂段落構成,就像歌劇的一個場面,是巴赫作品中生動活躍的部分[4] 。
受難曲
巴赫根據「四福音書」寫的《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均分成兩個部分,相當於歌劇的兩幕。當時,兩個部分之間還可以加進佈道。相當於「場」的段落都用眾贊歌結束。《馬太受難曲》由獨唱、重唱,兩個合唱隊、兩個管風琴、兩個管弦樂隊演出,具有壯闊的氣勢,在巴洛克宗教音樂中具有重要位置[4] 。
其他宗教聲樂
巴赫還寫過聖母頌歌、經文歌、清唱劇和彌撒曲。兩部清唱劇《聖誕節》(1734年)和《復活節》(1736年)實際上是把一系列獨立的康塔塔連在一起,情節上並無聯系。《b小調彌撒曲》(1742年至1748年)是為謀求信仰天主教的薩克森選侯宮廷樂長職務,將不同年代所寫的獨立段落匯集而成。彌撒曲的拉丁語歌詞十分集中概括,配置的音樂亦豐富[4] 。
器樂作品
巴赫的器樂音樂大多為世俗性。他並未發明新的體裁形式,而是在前輩創造的基礎上,使既有的樣式得到發展。
管風琴音樂
巴赫自身是管風琴演奏家,管風琴音樂是他得心應手的創作領域。他既繼承了德國管風琴樂派的傳統,又研究了義大利管風琴音樂,幾乎這一時期所有的管風琴體裁他都留有作品。例如,《管風琴小曲集》包括45首以德國新教眾贊歌為基礎的編曲,每一首都集中揭示出歌詞的內容,又有很強的描繪性。他的管風琴幻想曲、賦格以及前奏曲、托卡塔、帕薩卡利亞與賦格的組合,均具有相當的藝術性[4] 。
古鋼琴音樂
巴赫是鍵盤樂器演奏家,《托卡塔與賦格》《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顯然是為他自己炫技演奏而作。但數量更多的作品是以教學為目的,例如為教大兒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寫的《創意曲》和《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作為通往演奏者之路的階梯,他為《創意曲》1723年版本寫的標題詞清楚地說明了寫作意圖:演奏二聲部和三聲部的「簡易入門」,它能幫助學生「不僅學得好樂思,還能很好地發展樂思,以及——最重要的是——獲得歌唱性的演奏風格,得到作品的完整預示」。《平均律》是學生學習的下一步。如果說《創意曲》每一首都是一個動機樂思,通過模仿加以發展,《平均律》的每一首都是一種感情的簡明探究,以及一個賦格寫作的課題。開始的樂思把這種感情刻畫得十分明顯,以致可以稱它們為「性格小曲」。學習這些樂曲,是理解巴洛克「單一感情」的表達和闡釋的好途徑[4] 。
巴赫還寫過3集組曲,每集6首。《法國組曲》僅包含舞曲樂章,規范簡潔;《英國組曲》和《帕蒂塔》除了舞曲樂章外,大都有長大的前奏曲樂章,它們兼有義大利音樂充沛的活力和德國音樂復雜的技巧,並有一定的體裁特徵。例如《g小調第二英國組曲》像一首協奏曲,採用維瓦爾第常用的「利都奈羅」形式,用羽管鍵琴兩層鍵盤不同的音量,模仿協奏曲不同樂器組之間的對比。晚年的《哥德堡變奏曲》為撫慰夜夜失眠的凱澤林伯爵而作,綜合了新舊風格的因素。主題具有前古典華麗風格的特點,整體構思非常嚴密,發展邏輯鮮明,30個變奏按照3個一組,每組的第3首都是卡農[4] 。
室內樂和管弦樂
巴赫作有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樂器的獨奏奏鳴曲,以及弓弦樂器、管樂器與鍵盤樂器組合的重奏音樂[4] 。巴赫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和義大利的奏鳴曲迥然不同。在義大利奏鳴曲中,小提琴作獨奏,用數字低音作伴奏,這種歌數字低音通常由鋼琴來彈奏,也有採用管風琴的,它除了起到伴奏的作用,別無其它特性。而在巴赫的奏鳴曲中,小提琴不是主要的聲部,它與鋼琴配合默契。鋼琴的聲部並非一種標數字的低音,而全由作曲家一手創作;而且,它顯然是專為鋼琴而部是為其它樂器演奏而寫的。這些奏鳴曲的風格不是朗誦性的風格,部是義大利式歌劇的風格,也不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出自舞曲的文雅風格,而是一種嚴肅的風格、多聲部的風格。這些奏鳴曲通常被寫成模擬式的三個聲部:小提琴奏其中一個聲部,鋼琴上的兩手各奏一個聲部。這種布局是巴赫獨有特的,並運用巧妙。此外,巴赫在小提琴奏鳴曲中,盡力使一個獨奏樂器發揮出更多的效果,甚至在一個樂器上作多聲部,這樣的構思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巴赫達到了目的[11] 。
晚年有兩首特殊的室內樂作品:《音樂的奉獻》(1747年)包含利切卡爾、三重奏鳴曲和卡農;《賦格的藝術》(1748年至1749年)並未指明由何種樂器演奏(至今有鋼琴、弦樂器和樂隊演奏的版本),甚至不清楚是否為演奏的目的。該曲由14首技術嚴禁的賦格和4首卡農組成,系統展示和歸納了賦格寫作[4] 。
巴赫是第一位寫鍵盤協奏曲的作曲家。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包含大協奏曲和樂隊協奏曲兩種類型,採用典型的晚期巴洛克音樂語匯;4首樂隊組曲音樂華麗生動,《G弦上的詠嘆調》即出自其中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第二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