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娛樂圈洗劫式資本游戲,你知道明星天價片酬四大洗錢招數有哪些嗎
近日,由於張恆曝光了鄭爽出演某部電視劇的獲得了1.6億元的天價片酬,在娛樂圈引起了悍然大波,也由此了引發了國家對明星天價片酬的關注。2021年5月12日,新華社火力全開,解密明星天價片酬四大洗錢招數,迅速登上熱搜,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第四招是自買自賣,減持質押瘋狂套現。雖然在我們的眼中,影視明星的出場費已經很高了,但是相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毛毛雨,這些明星們真正的收益來自資本市場的套現。他們通常自買自賣,減持質押,瘋狂的利用股市來套現,給明星們積累了巨額財富。
許多明星都是用這種方法來發家致富的。之前國家並沒有把注意點放在他們的天價片酬上面,但是由於近期明星的片假片酬持續登上熱搜榜,所以明星們的洗錢招數也被曝光,這其中涉及了許多明星,他們都是通過這種方法獲得了巨額的收益,但是這種方法嚴重擾亂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B. 徐崢為什麼不繼續用黃勃和王寶強
徐崢為什麼不用黃勃和王寶強?絕密檔案
徐崢為什麼不用黃勃和王寶強,他要告訴我們是電影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電影,換了你電影票房依舊,公司做生意也是一樣,是公司成就了個人,而不是你成就了公司,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滿懷感恩之心同舟共濟,平台成就了個人以後,大部分人不知道珍視平台,反而開始找時機和平台講條件,平台只能放棄他,機會確留給了「新人」最大的贏家是堅持和平台走下去的人,比如徐崢,港囧沒上映,他已經賺1.5億了,上映後首天票房破紀錄,10.1當天10億,黃勃拍完泰囧後曾說合約沒談好,下次要談票房分成,結果就沒有下次!人最大的智慧不是在平台上爭取最好的條件,而是要保證永遠在這個平台上!對於管理,管理者應該不要在任何動搖的人身上浪費時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深信離開是你的損失,感覺不對就趕緊卷鋪蓋走人,留下就同舟共濟,共創新篇章!
如今個人英雄主義時代已過,需要團隊的力量,在你耍個性的時候,思考一下團隊是否真缺你不可。
再來看看徐崢的華麗轉身,如今的《港囧》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處資本界和影視界的借力游戲。通過這場游戲,徐崢會理財了。
《港囧》首周末上映三天,票房累計6.8億。如果按此走勢,將很快破10億,再到15億,甚至破20億也不是沒可能。那這么多的錢,到底讓誰賺了?
這次,徐崢不再像《泰囧》時候只拿導演費,以及光線老闆王長田賞賜的10%利潤分成。他以47.5%的票房凈收入(扣除發行成本)成為大老闆,而他自己的公司真樂道既是製作方也是第一出品方。
就在《港囧》上映前,徐崢把自己的票房佔比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獲利1.5億元。而這家公司將更名為歡喜傳媒,徐崢和寧浩分別持股19%,為第二大股東。
按照21控股接近90億港元的最新市值,徐崢個人持股價值接近1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
正因為如此,《港囧》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處資本界和影視界的借力游戲。通過這場游戲,徐崢會理財了。
泰囧:10多億票房 徐崢賺的不多
首部《泰囧》,徐崢那時候還是個新導演,多次被拒絕後,找到了光線投資,製作成本約3000萬,最終票房12.5466億。按照光線傳媒的官方公告,該片的票房收入截止2013年1月22日約12.4億,分賬收入約4.65億,占票房額的37.5%。
成本方面光線聲稱3000多萬僅包含投資成本,未算上廣告宣傳費用,假設其他費用跟投資成本相同,即總成本6000萬。這樣粗略測算光線在《泰囧》上凈賺4億左右。
一部電影是怎麼分賬的呢?根據行業慣例,通常是電影專項基金扣5%,3.3%營業稅,剩下的院線分約57%,投資方拿43%(其中要扣除中影數字的管理費)。
在《泰囧》這部電影中,光線集製片、投資、發行方於一身,最後分到37.5%,說明剩下的投資方北京真樂道(徐崢和陶虹的公司)和黃渤工作室雖然掛名,但基本沒投資什麼錢,當然也沒分到多少。
當時黃渤也說了,就是拿點閑錢玩玩,算不上是投資。而光線老闆王長田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會給徐崢10%的利潤分成,也就是4000萬左右。加上導演費,他的總收入可能超過4000萬。另外,兩位主演黃渤、王寶強會收到紅包,具體多少不知。
港囧:變身資本大佬,徐崢會玩了
《泰囧》大獲成功,於是有了《港囧》。這一次,影片的第一投資方、製片方變成了徐崢和陶虹的真樂道公司。光線是第二大投資方兼發行方。
資本游戲來了。今年5月13日,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發布公告稱,將向9名認購方發行約17億股,認購價總額約6.8億港元。其中,導演寧浩和導演(演員)徐崢將分別以1.75億港元認購21控股擴大股本後的各19%股份,並列第二大股東,同時出任非執行董事。
21控股背後,是阿里影業前主席董平,其合計持有21控股24%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董平之前為多部知名電影的投資人、製作人和聯合製作人,包括《卧虎藏龍》、《親愛的》和《心花路放》等。
此次發行完成後,21控股主業將轉向娛樂及媒體相關領域,並更名為「歡喜傳媒集團有限公司」。21控股表示,此次認購完成後公司將得到6.77億港元資金,其中5.2億港元將用於製作6部電影,當中3部由寧浩或徐崢完成,另有1.5億港元用於3-4部電視劇的製作。
可是,《港囧》早在去年底就開拍了,21控股已無緣投資,如何才能讓這部電影為這個上市公司的股票產生作用?
對資本玩家來說,這不是什麼問題。9月18日,21控股發布公告,將更名為歡喜傳媒,寧浩和徐崢任非執行董事。
C. 這些知名IP改造的「爛片」,你看過多少
將熱門小說改編拍成電影,這似乎已經成為電影圈的資本游戲;
身為原著腦殘粉或吃瓜群眾的我們往往在電影上映前熱切期待,但在看過之後也會同樣不遺餘力地謾罵;
原著黨們幻想出來的美好世界,因為這些小說改編成爛片,世界觀崩塌,差點給所有的小說IP電影判下死刑;
然而,話不能說的太滿,比如去年拿到金馬獎的《七月與安生》,雖說與小說的氣質相差甚遠,但也不失為一部好作品。
舉栗證明,書迷+粉絲=票房嘛,不過,現如今華語小說翻拍,卻遠不僅於此;
希望陳凱歌導演改編拍的日本魔幻小說《妖貓傳》能打一次翻身仗~
D. 環太平洋要出動畫,為什麼口碑那麼差
我是這么認為的:
《環太平洋》電影系列相信有很多人都看過,這個電影系列的第一部由於致敬了不少日本機器人動畫的元素以及怪獸的元素,受到了眾多日本動漫愛好者的關注。
至於第二部,那隻是一部非常消費主義的爆米花特效大片,第二部的整體劇情已經沒有了第一部那種厚重深沉的感覺,在一部分觀眾看來,第二部的打鬥劇情甚至有種過家家的感覺。
第二部中令相當一部分觀眾感到不適應的就是中國元素在這部電影中的泛濫使用,在電影中觀眾們會很容易看到各種國內品牌的植入廣告,電影中的東京繁華街景中居然出現了國內某大型品牌的廣告標志。
所以說這真的是一部非常消費主義的快餐電影,有觀眾都認為官方拍攝第二部電影是不是只是為了玩資本游戲而已,電影的品質如何,製作方以及出資方似乎並不是太關心。
還有第二部電影也被觀眾們笑稱是「景甜電影宇宙」的又一作品,在這部電影中,景甜作為一名比較重要的角色登場,至於景甜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如何,觀眾對此還是充滿爭議的。
就在這樣的現實之下,《環太平洋》這個系列居然要推出新的動畫作品了,而且這部作品由網飛爸爸出品,傳奇影業與日本知名動畫製作公司,曾經打造過機器人科幻佳作《希德尼婭的騎士》的Polygon Pictures共同製作。
雖然說真人電影系列現在的口碑已經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但是動畫版找來了讓觀眾們相對放心的日本製作公司,拾部君覺得在動畫的畫面製作上,還是可以期待的,各位看看這家日本動畫製作公司之前打造的科幻動畫,就知道這家公司還是很有實力的。
就是劇本還是讓觀眾比較放心不下,如果動畫版的劇情質量就像電影第二部那樣的,那真的就算有很好的畫面製作質量,網飛爸爸以及傳奇影業他們都比較難通過這部動畫來挽回電影失敗的口碑了。
以上是我的觀點。
E. 如懿傳這次請了多少豆瓣水軍豆瓣、微博和騰訊彈幕都瘋了一樣,各種尬吹,頭一次見這么惡心人的!
我估計你的帖子很快會被封了,如懿傳的動力太強勁了,有騰訊的壓力,廣告商的壓力,演員的壓力,還有粉絲團莫名其妙的壓力,這其中廣告商的壓力是最大的。要知道這是一部超長的電視劇,其中的演員也都是實力派,演員報仇也是巨量,這么多實力派演員導演能駕馭的了?電視劇的開播到後來的一系列演變,這明顯是一部資本游戲而不是電視劇,就像刷票房一樣。動用了這么多資源,很多人都不希望它倒了。周迅的電影曾經讓我哭過,但是這里的周迅明顯動用了自己曾經的實力演出為這部電視劇買單,倒是霍建華演的皇帝讓我感覺到了一點韻味,能演出味道就不簡單了。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都要有「主角光環「,不管是打怪升級的爽局,還是現實悲情故事,周迅已經把這個光環演垮了,但是錢都花出去,如果是我,製造輿論就很必要了,而且必須是大誇小批評,還要拉出爆劇蹭。各種渠道,評論文章,微博微信傳播,豆瓣。我也承認豆瓣上的4分5分有人是心肝情願打的,但是也有人是出於某種目的打的,也有人是為了粉絲情結打的,也有人是為了曾經的實力派打的,也有人是跟風打的自己也看不出門道。這部劇的7.2分是真真的玷污了我心目中的豆瓣,真真的。但這還不是我最難受的,最讓我不能忍受的是各種刪除,哎,隱瞞。
F. 影視圈洗劫式資本游戲被熱議,你如何看待陰陽合同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0年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路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這個文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限制明星們的高收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面除了限薪令,下面就出現了陰陽合同。我覺得陰陽合同非常不道德,陽奉陰違的同時減少國家稅收,好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
三、相關資料。為進一步有效遏制“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等問題,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從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文化資本的意識形態管控高度,就文化類上市公司建立“內容+資本+稅收”的監管格局,嚴查影視類上市公司虛假陳述、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防範股權質押風險,嚴控影視地產等“高杠桿”項目,有效引導資本運作,讓文藝工作者回歸創作本源。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萬分感謝。另外你如何看待陰陽合同呢?歡迎您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寶貴意見。
G. 《潘金蓮》背後的資本賭約 票房不佳誰最緊張
重慶商報11月28日報道 26日晚,一襲西裝的馮小剛站在金馬獎頒獎典禮的舞台上神采奕奕,捧著金燦燦的金馬獎杯,這位新晉金馬最佳導演卻一臉嚴肅,因為此時此刻助他獲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正遭遇票房危機。
從上映前三天的高歌猛進,到後來的票房遭遇腰斬,「潘金蓮」已經陷入票房絕境,貓眼預測該片的最終票房為4.75億元,這與該片發行方五億元保底的賭約還有所差距。更讓馮小剛坐立不安的是,《我不是潘金蓮》還關繫到背後4個製作公司的資本賭約。作為與上市公司利益綁定的明星IP,馮小剛們與資本方的賭約故事已漸入高潮。
票房問題 火了三天 突然疲軟?
馮小剛導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蓮》於11月18日上映,在經歷前三天高票房以後,盡管仍是33%左右的高排片,票房卻遭遇腰斬。據貓眼電影統計,截至記者27日中午發稿前,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僅有3.2億元,單日票房被26日上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裡》與《海洋奇緣》遠遠甩在身後。貓眼預測「潘金蓮」的最終票房則為4.75億元。
同時,近期關於《我不是潘金蓮》的新聞屢見不鮮——先是馮小剛掀起華誼與萬達的票房罵戰,後被多家媒體質疑「幽靈場」刷票房。從這些喧囂中可以看出,《我不是潘金蓮》背後的投資、發行公司有點著急。
據公開資料顯示,《潘金蓮》的出品方共有4家,分別是:耀萊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摩天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子公司)。
4家出品公司中,東陽美拉是上市公司華誼兄弟的子公司,耀萊影視是上市公司文投控股的孫公司,摩天輪文化是上市公司北京文化的子公司,這三家子孫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購均發生在最近兩年,且都處於業績承諾期內。
業績問題 票房不佳 誰最緊張?
據媒體報道,華誼兄弟(含東陽美拉)、北京文化、耀萊影視對《我不是潘金蓮》的投資比例為5:3:2,其中耀萊影視通過對影片5億元的保底從華誼手中「換」到了20%的投資額,華誼兄弟(含東陽美拉)的投資份額從70%變為50%。按當下的票房預期,「潘金蓮」票房可能在5億元之間徘徊,如果低於5億元,耀萊影視按影片票房收入總額人民幣5億元支付投資方2億元票房凈收益;票房5億至8億部分,票房凈收益由發行方耀萊影視獨享;票房超出8億元部分,發行方耀萊影視獲得票房凈收益的50%。也就是說,電影還沒上映,華誼兄弟和東陽美拉已經有1億元收入入賬,摩天輪文化也入賬6000萬元。
有了這份保底協議,華誼兄弟(含東陽美拉)除去電影成本,都能撈到7000萬元左右的利潤,不得不說是控制風險的高明之舉。不過另外3家公司由於涉及背後上市公司的業績承若,還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所以「潘金蓮」票房遠不如預期,而關系背後上市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的業績問題。
業界問題 保底發行 救命稻草?
保底發行一般都是保名導演,熱門影片,雙方彼此有合作,有深交,互相了解,然後運用資本手段推高票房,贏取更大的資本層面的利益,涉及到太多的資本運作和利益輸送。對於熱門大片來說,保底已成標配,似乎每一個大片背後,都能找到幾家資本公司的影子。
曾保底發行的有《心花路放》、《後會無期》、《港囧》、《葉問3》、《一步之遙》、《太平輪》等,但不是每一部都能大賺。保本作為一場資本游戲,賭贏了皆大歡喜,但萬一失手,也是慘不忍睹。
《我不是潘金蓮》也玩保底,開拍就已經賺了2個億。
耀萊影視文化與華誼兄弟、摩天輪文化共同簽訂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的發行協議,如票房低於5億,耀萊將支付2億票房凈收益,票房5億至8億部分凈收益由耀萊獨享,票房超出8億元部分,耀萊將獲得票房凈收益的50%。
如果票房不到5億,摩天輪和華誼也能拿到2億凈收益,等於是穩賺。
此次,華誼兄弟攜手馮小剛也玩保底發行,能否對賭全贏,還是個未知數,從劉震雲的小說來看,有點夠嗆。
投資方博弈 哪家賭贏了?
從上映前三天的高歌猛進,到後來的票房遭遇腰斬,「潘金蓮」已經陷入票房絕境。4個投資商,誰在資本博弈中賭贏了?
賭約1耀萊影視5億保底發行
以4.75億的票房收入來計算,「潘金蓮」約40%也就是1.9億會迴流到電影的投資公司,根據公開消息,《潘金蓮》的製作發行費用在6000萬到8000萬之間,如果沒有保底的話,電影的各製片發行方基本可以賺錢了。
由於該片帶入了耀萊的5億元的保底發行,那麼對於耀萊來說盈虧就變得有點復雜了。如果最終票房4.75億,耀萊需要拿出2億的票房凈收益支付投資方,除了1.9億的收益,耀萊仍需補足1000萬的缺口。不過在2億的票房收入中,由於耀萊影視佔到了20%的投資,因此有4000萬收入將直接回到耀萊手中,還有3000萬的利潤。
同時耀萊影視還參與了該片的放映與宣發,還可以分到不少利潤,即便最終票房只有4.75億元,耀萊影視也能達到盈虧平衡,而其參與投資放映來降低投資風險的目的也已達到。
賭約2摩天輪文化過線仍很懸
摩天輪文化為北京文化持股比例為100%的全資子公司,在北京文化收購光景瑞星時,其2016年的業績承諾是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達到3043.08萬元。
由於影片的保底賭約,北京摩天輪在「潘金蓮」上映之後,已經能拿到6000萬元左右的收益。11月21日晚,作為投資方的北京文化發布公告,與投資者分享收獲高票房的喜悅。公告稱,「《我不是潘金蓮》截至11月20日24時,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3日,票房成績約為2.04億元,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50%。」
不過,摩天輪在今年上半年的收益可並不好看。2016年上半年,摩天輪的營業收入為1945萬,但是凈利潤則為負的2866萬,也就是說,雖然拿到手這6000萬,但是摩天輪的業績可能也只過了保本線——前提是公司今年剩下的業務不再虧錢。
賭約3 馮小剛恐為東陽美拉掏腰包
2015年11月華誼兄弟公告稱,擬以10.5億元投資馮小剛控股的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70%股權。業績承諾方面,東陽美拉2016年度經審計的稅後凈利潤不低於1億元,自2017年度起至2020年12月31日,每年在上一年度承諾的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若未能完成該目標,馮小剛將以現金補足差額。
據藝恩數據顯示,東陽美拉被華誼兄弟收購以來,製作完成的電影作品僅有《我不是潘金蓮》一部。而華誼兄弟2016年半年報顯示,東陽美拉上半年實現凈利潤3535萬元。也就是說,下半年東陽美拉6465萬的業績缺口,全都壓在了「潘金蓮」身上。由此可見,面對6000多萬元的利潤差額,《潘金蓮》對馮小剛兌現今年的業績承諾至關重要。完不成業績,那是需要馮小剛本人掏出真金白銀補上的。
不過據中國證券報報道,近日華誼兄弟董秘高輝已向媒體澄清,馮小剛承諾的東陽美拉2016年度業績已經完成。
H. 《入侵華爾街》這電影給你帶來了什麼思考嗎
就那樣 沒什麼看點
I. 求私人定製和大腕影評
有一種情懷是感性的,流露在各類藝術作品的字里行間。有一種情懷是理性的,徹底的批判,或者一種決不妥協的骨氣,不管時代如何變換,它的那股勁不變,不為時代改變,不為人們的喜好改變,不為現實改變。它認真的面對現實,嬉笑怒罵也好,沉默爆發也好,絕不阿諛奉承,不為了迎合誰而改變自己,但凡這勁勁的作品,都有值得贊賞的藝術品格。這部電影的情懷,屬於後一種。
創作手法:
《私人定製》的確不適合喜歡純商業片或純藝術電影的人看,這個看似矛盾的統一之處是,它有個跟所有電影都不一樣的特性:它骨子裡是不迎合觀眾的思維和價值取向的,電影故事是為了完成對現實的多重批判本身而尋求一種藝術性對現實批判的的虛構的合理性。觀者喜歡不喜歡,情節是否適合世俗審美,無所謂。《私人定製》把電影工業的價值邏輯完全扔一邊了。這種事也就王朔能幹出來,顛覆所有以往的既定的藝術模式和傳統。好在馮小剛也充分的運用自己的靈氣將這種批判輕松、詼諧、游刃有餘的表現了出來,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敘事結構:
三段落式的故事,是中國數千年以來一貫的傳統敘事結構的當代轉化。不知道是不是王朔迷上了明代筆記小說的緣故,鬼、狐、神、佛、魑、魅、魍、魎,帶著各自的各種慾望,統統化做了人形來到人間,分布在每個故事之中。將電影中這些角色的慾望化做《聊齋》中的鬼狐來到人間,其實也並沒有什麼不同,電影的敘事思路也很有點《三言兩拍》——只言人間荒謬,不論孰是孰非,佛心道義,閱者自悟。
這樣的敘事結構以及手法不是純西方的或者後現代的(略微相似),歸根結底還是對東方敘事傳統的一種當代書寫。說完了一個故事直接說第二個故事,大故事裡套著小故事,不論明清筆記小說,就是中國的史書也一貫是以這樣的結構敘事的,《史記》中隨便找個列傳,莫不如此,說完了這個人直接說另一個人,看起來似乎沒什麼關聯。
某些章節的設置和技巧上,有時也能夠偶爾經意的露出一點王朔讀了佛經之後自己思考的過程,某些段落是有明顯佛教思維邏輯的特徵,並且有一種不自覺的自然痕跡。比如范偉最後的總結發言,對自己沒能抵制住誘惑的陳詞部分,完全是一種佛經中常用的思辨手法。一個人一正一反的思維狀態反襯著角色的荒謬卻真實存在於每個人的人性之中,並通過對這個過程不露聲色的描述達到批判的立意。
筆力著意:
基本上,每個段落、每個小節都在批判,看起來在組織笑料,實際上卻一直在批判、批判批判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世俗批判、電影批判、百姓批判、藝術批判、資本批判,只有勇於自我批判的藝術從業者才能對整個社會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對當下人類慾望的多重深度批判,如果不是王朔、馮小剛這樣的人,這種深度不是想玩兒能玩兒得出來的。
這樣的電影不是單純為了討人喜歡拍的,也不是為了純粹的娛樂大眾拍的,甚至有些部分是明顯違反了電影工業的一貫的固有討好觀眾的傾向,並且有些台詞是專門諷刺電影觀眾的。所以它一開始就不是普通的簡單類型化的所謂喜劇片。
「批判現實主義」這種詞如今好像不流行了,不過片子的某些段落是充滿了一種對現實中荒謬現象的天然的純粹的發自創作者內心的善意的敵意和攻擊,針鋒相對的嘲諷,這是相當明顯的。
如此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華誼兄弟的股票會遭到機構的打壓了。除了因為過早透支估價以外,這種針對以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的各種現象的批判的電影,熱衷資本游戲的人當然會嗤之以鼻,因為這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明確的對資本社會各種社會現象的挑戰,只不過它有個所謂賀歲的殼子。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它在與資本針鋒相對。這是否是一種明確的挑戰,恐怕創作者未必認可,但是,挑釁性充滿了每個段落、每個小節、每個人物對白中。
這或許可能大概就是這部電影背後的復雜社會文化背景。電影工業本身需要依靠資本支撐,但是這部電影骨子裡卻透著強力的批判資本的偽善和虛無的。
王朔劇本寫的夠狠,馮小剛拍的時候也絕對不露聲色的幫襯、發揮,甚至反思並批判自己的庸俗,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藝術品質。看這部電影純粹出於對王朔的持續關注,想了解他的思想狀態,了解王朔從開始讀佛經之後的思想變化。如果說《非誠勿擾2》是王朔關於對死亡的思考,那麼這部就是對生存的探尋和批判。
王、馮二人可以在一部電影中嬉、笑、怒、罵到如此地步,算得上「爺們」二字。當他們象你我一樣年輕時曾為了思考本身而批判一切不合理的現實,這么多年過去,當他們有了錢、權勢、地位,卻依然不改赤子之心時,這就是我們要贊賞的骨氣。不妥協、不低頭、有事說事,坦盪磊落,對中國各種現實矛盾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憂慮,甚至杞人憂天式的,但是電影里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情節難道不就是真的在現實中存在么?
小人物的慾望,大人物的慾望,雅的慾望,俗的慾望,對自然的歉意卻經不住對自身物質需求的動物本性(片尾可以捐幾億,可不願意捐輛車)。到了片子最後,已經是直接對人性本身的批判和挖苦、嘲諷、蔑視、不屑,以及最徹底的自嘲。這樣的電影如何能讓期待賀歲片只換取簡單一樂而不需要太沉重的思考的觀眾滿意呢。
人和人不一樣,不管有錢、沒錢的時候,有一種人,他是不放棄對現實認真的思考的誠意的。這種精神才是真正的藝術品格。也是藝術存在的價值之一。在這部電影里,王朔是制定電影價值取向的,馮小剛是心有靈犀開辟道路的執行者,盡管《私人定製》看似還是部明確的商業電影。但對於中國文化了來說,很多所謂的西方工業文明積累下的價值觀的問題,在東方有不同的解讀方法。比如,第二個故事,本來要直接諷刺「金錢至上」使藝術遠離了生活本身的動力源泉時,它卻通過探討「雅、俗」的問題,來繞過工業文明的電影工業固有的可以讓大眾喜聞樂見的庸俗的敘事方法。
以上種種,電影中,多不可計,基本上是徹底的超越了馮小剛過去所有的電影,它的深度是王朔和馮各自生活閱歷和對藝術思考的最終結果。達到這個結果就是以強烈的批判現實來實現的,它脫離了一般的商業電影或者藝術電影與觀眾的喜好互動的思維模式,是針針見血扎到現實和每個人慾望的好電影。
至於那些習慣了看商業電影,或者習慣了看所謂的純粹的藝術電影的人來說,不喜歡這部電影很正常。這部電影的類型似乎很特別,卻又是中國社會主義電影發展到80年代一貫的那種黑色幽默。文革結束之後很多電影都有這種特質,唯一不同的僅僅是《私人定製》它骨子裡本就沒打算諂媚觀眾,看電影的人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反正好的藝術作品通常都是照妖鏡,那些但凡在人世行走的人們,他們內心的鬼、狐、妖、仙、魑、魅、魍、魎,都將在一部好的藝術作品面前露出原形,即便它只是部賀歲片。如果能用批判現實與所謂的藝術品質交換,那麼一部電影如果能實現批判現實,我覺得比任何所謂的「雅」的藝術追求都要強一點點。而就是這一點點就可以區分開市儈和單純的誠懇的傾注在作品裡的善意。
藝術的境界有時候僅僅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個體慾望之後的那個或近或遠的抵達。
附:
第一個故事
從影片一開始,就著力批判了中國文化,批判中國政治形態的世俗根基。
通過范偉對他領導的描述批判了中國政治形態中的小農文化的桎梏根源。
批判了小市民對當權者的一廂情願的幻想完全沒有深入社會的基礎;
批判小市民對現實批判的虛弱和來自自我底層慾望的折射;
通過裝扮成領導的司機范偉接待農村來的老鄉段落,批判城市裡的小市民對中國廣大鄉村中的農民的想法和思想和小農對物質需求的著眼點的無知;
批判了沒有政治經驗的人在權力中的慾望變形;
批判了當權者不斷腐敗的現實根基其一在於老百姓的世俗文化;
在范偉接待老鄉關於貧困縣的時候,批判了中國世俗社會中農村的普遍的思維特點,貧困縣的農民需要的是政府的財政補助,誰也不稀罕拌蘿卜皮。
范偉終於被色誘瓦解了心理防線之後,卻將責任推諉給了秘書,這部分很有佛經行文和敘事邏輯的色彩,一種不是簡單是非對錯判定,而是盡量展現一種現象中的人的心理變化最終導致其依然荒謬的合理。
在白總會所中接待的段落,批判了商業資本與政治權勢的勾結現實;
批判了地產商以社會未來的需求(養老缺口,養老地產)為商業契機,尋求把握左右政治權勢的主動權的權錢交易的主動;
在色誘中,也批判了人性對慾望的理性喪失,范偉可以抵制住直接的誘惑,卻無法克服對弱者的同情而產生的放鬆對自我的把持;
第二個故事
批判了電影工業的本質的庸俗性——此處比任何黑色電影更殘酷,因為它完全不承認電影本身可能具有的高雅性。徹底給否了。
批判了商業電影模式中觀眾的無理性娛樂需求的荒謬;
借公司提案部分,批判了公司文化中群體庸俗的偽善性和集體盲目性的形成原因;
通過俗導演的敘述,繞開了電影工業的西方邏輯模式,而是以東方的俗雅來解決東方的藝術創作中關於創作者定位的探討,盡管是一種深刻的自嘲。不但諷刺了看商業電影的觀眾的低級需求,也諷刺了工業文明中的藝術創作者的自我崇高。
通過將世俗大眾普遍喜好的美就是庸俗這個結論假設成立以後,徹底將電影的終極價值推向極至,以否定電影工業本身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可能。
以18歲成人禮,批判了年輕一代徹底完全西化的虛無,西方節日成為消費社會中人們被資本盲目消費左右的價值觀變異。如聖誕情人七夕,成人節這種日本傳來的文化,當18歲女孩的寶馬車鑰匙被摘下的時候,一切西方工業文明借文明模式的強勢對中國世俗生活中的文化的侵襲,最終都回到了工業文明的根基——資本、商業、金錢關系,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完全徹底的被物質包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變異。
通過富人派對上檢察官聲討富人的演講,批判了文革形成中的文化背景。社會的不理性往往是弱者的群體反向暴力的集結。「先把所有富人全砍了,再審查,絕對沒有一個是錯判的」這也是一個強烈的預言,如果中國貧富差距繼續增大,整個社會的大多數,弱者的暴力將重新來過,而且是極端暴力的形式出現。同時也是一種反溯論證,文革為何會形成,為何群體的盲動和欺凌會成為所謂的實現「正義」的手段。為什麼弱者的暴力對新的弱者沒有任何憐憫,都在這個小段落里精妙的展現出來。壓根不用討論所謂中國文化是熱衷法制還是人制。中國的種種社會現實是所有人集體的驅動結果,文革不是不會再來的,弱者的反抗的願望還在,強勢者對真正社會矛盾的漠視或者估計不足還在,那麼文化基礎在了,社會現實也在了,文革為什麼就一定不會再來了呢。人們希望它不再來,它就不再來了么,不會的,它一直在潛伏。
第三個故事
走廊上探討丹姐財富來源的時候,直接用歷史分析來判斷丹姐的數億數千億來源都是資本對整個社會資源的侵佔。這又呼應了第二個故事富人集會中對富人有罪的另一個雙重批判。——既批判了貧民百姓的弱者的被壓迫的委屈的不合理性,又批判了資本強者階層的資本原罪。針針見血,甚至是用刀來為資本社會中的富豪們放血。改革開放30年產生的富豪,他們積累的資本, 沒有一個是從歷史中繼承的,沒有一個不是來自於30年改革開放中的資本榨取。
用卡車拉錢、丹姐數錢,以量化計算數鈔票的段落,玩了點後現代的反諷,通過數字來瓦解一個個看似合理的荒謬。
丹姐買房子必須漲幾億才願意買的價段落,即便房子本身是有質量問題,丹姐也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財富慾望而揮霍無度。強烈的諷刺了現實社會中資本游戲的偽善和空洞。
批判了資本家原罪的段落很多
批判了資本
批判了資本家將地產抵押給銀行的商業模式和中國「先富」的資本家群體的社會心理狀態,這個部分結合最近山西7000萬給女兒辦婚禮卻200億倒閉的煤老闆一起看更見諷刺中的犀利和猛烈。
結尾丹姐在前面故事中的種種反常慾望都是逗著玩,也表現了小人物的自足和現實的蒼涼與人世無常,唯有單純、簡單可以度過一個又一個慾望的旋渦。
最後的收尾
幾個人紛紛向自然、太陽、生命道歉之後,最後一個道歉,馮小剛畫外音與葛優對話,批判了大眾的所謂對美好願望的想當然和偽善性。又與前面幾個道歉之間的真誠形成了一種多層次的互相作用的真實與質疑的反諷或者提出疑問。
黑色電影橋段不斷出現,這不是商業電影或者藝術電影能夠承載的。《私人定製》是徹底的向電影之外的觀者,向社會現實提出各種質疑、挑戰的電影,這樣的電影不可能期望人見人愛。不過要是利用賀歲電影這種工業電影的商業模式可以催人思考,或者讓你心裡有點什麼,可以反思,也許僅僅憑借這一點,這就是部相當好的電影了。畢竟如今的時代,所謂的藝術電影的批判有時候也成了一種深度的矯情綜合症的時候,需要有一部《私人定製》這樣充滿了誠意的批判和善意的諷刺的電影出現。
用藝術的姿態進行諂媚觀眾早已不是什麼所謂的藝術品位或者勇敢的時候,用善意的嬉笑怒罵來達到批判現實的電影才是真正的好電影。因為它一開始就沒打算慣著觀眾,這是很多如今所謂的獨立電影、地下電影、先鋒電影、藝術電影所望塵莫及的。畢竟有些藝術電影還是妄圖讓觀眾來同情他們的藝術姿態、藝術理念的,而這種姿態卻恰恰是一種高端的媚俗而已,是誰就不說了。《私人定製》與這些電影完全是相反的,它本身就是在否定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存在的合理性。它不但瓦解現實社會中的種種醜陋的所謂「合理」,它連自己都徹底的否定了。中國傳統小說常常說:這些文字不是為了要描寫世間的合理或者不合理,歸根結底是要勸人向善,如何真實的生活在世俗之中。
部分台詞:
「我想挑戰下自己的軟肋。」
「你這也叫考驗?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驗?」
"以前挺接地氣一導演,現在倆腳不沾地兒了"
「電影這東西祖宗就是俗的,走馬燈那會兒來的」
「說好電影是第八藝術呢」
「看書要有文化,但文盲也能看電影。」
您這一千億不可能祖上來的,明清兩朝國庫加起來也就一億兩白銀
「那些有幾千億的人,每天一睜眼,想的,不是必須花出去一千多萬,而是又要還銀行一千多萬」
J. 李晨毫不留情回懟馮小剛,兩人之間發生了啥
馮小剛和李晨都是娛樂圈的知名人物,一個是知名導演,一個是家喻戶曉的演員,但卻因為一件事發生了隔空對罵,馮小剛直接炮轟李晨滾出娛樂圈,而李晨也毫不客氣地回懟道:早出生幾十年才導致你先一步的成功,每個人都有新人的時候,難道還能就這幾部老電影看一輩子?
李晨在圈裡是知名的老好人,之前被王思聰點名道姓公開手撕他都默不作聲,如今卻公然回懟實在是讓人吃驚,那馮小剛到底做了什麽?今天讓我們一探究竟。
而李晨這些年也主要以綜藝節目為主,這大概就是馮小剛看不慣的原因,國產電影近年來確實是爛片頻出,或許是因為資本介入,或許是圈內風氣問題,這些所謂的大導演也多次遇到票房虧損,口口聲聲說投資了幾個億,請來的也都是一線大咖,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這幾年馮導把資本游戲玩得明明白白,如今算是徹底玩脫了,娛樂圈彷彿已經查無此人了,不知道未來還能否看到他的身影。雖然馮小剛很毒舌,但不可否認,他確實是個很有才華的導演,話雖然很難聽,但是說的不無道理,李晨想要證明自己未來,還得拿出更好的作品。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