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講述一個落魄音樂人當老師的美國電影叫什麼
《海上鋼琴師》嗎?
Ⅱ 我想找一部電影,關於一個搖滾歌手當老師,而且把課程都改成關於搖滾音樂的,最後和學生組織了一個搖滾樂
搖滾校園這部電影是一部適合各年齡層次觀眾觀看的校園喜劇。演員傑克·布萊克在現實生活中是名搖滾樂手,對搖滾的真實熱情無疑使他在扮演片中角色時駕輕就熟,成功塑造了一個個性豐滿的搖滾樂手形象。
Ⅲ 《放牛班的春天》將重映,你對這部電影還有哪些印象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記得當時觀看後,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久久在我耳邊回盪。
最令我難忘的一幕是馬修離開學校時,他心中多麼希望學生們會來為他送行。但是門口卻空盪盪的。一個人都沒有,正在他傷感之時,卻發現窗口一雙雙小手投擲著一隻只紙飛機,滿載著孩子們的心願和祝福向他飛了過來。此時動聽的歌聲再次響起,我猜想這歌聲必定會一直縈繞在馬修的心頭久久不曾散去。希望為人師者都能用情感,用愛心去對待學生用溫和,用尊重與學生相處。堅持最初的夢想,將愛奉獻給每一個孩子。那麼孩子們充滿著祝福與期盼紙飛機,必定會載著滿滿的心願向他們的恩師飛來。
Ⅳ 尋找一部音樂、喜劇的美國電影
搖滾校園
劇情簡介
搖滾樂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費恩(傑克·布萊克飾)已經年過30,除了一大疊和各種樂隊的不成功合作記錄和一個搖滾巨星的夢想外一無所有。一天,杜威又被一支重金屬樂隊踢出門外,而回到公寓,室友和老友內德·斯尼勃利(麥克·懷特飾)的女友帕蒂(莎拉·席維曼飾)又對他下了最後通牒:要麼付清房租,要麼立刻走人。
好友內德本是杜威的樂隊的吉他手,但因為現任女友的嚴加管教而拒絕了搖滾轉而做小學代課老師。在內德對杜威(當然是在女友的指使下)下了最後通牒後。一所小學給內德打電話請他去代課,這時碰巧是杜威借的電話,在高額代課費的誘惑下,杜威決定冒充朋友的身份,去賺這一筆外快。
在學校中,杜威本來想整天給學生們體活課,矇混過這一周。沒想到,一次音樂課上,杜威看到了學生們的精彩演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搖滾夢會在這所學校中實現。於是。他在班級中組建了一支搖滾樂隊。並且給每個人都分配了任務。大家一起排練,一起學習。一起為即將到來的搖滾大賽做准備。
不知不覺間,杜威開始沉迷於做老師的感覺,這個一直以來的失敗者忽然發現在他的生命中充滿魔法。而他的自由散漫的生活態度,他的熱情和音樂天分也很快對那些小大人們產生了影響,他們開始變得生氣勃勃,同時開始審視自己,他們開始認真探究自己不被學校鼓勵的另外一面,並且考慮一些盛大灼熱的夢想。終於,杜威開始對孩子們進行初步搖滾樂訓練,盡可能的發揮每個人的才能把他們組成一支小型的搖滾樂隊,並准備帶他們去參加「樂隊大戰」的比賽。
隨著比賽日期的臨近,杜威也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問題,他真的能夠說服保守的女校長和那些完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碰搖滾樂的家長們么?他真的能帶領樂隊獲得比賽的優勝,從而解決自己的經濟困境,並重新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搖滾樂手么?
Ⅳ 八月迷情觀後感體會
《八月迷情》講述一個童話般的 故事 。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優秀的八月迷情 觀後感 ,希望你們能夠喜歡,歡迎查閱。
八月迷情觀後感1
昨夜看了一部有關聲音、音樂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被遺棄的白人小孩,懷著被父母找到的希望,逃過一家又一家的福利院,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劇中幼小的身影穿過一條又一條的街道,漫無目的的隨著音樂尋找著,只期望被找到。飢餓與困境,並沒有磨滅他的純真、善良,在他的世界裡音樂是他快樂的源泉,甚至音樂無處不在,經過田埂時風過麥穗的沙沙聲;走過街道時,汽車的鳴笛聲;路過下水道時,雨滴落的叮咚聲;風起時的呼呼聲;嘩啦啦的雨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 編織 成了一首首美妙的音樂,在身邊、在耳邊不斷的演奏著,澎湃美妙的音樂帶給他無與倫比的快樂,只有在聽著音樂時,稚嫩的臉上才會有天真的笑顏。
他並不是被父母遺棄的小孩,只因人心自私的慾望,悄無聲息的被自己的親人外祖父遺棄。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他存在的小孩,在被別人問及想改什麼樣的名字時,思緒片刻後,「被找到」脫口而出,這份渴望被找到的願望,這份這份簡單執著的願望,讓我感動莫名、心酸莫名。當他停頓在一偶,看著同齡的人朝父母懷抱飛奔時,被父母疼愛時,那種渴望愛的眼神,讓我心疼痛莫名,真想也給他一個滿滿的擁抱,此時熱淚也從眼眶流了下來,原來我並不是麻木的,至少還有淚。
母愛是偉大的,被遺棄小孩之母,在經過20--年之後,依然感受到他的存在,讓我更加堅信,母子之間的天性,是時間、空間也無法阻隔的,在被病重的父親告知她的孩子還存活在世上時,她激動的心情,她語無倫次的言語,她因死板而又不近人情的找人流程,痛哭、怒罵福利院工作人員的行為,那份迫切希望見到孩子的心情,無不彰顯她的那份母愛。
命運讓我不得不感嘆,它有著一股神秘莫測的力量,讓應該相遇的人相遇,讓相遇的人在挫折、失落中等待,在等待中死亡或重生,直至他們的力量沖破命運的圍牆。命運捉弄著、擺布著人,就像給你一道題,提示著開始,由你選擇過程,結局是由過程而得來的。在劇中父母之間的愛,也是感動著我的,分離後20--年,卻始終愛著彼此,父親為母親放棄了自己的音樂之夢,或許這種方式太極端了,但卻更加能理解他們之間的愛。擁有父母音樂血液的小孩,繼承了父母的音樂天份,更甚於父母,成為一名音樂神童。世界著名的音樂學院挖掘了他的天份,在驚嘆的聲浪中,他們想到了要為他開演奏會。並邀請了著名的音樂家,其中包含了他的母親。在命運交錯間,他與他父親先相識了,父親暗暗的鼓勵了他,並讓他不畏艱難的參加了屬於他自己的演奏會。
演奏會,他、他母親、他父親相遇了……
劇中美妙的音樂,讓人感動,讓人快樂。錯綜復雜的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或許它只是一部電影,卻包含了人生的各種感情,親情、友情、愛情,似迷似霧。
八月迷情觀後感2
昨天終於把某人的八月迷情看完了,就在某人在卡拉OK里腐敗的時候.聽了某人的主意,使勁地拍了幾下,DVD盒果然不負眾望地打開了,哎,省去了偶一番折騰.沒聽某人的話在公司看,不然眼淚汪汪真是太丟人現眼了...
八月迷情,AUGUST RUSH,很煽情的文藝愛情片,故事情節其實比較老套,男主人公是樂隊吉他手加主唱,女主人公是知名小提琴手,倆人偶爾遇到一見鍾情卻因為女主人公父親的阻撓而錯過.更可氣的是她的父親因為害怕名譽受損而謊稱女主人公的孩子在車禍中喪生,其實是被他送掉了.
十一年間在男孩之家裡,小男孩倍受欺凌,卻從來沒有喪失過對父母的信任,他堅信他們一直和他在一起,也堅信他們一定會來找他.最可貴的是小男孩極具音樂天賦,任何聲音在他耳朵里都是跳動的音符.在長久地等待之後,小男孩決定離開男孩之家到紐約去尋找他的父母,並且相信音樂可以讓他們重聚.
而這時因為失去愛情而喪失了繼續演奏和歌唱動力的男主人公在芝加哥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女主人公也放棄了演奏在舊金山音樂學院當老師,過著表面上平靜的生活.當女主人的父親在病危時告訴女主人公她的孩子還活著,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對孩子的思念令她發瘋似的尋找男孩的下落,同時也激發了她內心深藏的對音樂的熱愛.
男主人公巧遇當初樂隊的隊友,面對朋友們的職責和質問,他開始 反思 自己過去的行為並最終明白音樂一直是他的夢想,無論發生任何事,哪怕是不好的事情都不該放棄音樂.當男主人公來到紐約演出在街頭巧遇因為種.種機緣而可以舉辦個人演奏會卻因為害怕壞事發生不敢去的男孩時,男主人公驚嘆男孩的才華,也把自己親身的體驗告訴男孩,要堅持自己的音樂,無論發生任何事.
影片的高潮在公園演奏會上,女主人公和男孩同時受邀演出.當初男孩只是單純地想讓很多很多人聽到來找到他的父母,但是男孩譜曲並指揮演繹的交響樂狂想曲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人們為之而瘋狂.而這時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終於在音樂聲中重逢,當他們來到男孩身後,男孩回過頭來,他們相視而笑.
從頭至尾,動人的音樂都穿插其中,讓人回味無窮.小男孩眼神中流露出的對音樂的痴迷和他出色的吉他彈奏更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是一種不需要任何言語而可以直抵人心的語言.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堅持和夢想的故事.只要堅持,夢想就會實現,幸福也終會來臨!
八月迷情觀後感3
漆黑的夜晚,偌大的城市,閃爍的零星燈光,他憑著對音樂的信仰與靈魂的感知,追求著光明、幸福。
「就算整個世界陷入混沌,我的心火依舊燃燒。心間那一串風鈴的清響,指引著回家的方向。」
「我是個迷途的孩子,但沒有被拋棄,既然找不到歸路,就隨著心走吧。」
「聽,你聽見了嗎?那個音樂,無論到哪我都聽得到,它在風里,在空氣里,在光線里,它無處不在,你只需敞開心扉。你只需,去聆聽。」
從他深邃、綠色而覆一層陰鉾的眼睛裡,可以看到純真的,執念的,對愛的追求與對音樂的渴望。他愛音樂,更勝於食物,他似乎生來便是一個出色的指揮家與創作家。且不管Ms.彭說的什麼敬業與樂業精神,我現在只想倒吸一口氣,感嘆:「人似乎真的是懷有某種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的!大概是最近《爵跡》看多了吧,我堅信每個人都擁有不可思議的天賦,我們是精魂的主宰,我們誕生是神的旨意。且不看電影是否誇張了或添加了奇幻的元素,奧古斯特拉什的天賦終究是很難被復制的。我的震驚始於開頭那一幕:八月的陽光,令熾熱瘋長,一個個奇才的光圈折射出迷幻的光芒;齊腰高的麥田裡,略顯青色的穗絮微微地顫,宛若陽光下完美的黑色剪影。巨大的麥浪在風中涌現一波又一波深墨的綠意,一個小男孩,擁有天使般純真的笑顏,蒼白的面龐有著不諧世俗的安恬。他伸出手,任憑風在指間穿梭,任憑那一支屬於天地的樂律奏響。東南西北,無數麥色彷彿翩翩起舞的樂章,在廣闊的夏日大地上編織雄壯氣魄的曲目。那是千萬精靈銀鈴般的歡笑,是風縷呼嘯的大合唱,是西班牙舞女絢爛而旖旎如花的裙擺……記得當時的我是目瞪口呆的,甚至很不識趣地「啊?」的驚叫一聲。這場壯麗的盛宴,我雖不能幻想成音樂,但亦可悟其之美。無論是從繪畫還是文學的角度,花一點時間,或是細細較對色澤,或是叼著避讓詞彙瘋長,總是信手拈來的。然叫我去作曲,卻比登天還難。因此那位小朋友的天賦著實令我敬佩。站在馬路中央,手持一張紙牌,即可成為萬眾矚目的指揮,繁忙的市中心,嘈雜的川流不息的車輛,陌生的素不相識的人們,一切雜亂無章之物均可成為他創作的元素。大汽車輪胎粗糙而古怪的長悶音,小轎車猛的急剎車的倒呵,電動車短促的尖叫,高昂的汽笛聲,行人走路與地板的敲擊,那些在常人耳中被視為噪音、鄙視的振動電波,均在他耳朵里,化為一首狂野、喧鬧、歡暢、熱烈的迎賓曲,一首激情四射的現代都市之唱響。影片看完後的一個中午,我在食堂內心有餘悸地側耳諦聽,企圖捕捉帶什麼奇特的樂律,可惜音盲還是音盲,不是擁有一顆懂得控制聽覺細胞的頭腦便是音樂大師的,耳旁的聲音如潮水般涌動,一波蓋過一波,近處的無比清晰,像是不加任何雜色的純色調,一躍即至眼前:背後同學放肆或內斂的打鬥嬉笑,近處阿姨打飯利落地叉起叉落,震得鐵盆叮叮當當;勺子嘩啦啦的翻攪聲,尖銳而干澀地刺入耳膜,極令人不舒服,渾身直發涼,尾椎骨如受驚的貓一般炸開;腳摩擦地面吱吱啾啾地竊竊私語,地毯捲起的細微的擠壓聲……而遠處的聲響則如中國水墨淡色的襯景,幾筆勾勒成形,無需多少重顏料,
因而就如摻了過多白色一樣模糊不清。依稀有雞腿被分屍的切割聲,小麻雀嘰嘰喳喳地商量:「要去弄塊豆腐嘗嘗嗎?」;粉絲順著湯勺嘶溜溜滑落的聲響就好像不懂事的小屁孩順著濕漉漉的滑梯一點點蹭下去的別扭的抗議,末了還摔進一個大水坑,水花濺了一地,換--倒霉的同志不爽地抱怨:「這粉絲怎麼舀不起來的?」餐盆碗勺因猛烈摔擊而發出的歇斯底里的吶喊,餐巾紙呼啦啦被抽起的風的攪動……說實話,這一切都是不成曲調地,因為我實在沒法把這些忽高忽低、忽沉重忽輕靈的該死的元素理出點頭緒來,嗚呼!吵死啦!聽了半晌,我還是很悲摧的開始以繪畫的職業性眼光打量一切:「面前紅黑校服盡可以降低純度,最好是用丙烯畫了···後面的可用虛畫法,但也不能忘了層次關系;三角構圖不錯,關鍵是如何處理……」好!好好1我承認和奧古斯特拉什絕對沒有共同語言,最多隻能傻傻地在那兒聽上一陣,然後用聲色的美式英語含糊不清地擠出一句:「Perfect!」
但我們還是有共同語言的,至少我們都追求著藝術之美,都彼此堅信:「作品源自於生活,題材需靠留心,靈感來自積累,最簡單的也就是一切復雜高級之源。」
一個扣籃的聲音,一種鐵鏈清脆撞擊地面的碎笑,一次單膝著地的門擊,都是最可愛的創意。單音可化為復曲,簡單組成了紛繁,就連最後的狂想曲,也是由單純的短音、長音開場的。生命,始於混沌中的一片明凈。繪畫的靈感也同樣如此。一抹陽光,一片綠葉,一角泛黃的書頁,女孩微微拂起的裙擺,全是極好的點、線、面的組合,復雜到要幾天細細修改、完善,簡單到小小一個色塊就能搞定。我常常為畫中微妙的細節困擾不堪,一心想追求完美,卻不想陷得太深,忽略了整體。「不要畫碎了,注意整體,要放遠點走出畫面,瀏覽一下大致效果!」這是在 素描 室里時常聽到的一句話。
藝術是寬容的,同一種題材兼容音樂與繪畫,乃至文學。記得見過一種雉菊的特寫:細長纖巧的白色花瓣,蒼白如有詞娃娃冰冷而精緻的容顏,卻是一碰即碎的質感;其間淡藍的花蕊,憂傷的就像乾枯脆弱的淺藍的眸。我給它們取名為「天使的眼淚」。很想為此寫一首現代唯美小詩,葬在花的枯萎里。亦很想為它們畫一幅畫,加很多很多泛黃的純潔的白,柔軟的如同天堂的雲朵搖籃,但花蕊卻沒凝重而滄桑,明確的乾涸的筆觸,又彷彿在人間流浪多時的折翼天使疲憊地閉上了湛藍的瞳。試想,倘若一位小提琴手路過,觸景生情,獨奏一曲天籟,那也是應有秋日雨後的清新與哀涼吧。音樂,是上帝指示著人們,不要忘記這世上存在美的東西。
奧古斯特拉,他只是個迷途的孩子,因為他從未孤獨,因為心,早已因音樂的慰藉而有力、活潑、堅定、清朗了。
影片的最後,小男孩受到召喚般的轉過身,燦然一笑。不得不說結尾拍得意味深長,沒有一家三口抱頭痛哭的煽情團圓,也沒有曲散人終、萍水漂泊的悲涼,一切,盡在音樂中,在小男孩明亮的笑靨里淡淡結束,意猶未盡,點到為止。是的,他們相逢於音樂,又相聚於音樂,誰又不能說,這是命定的,一場關於音樂的執念之旅,一場愛情、親情、友情的塵緣?
「既然迷路了,就跟著音樂走吧,那是心聲……」
她堅定地面龐,在鏡子里折射出一顆梵音籠罩、通靈剔透,散發著聖潔光輝的高貴靈魂。
八月迷情觀後感4
聽著八月迷情里的音樂,懶散的在午後的陽光里寫著零散的文字,是種愜意。
一杯綠茶,放碟,點擊,八月迷情。
開篇後的幾分鍾內,知道又是一部典型的煽情片,有點庸俗,可還是被劇中的音樂和小August的眼神牽引,一種帶有酸楚的情愫跟隨心跳的搏動蔓延,最終以多情的淚水換得解脫。
我們的生活已充斥太多的尖刻和抱怨,人無完人,電影也不能完美,拂去塵沙,留下感動,換回你生活中的一點美好記憶或僅僅是一時的觸動。
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小男孩因為秉承父母的音樂天賦天生能感觸大自然的樂章,開篇,麥隨風動,小男孩天真的臉盤和忘情的陶醉,無處不在的樂感甚至能感染最不懂音樂的我。
愛情故事 發生在一個樂團主唱帥哥Louis和一個大提琴家美女Lyla之間,厭惡喧囂,孤獨的在紐約華盛頓廣場邊,在滿月的銀光下浪漫相遇、感受彼此的孤獨和渴望,一夜情。因為現實(也許不是那麼真實的現實)分開,一場交通事故發生在懷孕的Lyla身上,生下的小孩被Lyla的父親直接送往了孤兒院。孤獨的Louis也最終拋棄了樂隊的同伴,告別音樂,回歸都市白領生活。
孤兒院長大的August始終帶著微笑,在生活的點滴里感受無處不在的音樂,堅信他們來自父母,這種美妙感覺被孤兒院的其他小孩嫉妒。
十一歲零十六天大的小August最終從孤兒院出走,迷茫夜色中跟隨心聲,尋找世間最美的親情。
獨具匠心的導演將紐約街頭常見的噪音編匯成樂章,匆匆的人群中只有單純無邪的充滿音樂靈性的小August被這種音樂吸引,不知覺的揮動雙手,引領和享受只有一人能懂的樂章。正是這種忘我,讓他丟失了能送他回去的小紙片。天才小音樂家開始了發掘自身音樂氣質和潛力的旅程,好心人的相助和堅持用音樂尋找父母的信念貫穿全據,也許是心有靈犀也許是自我的回歸,Louis再次鼓起勇氣回到了紐約,找回了樂隊,最終得知小孩還活著的Lyla也回到紐約,回到了告別了十年的音樂舞台。
所以相遇卻不相識的父子會在公園切磋音樂,Louis鼓勵小August應拋棄恐懼,堅持音樂夢想;所以才會出現母子同台演出;所以Lyla與Louis十年後才在天才兒子前再團聚。
可以講八月迷情是一個庸俗的 童話故事 ,可它卻能將音樂、自然、生活和親情結合得這樣美麗和奇妙。
也許觀賞這部電影後,你能,從,躍動在茶杯的指間、舞動在陽光的灰塵中,急促的都市節拍里,充滿活力的脈動中,找到不一樣的幸福和感動,尋回生活的靈動。
八月迷情觀後感5
故事發生華盛頓廣場的某個天台,愛爾蘭歌手路易斯與大提琴演奏家萊拉不期而遇,是夜,月色迷離,音樂裊裊,倆人一見鍾情,互訴衷腸。天亮後,萊拉卻在父親的威逼下與情人分別,從此,天各一方。胎兒在母親華麗演奏的熏陶下慢慢發育,而父親路易斯卻因情人離去,萬念俱灰,離開了樂隊成為一名白領,不再歌唱。飯店中,父親勸說萊拉打掉胎兒,情急之下,萊拉破門而出,卻不幸遭遇車禍。醒來時,父親騙她胎兒沒有保住,萊拉悲傷之餘,人生也暗淡了。十二年中,她時常能感覺到孩子的氣息,直到父親在彌留之際告以實情,從此,萊拉踏上了尋子之路。
在紐約孤兒院中飽受欺凌的伊文堅信父母還活在世上,他對音樂有著獨特的見解與痴迷,在生活了11年16天後,懷著對音樂的夢想和對父母的思念,他踏上追夢和尋親漫長之旅。這一路,他與音樂相伴,從談吉它的黑人小孩兒,到靠一群孩子賣藝賺錢的巫師,再到遇到牧師被推薦到朱利亞音樂學院學習,他的音樂天賦令人所有人驚訝,包括與他合奏一曲惺惺相惜、未曾蒙面的父親,天才就此誕生。他作的曲子得到了教授們的贊賞,他們把中央公園音樂演奏的機會給了已經改名為奧古特斯,然而,奧古斯特在排練中,受到了巫師的威脅,被帶走並淪落為巫師的賺錢工具。
萊拉在尋子之餘,被好友勸說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參加朱利亞音樂學院的 畢業 演出,而路易斯也因偶遇昔日樂隊的隊友被勸說重返樂隊擔當主唱,三人同聚華盛頓中央公園。八月的中央公園,人潮湧動,月色如水,在萊拉和路易斯演出成功離開之際,地鐵中,幡然醒悟的奧古斯特逃離了巫師的控制,趕在演出的最後時刻登台,天籟之音響徹夜空。在音樂的招喚下,在心靈的感應下,演出成功即將離去的萊拉與路易斯重返中央公園,於是,分開十二年的一家三口終於團圓。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7年。我試圖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劇情,卻總因故事的曲折而欲罷不能,影片中,奧古斯特、萊拉和路易斯三條主線相互穿插,又摻雜著大量的回憶性片斷,使得電影的節奏很快,情節略顯凌亂,劇情雖然算不上多精彩,卻不容觀眾分神,否則就會雲里霧里。音樂是這部電影的主線,三人因音樂而結緣,情節因音樂而展開,大量精彩音樂運用,使得這部電影不像一部愛情,而更像是部音樂劇。 在音樂的感染下,我們的心靈也彷彿得到了凈化,剝去種.種繁雜,我們看到是影片中三個主人公是對愛的堅守,是對夢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對信念的執著。
看慣了國產電影華麗壯觀的場面、搞怪賣萌無厘頭、花哨誇張的表演以及匪夷所思的情節,再讓我們把目光轉向《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以及這部《八月迷情》上來,不難發現,快餐式的電影,所謂的大片在迎合我們感觀上的需求時,卻忽略了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對面種.種誘惑、種.種壓力、種.種困境,我們更需要的是讓自己的內心變得的強大,是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原始恪守,和對信仰的不舍追求。
八月迷情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八月迷情電影觀後感1000字作文
★ 《跳舞吧!大象》精選觀後感影評
★ 八月迷情觀後感
★ 作文讀後感五年級作文大全2020匯總
Ⅵ 一部勵志電影,從六歲開始得了怪病,發出像狗一樣的叫聲,勵志當教師,叫什麼電影
影片信息
叫我第
一名 (Front of the class) 導演: Peter Werner 主演: Jimmy Wolk\Treat Williams\Dominic Scott Kay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8-12-07
劇情梗概
這片子挺勵志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敘述患有妥瑞症的男孩努力達到成為老師的夢想,並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主角在小學時,因為沒辦法克制的發出怪聲,而被學校認為是不受管教的壞小孩,不僅老師們不諒解,同學之間更是會取笑他這種行為。 到了國中,幸好碰到了一位好的校長,因緣際會下讓他上台發表自己的這種症狀,並且也讓主角說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讓大家了解他並不是故意作怪,之後,他對自己就比較有信心了。 大學畢業後,他秉持著每個學生都值得被教導而很想當老師的想法,去各個學校面試尋求教職,但是,校方人員總因為他的症狀而對他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甚至還要求他上課中不能發出聲音才會聘請他,這些種種原因讓他感到挫折,但幸好有母親一直支持他鼓勵他,讓他勇敢的面對生活,克服困難,在這過程中他也收獲了愛情。 最後,經過了大約25間學校的面試後,終於有一間小學願意聘請他擔任有一年合約的二年級導師!而他也印證了他非常適合當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都想處的很融洽,最後甚至獲選為那年度的優秀新進教師。 他的一生很艱難,一直都在跟妥瑞症抗爭,媽媽在旁邊一直為他打氣,鼓勵他不要向妥瑞症妥協。痛苦之後依然是樂觀的心態,依然勇敢的面對殘酷的現實打擊。他克服了很多困難和阻撓,頑強的戰勝了妥瑞症。父親永遠無法理解他怪異的行為,他與父親之間永遠隔著一層無法跨越的溝,是無法彌補的傷痕。可是當學期末時,父親幫助他到學校修書架,他也在盡力幫助他。通過他的努力,被評為年度最佳教師,全班的孩子和教師都為他 歡呼雀躍。正像所說的,他此刻的心情就像這些孩子一樣,面對難題不是說,我不行,而是說我可以。在頒獎晚會上,他說的一番話深深打動了我:我也要感謝我這輩子最難搞也最執著的老師——妥瑞症。此時全場投來詫異的目光,大家都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感謝一種疾病。他說道:我從疾病中學到了什麼?沒等回答,幾個孩子舉手回答出他們理解的答案:堅持到底、不被困難打敗,樸素的答案讓人感動。他說:這種病讓我學會世界上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千萬不要別讓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夢想,阻止你去工作或玩耍或戀愛,最後布萊德實現了他的夢想,快樂的教書,快樂的生活,並實現了在亞特蘭大勇士隊扮演吉祥物「荷馬」。
主演: Jimmy Wolk\Treat Williams\Dominic Scott Kay
Ⅶ 生命因你而動聽的影片評價
一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每個人都有親身體會。影片跨越30載,德萊弗斯以精湛演技及毫無破綻的化裝詮釋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師形象,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遭遇諸多不幸,如兒子失聰。但他仍忠於職守,將自己對音樂的熱愛透過教育傳達給學子,可以說是音樂版的《萬世師表》。全片故事雖無太多新意,但處理得當,非常內斂,因此感人而不煽情。
美國電影《生命因你而動聽》,講述音樂家荷蘭先生的真正志願是作首流芳百世的交響樂,卻為生活無可奈何當起高校的音樂老師來,其後更將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貢獻於培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後來也才驚覺自己成就原來是那麼大。他啟發並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荷蘭先生受到學生及家人的啟示,最終明白到人生並不會常常按照我們的計劃而行,而是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事情的故事。
一個好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每個人都有親身體會。影片跨30載,德萊弗斯以精湛演技毫無破綻的化裝詮釋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師形象,非常內斂,因此感人而煽情。
理查德·德瑞福斯的精彩表演是本片的亮點之一,他因此獲得了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音樂教師個人的家庭生活並非本片的重點,戲里的大量篇幅著眼於霍蘭如何對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方面。本片雖然稍顯冗長,但仍不失為一部感人肺腑、溫情脈脈的文藝佳作。影片在表現時間的流逝感上,加入了各個歷史時期珍貴的紀錄片鏡頭,流暢地完成了不同年代的交替過程。音樂愛好者對此片也一定會愛不釋手的——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片中融合了巴赫和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經典樂曲片段(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多部作品也不失時機地出現在劇中,悅耳動聽的旋律極好地烘託了影片的整體氣氛。
親情、愛情、家庭、學校、要怎樣權衡兩者,Mr.Holland讓你看到什麼是對家庭的責任,什麼是對教育的認真。Mr.Holland本是一名音樂人,後來在三十歲的時候轉為學校的老師。一開始的他很不情願做老師,可是他認知到、音樂、藝術對一個學生修身養性是多麼的重要。他教他們認識音樂,愛上音樂。他一直都想自己寫一首交響樂,可是因為學校、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好像命運一直對他開玩笑,他的兒子Cole是一個先天喪失90%聽力的孩子,他一直認為兒子不懂音樂、他放在學校孩子身上的時間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間多得多。可是就在約翰列儂去世的那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兒子懂音樂,懂自己對音樂的熱衷,所以他用手語為兒子唱了一首約翰列儂寫給自己小兒子的歌《Beautiful boy》。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十年過去了,Mr.Holland已經六十歲了,時代也在變化、開始流行起各種流行音樂。教育部為了削減教育經費而放棄了音樂課程,因此、Mr.Holland退休了。這時候的Mr.Holland已經愛上了這個教育事業,在他要走的那一天、他以前的學生全都來為他送行,並為他演奏了他自己寫的《美國交響曲》。
Mr.Holland影響了一個又一個孩子,他教一個吹不好黑管的女孩什麼叫堅持、那個女孩最後成為了州長。他教一個根本不懂音樂的卻在體育方面極有天賦的男孩打鼓,後來那男孩參軍後為國殉職。然而、最深刻的莫過於他與Miss.Morgan的那種微妙的情感,他排演一部音樂劇,女主角正是Miss.Morgan,他告訴女孩怎樣理解音樂,他教她去選著自己該走的路,女孩慢慢的愛上了這個老師,她決定去紐約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訴Mr.Holland,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去紐約,一起實現夢想。Mr.Holland一定矛盾了很久、他默默的看著妻子為自己拍的照片,他最終決定留在學校、留在妻子兒子身邊。在離開的那個晚上,他去送女孩,女孩在上車之前,想要親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臉頰上清硺了一下,他其實喜歡那女孩。可是,家庭的責任讓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後一場表演時,女孩獨唱,Mr.Holland指揮,女孩看著她輕輕的唱出歌,他也靜靜的看著她,那一刻覺得周圍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下他兩人在無盡的溫柔中對視。
這是繼Robin的《死亡詩社》又一部讓人哭泣的關於老師的電影,作為一個老師能夠如此的偉大,能夠舍棄自己的夢想,只為教育一代又一代學生。這種精神是如此偉大,在這篇文章里放的背景音樂不是大家熟悉的《昨日重現》,而是另外一首同樣感人的歌曲《落日之幻影》,教師真的很偉大。
雖然沒有華麗的技巧,沒有火爆的場景,沒有驚悚的情節,沒有盪氣的情愛,也鮮有充滿哲理的話語,只是波瀾不興、行雲流水般地講述著一個普通音樂教師三十幾年的教學歷程——一段融合了音樂的人生經歷,簡單,瑣碎。可就在這如水的敘述中,處處充溢著溫情,師生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猶如陽光下的海水,無需渲染,卻時時沖擊、震撼著我,讓我一次次地流淚,感動得一塌糊塗。說《生命因你而動聽》是一部幾近完美的電影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演繹了人生的平凡與偉大、刻畫了心靈的細膩和飽滿,還有那貫穿劇情不同主題的音樂,演員精彩富有張力的表演。整部電影,音樂、歷史、人生相互交織,自然流暢,幾乎每個細節、每段對話、每曲音樂,都讓人流連。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俄勒岡州的一個故事,主人公賀倫酷愛音樂,有自己的樂隊,他夢想創作一部能留芳百世的交響樂,但命運似乎在與他開著玩笑,讓他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暫時放下夢想,到肯尼迪中學謀到一份音樂教師的工作,打算幹上四年就辭職回家,專心從事音樂創作。上班第一天,他對校長說:「我取教育學位只為不時之需。」為此受到了校長的批評:「我不認為教學是末路工作。」那時,賀倫又怎能想到,這偶然的選擇竟是自己終身的事業。
賀倫走上了講台,執起了教鞭,可是事多不順。因為胸懷夢想,不甘心當一名音樂老師,自然也難以安心教學,工作總是敷衍了事。而學生素質也差,從教伊始,無心向學的孩子便給他來了個「下馬威」,說不出《C大調小步舞曲》,也不知道巴赫是誰,彈奏樂器走調,樂隊排練基本的協調都做不到,幾個月後的學科考試,班上學生的成績更是慘不忍睹。賀倫的自信心大受打擊,他的工作態度和業績也受到校長的質疑和否定。「數月來,我不斷觀察你,在放學鍾響後,從沒任何師生比你更熱衷和快捷到停車場的。」「作為老師有兩項工作:給青少年傳授知識,是的,但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方向,以免知識給浪費。我不知道你在傳授知識方面如何?但在指導方向方面,你很失敗。」校長的嚴肅批評,妻子的耐心寬慰,好友體育教師比爾的現身說法,使賀倫認識到教育學生需要無私的愛心和充分的時間,於是開始調整心態,重新審視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反思,改變,他將學生熟悉並喜歡的搖滾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們感受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聯系。賀倫無疑是一個善於引導的好老師。他告訴學生,音樂是生命流淌的感覺,傳遞著生命和希望的信息。他說:「音樂不只是樂譜上的音符,音樂在你的腦中,在你的指尖上,在你的心中。音樂關乎心靈和感覺,能夠用生命之美打動人。」他引導學生們了解音樂的奧秘,使他們明白音樂與心靈的關系。於是,教學上屢屢取得突破和成功,這讓他欣喜。從此,賀倫老師不再行色匆匆,刻板冷漠,而是面帶微笑,時常幽默,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逐漸活躍,他也開始被學生喜歡、敬佩。不知不覺中,賀倫老師已經愛上了教學工作,喜歡上了引領學生們熱愛上音樂的感覺。在那所學校里,他一教就是三十幾年,教了一茬又一茬的學生,用愛心、信任和理解,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由於工作上的忙碌,賀倫老師無暇於音樂創作,當然在這方面無所建樹,而歲月不饒人,他老了,白發、皺紋、灰胡須……滄桑老邁、步態蹣跚,當年的夢想早已破滅。到最後,為節省開支,學校的股東會決定裁員,賀倫老師名列其中,理由是音樂不是學習的必要部分,學生還是要以文化知識為主。賀倫老師百感交集,甚至懷疑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是否可有可無,懷疑三十多年的選擇和堅持是否正確。在妻兒陪同下,他懷著失落的心情收拾起行李准備離開。在經過那留下美好記憶的音樂廳時,他忍不住停下了腳步。大門無聲打開,他驚呆了,舞台正中,懸掛著巨大橫幅,上面赫然寫著——再見,賀倫先生。觀眾席上坐滿了人,大多是他教過的歷屆學生及社區里的名人。他剛在門口出現,全場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原來,這是學生們給他的送別禮物,特別為他准備的專場歡送音樂會。當年那個樂感極差的吹單簧管的小女孩葛楚.凌,已經成長為今天的州長。她深情地致辭:「賀倫老師對我的一生有深遠影響,對我們許多人的一生亦然。但我覺得,他或會認為……這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虛度。據說他經常在寫交響樂,那可令他名成利就的交響樂,但賀倫先生沒發達,也沒成名,除了在本區。所以他或會以為自己很失敗,但他錯了,因為我認為……他的成功比名成利就更甚。環顧你四周的人吧,這里沒一人不曾受你影響。全因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就是你的交響隊,我們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你生命的樂章。老師,我們送回你一樣東西,給你和一直支持你的師母,她等了三十年才聽到。若你願意,不知可否上來,執起這指揮棒,帶領我們作『美國交響樂』的首。」此時,整個會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賀倫這才恍然明白,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他的學生已經遍布四方。自己以音樂、誠摯,塑造出了一顆顆善良、堅韌的靈魂。這些靈魂,才是自己最富抒情的音符,才是自己用終生心血和精力譜就的輝煌樂章。此時此刻,全校師生雷鳴般的掌聲就是對他的最好的報還和獎賞。賀倫老師激動萬分,強忍住從心底湧出的熱淚,緩緩走向舞台,接過女州長遞過來的指揮棒,開始指揮起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美國交響樂》,給自己的執教生涯劃上了完美的句點。
伴隨那激昂雄壯的音樂,我深深地被震撼,心裡湧起一陣陣莫名的感動。影片中讓我感動令我難忘的感人場景一幕幕重現——
那個長著一頭晚霞一樣長發的小女孩葛楚.凌,每天在賀倫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單簧管,但她吹腫嘴唇也找不準管音,自信心降到了零點,最後決定放棄。但賀倫老師不言放棄,他想盡辦法鼓勵她。他拿走了樂譜,問女孩:「當你照鏡,你最愛的是甚麼?」女孩回答:「我的頭發。」「為甚麼?」「我父親常說令他想起晚霞。」賀倫便對著她低語:「那麼吹出夕陽吧!」然後讓女孩閉上眼睛,尋找心中的藍天夕陽,終於,美妙的樂音像晚霞一樣得到層層渲染。女孩做到了,終於做到了,她吹出了自己心中的音符。在柔美抒情的流暢旋律中,女孩滿眼漾著快樂,賀倫也一臉欣慰。
黑人男孩路易華斯是全校最棒的橄欖球中衛,並有三次打入州決賽,但他學習異常遲鈍。為了拿到學分順利畢業,對音樂毫無感覺的他,在賀倫老師的建議下只好選擇學習大鼓。誰知他不識樂譜,連基本的節拍都不懂,始終找不到樂點。賀倫老師耐心地指導華斯用腳踩打節拍,還別出心裁地讓男孩戴上橄欖球頭盔,自己在男孩頭上輕輕敲擊樂點,讓男孩跟著節拍練習打鼓。最後,在一次樂隊練習時,賀倫突然叫停,黑人男孩一臉錯愕,賀倫老師告訴他:恭喜你,你終於找到了節奏!
就這樣,在賀倫老師的引導和熏陶下,原本缺乏音樂天賦的兩個學生分別學會了單簧管和大鼓。
後來,黑人男孩路易華斯於中越戰中陣亡,在他的葬禮上,賀蘭又使另一個天才少年成熟起來。如此生生不息,綿綿不斷……
賀倫一直指望兒子承繼他的未竟之業,不幸的是兒子先天失聰,根本無法體會音樂的美妙。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父親,卻要面對先天聾啞的兒子,真是殘酷。賀倫拒絕學習手語,拒絕與兒子溝通,不讓兒子捧他的樂譜,將兒子送進聾啞學校,很少去關注,埋頭教學,把本該給兒子的父愛全給了自己的學生們。父子之間隔閡很深,關系一直很冷漠。父子的矛盾最終激化的時候,當他想要告訴兒子別碰自己的樂譜卻比出了「別坐」的手勢時,當兒子向他比了「混蛋」的手勢而他卻向妻子求證什麼意思的時候,他終於意識到這些年來自己這個父親是多麼不稱職。列儂被槍殺,一個音樂時代終結,賀倫非常難過。兒子告訴父親,他雖然聽不見,但知道列儂,知道音樂,對這場悲劇他也感到難過。心懷歉疚的賀倫為兒子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專門以彩燈信號和手語表達音樂,給聾啞學生獻上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最後特別為兒子用手語「演唱」了列儂的《漂亮男孩》。當他發現兒子竟然能用身體感受音樂的旋律,心中頓時湧起一股難以言狀的快樂……
沉浸在影片那些溫情的場景中,我一次次地感動著,一遍遍地思忖著。「人無論聰慧,無論笨拙,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生命理應獲得尊重。」這一點,賀倫老師直到退休的那一瞬,教過的學生集聚在一起為他送行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他的學生明白了,淚水滂沱的觀眾——我也明白了。是的,我的學生,無論聰明,還是笨拙,都有他自己的位置。只要當老師的我不言放棄,只要他們能感受到老師的愛,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他們就會有更進一步的信心和力量。
我猛然醒悟,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亘古的話題——生命的價值,教育的意義。這價值,這意義,如我一樣,賀倫老師開始並不知道,到最後,當他所教的學生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為他送行時,他明白了。人生的道路,並不會純然按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延伸,而常常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的命運。從事教學,賀倫老師最初並非願意,卻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在有意無意中,做了他們的領路人、指南針。他用音樂啟迪了他們心中最美好的部分,教會了他們什麼是音樂,使他們的生命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循環,而是閃爍著音樂的點點亮光。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很多時候,生活都是在我們不經意中完成的。那三十多年裡,賀倫老師真正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不是用樂器演奏的音樂,而是他所教過的那一批批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他作品中的一個音符,他們一起構成了「賀倫先生的樂章」。或許,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動的交響樂。
在那一刻,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生命,有多少感動都源於老師。在成長路上給我指引的是誰?那個說我寫字漂亮的人,那個說我畫畫好的人,那個給我的作文打上高分的人,那個鼓勵啟迪我的人,他(她)是我的老師。作為老師,我又該為我的學生留下什麼樣的影響和啟迪呢?如果用電影中的說法,學生的生命因老師而動聽,那麼,我有無讓學生的生命因為我的存在因為我的工作而更加動聽呢?片尾那《美國交響樂》激昂澎湃,會場掌聲熱烈,賀倫淚水盈滿眼眶……葛楚.凌的聲音再次在耳邊響起:「全因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就是你的交響隊,我們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你生命的樂章……」此時此刻,我回想自己近二十年來的教學生涯,彌散心中的,是欣慰、感動和幾許思忖。如果,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夠聽到 「我們的生命,因為你而變得動聽!」這樣的的聲音,那將多麼令人欣悅和自豪。
經典片段
最終校方因開支日益緊張,決定取消音樂、美術和戲劇課緩解經濟壓力。賀倫十分傷感,開始懷疑自己從事了多年的音樂教學,是否真的可有可無。妻子和兒子來學校接他回家,兒子已長成了小夥子,能夠和他像朋友一樣的交流。賀倫經過音樂廳,推門進去,他驚呆了——懸掛的橫幅上寫著他的名字,觀眾席坐著校長和他教過的很多學生,在大家的掌聲中,賀倫感到十分欣慰。
當年吹單簧管的小女孩已成為本州州長。演奏前她發表了深情的致辭:「賀倫老師對我的一生有深遠影響,對我們許多人的一生亦然。據說他經常在寫交響樂,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響樂,但他沒有發達,也沒成名,除了本區,所以他或會以為自己很失敗,但他錯了,因為我認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就更甚。環顧你四周的人吧,這里沒有一人不曾受你影響,全因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是你的交響樂,我們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你生命的樂章!」……熱淚從賀倫的心底湧出,他走向舞台,最後一次指揮他用生命譜就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