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麼電影
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任務的故事。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橋》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於敏訪談錄中,講述了《橋》的寫作經歷。為創作該劇,於敏於1947年冬到哈爾濱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下廠呆了兩個月,寫一個月,共三個月就交上了劇本。
劇本很快通過了。《橋》拍出以後,反映很強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寫工人的,不管寫得怎樣,它是個新的東西,所以當時起的作用不小,到處是掌聲,上海工人看了電影之後還遊行慶祝。
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為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梁。
當時影片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哈爾濱機車車輛廠,而演員們在開拍前去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工廠體驗生活,導演要求演員們必須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體驗生活繼而創作的傳統在整個國營製片廠時代幾乎是鐵打不動的定律。
當時,拍攝條件艱苦得難以想像,而電影人們不畏艱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現的主題高度契合。當時劇組里的攝影、美工都是新手,設備也十分落後,甚至燈光照明採用的還是大號的鎢絲燈。
為了表現「鋼水四濺」的熱火朝天場面,攝影師和好幾個工作人員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燒起來,只能拿濕棉衣捂著拍完了整場戲都沒有停機。當這一部電影完成時,導演王濱激動得淚流滿面。
② 有一部法國電影 說的好像是工業革命時期 一個工廠的老闆為了提高工人們的工作效率 用機器幫他們喂飯洗
摩登時代
③ 求一部老電影,大概是8、90年代國企改革的,主角在廠里作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演講,血仍未冷。
呵呵,您記得的電影名字很接近了
是老片了:血,總是熱的
1979年春,中國經濟體制急需變革。羅心剛新任江南市鳳凰印染廠廠長在「廣交會」上看到年年得獎的鳳凰廠產品卻無人問津,同時發現市場上暢銷的進口手工印花絲巾圖案是「文革」中受批判的本廠設計師申華設計的,羅心剛受到啟發,決心從恢復手工印花絲巾入手,打開新的生產局面。經過努力,羅心剛與愛國華僑絲綢商安凱簽訂了供貨合同,但當他著手改革生產現狀時卻遇到重重阻力。
羅心剛千方百計找到「文革」時被迫離廠以賣冰棍謀生的申華,並邀他回來共同發展印花絲巾的生產,但勞動局卻遲遲不給指標。羅心剛因改革招來了上級的責難與壓力,更有人造謠中傷,迫使羅心剛下台。但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羅心剛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勇敢面對嚴酷的現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終於贏得了全廠職工的信任和支持,開創出新的局面。
④ 《橋》我國第一部工業題材影片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工業題材影片是《橋》。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的故事。
《橋》的影片評價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片的首創意義在於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描寫了中國工人階級為締造新中國而進行的勞動和斗爭,塑造了新中國主人公的嶄新形象。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⑤ 鋼鐵工人群像《鋼鐵意志》上線國慶檔,影片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
定檔國慶的鋼鐵工人群像電影《鋼鐵意志》將會在9月30日跟觀眾見面,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的是在解放初期的背景下,我國的鞍鋼恢復生產的艱難之路,正如電影的名稱“鋼鐵意志”那樣,在鋼鐵工人們的努力下,終於在基礎薄弱的前提下,慢慢建立了我國的鋼鐵工業。
電影《鋼鐵意志》的主演有: 劉燁、韓雪、林永健、張國強、李沛恩、吳軍、馮國慶、趙曉明、田征、蘇麗等等演員,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兩個角色“孟泰”、“王崇倫”是現實生活中的勞動模範。
⑥ 有沒有反映新時代煤礦工人的悲慘遭遇的電影
舊社會的有:風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wMzk0MDg=.html
---大澤龍蛇
---新時代的只有一個《盲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