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後感
導讀: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麗婭與孩子們、范崔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下面是我整理的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內容,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丑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植蝗繅猓侔咽憊餘ㄋ醯磺卸嫉ゴ俊⒚髁痢⒍員確置鰨踩萌瀾緄娜思親×四歉鋈貢の綰蟮納焦齲艄獠永茫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昨天我觀看了《The sound of music》,影片引起的人的思緒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入睡,一遍遍回憶著那些美麗的風景、歌聲、笑臉和畫面……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被德國吞並了的奧地利,講述的是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用智慧和愛心逐漸溫暖了上校的七個孩子,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會了孩子們許多歌曲。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一份久違的情愫在不苟言笑的上校和身份懸殊的家庭教師中萌生,上校被瑪利亞美妙、動人的歌聲和她帶給整個家庭的快樂所融化,
它講述的故事是快樂地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重要方法是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還有藉助音樂來創造快樂的重要方法。它講述了愛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它描繪了善良、愛心、智慧、自由、積極、熱情、尊嚴、尊重、氣度、原則、團結、忠誠、愛國和坦誠相見等等。我不知道電影敘述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但這個故事的`確給人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思考,讓人精神愉悅,從內心裡也嚮往著故事中的歡樂,還有那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脈,翠綠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夕陽中的背影……
故事的最後講述的是上校和瑪利亞勇敢、智慧地帶領七個孩子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突出重圍,不屈服德國納勢力逃離家園,跋山涉水找尋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緊張的逃離讓人鑿實為他們捏了把汗,也為上校作為一名故國將士、一位丈夫、一位父親所表現出的沉著擔當、不屈不撓之精神喝彩,而此時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勇敢站在他身邊,盡心保護著孩子,默契地配合著最終獲得勝利。
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著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the star belong to you」;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又比如本來不願孩子們參加民歌大賽的上校為解救全家不得不參加比賽,最後拿著吉他在台上獨唱《雪絨花》,唱道「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著唱不下去,一個大丈夫平時埋藏在心的情感通過吉他聲和噙著的眼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一切被瑪利亞敏感地捕捉到,她迅速用歌聲接上,隨後孩子們加入,最後全場奧地利觀眾加入,影片達到一個高潮。
上校率領全家能最終順利逃離納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到老朋友音樂經紀人和瑪利亞之前所在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們的幫助,而在這關鍵的時候能得到他們的幫助有至少兩個原因,一是上校平日的為人正直、坦盪、大方贏得朋友的尊重,另一個原因是瑪利亞的為人得到修女院的認可和喜歡。這也說明人要常懷善心、常做善事,平日所積累的善德最終會在你遇到困難時給你帶來希望,總會有一隻手伸出來給你幫助。正如電影中,瑪利亞在離開修道院前往上校家走馬上任時,在她獲得上校的愛,既欣喜興奮有不敢相信現實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God close a door in front of you,there will be another door opened for you!
電影情節豐富,高潮迭起,有高揚、輕快的節奏,也有緊張、壓抑的插曲,有美麗、浪漫的憧憬,也有扭曲、報復的人性。最讓人不能忘懷的當然是女主角瑪利亞了,她單純、快樂,熱情、活潑,勇於接受挑戰,同時聰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藝。她讓一個本來了無生機的家庭逐漸散發出生氣和活力,她的愛讓孩子們打開心扉回歸天性,逐漸喜歡她、依賴她、不能離開她;她的堅持她的倔強她的才藝和對孩子們的愛將一個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點燃…..一個好女人是一粒火種,是一本好書,是一首溫馨的音樂,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體溫柔的笑厴,是耐人尋味、引人追隨的一股力量。而瑪利亞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敬佩、欣賞!
值得一提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差點成為上校妻子的男爵夫人,她美麗、高貴、優雅、富有,也有聰明、善解人意的一面。電影先把男爵夫人以上校妻子最佳人選的方式帶進情節,他們地位相當,品味相同,在一起也能談得來,在一般人眼裡這是最完美的結合。男爵夫人也就此認為她即將要成為七個孩子的繼母,和上校開啟強強聯手的幸福婚姻。可瑪利亞與上校在舞會上的一段默契完美的奧地利民族舞蹈所流露出來的感情讓男爵夫人有了危機感,企圖說服瑪利亞離開讓這根還未發芽的感情之苗就此夭折未果,兩顆心靈深處火花的產生、激情的碰撞、情感的共鳴、靈魂的契合最終譜出真愛的篇章。男爵夫人的退出姿態是讓我欣賞的,她始終是高貴且優雅的,在即將親耳聽到上校對她說出所愛非伊人之前,她選擇了保存自己的尊嚴,不讓自己面子盡失的方式,說出上校其實也不合適自己的理由,噙著眼淚、帶著微笑輕輕吻別愛人,優雅地轉身離去。沒有爭吵、沒有中傷、沒有憤怒、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嫉妒、沒有流言蜚語……這樣的退出其實很體面,即使最終沒有得到所愛,也沒有失去本身的尊嚴,有勇氣!
總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很久以來再次深深感動我的一部外語片,它帶給人的思考和回味是永恆的,我將把它給我的所有美好感覺深深烙印在心裡。也希望自己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到瑪利亞那些美麗的閃光點,讓自己變得更寬容、豁達、智慧,也贏得更多人的喜愛,用她告訴的精神指引自己找到生命中的真愛!
② 聲音設計對一部電影的重要性是什麼
好電影不一定有好音樂,但是有好音樂的一定是好聲音。但是從理論層面上來說,聲音的出現直接導致了好萊塢式的戲劇化電影觀念。,也就是說,電影得以更為逼真地復現現實。,我們可以更加流暢地講故事了。這個二維平面上的動態圖像更加像我們的生活了。,而作為一種藝術種類,電影當然也不甘於僅僅成為一種復現現實的媒介。於是在藝術電影(其實我很討厭這種二元對立的分法)的領域,聲音又成為了空間造型的另一重維度。聲音加強了電影的表現可能。,例如,語言表達思想、音樂傳達情感。,對畫面造型的加強、對比、或者沖突。,等等。,就好比很多人覺得《幸德勒的名單》裡面,色彩的運用被視為是一種傳遞導演想法的方式一樣,聲音也有同樣的作用。
③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音樂魅力賞析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音樂魅力賞析
【 摘要 】電影《海上鋼琴師》是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創造的又一個電影奇跡。而電影的配樂是由同樣來自義大利的作曲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創作,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不僅僅只是為這一部電影進行過配樂,他已經為全世界400多部電影做過配樂了。這其中就包括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等。作曲大師埃尼奧·莫里康一生擔綱製作的配樂不計其數,本文將在這里通過對《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音樂賞析,來感受這位才華橫溢在世界享有頂級聲譽的義大利配樂大師的音樂魅力。
【 關鍵詞 】電影;《海上鋼琴師》;音樂賞析
0.引言
提起埃尼奧·莫里康的名字,肯定很多中國人都不認識。但是喜歡文藝電影的觀眾肯定看多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導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這三部電影在各大文藝電影推薦的網站和帖子上長期占據榜首,一部好的電影其配樂一定要做的好,那怕是一部商業電影,能與電影故事情節緊密相連,幫助烘托出電影的氣氛,並營造出電影想表達的內容。那麼文藝電影在電影配樂上的要求就更加的苛刻,《海上鋼琴師》作為一部始終在圍繞著音樂這個話題的故事而創作的電影,對於電影音樂的配樂要求就可想而知了。
1.音樂下誕生的生命
看過《海上鋼琴師》的觀眾都知道,電影主人公是一位在船上出生的人。那時候的遠渡游輪在海上航行的時間長的要一兩年時間,也許電影主人公的父母就是在上了游輪以後相愛並生下了他,又也許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去迎接這個突然降臨的新生命,選擇拋棄了他。然後,被輪船上的鍋爐工人丹尼收留下來,因為沒有名字,剛好那年是1900年,所以大家就叫他1900.他這一生沒有離開過輪船,也沒有登上過陸地,這一生都是在倫船上度過。在他很小的時候,鍋爐工人丹尼根本沒有什麼時間照顧他和教育他,他每天都在輪船的地板上爬來爬去。輪船上其實就是一個微縮版的世界,上面有全世界的不同膚色的人類,他們還有高低貴賤之分。1900每天都在輪船上玩,看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看晚上輪船上的貴族舉辦的音樂會,在所有樂器之中他看上了鋼琴,也許是因為鋼琴的美妙多變的音色打動了他。他沒有老師,船長和樂手們不會讓他碰鋼琴,他只能蹭晚上沒人的時候才能去練習,白天耳濡目染,晚上實踐練習。終於有一天,他以自己高超琴技代替掉了輪船上鋼琴師,也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2.《海上鋼琴師》音樂分析
2.1主題音樂分析
(1)音樂與電影的風格
《海上鋼琴師》的主題音樂大部分都是爵士樂,很多時候都是即興演湊出來的。因為1900他沒有正式向老師學過,基本上走的都是野路子,所以經過他改動過的莫扎特的作品裡面加人了大量的其他音樂元素,比如布魯斯、鄉村等音樂元素。加人1900演湊技術上的靈動,使得電影裡面的鋼琴演湊很有感染力,連不懂音樂的人都會被帶入進去。埃尼奧·莫里康為這部電影創作的主題音樂《愛的旋律》,他與電影里其它的配樂之間毫無違和感,反而更加的相得益彰。這首曲子非常的深情和典雅,即批判了這個過於物質的世界,又表達了對真愛和自由的嚮往。
(2)音樂與人物的關系
《愛的旋律》的創作靈感來源於1900對自己心儀女孩的愛,該樂曲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十次,每一次都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動人的旋律表達了1900對女主的愛,即興演湊的畫面也讓觀眾知道了1900高超的琴技,更是讓這首主體音樂突顯了電影的主題。
2.2背景音樂分析
《海上鋼琴師》這部片子被譽為是20世紀最不能錯過的電影行列裡面,除了其傳奇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表演以外,電影原聲配樂的功勞也是不可小覷的,特別是對於一部文藝氣質非常濃厚的文藝片來講。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朱塞佩·托納托雷以深情飄逸的創作手法和細膩多變的曲風見諸,再配上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這部片子近乎完美了。
(1)藉助音樂塑造人物
整部電影在看的過程中讓人始終都處在享受音樂的狀態中,而導演也會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在加入新的角色時,幾乎都運用了不同的音樂形式或者不同的影月風格去卻分他們。比如,電影開頭不久鍋爐工丹尼抱著1900躺在吊床上的時候,吊床發出的叮當聲和雙簧管的簡單旋律,這樣的安排可以迅速的將觀眾帶入到影片里去,讓觀眾也感同身受到丹尼的落寞。
(2)藉助音樂營造氣氛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表現力,一般琴身越大發出的聲音會越低沉,就像小提琴比大提琴音要高,還有Double bass,音非常的低,中國的二胡拉出來的聲音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悲傷的。導演就藉助了樂器的這個特點去營造影片的整個氛圍,比如,本片中著名鋼琴家莫頓上船去與1900斗琴時,在莫頓演湊完後,1900出乎意料的演湊了一首四手連彈的作品,那快速的節湊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隨後影片加入了以弦樂為主的交響樂,弦樂烘托氣氛的效果是非常強的,這一下子將影片的高潮宣洩出來了。
3.結語
《海上鋼琴師》作為一部經典的電影藝術作品,它的經久不衰離不開電影音樂。在這部電影里音樂不是主角,而是整部片子的靈魂。《海上鋼琴師》里的音樂魅力,已經遠遠超出了電影音樂本身的作用和價值。
④ 看《音樂之聲》經典電影個人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看《音樂之聲》經典電影個人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主角、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SoundOf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資料,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
能夠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完美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丑惡與遺憾。
但是,那個完美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比較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後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完美、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到達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⑤ 縱觀國內外,你最喜歡的動畫電影是哪一部,為什麼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日漫,以前叫「地獄之歌」後來又改了名字,再後來,被禁了。
為什麼印象深刻。
因為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么血腥的動漫,僵屍,吸血鬼,教父,以及各種血腥的屠殺。
我的天哪,原來動漫還能表現成這樣。
為什麼說喜歡。
因為這動漫裡面基本上沒廢話,說打就打,說殺就殺,沒那麼多大道理,就是純粹的為了活下去。
看了二十年的電影,動漫電影也是看過不少,當中最喜歡的一部就是《豆福傳》。
這部動漫的知名度並不是很高,講述的是一個極具東方神韻的民間故事故事,劉安練豆修仙。靈感來自淮南王劉安升仙的故事,劉安信仰道教,痴迷煉丹。相傳劉安發明了豆腐和豆漿,這一切只是他在煉丹的時候的一個偶然發現。
劉安得道飛升之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於是豆族便獲得了生命,並跟隨劉安修仙。主角豆腐就是一個迷戀師傅升仙的小角色,當豆族眾豆都放棄修仙的時候,豆福卻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
電影開場就極具傳統文化修仙特色,這樣一位小人物成長的故事雖然很老套,卻讓我看到了五千年來華夏子孫的堅毅和不易。一個角色的蛻變,不就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在對於夢想的不懈追求中的成長嗎。
《空中大灌籃》
可能很多人不認為《空中大灌籃》是一部動畫電影,但是這部電影講述了來自外太空的「怪物奇兵」與全體華納公司動畫人物進行籃球比賽的故事。可見電影的主角之一就是動畫人物。因此我覺得這也算是一部動畫電影。
請看獲獎記錄
所以《空中大灌籃》也是動畫電影。我沒說錯,哈哈。
《空中大灌籃》是由華納兄弟 娛樂 公司於1996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由喬·派特卡執導,邁克爾·喬丹、韋恩·奈特、特里薩·蘭德爾等主演。
影片劇情:
美國NBA傳奇人物邁克爾·喬丹在事業最頂峰之際引退籃壇,決定轉入職棒。與此同時,怪物行星的太空游樂場經營遭遇窘境,游樂場老闆派出手下的小怪物前往地球,目的是綁架華納公司包括兔八哥、太妃鴨、三隻小豬等在內的動畫片明星們為游樂場招攬顧客。為了維護自由,動畫明星們緊急磋商對策,他們自作聰明認為外星怪物身材短小,於是決定採取籃球比賽的方式決定勝負。不過動畫明星的如意算盤落空,小怪物們暗中盜取了皮蓬、巴克利等NBA明星們的球技,變成了身形健壯修長、球技高超的怪物籃球手。眼看敗局已定,兔八哥緊急找來邁克爾·喬丹助陣,決定動畫明星去留的時刻越來越近。
近期最讓我印象深刻,頗有好感的動畫電影應該是《羅小黑戰記》
我個人對這種粗線條描邊,畫風簡約的畫風愛不釋手。這種畫風運用在賣萌搞怪領域可謂是如虎添翼。光是看電影的預告片,搭配上軟糯糯的背景音樂,就能俘獲大多數人的好感,特別是對於一些小女生來說,殺傷力巨大,如果想帶女朋友看電影卻怕踩雷,那不妨試試這部片子。
《羅小黑戰記》在電影之前,已經有動畫版且頗受好評。電影不但沒有讓老粉失望,且圈了無數的新粉。製作團隊這次也算得上誠意滿滿,將可愛與熱血進行了融合,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
《羅小黑戰記》電影版豆瓣目前為8.2分,而動畫版《羅小黑戰記》豆瓣評分9.6分。
大家都知道,往往後出的版本評價會低於前代,電影版斬獲8.2的評分已經證明了大家對它的認可。
無論是羅小黑的電影或是動畫,導演MTJJ的名字經常會出現在畫面中,從一個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來看,能讓大家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價值與成就最大的呈現,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行業里拔得頭籌,與君共勉!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每一部我都喜歡,《千與千尋》在所有電影當中又是我最喜歡的一部。
《千與千尋》是我看的宮崎駿的第一部作品,自然承載了別樣的情懷。也是因為首部作品使我產生了對宮崎駿 探索 的興趣。
《千與千尋》首次上映時間是2001年在日本,時隔十八年再一次被搬上大熒幕,即便觀眾早已熟知它的全部劇情仍然紛紛湧入電影院彌補當年的遺憾。
影片上映時,我和我的朋友本著懷舊的心理也走進了電影院,本以為已經知道的劇情再看會沒有太大吸引力,可是影片一放映就吸引了我倆的全部注意力。還是會為千尋的遭遇捏把汗。最令人稱奇的是這么多年過去了,畫面里的景緻以現在的眼觀看依然美輪美奐。宮崎駿的魔法永遠不會與過時畫上等號。
每次心情不好或是異常沮喪的時候我都喜歡看動畫電影,彷彿一劑良葯可以包治百病一樣。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收獲,最重要的就是心靈得到治癒。
好的動畫電影離不開好的音樂,聽一聽久石讓的音樂也會使整個人變得更加平靜。
《螢火蟲之墓》
精緻催人淚下,戰爭給普通民眾造成的傷害被放大到兩個孤兒身上。即使理智告訴我,日本是二戰的發起方,還是會讓人揪心。
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希望觀眾也在心裡問下自己。
我最喜歡的一部動畫電影是 《風之谷》。
《風之谷》是宮崎駿導演的早期作品,於1984年上映。也是宮崎駿與久石讓的第一次合作,兩人相見恨晚,互相成就了彼此,成了親密無間的好友。
《風之谷》是我看的第一部宮崎駿導演的作品,那是在我小的時候,某天在電視機前看到《風之谷》在電視上播放。《風之谷》讓我記住了吉卜力工作室和宮崎駿的大名。印象比較深刻的場景是開頭娜烏西卡在腐海中看著腐海的植物釋放種子,娜烏西卡躺在王蟲殼上欣賞著這像下雪一樣的美景,感受著這致命的美麗場景。印象最深的就是《風之谷》裡面的王蟲,那時候的我被王蟲群給深深的震撼到了。當娜烏西卡被王蟲群撞飛的時候,我感到無比的痛心,她是真的熱愛著王蟲,真心的幫助著你們,為什麼你們要這樣子?而當我看到王蟲群停下來伸出觸手,托起娜烏西卡,娜烏西卡被治癒的時候,我被感動到了,這份感動依然保留至今。
也就是《風之谷》這部作品,那時幼小的我雖然沒有現在明白那麼多,但它在那個時刻深深的影響了我的心靈。娜烏西卡的善良影響著我的為人,直到現在,我依然喜愛這部作品,這是我永遠無法磨滅的回憶。那個時候還沒有思考到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這種層面,只是單純的喜愛,現在思考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明白自己跟娜烏西卡小時候保護不了小王蟲一樣,弱小又無力。
這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結局的故事。
《大護法》是一部由天津好傳動畫出品,蟲左道右工作室監制創作,不思凡執導的動畫電影,於2017年7月13日上映。講述奕衛國的大護法為了尋找失蹤的太子,來到一個居民並不友好、被不斷壓迫的小鎮的故事。2018年2月,《大護法》榮獲2017中國銀幕風雲榜年度口碑獎和年度新人導演獎。
奕衛國大護法為尋找失蹤已久的太子,來到一個陌生小鎮,小鎮上空漂浮著一個巨大的黑色花生狀球體,故名為花生鎮。這里的居民外形酷似花生,當身上長出鬼蘑菇時便會被守衛槍決。他們反對一切外來事物,麻木而愚昧。在躲避守衛追殺的過程中,大護法偶遇太子,並一同捲入了一場關於慾望的冒險故事。
就說自己看過的吧,我覺得《尋夢環游記》不錯。
電影用真實塑造了一個童話世界,用孩子的視覺,講述長大後的人也會遇到的問題,是一部真實又溫馨、夢幻的電影。
主人公米格意外進入亡靈的世界,一場關於夢想和親情的路途就此開啟。亡靈世界裡,人們保持著離世的年紀,頂著副骨頭架子泰然過市,塗脂抹粉、飲酒作樂——和活著時一樣。他們依附於親人的思念而得以存在,如果亡靈不再被親人四面和牽掛,那他也將從亡靈的世界消失的無影無蹤。
死亡的終點,是這世上再沒有記著你的人了。
夢想和親情不可分割。我們追逐夢想,但若沒了親人,再成功又有什麼意義。影片中祖母COCO在生命彌留之際,被歸來的孫子喚醒記憶,和著吉他靜靜低唱父親寫給自己的歌。她容顏蒼老,神情純真,手裡緊緊攥著父親的相片。當祖母COCO還是個小女孩時,父親埃克托的相片曾被家族視為恥辱,撤下靈堂,她卻偷偷保存了漫長的一生。愛的確可以跨越生死。
看到這個題目我首先想到的便是《獅子王》,因為該片無論是從創意還是主題思想上都很耐人尋味。
本片通過生活中戲劇性的素材,展現了人性的真善美,啟迪了廣大觀眾。
同樣通過細節刻畫了人物形象,使得每個角色更加形象生動。細節的運用使得影片更具有動畫性,也符合小朋友們的心理特徵。
另外,影片給人的視覺效果也加大了影片的成功因素,例如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風景風光,會讓人覺得心曠神怡,這樣的視覺效果加大了影片的可看性。
觀看《獅子王》大約至3分鍾的時候,我的心裡有幾分激動。此時,正是小獅子辛巴出生之時。當小辛巴出現在畫面中時,它的模樣太可愛了,形象生動逼真,不由的讓人憐愛,也不由的讓人想知道在接下來的劇情中它是怎樣成長的,或者說,它都經歷了些什麼。
而真正讓我做出喜歡影片的時間,大約在7分鍾多。這一段講的是小獅子在天還沒亮時,就調皮的吵著讓它仍在睡夢中的爸爸陪它看日出。為什麼會在這一段做出喜歡影片的覺得呢?
因為這一段通過生活中的細節將小獅子表現的活靈活現,使它的形象更加生動,更具有感染力,如影片通過小獅子的表情、動作,將小獅子那生動活潑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在獅王木法沙陪小獅子看日出這一段,畫面呈現的是暖色,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也表現了它們父子之間的感情,體現了真善美。
我認為故事的開始應該是小獅子的出生引起了獅王木法沙的弟弟刀疤對辛巴的仇恨不已。刀疤認為如果不是辛巴,自己將會繼承王位。因此,刀疤對辛巴產生了敵意,也為後邊故事的發展做了鋪墊。
故事的發展應該是刀疤兩次暗中殺害辛巴。
第一次是在刀疤的引誘下辛巴和它的好朋友娜娜去國界外的大象墓地。 刀疤在暗中讓土狼對它們下毒手。在危機的時刻,木法沙及時趕到,趕走了土狼。
第二次刀疤又將辛巴引誘到了山谷中,刀疤決定與土狼們勾結殺了木法沙和辛巴。 在危機時刻,雖然木法沙救了辛巴,可卻遭到了刀疤的暗算,它被刀疤推下了懸崖。
故事的結局是辛巴回到了獅子王國並向它的叔叔刀疤宣戰,最後,辛巴戰勝了刀疤,執掌了獅子王國的政權。
情節點一 辛巴遭到刀疤的暗算,在危機之時雖然它的爸爸救了它,可它的爸爸被刀疤推下了懸崖。 當辛巴在山谷中發現一動也不動的父親時,它的心裡悲痛而內疚,覺得是自己害死了父親,並在刀疤極力慫恿下,辛巴逃脫了獅子王國。從此以後,它過著與以前大不相同的生活。
情節點二 辛巴回到了獅子王國,向刀疤宣戰,並戰勝了刀疤。辛巴在母親與朋友的歡呼中成為獅子王國的國王。
《獅子王》通過生活中戲劇性的素材,展現了人性的真善美,啟迪了廣大觀眾,值得觀看。
⑥ 對電影電視中的音樂,你有什麼看法急急急!
好的音樂能激發人們對影片的歷史背景的感受,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經典電影離不開好的背景音樂,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樂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是貫穿整部電影的骨骼,有了音樂,便使得電影不再像當初卓別林時代的黑白無聲電影那麼「單調」,當然那時的黑白無聲電影更是能夠體現藝術價值的電影精品。在我們想起那部影片的名字之前,我們的記憶深處總是浮動著中間的主題曲或插曲,背景音樂和經典電影一樣流傳不休。
⑦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齊美」。《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音樂之聲》,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陽光明媚的氣候,和雅緻的別墅,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的內容,相信它是少數幾部讓人百看不厭的電影之一。美麗的見習修女,英俊富有的貴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更絕的是,7個孩子正好組成7個音符,組成一首明快、動人的歌;而瑪利亞把特拉普上校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就像美女用真愛解救了被巫術控制的野獸。可以說,《音樂之聲》中蘊涵了古老童話中的幾個母題,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而且,據說,這是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的。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丑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植蝗繅猓侔咽憊餘ㄋ醯磺卸嫉ゴ俊⒚髁痢⒍員確置鰨踩萌瀾緄娜思親×四歉鋈貢の綰蟮納焦齲艄獠永茫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音樂是打開人心靈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個人改變,是一個環境改變。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就做到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瑪利亞剛來的上校家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生機。所有一切都是很順序的,沒有歡笑,沒有音樂,讓人感覺像一個冰窖一樣。可是美麗的瑪利亞用歌聲打開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樣快樂的玩。他們與瑪利亞相處的十分融洽,瑪利亞經常叫他們唱歌跳舞。這是上校回來了,因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隱藏了起來,也不與孩子們交流,所以看到孩子們唱歌時十分生氣。但是聽到孩子們專門為歡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開了,上校發現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這個家搞得一點生氣都沒有。所以上校請瑪利亞留下來,就這樣每天家裡都充滿了歡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瑪利亞和上校結婚了。
就這樣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組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成為了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
這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十分可愛的東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國際,無時無刻都可以鑽進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動。所以我們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樂,不可以失去音樂,因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讓我記住音樂,學會感受音樂。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⑧ 滄海一聲笑 賞析
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記今朝.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煙雨搖,
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
清風笑,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欣賞一部好的電影,也能欣賞到一首好的電影音樂,電影音樂能讓您記住美妙旋律和動人畫面,《滄海一聲笑》就讓我記住了!
看過之後,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同時離不開這首成功的電影音樂《滄海一聲笑》。「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古典對仗的整合句式,豪邁雅緻的歌詞,暢快動聽回環自然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令人盪氣回腸的好歌。音樂成功還在於,音樂與畫面配合得契合之極,音樂一定意義上能成功的詮釋了畫面。音樂,畫面如同兩口巨鍾同時重重的觸撞人心。故事畫面,情節場面引用音樂,同時也闡述了音樂一定的涵義;音樂配合畫面,同時也烘託了電影氛圍,增強感染人的效果…………
⑨ 有人說,最好的電影音樂是「聽不見的",請你結合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手法,談談對
就是音樂並沒有喧賓奪主,如果你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如果你沒有被音樂吸引而忽略視覺信息的話就是好的音樂。好的配樂在無聲無息中響起。
⑩ 再也沒有這樣的人歌詞中文翻譯
再也沒有這樣的人歌詞中文翻譯
歌曲原唱:李承哲
脫胎換骨重生一千次,再也沒有那樣的人~~嗯~~
溫暖悲傷的我 令人感激的人,為了那樣的你
我的心中裝滿了苦痛,愛不需要語言,即使在遠方注視著
也能給予愛 我即使悲傷也幸福,我的心第一次這樣顫動
再也沒有那樣的愛,多年來珍藏在記憶中的秘密唯有愛
為你痛哭流涕 我忍受了許多,愛不需要語言,即使在遠方注視著
也能給予愛,我即使悲傷也幸福,不奢望什麼 只要你笑 我就感到幸福
因為愛是給予 只有給予 我即使悲傷也幸福
《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也有翻譯為:再也沒有那樣的人)是韓國歌手李承哲演唱的歌曲。收錄在2009年2月發行的專輯《슬픔보다 더 슬픈이야기 OST》中。
作為韓國2009經典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OST開始大受歡迎。目前共有兩個版本:演唱版和哼唱版,均為李承哲演唱。
(10)好電影離不開好音樂擴展閱讀:
歌曲《再也沒有這樣的人》是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OST之一,《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由韓國著名青年詩人元泰延導演,由權相宇,李寶英主演的面向年輕觀眾的文藝愛情電影,於2009年在韓國上映。
電影主要講述了作詞人的女主角恩媛,電台製作人的男主角姜哲奎,同樣是孤兒有著不完整的家庭背景,把對方當做是家人、朋友和親人,生活簡單充滿了快樂。但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人世的姜哲奎為了不讓恩媛無依無靠暗自決定隱瞞病情並在離世前為恩媛找一個可以代替自己照顧她的好男人。
而這時醫生朱煥正好適時的出現,並且恩媛似乎也愛上了朱煥,姜哲奎認定了朱煥可以帶給恩媛幸福後開始盡自己的努力讓兩人在一起。於是在姜哲奎的一步步精心設計之下,恩怨和朱煥順利發展並最終走向了婚姻的殿堂。但這一切的一切都真的只是姜哲奎的安排嗎還是另有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在電影中此歌作為女主角恩媛寫的歌曲,電影開始不久即出現了《再也沒有這樣的人》這首歌曲,通過歌手找歌時偶然聽到這首歌,再到聽人講述了這首歌的故事,可以說此歌曲一直是貫穿全片的重要線索。
李承哲在韓國早就是被人所熟知喜愛的抒情實力派歌手,但對於大多數外國人來說更多的是通過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通過《再也沒有這樣的人》此歌開始認識這個歌手的。
甚至更多的人不知道這位歌手卻很喜歡熟知這首歌,無疑說明了此歌的影響力,誇張的來說此歌絕對算是李承哲的巔峰之曲也不過分。09年發行直到今天,YouTube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點擊率好評從未斷過。
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好的音樂,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與歌曲《再也沒有這樣的人》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再也沒有這樣的人》本就是首優秀的歌曲,李承哲低柔的聲音配上電影畫面直接觸及了每位觀眾聽眾心底最柔軟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