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3D游戲電影
鐵拳:血之復仇
機動戰士敢達:重力戰線(這個也說不準到底是游戲電影還是3D動畫了。。。)
死或生,街霸也有電影版,但是很垃圾(真人的)
別的還真想不起來有哪些。。。你說的那三個算是比較經典的了,其他的看完就忘了。。。
Ⅱ 3D游戲和3D電影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3D電影是通過雙鏡頭攝像機拍攝或者製作出來的雙畫面的電影,這個的立體效果已經在初期就已經做出來了,那麼剩下的就是要通過各自的技術,把左畫面只讓左眼看,右畫面只讓右眼看。所以,3D電影需要的只是讓每隻眼睛看各自的畫面。
而3D游戲目前叫的多的都是以3D引擎的游戲,但是實際上還是2D輸出,目前大部分的3D游戲都支持NVIDIA
3D
VISION的立體輸出,這個輸出和3D電影不同,這個是需要由驅動和顯卡把畫面處理成為立體畫面,再由立體顯示器輸出為立體效果。所以,換顯示器不一定可以打開立體效果,只能是通過顯卡和眼鏡以及顯示器的配合。當然,普通的3D顯示器也不一定不能實現3D游戲,通過軟體轉換成立體效果就可以,但是與NVIDIA
3D
VISION的直接開啟立體效果相比,效果不在一個檔次上。
Ⅲ 3D游戲和3D電影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3D游戲
是相對於游戲內的角色來說的,現實中的你在游戲中就是主角,所以游戲內的你是3D視角,現實中的電影3D,主角就是現實中的你,就好像你坐在電影院看電影,你就是主角,所以你看得到3D的影像!
Ⅳ 請問3D電影和3D游戲的定義是一樣的嗎
3D電影目前是三維 其實就是視覺上的隨著屏幕懂 你好!!
說到3D, 就必須先說說游戲引擎, 因為二者是密不可分!
我們可以把游戲的引擎比作賽車的引擎,大家知道,引擎是賽車的心臟,決定著賽車的性能和穩定性,賽車的速度、操縱感這些直接與車手相關的指標都是建立在引擎的基礎上的。游戲也是如此,玩家所體驗到的劇情、關卡、美工、音樂、操作等內容都是由游戲的引擎直接控制的,它扮演著中場發動機的角色,把游戲中的所有元素捆綁在一起,在後台指揮它們同時、有序地工作。簡單地說,引擎就是「用於控制所有游戲功能的主程序,從計算碰撞、物理系統和物體的相對位置,到接受玩家的輸入,以及按照正確的音量輸出聲音等等。」
可見,引擎並不是什麼玄乎的東西,無論是2D游戲還是3D游戲,無論是角色扮演游戲、即時策略游戲、冒險解謎游戲或是動作射擊游戲,哪怕是一個只有1兆的小游戲,都有這樣一段起控製作用的代碼。經過不斷的進化,如今的游戲引擎已經發展為一套由多個子系統共同構成的復雜系統,從建模、動畫到光影、粒子特效,從物理系統、碰撞檢測到文件管理、網路特性,還有專業的編輯工具和插件,幾乎涵蓋了開發過程中的所有重要環節,以下就對引擎的一些關鍵部件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是光影效果,即場景中的光源對處於其中的人和物的影響方式。游戲的光影效果完全是由引擎控制的,折射、反射等基本的光學原理以及動態光源、彩色光源等高級效果都是通過引擎的不同編程技術實現的。
其次是動畫,目前游戲所採用的動畫系統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骨骼動畫系統,一是模型動畫系統,前者用內置的骨骼帶動物體產生運動,比較常見,後者則是在模型的基礎上直接進行變形。引擎把這兩種動畫系統預先植入游戲,方便動畫師為角色設計豐富的動作造型。
引擎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提供物理系統,這可以使物體的運動遵循固定的規律,例如,當角色跳起的時候,系統內定的重力值將決定他能跳多高,以及他下落的速度有多快,子彈的飛行軌跡、車輛的顛簸方式也都是由物理系統決定的。
碰撞探測是物理系統的核心部分,它可以探測游戲中各物體的物理邊緣。當兩個3D物體撞在一起的時候,這種技術可以防止它們相互穿過,這就確保了當你撞在牆上的時候,不會穿牆而過,也不會把牆撞倒,因為碰撞探測會根據你和牆之間的特性確定兩者的位置和相互的作用關系。
渲染是引擎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當3D模型製作完畢之後,美工會按照不同的面把材質貼圖賦予模型,這相當於為骨骼蒙上皮膚,最後再通過渲染引擎把模型、動畫、光影、特效等所有效果實時計算出來並展示在屏幕上。渲染引擎在引擎的所有部件當中是最復雜的,它的強大與否直接決定著最終的輸出質量。
每一款游戲都有自己的引擎,但真正能獲得他人認可並成為標準的引擎並不多。縱觀九年多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引擎最大的驅動力來自於3D游戲,尤其是3D射擊游戲。盡管像Infinity這樣的2D引擎也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從《博德之門》(Balr's Gate)系列到《異域鎮魂曲》(Planescape:Torment)、《冰風谷》(Icewind Dale)直至今年夏天將要發布的《冰風谷2》,但它的應用范圍畢竟局限於「龍與地下城」風格的角色扮演游戲,包括頗受期待的《夜在絕冬城》(Neverwinter Nights)所使用的Aurora引擎,它們都有著十分特殊的使用目的,很難對整個引擎技術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體育模擬游戲、飛行模擬游戲和即時策略游戲的引擎很少進入授權市場的原因,開發者即便使用第三方引擎也很難獲得理想的效果,採用《帝國時代2》(Age of Empires)引擎製作的《星球大戰:銀河戰場》(Star Wars:Galactic Battleground)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引擎的進化過程中,肯·西爾弗曼於1994年為3D Realms公司開發的Build引擎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Build引擎的「肉身」就是那款家喻戶曉的《毀滅公爵》(
3D游戲引擎設計是一項巨大的軟體工程。一個人獨立完成設計並撰寫也並非不可能,但這不只是熬一兩個晚上便能搞定的,你很可能會出寫出幾兆的源代碼量。如果你沒有持久的信念與激情,你很可能無法完成它。
那麼至於2D, 就很好理解啦,目前80%的游戲都是2D的。
但是並不是說3D游戲就比2D游戲好,不見得!比如最近的英雄傳說6空之軌跡,仍然保持2D風格,你能說它不好,不經典?!!答案是否定的!!
2D 圖形游戲最顯著的特徵是所有圖形元素是以平面圖片的形式製作的,地圖無論是拼接的還是整圖製作,其地表、建築都是單張的地圖元素構成的。而動畫則是以一張一幀的形式預先存在的。這些圖形元素最終都會以復雜的聯系方式在游戲中進行調用而實現游戲世界中豐富的內容。另一方面是 2D 游戲的顯示技術,傳統的 2D 游戲很少需要調用顯卡加速,大部分的 2D 圖形元素都是通過 CPU 進行。因此一款 2D 游戲的圖形符合要看 CPU 的負載能力,知道這點很重要,例如現在的二級城市網吧里普遍 CPU 配置高,但顯卡配置低,因此即使是 3D 游戲縱橫的現在,我們製作一款畫面豐富、風格獨特的 2D 游戲也是相當有市場的。近兩年,有人也對 2D 游戲使用了顯卡加速,但顯卡技術註定 2D 圖形是通過 3D 技術進行加速的,即單張的圖形或動畫還是以 D3D 計算帖圖的形式進行,這樣通常可以保證了 2D 圖形運行可以達到很高的速度,但是這類技術也不是很全面,瓶頸主要在顯存帖圖數量的限制和 3D 顯卡技術標准不一,導致個別顯卡運行不了。像素點陣技術也是較早期的 2D 技術
Ⅳ 介紹幾部根據游戲改編的電影或動畫,最好是3D的
但丁的地獄之旅
刺客信條
毀滅戰士
寂靜嶺
光暈
生化危機
最終幻想
地牢圍攻
波斯王子時之刃
馬克思佩恩
殺手代號47
生死格鬥
孤膽義俠
死亡之屋
吸血萊恩
如龍
古墓麗影
Ⅵ 找一部3D動畫電影,在游戲機里的世界,有一個只會拆房子的巨人,想要變好,結果跑到了賽車游戲里
無敵破壞王 Wreck-It Ralph
(2012)
無敵破壞王(約翰·C·賴利 John C.
Reilly
配音)生活在一個80年代出品的低精度游戲中。他的設定身份是一個反派,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游戲《快手阿修》中大搞破壞,其後由玩家操作的英雄人物快手阿修
(傑克·麥克布瑞爾 Jack McBrayer 配音)
會及時趕到進行修補,贏得獎牌,包攬一切榮耀。身為反派,破壞王厭倦了自己的生活,眼看阿修被勝利者的光環圍繞,自己卻日復一日在無趣中過活,他終於決定
改變。單純的他以為只要自己也能得到一枚獎牌,就可以擺脫反派的身份,於是某日在游戲廳歇業後,破壞王偷偷離開了自己的游戲,前去闖盪其他電子游戲的世
界。
在途中,破壞王結識了來自《英雄使命》的冷酷隊長(簡·林奇 Jane
Lynch 配音)和來自90年代糖果賽車游戲《甜蜜沖刺》的小女孩雲妮(薩拉·絲沃曼 Sarah Silverman
配音)。後者夢想著能上場比賽,但其身份也不允許她夢想成真。破壞王所屬的游戲《快手阿修》由於失去了他被認定為系統錯誤,如不盡快返回,則游戲就會被永
久刪除;而《甜蜜沖刺》的游戲世界則在悄悄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威脅到整個游戲世界的陰謀。這也許是無敵破壞王實現夢想的機會,但也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他可以扭轉乾坤,成為一名真正的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