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梁祝什麼意思
1、梁祝(中國傳統戲曲)
《梁祝》是越劇傳統骨子老戲,越劇誕生之初,男班老藝人便已在舞台上演出《梁山伯》。三十年代女班興起,《梁山伯》一劇被更多越劇藝人的搬上舞台,劇名也被更名為《梁祝哀史》。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袁雪芬馬樟花的《梁祝哀史》。
馬樟花有袁雪芬覺得傳統《梁祝》劇本內容充滿迷信、色情等因素,於是重新整理劇本,去其糟粕,獲得成功。1939年李艷芳《梁山伯·回書》、1939年李艷芳趙瑞花《樓台相會》、1941年支蘭芳《祝英台哭靈》、1942年姚水娟李艷芳《十八相送》、1943年徐玉蘭《回十八相送》、1946年袁雪芬《讀祭文》。
1946年范瑞娟《山伯臨終》、1947年袁雪芬《英台哭靈》、1948年范瑞娟《山伯臨終》、1949年袁雪芬范瑞娟胡少鵬《新梁祝哀史》。
2、梁祝(大風劇場音樂劇)
音樂劇《梁祝》告別大家熟悉的傳統戲曲演繹方式,以音樂為主體作鋪陳,是新時代的嶄新製作,以深刻的文學意蘊、文化素養和音樂創意,重新詮釋經典題材。
復合的表演概念,涵蓋西方歌劇、近代音樂劇、中國傳統戲曲。工作群匯集學院作曲家、戲曲專家、電影工作者、歌壇巨星、古典演奏家、舞台工作者。
3、梁祝(《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
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4、梁祝(1994年徐克執導吳奇隆主演電影)
《梁祝》是1994年由徐克執導,吳奇隆、楊采妮領銜主演的愛情電影。主要講述東晉時期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流傳至今的凄美感人愛情故事。
《梁祝》電影提名四項金像獎,並榮獲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提名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跨媒介改編劇本獎」。
5、梁祝(民間傳說故事梁祝傳說)
梁祝一般指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Ⅱ 恐怖版《梁祝》寫盡愛而不得之苦,痛陳人性薄涼之怨怒斥命運不公
這是一部極其陰郁的《梁祝》,卻似乎真實地還原了這場悲傷的愛情故事,我們總是嚮往這樣美好的愛情,可這樣的結果,又有幾人能夠承受?
徐克果然是導演鬼才,他拍攝的《梁祝》,用恐怖的畫風道盡了真實的時代風氣,以凄美的愛情摻雜了濃厚的門第觀念,即便如此,這場生死相隨的愛情,依然是最美好的愛情。
梁山伯與祝英台所在的年代,是東晉時期,那個時期士族門閥興旺,門第觀念極盛,這便是他們愛情悲劇的根源。
士族門閥掌握著財富,權力,地位,而這些又世代相傳,他們就像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大家族,外人進不來,裡面的人出不去,內部聯姻,強強聯合,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令家族盡可能的源遠流長。
除此之外,東晉還是一個流行柔弱的年代,這個時期不講禮法,沒有封建的思想束縛,男人也可以塗脂抹粉,裝柔扮俏。
人們奉行陰柔之美,也熱衷於追求皮膚白嫩,所以那時候的化妝技術近乎病態地追求一個字,白。
祝英台是三品官家之女,出身富貴,她的父親甚至比她還愛保養皮膚,明明長著一臉的絡腮鬍子,卻日日經常被一群侍女圍著,護理面部,塗脂抹粉。
而祝英台身為女兒身,卻對這些絲毫沒有興趣,她經常帶著一個,裝有一對蝴蝶的罐子,趴在房頂。
在那裡,她入神地盯著,在罐中飛不起來的蝴蝶,彷彿就是在看她自己,她何嘗不是日日被關在這府宅之中,毫無自由呢?
那時候,她並不知道,父親為了穩固仕途,已經收下了馬家的聘禮,馬家是鼎盛之家,在朝中極有權勢,在祝英台的父親眼裡,馬家是最好的聯姻對象。
可祝英台並不似別家的大家閨秀那般,她走路風風火火,個性跳脫外向,琴棋書畫皆找丫環幫忙,當父母現場考校的時候,只能頻頻翻車。
父親見狀,捂住臉上塗著厚厚的脂粉,跑開了,他覺得這樣的女兒,嫁到馬家一定會給她丟人。
祝英台被父親嫌棄,只能朝母親撒嬌,母親看著伏在自己膝上的女兒,母女倆交談甚歡,最後,母親決定,將祝英台送到書院讀書,希望以書院的文化氛圍,熏陶一下女兒。
就這樣,被送去書院改造的祝英台,和丫鬟一起女扮男裝,前往崇琦書院。
此時,崇琦書院的學生們正在上音樂課,學子們一襲白衣,在樹林中席地而坐,每人的前面都放置一把琴,而梁山伯則正在為眾人撫琴。
一曲結束,老師覺得梁山伯的琴音里缺乏 情感 ,可梁山伯此時並不明白,怎樣才能令琴音中帶有 情感 。
祝英台一行人趕到,學生們紛紛轉頭望去,梁山伯也抬起了頭,正好與祝英台對視,兩人相視一笑。
書院的院士夫人,與祝英台的母親似乎是舊相識,聽到祝英台母親的閨名,便感嘆了一句,她到底還是嫁到了祝家了。
由於祝英台是女扮男裝,院士夫人便將祝英台安排進了書庫,獨自住宿。
誰知,祝英台晚上休息之時,便遇到了偷偷在書庫讀書的梁山伯,那時候祝英台解開衣襟正在擦汗,梁山伯從後面突然出現,嚇得她慌忙扯過被子蓋住身子。
梁山伯是沒落士族出身,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撫養長大,所以在書院里,梁山伯需要日日勤工儉學,所以晚上便偷偷跑進書庫讀書,以彌補落下的讀書時間。
對於梁山伯來說,唯有刻苦讀書,考取功名,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的情況後,並沒有將他趕走,讓他可以繼續在書庫讀書。
梁山伯極為樂觀,雖然條件艱苦,可每次祝英台遇見他的時候,他不但笑臉相迎,有時候還會做出搞怪的鬼臉,逗祝英台開心。
書院的座位是根據家庭情況排的,祝英台坐在了第二排,而梁山伯則坐在了最後一排,祝英台回頭望向梁山伯的時候,梁山伯還對她做鬼臉。
祝英台每晚,都是與一旁挑燈夜讀的梁山伯,陪伴著入眠的,經過與梁山伯之間的相處,祝英台對他傾心不已。
之前書院有一個男同學叫亭望春,他極為愛慕梁山伯,總是溫柔繾綣地看著他。
所以梁山伯每次見到,祝英台朝他笑的時候,都在心裡犯嘀咕,想著祝英台不會與亭望春一樣吧。
書院的考試如期而至,平時不用功的學生都做好了作弊的准備,只有祝英台,剛來學院,啥也不懂,差點交了白卷。
而梁山伯原本想要幫祝英台作弊,卻不小心被老師發現了,兩人互相維護,遭到了老師的懲罰,若祝英台第二日的補考不能通過,梁山伯就要被趕出書院。
於是,梁山伯幫祝英台復習了一個晚上,還用繩子綁住祝英台的頭發,頭懸梁,心飛揚,令祝英台奮發圖強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在考場內,祝英台想到梁山伯昨夜的督促,一邊拽著自己的頭發,一邊尋找昨晚的感覺,順利通過了考試。
音樂課上,梁山伯幫祝英台解圍,兩人都受到了懲罰,舉著琴罰站,又被同窗欺負,導致梁山伯的琴被摔壞,祝英台快速調換了兩人的琴,將壞了的琴抱在手上。
因為弄壞了琴,祝英台被老師罰站到天黑,梁山伯為陪伴祝英台,坐在一旁為她撫琴。
經過這件事,梁山伯因禍得福,終於領悟到了老師說的,彈琴時應該融入的感情。
在書院里,梁山伯有一好友,是名為若虛的和尚,若虛與祝英台卻大有淵源。
原來祝英台的母親年少之時,也曾女扮男裝,在這間書院里讀書,那時候若虛還沒有出家,也是書院的學生,他們相識相戀,度過了一段很美好的時光。
然而因門第之念,祝英台的母親,最終選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服從家中的安排,嫁進了祝家,而若虛傷心不已,心如死灰,剃度出家。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關系越來越好,他甚至已經說服自己,接受喜歡上祝英台的事實了。
後來,因祝英台聽說梁山伯即將離開書院,上京赴考,氣得她拿起木頭將梁山伯暴揍了一頓,離開之時,竟然掉落了圍胸內衣。
梁山伯追到書庫,好不容易才將祝英台哄好,兩人的關系更進一步。
書院設有化妝課,梁山伯將塗抹在祝英台的嘴上,少女的美就是無需施以過多的粉黛,便可以美得動人心魄。
沒過多久,梁山伯要離開書院赴京趕考了,他離開的那天,也是一次音樂課,就如同她來書院的那天一樣。
不過這一次,是祝英台坐在課堂之上,目送挑著行禮的梁山伯離開,兩人眼神交匯,可以看出,他們對彼此很是不舍。
梁山伯走後,祝英台便沒有了往日的精神,也無心讀書,碰巧此時,家中來人將她接回,准備擇日與馬家成親。
梁山伯收到了消息,急忙趕來送行,祝英台抱住了梁山伯,不舍離去,一場雨忽然而至,似乎也是在為他們創造機會。
兩人在山洞中避雨,相愛之人,情不自禁,私定終身,共度一夜。
第二天,雨停了,兩人一身泥濘從山中走出,分別之際,祝英台叮囑梁山伯,一定要去祝家提親,不然她會恨他一輩子。
梁山伯很是爭氣,一舉高中,成為了酒品縣令,歸來之時,他帶上東西,迫不及待地來到祝家提親。
那日正是馬家來祝家納吉之日,見到馬家浩浩盪盪的隊伍,及所帶的東西,梁山伯頓時覺得,自己的那一點聘禮,簡直不值一提。
但他依然去了祝家,祝英台的母親表面和善,對梁山伯客客氣氣的,但字字誅心,字里行間皆是讓梁山伯知難而退之意。
梁山伯與身著女裝的祝英台相見,分別很久,久到似乎看到彼此都覺得很不真實,他們小心翼翼地詢問彼此,你真的是山伯?你真的是英台?
兩人做著彼此最熟悉的鬼臉,這才確認,對方真的是自己心心念念的愛人。
這時候,丫環將祝英台叫回房間,去試穿新娘禮服,當祝英台一襲紅衣出現在梁山伯面前的時候,他既驚艷又難過。
兩人商定要一起私奔,可計劃卻被祝英台的母親得知,那天晚上,梁山伯焦急地等在祝府門外,而祝英台卻被父母叫去考校學識。
外面雷霆打坐,如同祝英台的心一般備受煎熬,終於,她鼓起勇氣,對父母說出拒婚,父母勃然大怒,將祝英台軟禁在房中。
大雨傾盆而至,梁山伯與祝英台得以見面,他們依然想要離開,可家丁卻突然湧入,將梁山伯以盜賊之名,打出了祝府。
自此,梁山伯被打成重傷,祝英台則遭到軟禁,他們再也沒能見面,梁山伯相思成疾,面容枯槁,祝英台蓬頭垢面如同瘋婦。
祝英台的母親來找梁山伯,希望他可以寫一封信給祝英台,讓她死心,不要再折磨自己,也說明梁山伯的胸襟,不止是兒女私情這么狹隘。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如同她年輕時一樣,可她卻依然要女兒接受命運。
她見到梁山伯憔悴的模樣,出言勸說,你這么年輕,應該趾高氣昂,為人所不能為之事,你與英台不顧相識半載,感情不會太深,很容易放下的。
當梁山伯憤怒地起身,告訴祝英台的母親,他不會給祝英台寫信的時候,祝英台的母親出聲質問:你以為憤怒可以改變你和英台的命運?
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錯了時候,你們生在這個沒落的時代,人人都這么虛偽,迂腐和勢力。
要怨就怨你們有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
梁山伯越聽越生氣,他憤怒地喝止祝英台的母親,你不是在說我們,你是在自怨自艾。
可最終,他還是提起了筆,難過得無法下筆,最終一口鮮血噴涌而出,落在紙上,很是凄慘。
若虛來到祝府,在水池邊撫摸著水中的魚,祝英台的母親從他對面而過,他叫住了她,讓她放生池中的魚。
祝英台的母親朝若虛走了過去,她說放它們出去,外面的環境惡劣,適應不了,它們會死的。
若虛緩緩地說,變得不適應,那是因為它們來自江河大海,世上根本不該有池塘。
祝英台的母親聽後,憤怒地打了若虛一巴掌,你說得挺瀟灑,放得下就不會出家了。
若虛卻反問她,我身無一物,有什麼放不下的呢?你什麼都有,還什麼都想要。
祝英台被關了那麼久,終於有了梁山伯的消息,可她開心地打開那封信,裡面除了星星點點的鮮血,卻又什麼都沒有。
而此時,梁山伯在若虛的懷中離世,死去之時,雙眼還不肯閉上,內心很是不甘,卻又無能為力。
感應到梁山伯已經不在人世,祝英台絕望痛哭,出嫁那日,她還不停地流淚,哭到流出了血淚,連妝都無法畫。
下人沒有辦法,只能以厚厚的脂粉掩蓋淚痕,祝英台身穿紅衣喜服,面色呆滯,臉上被脂粉塗得慘白,再戴上新娘頭冠,就如同紙人一般滲人。
祝英台請求母親,讓花轎從梁山伯的墳前經過,可祝英台的父親卻暗中通知送親隊伍,繞過梁山伯的墳墓。
誰知,路上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惡劣的天氣逼得送親隊伍,只能走過梁山伯的墳前。
到達梁山伯墳墓之時,祝英台從花轎中跑出,脫去了紅色喜服,露出了裡面的素稿孝服,丫環順勢拿出了祭奠用品,僕人跑到墓前擦拭墓碑。
祝英台咬破了自己的手指,以鮮血將自己的名字,寫到墓碑之上,剎那間,大雨突然降下,雨水洗去了祝英台臉上厚重的脂粉,露出了她本來的模樣。
突然一陣狂風,將紅紗捲起,披到了祝英台的頭上,地動山搖,梁山伯的墓地忽現一個大坑,祝英台果斷地跳了進去,風沙瞬間消失,墓地變成了平地,彷彿剛剛那一切都沒有發生。
若虛從一張紙上,撕下了上面畫的兩只蝴蝶,兩枚紙片在若虛的手中,竟然變成了兩只蝴蝶,它們從若虛的手中飛走,相伴而行,漸漸遠去。
他放飛的蝴蝶,好像是在慰藉,自己與祝英台母親那份,愛而不得的感情。
也好像是讓梁山伯與祝英台,那對苦命的痴情男女,真正地走到了一起。
又好像是對世間相愛之人的祝福,希望每一對真心相愛的男女,都可以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部《梁祝》是1994年由徐克執導,展現了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從東晉時期流傳至今的悲慘愛情。
時至今日已經二十七年了,再次重溫這部電影,卻又涌現無數感慨,這部電影也許是最好的一版《梁祝》,因為它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生時不能相守,只能死後相互追隨的遺憾,更是對造成這一悲劇的,時代屬性的控訴。
祝英台的母親遭受過命運的打擊,最終屈服,所以她便想要女兒不要再去嘗試,事實上,他們也的確無可奈何。
梁山伯見祝英台的時候,曾說過,為什麼不多給他幾年的時間,可祝英台卻一針見血,無論給他多少年,他都無法超越馬家。
哪怕不願承認,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馬家是一個個根深蒂固的,士族之家的代表,他們盤根錯節,彼此相依,早已有夯實的基礎。
梁山伯在他們的眼中就如螻蟻一般,所以他與祝英台的愛情,在梁山伯的父親,乃至馬家人的眼裡,都變得可笑至極。
然而電影中卻又不是極致的渲染無奈,卻還是夾雜著希望,若虛與祝英台的母親曾經相愛,卻又分開,他放不下,所以出家。
同樣是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同樣沒有圓滿的結局,可祝英台的母親想要拆散他們,而若虛卻想要成全他們。
最後的那兩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便是給了這場未完的愛情,一個完美的交代。
徐克導演被稱為徐老怪,因為他早期的電影都比較奇怪,有一些鏡頭是觀眾無法理解的,但是真正的好作品,往往是經得起時間的沉澱。
那些曾經我們看不懂的電影,都會在長大後一一明白,就如《梁祝》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母親所說的話,現在看來,竟然如此有道理。
再比如小時候看《梁祝》,會被恐怖的畫風嚇到,卻又被凄美的愛情所打動。
而現在,卻覺得這樣的畫風才更適合那個時代,和那種情景,相比於這些,這場艱難的愛情,似乎會有這樣的結局,就不那樣意難平了。
也許,這就是成長吧,時間教會了我們,愛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態。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影視雜談##梁祝##徐克##吳奇隆##楊采妮#
Ⅲ 求助:有關於梁祝的圖片
我很用心的,O(∩_∩)O
Ⅳ 哪裡能購買或下載有關梁祝的老電影
提供本片RayFile網盤下載鏈接,需要安裝RaySource客戶端,新建任務,在下載鏈接(URL)這里把下面的地址粘貼上去,就可以下載了。
彩色故事片《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年:
fs2you://
電影《梁祝》,香港1994年:
fs2you://==
Ⅳ 求電影梁祝的演員表
下圖為電影梁祝的演員表。
《梁祝》是1994年由徐克執導,吳奇隆、楊采妮領銜主演的愛情電影。主要講述東晉時期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流傳至今的凄美感人愛情故事。《梁祝》電影提名四項金像獎,並榮獲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提名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跨媒介改編劇本獎」。
Ⅵ 《梁祝》有感
近來對中外文學史興趣甚濃,剛看完《外國文學十五講》,又迫不及待粗略翻閱了《中國文學概論》。除了對比中西文化發展的不同,也為自己羅列了一批新的書單。讀史只為建立框架,要想真正了解各個時期的文學,還是要躬身閱讀。
中西文化的差異,這個話題太大,我需要再好好消化下,今晚就暫且給自己放個小假,看一部老電影度過今晚的時光。
想起書里提到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與《梁祝》的對比,都是門族愛情悲劇,都有超越現實的情節。朱麗葉在復活後看見羅密歐已死選擇自殺,雙雙死去。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一種神話的形式迎來了「大團圓」結局,化蝶離去。
我打開了徐克導演的94版《梁祝》,前半段非常搞笑,色調清新,節奏明快,像一部喜劇電影。電影後半部分,山伯與英台分離後,悲劇徐徐上演,色調轉變,徐克用很多色彩變化來表現劇情的變化,藝術表現力拉滿。當看到被禁足的英台看著無字血書哭喊著已經病逝的山伯,我開始控制不住的落淚。
英台的母親和僧人是梁祝的另外一種形式的結局,這才是那個門閥時代的真實現狀,沖破封建制度的最終下場是雙雙殞命。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東晉時期的民間傳說,也是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只不過後世流傳中被賦予了神話的色彩,用文學創作的形式讓梁祝最終團聚,只不過是人們的美好期待。
在中國的封建時代,不知道有多少個梁祝式悲劇,這悲劇存在了幾千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只是家族的任務,大多與愛情無關。
在文學領域,悲劇總比喜劇蘊含更多的力量,引發更多人的同情。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是對生活最好的復刻。歷史上被人記住的很多傳說也都是悲劇的內核。
我父母那一輩多數也還是通過「相親」的形式組建家庭,即使婚後不合適,也會為了孩子湊活一輩子。據我所知,不合適的比例不在少數。想到很多人雖然結婚了,卻一輩子也沒有擁有過愛情,這樣的故事是讓人痛心的。
就婚戀來說,我們這一輩人真的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有了選擇的自由。
這樣凄美的愛情故事很震撼人心,但我還是希望世間再無「梁祝」好了。
鏈接: https://pan..com/s/18UHalBdg2vvRG2eqW1O1wA
Ⅷ 吳奇隆的《梁祝》什麼時候拍的
~梁祝~
另附上《繁體版VCD》圖片
上映時間:1994年8月
歌曲:梁祝
你你我我
奇隆原音:NO!
導演:徐克
主要演員:
吳奇隆、楊采妮、吳家麗
劇情簡介:
東晉時期,胡人亂華,漢室偏安南方,政治亂、經濟富,門第風氣極盛,仕族和寒門是絕不可能通婚的,但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背景下。
祝英台(楊采妮飾)之父為攀附權貴,將其許配馬氏太守為妻,為免英台之才疏學淺失禮於人,祝母遂將其改扮男裝送往其昔日曾女扮男裝研習詩書之書院讀書。不料今非昔比,書院之學生與課程已與往日大大不同,反而和英台活潑好動的個性不謀而合。特別安排其獨睡文庫禁地,更讓她因此遇到在此偷偷夜讀的梁山伯。
梁山伯(吳奇隆飾)為一貧苦向學之學生,在書院中半工半讀,期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出人頭地,平時即天天躲在文庫中借光苦讀。雖出身貧困卻並不自卑,第一次的相遇,對英台的咄咄逼人寬容以對,為人坦白、積極進取,琴棋書畫樣樣行,連書院的體育課程蹴鞠(足球)也踢的好,使英台情愫漸生,對其百般關懷。
盡管謹記母親的三點叮嚀,英台還是對山伯不由自主動了情,不知其為女兒身的山伯一度為這「同性書友」的熱烈親近大感困惑,同時也對自己對對方異樣的感覺感到迷惘。日久相對,山伯終知悉英台身份,兩人抑制的情感明朗化且愈來愈濃。
山伯先行離開書院參加考試,英台突獲家書催其回家完婚,急召山伯相見,離情依依之下兩人不顧禮教束縛,私定終身。山伯考取功名,以為可以順利迎娶英台,上門提親卻正逢馬家下聘,又有祝母的冷言冷語,深知門閥隔闔之無法消除,英台不管那麼多,兩人樓台竊議私奔,卻一別成永訣。英台被困閨房,寸步難行;山伯慘遭祝父命人打成重傷
,終至不治,只留下一紙上無字只有血跡之血書予英台。
英台傷心欲絕,哭出血淚,祝母後悔,答應其讓花轎在經過山伯墳前時可下轎祭拜,祝父卻反悔命人繞道而行。真情動天,一陣風過,竟天從人願將英台送到山伯墳前,狂風下英台褪去嫁衣,裡面早已穿上一身喪服,驟雨洗去面上鉛華,昔日英台受罰,山伯為英台撫琴相陪,英台將曲韻深記於心,在山伯墳前?完她填上的詞,之後地動山搖,山伯之墳突然裂開,英台殉情跳入,雨過天晴,山伯墳已成平地,再尋不著英台,兩人已化蝶飛去,相依相隨。
●此片為老片重拍,奇隆卻重新且成功的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梁山伯」,雖然奇隆從不自稱這是他的代表作或是經典作,但這已是公認目前為止,他的電影代表作,「吳」山伯的深情憨直令人難以忘懷。
Ⅸ 跪求老版梁祝資源,就是小時候用碟片放的那種,我奶奶喜歡看,但是我找不到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haycjk-ACXHMFvepHlsbeQ
作品相關簡介:《梁祝》是1994年由徐克執導,吳奇隆、楊采妮領銜主演的愛情電影。主要講述東晉時期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流傳至今的凄美感人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