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一部外國電影,貌似是《音樂會》。
就是叫《音樂會》Le concert
影片2010年7月23日北美上映 (現在網上是沒有觀看的)
劇情】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蘇聯最著名的指揮家,是著名的莫斯科Bolchoï交響樂團的靈魂。但是因為他拒絕與幾位猶太音樂家——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Sacha——解除合作關系,他在事業的巔峰時被開除了。這一切全都是因為勃烈日涅夫訂下的法律!此後,安德烈仍無法忘情於Bolchoï,於是他仍在那裡任職,不過是作為一個……清潔工人。
某天晚上,正當他在整理經理的辦公室時,突然來了一封傳真:法國著名的夏特萊劇院邀請這支著名的交響樂團去巴黎演出。於是他計上心頭:不如召集昔日的夥伴,頂Bolchoï之名去巴黎演出如何?
『貳』 尋找一部電影,我老公說是警匪片,好像是搞笑的。劇情是開場一場音樂會,一首歌奏完之後,大家獻花.....
絕命錯殺令
絕命錯殺令-影片資料
主演:萊斯利·尼爾森理查德·
克里納凱莉·勒布洛克
國家/地區:德國/美國類型:
動作/喜劇
片長:87min
分級:USA:PG-13對白
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華納兄弟公司
絕命錯殺令-劇情
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名小提琴家萊恩哈里遜正值事業巔峰,這時他卻和一個蛇蠍美人蘿蘭古休發生一夜情,她為了殺害老公,設計讓他成為代罪羔羊。雖然萊恩哈里遜被獨眼獨臂獨腳的殺手攻擊,他還是受到絕命錯殺令的通緝,而且很快被逮捕,並且被關進大牢。不過故事沒這麽簡單!
『叄』 成都舉辦《飲歌-香港電影音樂會》,哪些港片最令你難忘
《倩女幽魂》《夕陽之歌》《一生所愛》這些港片最令我難忘非常經典且又精彩
『肆』 《牛虻》:電影會被遺忘,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長存
電影誕生100多年,古典音樂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格里高利聖詠橫空出世之際,那是公元9世紀和10世紀的事了。那麼,小弟弟向老大哥取經,也就名正言順了。電影喜歡引用古典音樂,《走出非洲》引用了莫扎特的《單簧管協奏曲》、《沉默的羔羊》引用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入殮師》引用了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時光倒流七十年》引用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幻想》…… 有沒有著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專門為一部電影創作過音樂呢?
在聆聽上海愛樂樂團2018-2019年音樂季閉幕演出之前,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就算聽過那場音樂會之後,我都驚訝得難以想像, 自己少年時看過很多遍的蘇聯電影《牛虻》,居然請了當年已經聞名世界、被譽為「20世紀貝多芬」的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來為電影創作背景音樂。
聽完那場音樂會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憶當年自己一遍遍觀看《牛虻》的情形,要麼是應學校要求去學習列瓦雷斯為義大利人民奉獻自己青春的動人事跡,要麼為了再看幾眼漂亮又打扮入時的女主角波拉夫人,要麼為仔細揣摩紅衣主教蒙塔奈利究竟用了什麼計謀騙取了阿瑟的信任,等等。從來沒有一次是為了音樂再去看《牛虻》的—— 在聒噪的所謂音樂中長大的我們這一代,到了能觀看電影《牛虻》的年齡,又有幾人已經能認知到音樂是非常美妙的存在。
根據英國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說拍攝的蘇聯電影《牛虻》,初映於1955年。電影完成後,人們發現受命為《牛虻》譜曲的肖斯塔科維奇為電影譜寫了不少音樂素材,限於影片的篇幅和敘述節奏,這些音樂素材沒有全部用上。嗣後,另一位蘇聯作曲家列馮·阿托緬不忍心讓大師的創作煙消雲散,便根據肖斯塔科維奇的手稿整理出了總共12首的《牛虻組曲》。
《序曲》、《民間舞》、《華爾茲》、《加洛普》、《浪漫曲》等等組成的《牛虻組曲》中,最廣為人知的,非小提琴協奏曲《浪漫曲》莫屬了。
准備重看電影《牛虻》之前,我按照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默默地將《牛虻組曲》的每一首與電影中的人物一一對應, 覺得最有聽眾緣的那一首《浪漫曲》應該出現在阿瑟初遇琴瑪對她陡升愛慕之情、兩人共墜愛河以及由阿瑟變身為牛虻列瓦雷斯後重遇已成波拉夫人的琴瑪時,然而,窄銀幕、黑白片《牛虻》,雖然清晰度不夠,聲音效果也顯扁平,但《浪漫曲》漸漸響起的剎那,我的耳朵沒有誤聽。1小時40分鍾片長的《牛虻》,兩度完整地出現了《浪漫曲》,一次出現在影片開始4分多鍾時,還有一次出現在影片的結尾處1小時30多分鍾時。那麼,兩次響起《浪漫曲》的當口,銀幕上出現的人物形象是不是阿瑟和琴瑪以及列瓦雷斯和波拉太太呢?答案是否定的。4分多鍾的《浪漫曲》是為阿瑟和神父蒙塔奈利奏響的,1小時30多分鍾響起《浪漫曲》時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是紅衣主教蒙塔奈利在勸說被捕入獄的義大利青年黨人列瓦雷斯俯首稱臣。
《浪漫曲》出現在電影《牛虻》中的時間點,貌似音畫錯位了。當然,電影創作者不會錯,一定是我們的理解出了岔子。為了找到自己錯在何處,我翻箱倒櫃地找出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原著翻閱起來。 「義大利青年阿瑟,出身於富商家庭,但成年後毅然投身革命。由於疏忽,他泄漏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琴瑪誤會,並痛苦地發現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嚴酷的現實教育下,他以假自殺為掩護,憤然出走,在外漂泊13年,歷經艱辛,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准備起義。最後不幸被捕,面對軍方的威脅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這是印在書的封底上的內容簡介,與我重看的同名電影表達的內容並無二致。 正因為是一部表現幼稚的青年被蒙騙後幡然醒悟、繼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年輕生命的電影,1955年上映的蘇聯電影《牛虻》,情節經過刪繁就簡後幾乎只剩下了從阿瑟到牛虻的成長過程,阿瑟與琴瑪的愛情、列瓦雷斯重遇琴瑪的悸動以及作為私生子阿瑟遭遇的鄙視,影片都表現得非常匆忙,沒有了表演空間的演員們,只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吹鬍子瞪眼」,所以, 很多年以後蘇聯科學院《電影史綱》曾這樣評價電影《牛虻》:「影片《牛虻》是不均衡的……但肖斯塔科維奇譜寫的充滿緊張激情的、很有氣魄的音樂是影片最優秀的部分。」 既然如此,影片最優秀的部分音樂怎麼會將《浪漫曲》錯位給阿瑟與蒙塔奈利在一起時的戲碼?
翻開伏尼契的原著,我們會發現, 女作家在表現阿瑟與蒙塔奈利這位秘密的親生父親之間的互動以及列瓦雷斯撕掉紅衣主教的面紗與虛偽的父親當面對質時,筆觸細膩、細節飽滿、情感熾熱、內涵豐富。總共300來頁的《牛虻》,一上來伏尼契就用了兩個半章節詳細描述了阿瑟對神父蒙塔奈利的依戀以及蒙塔奈利對兒子阿瑟的愛意,父子倆在神學院讀書,到瑞士遊玩,在家裡在路上,通過伏尼契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蒙在鼓裡的阿瑟和實情在胸的蒙塔奈利共同圍繞著「愛」字展開的親密無間互動:
」神學院院長蒙塔奈利神父停下手中的筆,以疼愛的目光看了看俯在文稿上的那顆烏黑頭發的腦袋。「
」說我的樣子像你。我要真是你的侄子那才好呢,神父——「
至於小說快要結束時,已知紅衣主教真實身份的牛虻與蒙塔奈利的一次靈魂對話,則將一對如雙頭蛇一般的父子因人生目標完全相異而撕裂的戰栗,痛陳在了字里行間。
肖斯塔科維奇為什麼要將《牛虻組曲》中最美的旋律安排給阿瑟與蒙塔奈利以及牛虻與紅衣主教?雖然受命為電影譜寫音樂,這個認真了一輩子的作曲家,一定一絲不苟地讀了伏尼契的小說,所以,他知道女作家主要想表現的,並非1955年版的蘇聯電影所呈現的,是一個懵懂青年何走上革命道路並為之犧牲自己的故事。那隻是背景,伏尼契想要表達的,是在革命洪流滾滾而來時,一對曾經親密無間的父子是如何分崩離析的。
『伍』 誰知到 有個叫什麼什麼音樂會的電影
有一部名字就叫《音樂會》的電影,外文原名 《Le concert》
國家/地區: 法國/ 義大利
類型: 音樂/ 喜劇
其他譯名:非常愛樂樂團(香港)
交響人生(台灣)
『陸』 電影《音樂會》的問題
剛開始配合不好的原因因為這些人已經30年都沒有進行正式演出了。你可以注意到安德烈是從葬禮的樂隊,吉普賽人的營地還有AV的配音室里把這些人找出來的。這些人一開始來巴黎抱著各種各樣的目的。尤其是那Victor父子基本上是來做生意的(拿著一箱魚子醬)。直到看到那對猶太父子的簡訊說「回來為了蕾雅」他們才出現。因此一上來各種走音不合拍,但是由於曲目是D大調協奏曲所以有大段的小提琴獨奏,這些人聽到安娜的演奏想起了當年的蕾雅因此找回了當初的感覺,我想這是影片想傳達的吧。其實,最後演奏的橋段不應該作為電影情節的一部分來看待,而是應該作為電影敘述完整性的一種具有象徵性意義的演出。在這一段落中,導演將之前的懸念進一步揭開,同時點明了這些人以後的命運完成整個劇戲劇沖突展現的高潮,並在高潮中結束,個人覺得這種安排非常精彩。另外再贊一下本片中各種元素的精巧安排。你可以發現安德烈的最大努力就是想出了代替莫斯科交響樂團到巴黎演出這一個點子。其餘的所有事情基本上是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辦成的。去找伽利略夫座領隊,人家之所以答應是為了在巴黎共產黨黨代會上講話。護照是吉普賽人辦的,贊助是碰巧參加婚禮(應該是當婚禮的群眾演員,雖然沒有明說)碰上天然氣大佬拉到的。巴黎方面之所以答應是因為他們財政緊張。這種機緣巧合的出現都是因為這些人早已放棄了音樂道路。但影片最後這群早已放棄音樂的人憑借著這樣的機緣又重新找回了當初丟掉的夢想。個人認為這是最後的橋段最感人肺腑的地方,也是為什麼伽利略夫最後感慨神真的存在。
再說一點,其實在最後的演奏中有三處試圖表現這一種「神跡」,第一處是借伽利略夫之口直接表述的,第二處是巴黎劇院院長親吻他的那個助理,這是一種戲謔的神奇,最後一處是Victor在演出結束之後說了一句「Amen」他是猶太人,實際上他說的並不是阿門,而是猶太教的禱告方式。
最後再說一點,感覺猶太教從頭被黑到尾啊,前面薩沙就告訴Victor巴黎到處都是猶太教堂,還把紅衣主教葬禮給黑了。你看Victor他兒子交摩西,是舊約里拯救人們的大神(猶太教不承認新約),這次去巴黎也是摩西想出了買手機的點子,不但救了他老爹,也成為這些人能再次演出的關鍵,實際上這個摩西短短幾次出場講故事的各個節點的邏輯鏈條串聯到一起了。
『柒』 一部勵志音樂片,笑中帶淚的法式狂想曲,《音樂會》好看嗎
是很好看的,看完之後是覺得很勵志的,而且劇情也是非常的精彩的
『捌』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音樂會》(The Concert ) 法國女演員梅拉尼·羅蘭主演,也是從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愛上了老柴的小D,就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聽了無數遍之後決定去學小提琴(學了一年後來因為懶和工作忙放棄了)。《漢尼拔》,S01E01中出現的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 Aria。S01E02同樣來自巴赫的一首曲子,勃蘭登堡協奏曲第四號,G大調,第一樂章:快板,S01E05有兩首古典樂,都是肖邦的夜曲。第一首,出現在拔叔和Dr.Bloom見面那段。是肖邦的第九首夜曲,B大調,OP.32之1,作於1836——1837年,獻給德·比琳男爵夫人。第二首是降E大調夜曲,Op.9 No.2Op9共有三首曲子,創作於1830-1832年間,並與1833年出版。降E大調夜曲作於1830年。這首曲子可以說是肖邦的夜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經常可以在各種影視作品中聽到,也是和肖邦有關的各種音樂會的常駐曲目。S01E05是莫扎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 : Ii Adagio。S01E06這一集依然用了肖邦的鋼琴曲g小調敘事曲Op.23 No.1 (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S01E07整集的重點就是亨德爾的歌劇第一段出現在拔叔去聽音樂會選段:Piangerò la sorte mia下一首出現在博士和Dr.Bloom在廚房的片段肖邦的一首前奏曲Prelude Op 28 No 13 in F# - Lento博士挑菜譜和食材的那一段選自法國歌劇《浮士德》,作曲家為古諾Le veau d'or下面一首出現在拔叔去找了小茶杯之後,兩個人一起出外勤~選自威爾第歌劇《麥克白》,選段名字為Patria oppressa。S01E08巴赫的小步舞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的間奏曲出現在拔叔請黑人吃飯那一段最後一首曲子是羽管鍵琴版的《哥德堡變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