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天寶弔孝 劇情
《李天寶弔孝》劇情講述明末清初,河南遂平縣有一富戶,名為張忠實,此人愛財如命,嫌貧愛富,一心想高攀大富李家,於是他把大女兒鳳姐許配給李家公子李天保。誰料李家遇到天災人禍,幾年後,李天保父母雙亡,家業被焚。
張忠實嫌李天保貧窮,有意賴婚,便謊稱鳳姐得暴病身亡,派人向李天保報喪。李天保聞此噩耗後,悲痛欲絕,立即登張府之門,為鳳姐弔孝,張忠實措手不及,只得將為自己准備的棺木抬出,哄騙二女兒躺進去裝死,以瞞騙李天保。
誰知二女兒小鶯妮不願意助紂為虐,拒絕聽從父親的安排。張忠實只得許諾五十兩銀子求妹妹張愛蓮相助,張愛蓮親自出馬,好言相勸,將小鶯妮哄騙進棺材,騙過了前來弔孝的李天保。事成之後,張愛蓮發現哥哥拿秤砣頂銀子給她,便將將鳳姐領出來,帶到公堂當堂作證。
縣官胡來本是一個貪官,原以為在張忠實那裡可以大撈一筆,誰知張忠實一毛不拔,無利可圖,加上張愛蓮在一旁巧嘴利舌地挑唆,於是順水推舟,故意將張鳳姐斷給了李天保,並趁熱打鐵,命他倆當場拜堂成親,從而懲罰了昧心貪財的張忠實。
(1)電影不越調李天保圖片擴展閱讀:
《李天寶弔孝》是1980年上映的中國戲曲電影,由陳方千和段吉順導演,何全志、 馬蘭、 陳靜、 李金英 、厲小燕等主演。
1980年馬蘭曾在越調傳統喜劇《李天寶弔孝》中扮演李天寶,該劇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藝術片,在全國播放,受到觀眾的喜愛,得到專家的好評。
2002參加了中央電視台11套《名家名段》欄目的演出,演唱了《李天寶弔孝》、《雙靈牌》、《明鏡記》等劇目的精選唱段。《明鏡記》中扮演的李世民參加全國「紅梅杯」大賽,榮獲一等獎。2002年曾在「河南省藝術論文集」中發表《我跟申鳳梅老師學戲》的論文。
㈡ 下面這些圖片都代表了哪些行當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㈢ 講述河南戲曲的電影有多少 順便說下電影名 謝謝、
《花木蘭》 豫劇, 河南豫劇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拍攝。
《下鄉與趕腳》 曲劇兩個小戲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燕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江南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北省邯鄲專區東風劇團演出 胡小鳳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陳三兩》 曲劇 開封市曲劇團演出 張新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寇準背靴》 豫劇 淮北梆子(屬豫劇沙河調)88歲老藝人顧錫軒主演 安徽電影製片廠1961年拍攝
《朝陽溝》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三團演出 魏雲、王善朴、高潔、楊華瑞、馬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拍攝
《傳槍記》 京劇 河南省京劇團演出 根據豫劇《傳家寶》改編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買牛、扒瓜園》 由曲劇《買牛》和越調《扒瓜園》兩個小戲組成河南省曲劇團、河南省周口專區越調劇團演出,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山村新曲》 越調 由《夫妻倆》和《賣蘿筐》兩個小戲組成 河南省許昌專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珠江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人歡馬叫》 豫劇 許昌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游鄉》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珠江電影製片廠1966年拍攝
《七品芝麻官 》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二團、鶴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牛得草、吳碧波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卷席筒》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吳自力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包青天》 豫劇 商丘地區豫劇團、安陽市豫劇一團、開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張寶英、吳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1980年聯合拍攝
《李天保娶親》 越調 根據越調《李天保弔孝》改編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馬蘭、陳靜、何全志主演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諸葛亮弔孝》 越調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白奶奶醉酒》 越調 許昌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包公誤》 豫劇 河南省新鄭縣豫劇團、開封地區豫劇團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智收姜維》 越調 舞台劇名《收姜維》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背靴訪帥》 曲劇 舞台劇名《寇準背靴》 洛陽地區曲劇團演出 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風雪配》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洛陽橋》 豫劇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曾廣蘭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桃園喜》 豫劇 舞台劇名《小白鞋說媒》 商丘地區豫劇團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程咬金照鏡子》 豫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樊梨花》 豫劇 開封市豫劇團、開封市實驗劇院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風雨情緣》 豫劇 舞台劇名《大祭樁》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三全其美》 豫劇 舞台劇名《金雞引鳳》 洛陽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花槍緣》 豫劇 舞台劇名《對花槍》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卷席筒續集》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巧配鴛鴦》 豫劇 鄭州市豫劇團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倔公公犟媳婦》 豫劇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文帝殺舅》 豫劇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劇團演出 天山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棒打薄情郎》 豫劇 河北省邯鄲地區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芙蓉女》 豫劇 舞台劇名《宇宙鋒》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七奶奶》豫劇 舞台劇名《花打朝》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聯合拍攝
《抬花轎》 豫劇 舞台劇又名《香囊記》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武當仙袍》 豫劇 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演出 峨眉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丫環傳奇》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劇 許昌市豫劇團演出 任宏恩、艾立、湯玉英主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7年聯合拍攝
《鴛鴦戲水》 豫劇 鄭州市豫劇一團、二團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業公司1988年拍攝
《閻家灘》 曲劇 南陽市曲劇團演出 河南省電影公司、南陽市文化局1998年聯合攝制
《鄉村警官》 豫劇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2年拍攝
《幸運十點鍾》 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3年拍攝
《我愛我爹》 豫劇 舞台劇名《老子兒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我愛我孫》 豫劇、東北二人轉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村官李天成》豫劇,賈文龍、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劇三團演出
《五世請纓》豫劇,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出
《程嬰救孤》豫劇 根據《趙氏孤兒》改編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0年拍攝
《三哭殿》豫劇,賈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2010年聯合拍攝
《清風亭》 豫劇 舞台劇又名《清風亭上》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1年拍攝
希望你滿意
㈣ 申鳳梅的人物經歷
1938年,申鳳梅入臨潁縣張盤鎮越調科班學藝。
1941年,申鳳梅去找大師兄李大勛。
1941年秋,申鳳梅隨南將羅劇團赴周口演出,在牛行街遇到毛愛蓮,並與毛愛蓮同台演出《周天榜私訪》和《賈秀英鬧書館》。
1942年初,申鳳梅與毛愛蓮赴漯河演出。因災荒先後流落南將羅劇團、臨潁縣李庄劇團、七里頭劇團。
1943年夏,申鳳梅流落到臨潁縣樊錫敏辦的樊城越調劇團。
1943年秋,申鳳梅在臨潁縣小閣庄與老演員金鳳樓(藝名「假寶貝」,又稱「螺絲轉嘴」)同台演出,並跟著金鳳樓學戲。
1945年農歷3月28日,申鳳梅在襄縣雙廟,樊城劇團和襄縣劇團對戲,被譽為「鐵嗓子大梅」。
1947年,申鳳梅被編入劉鄧大軍二縱隊勝利劇團。
1951年,申鳳梅轉入項城縣越調劇團。
1956年,在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申鳳梅與張秀卿合演《哭殿》,在劇中扮演長孫皇後;並在《收姜維》一劇中扮演諸葛亮,榮獲演出一等獎。
1958年,申鳳梅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在鄭州為毛澤東主席演出《收姜維》。
1962年5月,申鳳梅收田發根、黃蘭、徐廣芝為徒,田發根為申鳳梅的大弟子。
1963年,申鳳梅進京演出,4月1日拜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為師。李金枝在方城拜申鳳梅為師(原方城縣越調劇團演員,後調入南陽地區越調劇團)。
1965年,申鳳梅在鄭州演出《賣籮筐》,並到廣州演出現代戲《扒瓜園》,同年,該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台藝術片。
1979年,收馬蘭為徒。
1980年春,北京電影製片廠把《諸葛亮弔孝》和《李天保娶親》拍攝成電影。擔任諸葛亮一角。收徒杜朝陽(襄城縣越調劇團演員,後調至周口越調劇團)。
1980年夏,申鳳梅丈夫李大勛病逝,料理完喪事後繼續投入新編歷史劇《明鏡記》的排演中。
1984年,收徒方玉蘭(鄭州市越調劇團演員)。
1987年,申鳳梅被選為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代表。
1988年,申鳳梅到了退休的年齡,被河南省越調劇團反聘。
1989年,申鳳梅在西華縣代項城縣越調劇團掛牌義演,資助項城劇團。
1990年,申鳳梅率《吵鬧親家》劇組進京演出,推薦中年演員陳靜擔
任主演。收徒楊艷麗(扶溝縣越調劇團演員)。
1991年,申鳳梅收申小梅(原名趙玉霞)為徒,申小梅是她的關門弟子。
1991年夏,申鳳梅赴河南九市災區義演。冬,赴山東曹縣演出。
1992年,申鳳梅率團赴上海演出,榮獲第四屆白玉蘭獎榮譽獎;被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
1993年11月,申鳳梅在河北邢台演出時妹妹申秀梅在許昌逝世。
1994年,申鳳梅拍攝7部13集越調電視藝術系列片《諸葛亮》。
1995年春節,申鳳梅參加河南電視台主辦的春節戲曲晚會。
1995年5月,申鳳梅率團赴山西太原參加中國戲曲第三屆「金三角」交流演出,演出《七擒孟獲》。
1995年5月28日,申鳳梅應文化部邀請,最後一次率團進京演出。
1995年6月20日,申鳳梅隨劇團從北京回周口。
1995年7月10日,申鳳梅為配合河南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的宣傳,應邀到省電台灌制了越調清唱盒式磁帶,留下了她生前最後的錄音。
1995年7月20日凌晨零點五十分,申鳳梅在周口病逝。
㈤ 河北梆子李天保娶親。請問這個視頻能不能搜索的到呢我很久還沒搜索到,你們能不能幫助
可以登錄360網盤
裡面有這個梆子,也可以下載
登錄賬號是戲曲下載h
密碼是888888a
裡面還有其他的鏈接
㈥ 為什麼在遂平縣一帶不讓喝李天保弔孝
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演繹的《李天保弔孝》
《李天保弔孝》的故事,在駐馬店市周圍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該劇後來經過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的真情演繹,更是譽滿全國,名揚海外。許多人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的起因和發生地。最近,筆者在非物質遺產調查時,偶然發現了《李天保弔孝》的故事就發生在駐馬店市驛城區諸市鄉西李樓和五里崗村。至今西李樓村還有李天保的後人。筆者還發現了李天保的墓和其後人的家譜。
李天寶出生在明朝末年杏陽集(今駐馬店市驛城區諸市鄉西李樓村),原名李官保,其祖上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大戶。但到了李官保父輩這一代時,家中先後遭遇了兩場大火,從此家道敗落。張忠實是今駐馬店市驛城區諸市鄉五里崗村的一個富戶,膝下有兩女兒,大女兒叫張鳳姐,二女兒叫張鸞妮。李官保與張鳳姐二人自幼由雙方父母定下婚約,然而自從李家遭遇大火家道敗落後,一向嫌貧愛富的張忠實怕自己的女兒嫁到李家後會受苦,想讓女兒另攀高枝,因此故意把二人的婚期一拖再拖。
張忠實想賴婚,李官保一家人心裡明白卻又不便發作。恰在這時,幾名由南陽唐河往京城趕考的舉子路過西李樓,一路上鞍馬勞頓,又飢又餓,便投宿在李官保家。李家雖然大不如以前富裕,但還是力所能及地盛情款待了這幾位舉子。幾位舉子吃過晚飯後,閑來無事,見主人家愁容滿面,便與主人家嘮起家常,李家也就把李官保的婚事敘說了一遍。
第二天,幾名舉子道過謝後繼續趕路。一路上邊走邊玩,不知不覺來到了杏陽集,正逢杏陽集上廟會。幾位舉子逛了一天廟會後又困又餓,天黑時分趕到了五里崗,投宿到富戶張忠實家。張忠實雖然家底殷實非常富有,但小氣、摳門,是個遠近出名的「守財奴」。張家本不願招待這幾位窮書生,迫於無奈,就簡單安排了晚飯後打發他們在柴房住下來,沒有安置在客房。幾位趕考舉子一路上遊山玩水,吟詩作賦,到哪裡都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從沒遭受過像在張家的這種冷落,心中不禁憋了一肚子怨氣。第二天一早便不辭而別,繼續趕路。
京城放榜後,這幾位舉子都沒有考中。在回來的路上,幾位舉子思前想後,討論路途中誰家待人厚道,誰家尖酸、摳門,不知不覺又扯到了李官保與張鳳姐的婚事。出於對張忠實慢怠的報復和對李官保的同情,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就此演繹編出了李官保娶親的故事,沿途說唱傳播。就這樣口口相傳,後來又經過一代一代民間藝人進一步的豐富、整理、加工,最後才改編成現在的戲劇《李天保弔孝》。
由於以上原因,直到現在西李樓的李姓和五里崗的張姓仍互不通婚。在五里崗村,不論是唱戲的,還是說書的,從不允許也不敢說唱《李天保弔孝》的故事,否則,全村老少就會群起而攻之,輕則挨罵,重則挨打。
駐馬店市驛城區文化局 胡濟衛
㈦ 李金英的介紹
女,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河南越調電影《李天保娶親》中和申鳳梅、馬蘭、何全志、陳靜等合作,飾張愛蓮。在越調《汧國夫人》飾丑角。
㈧ 李天龍的人物生涯
1975年10月考入河南省越調劇團。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周口市文學藝術界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
1979年曾在越調傳統喜劇《李天保娶親》主演李天保,該劇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彩色藝術片,在全國放映,受到觀眾的喜愛,得到專家的好評。並分別在舞台上飾演了《雙靈牌》中的高珍、《雙鎖櫃》中的王玉奇、《白奶奶醉酒》中的童桂成等小生、官生角色。在飾演小生的基礎上,得到了越調藝術大師申鳳梅的親授和指導,在須生行當方面有所發展。分別在《智收姜維》《諸葛亮弔孝》《諸葛亮出山》《斬關羽》等劇目中飾演諸葛亮。《明鏡記》中飾演李世民,在四部《王寶釧》中飾演薛平貴等舞台藝術形象。她的表演中所具備的小生的瀟灑、須生的飄逸,扮相灑脫、聲腔韻美,贏得了觀眾的稱贊。
1982年,在《諸葛亮弔孝》中所飾演的諸葛亮榮獲省首屆青年演員大賽一等獎,同年在晉京演出《明鏡記》中飾演李世民,得到首都觀眾的好評。主演的《李天保娶親》《雙靈牌》99年由河南電視台精品庫錄音、錄像,主演的《諸葛亮弔孝》由中央電視台精品庫錄音、錄像。2002年參加了中央電視台11套《名家名段》欄目的演出,演唱了《李天保娶親》《雙靈牌》《明鏡記》等劇目的精選唱段。《明鏡記》中飾演的李世民參加全國「紅梅杯」大賽榮獲一等獎。
2002年曾在「河南省藝術論文集」中發表《我跟申鳳梅老師學戲》的論文。2003年1月,撰寫的論文「怎樣用地方戲創造好角色」一文已在《新世紀第二屆全國地方戲劇種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宣讀發表。2004年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藝術論文集中發表了《戲劇演員要不斷吸取知識和生活素養》一文。她扮相俊美大方、瀟灑雋永,演唱聲情並茂、盪氣回腸,是深受觀眾喜愛的優秀越調演員。
㈨ 李金英的演藝經歷
李金英同志從事越調藝術表演近四十年,初攻閨門旦行,十七歲便擔任主要角色,先後在《紅珠女》中飾演紅珠女,《卧薪償膽》中飾演皇後,《劉三姐》中飾演劉三姐等角色。她還在現代戲《枯術逢春》飾演苦妹子,《全家福》中飾演王秀珠等角色,較好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1961年,她在《李天保弔孝》中串演彩旦張愛蓮,一舉成功,從此主攻彩旦行當。1963年劇團晉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周恩來總理觀看《李天保弔孝》後誇贊她說:「張愛蓮演得不錯,渾身都是戲」。同時,《光明日報》發表劇評,對她的表演藝術予以高度評價。1979年,該劇更名《李天保娶親》,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為彩色藝術片,她在該片中主演張愛蓮。之後,她又相繼成功地在《白奶奶醉酒》、《雙鎖櫃》、《馬大哈找拐棍》等戲中塑造了白奶奶、神婆、劉麗翠等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李金英的演唱潑辣大方,不拘一格,表演分寸得當,情感熾烈,能於細微之處發掘人物的奧妙所在,能生發出人意料的妙趣,活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戲味豐腴濃烈,頗有獨具風格之處。
㈩ 李天龍的介紹
李天龍所在單位—河南省越調劇團。1983年參加河南省越調劇團,2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天賦加勤奮使她走向了成功之路。在舞台上塑造人物方面日臻成熟。多年來扮演了眾多的主要角色有:《李天保娶親》中的長鳳姐,《諸葛亮弔孝》中的小喬,《雙鎖櫃》中的佘蒲姐等主要人物藝術形象。2001年獲省「英協杯」青年演員大賽金獎,2002年獲河南賽區「紅梅獎」大賽表演金獎,2007年獲「香玉杯」。曾多次參加省電視台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諸多劇目有黃河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單位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