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黃梅縣電影院圖片

黃梅縣電影院圖片

發布時間:2022-11-21 21:53:18

① 黃梅縣人民政府的現任縣長副縣長簡介及分工

馬艷舟,男,漢族,湖北省團風縣人,生於1968年7月,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6月入黨,大學學歷。1990年7月至1997年4月在黃州市計委工作;1997年4月至1999年3月任黃州區計委國地科科長;1999年3月至2002年5月任黃州區委組織部幹部科科長;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任黃州區陶店鄉黨委副書記、鄉長;2003年11月至2010年12月任黃岡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黨工委委員;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任中共黃梅縣委副書記;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任中共黃梅縣委副書記、黃梅縣人民政府代縣長;2011年3月至今任中共黃梅縣委副書記、黃梅縣人民政府縣長。
分工: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主管經濟、財稅、編制、監察、審計工作。
龔家雄,男,漢族,黃梅孔壟鎮人,1973年12月出生,1993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黨校大學學歷。1993.07--1994.01任黃梅縣五祖鎮幹部;1994.01--1996.09任黃梅縣五祖鎮團委書記;1996.09--1997.01任黃梅縣五祖鎮組織幹事;(1996.09—1996.11黃岡市委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1997.01--1998.03任黃梅縣五祖鎮黨委組織委員;1998.03--2000.05任共青團湖北黃梅縣委副書記;(1999.09—1999.11黃岡市委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2000.05--2002.12任共青團湖北黃梅縣委書記;(1999.09--2001.12 湖北省委黨校法律專業學習)2002.12--2003.05任黃梅小池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03.05--2004.08任黃梅縣小池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兼小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2004.08--2005.02任黃梅縣小池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兼小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2005.02--2006.11任黃梅縣停前鎮黨委書記、鎮長;2006.11—2007.03換屆待安排,當選為黃梅縣第十二屆縣委委員;2007.03—2008.05任黃梅縣政府黨組成員、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2008.05--2009.12任九江長江大橋公路橋管理局副局長、黃梅縣政府黨組成員、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2009.12--2011.11任黃梅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2011.11至今任黃梅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2012.04-2012.07省委年輕幹部成長工程中青班學習)。
分工: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分管項目建設、旅遊經濟、信訪、社會穩定、應急管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金融、保險、稅收、物價、統計、政府法制等方面工作。分管縣政府辦公室、縣金融辦、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兩型」辦、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公務員局)、縣國稅局、縣地稅局、縣民族宗教旅遊局、縣信訪局、縣統計局、縣物價局、縣糧食局、縣行政服務中心、黃岡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黃梅辦事處、縣招標投標監督管理局(縣招標投標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縣經管局、縣政府法制辦、縣志辦、縣行政學校、縣人行、縣銀監辦、縣工行、縣農行、縣中行、縣建行、縣農發行、縣信用聯社、縣郵政銀行、縣人保財險公司、縣人壽保險公司、縣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縣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協助縣長分管縣編委辦、縣財政局、縣國資局、縣農發辦、縣綜改辦、縣監察局、縣審計局。聯系黨群、人大、政協、軍隊、武警、法院、檢察院和九江大橋公路橋管理局工作。
唐志紅女,漢族,重慶人,生於1972年1月,大學學歷。1990.9至1994.7西南政法大學學習;1994.10在麻城市司法局工作;1999.12月任麻城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2005.12任黃岡市檔案局副局長,2006.11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播電影電視、體育、血防、外事僑務、對台、檔案等方面工作。分管縣教育局、縣文化局(新聞出版局)、縣衛生局、縣廣播電影電視局、縣體育局、縣科技局(知識產權局)、縣檔案局、縣外事辦、縣地震辦。
熊寶林,男,漢族,湖北黃梅人,生於1964年11月,1983年10月參加工作,1988年6月入黨,本科學歷。1983年10月至1984年09任黃岡軍分區戰士;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任信陽陸軍學院學員;1986年7月至1989年10月任41集團軍123師機要科參謀;1989年10月至1990年10月任鄂西軍分區機要通信參謀;1990年10月至1991年9月任鄂州軍分區機要通信參謀;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任鄭州電子技術學院學員;1993年7月至2002年3月任黃岡軍分區參謀;2002年3月至2003年2月任紅安縣人武部副部長;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任黃梅縣人武部副部長;2006年1月至2006年3月任黃梅縣人武部部長;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任中共黃梅縣委常委、縣人武部部長;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退伍在家待安置;2011年1月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工業經濟、外經外貿、安全生產、交通、招商引資、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煙草管理、鹽業管理、電力等方面工作。分管黃梅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縣經信局、縣工業經濟聯合會、縣招商局、縣商務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安監局、縣工商局、縣質監局、縣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縣供銷社、縣煙草局、縣鹽業公司、縣供電公司、縣電信公司、縣郵政局、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中石化黃梅分公司、中石油黃岡分公司黃梅片區。
許正清,男,漢族,湖北蘄春人,生於1966年10月,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6月入黨,黨校大學畢業。1984年7月至1991年7月在蘄春縣實驗小學任教;1991年7月至1993年3月在蘄春縣委宣傳部工作;1993年3月至1994年9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理論科副科長;1994年9月至1997年1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宣傳科長;1997年1月至1999年2月任蘄春縣大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任蘄春縣大同鎮黨委書記;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任蘄春縣廣電局總支書記、局長;2007年6月至2010年8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廣播電視局局長;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2011年1月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農業、農村、民政、防洪救災、移民、扶貧開發、人口和計劃生育等方面工作。分管縣農辦、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民政局、縣殘聯、縣老齡辦、縣防辦、縣移民局、縣水產局、縣農機局、縣畜牧獸醫局、縣氣象局、縣扶貧辦、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協管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黃擁華,男,漢族,1977年10月生,湖北羅田人,199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4年7月參加工作,湖北省委黨校法學專業畢業,黨校研究生學歷。1991.09 - 1994.07麻城師范學校普師班學習;1994.07 - 1999.10任羅田縣雙鳳坳中學、城西小學教師;1999.10 - 2003.02任共青團羅田縣委辦公室科員;(期間:1998.09—2001.06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應用文專業學習;1999.09—2002.06 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2003.02 - 2005.11任共青團羅田縣委副書記;2005.11 - 2006.11任共青團羅田縣委書記;2006.11 - 2009.07任羅田縣駱駝坳鎮黨委書記、鎮長;(期間:2006.09—2009.07 湖北省委黨校法學專業學習)2009.07 - 2011.10任黃岡市審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11.10 -2011.12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中共黃梅縣第十三屆縣委委員。2011.12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人民防空、城市投資、園區建設、公安、司法等方面工作。分管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綜合執法局、公安局、司法局、縣國土資源局、縣礦管局、縣環保局、縣人防辦、縣房產局、縣規劃局、縣城市投資管理中心(縣綜合投資公司)。

② 湖北省黃梅戲劇院的湖北省黃梅縣黃梅戲劇院


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是享有「戲劇之鄉」稱號的湖北省黃梅縣,即黃梅戲娘家辦的一所融戲劇創研,演出經營,人才培訓為一體的全民綜合性專業藝術團體。成立於1949年。現有職工104人,其中一級職稱2人,二級職稱7人,三級職稱20人。50多年來,縣劇院參加省以上重大演出和比賽64次,獲國際獎上項、獲國家獎4項,省級獎158項,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每年演出150場以上。1958年4月在武昌向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匯報傳統劇目《過界嶺》,受到高度評價,毛澤東同志親自接見了演員並留影;1985年改編劇目《於老四與張二女》獲省首屆戲劇節1金4銀獎;1988年《於》劇晉京在中南海匯報演出受到文化部獎勵;1989年全國首屆黃梅戲青年演員大獎賽2人獲二等獎、1人獲三等獎;1990年到1994年連續四年獲省、市200超場演出獎;1991年被省文化廳評為全省文化先進集體;1992年《邢綉娘》參加全省戲劇劇種匯演獲編劇、導演、演出、作曲、舞美、伴奏等10項獎;1994年在全省第二屆黃梅戲藝術節上奪得十佳演員之「五佳」並「二優」好成績;1995年全省第五屆新劇新作展演獲演員、編劇等5項獎;1997年在全省第三屆戲劇青年演員比賽中2人獲優秀戲劇新人獎;大型清裝傳奇劇《洋務總督》獲第三屆黃梅戲藝術節最佳演出獎;200處大型現代戲《請讓我做你的新娘》在全省第四屆黃梅戲藝術暨「闖爺杯」黃岡市楚劇新作展演中獲6金3銀共9項大獎而榮居榜首;2001年被省文化廳評為「全省十佳劇團」、「全省文化先進集體」。2002年現代戲《守護真情》(又名《請讓我做你的新娘》)被推薦為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候選劇目和湖北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2003年大型現代戲《兌現》獲湖北省第五屆黃梅戲藝術節6金1銀2銅共9項獎;2004年《請》、《兌》劇晉京在長安大戲院匯報演出受到團中央第一書記處周強、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及中國戲劇家協會相關專家的高度評價。同時,《於老四與張二女》、《秦香蓮》、由西安電影製片廠製成VCD影碟在全國發行;《五女拜壽》、《春江月》、《知府賒官》、《姐妹皇後》等先後拍成電視劇在全國各地電視台播放;《天仙配》、《女駙馬》、《梨花情》、《雙下山》、《井屍案》等一批優秀劇目深受觀眾的喜愛。
湖北省黃梅縣黃梅戲劇院
地址:湖北省黃梅縣文化公園路文化廣場
郵編:435500

③ 黃梅戲的故鄉在哪

湖北黃梅。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縣電影院圖片擴展閱讀:

黃梅戲的開山鼻祖:

邢綉娘(1749-1818),本名邢秀蓮,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 。

邢綉娘是清乾隆年間鄂贛皖三省黃梅戲代表人物,也是黃梅戲從民間小戲發展成高台大戲的奠基人。

雖然黃梅戲起源於黃梅是國家有定認的史實,但並不廣為人知,不少國人認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戲。

還有人認為黃梅縣隸屬安徽省。以至於有「安徽唱響了《天仙配》,湖北丟掉了黃梅縣」的說法。《黃梅戲宗師傳奇》,通過邢綉娘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講述了黃梅戲的起源過程。

生於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的邢綉娘,是清乾隆年間鄂贛皖三省黃梅戲代表人物,也是黃梅戲從民間小調發展成高台大戲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賜為「黃梅名伶」,堪稱一代宗師。《黃梅戲宗師傳奇》,正是演繹邢綉娘追求黃梅戲事業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說嚴鳳英是黃梅戲的皇後的話,那麼,邢綉娘便是黃梅戲的皇太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④ 壽州古城:壽縣的「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

【壽州古城:壽縣的「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上官皖兒❣

紫金山下水長流,嘗記當年此共游。

今夜南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

          ------宋代,歐陽修,行次壽州寄內❣

壽縣(古稱壽州),在2000多年前便是有著十幾萬人口的四朝古都。曾作為安徽最大的城市,經歷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41 年,楚考烈王就曾遷都於壽州,而移地託名,亦稱郢會(原江陵稱「郢」)。秦、漢、南北朝時期,壽州與邯鄲、洛陽、薊(北京)、臨淄、定陶、宛(南陽)、合肥、吳(蘇州)、番禺(廣州)齊名,統稱天下十大都市,或「六朝勝地」。

地處襟江扼淮險要位置的壽州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主政者對城垣修築極為講究,屢毀屢建終成重關疊雉、制度森嚴的鐵壁銅牆,正如清朝狀元、壽縣人孫家鼐所記:「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構造獨特、功能多樣的古城牆如蒼龍環繞,將3.65平方公里的古城區環抱懷中,阻擋天災兵燹,庇佑民眾。

現在,壽州古城區是一座棋盤式布局的宋代城池,以十字街為界,北至靖淮門,南有通淝門,東擁賓陽門,西到定湖門。

人們口口相傳的,壽州古城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那麼,「三街」到底指哪三條大街?東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還是「棋盤街」、「狀元街」和「紫城街」?南門外的「官亭街」算不算其中的一條?對於這些大街的來龍去脈,上官皖兒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記述。

這「六巷七十二拐」並不是具體指這些,其實,壽州古城的巷子很多,都是很有名堂來頭的。狀元巷,箭道巷,將爺巷,過驛巷,大衛巷,一人巷,三尺巷,大寺巷……很多很多,可以說古城的每一條小巷都是滄桑歷史的記錄者。

東北片,有小馬家巷、大馬家巷、灑金塘沿、倉巷、袁家巷、武家巷、觀巷、西大寺巷、一人巷、東岳廟巷、北梁家拐、白帝巷、馬營巷、東大寺巷、大觀井巷、小觀井巷、箭道巷、北過驛巷、鍾樓巷、單牌坊巷。

西北片,有木頭牌坊巷、紫城街、北小長街、稅務巷、大衛巷、毛家巷、鮑家井巷、圓通寺巷。

東南片,有南梁家拐、吳家樓巷、孔家巷、將爺巷、錢李巷、南照壁巷、北照壁巷、郝家巷、南過驛巷、楊杈把巷、農機巷、狀元街、棋盤街。

西南片,有營房巷、衛生巷(十八茅廁巷)、樓巷、曹家巷、清真寺巷、許家巷、沙果巷、南小長街、留犢祠巷、戴台巷、趙氏巷、柏家巷。

「這些古街巷或以姓命名,或以巷敘事,或以巷記史,各具特色,又各有自個的一串串迷人而動聽的故事。」著名新聞記者、書法家淮君總編輯說,比如「留犢祠巷」,這個名稱的由來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載東漢末年,有個叫時苗的人為壽春縣令,他上任時,帶來一輛黃牛車。「居官歲余,牛生一犢」。及至離任時,他把小牛犢留下來,並說「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竟兩袖清風,「留犢而去」,一時傳為佳話。後來,壽春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此巷內建一「留犢祠」,巷也因此而得名。唐朝人李翰在其所著《蒙求》一書中還把「時苗留犢」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呢。

明朝嘉靖年間,壽州有驛站10處,南過驛巷和北過驛巷,就是傳遞書信的郵差、軍士歇腳休息,給馬補充飼料的地方。巷子是市井生活的淵藪,有水井處大凡指里巷生活的所在,因此,南過驛巷就有一口聞名的「三眼井」,走近一看,井壁處有道道勒痕,這就是時間的烙印。這座井在喧鬧的菜市已經有好幾百年了,那些擇菜的、凈手的、剖魚的、盪刀的、洗菱角的,都在井裡掬一汪清幽,圖個干凈利落。這口井也不是哪一家的,只要有桶你就能打水,洗個臉,像古代參與信息接力的信使一樣,洗去風塵。同樣,北過驛巷有昇平園浴池,南過驛巷有壽州浴池,這些細究起來都是有歷史可尋的。

清真寺巷,這里是仿北京太和殿的宮廷式的建築群,壽州回民較多,相傳自北宋時期沿西北陝甘南下到壽州定居,到元朝就有回族200戶,約千人左右,城內北大街西端曾名回民街。明朝洪武年間向壽鳳移民。由山東老鴰巷移來壽州城鄉定居的,其中就有回族邊、梅、趙、朱、王、張等6大家庭。

鍾鼓樓巷,據說當年在鍾鼓樓巷有座兩層的鍾樓,小孩子喜歡爬上去玩,那鍾是吊在屋樑上的,並不是放在報恩寺的地面上的。那鍾不是唐代的,是五代後唐時期的,因而不少人認為是唐朝的。鍾樓建於何時則不可考,據說,鍾樓的用途是,東街失火敲三下,南街則敲四下,西街敲五下,北街敲六下。1956年有了消防隊,這鍾就告別了歷史,走進報恩寺,現存在壽州博物館。

北大街西向的稅務巷,是古代收稅官員居住的地方。

東西兩個方向通往報恩寺的小巷,稱作東大寺巷、西大寺巷。小巷用建築物來命名的,如大寺巷、圓通寺巷等。

西大街的大衛巷應當與衛署有關。基督教剛進壽州城的時候就在大衛巷的民房裡,因此,有人認為大衛巷的「大衛」是《聖經》里的大衛,事實上兩者的年代已經相隔四百年了。

位於棋盤街中段南側,有一條於南過驛巷遙遙相對的古巷就是狀元街。這里是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狀元、大學士、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孫家鼐生活過的地方。當地百姓以此地曾是狀元府第為榮,此巷遂稱之為狀元街。如今,市政建設的步伐自然不會挽留逝去的輝煌和榮光。斗轉星移,古老的狀元街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依稀還能覓到幾間頗有古風的老宅,留給人們幾多遐想和追憶。

南大街西向的「營房」巷,此營即壽春營。

還有十八茅廁巷,據老人們說,十八茅廁並非是有十八座茅廁,而是一座廁所有十八個茅坑。那時城內人口不過幾千人,居住地也相對集中,城內最大的廁所蓋在這里,叫作十八茅廁巷,是便於農民進城打糞尋找糞池的。後來,此名大概的確難登大雅之堂,在編寫城市規劃圖時改為衛生巷了。這巷名改得有功夫,也諧謔。

東大街南向的「將爺」巷,那是兵署里軍官住的地方。

吳家樓巷因為巷子的北頭有一棟二層樓房,因樓主姓吳,因而得名。像錢李巷就是因為巷子有姓錢的和姓李的一開始時住過,所以就叫錢李巷。像今天的孔家巷很少人知道了,因為巷子只有三人寬,百來米長,巷子里現在姓俞的已超過姓孔的門戶,所以,人們更習慣現在叫俞家巷,這就是巷子名稱的發展。

有的街巷因仄小,只能一人通過,所以稱之為一人巷;有的街巷因居者中某一姓眾多,遂以姓命名,後來雜姓日漸增多,但巷名不廢,仍舊保留下來,如毛家巷、曹家巷、錢李巷、趙氏巷等。

這些小巷的名稱出於何年何月,無從考證。但,從人們把照壁巷以縣政府大門為界分為北照壁巷、南照壁巷來看,小巷的名字是隨著地域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

據一位解放初期進城的老人講,那時候,城內有一條小長街巷,該巷向南是一片空地和菜地,後來建起了電影院,後來逐步形成了一條比較繁華的商業地帶,從而派生出南小長街巷,原來的小長街巷改為北小長街了。

沿城牆內側建起的內環路,有的地段已蓋起商住樓。

城隍廟後面的一條小巷,為城隍廟後巷;現存的明代天順年間的州署譙樓前有「照壁」,正面對著「照壁」的小巷,就是照壁巷。

城內駐兵和操練的場所,分別為馬營巷、箭道巷。

根據人們日常生活的所需,還有莎果巷、倉巷。

觀巷的來歷不得而知,照字面看可能跟道觀有關,「觀」念去聲,不念平聲。

三尺巷,據說是一家人蓋房子,另一家人比較大方說,你蓋房子我讓你一尺 ,蓋房子的又說,你讓我一尺我也讓你一尺,這樣兩家讓來讓去的讓出了三尺 ,所以就起名叫「三尺巷」了(這也成為了近年來翻拍影視戲劇本的來源之一)。

北大街東向從一個巷口進入,有個被稱作「高大門」的建築群,那就是孫狀元的故居。當年,光緒皇帝為了褒獎他的老師孫家鼐,欽賜御建「太傅樓」,俗稱「狀元府」。據說,從空中俯瞰狀元府平面圖,就是一個大寫的「壽」字。

對於古城街巷的來歷,上官皖兒認為,壽州古城分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通向大街的大多稱為「巷」,巷的分支叫「拐」或稱「拐頭」。所以,過去人們習慣把壽州城的格局簡稱為「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這與上海的里弄和北京的胡同還真的有一拼。建國後,壽州古城變化較大,「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具體是什麼,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常來壽州的人會發現,古城的巷口總會擺滿小吃攤,這似乎已經成了古城的一個地理特色。千張卷油條,壽州糍粑,壽縣牛肉湯,丁家餛飩,豆腐腦,壽州饊子, 獅子頭,火燒饃,清真牛羊肉,大救駕,壽州圓子(肉丸子),壽州烤紅薯,歷經了許多年,還是根深蒂固地佔據著那些巷口,堂而皇之地成為各個巷口的招牌和記憶。

每到下雨季節,撐著雨傘走過小巷,小巷會呈現一道靚麗的風景,此時,有詩情的你將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要不期而遇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然而,常常遇到的有可能是在雨中悠哉散步的老人,他們博古通今,會為你娓娓道來,對壽州的文化,每一條街,每一條巷的研究、理解和回憶。

古城小巷,幽深而綿長,一頭通向遠古,一頭連著當代。小巷歷經著滄桑,小巷見證著輝煌。一襲花香,一陣鳥鳴。小巷每家每戶的大門上大多粘貼著對聯,都是手寫的各種書法字體,中國書法之鄉果然名不虛傳,就是與眾不同,巷子里有藝術,因此,古城巷子就是文化的載體。走著,賞著,想著,不經意間會從小巷深處傳來京胡伴唱,黃梅小調,四句推子,花鼓清唱,或琴聲悠揚,或鑼鼓鏗鏘,這是多麼純粹地道的淮南壽州風味啊……(文/上官皖兒,又名上官皖,別署淮南九公,陛樓閣主人,著名記者、書畫家、鑒賞家、作家)

⑤ 黃梅戲是哪個地區的文化

黃梅戲發源湖北黃梅縣黃梅調!黃梅縣的當地以前經常遭受澇災,人民流離失所。一些人外出逃離荒地,這種早餐被帶到了安徽的一些地區。因為是接近炫富的鍛件,所以在安徽安慶一帶流傳下來。會發光。好像是緬甸的玉石原料,是在中國加工成藝術品上市的道理。在安徽安慶流行,藝術上進一步深化和提升,成為劇種。

傳說中的:「黃梅戲是以『會寧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每當春天播種秋收的時候,農民們都習慣唱「品潮家」來贊美自己的勞動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民歌小調統稱為「會寧調。」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以前,每年黃梅季節都經常發生洪水,麝香農民為了祈求豐收,在這個時候舉行了靈神大會,各種歌舞歌曲登場,以這種歌舞歌曲形式為基礎產生的戲曲形式與黃梅季節有關,因此被稱為「黃梅鳥」。「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

⑥ 黃梅戲發源地在哪裡

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黃梅。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黃梅戲的起源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至此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⑦ 九江市星子縣電影院

前後有三處,最早的在二小北面,老新華書店對面,那是最早的在老街
後來在老公安局南面,現燈光球場那也就是老黃梅劇團那,最後一座在現在的愛蓮池北邊,星子電影院,最後都拆了,現在
只剩下人民大會堂了,在休閑廣場對面,

⑧ 黃梅戲的發源地是湖北黃梅嗎發展地是安徽嗎

人民日報: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時節上山採茶唱的獨特戲曲唱腔「懷腔」與地名無關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並無關聯,並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於安慶地方黃梅時節採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最初在湖北並沒有太大知名度,後來湖北看到安慶黃梅戲演員拍攝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籌建了湖北的黃梅戲劇院,但都是從安徽請的黃梅戲演員過去教他們唱,第一批就是從安慶請人過去援建。全國唯一的黃梅戲藝術節是在安慶舉辦的「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來過安慶的人都知道,安慶人說話婉轉動聽唱黃梅戲最正宗。黃梅戲文化深深植根於安慶人的血液和細胞中。

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但是,對於這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說法,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此說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兩級宣傳部門的支持下,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作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起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民歌、時調、鼓書、燈戲、佛道音樂、青陽腔、高腔、彈腔等音樂進行調查和取樣錄制,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陝西五個省區,采訪對象達413人,收集民歌3000餘首,錄制音像達900多分鍾。

參與此項調查的安徽黃梅戲研究者王秋貴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此次田野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居住著許多清朝康、雍、乾時期從安慶各縣遷過去的移民。他們早就失去了與家鄉的聯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陸續尋宗認祖。盡管遠隔千里,但他們至今還操持著安慶方言,還傳唱著200多年前從老家帶過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經成為黃梅戲的聲腔。比如商南《十二時會姐歌》無論是音樂還是唱詞與安慶的《探姐》如出一轍。此外,商南的《偷情歌》與安慶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難猜》與安慶的《手拉槐樹望郎來》等也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王秋貴說,這說明黃梅戲的聲腔不是外來的,而是起源於安慶本地。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黃梅戲的音樂95%來自安慶地區已經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和徽調,而安慶地區當時又是民間戲曲的中心,這也佐證了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樂的關系進行考察也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方言的平仄關系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語音平緩,很少出現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流暢,黃梅戲被觀眾稱道的特色:易懂、易學、易唱,和安慶方言存在因果關系。

此前戲曲學術界一般都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水災難民在流浪過程中帶入安慶地區的,災民傳唱的湖北採茶調與安慶民間小調和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黃梅戲。但安徽戲曲研究者在查閱目前可見的所有關於黃梅戲的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都沒有發現有關湖北採茶調在安慶傳播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發大水的時候,地處下游、地勢更為低窪的安慶地區也是汪洋一片,難民想經過皖河流域各縣進入安慶城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災民沿途傳播採茶音樂的路線圖不能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能夠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文獻證據還很缺乏,此次調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黃梅戲的資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證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慶北門集賢關一帶每年都有「黃梅調小戲」上演。戲曲史專家廖奔說,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建議下一步要擴大文獻的搜尋范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弄清楚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藝術瑰寶都具有重要意義。

附錄:1879年10月14日上海 《申報》首次報道了安徽省安慶市集賢關外每年演出的黃梅調小戲(簡稱黃梅戲),這是歷史文獻記載的關於安慶地方戲曲黃梅戲的首次報道!。當時的學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專著《皖優譜》(1939年,世界書局,上海)中指出,安慶黃梅調小戲不能用於酬神,並被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專屬,即「他省無此戲也」。這些都是真實文獻資料記載關於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的記載。而所謂的「黃梅戲鼻祖」湖北邢綉娘則是則是小說和電視劇中的人物,在真實文獻中並沒有記錄。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⑨ 黃岡市黃梅縣銀河歡樂影城今晚有哪些電影

每次都去電影院嗎?
手機、電腦都可以觀看最新影片。

閱讀全文

與黃梅縣電影院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關二戰的空戰電影 瀏覽:34
買電影票時怎樣修改手機號碼 瀏覽:142
電影是如何誕生的經歷 瀏覽:744
恐怖電影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31
哪裡有信譽好的電影劇本 瀏覽:891
電影連姆神槍手在線觀看 瀏覽:84
電影主題酒店起名字 瀏覽:785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經典動畫影片 瀏覽:34
看電影聚合軟體下載 瀏覽:815
戰爭電影搶灘登陸 瀏覽:380
哪些是免費的英文電影 瀏覽:952
成都微電影公司招聘 瀏覽:839
傷逝電影圖片 瀏覽:518
媽媽的朋友電影的圖片大全 瀏覽:783
2011王朝電影天堂 瀏覽:812
三星伴月電影全集 瀏覽:398
神奇孩子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09
電影姜子牙說了什麼 瀏覽:525
中山影城電影票卡現在哪裡看 瀏覽:224
經典戰爭片大全全集電影免費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