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音樂史電影

音樂史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20 06:28:07

⑴ 電影《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奇跡之殿》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奇跡之殿》影片記錄講述了世界最著名歌劇院——義大利米蘭斯卡拉大劇院自創立之初至今幾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和活躍在此的世界頂級藝術家傳奇故事。通過銀幕,觀眾得以閱覽難得一見的歷史資料,彷彿親臨戰火中的大劇院。在一場視聽盛宴中,領略斯卡拉大劇院集建築、音樂、美術、舞蹈、歷史人文於一身的獨特魅力。


電影講述了劇院的故事,也比其他任何一部電影都更好地講述了音樂歷史上最偉大名字背後的故事。管弦樂隊指揮及導演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和里卡多·夏伊,歌手米雷拉·弗雷尼和普拉西多·多明歌,舞者卡拉弗拉奇和羅伯托·博樂以及總經理和藝術總監佩雷拉,利斯納和豐塔納都在電影中重述當年的故事。

⑵ 尋西方音樂史的紀錄片

不知道你是否喜歡看個人傳記,記錄片我想不會有很多,想一下了解西方音樂史很難,可以先看看相關的電影,比如貝多芬,莫扎特等,拍的都比較真實!

⑶ 求BBC、Discovery等關於建築歷史、音樂歷史的紀錄片在線

可以去紀錄片之家去看看,肯定能找到你想要的。

⑷ 一部記錄美國流行音樂史的動畫片

幻想2000?全稱迪斯尼幻想曲2000
Fantasia 2000

⑸ 關於西方音樂史的電影

一.古代希臘與羅馬音樂
1-古希臘音樂
比較重要的樂譜殘篇:《俄瑞斯忒斯》、德爾斐贊美詩、塞基洛斯歌
樂器:里拉,阿夫洛斯,基薩拉琴
日神贊美詩:多用里拉琴或基薩拉琴伴奏,多利亞調式,風格典雅均衡,具有理性的光輝。
酒神贊美詩:多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弗里幾亞調式,音色尖利洪亮,具有狂放理性的力量。
抒情詩:源於民歌,後由抒情詩人自創自唱,常用里拉伴奏。詩人有:特爾潘德、提爾泰俄斯(戰歌)、薩福(第十位繆斯)
合唱詩歌的著名代表:品達羅斯(崇高頌歌的典範)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悲劇:起源於民間的酒神頌,公元前5世紀,悲劇得到很大發展,被視為一種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有效方式。
喜劇:以輕松揶揄的手法描寫和表現現實生活。
古希臘戲劇的意義:對後來的西方音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對17世紀西方歌劇的誕生,以及19世紀瓦格納的歌劇改革理想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畢達哥拉斯:是西方第一個以理論方式來說明和解釋音樂現象的人,通過弦長比發現八、五、四度是協和音程。
阿里斯多塞諾斯:著有《和諧的要素》,它是古代音樂理論的重要文獻,接受了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概念,但不只注重抽象的數量關系,而是注重從實際聽覺經驗中去認識音樂,深入到音樂構成的具體要素,在音程、調式、旋律中討論音樂的理論問題。他的音樂理論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關於旋律、音階、調式的理論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礎之上。
古希臘調式:多利亞、弗里幾亞、利第亞及各種變體。
古希臘記譜法:字母譜、符號譜
音樂社會功能的學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多利亞調式質朴,具有男子氣,使人安靜並具有力量。弗里幾亞調式狂放,具有酒神精神,可以激發熱情。副弗里幾亞調式容易使人陷於享樂,喪失意志。
柏拉圖認為音樂是凈化心靈,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品行不端,並認為音樂的重要功能是為社會教育服務,而不是享樂或娛樂。
2-古羅馬音樂
古羅馬音樂特點:實用性和娛樂性增強,集體性的軍樂以及儀式、遊行音樂非常普及。與古希臘音樂的重要區別是音樂的職業化,古羅馬在音樂的繁榮方面不亞於古希臘,但卻失去了希臘藝術的高尚和純真成為一種純粹的娛樂。
特色樂器:大號、水壓管風琴、大型基薩拉琴
二.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15、16世紀一些崇拜古希臘、羅馬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正處在古典文化「復興」的時期,因而將古羅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復興這中間長達千年的歷史時期稱為「中間的世紀」,17世紀德國歷史學家凱列爾在《通史》中第一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音樂史研究一般傾向把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到14、15世紀之交看成西方音樂的中世紀時期。
七藝:語言藝術的「三藝」:語法、修辭、邏輯。數學藝術的「四藝」: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觀念:音樂不是供人欣賞聆聽的對象,不是用來享受或娛樂,它被賦予教化人,使人棄惡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加洛林文藝復興:公元751-987年,加洛林王朝提倡學術,鼓勵教育,帶來文化復甦的跡象。

⑹ 德國有哪些音樂片值得一看

德國的電影一直都是比較好看的,一直比較和我胃口,也許是德國人的那種自律性的的緣故吧,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關於音樂的電影名字叫<四分鍾>。這部電影我之前一直在我的電腦硬碟裡面躺著,昨天才剛剛看完,今天就分享給大家了。
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8.5分。《四分鍾》另外一個名字也叫《琴鍵四分鍾》所以電影的真實寓意大家應該可以猜得到。

⑺ 閃亮的風採的影片簡介

50年代時,少年戴維就已顯露鋼琴家的才華,他的父親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時時督促他勤學苦練。戴維的琴藝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之後,接到赴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不許他離家。後來,戴維又得到赴英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依然不讓他去。後來,戴維又得到赴英深造的獎學金,帶著父親「永遠不許回家」的禁令離開了澳大利亞。在皇家音樂學院,他師從塞西爾教授,並繼續與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時廢寢忘食地准備在音樂會上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由於精神負擔太重,他在演出結束時暈倒,被送進醫院。後來,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勵下,他終於成功地舉辦了音樂會。本片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是一部題材不同、視角新奇、風格迥異的音樂家傳記片。它所講述的並非作曲家,而是鋼琴家——一個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鋼琴家的富於戲劇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維·赫爾夫戈特(David Helfgott)確有其人,少年時代是位鋼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運與不幸,就在於他有一位崇拜音樂、「望子成龍」但卻偏執成狂的父親。影片並未認真向觀眾交待父親彼得作為原籍波蘭的猶太人經歷這種族滅絕大屠殺的背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愛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專橫、令人畏懼的人。出於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兒子的心理,他燒掉了戴維靠自己的才華掙得一份美國留學邀請書,強迫他留在悉尼郊區的家裡。他最尊崇俄國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以至於竟不切實際地要求音樂教師羅森先生教小戴維彈奏「偉大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與以往的音樂家傳記片不同的是,導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在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悲喜劇作品中,運用了音樂史上許多大作曲家的豐富的古典音樂材料。這些素材的選擇首先和戴維·赫爾夫戈特作為一個音樂會鋼琴家的專業經歷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現,則顯示了影片導演和配樂作者戴維·希爾什菲爾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創作構思。從鋼琴家在少年時代參加社區音樂比賽起,我們在情節發展過程中先後聽到了蕭邦的《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鋼琴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據帕格尼尼的《鍾迴旋曲》改編的鋼琴曲《鍾》;以及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第九交響曲》等等。作為現實中的鋼琴家和妻子吉蓮的「愛情主題」,維瓦爾迪的經文歌《人間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維·希爾什菲爾德改編成了由女聲獨唱、撥弦古鋼琴和大提琴交織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現在那組令人難忘的鏡頭中:由於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裡而無法長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維,陶醉在從耳機傳來的甜美動人、聖潔無瑕的女聲獨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風衣,正在一張綳床上快樂地向著藍天不斷彈跳……
而在影片中,即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的生活中,佔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馬尼諾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調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上所有鋼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拉三」了。
「拉三」被父親彼得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真實生活中的戴維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里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馬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影片中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情節,真實再現了戴維在練習演奏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這組鏡頭中的畫面與情節、音樂和對白的剪輯,在電影和音樂兩個藝術范圍內同時達到的專業水準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亞天才的青年演員諾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學生時代的戴維,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他生命中悲劇色彩最濃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輕鋼琴家,內心卻早已潛伏著來自父輩的危機的種子。結果無數個日夜的艱苦努力功虧一簣。就在生活目標實現的那一剎那——成功演奏一部高難度音樂作品以證實自己生存價值的時候,他的神經系統崩潰了。音樂會上,隨著「拉三」的完結,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倒在了地上……
《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獲得了世界電影界的一致好評。第69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獲得者、澳大利亞著名演員傑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才華橫溢的優秀表演,是影片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著煙蒂,行指如飛地彈奏拉赫馬尼諾夫改編自同行里姆斯基·薩柯夫作品的那首著名的鋼琴小品:《野蜂飛舞》。而影片這一情節之所以令人激動和信服,就在於作為戲劇演員的傑弗里·拉什所擁有的鋼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時代曾學過多年鋼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齡段的3個演員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彈琴的場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盡管出現在影片中的一些專業難度過大的作品象李斯特《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須依靠模仿動作和鋼琴家原型——戴維·赫爾夫戈特的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飛舞》從頭彈到最後一個音符時表現出的流暢到位和手指觸鍵感覺的專業感,不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體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的所有觀眾。
[注1]Abel Gance(1889-1981):法國著名導演。早期較為著名的作品有1927年的《拿破崙傳》(Napoleon)等。

⑻ 什麼是黑色星期五

一般,將一個日期恰好是13號的星期五稱為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的起源

黑色星期五源於西方的宗教信仰與迷信:耶穌基督死在星期五,而13是不吉利的數字。兩者的結合令人相信當天會發生不幸的事情。

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個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1970年4月11日13點13分13秒,執行第三次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3號飛船在佛羅里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就在預計進入月球軌道的4月13號,飛船發生了爆炸,不僅使登月任務被放棄,還差點賠上3名宇航員的性命。一些人指出幾乎是災難性的阿波羅13登月使命證明數字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

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這天,有些人會因為恐懼而下不了床,還有些人會拒絕乘飛機,買房子,甚至購買勝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因為在這一天人們不會像往常一樣乘飛機或做生意,商業損失可達8到9億美元。他估計在美國這種恐懼折磨著幾千萬人民。

德塞是一名民間傳說史學家,他也是《恐懼和樂趣》的作者,他說對於黑色星期五的恐懼在遠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對13的恐懼追溯到一個有關12位神在他們的天堂瓦爾哈拉殿堂進行宴會的挪威神話。沒被邀請的洛基是宴會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達那兒之後,便讓黑暗之神Hoder用帶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擊快樂喜悅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個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傷之中。從那一刻起,數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聖經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數字13,背叛耶穌的傳道者猶大是最後晚餐的第13個客人。同時,在古羅馬,傳說中聚集了12組巫婆,而第13個被認為是惡魔。

紐瓦克特拉華大學數學和科學教育資源中心的科學家托馬斯·費斯勒說,數字13遭遇如此不幸是由於它的位置在12之後。按照費斯勒的說法,數字科學家認為12是一個「完全」的數字,一年12個月,黃道十二宮,奧林匹斯山12位神,赫拉克勒斯12勞方,以色列12個部落,以及耶穌的12位傳道者。而超過12一點點,13就「稍微超過『完全』一點點」,這個數字就變的不安定。

對13的恐懼在現在仍然很強烈,根據德塞的調查,80%的高樓沒有第13層,很多機場漏過了第13扇門,醫院和旅館通常沒有房間號13。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街道,門牌號12和14之間是12.5。在法國聞名的十四行詩社交名流中,他們曾經認為自己能夠成為宴會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擺脫一種不幸的命運。

至於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伊芙誘惑亞當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許最重大的一種信仰,是認為該隱在13號的星期五殺害了亞伯。

黑色星期五的影響

在西方,13號正逢星期五,被稱為「黑色星期五」。

有很多的西方人忌諱「13」,原因是,按照迷信的說法,只要到每月的13日這一天,12個巫婆(witch)都要舉行狂歡夜會,第13個魔鬼撒旦就會在夜會高潮時出現,給人們帶來災難。因此,西方人不僅忌諱「13」日,也忌諱有「13」數字。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許多樓房都沒有第13層。

很多西方人也忌諱「星期五」。聖經說,上帝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後,從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個女人-夏娃。據說,亞當是在星期五被造出來的,他和夏娃吃禁果也在星期五,他倆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亞當和夏娃的兒子該隱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殺死了他的弟弟亞伯。

傳說,猶太教(Judaism)以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為休息日,稱為安息日(Sabbath)。

英國從前常常在星期五處死罪犯、因此星期五有時也叫「絞刑日」。

正因為有上述傳說,西方人就很是忌諱「13」,同時也忌諱「星期五」,要是「13日」這一天正好趕上「星期五」,則被認為更不吉利,稱之為「黑色星期五」。

現在「黑色星期五」的含義好像不僅僅指13日與星期五重合的日子,很多人把「最倒霉的日子」稱之為「黑色星期五」,不管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分析家認為,問題不在這兩個日子有什麼魔法,而是忌諱這兩個數字的人心理在作怪。以為「13日」再加上「星期五」就是是最「險惡」的日子。

不僅普通人,名人也懼怕「13日」和「星期五」。每當這時,歌德總是睡大覺;拿破崙絕不用兵,俾斯麥不簽署任何條約,即使是不觸動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件他也不願簽字。

其實,並非所有「13」都是不祥之兆。有的歐洲人就很喜歡13:以色列曾被分成13部分;救世主恰恰就是13日降臨的;歐洲神秘的占卜術中有許多13,比如說,有13眼天泉、13座天門、信奉上帝的人希望得到13種神葯。而在古埃及,在瑪雅人(印第安民族群)的心目中,13象徵著上帝的青睞。有人認為13不僅不晦氣,而且會給人帶來運氣。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駕駛員林德伯格前12次都以失敗告終,卻在第13次飛越時獲得成功……

長期以來,人們為克服迷信(superstition),崇尚科學做了許多工作。例如,1791年,英國一家造船廠准備造一條大船。廠家特意選擇13號開工,這一天正是星期五,而且這條船的名字也叫「星期五」。大船第一次下水航行的日子還是星期五。

歷史上的黑色星期五

歷史上有好幾個事件都發生於星期五:

1869年的黑色星期五 - 美國金融市場大瀉
1919年的黑色星期五 - 格拉斯哥工人罷工
1939年的黑色星期五 - 澳洲發生山林大火
1978年的黑色星期五 - 伊朗示威者大屠殺
1982年的黑色星期五 - 福克蘭群島戰役爆發(英國和阿根廷)

黑色星期五大搶購

美國的聖誕節大采購一般是從感恩節之後開始的。感恩節是每個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因此它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也就是美國人大采購的第一天。在這一天,美國的商場都會推出大量的打折和優惠活動,以在年底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促銷。因為美國的商場一般以紅筆記錄赤字,以黑筆記錄盈利,而感恩節後的這個星期五人們瘋狂的搶購使得商場利潤大增,因此被商家們稱作"黑色星期五"。商家期望通過以這一天開始的聖誕大采購為這一年獲得最多的盈利。而且,很多新商品也在這一天發布,以獲得最好的市場反應。比如Xbox360和PSP游戲機都是這天在美國上市的。

病毒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就是一種文件型病毒,它是個早在1987年秋天就被發現的老牌PC機病毒,流傳最廣,變種很多,別名也多。除了它的多個變種之外,基於其發展出來的其他病毒也最多。

文件型病毒與其他病毒如引導區型病毒工作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各種PC機病毒中,文件型病毒所佔的數目最大,傳播廣,採用的技巧也多種多樣。

一般來說,黑色星期五感染文件後,會在文件的末尾放有標志串 「sUMsDos ,一些病毒檢測程序以此作為識別黑色星期五病毒的標志,但是很多黑色星期五病毒的變種已將這個標志變成各種各樣的其他字元串。

黑色星期五病毒是一個內存駐留型的病毒。它感染COM型文件和 EXE型文件,一些變種也感染.SYS、.BIN和.PIF文件以及覆蓋文件。病毒進入內存半小時之後,整個PC機的運行速度會降低到原速率的十分之一左右,並在屏幕的左下角開出一個黑色的窗口。檢查黑色星期五病毒是否駐留內存的方法是檢查中斷向量表中的8和21號中斷向量段地址是否為同一地址,以及執行過的文件是否被加長,特別是EXE型文件是否被反復加長。

由於黑色星期五病毒出現得早,如KV300等查毒軟體都可以檢查和清除病毒代碼。

十三號星期五系列電影

《十三號星期五》1 (Friday The 13th 1980)
《十三號星期五》2 (Friday The 13th part 2 1981)
《十三號星期五》3 (Friday The 13th part 3 1982)
《十三號星期五》4:終結篇 (The Final Chapter 1984)
《十三號星期五》5 (A New Beginning 1985)
《十三號星期五》6 (Jason Lives 1986)
《十三號星期五》7 (The New Blood 1987)
《十三號星期五》8 (Jason Takes Manhattan 1988)
《十三號星期五》9 (Friday the 13th Part IX: The Dark Heart of Jason Voorhees)
《太兇殺人狂》(Jason X 2001)
《鬼王再生》(Freddy Vs. Jason 2003)

第一集拍攝於1980年,在喜歡新片的觀眾看來可謂年代久遠,然而,該片嚇人手段毫無落伍、過時之感,可見「黑色星期五」系列恐怖電影能夠後續不斷影響至今,並非虛名無實。當年派拉蒙公司推出的「黑色星期五」第一集大受觀眾歡迎,於是乘勢而上開始以每年一集的速度推出續集,1984年的第四集名為《終結篇》,似有與觀眾告別之意,卻因市場看好,無法落幕,各集中傑森的下場或是被埋土下或是沉落水中,即使到過太空,也要終歸水晶湖底,可見每集導演都要留下伏筆以便下部故事合理開展,面對票房的誘惑,誰敢讓他死透啊?!……直到2003年,觀眾還可以看到面具殺手傑森在大銀幕上血殺連環引發滿場驚聲見叫,而影片結尾時刻再令傑森死而復生,也說明「黑色星期五」系列玩到21世紀仍然具有無限的開挖潛力--這個情況類似作家不可以輕易讓筆下的成功人物形象死掉,否則讀者的意見堆成山,誰也受不了!所以「黑色星期五」系列被譽為電影史上最長壽的系列恐怖電影。優視覺的套裝製作思路的好處是整合類型、方便觀眾對某種電影及導演個人風格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所以認為此前推出的《劍》、《斬虎屠龍劍》、《幕府風雲》、《塞爾喬里昂尼西部經典》系列功蓋電影學院(目前最值得期待的當然是《李翰祥經典作品集》啦!)。套裝可以使大家系統完整地學習掌握電影語言,不過若將「黑色星期五」10張碟一氣看完肯定要累癱的,應該適度觀看不至疲勞,建議每三碟為一單元,從中,不僅能發現電影觀念的進步、電影技術的完善,還可以看到主題的升華、人物的立體:如第一集明顯是低成本運作,移動鏡頭多為肩扛手提,若是劇中人主觀鏡頭倒也合情合理,但使用客觀視角也這般如此,難免有粗製濫造之嫌。續集之後應用搖臂和斯坦尼康穩定系統感覺就好多了,畫面更富張力。傑森的形象也有顯著變化,起初只是像「禿三炮」那樣以布袋套頭,再後來學習「麥克爾·麥爾斯」戴起了面具--毫無表情的曲棍球面具終於成為他的招牌裝扮,以至於他在《太兇殺人狂》中換上機械戰警式的合金面具後,個人感到極不習慣。到《太兇殺人狂》和《鬼王再生》,「黑色星期五」電影已經打破只有幾人出演單調場景內順序羅列殺人事件的慣例,具有了大片氣派,形式方面不消多說,布景、光效、電腦特技,一應俱全,誠然技術方面取得飛躍,但也感覺到這豪華場面破壞了「黑色星期五」系列電影的原始寫實風格,體驗視聽震撼之餘,反倒懷念起當初森林裡的陰風陣陣和露營地的暗夜雷雨……有得必有失,真正傳達出恐怖之感的夜景,只有1-4集,最後兩集的夜戲,常使我神遊戲外心思跑到鑒賞黑階表現有多完美方面……傑森,本不屬於奇幻世界,他是潛伏在自然之中的魔鬼,那些燦爛如花的生命到野外去縱情,要小心了!希區柯克電影專門嚇唬「知識分子」、「猛鬼追魂」專門嚇唬藝術青年,而「黑色星期五」是專門嚇唬青少年的恐怖電影,當然不是警告大家青春期必須禁慾,但傑森殺人也不是沒有理由的:殺死那麼多無辜的人,是生命因自己曾經遭受的忽視而展開報復--於仁泰在《鬼王再生》中復現了傑森童年備受欺辱的經歷,此段令觀眾對殺人狂傑森產生同情的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心存過惡念本應該殺,於是,觀看殺戮而害怕,竟成了一種電影帶來的「快樂」。

《十三號星期五1》

水晶湖露營區曾發生過不少命案,曾有一對少年情侶被殺,一名男童傑遜被淹死,如今時過境遷,場主打算重整家業,再度開放營區,於是雇了愛麗絲、納德、瑪絲、賈克、金蓮黛和比爾做指導員……

《十三號星期五2》

在悲慘的十三號星期五發生後的五年,人們逐漸淡忘了水晶湖露營區當年的慘案。怪異兇手傑森到底是人是鬼,似乎也沒人在意了。在過一年的暑假,一群大學生決定再度到水晶胡來度假,傑生彷佛又復活了……

《十三號星期五3》

一幢年久失修的房子里,彌漫著一股恐怖陰沈的氣氛,接二連三神秘的謀殺,更加深了古屋懸疑、緊張的氣息,誰是兇手?誰是幕後主使者?不到最後一刻您無法料到。……

《十三號星期五4》

認為被最後水晶湖大屠殺的唯一生還者殺死,賈森對再一次謀殺它居民殺死他的回家的路到這個湖。這次,賈森在小男孩湯米里遇到不比自己差的對手嗎……

《十三號星期五5》

當傑森不醒人事時,另一個熱心人士決定拿起傑森的道具,繼續服務不知死活的青年男女……

《十三號星期五6》

這是湯姆.麥克洛克林導演的一部恐怖片,是黑色星期五的第六集。露營殺手傑遜死了多年後,曾被他摧殘的湯米從精神病院逃了出來,並到墳墓中挖出了傑遜的屍體來鞭屍報復,不料此時雷電交加,傑遜竟復活了……

《十三號星期五7》

在湯米·賈維斯(Tommy Jarvis)把傑森煉鎖在水晶湖底多年之後,一位有特異功能的年青人又不小心把傑森放了出來,傑森於是又回到了水晶湖營地重操舊業……

《十三號星期五8》

一部系列電影拍到第八集,還能看嗎?出人意料地,本片卻是《十三號星期五》系列各集中拍得最好的一部。劇情描述沉屍在水晶湖底的傑森又再復活,並從一艘度假船的電線充電補充活力。他迅速在船上展開殺戮……

《十三號星期五9》

美國水晶湖地區系殺人魔王」傑森」的出生地,由於殺人魔連續殘害無辜的善良百姓,警方於是布下天羅地網,終於將傑森逼至一隅,並以強大的火力將他擊成碎片。警方人員誤認傑森已死,便宣布結案,不料傑森藉著驗屍官的軀體,再度肆虐……

《十三號星期五10》

在不久的未來,水晶湖實驗室中關了一個永遠殺不死的殺人魔——傑森,一群政府的科學實驗團隊正想對他做精密的研究,為了要真正了解他的構造,他們想要將他冰凍起來,再做進一步的解剖。可是在輕敵的情況下,許多的隊員一一被傑森終結掉……

◆原名:Freddy Vs Jason
◆譯名:弗萊迪大戰傑森
◆導演:於仁泰 Ronny Yu
◆演員:羅伯特·恩朗德 Robert Englund
肯·克辛格 Ken Kirzinger
傑森·瑞特爾 Jason Ritter
凱莉·羅蘭德 Kelly Rowland
莫妮卡·姬娜 Monica Keena
◆類型:恐怖/驚悚
◆上映:2003年8月15日
◆國家:美國

恐怖殺人王--傑森 JASON
傑森是電影史上最長壽的系列恐怖電影《13號星期五》的男主角。自1980年該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公映以後,片中的主人公———戴著奇怪面具,習慣以利斧殺人,似乎永遠也殺不死的傑森不知道成了多少人噩夢的主角,而製片商們也從此開始樂此不疲地一部接一部推出續集,在觀眾們的心驚肉跳中賺進大把鈔票。在每部新的影片中,編劇們一定會絞盡腦汁想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噱頭來吸引觀眾。最近的一部續集《傑森X》已經是該系列的第10部作品。在該片中,復活的傑森被安排到了400年後的未來太空船上繼續玩他的血腥游戲,死亡場景拍攝得相當真實,血腥味撲面而來,傑森的殺人手法層出不窮,血肉橫飛的場面足以看得人驚詫不已,於是這部片子在美國被定為R級。

在《13號星期五》系列片中,殺手傑森從始至終都戴著面罩,從不露出他的本來面目。而扮演傑森最出色的是凱恩·霍德爾,他曾在電影《七宗罪》、《全民公敵》、《公平游戲》、《狂迷》等片中擔任特技演員。他從1988年的《13號星期五》第7集《新血》起開始出演傑森一角,至今已經拍了第4部了,但是由於他在片中自始至終都帶著嚴嚴實實的面具,所以凱恩盡管擁有不少影迷,但是人們卻都不知道他究竟長什麼樣子。

電影<<黑色星期五>>

監制: 史蒂夫.邁納 Steve Miner

導演: 史蒂夫.邁納 Steve Miner

主演: Amy Steel (I) John Furey Adrienne King Kirsten Baker Stuart Charno Warrington Gillette 沃爾特.戈尼 Walt Gorney Marta Kober Tom McBride (I) Bill Randolph (I)

相關分類:動作恐怖懸念驚悚

片長:87分鍾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色彩:彩色

年份:1981

內容簡介:
水晶湖露營區曾發生過不少命案,曾有一對少年情侶被殺,一名男童傑遜被淹死,如今時過境遷,場主打算重整家業,再度開放營區,於是雇了愛麗絲、納德、瑪絲、賈克、金蓮黛和比爾做指導員,另外請來安妮當廚師,安妮因不聽當地人勸阻,執意接受這份工作,卻在前往營地的樹林中被害。場主因事進城,交待大家趕工整理營地,入晚之後風雨大作,由此一連串恐怖的殺人事件一一在不同地方展開……

歌曲《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又名《黑色星期天》早在50年前被全球禁播了,原因是這首被稱為「魔鬼的邀請書」的歌曲,使100多個聽歌者聽後自殺!!!這在當時轟動了全世界,在西方發達國家一些老年人如果記性好的話應該還有印象。

<<黑色星期天>>,它誕生於1932年的法國.可惜它在1945年被毀了.因為在這首歌存在的13年裡,聽過的人紛紛自殺.竟數以百計.自殺者留下遺書都說自殺是因為無法忍受著無比憂傷的旋律.此間還有無數的吉他,鋼琴等藝術家彈過辭曲後從此封手.作者死前深深的懺悔,他自己也沒想到此曲會害死如此多的人.於是和歐洲各國聯手毀掉了此曲.

它是由匈牙利作曲家 魯蘭斯*查理斯 在上世紀初創作的一首樂曲「黑色星期天」是音樂史上真正的「絕世」之作。這首曲子到現在還是全世界禁止傳播的樂曲!僅這一點也足可以「前無古人」了。這到底是一首什麼樣的樂曲?

你可曾聽說過殺人樂曲?這首「黑色星期天」是人類的最歷害的無形殺手。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出它的時候,引起全世界的轟動,不在於它的藝術方面,卻在於絕大部分聽過這首樂曲的人都自殺了!

有記載第一個自殺的人是一個英國的一位軍官,他在家裡一個人安靜地休息,無意中就開始聽郵遞員送過來唱盤,第一首樂曲就是魯蘭斯*查理斯的「黑色星期天」,當他聽完這首曲子以後,他的靈魂受到了極為強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靜下來。不一會,他拿出家中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槍聲響起的同時,還正放著那首「黑色星期天」,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線索。警方經過徹底調查和推測,結果得出一個結論:他確是屬於自殺,但這首「黑色星期天」是間接殺手!並警告人們不要去聽這首樂曲-------因為警方在聽這首樂曲的時候也差點有人自殺!接著這件事就轟動了整個歐洲,人們感到不可思議,驚恐而好奇,不少自認為心理素質可以的人好奇地到處搜集並親身體驗,去探險。

其中一位美國的中年男子,聽了幾篇這首「黑色星期天」以後,開槍自殺,在他的遺言中寫道:「請把這首曲子作為我葬禮的哀樂「。接著類似自殺消息一個接一個,從歐洲到美洲,到亞洲,整個世界為之恐慌。

當時歐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份的名人在出席一個音樂演奏會的時候,他堅決要求在場的一位音樂家用鋼琴彈奏那首「黑色星期天」,鋼琴家開始堅決不答應,但迫於好奇的觀眾的壓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結束以後,這位鋼琴家發誓:以後永遠不再摸鋼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從此以後也隱名埋姓,銷聲匿跡了

從此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開始銷毀所有有關這首樂曲的資料。

「黑色星期天」的作者臨終時也非常內疚。他說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造成了這么大的災難,這並不是他的初衷的.

故事二:

音樂史上曾發生過一樁著名的「國際音樂奇案」:人們為聽一首樂曲而自殺的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

當時某天,在比利時的某酒吧,人們正在一邊品著美酒,一邊聽音樂。當樂隊剛剛演奏完法國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的《黑色的星期天》這首管弦樂曲時,就聽到一聲歇斯底里的大喊:「我實在受不了啦!」只見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槍朝自己太陽穴扣動扳機,「砰」地一聲就倒在血泊里。

一名女警察對此案進行調查,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查不出這青年為什麼要自殺。最後,她抱著僥幸心理買來一張那天樂隊演奏過的《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心想,也許從這里可以找到一點破案的蛛絲馬跡。她把唱片放了一遍後,結果也自殺了。人們在她的辦公桌上發現她留給警察局長的遺言:「局長閣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繼續偵查了,其兇手就是樂曲《黑色的星期天》。我在聽這首曲子時,也忍受不了它那悲傷旋律的刺激,只好謝絕人世了。」

無獨有偶。美國紐約市一位開朗活潑的女打字員與人閑聊時,聽說《黑色的星期天》如何使人傷感,便好奇地借了這首樂曲的唱片回家聽。第二天她沒有去上班,人們在她房間發現她已自殺身亡,唱機上正放著那張《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她在遺書中說:「我無法忍受它的旋律,這首曲子就是我的葬禮曲目。」

在華盛頓,有位剛成名的鋼琴演奏家應邀參加一個沙龍聚會,並為來賓演奏。席間一位來賓突然接到她母親車禍身亡的長途電話,因為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便請鋼琴家為其母演奏《黑色的星期天》以示哀悼。鋼琴家極不情願地彈了這首曲子,剛演奏完畢,便由於過度悲傷,導致心臟病發作而撲倒在鋼琴上,再也沒有起來。

在義大利米蘭,一個音樂家聽說了這些奇聞之後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黑色的星期天》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便試著在自己客廳里用鋼琴彈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鋼琴旁,並在《黑色的星期天》的樂譜上寫下這樣的遺言:「這樂曲的旋律太殘酷了,這不是人類所能忍受的曲子,毀掉它吧,不然會有更多的人因受刺激而喪命。」

《黑色的星期天》當時被人們稱為「魔鬼的邀請書」,至少有100人因聽了它而自殺,因而曾被查禁長達13年之久。關於作曲家本人創作曲子的動機,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作出圓滿的解釋。

由於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美、英、法、西班子等諸多國家的電台便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號召歐美各國聯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

這首殺人的樂曲終於被銷毀了,作者也因為內疚而在臨終前懺悔道:「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帶來了如此多的災難,讓上帝在另一個世界來懲罰我的靈魂吧!」

歌詞:
黑色星期五歌詞(黑色星期五英文歌詞及黑色星期五翻譯)

Sunday is Gloomy,
絕望的星期天,
My hours are slumberless,
我的時間在沉睡,
Dearest, the shadows I live with are numberless ,
親愛的,我生活在無數暗影中
Little white flowers will never awaken you ,
白色的小花將不再能喚醒你

Not where the black coach of sorrow has taken you
黑色的悲傷轎車(靈車!)上載著你
Angels have no thought of ever returning you
天使們將不會回顧到你
Would they be angry if I thought of joining you
他們是不是憤怒了因為我想加入你
Gloomy Sunday
絕望的星期天

Sunday is gloomy
星期天是絕望的
with shadows I spend it all
和暗影一起我將它結束
My heart and I have decided to end it all
我的心臟和我都相信這是它的終結
Soon there』ll be flowers and prayers that are sad,
很快這里的鮮花和祈禱文將是悲傷的,
I know, let them not weep,
我知道,(這禱文)讓他們不哭泣,
Let them know that I』m glad to go
讓他們知道我很高興離開
Death is no dream,
死亡不是夢
For in death I』m caressing you
因為我在死亡中愛撫著你
With the last breath of my soul I』ll be blessing you
在我靈魂最後的呼吸中我祝福你
Gloomy Sunday
絕望的星期天
Dreaming
夢中
I was only dreaming
我不只是在夢中
I wake and I find you
我醒來並且尋找你身邊
Asleep in the deep of
我的心臟陷入深深的睡眠
My heart
Dear 親愛的

Darling I hope that my dream never haunted you
心上人我希望我的夢不會讓你苦惱
My heart is telling you how much I wanted you
我的心臟告訴你我有多麼想你
Gloomy Sunday
絕望的星期天

⑼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著作有哪些

近代音樂史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景教
!、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早起傳播的主要內容
1) 進貢樂器:管風琴 古鋼琴等(帶來了西方樂器)
2) 記譜法和樂理知識:徐日升撰寫的第一步漢文西洋樂理著作《律呂纂要》《律呂正義續篇》
3) 樂譜與音樂作品:西方的聖詠贊美詩等基督教歌曲
編印各種中英文聖詩集
教會學校里得音樂課
新式軍樂隊的成立
一、 19世紀80年代上海公共管樂隊,現在是上海交響樂團
二、 赫德樂隊
三、 中國自辦的新式軍樂隊:1898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建立新式軍樂隊
四、 軍樂隊的影響:軍隊—學校—社會生活
新式學校音樂教育
一、 教會學校
二、 史料記載最早在1842年香港即已有開設音樂課的教會學校
三、 登州文會館
四、 民國成立後的新式學校
學堂樂歌
一、 學堂樂歌的興起和編創
1、 學堂樂歌:清末民初的新式學堂中開設的樂歌課和所教唱的歌曲
2、 學堂樂歌的肇始:『
1) 教會學校中的樂歌編創----「文會館唱歌選抄」中的10首樂歌
2) 1898年康有為上書《請開學校折》
3) 留日學生歸國後的自發實踐
4) 1904年制定《奏定學堂章程》
5) 1907年作為中小學「隨意科」
6) 1912年以後列為必修課
3.樂歌的主要內容
7) 宣揚富國強兵,抵制外侮的愛國精神,歌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勝利
8) 配合向中小學生進行「軍國民教育」的軍歌
9) 呼籲婦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10) 向青少年進行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教育
11) 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傳統倫理的題材
12) 開設學堂樂歌的根本目的:啟發民智、塑造新民、祛除民族劣根性、救亡圖存
4.創作形式與曲調來源
13) 創作形式:選曲填詞
14) 曲調來源:早起大多為日本的學校歌曲和軍歌
後期多為歐美的流行歌曲和宗教音樂
另有少數中國的民間曲調
極少數自創曲
5.西方音樂在中國經歷的三個階段過程
15) 獵奇
16) 認同 3)接受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
(一) 沈心工
主要貢獻:
1)編創樂歌:《重編學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國民唱歌集》
2)擺脫舊文學,舊詩詞風氣
3)開「白話文」先河
代表作:《男兒第一志氣高》、《黃河》
(二) 李叔同
主要貢獻:1)藝術教育注重美育 2)樂歌編創
代表作: 《送別》《春遊》
(三) 曾志忞
主要貢獻:1)致力於音樂教育 2)編創學堂樂歌
音樂理論著述:《樂理大意》《樂典教科書》《和聲略意》
音樂批評文章
其他樂歌欣賞
1)《革命軍》原曲為日本的歌曲《勇敢的士兵》沈心工配詞
2)《光復幾年》華航琛選曲填詞
3)《中國男兒》石更配詞辛漢配歌(同為一人)
4)《祖國歌》原曲為傳統古曲《老六板》歌曲作者不詳
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
1) 通過學堂樂歌,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包括:作家作品基礎樂理。演奏演唱法、音樂會的演出形式等初步傳入中國
2) 出現了最早的一批中國近代嘗試性、探索性的新音樂作品(新音樂初步創作)
3) 作為一種聲樂形態,樂歌集體唱歌的演繹方式ing影響救亡歌詠
4) 作為中國造就了第一代國民音樂教育家,曾志忞李叔同沈心工等,同時也為日後專業音樂家創作及隊伍的擴大作了啟蒙和貢獻
5) 鼓吹學習西方音樂,鄙視中國傳統音樂,對此後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
蕭友梅
主要音樂貢獻:
一、 專業音樂教育:
兩個時期:(一)北京時期:1)首創被打音樂傳習所
2 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音樂系
3)北京藝專音樂系
1927年離開北京
(二)上海時期:創辦國立音樂學院
1)延聘教員2)課程設置3)人才培養4)社會影響
總結:音樂教育是蕭友梅音樂事業的核心 ,他在其他方面的音樂實踐都是圍繞音樂教育而開展為 音樂教育服務
二、 專業和音樂創作
蕭友梅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個突破「選曲填詞」而自己獨立作曲的音樂家,是進嗲中國音樂創作的先驅
(一) 聲樂作品
1),《今樂初集》(寫給初中生)2)《新歌初集》(寫給大學生)3)《新學制唱歌教科書》4)合唱《別校辭》、《春江花月夜》5)《從軍歌》
(二)器樂作品
1、德國時期的習作:
1)兩手管弦樂:《哀悼進行曲》作品4號,《在暴風雪中行進的進行曲》(23號),
2)兩部弦樂四重奏《夜曲》、《小夜曲》

2、歸國後作品:1)大提琴《秋思》2)管弦樂《新霓裳羽衣曲》
三、音樂理論著述
蕭友梅是中國近代音樂學研究的先行者,他的博士學論文《至十七世紀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研究中國古代樂器史的專著。
趙元任、
主要創作的聲樂作品
1、 藝術歌曲--《新詩歌集》1928
2、 《曉庄集》1933、《兒童節歌曲集》1934—以陶行知部分詩詞譜寫的兒童歌曲
3、 《民眾教育歌集》1939—愛國歌曲
4、 《西洋鏡歌》1935-----電影《都市風光》主題歌
5、 影響較大的聲樂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
黎錦輝(兒童歌舞音樂與流行歌曲創作的先驅)
一、 音樂創作
1) 音樂創作主要在於兩個領域:兒童歌舞音樂和流行歌曲(時代曲)
2) 兒童歌舞音樂又可分為兩類,兒童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
3) 兒童歌舞劇共12部,代表作《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月明之夜》、《三蝴蝶》等

二、 兒童歌舞音樂創作的特點
1) 創作動機:對少年兒童進行推廣過於,新思想的教育,培養孩子對藝術美的熱愛,自己動手動腦的鍛煉
2) 有的是教育小孩熱愛動物,有的是要破除迷信,有的鼓勵小孩勇敢機智,有的提倡因材施教
三、 兒童歌舞音樂創作的藝術特點
1) 絕大部分是自己編劇作詞編曲
2) 語言採取白話文歌詞通俗易懂
3) 音樂既有學堂樂歌時期的流行歌曲曲調又有大量民間音樂曲調而更多的是自己創作的旋律
4) 作品大多抓住了兒童的心裡特點表現兒童的生活及其心靈世界
劉天華
一、音樂貢獻
1、新國樂創作:、
1)二胡曲十首:《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苦悶之謳》《、悲歌、》、《閑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2)琵琶曲三首:歌舞引、改進操、虛籟
3)改編國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
4)二胡練習曲47首
5)琵琶練習曲15首
其二胡音樂的藝術特點:其作品是五四時期新國樂的代表作,而且借鑒了許多西方因素
(二) 改良民族樂器與工尺普:
1) 改良二胡的形制,擴展把位,發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2) 在兄長劉半農的幫助下在琵琶上實現十二平均律的應用
3) 將工尺譜曲豎排改成橫排借鑒簡譜中的延音線用於明確工尺譜節拍時值
(三) 專業音樂教育
1)1922年受聘北大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
2)1922秋任教北京女師大音樂系
3)1926受聘北京女子藝專音樂系
4)1927任教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培養了鄭振鐸,曹安和,等二胡與琵琶演奏人才
(四)收集記錄整理傳統音樂
1)他是近代音樂家中較早有意識的收集記錄整理中國傳統音樂者
2)1930年為京劇大師梅蘭芳赴美演出聽寫記譜的《梅蘭芳歌曲譜》
3)其他記譜作品《安次縣吵子會樂譜》等《佛曲譜》
4)1932年六月一日,在北京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一周後病逝
(五)發起成立「國樂改進社」
1927年與吳伯超柯政和,曹安和,汪頤年,肖淑嫻等藝專老師發起國樂改進社
(六)音樂思想
1、受美育思想與平民文學思想影響主張音樂要普及到一般民眾
2.不能盲目排外
聶耳
-.最早的音樂創作
在約兩年的時間里共創作了
1)34首歌曲
2)為舞台劇《揚子江暴風雨》配樂
3)改編4首民族器樂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出塞》、《山國情侶》
_.歌曲作品的分來
1) 愛國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自衛歌》、《春回來了》、《告別南洋》、《傷兵歌》
2) 群眾歌曲:《開礦歌》、《大路歌》、《開路先鋒》
3) 抒情歌曲:反映下層婦女思想《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
4) 兒童歌曲:《賣報歌》、《小野貓》共六首
一、 歌曲創作的藝術特色
1) 重視民族風格:大路歌,打長江,塞外村女,飛花歌
2) 吸取外國歌名音樂因素:如採用西洋大調式音階,進行曲題材《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
3) 從生活體驗中創造音樂形象:如碼頭工人歌,新女性
4) 善於以短小動機或樂句為基礎並發展
黃自
一、 音樂創作
1) 器樂作品:出《都市風光幻想曲》外其餘全部創作於美國留學期間代表作為畢業作品《懷舊序曲》1929
2) 聲樂作品:藝術歌曲--《玫瑰三願》、《春思曲》、《花 非花》 愛國歌曲—旗正飄飄,抗敵歌、熱血 兒童歌曲—踏雪尋梅,西風的話 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
青主
一、 代表作:《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
青主的音樂美學思想:
著作《樂話》1930和《音樂通論》1931集中體現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青主的思想主要受留學德國盛行的表現主義藝術的美學思想以及19世紀末以來浪漫主義者音樂美學思想影響
三、 青主的音樂批評:共寫有70餘篇文章,表達了他對中西音樂美學的認識音樂是上界得預言是由靈魂說向靈魂的預言,音樂不能成為禮的附庸
賀綠汀
一、 音樂創作
主要優秀作品集中在1949年之前,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1) 國立音專時期 :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
2) 抗戰時期:代表作為一些電影音樂和抗戰內容的群眾歌曲《秋水伊人》、《春天裡》、《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歌》、《嘉陵江上》
3) 解放戰爭時期:歌曲《前進,人民的解放軍》管弦樂《森吉德瑪》
二、 藝術特點
作品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鮮明時代精神,能把歐洲近代作曲技法和中國傳統音樂因素有機融合
馬思聰
一、 音樂創作:
1) 小提琴作品:如《內蒙作曲》、《西藏音詩》、《牧歌》、《新疆狂想曲》《內蒙組曲》(又名《綏遠組曲》)影響最大,全曲分為三個樂章:1、史詩《跑馬溜溜的山上》片段2、《思鄉曲》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3、《塞外舞曲》綏遠民歌《叫大娘》
2) 聲樂作品(包括大量抗戰歌曲)---五部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國大合唱》等
3) 管弦樂與交響樂作品,如《第一交響樂》1941《第二交響樂》《山林之歌》和《第二交響樂》
三、 小提琴創作的特色
1) 音樂大多採用民間主題,富於歌唱性,有鮮明民族特色
2) 音樂發展手法也受民間音樂啟發

華北淪陷區
江文也
一、 音樂創作(三個時期)
1) 早期1934-1938成名作,管弦樂《台灣舞曲》鋼琴曲《五首素描》《斷章小品16首》
2) 中期1938-1949
a、 器樂作品:代表作鋼琴曲《北京萬華集》管弦樂《北京點點》(《故都素描》)管弦樂套曲《孔廟大晟樂章》
b、 聲樂作品:《漁翁樂》
3) 後期1949年後:《鄉土令詩》大型鋼琴套曲,交響詩《汩羅沉流》交響樂《阿里山的歌聲》 後期音樂創作受齊爾品「歐亞合璧「音樂思想影響,回歸中國民族音樂風格創作
冼星海
一、音樂創作:
1)四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包括《序曲》、《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九個樂章)
2)歌劇《白毛女》1945年大型歌劇
主題思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將鬼被譽為民族歌劇創作中一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音樂史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宋崇導演教你拍微電影 瀏覽:325
摔跤吧爸爸的另一部電影 瀏覽:658
小米盒子3看電影軟體下載 瀏覽:64
看粵語電影電視劇的網站 瀏覽:446
2021春節時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23
光頭佬電影全集完整 瀏覽:143
被老公控制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16
上海故事電影劇照 瀏覽:385
微電影墮落失戀 瀏覽:834
有一部電影講製造超級英雄 瀏覽:115
女老師電影在線 瀏覽:867
一部電影投資方叫什麼 瀏覽:455
阿拉丁普通話國語電影西瓜 瀏覽:842
少年高清電影迅雷 瀏覽:17
疾速特攻電影天堂1080 瀏覽:769
搞笑的電影哪些好看 瀏覽:548
王道電影哪個app可以看 瀏覽:204
電影錄制視頻軟體好 瀏覽:102
西瓜影音午夜電影 瀏覽:793
電影虐心片段韓公主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