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少年閏土選自魯迅寫的哪部作品裡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1921年寫的短篇小說《故鄉》。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
《故鄉》通篇採用了對比藝術, 但並不簡單的生硬拼湊,而是把人物刻畫同景物描寫巧妙的穿插、溶匯在一起,使整個作品構成一幅色調十分和諧、鮮明的圖畫,蘊含深沉,意味雋永。
《故鄉》的對比是用純一色的白描手法來體現的。作者的語言精確樸素, 不加任何雕琢, 運用白描手法,再現了「 我」 回故鄉,同親友鄰居各類人物相處的生活場面,揭示了生活變故和人事變故。
《故鄉》的藝術對比中, 滲透著濃郁的詩情。作者對故鄉、對勞動人民的真摯的熱愛,都熔鑄在作品裡。再次,《故鄉》的藝術對比里, 蘊藏著深沉的人生哲理。
② 少年閏土被排成話劇或電影了嗎
《少年閏土》
目前沒有話劇或影視
個別學校曾嘗試改編且作為獨幕話劇表演
③ 魯迅的少年閏土出自哪一部短篇小說
閏土出自於魯迅筆下的《故鄉》。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④ 《少年閏土》、《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作者都是( ),他原名(
《少年閏土》、《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作者都是魯迅,他的原名是周樹人。
⑤ 少年閏土選自魯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說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1921年寫的短篇小說《故鄉》。
這篇文章塑造了一個在魯迅眼中「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魯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對比,突出了閏土的形象。
《少年閏土》重點寫了閏土給「我」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兒四件事。作者通過對閏土細節的描寫,將閏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里。作者通過自己和閏土的對比,引起了作者對自己所處的地位和環境的不滿。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
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
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⑥ 少年閏土改編的電影
看過,但是早刪了
⑦ 閏土是哪部作品裡的
魯迅--<<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故鄉>>--<<少年閏土>>
⑧ 閏土是哪部作品
當代作家魯迅的《故鄉》。
閏土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角色,現實原型章閏水。作者在文中著力塑造了閏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給予了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閏土成為中國小說中的典型農民形象。
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朴實、健康、活潑、機靈、勇敢的農村少年的形象。中年閏土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
(8)少年閏土是哪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閏土名字由來:
章運水,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書名上加上個「運」字,大概是運氣的意思。紹興俗語閏與運同音,所以魯迅小說上改寫作「閏」,水也換作五行中的「土」了。
魯迅與閏土相識,並非偶然。魯迅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雖然為知識分子,在地位上與農工大眾有若干距離,但是又因為是破落了,這又使得他們有接近的可能。
⑨ 求教!急找一部電影!敘述魯迅和潤土的!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
魯迅小說《故鄉》里寫的「閏土」是一個電典型人物,但所取之材,不少來自一個真實的「閏土」。
他姓張,本名運水,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書名上加上個「運」字,大概是運氣的意思。紹興俗語閏與運同音,所以魯迅小說上改寫作「閏」,水也換作五行中的「土」了。魯迅與閏土相識,並非偶然。魯迅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雖然為知識分子,在地位上與農工大眾有若干距離,但是又因為是破落了,這又使得他們有接近的可能。
運水的父親名張福慶,一向在魯迅家中幫忙工作。他的本行是竹匠,家在杜浦村,那裡是海邊,一片都是沙地,種些瓜豆棉花之類,農忙時在鄉間種地。魯迅家裡遇過年或必要時他來做幫工。那年正值魯迅曾祖母去世,在新年辦喪事,適值輪到祭祀「當年」,更是忙亂。魯迅家中便叫閏土來幫忙看祭器。大家也不客氣地叫他阿水,因為他年紀小。他大概比魯迅大兩三歲。魯迅叫他阿水,他稱魯迅「大阿官」,這兩人當時就成了好朋友。閏土是一個質朴老實的少年,那時候他給魯迅講捕鳥的法子,講沙地里動物和植物的生活,什麼跳魚等等,種種奇異的景物,這在城裡的孩子聽去,覺得沙地真是異境,非常的美麗。他這時給魯迅的第一印象一直沒有磨滅,比別的印象都深。
事隔二十幾年,魯迅因為要搬家北上,回到紹興,會見了「閏土」,這段光陰帶來了多少變化啊!當年教魯迅捕鳥、講海邊故事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少年,在天災、人禍、剝削、欺凌下,變成了衰老、陰沉、麻木、卑屈的人。他對魯迅稱「老爺」,兩人間似乎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怎麼不使得魯迅感到悲哀呢?
少年閏土》是從《故鄉》中截取的一段,《故鄉》選自《吶喊》,《吶喊》是魯迅的一部小說集,當然《故鄉》的體裁就是小說了,這是魯迅開創的一種新的小說體裁,稱之為鄉土小說,有一些散文的傾向,但它還是小說,因為還是虛構的。《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幟的《狂人日記》就收在《吶喊》中,《吶喊》收錄了魯迅1918—1922年的14篇短篇小說集,其中《狂人日記》、《孔已己》、《阿Q正傳》等文章都為魯迅的代表作。當時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作者創作小說意在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並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由於吸收和借鑒了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本書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這是《吶喊》中的所有作品和寫作時間:
《狂人日記》1918年4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葯》1919年4月
《明天》1920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頭發的故事》1920年10月
《風波》1920年10月
《故鄉》1921年1月
《阿Q正傳》1921年12月
《端午節》1922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兔和貓》1922年10月
《鴨的喜劇》1922年10月
《社戲》1922年10月
其中《社戲》《故鄉》《端午節》《兔和貓》《鴨的喜劇》都屬於鄉土小說,有散文化傾向可以一起來讀讀
⑩ 少年閏土出自魯迅的哪部作品集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