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電影扛把子,經典台詞數不清的「老三戰」,到底是哪三部
對於「老三戰」來說,他們已經不是露天電影扛把子了,它們是影響了幾代人包括外國人的老電影扛把子。
《地雷戰》經典台詞不算多,「不見鬼子不掛弦」是最經典的。
不過《地雷戰》里倒是誕生了一個經典形象,那就是鬼子化妝成小媳婦去偷地雷時的滑稽樣子。以後凡是有類似裝束的人我們都稱之為「像偷地雷的。」
你還記得其他經典台詞嗎?不妨分享一下。
❷ 老三戰 是哪三戰
抗日的話,「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
老電影的話:《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
❸ 美國南征北戰的資料
詞目: 南征北戰
發音:nán zhēng běi zhàn
釋義: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示例:老子出生入死,~,打了十幾年天下,憑什麼快到手中的果子讓給別人吃?(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於經歷的戰爭
近義詞:身經百戰、出生入死
反義詞:安營紮寨、安家落戶
[編輯本段]1952年版南征北戰
影片類型:
戰爭
片長:
122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故事片(黑白)。上海電影製片廠1952年攝制。
電影劇情
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進攻華東解放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有效殲敵,作戰略後撤。對此,部隊與百姓中有好些人思想不通。為保證戰事勝利,高營長和女村長趙玉敏分別向群眾作解釋。敵人誤以為解放軍不敵敗走,集中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合圍解放軍。解放軍在大沙河阻擊敵人六晝夜,然後至鳳凰山圍殲已被包圍的國民黨李軍長所屬七個師。高營長奉命搶占摩天嶺高地,以阻擊前來增援的國民黨張軍長部,並全殲李部,活捉了李軍長。接著,高營長又率部乘勝追擊張軍長部。趙村長率民兵配合主力,斷敵退路。陷於窮途末路的張部企圖以炸毀水壩阻擋解放軍,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切斷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線,保住了水壩。一場鏖戰,全殲張軍長所屬部隊,生俘張軍長等高級將領。
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電影評論
影片取材於解放戰爭時期發生住山東、蘇北戰場的幾個真實戰例。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曾得到當年指揮過這些戰役的高級將領陳毅、粟裕等的關懷和支持,陳毅還親自修改了幾段對白。影片《南征北戰》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豐富的戰斗生活內容,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過程。與同時期其他戰爭題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戰》在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表現戰表現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稱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戰爭史詩韻味的影片。其中,搶占摩天嶺、鳳凰山總攻兩場大戲,在當時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空間縱深鏡頭運用得相當成功,體現在畫面上的戰爭氣勢十分壯觀,是新中國電影表現戰爭大場面的經典段落。
演職員表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導演:成蔭、湯曉丹
攝影:朱今明、顧溫厚
美術:韓尚義
作曲:葛炎
扮演者劇中人扮演者劇中人
馮喆高營長
張瑞芳趙玉敏
陳戈師長
湯化達師政委
項堃敵張軍長
白穆敵軍參謀長
陽華敵李軍長
[編輯本段]1974年版南征北戰
製作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BeijingFilmStudio[中國]
更多外文片名:
Nanzhengbeizhan
導演:
成蔭YinCheng
王炎YanWang
湯曉丹XiaodanTang
編劇:
沈西蒙XimengShen
主演:
王尚信ShangxinWang.....師長
張連伏LianfuZhang.....政委
張勇手YongshouZhang.....高營長
田寶富BaofuTian.....教導員
魯非FeiLu.....劉團長
影片類型:
動作/戰爭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故事梗概
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後,為徹底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起初,有些戰士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部轉移到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老鄉們對後撤也有意見。為安定戰士與老鄉的情緒,高營長與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作戰意圖作了解釋說明。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敵方以為我軍敗退,集中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我軍合圍,意欲決戰。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六個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被我軍圍困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狙擊前來增援的敵張軍長部隊。鳳凰山一戰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先鋒。敵軍退守大沙河以南負隅頑抗,高營長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敵人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水來阻止我軍。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了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索,保全了水壩。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敵人,敵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被生擒。
新舊對比
提起《南征北戰》,人們都知道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和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彩色故事片。這部影片以解放戰爭中的國共較量,熱情地歌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和人民軍隊的戰無不勝。老片的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導演成蔭、湯曉丹,新版的編劇不變,導演之一的湯曉丹換成老片的副導演王炎。前者的主演中,師長由陳戈扮演,高營長由馮扮演,趙玉敏由張瑞芳扮演,敵張軍長由項扮演,敵參謀長由白穆扮演。後者的主演中,師長由王尚信扮演,高營長由張勇手扮演,趙玉敏由俞平扮演,敵張軍長由王培扮演,敵參謀長由葛存壯扮演。在這里所說的就是人們印象很深的敵張軍長的扮演者,老版的項以扮演反派人物、國民黨高級軍官著稱;而「北京人藝」的王培扮演新版的同類角色,給觀眾的直覺卻是懦雅有餘,兇悍不足。當然,這裡面融進了「臉譜化」的創作傾向和當時觀眾愛憎分明的心理因素,以及樸素的階級情感所產生的觀感效應。
[編輯本段]說唱組合
鳳凰鳴下屬團體,南征北戰(National Campaign),在2008建立的,由中國第一支硬核說唱組合鳳凰鳴(Phoenix Cry)發起並開始運作的。
南征北戰(National Campaign)目前的6名成員是E-Bo (內蒙蒙古族),Iceflow(雲南白族),Ali(遼寧回族),Paul(新疆哈薩克族),醉人(廣西瑤族),FK Moses(遼寧回族)。
❹ 三戰啥時候發生,導致三戰的導火索是什麼
何時發生不好說,有可能成為導火索的我認為有兩個,不過可能性都很小:
一個是能源危機,如果百年內不能解決能源危機,那麼大國就會想辦法強制壓縮小國的能源消耗,乃至直接掠奪其能源來維持自己的運行。
一個是美國崩潰,就目前形勢看美國的地位正在不斷受挑戰,其自身的累積的眾多問題也在不斷暴露,如果有一天美國因為內部問題導致現有體制崩潰,那麼其他國家就可能不惜挑起戰爭來搶奪其遺留下來的地位,同時也有可能刺激美國國內的極端主義勢力抬頭掌握大權,靠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❺ 南北戰爭三部曲,哪三部
[戰爭、信仰與人性]
什麼是戰爭?在《我們曾是戰士》中,梅爾吉布森對她的小女兒說:"戰爭,
就是一幫人想要另一幫人的性命。"但實際上,很多戰爭並不是完全只為了要對方
的命;或者說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做到那樣極致。
然而,戰爭又確實是因為大家想要某種東西而引起的,不管是因為大家想要同
一樣東西,還是因為想要不同的東西;如果都象真正的佛教思想一樣,視萬物為空
,那就沒什麼戰爭可言了。縱觀人類戰爭史,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我們的戰爭已
經由爭同一個東西,發展到了爭著要不同的東西;由外在物質的沖突,變化到內在
信仰的沖突。比如說人類的祖先們可能由於爭一頭在野地里跑得正歡的野豬就發動
起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而二戰以後,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由於意識形態、信仰
不同而引起的戰爭。西方學者亨廷頓同志更是叫囂:下一次世界大戰(如果會發生
的話),很可能緣起於兩種文明之間的沖突;比如說,最有可能起沖突的便是基督
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之間。
這里要順便提醒各位的是,別以為亨廷頓的預言很快就要在中東變成現實。至
少目前看來,信仰只在此次沖突中占很小的部分,可能的經濟、政治利益還是最根
本的動機,算是處於從最外在的野豬到最內在的信仰核心的過渡層次戰爭。不過,
野豬也罷,信仰也罷,總要我們在乎才能因此打得起來。在乎的東西就關繫到利益
問題,就關繫到人們怎麼設定利益的問題,從而也就關繫到人性。人性往往被戰爭
的殘酷所凸顯。首先,如何看待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這本身就是反映人性的一個
最基本的因素。硬要將別人的據為己有,或者硬要為不同的信仰爭個你死我活,這
不能不說是人性的悲哀之一;其次,即使在利益問題上彼此不能達成共識的前提下
,戰爭也並不是解決利益沖突的最好辦法,至少沒有理由一定要犧牲人類自身的性
命。說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結果卻要了人類自身的命,這種人性也是夠諷刺的
。最後,在戰爭的過程中,雙方士兵並沒有直接利益沖突,說不定在正常情況下完
全可以成為好朋友、戀人什麼的,但是一到戰場上,你不殺對方,就很可能被對方
殺,所以你必須殺對方。人人都試圖保全生命,結果卻是屠殺生命,這才是人性最
大的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人類因戰爭而可悲。
沒有人敢說他不關注人性,因此戰爭最受人關注。人們越是想了解人性,越是
想阻止人性的悲哀,就越是研究戰爭。因此,就有了汗牛充棟的戰爭著作和戰爭電
影。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場影響了美國命運的戰爭:美國內戰,俗稱"南北戰
爭",以及一部電影史上第一次全景記錄這場戰爭的電影及其續集。
[《葛底士堡》:內戰風雲錄]
如果請教美國電影人士,問他們拍得最好的一部反映內戰的影片,他們很可能
首先會說《光榮》,然後才提到《葛底士堡》(Gettysburg)。但如果問美國歷史學
家,反映內戰最真實、最宏偉的一部影片,那他們絕對是首選《葛底士堡》。如果
要評選唯一的內戰史詩片,那入圍的只可能是《葛底士堡》。該片以其全景式的歷
史畫面,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刻畫,真實的戰爭場面,深刻的人性思考,當然,還
有它那4小時21分鍾的長度,給人以異常震撼的感覺。
既然是全景式的戰爭史詩片,一些歷史常識是必要的。葛底士堡一戰是整個南
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
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
方將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
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這場戰役正式從1863年7月1日開始,共持續了三天。這一戰不僅是南北戰爭中
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北美大地上有史記載以來規模
最大的一場戰斗。在葛底士堡方圓不到25平方英里,人口不足2400人的小鎮轄地,
集結了雙方近172000士兵和634門大炮;總共約569噸火葯被消耗在這三天的戰斗中
,當戰斗結束後,殘破的戰場上還剩下超過5000匹戰馬的遺體。戰斗中雙方共傷亡
約51000人,其中北方聯邦23000人,南方邦聯約28000人。盡管這場戰斗只屬於典
型的遭遇戰,它既沒有實質上結束整個南北戰爭,也沒有達成雙方的任何戰爭意圖
,但它仍然被歷史學家們視為美國內戰史上最偉大的戰斗之一。葛底士堡一戰之後
,南方李將軍的部隊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極端疲憊,李將軍本人從此也再
沒動過主動北上出擊的念頭。盡管之後內戰還持續了兩年,南方邦聯也從未從此戰
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同原著小說一樣,電影並沒有僅僅關注於戰爭的場面描寫,而是更多地著墨於
人物的刻畫。尤以對李將軍的塑造很是傳神。盡管南北戰爭最後是李將軍戰敗了,
但在美國人民心目中,他仍然是個大英雄,而且是最為人們樂道的一個人物,風頭
甚至蓋過後來北方聯盟的常勝將軍格蘭特,這當中,也許有對他堅持自己理念和對
國家忠誠的一種同情吧。飾演李將軍的,是我們熟悉的老演員馬丁·辛,他在《現
代啟示錄》中塑造的靈魂逐漸被戰火吞沒的軍人形象乃銀幕經典。在《葛底士堡》
一片中,他塑造的李將軍智勇仁厚,堅強過人,又很好地把握了歷史人物的內心沖
突,深得歷史學家和觀眾們的雙重贊賞。此外,理查德·喬丹和傑夫·丹尼爾斯的
表演也獲得幾乎一致的肯定。
雖然影片大部分場景表現人物之間的對話和內心沖突,但戰爭場面依然拍得真
實而有氣勢,大量長鏡頭下的畫面,顯得格外悲情而壯麗,和整部影片的風格水乳
交融。當然,也有部分觀眾對該片很不滿,他們多是認為影片實在是太冗長了,許
多將軍的長篇演講什麼的根本不用全表現出來,還有一些人物的對話都嫌羅嗦;一
部分人對伴隨98%電影長度的配樂也有小小的意見,再有就是可能由於資金的原因
,一些觀眾看出片中演員的假鬍子看起來假得太明顯。
《葛底士堡》一片據說本來目的是作為電視電影的,就象去年的《兄弟連》一
樣,後來導演還是決定上院線發行。該片製作費依當年的價格為2500萬美元左右,
最後的票房為1000萬左右。估計是影片那4個多小時的長度和沉重瑣碎的風格阻礙
了觀眾的步伐。
[作為續集的前傳:《眾神與將軍》]
《眾神與將軍》(Gods and Generals)名為《葛底士堡》的續集,其實是一部
前傳,算是趕了當今前傳續拍的潮流。本片幾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馬演出
,只不過扮演傳奇李將軍的,已由馬丁·辛改為另一奧斯卡級的老演員羅伯特杜瓦
爾擔任,而導演、攝影等幕後人員則基本不變,因而可以推斷是和《葛底士堡》同
一風格的。
既然是前傳,講述的自然是發生在葛底士堡戰役前的南北戰爭的故事。按照導
演兼編劇羅納德·麥克斯韋爾一貫的風格,少不了對這開始兩年的著名戰役作一番
詳盡描述。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劇情,我們也有必要對這些戰役作一些勾勒。
美國內戰的第一場主要戰斗發生在弗吉尼亞的曼薩斯,因而這場戰斗經常被歷
史學家們稱為"曼薩斯第一之戰"。從整個內戰的尺度來衡量,這第一場主要戰斗都
比較小兒科,雙方似乎是在試探對方的實力,因此沒有投入很多兵力。當時北方軍
隊是處於麥克道威爾將軍的領導之下,而南方的李將軍並沒有實際指揮這場戰斗,
因此南方的軍隊看起來非常鬆散。但最後這一役還是南方軍隊贏了,他們突破了北
方軍的防線並導致北方士兵如野牛般集體慌亂逃竄。這一戰役也因此有了個外號:
"第一輪牛奔"。
趁曼薩斯一戰獲勝之後,李將軍決定向北挺進馬里蘭州(這是他第一次主動北
伐),不料作戰計劃落入了北方軍隊之手,雙方又在靠近安鐵坦小溪的一個叫沙布
斯堡的地方展開了激戰。北方盟軍以三比一的優勢兵力強攻李將軍的部隊,結果南
方軍隊不得不敗退。1862年9月17日的這場戰斗是整個南北戰爭中單日傷亡最多的
一天,共造成雙方23582名士兵傷亡,北方軍略多,堪稱是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
天。由於此戰的失利,本來想渾水摸魚的大不列顛推遲了對於南方邦聯政府的承認
。同時,本次戰役還有另一個最具歷史意義的後果:林肯總統藉此機會推出了《奴
隸解放宣言》。
時間到了1862年11月,由於不滿意北方軍總指揮麥克林納的無能,林肯新啟用
了伯恩塞得將軍,後者自然感恩圖報地發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勢,結果在弗雷德
里克堡這一戰略要地與李將軍的部隊打了一場惡仗。在這場戰斗中,北方軍士兵人
數依然壓倒南方軍,但指揮和溝通實在是很混亂,雖然伯恩塞得對南方軍駐守的弗
雷德里克堡發起了不間斷的多達14次的猛攻,仍然沒有沖破南方陣線,最後只能無
功而返。這場戰斗可以說南方軍全面勝利,他們造成北方軍多達13000人的傷亡,
而己方僅損失約5000左右。此役過後,北方軍士氣急劇下降,而南方盟軍的士氣則
達到了頂點。
為了整頓士氣,北方軍又換了約瑟夫胡克將軍作總指揮,誰知仍然不管用。
1863年4月底5月初的十來天時間里,在11500對60000的優勢兵力狀況下,北方軍還
是在查斯諾斯威爾打了個大敗仗,損兵折將17000餘。本次戰役一般被認為是南方
李將軍最偉大的勝利,但他這個勝利也來之不易,不僅南方也損失了約14000士兵
,而且損失了外號"石牆"的傑克遜將軍。一部分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傑克遜將軍的意
外犧牲才是整個南北戰爭的真正轉折點。
❻ 05美國科幻戰爭電影 第三次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
由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達科塔·范寧、湯姆·克魯斯、蒂姆·羅賓斯和摩根·弗里曼等聯袂出演。影片2005年6月29日北美上映。
電影劇情:
雷·費瑞爾(湯姆·克魯斯飾)是一個碼頭工人,年紀還行、喜歡飈車、有些傲慢、還是位游手好閑的糟糕父親,他工作就是在碼頭操縱起重機為輪船裝卸集裝箱。為了他生了一兒一女的妻子瑪麗,實在受不了雷無所事事、不負責任的生活態度,終於和他分道揚鑣。
雷對於妻子的離去只知道怨天尤人,依然老是忽略自己的兒女。不過這個 周末由於有事,前妻不得不把孩子送來讓雷照顧。不同以往的是天空突然陰雲密布,幾道閃電屢次擊中街道,似乎有什麼怪事即將發生。費瑞爾覺察到閃電有點不同尋常,但他不知道,一場毀天滅地的災難即將來臨。突然一輛墜入地下的外星戰車從馬路中一躍而起,小鎮頓時亂作一團。
危難關頭,平日缺少責任感的雷,突然顯現出一個父親的本能,他不顧自己的安危,帶著孩子拚命逃難,在逃亡的路上,雷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一對兒女。在整個世界陷入外星怪物軍隊大舉襲擊地球的恐慌時,他們躲到了山坡上的一家農舍,一位神秘人把他們帶到老房子的地下室里,但出人意料的是,原來外星人並不是他們所面臨的惟一威脅。
外星人比地球人更為發達,狀似章魚,體大如熊象。他們的武器能發射出熱線和黑煙,熱線過處留下死亡與毀滅,黑煙起處城市頓成廢墟。由於他們的武器擁有防護措施,地球上的槍炮炸葯對他們都無濟於事,一支美國裝甲部隊雖然與他們英勇奮戰,結果還是被消滅。
外星人以分裂的方式繁衍後代。他們不飲不食也不會消化,靠把捕獲的地球人的血液直接注入血管而生存。正當他們所向披靡,即將把整個世界夷為平地的時候,他們卻不戰而敗。原來他們對地球上的病菌沒有免疫能力,因而一批一批地死去。
❼ 電影《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詳細介紹
片名:《第3次世界大戰》
英文名:GROUND
ZERO
導演:
主演:
地區:
歐美影視
類型:戰爭片
級別:普通
上映:2005年(美國)
在這個虛構的故事中,柏林牆崩潰了,接著蘇聯解體了,豈止是現實了冷戰的終結,就連蘇聯和美國的對立也激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被柏林牆分割成為東西兩德的最終對抗已經進入倒計時。。。,終於蘇聯從地上基地發射了核導彈。美國勒布拉斯卡基地飛出了無數架毀滅戰機,發起了這次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武器鋪天蓋地的毀滅戰。第3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❽ 電影《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詳細介紹
片名:《第3次世界大戰》 英文名:GROUND ZERO 導演: 主演: 地區: 歐美影視 類型:戰爭片 級別:普通 上映:2005年(美國) 在這個虛構的故事中,柏林牆崩潰了,接著蘇聯解體了,豈止是現實了冷戰的終結,就連蘇聯和美國的對立也激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被柏林牆分割成為東西兩德的最終對抗已經進入倒計時。。。,終於蘇聯從地上基地發射了核導彈。美國勒布拉斯卡基地飛出了無數架毀滅戰機,發起了這次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武器鋪天蓋地的毀滅戰。第3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❾ 中國對抗美國的非武力「三戰」
原標題:美媒:中國「三戰」戰略讓美國束手無策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5日刊登題為《中國對抗美國的非武力「三戰」》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彼得·納瓦羅。文章摘編如下:
就像筆有可能比劍更有威力一樣,中國的非武力「三戰」或許會被證實在拓展中國的海上和領土疆界方面遠比任何導彈或航母戰斗群更有影響力。
「三戰」第一次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能力得到中國軍方和共產黨認可是在2003年。它包括心理戰、法律戰和輿論戰。
中國開展心理戰的目的是為了對敵對國及其人民起到阻止、打消士氣以及震懾的作用,從而讓對手不會發動反擊。正如曾擔任白宮顧問的斯蒂芬·哈爾珀在2014年提交給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報告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的:「它利用外交施壓等手段來表示不滿、宣稱霸權並傳達威脅。」
因此,舉例來說,當中國採取經濟抵制手段或對旅遊業加以限制時,它希望這樣能夠迫使因經濟停滯而舉步維艱並渴望繁榮的日本民眾默認中國對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提出的領土要求。
至於中國的法律戰,其目的是有效地改寫國際秩序的規則,從而使其有利於中國。一個例證是,中國想方設法限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的通航自由。
事實上,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條文來看,這樣的主張並無法律上的依據。不過,中國一再給出相反的說法——本著人們經常說的喬治·奧威爾式定理:「如果你說得足夠多,他們就會相信。」
中國輿論戰的目標是影響輿論,從而引導不設防的受眾接受中國對事件作出的闡述。美國傳統基金會的學者成斌說,輿論戰是「不間斷的、持續的行動,以對觀念和態度的長期影響為目標」,而且這種作戰形式遵循著哈爾珀的一句名言,即「打贏如今的戰爭靠的不是最好的武器,而是最好的敘述方式」。
中國輿論戰這支矛的尖是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這家電視台在華盛頓擁有規模龐大的分支機構。這是一個24小時新聞頻道,將中國的宣傳內容包裹在看似健康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式的純新聞中,CCTV在美國的觀眾人數超過4000萬,在世界其他地方還有數以億計的觀眾。
當中國和菲律賓因為南中國海有爭議的島礁發生摩擦時,CCTV會第一個站出來,迅速推出中國的一套說法——往往是在西方媒體還沒有弄清楚情況之前。同樣,當尖閣諸島引發的緊張氣氛加劇時,CCTV立刻發動強有力的攻勢,指責日本「右翼民族主義者」製造事端或者讓局面升級。
「三戰」在當今這個時代的威力在於,它們讓中國可以通過一種新的非武力形式來達到過去只能通過武器來達到的目的。此外,「三戰」之間有著很強的相互促進作用。
比如,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許多領土爭端中,中國首先依據模糊的歷史提出領土訴求——這是法律戰。接下來它拋出以民用船隻組成的小型船隊作為非武裝力量——這是心理戰。最後,CCTV一再將「和平的中國」描繪為只是試圖糾正歷史錯誤的外國強權受害者——這是輿論戰。
迄今為止,白宮和五角大樓基本上都忽視了中國的「三戰」,因此沒有制定對抗策略。不過,以非武力方式實施的侵略依然是侵略——這就提出了最終的問題:美國為什麼繼續與一個對它及其盟友發動戰爭的國家開展貿易?
這對於2016年總統選舉辯論來說是一個絕好的問題——在兩黨保持領先的競選人有必要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所以,請問特朗普和希拉里,你們對中國的「三戰」有何看法?你們是否認為這是針對美國及其亞洲盟友的戰爭行為?如果是戰爭行為,你們打算如何應對?也請參議員克魯茲、魯比奧和桑德斯,告訴美國選民你們打算怎樣保護美國及像日本和菲律賓這樣的亞洲盟友不受中國「三戰」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