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游戲規則電影影評

游戲規則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2022-04-18 03:03:09

1. 電影史上最好的十部電影有哪些

《視與聽》(Sight and Sound),又譯為《畫面與音響》,是英國的一份歷史悠久的電影雜志,現為月刊,由英國電影學院出版。雜志每隔十年便會召集知名導演與影評人進行投票,評選影史十大影片,在業內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最近的一次評選是在2012年,那麼究竟是哪些電影被評為史上最好看的十部電影呢? 一下是多維娛樂小編為您整理的部分影片,更多影片還請關注多維娛樂網

第一名:《迷魂記》(1958)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迷魂記》是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詹姆斯·斯圖爾特、金·諾瓦克主演的懸疑片,於1958年5月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私家偵探斯考蒂受加文·艾斯特所託去跟蹤馬倫,並由此引出一樁命案的故事。《迷魂記》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影片充滿神秘的氣氛,是希區柯克的控制藝術中最坦率和最具懺悔性的作品之一。【更多電影資訊:http://www.dowei.com/yingshi/movie/】在《迷魂記》中,男性的慾望窺視和女性的自我凝視主題同時存在。影片以不同的視覺圖像很好地反映了電影敘述中產生視覺快感的內在性別心理結構機制。(《電影評介》評)

第二名:《公民凱恩》(1941) 奧遜·威爾斯

《公民凱恩》是由奧森·威爾斯於1940年拍攝的一部傳記體影片,由奧森·威爾斯擔任導演、製片、編劇以及主演。曾獲得1941年奧斯卡獎七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影片講述了報業大王凱恩的一生。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復雜真相。奧遜·威爾斯和他的處女作《公民凱恩》是現代電影的奠基石。 無論是誰,只要擁有一部像《公民凱恩》這樣的電影,就只能給人一個感覺:高山仰止。這種成就足以讓人睥睨天下,傲視群雄。因而奧遜·威爾斯應同他的《公民凱恩》一起永垂不朽。(電影理論家巴贊評)

第三名:《東京物語》(1953) 小津安二郎

《東京物語》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執導,笠智眾、原節子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描述的是住在海濱小城尾道的七十歲老夫妻離開故鄉去探望他們住在東京的子女,在品嘗了各自成家的兒女們冷淡的招待後,老夫婦決定回歸老家,結果年邁的老伴得病,死在了旅程的終點的故事。電影延續了原作中對日本傳統家庭關系重構的深情關注,借故事原有的敘事框架,用山田獨特的筆觸,為日本的當代社會做了一幅深入淺出的家庭速寫,畫面清新婉約,明麗動人(光明日報評)。

第四名:《游戲規則》(1939) 讓·雷諾阿

《游戲規則》是讓·雷諾阿導演,讓·雷諾阿編劇喜劇的電影。主要講述克里斯汀(諾拉·格雷格 Nora Gregor 飾)跟女僕傑西(安·梅因 Anne Mayen 飾)探討了男女之間友誼的話題。

第五名:《日出》(1927) 茂瑙

《日出》為美國威廉福斯影片公司出品的黑白默片,導演是F.W.茂瑙。該片描述了一名年輕農夫愛上了城市女人,在她的迷惑下決定將妻子淹死,然後把農場賣掉,搬到城裡跟她雙宿雙飛的故事。影片是著名德國導演茂瑙到美國拍攝的第一部作品,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兩項金像獎及一項特別獎——藝術質量獎。本片標志著默片時代最高藝術水準,也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創作巔峰(雖然理論上應算美國片),就算在今天觀賞依舊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

第六名:《2001太空漫遊》(1968) 斯坦利·庫布里克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本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第七名:《搜索者》(1956) 約翰·福特

《搜索者》是一部由約翰·福特執導,約翰·韋恩、傑弗里·亨特等主演經典西部片,倍受影評人及當代導演們的推崇。該片講述了軍人伊森在內戰結束後返鄉,卻發現家人慘死在印第安人的刀槍之下,而侄女黛比生死未卜。伊森決心報仇,並在哥哥養子馬丁的陪伴下尋找侄女的故事。1956年3月13日 ,影片在美國上映。導演不僅呈現出標榜西部片浩瀚無垠的沙漠景緻、冒險精神,更對當時種族間沖突的面貌,做了深刻的描繪。

第八名:《持攝影機的人》(1929) 吉加·維爾托夫

《持攝影機的人》是由吉加·維爾托夫執導的紀錄片。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系蘇聯著名蒙太奇理論的「電影眼睛派」(Kino Eye)創始人維托夫用攝影機紀錄的莫斯科的一天,在鏡頭和剪輯技巧方面有著創造性的發現。他強調用「抓拍」的方式捕捉生活的片段,並積極主張利用聲畫蒙太奇對電影進行革新,他的這套理論對後來的法國先鋒派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都有深遠的影響。60年代戈達爾組成過著名的「吉加·維托夫小組」,取名便是對這位蘇聯電影實驗大師的推崇。

第九名:《聖女貞德受難記》(1928) 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聖女貞德受難記》是1928年上映的法國歷史傳記電影,由卡爾·西奧多·德萊葉執導,瑪利亞·法奧康涅蒂、安托南·阿爾托等主演。影片講述了農家姑娘貞德率兵沖破重圍,擊潰英軍。她的英雄事跡四處傳頌,人稱「奧爾良少女」。但也因此引起法國貴族的妒恨,貞德被出賣後落入叛軍手中並對她施以火刑。

第十名:《八部半》(1963) 費德里科·費里尼

《八部半》是由費德里科·費里尼執導,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克勞迪婭·卡汀娜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63年2月14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講述了電影導演古依多在籌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影片時,不僅在創作上遇到困難,而且在感情上也陷入困境的故事。1964年,該片獲得第36屆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八部半》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影片通過回憶、幻想、夢境的呈現,隱喻了一個關於電影創作的故事,也隱喻了電影本身。片中間歇出現的幻覺與記憶,打破了現實時空主線敘述的完整。在表現主人公主觀世界的鏡頭中,晃動、空間變形以及奇特的構圖也使得畫面呈現出平衡被打破的狀態。然而,隨著情節推進,失衡感又會被消解,並且重新恢復平衡。影片藉由打破平衡與恢復平衡的轉化,獲得了獨特的張力。(《電影評介》評)

2. 求幾篇帶有專業術語的影評

找了幾篇現在很熱的小成本電影影評:瘋狂的賽車和夜店 《瘋狂的賽車》:耳光打在了誰臉上?《瘋狂的賽車》對於寧浩的意義在於這說明當年《瘋狂的石頭》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將他的多線程瘋狂敘事的喜劇風格推向了另一個高峰。100分鍾高潮迭起的電影,沒有給觀眾任何喘息和走神的機會,一旦進入了影片設定的敘事軌道,我就和劇中人一樣被扔進了命運的攪拌機中,幾條故事線索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向前發展,層出不窮的笑料幾乎讓人瘋狂,看中國電影,這是我最high的一次。 我想《瘋狂的賽車》更大的意義在於對一直處在亞健康發展狀態的中國電影的啟示性作用,在現有的市場規模和資金運作模式下,《瘋狂的賽車》無疑做出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嘗試,而且我分明聽到了這部電影是響在某些人臉上的響亮的耳光——不要再為自己的低劣電影找類似資金、審查、發行渠道等各種借口,誠意和才華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樣一部電影的評論,劇透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為了避免某些因為看了我的文章而被部分剝奪觀影樂趣的觀眾事後找我算賬,在下面的論述中我盡量做到不劇透影片的具體情節。 一、小成本非山寨不可嗎? 現在山寨一詞到處橫行,並且山寨已經開始擺脫起初的負面屬性,而日益成為一個中性詞語了,似乎這是一個存在即合理的風格了。但是我依舊覺得,在影視創作上,大量的以山寨風格為自己創作理念的作品,只是證明了創作者本身的能力缺失,無論到了什麼時候,山寨都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用這個來為自己低水平的創作開脫是可恥的。 看完《瘋狂的賽車》後,我和寧浩導演聊了一會兒,問到電影的投資規模時,他的原話是「超過1000萬了」,一千多萬的投資在現在看來也只能算做一個中等偏小製作的,但從成片的效果來看,影片製作上的精良和給人的震撼卻遠遠超越了同等投資規模的其他的影片,甚至可以拿它當作一個通常意義的大片來看了。一個好劇本對一部電影太重要了,《瘋狂的賽車》演職員表裡的編劇有七個之多,這樣的編劇陣容我只在《赤壁》和《投名狀》這樣的影片中見過,寧浩說這本子是他們用了10個月的時間一點一點聊出來的,其實很多片子都是有這樣的一個劇本策劃團隊的,但在《瘋狂的賽車》這里,確實是體現出了集體智慧的力量的。這部電影依舊還是走的蓋伊里奇犯罪電影的情節路線,在一個核心動機的牽引下,幾條線索齊頭並進,事件以不可逆轉地態勢走向瘋狂,寧浩在《瘋狂的石頭》里對這種情節模式的再創造已經很成熟了,到了《瘋狂的賽車》,寧浩終於實現了對於這一敘事風格的全面超越,這里被追逐的核心道具由一個變成了兩個——現金和毒品,還有兩條命案貫穿其中,圍繞於此,六方力量十幾個人物糾結在一起,這里不僅僅是圍繞著主線情節的追逐,還有其中任意兩方力量相互推動的支線情節,信息量巨大,這不僅是給觀眾足夠的享受,還對觀眾的智力提出了挑戰,觀眾要對劇中人物長遠和階段性的任務動機以及物品的歸屬做出迅速准確的判斷,於是從中所獲得的樂趣也就成幾何級數地翻倍增長。顯然,那些無視觀眾智商,只知道一味低俗惡搞的山寨電影,與《瘋狂的賽車》是不在一個檔次上的。 此外,在《瘋狂的賽車》中還雜糅了很多昆汀塔倫蒂諾式的cult表達方式,從而讓這部電影有了部分邪典電影的表徵,讓我有了一種越墮落越快樂的觀影快感。尤其是在音樂的運用上,走的完全是昆汀式的路子,但可惜的是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在昆汀的《低俗小說》和《死亡證據》等影片中,大量借用的是七十年代搖滾音樂,《殺死比爾》中主要借用的是埃尼奧·莫里康內的早期電影原聲,在風格上保持了統一,而在《瘋狂的賽車》中借用的音樂有台語歌、陝北民樂、西洋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曲等,稍顯紛亂,不成體系,比較隨意,雖然和情節和情緒有對應,但這種對應顯得過於簡單和直接,這是個遺憾的敗筆。 二、喜劇電影非馮小剛不可嗎? 作為2008-2009年度賀歲檔的收官之作,《瘋狂的賽車》《瘋狂的賽車》中先後出現的對情節有直接推動作用的主要角色有十幾個,全都個性鮮明,讓人過目不忘,而且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行為邏輯中中,而這些人的心理動機和外部行為或客觀遭遇產生很大的反差,反諷式的喜劇效果很明顯,比如那四個恪守游戲規則結果被各種突發事件搞得暈頭轉向狼狽不堪的來自台灣的專業混混,還有那兩個剛出道卻又要處處表現自己專業素養的笨賊,倆人深一腳淺一腳地奉獻了很多的笑料,每個人身上的喜劇因素是隨著劇情推進自然產生的。僅從喜劇效果的營造方式上,《瘋狂的賽車》和《非誠勿擾》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非誠勿擾》所謂的「笑果」大部分是來自於葛優扮演的人物的小品式對白,影片中的情節和人物設計基本上都是在生硬地為葛優說話創造機會和情境,值得鄙視的是這些從十多年前的《編輯部的故事》起馮小剛就開始運用的王朔式調侃語言的殺傷力已經很有限了,而馮小剛依然還在一廂情願地樂此不疲著。如果抽離了這些語言,你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一部喜劇電影,雖然電影離不開語言,但不單純是語言藝術,否則相聲都可以拍成電影了,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方式的存在必然會有其獨特的手段和技巧,能帶給人不可替代的享受,《非誠勿擾》盡管讓一些觀眾笑了,不管是自發的還是被周圍觀眾裹挾的,不管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原因還是馮小剛和葛優對觀眾綁架式的心理暗示作用,我只想說如果這就是你要追求的喜劇效果,去德雲社聽一場相聲吧,保准比這物有所值得多。 即使是靠語言搞笑,《瘋狂的賽車》也要比《非誠勿擾》高明得多,這些語言都很簡單,完全不是像馮小剛電影中的人物那樣很刻意地努著說出來的,這些語言和人物本身的設定很搭調,說出來很自然很貼切,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喜劇語言體系,可以肯定的是這里有很多將成為新的社會流行語匯。 中國太缺乏高質量的喜劇了,而馮小剛的中國式喜劇領軍人物地位也持續太久了,我無意否定馮小剛此前的十年間在喜劇電影上的探索和貢獻,但也不得不承認,馮小剛已經明顯技窮了,面對受過大量西方優秀商業電影浸淫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觀眾,屬於他的喜劇時代將由於他的不思進取而宣告終結。明年的賀歲檔,相信會有更多人和我一樣,將轉而期待寧浩帶來的瘋狂驚喜了。 三、賺眼球非大片不可嗎? 現在的中國電影越來越歇斯底里,越來越像一場豪賭,投資商熱衷於大資本的運作,用金錢堆砌出一部部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大片來賺取眼球,如果有人拿一個兩千萬投資規模的電影劇本是很難找到投資的,因為這樣的電影在投資商眼中沒有賣點,他們需要的是大場面、大明星和各種可以炒大的噱頭,於是反而是上億投資規模的電影更容易去找到錢,在他們看來,觀眾一年進電影院也沒有幾次,他們一定會選最大的片來看,其他的都可以在家看盜版。所以能夠製造大片的賣相很重要,往往這樣的電影僅宣傳成本就可以拍兩部《瘋狂的賽車》出來,沒辦法,只要把觀眾忽悠進電影院,把票房拿到手裡,保證我不蝕本,至於這電影的實際狀況是否像之前所說的那麼天花亂墜,那就不是我考慮的問題了,反正這是一群記吃不記打的觀眾,即使你這次郁悶了,下次我換個場子再一吆喝,你還是要乖乖掏錢。既然電影票房是靠忽悠來的,我還費勁去打磨電影本身的品質幹嘛呢?再不然你就去拍三五百萬的小成本,最後不行的話直接賣給電影頻道,再賣點DVD了事。 於是中國本土電影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格局,每年有那麼十來個大片忽忽悠悠地撐場面,中間夾雜著一些弱勢的中小成本製作,反正也不指望這些電影沖擊票房,就任其自生自滅了,陳可辛曾經說,中成本電影才是電影裡面最重要的,中成本的戲就是戲劇,沒有中成本的電影,就沒有健康的電影圈。就等於一個社會需要中產階層,中產永遠是最重要的階層。所以中成本的電影永遠是電影業健康的一個指標。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主要靠大片積累票房,但沒有像中國做得這么極端的。 大量的有誠意且有效益的中小成本製作才是一個國家電影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一個頭重腳輕的行業格局只能製造虛假繁榮,實則危機重重。很容易被拿來和同為賀歲喜劇的《非誠勿擾》進行對比。我寫過一篇關於《非誠》的影評 ,雖然有很多和我有同感的,但還是招致了很多馮小剛鐵桿影迷的憤恨和怨毒。這里我要說的是,如果這些人至今仍然對我關於馮小剛喜劇電影的批判表示不滿和不理解,請看一下《瘋狂的賽車》,你會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喜劇電影。 評論《夜店》(轉豆瓣) 作為青年導演楊慶的處女作,《夜·店》這部電影雖然是用高清機器拍攝的低成本影片(據導演介紹影片成本不超過300萬),但已經達到了值得關注的水準。它即將公映,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電影院觀看,從消費角度和觀影角度都應該不會讓人失望。這部電影也許不會象當年的《瘋狂的石頭》那樣讓觀眾和影評人都驚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固然有缺點也無傷大雅,基本上能夠對得起買票捧場的觀眾。

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這個簡單直白的名字一樣,這個故事就是講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間24小時超市內的故事。這樣的結構對於現在的中國觀眾來說並不算新鮮,因為現在還能有興趣關注國產中小成本影片的國內觀眾,基本都是閱片無數的電影愛好者,估計痞子昆廷都比不過他們。如果只是從嘗鮮的角度來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鮮,但我覺得它勝在味道足夠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輯手法和現代感十足的音樂包裝之後,這個電影仍然有一個算是接了地氣的故事。由於成本限制,由於題材限制,由於創作思路的限制,國內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費盡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低成本電影最應該關注一個的事實,那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映照。由於低成本影片受製片成本限制,無法或很難在視覺和敘事上給觀眾構建一個完全虛幻的銀幕空間,如果再不重視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和思考,那麼過於花哨的敘事就會徹底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對於《夜·店》這部電影來說,這個故事在照顧到技巧的同時,也做到了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劇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細節雖然有些瑣碎,但在營造敘事氛圍和影片質感方面,可以說已經合格。不過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觀眾會覺得前半部分在敘事節奏和強度上有些拖沓。而到了後半部分戲劇性沖突十分強烈的時候,這個故事的編造痕跡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不過好在足夠強烈的娛樂性以及足夠快的劇情發展掩蓋了這個小缺陷,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這一點應該不是什麼值得困擾的問題。


對於本片的演員來說,徐崢的表現毫無疑問是本片中最搶眼的。在這種群戲結構中,徐崢作為一個串聯所有故事的主線人物,他的穩定發揮和表現為本片貢獻了最大的娛樂性。其他諸多演員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喬任梁扮演的店員小鋼牙。之所以專門提到這個角色,是因為我的一個朋友在上海電影節觀看此片時的詭異感受。

《夜·店》在上海電影節期間進行了一次公映,但是當時場內觀眾中有一個數量相當大的特殊群體—喬任梁的歌迷。當喬任梁在銀幕上每一次出現時,這些歌迷都會在電影院內集體尖叫,其氣氛之熱烈和詭異,以至於讓我這個朋友完全無法信任自己當時的觀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觀影感受而言,喬任梁作為一個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現當然尚顯稚嫩,不過也還算合格。但是他的黑框眼鏡和鋼牙造型讓我覺得有些浪費—很明顯喬任梁在片中是被當作一個人氣偶像來使用的,那麼為什麼不發揮他本來的優勢,還故意將這一優勢掩蓋呢?

對於《夜·店》這樣的低成本影片來說,類似喬任梁這種主打青少年觀影群體的人氣偶像無疑應該是對本片有所幫助的。盡管他們這樣的非職業演員並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麼樣的水準,但在一個合適的故事結構中,這樣的角色還是有足夠發揮空間的。起碼在《夜·店》這部電影中,喬任梁扮演的小鋼牙這個角色,足夠完成劇情所賦予他的任務了。

喬任梁作為一個演員來說,他在《夜·店》中的表現,已經超過了《大灌籃》中的周傑倫。所以就一個偶像派演員來說,能不能做到足夠好,還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http://www.douban.com/review/2130316/

3. 請問全球十大最佳電影是哪幾部來的

以下為導演及影評人分別選出的十大電影和十大導演:
十大影片——導演之選

1、《公民凱恩》

2、《教父Ⅱ》

3、《八部半》(費里尼)

4、《阿拉伯的勞倫斯》(大衛-連)

5、《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庫布里克)

6、《偷自行車的人》(德西卡)

6、《憤怒的公牛》(斯科塞斯)

6、《迷魂記》(希區柯克)

9、《羅生門》(黑澤明)

9、《游戲規則》(雷諾阿)

9、《七武士》(黑澤明)

十大導演——導演之選

1、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2、費得里科-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3、黑澤明(Akira KUROSAWA)

4、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5、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6、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7、比利-懷特(Billy Wilder)

8、、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9、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9、大衛-連(David Lean)

9、讓-雷諾阿(Jean Renoir)

十大影片——影評人之選

1、《公民凱恩》(奧遜-威爾斯)

2、《迷魂記》(希區柯克)

3、《游戲規則》(雷諾阿)

4、《教父2》(科波拉)

5、《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

6、《2001太空漫遊》(庫布里克)

7《戰艦波將金號》(愛森斯坦)

7《日出》(茂瑙)

9、《八部半》(費里尼)

10、《雨中曲》(金-凱利)

十大導演——影評人之選

1、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1、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3、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

4、讓-雷諾阿(Jean Renoir)

5、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6、黑澤明(Akira KUROSAWA)

7、費德里克-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8、約翰-福特(John Ford)

9、塞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10、弗朗西斯-科波拉

10、小津安二郎

(名次相同者即得票數相等)

4. 求兩篇影評!!

以少年之名,回顧經典——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這是一部充滿懷舊意味的影片,關於少年懵懂和掙扎的愛戀,關於殘酷的現實和袒露的人性,關於歲月和仇恨的化解。很多人喜歡探討影片中有關人性醜陋一面的主題,可是,我覺得,我所需要的只是從我直觀的角度去告訴別人,這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它的美麗在哪裡。
雷納多,十二歲半的西西里少年。有人說,這個故事就是他一場美麗的春夢,關於性,關於青春期,關於愛和慾望。二戰期間。一個明晃晃的午後,西西里的陽光很是耀眼,海風吹過這個充滿生機的小島,雷納多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輛嶄新的單車。然後他吹著口哨,毫無顧忌的在他們偉大領袖宣布戰爭的進程時穿越一條又一條街道,到達那所房子前的碼頭。
他依靠單車加入少年們的組織,雖然他們依然嘲笑他穿的是短褲。他第一次見到了他們那個耳背的的拉丁文老師的女兒,瑪蓮娜。這個集性感和神秘憂郁為一體的成熟女人。單車少年們瘋狂追逐她的蹤跡,總是提前趕到她的目的地,然後拋下單車貪婪的注視她的身體。也許就是在那一刻,雷納多開始愛上瑪蓮娜。
不得不說,義大利著名性感女星莫妮卡·貝魯奇扮演的瑪蓮娜確實是美麗到讓人在一瞬間會窒息的。她的優雅和性感,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迷葯。高跟鞋,黑色或白色裙裝,微卷的黑發,迷人的眼睛和腰身,難怪一個鎮上的男人都會在她走過的時候佇足觀望,而女人們則開始惡毒的咒罵。少年瘋狂的迷上了她,開始了他力所能及的對於瑪蓮娜的追逐。他騎著單車時刻跟隨她美麗的腳步,他深夜在房子外面透過一個牆空窺視她,然後在無眠的夜晚通過想像和手淫得到他渴望保護和廝守的瑪蓮娜。
小鎮上傳來瑪蓮娜丈夫戰死北非的消息。雷納多眼睜睜看著瑪蓮娜一個人淚流滿面。而從這以後,瑪蓮娜更加成為婦女門心目中的壞女人,因為她是寡婦,是「偷漢子的淫娃」。男人們沒有誰不覬覦著她的美色,紛紛上門願意幫助這個在戰爭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可憐女人,特別是當她在一次空襲中失去那可憐老父親以後。雷納多親眼看到那些可惡的嘴臉,毫不知恥的牙醫,無休止慾望的無德律師,還有那些自詡的戰爭英雄,他們紛紛前來,一邊卸下道德的面具,一邊解下褲腰帶。
根本無力抵抗的女人墮落了,或者說是屈服了。她甚至成為德軍的懷中人。這一切全都看在可憐的雷納多眼裡,他什麼都不能做;只有繼續在夜晚想像她美麗的身體還有他解救她的英勇故事。他只有眼睜睜的看著心目中的女神被狠狠罵為賤人,他只能病倒。甚至,他只能從別的女人那裡得到安慰。
一直記得這樣一個畫面:少年看著瑪蓮娜被侮辱,然後眼淚就流下來。透過那個小小的牆孔,是一隻流著眼淚的藍色眼睛,他說,我原諒你一次。這句話是雷納多的諾言,也是他對於愛情的誓言。很多人可能爭論這並不是愛情,因為他們甚至從來沒有過交談。一切都是少年的幻想和單方面關注。但是我願意把它稱為愛情,因為,愛情可以屬於一個人,在心底緩慢滋生,帶著決絕和壓抑的慾望。
影片的高潮處出現在盟軍登陸的時候,一方面小鎮上歡天喜地的迎接新生,宣告獨裁統治結束;另一方面,那些兇悍的婦女們揪出了瑪蓮娜,曾經的高傲和冷艷再也不在,她穿著白色睡衣,任憑那些粗壯的女人們在身上拳打腳踢,直到衣服都被撕破,直到腿都被打骨折,直到全身都是鮮血。全鎮的男人都注視著這個曾經無比驕傲的女人,包括根本不知該做什麼的雷納多。他眯著眼睛不敢正視這殘忍的景象。此刻他的心底該是如何的疼痛和無奈。當最後一拳落在瑪蓮娜身上的時候,她慢慢向前爬走,這個從電影開始到最後都基本上沒有說話的女人,終於在沉默中爆發。她撕心裂肺的喊叫,她終於為了自己的美麗付出了「代價」,那一刻的她是何等絕望,這個世界對她來說再也沒有愛和寬容可言。

喧囂的午後,少年親眼看著女人拖著疲憊身軀登上了遠行的火車。
記得在看電影的時候以為到這里故事該收場了,這個「美麗的傳說」因為悲劇收尾。可是,瑪蓮娜的丈夫卻回來了。然而物是人非,他失去了一條手臂,而他的家也早已成為難民營。小鎮上的人仍然不忘嘲諷他可憐的妻子。雷納多這時已經是一個開始抽煙的少年了。經過戰爭,經過對瑪蓮娜的愛,他已經重新發育。他在無聲的夜裡給黎諾寫信告訴他,瑪蓮娜的心從來沒有背叛過他,他應該去外地找回她。
影片的最後,瑪蓮娜和丈夫一起重新回到西西里。這個經歷太多的女人開始蒼老,她有了皺紋,有了眼袋,並且發胖了。人們開始唏噓不已,人性在這一刻更是顯得可笑。經過市場時瑪蓮娜得到大家的歡迎,曾經毆打過她的婦女叫她「瑪女士」。
西西里依然平常和喧囂。當雷納多幫瑪蓮娜拾起掉在地上的水果的時候,她輕輕說了聲「謝謝你」。這一刻少年百感交集,他單車的方向終於開始相反了,即使他不斷的回頭張望那不再美麗的背影。
可是時光終於拋卻了我們的過去,沉澱下來的都將會變成心底永遠的秘密。某個午後,當我們一邊喝著枯澀甘香的咖啡的時候,我們終於明白:也許,這一切都只是個傳說。
美麗的傳說。

所以當傳說被冠以美麗之名的時候,我們才能清晰和有力的感受到,那是一種心在流血的美,或者說,有時候美的只是當初的那一種愛或恨的狀態。
一直有沖動記下這個故事,告訴自己這是青春,是成長,是緬懷和追憶。西西里少年身上發生的一切,逃課和上課走神,開老師玩笑,砸學校雕塑,偷父親長褲,理發時提出剃須,幻想和自己的愛人**,在碼頭上寫一封封不會寄出去的情信,所有的這些細節,我都願意把他當作美麗的傳說。在戰爭狀態下人們的思考,少年的發育和青春期,還有近乎純潔的愛以及精神的堅守,我想這應該是導演吉塞普·托那托在拍完「回歸」三部曲的〈〈天堂電影院〉〉和〈〈海上鋼琴師〉〉以後想要表達的有關人性的主題。
「歲月匆匆,而今我已經愛上過很多女人。當她們緊緊擁抱著我的時候,問我會不會記掛著她們。我相信我當時的心裡是會的。但我唯一從來沒有忘懷的是一個從來沒有問過我的女人。她就是瑪蓮娜。」
相信樓主看完,應該有個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美麗人生》。
殘酷的戰爭.
與之相反。
因為經歷著苦難,所以活著的人竭盡全力描繪美麗。因為經歷了戰爭,人們才會更加珍惜美麗人生。這不是美麗的人生,可是誰又能否認它的美麗?
一雙清澈的眼睛,如泉水清甜,如大海碧藍,如天空明亮。無邪的雙眸,閃爍著好奇與快樂。這樣的眼睛屬於孩子,天真爛漫的孩子。相信誰也不忍心去傷害一個純真的孩子。只是,這個世界總是很奇怪。人們彼此傷害並樂此不疲。傷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爭吵,比如打架,比如戰爭。於是,生命最初的顏色在不知不覺中漫漫消逝了。讓一個懵懂的孩子去接受戰爭,又或者讓孩子在戰爭中過早地失去原色,這不是一個父親的願望,絕對不是。
所以有了美麗的謊言。
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謊言;又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大膽的謊言;又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謊言。只是,基恩做到了。在孩子無邪的眼睛裡,一場殘酷的種族迫害成了游戲。猶太人的智慧的確名不虛傳。況且,以一個父親的立場,還有什麼比保住孩子性命更重要的呢?
5歲的孩子,在過生日的當天,被抓進集中營。父親能做的,只是極力去掩飾這不幸的一切。
為什麼他可以如此鎮定,為什麼他可以如此應變神速。性格使然?被迫使然?滑稽搞笑的背後,我看到一個偉大的身影。
作為父親,他要保護自己的兒子。所以,可怕的集中營成了游戲的場所,納粹扮演警察的覺色,恐怖的規定被解釋成游戲規則。每一次危機,父親都能化險為夷。似乎他在謊言中穿梭自如,游刃有餘。只是我們還會發現他的緊張。解釋完規則,偷偷擦了擦臉頰的汗,不安的神色一閃而過。面對孩子的始終是笑臉。哪怕勞累了一天,哪怕自己危險重重。要怎麼樣才可以讓兒子深信不移,正面的,反面的,湊巧的,人為的,只要確保兒子相信,什麼都可以。於是孩子成了集中營里唯一活下來的孩子。是生命的奇跡,還是一位父親創造的奇跡?
父親生命最後的瞬間定格在那個生銹郵箱的投遞口。一雙眼睛看著,父親走著滑稽的步伐,回頭朝郵筒的方向笑著,調皮的眨眼。他的背後抵著硬冷的槍。原來,面對死亡還可以如此幽默。我不能想像那一刻,他的心底在想著什麼。我只知道,完美的謊言圓滿謝幕了。
這是一個父親最後能做的吧。的確無可挑剔。眼中開始彌漫某些濕潤的東西。讓人無法發笑的幽默,還可以稱之為喜劇嗎?

5. 世界影史十大電影

自1952年開始,英國權威電影雜志《視與聽》(Sight&Sound)每十年就會召集全球著名導演及影評人,評選他們心目中的十大電影以及十大導演。日前《視與聽》在網站上發布了最新2002年的評選結果,中國方面,共有三位導演獲選投票,分別是田壯壯、許鞍華以及陳以文;而影評人方面,由《南方都市報》主辦的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委、中國香港影評人協會主席李焯桃作為惟一華人影評家參與了投票。


以下為導演及影評人分別選出的十大電影和十大導演:

十大影片——導演之選

1、《公民凱恩》

2、《教父Ⅱ》

3、《八部半》(費里尼)

4、《阿拉伯的勞倫斯》(大衛-連)

5、《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庫布里克)

6、《偷自行車的人》(德西卡)

6、《憤怒的公牛》(斯科塞斯)

6、《迷魂記》(希區柯克)

9、《羅生門》(黑澤明)

9、《游戲規則》(雷諾阿)

9、《七武士》(黑澤明)

十大導演——導演之選

1、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2、費得里科-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3、黑澤明(Akira KUROSAWA)

4、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5、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6、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7、比利-懷特(Billy Wilder)

8、、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9、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9、大衛-連(David Lean)

9、讓-雷諾阿(Jean Renoir)

十大影片——影評人之選

1、《公民凱恩》(奧遜-威爾斯)

2、《迷魂記》(希區柯克)

3、《游戲規則》(雷諾阿)

4、《教父2》(科波拉)

5、《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

6、《2001太空漫遊》(庫布里克)

7《戰艦波將金號》(愛森斯坦)

7《日出》(茂瑙)

9、《八部半》(費里尼)

10、《雨中曲》(金-凱利)

十大導演——影評人之選

1、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1、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3、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

4、讓-雷諾阿(Jean Renoir)

5、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6、黑澤明(Akira KUROSAWA)

7、費德里克-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8、約翰-福特(John Ford)

9、塞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10、弗朗西斯-科波拉

10、小津安二郎
參考: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ilmTV&idArticle=11166

6. 游戲規則的影片評價

法國著名導演讓·雷諾Jean Renoir1939年作品,英國《Sight & Sound》雜志評選世界十大佳片(注1)2002年度影評人選擇第3位,導演選擇第9位。讓雷諾本人也在該次評選里位居十大導演之列。讓雷諾在1937年的《戰爭幻想曲Grand Illusion》(標准版DVD編號#1)和1938年《The Human Beast》獲得成功和認可後,成立了自己的製作室來拍攝這部電影,可惜的是影片在1939年首次發行時無論在評論界還是票房都是慘敗。隨後該影片的原始膠片在二戰中被嚴重損毀。1959年,這部電影進行全面修復和編輯後重新上映,得到觀眾和評論家一致好評,被認為是難得的永恆經典,得到了它在電影史上應有的地位。
以下文字資料摘自喬治.杜薩爾《世界電影史》
雷諾阿沒有忘記對形式的注意,但他總把這種注意置於服從主題的地位。為了更好地反映人物在他們環境中所處的地位,他把人物和自然結合在一起,這種自然背景從影片《包法利夫人》到《游戲規則》,都常用長焦距鏡頭來拍攝,使近景和遠景都同樣清楚。……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最傑出的一部作品,同時也是戰前法國電影中最好的一部作品。這部影片是雷諾阿發展的頂點,但由於商業上的失敗,它也是雷諾阿在法國電影生涯的一個結束。
讓·雷諾阿在慕尼黑事件發生後不久開始攝制這部影片,當時他也曾這樣宣稱:「我們將要攝制一部『愉快的』戲劇;這是我畢生的一個願望。」這部影片把繆塞的喜劇《瑪麗安娜的幻想》搬到了現代資產階級上層社會的背景里來。雷諾阿在這部影片里既是編劇,又是對白作家,導演,製片人甚至兼任演員。
影片描寫一個女人討厭她的丈夫,然而又沒有決心離開他,同時更沒有決心在幾個男人中間作一選擇……《游戲規則》所表示的乃是:說謊就是「上流社會」的法則,誰要違反這一法則誰就要遭殃。同時他又表示社會各階級不得混同。影片的喜劇和悲劇就是由於那些閑著無事到處遊玩的大資產階級中出現了一個流浪漢奧克泰夫(由雷諾阿本人飾演)、一個違法的打獵者(由卡勒特飾演)和一個所謂「超階級的」飛行家(羅朗·杜坦飾演)而產生的。為了使一切恢復到正常秩序,在故事結束時這些人就統統被清除了。
《游戲規則》還表示爭風吃醋是所有的男人共有的東西。例如,那個丈夫和他的情敵在互相毆斗之後,一面整理他的禮服,一面說:「當我在報紙上讀到一個西班牙的石匠因為爭風吃醋而把一個波蘭的礦工打死時,我曾認為在我們的社會里決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可是沒想到竟會有這樣的事情,真會有這樣的事情……」這種作法顯然來自影片《托尼》,盡管在這兩部影片里,爭風吃醋的故事情節所佔的地位不及社會描寫那樣的重要。然而這一點並沒有妨礙《游戲規則》成為一部組織得很好的喜劇片,一部象追逐片的影片。但在它華麗的辭藻下面貫穿著一種諷刺:我們從影片序幕上引用博馬舍①的話,可以看出這部影片作者的抱負。在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前夕,他想重拍一部新的《費加羅的婚禮》,在這部戲劇中,廚房要佔有和客廳同等重要的地位,傭人要教育他的主人,忠告他的主人,甚至最後由於疏忽還殺死了他的主人。
導演一部「愉快的戲劇」很不容易。雷諾阿在《游戲規則》里沒有做到這點。片中某些喜劇性的段落是按追逐片的節奏來處理的;另一方面,在索羅紐打獵的情景則好像為紀錄片提供了一個殘酷悲慘的主題。這位導演雖能把這兩種因素結合起來,但在故事結尾中卻未能使劇情從戲謔轉到悲劇。
這部不同尋常的作品在角色分配和演出方面頗不均勻,它的無連貫性也許含有深意。例如在表現節日娛樂那場戲中,那些大資本家穿著提羅爾人的服裝,唱著麵包師的歌曲,管弦樂隊樂師利蒙納製作的那些傀儡隨著一場槍戰作出有節奏的動作,以及那個令人看了很不安的群魔舞蹈,就是含有深意在內的。
①博馬舍(1732—1799):法國戲劇作家,《費加羅的婚禮》的作者。——譯者。
在奇怪的和平時期,《游戲規則》預示了以後「奇怪的戰爭」①的可笑而悲慘結局。影片在上映時受到了一些人的攻擊,因此不久就停止公開放映。幾個星期以後,戰爭終於爆發了,軍事檢查機關下令禁止上映這部影片,理由是:這部影片會「使士氣趨於渙散」。
①指英法在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間對德宣而不戰的「戰爭」。——譯者。

7. 電影大片有什麼好看的

這樣看來你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最有利的說服證據就是應該把電影當作一門藝術。欣賞藝術並不意味著浪費生命。人有物質需求,如你所想,創造生活的現實意義。然而人活著,還有很多是金錢無法滿足的,這樣我們就需要在娛樂里需求寄託,比如看電影什麼的。讓自己在虛擬的世界裡,體驗別人的刺激,為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人也比較容易開心一些。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各有不同,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不可能像先輩們那樣在戰爭中為國犧牲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越來越多的只是個人生存而活,缺乏精神信仰的我們經常在物質的世界裡把自己弄的疲憊不堪。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是被世界遺忘的,可是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權利讓自己活得開心,那就讓我們在虛擬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子,讓自己也幻想一把,沒什麼不可以。
再者,國外的東西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陌生的,在這種國與國的差距中,人更容易激發好奇心。人都有慾望,這種慾望就體現為對他國一些文化的涉獵。在感官刺激的外表下,我們也就似乎可以知道更多關於外國的東西了,而且是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傳達給我們的。

8. 讀者最近有一篇文章是30部電影的 第一個是肖申克的救贖

只找到2014年第13期的一篇《影史十大影片》
1952年,在全球頗具影響力的英國電影評論期刊《視與聽》召集了當時最頂尖的影評人,讓他們評選自己心目中「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部電影」。此後這項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每10年重新評選一次。自1992年開始,除了影評組,還增設了導演組。美國著名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說:「《視與聽》的『影史十大影片』票選榜單通常被認為是最權威的電影榜單。」
2012年《視與聽》十大影片
影評組:
1.《迷魂記》(1958)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2.《公民凱恩》(1941)導演:奧遜·威爾斯
3.《東京物語》(1953)導演:小津安二郎
4.《游戲規則》(1939)導演:讓·雷諾阿
5.《日出》(1927)導演:茂瑙
6.《2001太空漫遊》(1968)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7.《搜索者》(1956)導演:約翰·福特
8.《持攝影機的人》(1929)導演:吉加·維爾托夫
9.《聖女貞德受難記》(1928)導演: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10.《八部半》(1963)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
導演組:
1.《東京物語》(1953)導演:小津安二郎
2.《2001太空漫遊》(1968)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2.《公民凱恩》(1941)導演:奧遜·威爾斯
4.《八部半》(1963)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
5.《計程車司機》(1976)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6.《現代啟示錄》(1979)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7.《教父》(1972)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7.《迷魂記》(1958)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9.《鏡子》(1974)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0.《偷自行車的人》(1948)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9. 世界電影史了解的進來!

1895~1910●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 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 莫斯科成立國家電影協會,俄國教育局電影部嚴格管制膠卷(1918)
● 法國電影受「百代公司」與「高蒙公司」壟斷(1919)
● 蘇聯將電影收歸國有,並設立第一個電影學校:「蘇聯國立電影學院」(1919)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高潮(1919)
● 葛理菲斯、卓別林、瑪麗.畢克馥與范朋克成立「聯美公司」(1919)
● 法國的路易.德.呂克創設第一個展示與保存過去電影的社團(1920)
● 蘇聯電影銳減,戲院關門4/5以上(1920)

重要作品:
《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美國第一部片長超過12本的電影,同時也是美國自有電影以來賣座最高的影片。但因電影中
的種族問題而引起社會上很大的反彈,甚至禁演。
《偏見的故事》Intolerance
1916/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製片費200萬美金,同時為了電影中巴比倫一段故事而建了一段城牆。影片共分四段,內容深
刻。可惜因為結構復雜而抽像,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而票房慘敗。又譯為《忍無可忍》、《黨
同伐異》。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Cabinet Des Caligari
1919/羅勃.韋恩/德國/黑白
德國表現主義的濫觴,開啟後來表現主義電影在畫面處理上的獨特手法。
《尋子遇仙記》The Kid
1920/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當時卓別林官司纏身,為了怕這部影片被法院收押而在旅館中剪輯,亦開啟了他笑中帶淚的
風格。
《杜麗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olly
1908/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葛里菲斯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因為大受歡迎而將每況愈下的傳記公司扶持起來。1921~1930
● 戰後經濟困頓,列寧實施新經濟計畫,允許私人企業,電影製作環境因而改善(1921)
● 20年代,美國開始*縱全世界電影市場(1921)
● 20年代開始大量拍片的「烏發公司」發明平面式剪輯機(1921)
● 約翰.福特加入福斯公司(1921)
● 戰後外片恢復進口,票房收入轉用於本國製片(1922)
● 戰後組「國家電影企業」,壟斷本土電影製作、發行與進口,「教育委員會」則負責意識型態方向(1922)
● 蘇聯,維多夫開始製作「電影真理報」,實為半紀錄、半宣導、半實驗的非劇情片 (1922)
● 「美國電影製作與發行組織」(M.P.P.A)或稱「海斯辦公室」成立,是美國影片公司本身 的審查組織(1922)
● 列寧鼓勵紀錄片與新聞片的製作(1922)
● 加拿大的羅勃.佛萊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 院放映的紀錄片(1922)
● 艾森斯坦開始接觸電影,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1923)
● 蘇聯政府再度將影業收歸國有(1923)
● 美國的華納兄弟公司正式成立(1923)
● 德國導演受聘到好萊塢發展(1923)
● 「人民電影企業」成立,負責製作與共黨意識型態一致的政治電影(1923)
● 德國電影面臨財政困難,愈來愈倚靠好萊塢出資,德國電影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萊塢(19 24)
● 1924~1929為蘇聯電影的黃金時期
●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與米高梅此年相繼成立(1924)
● 華納公司買下維他公司(1925)
● 英國成立電影學會(1925)
● 蘇聯將「國家電影企業」改組成「蘇維挨電影托拉斯」(1925)
● 蘇聯政治局決議國家不幹涉藝術形式,俄國蒙太奇運動得以全面發展(1925)
● 蘇聯宣稱已發展出一種電影配音系統(1926)
● 20年代中期,貝爾以電傳送聲音和留聲機的技術配合記錄(1926)
● 首部彩色片《光榮歷險記》完成(1926)
● 華納公司發明維他風錄音設備,福斯公司隨後和通用電器發明穆菲通奠定有聲電影基礎(1926)
● 由特藝彩色拍攝的《黑海盜》出品(1926)
● 第一部有音樂聲帶的《唐璜》由華納公司出品,影片的攝制費升高,但是較傳統在戲院僱用樂團演奏更為經濟(1926)
● 英國國會通過電影法來保障英國的電影事業(1927)
● 法國的手持攝影機發明(1927)
● 第一部有音樂、對話聲帶的《爵士歌手》由華納公司出品,有聲片流行後,許多默片演員成為過去式(1927)
● 霍金遜組成新「派拉蒙公司」(1927)
● 20年代末,蘇聯電影發展蓬勃(1927)
● 「美國影藝學院」由米高梅總裁路易梅耶提議創立(1927)
● 法國亞伯.岡斯的《拿破倫》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個銀幕構成的電影(1927)
● 好萊塢進入「古典好萊塢時期」,產生多位著名導演如: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等。類型電影在這時期發展至成熟,敘事手法產生通則如:連戲剪接、線性敘事等。(1928)
●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頓結束自己的片廠,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製片場的拍攝體系讓基 頓無法適應,不久其電影生涯及告結束(1928)
●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蘇聯當局斥為「形式主義」(1928)
● 美國影藝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范克朋提出頒發金像獎的構想(1928)
● 完全有聲對白電影《紐約之光》上映(1928)
● 雷電華公司成立(1928)
● 華特.狄士尼創造出米老鼠(1928)
● 2月10日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產生,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飯店頒發,最佳影片是《鐵翼雄風》(1929)
● 20年代晚期,大眾的興趣轉向廣播,默片市場已達飽合,法國的印象主義沒落(1929)
● 超現實主義內部分列(1929)
● 艾森斯坦到好萊塢學習有聲技術(1929)
● 1929~1937年,蘇聯電影*縱在薛姆亞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義的藝術家都合乎黨的路線(1929)
● 英國人約翰葛里遜拍攝出描寫漁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評,並且使他成功說服英國之E MB成立電影處,全力推動英國的紀錄片運動(1929)
● 30年代的電影確定劇本是影片創作的基本原則(1930)
● 1930年代彩色底片廣為流傳,為彩色攝影的高亮度燈光出現,直接影響深焦效果(深焦攝 影)的拍攝手法產生,並成為40年代的特色(1930)
● 西電、RCA兩家公司製片廠成為摩根洛克裴勒的擁有物(1930)
● 羅馬天主教徒馬丁奎格萊、丹尼爾洛德草擬好萊塢製片法案(1930)
● 隔音設備(隔音罩)可以直接包著攝影機,不必再連機帶人藏在亭里,攝影機至此可活動 自如(1930)
● 日本電影大致分為時代劇與現代劇兩類,重要導演包括衣笠貞之助、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1930)

重要作品:
《吸血鬼》Nosferatu
1922/穆瑙/德國/黑白
承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而來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時也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西血鬼作品。選擇拍攝戶外的自然景來對比古堡中的陰郁,塑造出極為恐怖的氣氛。
《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
1922/羅勃.佛勒赫提/美國/黑白
美國紀錄片之祖。這部作品並非完整的紀錄片,以愛斯基摩人的人物和背景的經驗去自然發展電影,情感較為抒情。
《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1923/西席.地米爾/美國/黑白
全片最大噱頭是摩西將紅海分成兩半的特技場面。這部片使西席.地米爾成為大場面電影的 權威。
《波坦金戰艦》Potemkin
1925/艾森斯坦/蘇俄/黑白
每個畫面以節奏性的正確秒數停留在銀幕上,並透過不同鏡頭的相互對比而產生不同意義。 艾森斯坦的撞擊蒙太奇的最佳表現。
《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巴斯特.基頓/美國/黑白
電影意念與導演技巧皆非常復雜,默片喜劇鉅匠基頓的代表作。
《大都會》Metropolis
1926/佛列茲.朗/德國/黑白
佛列茲.朗在德國時期的代表作,是一深刻的政治寓言電影。其中未來世界的畫面成為後來 多科幻電影的模仿對象。
《母親》Mother
1926/普多夫金/蘇俄/黑白
與艾森斯坦同時期的蘇俄電影大師,比較不同的是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論為「堆積蒙太奇」 。
《拿破倫》Napoleon
1927/亞伯.岡斯/法國/黑白
首用三重銀幕型式,對電影技術貢獻良多。
《安達魯之犬》Un chine Andalou
1929/路易斯.布紐爾/法國/黑白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濫觴。

1931~1940
● 有聲片的准備階段完成,好萊塢的概貌顯現(1932)
● 美國多數電影公司與院線有很親密的關系(1932)
● 8月6日「威尼斯影展」開始,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影展(1932)
● 明星制度全面運作,片廠制度(美國片廠時代)亦繼續發展。經濟不景氣未能對技術(如彩色、聲音)全面投資開發(1933)
● 電影業第一次受經濟低迷打擊,票房猛跌,產品驟減。電影業的因應措施:兩片聯映,以渡危機(1933)
● 好萊塢製片法案通過實施(1933)
● 桃樂絲.雅茲諾的《Christopher Strong》描寫一個女飛行員未婚懷孕及自殺的故事。是古典好萊塢時期唯一女導演,片中常出現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限於當時好萊塢風氣,多無好下場(1933)
● 電影公司渡過經濟不景氣危機,開始賺錢(1935)
● 特藝七彩的出現讓弧形燈又重新問世。到了30年代中期,特藝七彩的花費減少,大片廠才在「鉅片」時使用,如李穆林的《浮華世界》是全部彩色的劇情片(1935)
● 福斯與廿世紀公司合並成「二十世紀福斯公司」(1935)
● 所有八大電影公司的主要股源都在Morgan與Rockefeller兩大銀行集團中(1936)
● 英國製作225部電影,是當時世界第二多產國家(1936)
● 美國嘗試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攝,代替黑白,終獲成功(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演藝工作人員約有4萬人從軍,勞軍活動與激勵士氣影片蓬勃 ,在國內市場興旺,而劇情片產量減低(1939)
● 9月1日舉行第一屆的坎城影展,藝術電影在世界影展中獲得肯定。此時期重要導演有尚.雷諾、卡爾.德萊葉、路易斯.布紐爾等(1939)

重要作品: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卓別林作品本質內涵的表徵。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詹姆斯.惠爾/美國/黑白
片廠時期美國環球片廠以恐怖片最為叫座,本片即為當時的代表作。
《疤面人》Scarface
1932/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華納公司以警匪片最為有名。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法蘭克.卡普拉/美國/黑白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大滿貫(獲得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的電影,也是美式神經 (脫線)喜劇的代表作。
《禮帽》Top Hat
1935/美國/黑白
30年代美國歌舞片大受歡迎,其發源地為雷電華公司。這部即為當時雷電華旗下最有名的舞 王佛雷亞士坦與金姐羅吉絲的作品。
《白雪公主》Soow White and Seven
1937/華德.迪士尼/美國/彩色
第一部動畫長片。
《游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尚.雷諾/法國/黑白
風格詭譎諷刺,場面調度淋漓盡致,描寫愛情與道德相抗的故事。
《驛馬車》Stagecoach
1939/約翰.福特/美國/黑白
約翰.福特再創個人西部片的第二個高峰。
1941~1950
● 年僅26歲的奧森.威爾斯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大國民》,內容描述大人物的內心空虛與社會黑暗面,手法新穎獨特,得到當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與奧斯卡九項提名,在影史上影響極大。(1941)
● 「新寫實主義」是義大利影評人恩柏脫.巴巴洛討論1942年的義大利電影所定之名詞(19 42)
● 在墨索里尼時期,電影由其弟弟管轄。專注於歷史宮闈片及煽情的上層社會通俗劇,即是 「白色電話電影」(1942)
● 墨索里尼1943年下台後,許多導演開始拍攝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形成以後的新寫實主義運動(1943)
● 政府支持與美國的援助,新寫實主義運動能夠維持,到了1948年以前,這個運動已與政府有密切的聯系而少受到檢查的干擾(1943)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停止拍攝政宣電影。歐洲電影因為戰火而沒落,致使美國 電影在市場上獨大。蘇聯等共產國家強調國家主義的電影,因為冷戰在西方國家中不復存在,電影又恢復其藝術特質。
● 1945年因為電影片廠受到戰火的摧殘,有聲設備也極匱乏。因此新寫實主義的場面調度大 量採用寫實的外景,攝影品質也接近粗糙的紀錄片
●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從1947年開始對好萊塢展開政治調查並引發「十君子」事件,好 萊塢的古典模式漸漸受到現實生活挑戰
● 1947~1957年,法國政府以強制配額、貸款等手段輔助電影。且國際合作亦流行(1947)
● 40年代末,磁性錄音帶取代唱片,電子處理音樂的方法(剪接)出現(1948)
● 戰後,美國最高法院對派拉蒙公司耗時多年的法案作出最後裁決,規定電影公司必須賣掉他們的戲院(1948)
● 米高梅宣布減薪與大量裁員(1949)
● 非美活動委員會的「好萊塢十君子」黑名單時期(1949)
● 美國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的「黑色電影」是在當時陰沉偏執的氣氛中所產生結果(1949)
● 法國的亞斯楚克提出「攝影機鋼筆論」。十年後法國新浪潮實現,運用此理論拍片。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如楚浮、高達等在電影會中結識。(1949)
● 黑澤明的《羅生門》對於西方電影的技巧與風格有深入接觸,另一方面仍從日本傳統中發 掘與創新(1950)

重要作品:
《幻想曲》Fantasia
1940/華德.狄士尼/美國/彩色
改變音樂在影片中的從屬地位的迪士尼動畫電影。
《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奧森.威爾斯/美國/黑白
電影鬼才奧森.威爾斯的導演處女作,使深焦攝影成為後十年好萊塢的標准技法。同時也是
影評人票選的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1941/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公認的黑色電影濫觴,改編自達許.漢密特的同名小說。
《對頭冤家》Ossession
1942/維斯康堤/義大利/黑白
對戰後產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很大,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肯恩的小說,因為版權問題而被米高梅公司禁止在美國上映。
《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1945/羅塞里尼/義大利/黑白
戰後第一部引起國際震驚與注目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
《單車失竊記》Thief
1946/狄西嘉/義大利/黑白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中最傑出的標記。採用非職業演員,並在父子尋找被偷的腳踏車過程中,插入許多周遭社會現象。1961~1970
● 法國人類學家尚.胡許拍攝《夏日紀事》,利用輕便錄音設備與攝影器材,創造出新的紀 錄片拍攝風格:「真實電影」。強調整部電影就是「捕捉真實的實驗」(1961)
● 美國羅勃.朱成立朱氏公司,採用多機作業與長時期跟蹤拍攝對象,創造紀錄片的「直接電影」風格(1961)
● 德國拍攝短片的導演們發表「奧伯豪森宣言」:短片是劇情片的訓練與實驗場所。這個宣言並非以創作或理論出發,而是以創造良好的製片環境為出發點(1962)
● 「青年德國電影處」提出無息貸款資助年輕導演拍片,如克魯格、雪朗多夫等皆是。但是 電影界抗議輔導不公,之後將這筆預算的一半拿來資助商業電影。此時期德國電影發行管道 大都被美商把持(1964)
●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也逐漸為大公司吸收(1964)
大部份史家以為到了1964年,新潮的形式特質逐漸消失,而外國開始模仿如英國米尼.李 察遜所拍之《湯姆瓊斯》,這個運動便算告罄(1964) (法國)
● 60年代中期,美國女性主義運動者開始拍攝紀錄片,從自身經驗出發,做翻案文章式的重 新尋找女性運動的淵源或彰顯被凐沒的女性成就

● 到了60年代中期,寬銀幕電影 的革命已經跟1930年代的有聲革命一樣徹底,而且寬銀幕 也和音響一樣,成為新一代的電影美學基礎(1965)
● 類似美國AFI的機構在歐洲存在已久,對於支持本國電影發展發揮相當大的功能。
● 海灣及西方企業收購派拉蒙,全美企業吸收聯美。(1966)(美國)
● 塞內加爾的歐斯曼.桑賓拍出非洲第一部劇情片《黑女孩》(1966)
● 艾略特海曼 Eliot Hyman買下華納(1967) (美國)
● 60年代末期,「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被大眾廣為接受,同時電視頻道成為紀錄片主要的放映管道與資金來源
● 冬季,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洛,撤換法國電影會亨利朗瓦的職務,在高達、楚浮的領導下示威,為二月示威運動(1968) (法國)

10. 讓·雷諾阿的人物評價

讓·雷諾阿作為20世紀傑出的電影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名字屢屢出現在許多國家的電影機構評選的電影史上十大傑出導演的名單中。而評選傑出大師的依據是傑出作品,雷諾阿的傑作當為《游戲規則》和《大幻滅》。其中《游戲規則》更是多次入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之列,以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的評選結果最具權威性。該雜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組織一次評選活動,邀請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評家和電影導演投票評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50年來《游戲規則》一直沒有落榜。
作為雷諾阿生平創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戲規則》雷諾阿說這是一個關於識破騙局、認識真相的故事。它雖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劇意識,是對人、對社會的一種失望的情緒。
雷諾阿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追逐片式的喜劇情節和看似荒誕的藝術手法,富有嘲諷意味地揭示了戰前法國資產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態度:生活如同「游戲」,說謊和爾虞我詐是這種游戲的不可違拗的「規則」;同時,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爭風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慾是人類的共性,而在風流場上的追逐和搏鬥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還運用隱喻手法,預示了「奇怪戰爭」的悲慘結局,最後則把這群百無聊賴的男女的東逃西竄作為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的手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歐洲社會復雜的階級斗爭和以法西斯主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勢力的猖獗,這些使雷諾阿由痛苦、憤怒而淪為悲哀。《游戲規則》是他這種宿命、無望情緒達到極點時發出的絕望的呼喊。
雷諾阿曾說:「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後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戲規則》當初的不幸遭遇和後來的諸多榮譽,事實的確如此。此片完成於二戰爆發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電影審查機構認為它「傷風敗俗」,軍事檢查機關認為它「渙散士氣」,很多觀眾認為它是對他們的「人身侮辱」。這樣的結果與雷諾阿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原想把這部影片拍得討人喜歡,但卻惹惱了大多數觀眾,我為之驚奇不已。」雷諾阿把觀眾的敵意歸咎於自己的「直率」,這部影片表面描寫的是和藹可親的人,實際表現的是正在解體的社會,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殺的人是不喜歡讓人看見的。」拍攝《游戲規則》的人自己沒有遵守「游戲規則」,結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諾阿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游戲規則》問世時遭到的失敗太讓我喪氣了,以至於我決定,要麼不再拍電影,要麼離開法國。」
雷諾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滅》,據其編劇查爾·斯巴克的解釋,影片主要是表現「戰爭是愚蠢和醜陋的。戰爭破壞了人的生活,人不是為互相殘殺而生存的,只有職業軍官喜歡身著軍裝」。因此,熱愛和平的雷諾阿在影片中表達的反戰傾向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他還告戒人們:「不論勝利與失敗,任何民族都難以倖免戰爭造成的墮落。戰爭在幾個月內就足以摧毀緩慢發展的文明用幾個世紀才得以建立起來的東西。」
雷諾阿通過紀錄片式的樸素風格和真實准確的細節,以及生動的性格刻劃和豐富的視覺形象,既表現了戰爭期間不同國籍的軍人們對和平時期保持友愛感情的嚮往,又反映了他們在國家、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等界限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時階級關系超越國家界限,有時種族關系超越社會階層,有時友愛之情超過一切,有時愛國主義占據上風。比如,當了俘虜的法國侯爵德瓦爾迪厄與德國貴族馮·羅芬斯坦之間的階級關系,遠遠超過他與平民出身的馬雷夏爾的同胞關系;馬雷夏爾對言語隔閡的德國農婦的好感,大大超過他與猶太資本家羅森塔爾的友情。
當然,也有人認為雷諾阿身為一個左翼電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對法國貴族傳統和軍事等級日落西山表示哀嘆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憤怒,而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卻說:「對大多數法國人所經歷的時代的回憶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激動,是由於我們在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發現了某些東西,在今天原子彈毀滅的磨難、恐怖和恐懼面前,那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許讓·雷諾阿富於前瞻性的詩意現實表現也正於此吧。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讓·雷諾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國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家中。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早期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先驅者,這使童年時期的讓·雷諾阿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對於其日後在電影色彩、構圖方面的優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讓·雷諾阿並沒有子承父業,在學業尚未完成的情況之下便毅然踏上了軍旅之路。一戰期間,他以准尉的軍銜奔赴前線作戰,數月後因右腿負傷回到巴黎養傷,開始迷上了卓別林的電影。也就是在此期間,他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雷諾阿在這次戰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終身殘疾,傷養好後他又返回軍隊學習飛機駕駛,做了短時期的偵察兵。他退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來到法國南部的卡紐和郊外的瑪洛特從事陶器製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受到電影《愛的火花》的感染,他決心投身於電影事業。起初,他只是為別人寫作了一部電影劇本,接著才在1924年獲得了拍攝《水上姑娘》的機會。影片以愛情為主線,講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親死去後遭遇了許多不幸,最後得到一位地主少爺的救護和愛情的故事。讓·雷諾阿運用了印象派電影手法,所表現的如姑娘做夢時的場景,深獲好評。自此,他開始了自己真正的電影生涯。
1926年,雷諾阿拍攝了根據左拉小說改編的《娜娜》,這是一部耗資巨大、長達120分鍾的影片,雖然沒有取得應得的經濟效益,但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影片將文學上的自然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主義有機結合在了一起,用優美的筆法展現了妓女娜娜悲慘放盪的一生。這部影片是雷諾阿默片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後,他拍攝了一系列默片:《查爾斯頓》(1926年)、《瑪爾基塔》(1927年)、《賣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懶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窮鄉僻壤》(1929年)。這些影片已經顯示出雷諾阿在題材和風格方面的某些特點,如探討物質生活的意義、將現實主義與夢幻般的想像相結合。為最終形成「雷諾阿風格」的先驅作品。
從三十年代開始,雷諾阿進入了自己多產而又風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間,他不僅形成了雷諾阿式的電影風格,而且拍攝出了享譽一生並被後輩著力推崇的影片《大幻滅》和《游戲規則》,確立了在世界影壇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電影有了歷史性的飛躍一樣(進入有聲期),雷諾阿也開始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敘事方式。後來所拍攝的《湯尼》是一部極端寫實主義影片,片中幾乎沒有內景,也沒有用大明星,純粹依據真實事件拍成,被評論家們認為是與維斯康蒂的《對頭冤家》(1942年)一樣沒有時代局限的傑作。他描寫了從義大利和西班牙來到法國南部的打工者們的愛情和經歷,最後因頹喪、妒嫉而導致的一場悲劇。一般評論家認為《湯尼》是電影史上的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驅。
雷諾阿的寫實主義手法雖然得到好評,但他慢工出細活兒的拍片速度卻常讓一般電影老闆不滿意。找他拍電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長拍攝社會題材並欣賞他寫實風格的製片人。1935年,讓·雷諾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廠面臨破產,老闆逃跑了,工人們卻團結起來組織了一個合作社繼續進行生產,終於扭轉局面取得勝利。這是一部表現工人要求權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據名著《下層社會》改編的影片《社會底層》,則刻畫了一群社會落伍者的眾生相。這些影片都顯示著他廣博和深遠的認識,並且永遠能忠實反映人間世態、表現人的本質。雷諾阿自幼喜愛藝術,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這使他一從影就很快躋身於名導演之列。他與法國影壇老將讓·維果以及雷內·克萊爾、約克·費戴爾、馬賽爾·卡爾內等人共同奮斗,譜寫了法國二戰前電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湯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稱為是「法國電影的轉折」,「標志著法國電影的復興」。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傾向具有鮮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蘇聯的現實主義精神,被認為是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聲。
雷諾阿在此期間拍攝的最重要的兩部作品《大幻滅》(1937年)和《游戲規則》(1939年),成功運用了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敘事手法,為電影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大幻滅》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藝術電影獎。雷諾阿喜歡用長焦距鏡頭來拍攝,使近景和遠景同樣清晰,他對這種攝影方法的實踐和系統發展,對奧遜·維爾斯日後拍攝《公民凱恩》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9年,雷諾阿緊接著完成了詩意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游戲規則》。
這是一個關於上流社會道德腐敗的陳舊故事。和《大幻滅》不一樣,《大幻滅》洋溢著自信向上,而這部影片則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調調。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戲規則》在時隔25年之後才受到世人重視,就好像人們獲得了重生,因為此片在當時受到禁止放映的條令,來自各方的壓力使雷諾阿不得不離開了自己摯愛的國土。
總體來說,雷諾阿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為戰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
從1940年到1950年,雷諾阿在好萊塢期間共拍攝了6部影片:《大澤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國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僕日記》(1946年)和《海濱浴場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攝的《大河》是雷諾阿途經印度回國途中所拍攝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國後的18年間僅拍過5部影片,其中《法蘭西康康舞》(1954年)較為著名。這些影片雖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鏡頭,但都沒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國拍攝的優秀作品。終其一生,他拍攝了默片、有聲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計40餘部,後期雷諾阿的藝術活動轉向舞台劇和電視,同時撰寫有關電影的論著,導演舞台劇,創作小說和電影劇本,寫作有關自己和父親的回憶錄。
雷諾阿繼承和發揚了馮·斯特勞亨所信奉的拍攝電影的原則和傳統,形成詩意寫實主義風格,成為法國電影史上的豐碑。他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是秉承了父親為藝術如痴如醉的風范,他為電影藝術耗費了畢生的精力,他致力於實驗新電影文法的精神永遠活在同樣摯愛電影的人們心中。 歷史上父子齊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馬與小仲馬,大施特勞斯與小施特勞斯以及中國的曹氏父子、蘇氏父子等,而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與其子讓·雷諾阿也是同樣舉世聞名的。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藝術門類不同,一位是畫家,一位是優秀的電影導演。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法國藝術界的地位,而讓·雷諾阿最初的藝術靈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來自他的父親。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畫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1874年雷諾阿以《包廂》一畫參加首次印象派畫展,這標志著雷諾阿風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藝術創造給家庭經濟帶來危機,所以他總想找到一種既能滿足繪畫愛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藝術良心的方式。隨著《遊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於是決定走出法國去東方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他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取道英國,1881年又赴義大利游歷藝術名勝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等地,當他在羅馬看了拉斐爾的畫時感嘆道:「真是妙極了,我早該看到它們,這些畫顯示了真正的藝術技巧和智慧。」這時他的藝術追求倒退到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說:「在油畫方面我更喜歡安格爾。」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危機。但就在這危機時代,他的印象主義精神仍始終保存在他的風景畫中。
雷諾阿藝術的主體旋律———畢生所竭誠表現的是女性肉體的魅力。他所描繪的女性著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貴雅緻的。他兼收了羅可可和巴洛克兩者的嬌媚和雄健之風,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創造了獨有的雷諾阿風格。陽光、空氣、大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就是雷諾阿一生用豐富華美的色彩所彈奏的主題。

閱讀全文

與游戲規則電影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r電影古代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483
微福利包子電影網 瀏覽:173
看小電影的利弊 瀏覽:328
交通銀行買單吧電影票怎麼退 瀏覽:412
港劇10大恐怖電影片段 瀏覽:669
西班牙福利電影周在線觀看 瀏覽:142
苔蘚電影精彩片段是幾分鍾 瀏覽:462
陳情令和誅仙電影哪個先拍的 瀏覽:865
一部電影男主是做鴨的女主是做雞的兩人 瀏覽:293
電影電梯事故視頻迅雷下載 瀏覽:707
麻將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892
蘋果免費下載電影的網站 瀏覽:589
恆隆廣場電影靈寶 瀏覽:695
所有的日本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474
怎麼搜索免費好看的電影網站 瀏覽:706
在哪裡找電影資源的人比較多 瀏覽:26
抖音看到電影不知道名字怎麼走 瀏覽:323
3d電影字幕如何載入到電視上 瀏覽:212
下載在哪裡下載全集電影版 瀏覽:980
食物鏈電影無刪減版迅雷下載鏈接 瀏覽:125